说起阅读范文

2022-05-17

第一篇:说起阅读范文

从读书说起

泥土如是说之一: 从“读书”说起

同学们

作为一个快退休的老师,我有很多话想对你们说,我很想把我对这个世界的一些认识和经验更多的告诉你们,如果能对你们的学习或今后的人生有那么一点帮助,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那我们就从“读书”说起吧。

“读书”,是我们接触最多使用最频繁的词语之一,可有多少人认真思考或玩味过这个词语呢?比如“读书”到底有哪些含义,可以从哪些方面去理解,与我们的生活或人生有些什么关系,与我们人类或文明有些什么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大家思考过没有?这是大的方面。小的方面,读什么书,怎么读,读来有什么用,这些直接关系我们当前生活的问题,大家去认真琢磨过没有?我们很小就被大人送到学校去读书,直到今天,有人问你在做什么,你也可能说我在读书,(我还没工作),那么泥土老师我呢,我已经苍颜白发快退休了,有人问我这段时间在做什么,我也可能会回答我在读书,同样说“读书”,可它们的意思一致吗?这些问题也值得玩味。

当然,读书也不是个多艰深多玄奥的话题,更不是个陌生的话题。有关它的格言警句名人典故我想各位只需眉头一皱就会背出一大串,你看我们教室、走廊,哪里没有林林种种关于读书的箴言?这里我就不想再浪费时间去说那些正确的废话了。我想说的是我认为能引起大家更具体更深入思考的东西,或一些似是而非容易让人犯糊涂的问题。

读书到底有没有用?还用问?怎么会没用呢?这简直不应该是一个问题,可是,在我这短短的几十年中,就实实在在经历了或见证了3次读书无用的思潮。

第一次是在上世纪70年代,那是被称为我国历史上“空前浩劫”的文化大革命时代,社会上弥漫着读书无用的情绪。在人们的言谈中,经常可以听到“读书用啥用?越读越倒霉”这样的话语。所谓思潮,就是说不是少数人而是很多人这样想;不光是这样想,而是真真实实的这样认同。任何现象都有产生它的原因。当时的社会的的确确有大量的事实明摆着,你不得不那样想。在一般情况下,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不说大的远的,就在我生活的周遭,凡是称得上“读书人”的,几乎都活得狼狈,而且其狼狈的程度几乎都与读书的程度成正比。那时候活得最风光最荣耀的是“工、农、兵”,在农村,自然就是贫下中农,“知识分子”已经近乎一个蔑称,人们用它的时候习惯性的要在前面加上一个“臭”字。那时最遭歧视的有五类人,叫“地富反坏右”,本来在“地富反坏”中就包含了很多“读书人”,而“右”中就全是读书人了,或者是真正的读书人了。这些人随时可能被传唤,随时可能被五花大绑拉上台去挨批斗,喊站起不敢坐下,生老病死听天由命。那时最吃香的一是屠夫,一是车夫,提刀的和握盘子的,这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可你想想,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所谓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普遍的缺衣少食,人际间会发生什么关系,考考你们的想象力。吃香的其次是“机关干部”,也叫“国家干部”,包括食品站,粮站,百货店,乃至理发店的“工作人员”,这个概念的外延很大,不要与今天的“公务员”相混淆。他们为什么也吃香呢,因为他们属于“非农业人口”,几十年前,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差异之大,也考考你们的想象力,想象不出的,回去问问你们的爷爷奶奶或者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当然,教师也基本属于机关干部,他们的生活比号称国家主人的广大贫下中农要优越些,这是事实。但他们中,一般情况下,谁学问最深,谁就最可能遭受打击。我们学校的研究员级别的数学陈老师,实验中学的特级数学何老师(均已退休),他俩都是文革前华东师大的毕业生,上海人,当年他们都被分配到我们这里来工作,今天看来,他们是多么宝贵的人才呀,可你们知道他们在那时来干什么?一个在农具厂打铁,一个在涪陵中学(涪高中)饲养场喂猪。

这些是我的亲眼所见。把眼睛抬高一点,视野放宽一点,那就更让人触目惊心了。老舍是怎么死的,傅雷夫妇是怎么死的,翦伯赞夫妇是怎么死的,顾准是怎么死的,那时钱钟书夫妇在做什么,沈从文在做什么,聂绀弩在做什么,高尔泰在做什么,整个中国大陆文化知识界的精英们形形色色的遭遇,无不昭示着这样一个“真理”:读书多么可怕,做学问多么可怕,做知识分子多么可悲,读书岂止无用,简直是引祸速罪啊!

一是读书无用,一是你即使想读书也没有书读。那时允许读的只有一种,红宝书——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当然,还有马克思列宁等人的书,可是太高深,很难读懂。还可以读鲁迅,但由于没有其他的书参照,只读鲁迅的也难真正读懂。而大多数的书被宣布为“大毒草”,“封资修”的东西,说这些书会越读越坏,甚至宣称“知识越多越反动”,对一般人来说,避之唯恐不及,谁还敢去读?

这是我所亲历的最严重的一次读书无用论思潮。当然,文革嘛,中华乃至人类历史上最荒唐的10年,这种现象并不奇怪,不然何以称为“浩劫”呢?

第二次读书无用思潮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那时11届3中全会已经召开,文革被正式宣告结束,改革开放思路正在形成,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思路指导下的中国经济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我们的祖国百废俱兴,处处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种形势下,忽然知识有用了,知识分子宝贵了,大量挺过来的读书人从牢房、农场和作坊里被解放或解救了出来,成了“非农业人口”,成了“工人阶级”即领导阶级的一部分,非但不臭,倒成了世俗眼中的“香馍馍”。大量读过一点书的人能够公平地坐在考场上接受国家的挑选,得以迈进各级各类学校去读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多么令人激动和温暖的话语啊!我本人就是侥幸借此春风骄阳得以拉着时代的尾巴进入了学校读到了书从而改变了个人命运的。那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的年代啊!按理说,在这种形势下,读书是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多么明智的选择,可是怎么还会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潮呢?这就要从当时的具体情况说起。体制的转型有一个过程,在我国这个过程特别漫长,今天也还远未完成,不像俄罗斯,他们用的是“休克疗法”,而我们叫“摸着石头过河”,强调的是“特色”。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自由贸易,这就出现了私营经济,出现了“个体户”,为了尽快挽救文革造成的经济危机(灾难),国家不但认可私营经济的合法,还从政策上予以扶持。这些个体户自主抉择,自负盈亏,不但没给国家造成负担,反而带来巨大的利润,使社会产生出巨大的活力,当然,绝大多数个体户也似乎一夜之间就暴发了,所以当时就有了个新名词叫“暴发户”。而相当多循规蹈矩的知识分子还在体制之内,他们战战兢兢的还在余悸中呢,还在为自己终于回到了体制中,终于端上了铁饭碗,终于得到了尊重而沾沾自喜谢主隆恩呢,哪晓得抬头一看,别人早赚得盆盆罐罐都溢出来了!再仔细看,他们读过多少书?有什么学问?有什么技术?不过是“胆大妄为”而已,于是心里不平衡了。那时社会上流传这样的话: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读书还有什么用?于是不少人从学校、医院、研究所和党政机关跳出来,主动放弃铁饭碗,一头扎进市场,名之曰“下海”。这些人少数取得了成功,成了今天的富翁,多数人被碰得头破血流后又回到了体制内,这是后话。

第三次读书无用思潮就发生在当下,我们大家正在经历着,如果你关心时事并比较敏感的话,你就能清楚的感受到。不知道同学们听说过“教育产业化”这个词没有,这个词有很多高深的解释或理论,但若用一句大白话来解释,就是把教育当成生意来做。这个概念大概在世纪之交提出的,当时当局有高官提出,学术界和民间也热烈讨论过,后来不大提了,当局也回避或否认,但事实上在搞。它的实际结果就是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增多了,就业压力加大,矛盾凸出,相关的问题是家长的钱袋掏空了,一些贫困家庭为供子女读书而倾家荡产,个别家长甚至为此而轻生;年轻人中生出了两个新族类,一个叫飘族,一个叫啃老族。在这种情形下,新的读书无用论悄然而来就不足为怪。这次读书无用思潮产生的原因似乎有点特别,表面看来,好像是读书人太多,读书贬值,人才过剩!而真实的情况是我们仍然是太缺人才了,常说的人才奇缺这种现状根本就没有得到改变。这里面的问题才真是有点复杂,难得理清。比如说大学生数量增多了,但质量呢?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如何?我们的社会能不能给这些大学生们提供较多的创业机会或出路?如果同学们爱思考,在你们“读书”之余去认真琢磨琢磨,想通了,或许会对你的人生选择大有裨益的。

纵观这三次读书无用思潮,我们会发现,它们都是对某种制度或政策的社会反应。反应有正有负,读书怎么会无用?这不合常识常理,可见它是一种负面反应,结果是人才的浪费,是一个国家智力资源的浪费。它不但危害了个人的福祉,糟蹋了人的生命,而且扼制了社会的进步,你们想想,是不是?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读书到底有不有用,我们先不要简单下结论。历史的价值就在于为我们提供教训,以便我们在当下抉择中尽量减少或杜绝失误。显然,片面的被歪曲的所谓历史必定会让人得出错误的认识,做出错误的决定,所以抹杀和歪曲历史简直罪大恶极,轻视和无视历史也可以说是愚不可救。扯远了,言归正题。读书有不有用,让我来告诉你们这段历史的另一些事实或另一个剖面。

进入新世纪的10年来我觉得自己与过去相比活得最好,最幸福,真的,我时常暗自庆幸:终于没有枉来这世上一遭!这个幸福不是指所谓的日子过得好,什么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不是的,如果那样看,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那时不但物价低,又比较稳定,更重要的是安全,吃的放心喝的放心呼吸的放心,不像现在,哪样能让你放心?随时都可能遭遇不测,你得有这个思想准备。我说的幸福,是说我自己终于有所醒悟,活得有几分明白了!你被注射了麻醉药,或者你成了植物人,就算天天有人喂你养你而且喂养得很不错,你是不是很幸福?我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苛,温饱足矣。我更看重精神生活,我不愿像猪那样活着。今天主张价值多元,这是对的,各人有各人的诉求,不该强求一律。有人就公然宣称他就喜欢像猪那样活着,那是他的事,可我不愿。又扯远了。我之所以能得到幸福,是缘于我遭遇到网络,得以读到了我认为真正的好书,是这些书唤醒了我的精神生命,使我不至于老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而终至沉沦。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也”,那份因幸福而激动的感言,我终于真切感受到了,而且我知道,好多好多人他们压根儿就不能享受到,因为他们不读书。

但是我内心也有较沉的伤悲和悔恨,而这伤悲悔恨也是因了读书。这是一种特有的感伤,是因读书而产生的。我读托尔斯泰和雨果,没有这种感伤,那是因为他们是世界级的大文豪;我读康德和卢梭,没有这种感伤,那是因为他们是世界级的大思想家;我读钱钟书和袁伟时,也没有这种感伤,因为他们比我老,是前辈。可当我读到秦晖和朱学勤,(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像刘小枫王小波吴思陈丹青这些人)这种感伤就产生了!因为我发现,他们竟是我同时代出生的人,他们中有的人还稍稍小于我,都属于50后,都经历了同样的折腾和磨难,问题是他们为什么那么富有学问富有思想,那么卓有成效,他们的人生为什么那么精彩,生命那么富有质量!相比之下,我却是如此的愚昧无知,如此的贫瘠萎靡!对他们这些人的进一步关注和研究,我知道了,他们从来就没有放松过读书。在那我说的第一次读书无用论泛滥的时候,他们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他们或因了家庭,因了朋友,因了和当时的某位“坏人”偶然相遇,当然也因了他们自身的警觉和聪慧,他们得到了或拿起了“禁书”“毒草”,在别人兴高采烈唱红歌跳红舞竭斯底里呼口号搞运动的时候,他们却躲到僻静之处静静的读书,默默的思考,殷殷的营建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当冬去春来,恢复高考的时候,他们顺理成章的一步就迈进了北大清华复旦南开,成了新时期最早或较早的学士、硕士或博士;而像我,则只能因为勉强的初中学力考上个中等师范。你们说,差距是怎么产生的?读书到底有没有用?如果……,可惜,逝去的生命没有“如果”啊!

当然,我也有我暗自庆幸的。那就是在我的周遭,在我的同学或伙伴中,自己觉得又是幸运者了。别的不说,就说能读到上面我所列举的这些人的书,能与他们直接的或间接的对话,那我就是我同学或伙伴中唯一的一个了。不是可以的问题,而是能够的问题,只有我才能够。至于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我自认为比他们优越多了。我回家乡,见着几十年前的同学或伙伴,自然产生的就是鲁迅《故乡》中的迅哥儿见到中年闰土的那种感情。这种差别,我认为主要就缘于我的读书。常言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看来还真是那个理。

我的小学刚好于文革开始的时候完成,幸运的是此时我已经完成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阅读了解。文革中,由于小学的阅读激起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尽管这样不许读那样不许读,但我还是偷偷的千方百计觅书来读,管他毒草不毒草,管他完整不完整,只要是书就行,所读到的书大多没有了封面,很多只有半本小半本,有的简直就是所说的烂油渣,上坡(上工干活)时就别在背后的腰带上,一有机会就拿出来读。这样竟读了四五十本小说,遗憾的是很少接触到真正的名著,多是《红岩》《红日》《红旗谱》之类(就这些本来是宣传品的东西当时都属于大毒草,是不准读的)。有人说教育往往是一次次偶然的相遇,我赞同。是的,真正对我的灵魂、智慧和趣味有所触动的就是一些偶然的相遇。记得我读农中时,遇到一个“右派分子”来给我们代几天课,很多同学都嫌弃他,但我们几个却喜欢和他聊天。一天,我突然听到他说了句“其实我们出生后就一直奔向死亡的”,我轰然一懔,这到是从来没听过的话,我当时只知道我们正奔向灿烂辉煌的明天呢,但仔细一想又觉得不无道理,于是就觉得这老师不简单,下课或放学后就爱和他厮混,就这样我在他那里得到最早的哲学启蒙,开始不满足读小说了,试着啃一些哲学和经济学书籍,像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薛暮桥的《政治经济学》,后来还硬着头皮啃马克思和列宁的一些书,我想,在我成长的关键时刻,能得到些许思维的逻辑的习染,那么这次偶然不能不暗自庆幸。我还有一位前辈也是右派,他给我的影响就是读唐诗。他有一本《唐诗三百首》,有机会见面则能听他吟诵和讲解。记得一年的中秋节晚上,在他那小茅屋的小坝子上,他一面吟诵李白的《月下独酌》,一面手舞足蹈表演,还不时的解释玩味,什么叫“无情游”,“邈”字什么意思,他耐心的讲给我听,他说话结巴。看他吃力的样子,口里老是流着涎水,我是又好笑又感动,彼景彼情,至今历历在目。他家离我家百里外,去他那里坐车坐船外还要走一两个小时荒山小路,但我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去拜访他,为的是能和他吹一晚上的牛。后来他把诗集送给了我,我竟然独立地读懂了好多首。须知那时可没有什么详释、鉴赏之类工具书,连字典都没有。记得我独立读懂了张九龄的《感遇》、李白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和王维的《渭川田家》(现在看来其实并没真正读懂),到他家去讲给他听并得到首肯后,心里那个高兴得意啊!他还给我吹陶渊明,讲“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没有书,可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叫教育?那才是教育哦!(今天的你们我知道可以背出很多诗歌,但你们心灵里到底有没有诗啊?有没有让你融身其境反复吟哦的古诗啊?你们自己可以扪心自检一下。一个人如果只是口中有诗而心中无诗,那是很可悲的。你们慢慢去体会我这句话。)但他不懂哲学(当时我这样认为),不关心我学哲学,还泼冷水,还讨厌我给他吹的那种哲学。他就喜欢文学。

我想我与我儿时伙伴的命运不同,人生轨迹不同,就在于相同时代中,我们却有着不同的个人选择和际遇;而我和刘小枫朱学勤他们相比,看起来大家都读了书,但书的档次不同,思考的起点不同,读书的自觉程度不同,结果相差就那么悬殊。那么你们想想,归根结柢读书有没有用?

琢磨一下人们在使用“读书”这个词语交流的时候,实际的含义是大相径庭的。 通常所说的读书,指的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即就业前的准备阶段,也叫受教育阶段(学生时代),你们现正好就在这阶段。人,要社会化,要获取谋生的基本知识、能力和技能,要懂得遵守社会的基本秩序或规范,还要能传承人类文明并能有所创造,这些都离不了读书。这个意义上,读书对一个现代人来说,就是其基本任务或者义务,是应该也必须完成的。但是这种读书又容易给人感觉是一种外在的要求或者压力,往往成为被动的事情,这就容易与人的志趣、爱好等发生冲突,读书成了苦差事,尤其如果不幸遭遇不好的教育的话,读书竟让人苦不堪言,或者徒劳无益。不仅如此,不当的教育甚至会让读书来扼杀人的天生兴趣(比如越读越不爱读书,厌恶读书),扭曲人性,扭曲价值,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读书的意义。读书也可能毁人,不能不慎。

上面所说的读书说白了就是谋生的一块敲门砖,门开了,砖就会随手丢掉。可惜呀,多数人就是这样理解和处理读书的,读书和他的人生就发生这么一点点关系。但是,如果你遇上好的教育,你的读书走上了好的路子,你会发觉读书是件很令人快乐的事儿。读书会让你发现自然是那么美丽,宇宙是那么奇妙,其间的人类是那么独特——形体,智慧,情感,劳动与运动着的世界,真善美与假恶丑,创造与毁灭……而你自己是人类的一员:生命的意义,理想与现实,幸福与悲惨,灵魂与肉体,生与死,自我期许与路径选择……随着读书,这些东西就会在你的脑海里出现,展开,就会铺就出一条柳暗花明的精神旅途,让你在跋涉中唏嘘感叹,激动不已。于是,读书的神奇作用发生了:读书再不是苦差事,而是享受,是幸福,是权利;再不是外来的要求,而是内在的需要;再不是敲门砖,而是生活方式,是心之路,将伴随你整个生命的完成。

什么是生命的完成呢?得先谈谈对生命的理解。就人来说,一颗完整的生命应该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而本质应该在精神上,因为精神生命才是人区别于动物的。而人与人之间的千差万别,根本上还是精神上的差别。考诸实际,我们会遗憾的看到,很多很多的人他们的精神生命是干瘪的,萎缩的,他们还没有发育健全可物质生命就已经到尽头了!所以世间多有虚度一生的喟叹。那么,生命的完成就是使自己的生命的两个方面都能得以健康的发展,就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和品位。

如果生命是上帝给予的,那么他给你这颗生命应该与给予别人的大致同等吧,因为他应该是公平的,不然何以称为上帝呢?那么后来的生命的形形色色千差万别还是应该由生命的拥有者自己负责。一般人与所谓的贤人圣人的不同,就在于一般人自己的精神生命中很多优秀的潜质没有得到开发或激活,如此而已。人由于自身固有的局限,他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只能看到(感受到)他能够看到的东西,要想克服这个局限就只能靠读书。读书就是与高贵的灵魂对话交流,从而唤醒和激活自身同样高贵的潜质,使其健康、完整而富有活力,甚至使其不朽——精神生命得以万世传承。从这个高度上认识读书,恐怕才到位啊!

有人可能会嘀咕,你说得多有诗意啊,可是我首先要吃饭,像几十年去前人们常说的“一切都是假的,肚子饿了才是真的”。是啊,在人处于绝对贫困的时候,这简直就是绝对真理。贫穷让我们低俗、愚昧、野蛮、贪婪、急功近利……穷出来的见识!但是,在正常的社会,绝大多数人不会遭致这样的,还莫说现代,就是古代也不会,如果今天的人们还整天战战兢兢于自己的饭碗,那还有什么人的尊严?还配“人”这个称谓么?问题在于,如果实实在在真实情况就是这样呢?我们总不能自己欺骗自己呀?那么请你相信,在你真正的如上所述诗意地对待读书的话,你必然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你的饭碗问题也自然会得到解决的,你的物质生活会让你满意的。我所说的一系列的变化,是说随着读书,你的观念的变化,视野的变化,个人世界的变化,人格的变化,人生格局的变化,人生轨迹(身份、地位和境界)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必然的,只是时空或具体的方式不同而已。要证明还是靠读书,不信你们去读读一些真实人物的传记,如像托尔斯泰、爱因斯坦、英-甘地、赫尔岑等人的传记或回忆录。

读书是一个大话题啊,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管中窥豹罢了!那么关于读书,同学们你们有哪些经验,哪些困惑,哪些思考,可以挖掘出哪些话题呢?大家放开拘束,大胆思考,交流,相互砥砺,这是我非常希望看到的场面。

读书吧,读书会改变你的命运! (留下个问题:怎样读书?) 2010/9/14 下讲预告:说“你”

第二篇:说起爱情

说起爱情,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不同的人,想法中总会夹带着自己的一些小小见解。爱情,在很多人的眼里就是山盟海誓、生死不渝、浪漫的,固然这都是些很正常的想法,爱情偶像剧里的那种甜美的恋爱,也的确让我们羡慕。可是现实真的是这样么?在大学里我们可以遇到这样的爱情么?

下午在图书馆领奖的时候,听到人文学院的那个教授对新生辩论赛决赛点评的话,忽然觉得他说的好多话都特别的真实,引发了我无数的联想。

在他老人家嘴里说出来的爱情是那么的真实,他问了在场的所有同学一个问题:什么是爱情?问题虽然不是很长,但是想要回答上来,确不那么容易。在场的人没有一个可以回答的,因为很多人经历的所谓的爱情,也只是懵懂时期的青涩的感情而已,应该还算不上爱情。他接着跟我们讲到:爱情,就是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你。讲完这句话,我这才意识到,原来爱是这么的真实,爱的理解可以这么普普通通,原来这才是爱情。

如果你现在谈感情的对象没有勇气说出这么一句话,或许你们的感情就只是感情,而不是爱情。真正的爱情就是这么简单,可以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那个自己最爱的人。真正可以找到这样的人的时候,你的爱情才算是真正的到来,那个时候的你,或许才是最幸福的,因为那时你将开始属于自己的爱情。

那么大学里的爱情是爱情还是什么其他的情呢?他老人家分析到说:大学里的爱情是处于爱情和亲情之间的感情,那不是爱情。仔细想想他老人家说的这话也是很正确的,的确现实情况也就是这样的。

学情、快乐、爱情。不要一谈恋爱就要去爱来死去的,那样的感情看似很牢固,殊不知却是脆弱的。有这么一句话,你应该经常听的到:爱情是有保质期的,一旦超过了保质期,爱情将变成亲情。这位老教师不像其他的保守的老师一样,他鼓励大学生在大学里有一段自己的感情,去拥有那么一段感情故事。他觉得这样的大学才不算是浪费了,这样的大学生活才会很真切,才会充实。 听他讲话,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特别真实,即使我第一次听他讲这些事情,但却特别喜欢这种风格。在谈到爱情需要什么的时候,有人说,爱情需要经营,而爱情经营则是男人的事情。他听到了这种说法后,他犀利的反驳到:爱情的经营要男人独自承受?这太不公平了吧。最有趣最精准的一道题心理学测试V信号:ydtxlxcs 举个例子,像你说的那样的话,经营是需要金钱基础的。中午要吃饭,男生说没钱了,只够吃拉面的了,这个时候女生来一句:吃不起别的,那对不起,拜拜吧。这样还算是爱情?没钱男人能经营个什么?爱情经营需要的是两个人的事情,绝不是一个人能够独自承受的。 爱情,需要的是双方的倾听,倾听是一种美德,在爱情的世界里,倾听是最好的沟通方式,爱情缺少了倾听,就像人失去了双臂一样,总会缺少些东西。你也许不会注意到这个小小的方面,但是没有一个爱情能够少了倾听,在大学里的感情里,如果你适应了倾听,你的感情生活则会是另一种感受,没有一个感情是离开倾听而独立的。 去年的一篇获奖的短片小说里说: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州有个杂货店老板,他开了一家杂货铺,每天都会有一个老妇过来买点东西,然后就开始跟杂货店老板说话,唠叨自己的那些种种琐事。突然见有一天,那个老妇来杂货店跟老板道别,说自己要去洛杉矶了,以后你就不用再听我唠叨了。此时杂货店老板说了一句话:直到这一刻,我才明白,我的耳朵已经不仅仅属于我自己了。小说着实很简单,可是却说明了,爱情里,倾听的重要性。

其实在爱情的世界里,永远有一个真理就是男人不希望女人太聪明,女人、聪明过头了,爱情里充满的就不再是温暖的感觉了,充满的是猜忌,这样的爱情能幸福么?但是也有很多女人却希望完美,她们对很多事情都要求的很完美,可偏偏她们却不知道完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到完美的爱情的。或许这不是真理,但现实却这样。 爱情里总会在不知不觉中伴随着感动,可是感动却不是爱情,不断给及和牺牲的也不是爱情,不是每个人都会想把感动作为你爱ta的唯一理由。

爱情的海洋里,我不能改变风的方向,但是我能够改变风帆的方向,不要坚信从一而终,因为这将是一个沉重的枷锁,会将你夹住限制你的发展。 还是一句经典的俗语:是你的永远不会溜走,不是你的强行挽留也不会留下。爱情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在适当的时候才会遇到真切的另一半。

第三篇:从“你他我”说起

有一次,爱人问我:你的QQ昵称为何用“你他我”?说起来怪不顺口的。通常我们不是说“我你他”吗?我笑笑地跟妻子解释说:老婆,“你”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永远是排第一的,“他”是我们爱情的结晶,在你我之间的呵护下健康成长,“我”作为一个男人,愿意做你和他的后盾。妻听后倍感温馨。

其实,我当时以“你他我”作为QQ昵称,完全是受英语并列人称代词排序的影响。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中如果要排列单数的人称代词时,一般情况下是先“你”再“他”后“我”,比如:You, he and I are all in the same class.(我你他都在同一个班级);又如:My wife and I are glad to go to your party (我和妻子很乐意去参加您的聚会)。但若是用于承担责任或错误等场合,则把第一人称 “我” 置于其他人称代词之前,例如:I and he are to blame. (我和他该受批评)。我在给学生讲授这一知识点时,对学生说:我们应该学习英美国家人民一些好的文明举止,一般情况下要“尊重对方(即把“你”列在前面)”、“先人后己(把他人排在我自己的前面)”;在承担责任和错误时,学习他们敢于承担责任和错误的勇气(即把“我”排列在前面)。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一知识点,并从中受到了一次思想教育。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多数人习惯了使用“我你他”,多数情况下以“我”为中心,颇有“老子天下第一”之气概。但在承担责任和错误时,却又把他人推在前面。君不见老师或家长批评打架或犯了错误的学生或小孩时,总是先听到他们的辩解:是他先惹我;是他先打我;是他„„;鲜有小孩会先做自我检讨,说:是我错了。因此,在小孩心目中,从小就养成了如何先推脱责任、不敢承认错误的一种错误观念。

诚然,“我你他”这种惯用法已经在我国约定俗成了数千年,自有它存在的道理,笔者并非想大家把它改成“你他我”,只是希望我们的国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更多一点“你他我”的谦让之礼及敢于承担责任和错误的勇气。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篇:从四大文明说起

【教学目标】

1.知道日本帝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屈辱。

2.知道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典型事迹。

3.爱戴革命先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近代的这段屈辱史,知道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用鲜血换来的,因此对革命先辈产生爱戴之情。

难点:能够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和面对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是怎么奋起反抗的。搜集抗日战争中的典型战役和抗战英雄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日本帝国主义曾经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和屈辱,我们要牢记这段历史。

2、憎恨帝国主义侵略者,激发民族自尊心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知道日本帝国主义曾经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和屈辱,我们要牢记这段历史。

一、导入

⑴ (教师播放“不能遗忘”)师:听着这样的音乐,看着这样的画面,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⑵ 师:圆明园的毁灭、南京大屠杀都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南京大屠杀这段屈辱的历史吧!

二、学习

1.师:1937年,日本人用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国门,从那时起,中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请同学们小组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将你们认为令人震憾的事件跟全班同学汇报。 教师记录与教科书中相关的重要的事件:

平顶山惨案

滥杀无辜平民

重庆大轰炸

731部队

日军遗留的化学与细菌武器

细菌战的受害者

……

2.师:这样苦难的日子我们的祖国经历多少年呢?请看看这组数字:1931—1945,整整14年!下面就让我们随着镜头走进历史!去见证日军泯灭人性的残暴。(教师点击“日军的杀人记录”)

1937年12月13日,南京被日军侵占。

12月15日,2000余中国军警人员被赴汉中门外,用机枪扫射,焚尸灭迹!

12月15日夜,9000余中国市民和官兵被屠杀。

12月16日傍晚,5000余中国士兵、难民被押往中山码头江边,用机枪射死,抛尸江边。

12月17日,3000余南京电厂工人和军民被枪杀、焚烧。

12月18日,57400名中国被俘军人和难民,先用机枪扫射,再用刺刀乱戳,最后以煤油纵火焚烧,残余骨骸扔入江中……

3.师:让我们走进历史,去感受同胞的屈辱与苦难!(教师播放“日军暴行、南京大屠杀”) 师:看了刚才的数据和录像,你有何感想?

学生自由发言。

4. 师: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又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对全中国发起了疯狂的进攻。在这危险的时刻,中国人民屈服了吗?(教师播放“全民抗战”)

学生自由交流观后感。

5.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抗日战争中的著名战役和抗战英雄故事,然后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讲述故事。

战役:淞沪会战、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抗战英雄人物:杨靖宇、赵一曼、八女投江、王二小……

师:勇敢的中国人在日本铁蹄的践踏下没有屈服,尽管我们的身份不同、年龄不同,但我们喊出的是同一个声音——誓与日本鬼子战斗到底的决心。1945年9月2日,在美国“密苏里”号巡洋舰上,日本政府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日本无条件投降。在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的支持下,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教师出示“日本无条件投降”照片) 学生交流对“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感受。

6.师: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日本的一些政府首脑还在参拜靖国神社。你们知道靖国神社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日本的一些政府首脑在靖国神社祭拜侵华战争中战死在中国战场上的日本军人,他们的这种行为激起了全世界尤其是中国在内的亚洲人民的极大愤恨。但日本人民是友好的。请看“日中不再战”纪念碑的由来。(教师点击“日中不再战”)

7.教师小结:我们不忘国耻,我们热爱和平!在危难的时刻,为了祖国的领土和尊严,无数的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发出愤怒的吼声,这就是不屈的中华民族。让我们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以史为鉴,继往开来。

全班高唱“义勇军进行曲”。

三、拓展

教师课后组织或建议学生观看《小兵张嘎》、《狼牙山五壮士》等抗日英雄故事的电影。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日本帝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屈辱。

2、知道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

3、爱戴革命先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近代的这段屈辱史,知道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用鲜血换来的,因此对革命先辈产生爱戴之情。

【教学难点】能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教学准备】

1、课前组织学生观看《南京大屠杀》,参观历史纪念馆。

2、搜集抗日战争一些主要战役的资料。

学生准备:

1、搜集日本侵华战争的资料。

2、搜集抗日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故事。

3、搜集中日友好交往的相关新闻报道。

【教学过程】

一、战斗故事报告会

1、以故事接龙的形式,学生讲述抗日战争的故事,教师可以把一些重大战役的名称及英雄人物写在黑板上。

2、学生交流感受。

二、立“警示栏”

1、教师解说日本“靖国神社”。师:日本领导人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对此你有何感想?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引导学生讲述中日友好交往的相关报道。

4、小结: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发展中日两国睦邻友好关系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愿中日两国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三、观看电影片段

《狼牙山五壮士》

四、实践活动

出一期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黑板报。

第五篇:从四大发明说起

一,导入

猜图片。上课之前,我们来轻松一下,猜猜看这是什么?(指南针)这个呢?(火药)。下面增加难度,我这里还有两张图片,你觉得我可能会出示什么?(造纸术,印刷术,你为什么会这么觉得?分析的非常好,这些就是让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感到骄傲的四大发明…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四大发明说起(板书课题) 二,初步了解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

1,那么四大发明分别产生于什么时候?它们都有什么用途呢?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3-6页,共同讨论,来完成这张表格,组长负责写。

2,我们中国人创造的四大发明起到了那么多的作用,作为中国人,你有怎样的感受?

3,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四大发明,深入了解它们的魅力所在。 三,深入了解四大发明,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1,昨天老师发给你们一张纸,让你们去搜集这里面的一些信息,你们搜索到了吗?搜到的同学请举手!来,让我看看你的。恩,你搜集的可真不少,你是通过什么方式搜索到的?你呢?还有通过其他方式搜索到的吗?看来,我们搜索信息的方式可真不少,那么这次没有搜集到的同学啊,相信我们这么多的方法会给他们一些启示。好!下面我们首先来看造纸术。

2,在没有纸的时代,祖先把字写在什么上面? (1),(回答“石头”,补充著名的《汉莫拉比法典》就是刻在石柱上的。 (2),看来大家的课前调查做得很好,那你觉得把字写到这些材料上方便吗?你重点调查了哪一个,用来写字有什么缺点? (3),谁还搜集了其它材料?

说到这儿,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西汉时期,有一个大文学家叫东方朔,一次他给汉武帝写了一封信,一下子用了3000多根竹简,用两个武士抬到宫里,皇帝看了很长时间。我们来算一算:如果一根竹简能写十个字,那么,东方朔给汉武帝的那封信大约有多少字?如果用教科书那么大的纸来写,每页按1500字计算,大约只需要多少页?20页。还需要抬吗?(不要)只要放进口袋就可以了。教师随即比划一下20页的厚度。

3,所以,通过我们刚才说的,比起其他可以书写的材料,纸有哪些优点?生1:“便宜” 生2:带起来很方便生3:很轻巧„„

小结:是啊,纸是最适合书写的材料。正因为有了纸,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是如此方便,正因为有了纸,先进的文化可以在世界更快地传播。可以说,纸为传递世界的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4,那你知道纸是怎么造出来的吗?(学生说)

学生交流后点击课件,简介蔡伦,造纸材料,造纸过程。

我们的造纸术在几个世纪后陆续传到其他国家,遍布世界各地。看,传到最晚的大洋洲是19世纪了,也就是说在19世纪的时候,只要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有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它给全世界的人民都带去了方便,让他们摆脱了笨重的石头,昂贵的羊皮等等。用上了廉价的,最适合书写的纸。是我们中国,让他们的文化得以更广泛的传播。

看到这个,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小结:我国发明的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我们国家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6,了解印刷术。

(1) 师:造纸术的发展,引发了一门新的技术——印刷术。它的诞生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阶段。你们知道是哪两个阶段吗? (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我们先来看雕版印刷术(出示视频)这就是雕版印刷术:用刀在一块块木板上雕刻成凸出来的反写字和画,然后上墨再印到纸上。(再欣赏一些精美的雕版印刷)这些都是雕版印刷的作品。一件件非常的精美。不过,虽然雕版印刷是一项伟大的创造,但它仍然存在问题?谁来说说它的不足之处?(费事费力(每一页都得刻一张版,版上一旦有一个字刻错了,就得重新制作)不能重复使用)

(2)我们中国人啊,非常认真,知道了雕版印刷的缺点后,就想方设法去改进他,终于有一个人发明了更加先进的活字印刷术,知道这个人是谁吗?没错,就是毕昇,我们来看看他的简介。他发明的活字印刷使印刷效率大大提高。那么,活字印刷究竟比雕版印刷先进在哪里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橡皮活字,这是我仿照活字印刷的铅字做的,因为是仿照品,所以不能印刷。下面,我们来看看做这个实验的规则。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学生做)

我们只使用六个铅字就能组合那么多词句,现在你能说说活字印刷比雕版印刷先进在哪里吗?(节约时间,节约资源,可以重复使用)

(3)是啊,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使得印刷的效率大大提高。并且在几个世纪后同样传遍世界各地,给全世界的人民带去了方便。是毕昇,让印刷技术一步步的完善,是毕昇,得以让全世界的文化进行迅速的传播。你们有没有什么心里话想对毕昇说的吗?

7,了解指南针的发明 (1),师:印刷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文明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在人类实现漂洋过海的历程中,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现在来说说你了解到的有关指南针的知识 (2),师:老师也搜集到了一份资料,是有关于指南针的研究过程,请组长从桌板下拿出这份 “小资料”分发给组员。认真看一看,并找出指南针分别是从哪些事物改进过来的。

司南(战国)—指南鱼(北宋)—罗盘—指南针 看来古代人民在指南针的研究上也花了不少的功夫。 (3),小结:指南针的发明推动了航海业的发展,看看这三个人在航海史上做出过什么贡献?在茫茫大海之中他们靠什么来辨别方向?没错,就是我们的指南针,因此指南针成为了船员们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8,了解火药的发展史

(1)师:值得我们自豪的事情还有!(教师点击“火药”) 来,畅谈你们所了解到的火药。 学生交流。

(2)师:火药也是我们中国人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在各个领域里的应用同样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也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前两天,去徐霞客大道看过开游节烟花表演吗?好看吗?我们来重温下当时美好的一刻。(点击课件)这绚烂的烟花给外来游客留下了对我们宁海难以磨灭的印象。提升了我们宁海的形象。让我们宁海的知名度逐步提高。这里面我们还得多谢火药呢~!

9,我们一一的了解了四大发明,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交流)是啊,我国是文明古国,不仅因为我们有悠久的历史,更因为我们有灿烂的文化。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都是我们中国人首先发明的,是中国人的骄傲。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培根这样评价我们的四大发明。(虽然没有提到造纸术,但是正是它为印刷术的发展和推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看了他们的话,你又有什么想说的?

那除了四大发明外,你还知道我国古代还有哪些发明?

今天,老师也搜集到了很多资料,下面一起来欣赏一下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 我们的祖国真是太伟大了,我们古代的劳动人民可真了不起,有那么多伟大的发明,这些发明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真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

上一篇:胜似亲人范文下一篇:四勤四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