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蔡伟说起高考满分作文

2024-04-15

从蔡伟说起高考满分作文(精选8篇)

篇1:从蔡伟说起高考满分作文

高考满分作文:从蔡伟说起-1200字

蔡伟,曾是一位很有知名度的新闻人物,因为他能从三轮车夫跃升为复旦博士。

这样的角色变换,实在有些天方夜谭的意味。但这不是天方夜谭,它是一个真实得见人见事的故事。一位高中生,不甘心自己在高考中落榜,虽然为了生活,不得不以登三轮车为生,但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再度参加高考,能够金榜题名的梦想。

可是,三轮车夫一当就是近20xx,把一个青春少年变成了37岁的中年男子。但命运就在这时发生了逆转,蔡伟,这位三轮车夫,在20xx年8月被上海复旦大学破格录取为博士研究生。不了解他的经历的人,定然感到惊奇,而了解他的人,就觉得这是一个平凡人应该获得的回报。蔡伟没有文化的家脉,没有贵人的相助,但是,他从读中学时起,就独自钟情于对我国古代典籍,就是这用心倾情的热爱,成就了他后来的博士之名。

高二时的蔡伟在《文史》杂志上偶然看到一篇古学大师的论文,一下子激发出他对古学的兴趣。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从此20xx,除了吃饭睡觉蹬三轮车,他唯一钟情的事就是研习古文献。没有导师,甚至没有更多的可查资料,全靠他的的热情与顿悟。我们经常在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走向成功的动力。但只会说,是不会像蔡伟那样去实实在在地做的。一旦自己钟情于某一事物,就要对它忠贞不二,为它坚持到底,为它呕心沥血。如果要问每个人,没有人说自己不想走向成功,实现梦想的;如果再问每一个人,往往那些失败者,理想破灭者,多半都没有像蔡伟那样,为自己的目标与梦想如此用心倾情的。

这就是人生的怪异诡谲。不过,古往今来,有很多像蔡伟这样对自己所追求的事业与理想情有独钟的人做我们的榜样,无论是失败了1600多次后才发明了灯丝的爱迪生,还是被拒绝了1009次后才找到了合作伙伴的`肯德基老板山德士上校。所以,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因为它可能是你爬上理想峰巅的石级。当然,在为自己的兴趣爱好坚持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艰难的时候,也许有人不理解,也许有人对你无信心,也许有人根本不给你应有的支持。

但是,只要你自己能坚守就好,因为只有坚守才会有成功的可能。再有,还要具备另一种心理,那就是准备接受彻底失败的可能。这样的心理其实很容易具备,只要你想到能享受过程,而未必需要得到结果就够了。

想想看,香港大学的校工袁苏妹,用心为大学生们做饭扫地,44年如一日,她何曾想到,香港大学会授予她“荣誉院士”的荣誉?巫溪县乡村教师赵世术拖着病残的身体,20xx独守讲台,何曾想到会被评为“感动重庆”十大人物之一?从蔡伟、袁苏妹、赵世术,乃至更多人的身上,我们不难感悟到,人应该给自己定位一样值得倾心的人或事,然后一生为之钟情,定然会使人生别有意义。

篇2:从蔡伟说起高考满分作文

一、随笔教学的重要性

2010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角色转换之间》, 笔者发现的那一篇满分作文中有这样的几句话让人难忘:“慕容天天, 一个以行为艺术家自居的女孩, 曾一度赤裸着身体在铁笼内宣告人体之美。而她竟然说服了自己的母亲, 与之共同拍摄那些所谓艺术的照片。在角色转换之后, 他传授的是什么文化?不是扯下了一块遮羞布, 就能成为一种文化。”笔者当时看到这篇文章后就被它吸引住了, 并毫不犹疑地给它打了满分。但是, 当时还有一些老师却提出了很多意见, 主要观点是文章语言太随意。最终批卷组长提出主张:认为这是一篇文学性很不错的散文, 像这样的散文在写作上都喜欢使用隐喻、象征、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 富有形象性。同时也承认满分作文不是十全十美的, 只要能体现学生的生活情味、语言生动就应该给予肯定。

是啊, 我们的学生在高考的重压之下还有多少生活味呢?有多少文章是老师训练下的套作?再翻开学生的随笔, 是否觉得多少还能让你看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学生的真实生活。有位学生曾经在随笔中这样写道:“有感而发, 这是我写好作文的唯一途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我已好久无‘感’了。对于堆砌华丽文辞的句子, 狂用比喻排比的句子, 我毫无兴趣且厌恶……我还是喜欢看朴实但又不失表达技巧, 能打动人心引起心灵共鸣的文字……可是我写不出, 一是我尚无表达技巧可言, 第二也是最致命的, 我已经无‘感’了”。这正是无感时代的文字堆砌。

文字堆砌已经成了当下学生习作的痼疾, 是一种显而易见却又无法根除的情感危机。然而笔者认为, 并非时代真的“无感”了, 更多时候是写作者忘却“有感”甚至拒绝“有感”。“无感”的情感危机直接导致了学生写作的泛泛而谈, 华而不实, 甚至干涩无味, 纯粹应付。因此, 凿出生活中的一汪清泉, 确属当务之急。那么就让随笔回归吧, 在随笔训练中让学生积累情感, 才能在高考中厚积薄发左右逢源。

二、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随笔教学模式

有人说随笔即“随意之笔”。随笔可以不拘题材与形式, 大事小事皆可入文, 闲趣偶思形诸文字, 意到笔随, 言尽笔止。随笔是灵动的、活跃的, 但在终极意义上随笔写作更应该尊奉一种“随”而“不随”。这个“不随”的真正内涵是要求写作者能够写出心灵的真实, 舍去过多的忧伤盲目, 沉淀下属于自己的文字。然而在当前的随笔写作中, 我们不得不直面这样的尴尬处境。

本人在随笔教学中, 已经坚持了好多年了, 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训。首先是个数量问题, 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本学期开学至今本人已经批阅学生随笔1000多篇, 它们大多具有真实性、及时性、多样性的特点, 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70%左右的随笔有内容, 有一定文学性, 达到了写作练笔的要求, 对提高写作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20%左右的随笔文情并茂, 主题深刻, 文学性强, ?立意新颖, 是习作中的佼佼者, 这些作者的作文成绩普遍较高, 属于在写作上有特长的一部分。当然, 也有7%左右的学生对随笔不以为然, 写出来的东西无中心、无主题, 甚至像流水账;还有3%左右的随笔存在抄袭行为, 有的抄自报刊杂志, 有的取材过去旧作, 态度敷衍, 应付了事, 纯粹是“随便写一笔”, 确确实实不会写。

要避免随笔的名存实亡, 要让随笔真正为提高写作能力和为高考作文打基础, 那就必须要有合理的随笔教学模式。

1. 要求写真情实感。

写随笔是一种释放。释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智慧。通俗地说, 随笔能够满足人们的表现欲望。正因为如此, 学生将随笔视为自己的朋友, 也有学生把随笔当成与老师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老师充当一个忠实的、耐心的倾听者, 默默地和学生一起分享幸福, 承担痛苦, 共同度过人生中的一个个的难关和一道道的坎。同时, 我们老师也能从学生的随笔中感受到鲜活的思想和跳动的生命。比如看一次电影或电视, 读一本有趣的书, 得到一份自己喜欢的礼物, 买到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有趣的事、难忘的事、有感触的事, 生活中的烦恼、思想上的困惑、父母的唠叨等, 留心自己身边人的举动、描摹他人的个性等等, 一切的一切皆可入文。真可谓处处留心皆学问。

如陈小月同学的随笔《信仰》写到:“梦想, 只不过是人生的某个站点, 甚至无从知晓是否真的存在于自己的生命之中。而信仰是每时每刻存于心中, 不休不止提供力量的支柱。”这样的随笔, 说的多真实而透彻啊。

沈月欢同学在《门前的一棵树》中写到:“这株树苗与以往不同, 显得特别的纤细柔弱, 似乎风一吹就会倾倒, 树干上绑上了厚厚的麻绳, 四周还用木棒将树支撑起。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 我对这树起初不抱任何希望, 只是默默的哀叹它的苦命, 我想它不久也会一命呜呼……”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 并且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他的另一篇随笔《喝一杯苦茶》中, 学生写自己到外婆家, 喝茶时的感受:“怀着尝试的心态, 我再一次端起茶杯, 喝上一口, 霎时, 又有一股浓浓的苦涩袭来, 但慢慢地苦涩变成了淡淡的甘甜, 一股茶香久久萦绕。我发现了一个奇怪之处, 苦茶不苦, 只在于品尝者是否用心在品茶。”这正是学生的真实感受啊!外婆家的苦茶让他对生活有了感悟, 于是用随笔的方式记录下来, 长此以往, 坚持数载, 还愁写不出好的文章来吗?

王琰同学在随笔《老宅》中, 写自己到亲戚家玩, 发现一处老宅:“望过去, 老宅的墙壁高高的, 白色的墙面已经泛黑, 几扇木框的窗户嵌在墙上, 墙壁上毫无修饰, 因此窗户看上去特别小, 木制的窗框因为风吹雨淋已经有些发霉。……老宅已经被闲置, 它经历过岁月变迁, 已饱经风霜, 它就是一个老人, 静静地伫立在那里看着周围的一切改变, 回忆着过去的一切美好回忆。它很幸福。”语言很朴实, 但却道出了老宅存在的价值。

学生的读书生活相对单调, 除了少量的文体活动, 教室———寝室———食堂, 三点一线, 走出去, 请进来的机会不多。为此教师要围绕语文课的特点多出点子, 花样翻新, 尽可能创设轻松的写作氛围。针对刚刚进校门的高一新生, 可以围绕“我的学校”这个话题来写文章, 形成一组“我”的系列随笔, 让“我”尽快地融入到新环境, 新集体当中去, 尽情展现自我的风采, 找出自己的闪光点。

蔡伊人同学就写到:“最喜欢莫过于同学几个共同漫步在寝室后的小径上。第一次来新学校, 望着那曲折似盘虬的小路, 我忽有置身公园的感觉——‘曲径通幽处’恐怕也正是如此吧?施施而行, 漫漫而游, 弯弯的小路被两边的树木装饰得极为秀丽。恐怕也只有这里的树会如此体贴, 为忙碌的我们提供一片休憩之地吧?”作文能力提高关键在于心悟, 从平时单调的生活中挖掘, 从身边事物来积累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培养学生做个有心人吧。

2. 要重视给随笔写评语。

批语是随笔写作的延伸。

批语是师生之间心灵的对话。学生对老师的批语, 最关心的往往并不是技能技巧的指点、得失优劣的评价, 而是颇费心思从评语的字里行间中窥察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有位学生写道:“每次随笔一发下来, 我便迫不及待地去看老师的点评。对于不足。我总会改正, 要是看到老师对这篇随笔的认可, 我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有两类评语是学生最欢迎的: (1) 激励性批语。譬如, 教师在学生优美、精彩的语句画几串圈圈或写上这样的一些批注:精彩, 这是不同寻常的见解, 你用精彩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面, 让我陶醉, 见解有新意。特别是写作较差的学生更需要鼓励性的批语, 如恭喜你, 取得了一点小小的进步, 继续努力哦。像这样一些对学生充满热情期望的激励性批语往往可感染学生, 使学生更加努力奋发。 (2) 交流性评语。学生在随笔中往往表达着成长的苦恼, 青春的欢乐与忧愁, 表达着他们对人生社会的看法见解等, 有时会有难以解开的困惑和迷茫, 有时会有书生意气的偏激和臆想。那么老师就要和他们进行真诚的交流。评语中可以写上老师的见解, 给学生提出一些建议或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的每一次随笔都能看到老师的意见, 都能得到老师的指点, 定能让学生从中找到写作的乐趣, 长此以往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以此带动他们更多的关注生活, 感悟生活。

三、随必要重讲评

讲评是随笔写作的再指导。

每次把好的随笔或写得有进步的随笔拿到课堂上读, 读的过程中要指出该随笔好在什么地方, 有那些不足, 怎样修改可以更好。老师的讲评既鼓励了学生, 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又在写作上给予他们指导, 同时又鞭策了其他学生, 让他们产生写随笔的欲望。随笔是学生感情宣泄难得的窗口, 是自我欣赏, 自我陶醉的“宝贝”。也可以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前提下, 尝试着让学生朗诵随笔, 自我推销展览, 自批互改。由于时间关系, 课堂上不可能把优秀的文章都读给学生听, 本人就把学生的优秀随笔收集起来挂在教室里让学生翻阅, 并要求他们写上自己的看法与感受, 这样做就在班里形成了浓厚的写随笔的氛围, 学生会越来越爱写作。当然这样写随笔也是为以后的高考作准备。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看, 高考作文文体不限。从高考作文的内容看, 例如浙江省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2010年命题作文《角色转换之间》可讲述故事, 抒发感情;2009年‘绿叶对根的情谊’;2008年作文题是‘触摸城市或感悟乡村’这些题目都贴近学生的生活, 和平时学生的随笔内容极其接近。再将高考作文与随笔要求放在一起比较, 其基础等级要求为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这些可以视为对随笔的一般要求;而发展等级要求的深刻透彻、生动形象、富于文采、有创新, 则可以作为对平时随笔写作的各类题材、体裁的特殊要求。随笔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构思精巧, 推理或想像有独到之处, 材料新鲜, 见解新颖, 富有个性特征, 这些自然可以成为学生写作时努力效仿的榜样。

篇3:从蔡伟说起高考满分作文

看了这个说明,我总觉得主考大人是在向考生透露他的个人信息:我所看好的作文,不得有真情,需要虚假!看了这个说明,我好有一比:请你到台上演讲,但不得透露个人声音!

人们知道,高考的作文命题,多是要学生写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散文,如《诗意的生活》《必须跨过这道坎》《摔了一脚》《提篮春光看妈妈》《行走在消逝中》《有关语文的感慨》《我能》等等。而这样的散文,如果没有“个人相关信息”,恐怕就没有文章可做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历史上的散文名家之名篇,没有“个人相关信息”者,真是难见。朱自清是散文大家。他的散文,经常被用作各级学校的教材。其代表作《荷塘月色》,有没有朱自清的“个人相关信息”?当然有!不仅有作者个人的信息,连老婆孩子的信息都有啦!其另一代表作《背影》,有没有朱自清的“个人相关信息”?当然也有!不仅有作者个人的信息,连他父亲的信息都有啦!沈从文的散文,大量的是写他的故乡的。他写湘西,写凤凰,写桃源,写沅州,还写到《老伴》《沅陵的人》《辰溪的煤》《常德的船》……试问,哪一篇没有沈从文的“个人相关信息”、个人的乡愁?唯其有“个人相关信息”,才使得他们的散文那么真善美,那么服人,那么动人,那么有感染力,那么令人百读不厌。以至于我们可以这么说:没有作者的“个人相关信息”,就没有《荷塘月色》《背影》《凤凰》《老伴》这些名篇,就没有朱自清、沈从文;没有作者的“个人相关信息”,就没有好散文、真散文,就没有名副其实的散文大家。

不仅散文里有作者的“个人相关信息”,就是在小说里,也有作者的“个人相关信息”。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就“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了。这,大概是公认的实事吧!如果没有作者“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何来那些考据派索隐派的孜孜以求呢?

上面是从实践上来看。我们再从理论上来说。文艺作品,必然或多或少地负载着作者的“个人相关信息”。这是因为:文艺作品,是作者深入社会生活的结晶,是作者感悟社会生活的反映。只有那些闭门造车、虚情假意的文艺作品,才可能和作者的“个人相关信息”绝缘。

提倡文艺作品无我、忘我,要求作者在文艺作品当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这是违反科学、违反艺术规律的观点和作为。所谓“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云云,其实是在倡导虚假写作,是对青年人的文学误导。

或许,高考决策者会说:我们要求考生在作文当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是为了杜绝作弊。其实,这是因为虱子烧了袄。要知道:考官大人的这一条考生在作文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之禁令,已经使得多少考生无所适从,已经扼杀了多少优秀作文,已经扼杀了多少文学天才!

篇4:从蔡伟说起高考满分作文

1.“最牛高考满分作文”竟是一篇仿古诗文

武汉汉南二中学生周海洋写了一篇题为《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的仿古诗文。该文共1080字(含标点符号),文首写了170多字的半文半白的序;长诗共51行102句,回顾了近代史上诸多的重大事件———鸦片战争、甲午海战、火烧圆明园、辛亥革命、讨袁等,长诗化用杜甫、李商隐、李煜、谭嗣同、孙中山、毛泽东等人诗文,显示出他对历史知识的熟知程度和较深厚的古诗文素养;后记约70字,也是文言文。高考阅卷老师评价此文为“形式和内容表现上都堪称一流”,给予满分。

据周海洋的高中语文老师王丽介绍,他性格开朗,乐观自信,很有自己的思想、主见,周海洋对于古文近似狂热的爱好,是从初中开始的。他对于现代文体的写作有一种本能的不适应,用他本人的话说,是“不领异标新”。

2.卡夫卡式的童话,狗、猪、人先后站在家门口大发议论,很雷人

湖北考生,高考作文竟是“卡夫卡式”的童话,在“我家的门口”依次出现了流浪土狗、猪和“我”的形象。一名教师被文章折服,给出了60分的满分,而另一名教师“读不懂”,给出了20分的最低档。文章几经辗转,最后得到50余分的较高分数。

3.一篇用古文字书写的作文

作者小黄系四川某市考生,就读于省内某重点中学。据考生学校的普老师称,该考生用古文字写作文并非为了搞怪,而是兴趣所致,一时灵感。小黄不但古文字功底了得,文章也颇具可读性,谓予不信,不妨读读这段:

“熟悉成与败能使大家对生命更加尊重,对生活更有希望,对自己更有信心。看惯成败,能使大家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知。面对失败,不放弃自己;面对成功,能使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我们应当以一种熟悉而平常的心态,来追求美好未来。”“作为个人是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该如此。中华民族因熟悉过去的失败,才能以永不放弃的强大的民族自信心,不断走向民族复兴之路;中华民族更因为熟悉了改革成功,才能不断地认知自己进而取得振兴。”

4.图文并茂的高考作文,被网友称之为“高考神图”

江苏考生一篇以“品味时尚”为题的高考作文,用漫画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书写,确实很另类。“嘛叫时尚?绝对8是大家都追的,那叫恶俗!……”,该作文不仅语言另类、风趣,夹杂很多网络语言,而且最为雷人的是,文中不时地穿插了搞笑漫画。粗略一数,漫画竟有10来幅。在文章最后,作者还特意写了一段话来“讨好”阅卷老师———跟着时尚走是SB,创造时尚才NB,看了我的作文给高分的老师最NB!

从教20多年的高三年级语文组长钟雅萍老师看完作文后直言:“这篇文章有硬伤,用了太多的网络用语,高考评分标准里严格规定,使用网络用语要扣分,因为它不属于规范的现代汉语。扣分最多的就是用了太多的漫画。”日常教学中,钟老师确实见过这样穿插着漫画的作文,但考试时学生很少写这样的文章。

5.真真假假的零分作文

真真假假的零分作文(不乏网上搞笑取闹呛声之嫌),很刺激很反叛,但却是考生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其中也有考生真实思想的蛛丝马迹可寻。

侧面一:高中学生的学习生活

“晚自习放学走出学校,抬头看见天空一轮凄凉的明月”“晚上12点才睡,早上6点多起床,7点来到学校,一直到晚上10点多才放学”“正(应为“整”)天埋头苦读,面对着一堆堆模拟试卷”“猜了几个月题”“……白天正课,外加早晚自习,整天做题、猜题,枯燥乏味,还得不断重复,这就是我们高中学生生活的写照。”“作为一个考试时代的人族子民,每天去上学让我感到非常无语,我总是哀学生之多灾多难。”

侧面二:高中学生的网络阅读

北京、江西、福建、四川等省市的零分作文中都出现“春哥”“草泥马”等网络热词,还有什么“WOW吧”“D8”“GF”等奇怪词汇,从这些词汇中,明显可以看出高中部分或个别学生,是网络阅读的高手,他们能熟练运用网络热词。生活在网络时代,电脑普及的今天,学校、教师根本束缚不住学生的思维和阅读,网络语言、网络词汇在学生中出现、使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侧面三:高中学生的不健康心理

湖北卷的零分作文典型地反映出高中学生的这种扭曲的病态心理。《站在厕所门口》一文说“世界就是一个厕所”,世界所有的人都是“蛆”,哲学家是“哲学蛆”,政治家是“政治蛆”,科学家是“科学蛆”,艺术家是“艺术蛆”等等之类。

我们看到了当代高中学生的生存状态的几个侧面,当然仅仅是侧面,不是高中学生的主流,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高考另类作文的反思

所谓另类作文,是指高考生写的从形式到内容超越了命题规定的作文。本文只选了几篇有代表性的另类作文。用古诗文、古文字书写高考作文并非搞怪搞恶作剧,而是对近几年弘扬传统文化、提倡国学、讨论恢复繁体字的一种积极回应,是对传统文化的某种认可和回归。而有些另类作文,在嬉笑取闹、戏谑调侃、黑色幽默之余,是对高考作文、高考作文命题、高考制度、应试教育的呛声,应看做是“90后”一代对语文教学和新课改的不满、质疑、拷问和挑战。

挑战:高考命题作文的软肋

实事求是地说,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有很大的改革和进步,逐步贴近实际,多少靠近了生活,使考生感到有话可说,但距离作文———考查学生的汉语文字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这一主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要深入的探索。文以载道的传统,或明或暗的影响着高考作文的命题。文题大都以当前的政治时事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为话题,引导考生大话政治正确,按着循着顺着接着主流话语说开去。今年,全国及各省市的20个作文题,大多循着这个路径,把传统作文命题的思维定势发挥到极致,用意识形态、政治道德的价值取向取代了作文的工具取向。正如博文指出的,“让考生背负价值观判断‘错误’的风险,是很不公平的,让思想‘出格’考生背叛心灵,去说假话,则很不人道。”“作为指挥棒的高考作文过于热衷时事,反馈到语文教学中就是诱导学生们重观点、态度而轻叙述、想象,最终使学生们个个变得言语乏味、面目可憎,他们可能会变成愤怒青年、卫道士、诡辩高手甚至思想家……”

高考作文的选拔性与考生的功利性的错位,使高考作文命题处于尴尬的境地。由于高考作文占语文成绩的比重过大(150分占60分或200分占70分,福建则占80分),在“一考定终生”的激烈竞争条件下,“失作文者必定失天下”,因而考生、校方、家长都很看重得分“大户”的高考作文,押题和反押题的结果,导制高考作文命题的偏、冷、怪、难、俗。博文说,“对今年的作文命题,比如《踮起脚尖》的作文,我想了半天,不知该如何下笔;比如《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也如同坠五里云雾之中,写什么都觉得对;还有像《运动会上的兔子》《弯道跨越》等等,也令我不知从何谈起。”而网民则不客气了,“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八股、越来越矫情!别故作高深了,最好的题目其实最简单明了,别在猜题上折腾学生了!”

只要高考指挥棒仍在挥舞,应试教育就生机勃然;高考的博弈就一定有声有色地上演。网上披露的名师终极作文押题55篇,基本囊括了今年高考作文的命题范围和类型,还有社会上形形色色高考作文大全,作为长期的高考作文的被训练者———学生———还会下苦功夫学习语文吗?不扎扎实实循序渐进,科学地提高学生的本民族语言的表达能力,靠押题猜题的捷径,搞大“运动量”的作文训练,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必将是南辕北辙。押题和反押题这种“轮盘赌”不休止,靠投机取巧,终会走入八股文的归宿,窒息考生乃至全民族的思维活力和创新能力。

拷问: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原本有话要说,但仔细想来,还是倾听来自第一线的声音吧!

其一,南方日报:全省700考生高考作文白卷值得关注!

今年高考语文评卷中,广东有700多份作文白卷,一道语言应用题,让全省近1/5的考生吃了鸭蛋。今年是我省90后学生第一次大规模地参加高考,不少人在这次高考中暴露出文学阅读能力低、语言应用能力差、写作水平不高等三大问题,值得我们深切关注。

现代信息技术发达,不少“90后”学生沉湎于网络游戏、QQ聊天等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加上自控能力差,使他们缺少知性的态度与充裕的时间去感悟生活、亲近自然,对传统诗词望而生畏,就算品读也是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如何启发“90后”学生的思想与智慧,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是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责任。

其二,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说:“现在许多中学生既不会说,又不会写,今后怎么能够成才、成大事?”“语文学科维系着文化传承、社会风尚、人文素养等,因此中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语文,尤其是作文,而议论文写作从来都是高考学生的弱项。”

今年作文阅卷,发现考生不会审题。正确审题功夫在平时,其中拓宽视野和提高思辨能力这两条尤其重要。学生死读书不行,要关心生活,关心天下大事,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外还要勤于思考,培养洞察力,学会辩证思维,这样在复杂的事物面前就不会晕头转向。“这些不但是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今后工作、生活所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

其三,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普遍存在一种“脱离现实”的倾向。在江苏,发生了一篇作文的分数从初评37分终裁时猛加到53分,由此引出了“高考应该如何成为日常教学‘指挥棒’”的热烈讨论。对于这篇被“抢救”出来的优秀作文,何永康教授特意写下了题为“一篇质朴之作与一种作文导向”的按语。呼吁中学第一线的语文老师,可以此做为教学范例,进一步把握好作文导向。在历年高考优秀作文的点评中,“哲理”“诗意”“文采”都是最常见的形容词,而“真实”“真情”“质朴”则罕见。许多专家也都认为一般的议论文或记叙文很难写好,而夹叙夹议包涵哲理的文化类散文则相对好写。于是,追求华丽、堆砌词藻的文化散文大行其道。这样的结果是许多学生不会“好好说话”了。而华丽词藻掩藏不了的是内容的苍白、空洞。对此,网民也呼吁:学生作文,请多一份真诚,少一点深沉;多一些生活,少几个典故。这样,哪怕内容肤浅,却也浅得清沏见底;即便文笔稚拙,却也拙得质朴可爱。

其四,对今年高考作文题目,不少网民直呼高考作文脱离中国文化,“高考作文题目让人读不懂中国”。

…………

参照: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

比较,可以打破自我封闭;借鉴,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可以医治自我感觉良好;吸纳,可以实现自我超越。

1.国外的高考作文都是怎样命题的

(1)美国大学作文题

西北大学作文题:

a谁是你们这代的代言人?他或她传达了什么信息?你同意吗?为什么?

b有种理论认为:伟大的领袖人物都是由他们所处的具体的时代创造产生的。照你的看法,伟大人物的产生,是由于所处的环境,还是由于个人的特质?试举出一位人物来支持你的观点。

c在愚蠢的错误和聪明的失误之间总是存在着极大的不同。请说一说你的一个聪明的失误,并且解释一下它怎么给你或他人带来益处。

d罗马教皇八世BonifaceⅧ要求艺术家Giotto di Bondone放手去画一个完美的圆来证实自己的艺术技巧。这种看似简单的行为能表现你的才能和技巧?怎么去表现?

芝加哥大学作文题:

a想像你是某两个著名人物的后代,谁是你的父母呢?他们将什么样的素质传给了你?

b假如一个平常的日子被加上了4小时35分钟,你将会做什么不同的事?

c开车进芝加哥市区,从肯尼迪高速公路上能看到一个表现著名的芝加哥特征的建筑壁饰。如果你可以在这座建筑物的墙上画任何东西,你将画什么,为什么?

普林斯顿大学作文题:

a你认为什么思想、发明、发现或创造到目前为止对你的人生产生了最大的影响?请简要说明。

b你曾经不得不作出的最困难的决定是什么?你是怎么做的?

c到目前为止,有什么具体的成功给了你最大的满足?

(2)法国高考作文题

专栏作家翟华在其博客上贴出今年法国高考(指法国的“高中”毕业会考,法国没有统一的“高考”,大学录取是依据高中毕业考试成绩)文题,与中国高考第一门考语文不同,法国高考的第一门考试是哲学作文,说是哲学,其实是涉及美学、社会学,很像中国高考的命题作文,考生要在4个小时内写出一篇像模像样的作文来。

a文学类考生选择题

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于思想桎梏的解脱?

艺术品是否与其他物品一样属于现实?

解释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有关“责任”的论述

b科学类考生选择题

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较有什么意义?

解释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有关“正义”的论述

c经济社会类考生选择题

人们是否可以摆脱成见?

我们可以从劳动中获取什么?

解释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本献给自由精神的书》中有关“德行”的论述

2.专家的解读

中国与欧美在文化传统和教育理念之间存在深刻差异

———法国的作文题型在抽象分析上更为典型,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与欧美在文化传统和教育理念之间存在深刻差异。客观地说,双方都有优点和不足。如果把审视的目光定格在我国作文命题的薄弱环节上,我们不难看到,抒情和感性叙事命题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理性命题长期受到忽视。而脱离“真知灼见”,盲目甚至麻木地拘泥于“真情实感”的抒情散文,正是当前高考作文抒情泛滥、思想肤浅、智性缺失的根源。

法国作文题目文化味比较浓厚,且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柯汉琳教授认为,法国高考作文题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呈现出灵活多样,出题灵活的特点。作文题目文化味比较浓厚,且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而我国的高考作文题目则命题色彩比较浓重,作文题目往往不科学地分为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等,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据柯汉琳介绍,法国从小学开始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有些甚至是一些不存在的东西,学生想抄袭都没有办法。”这要求我们好好去思考法国高考作文对我们有什么启发。他表示,长期以来,受习惯性思维和保守文化的影响,我国的高考作文命题形成定势,很难有人敢于突破。

中国重在感性抒情的文艺腔,而欧美等国则以哲学和人生思辨为主,追求激发批判的、分析的理性反思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指出,中国高考作文命题与欧美等国作文命题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重在感性抒情,而欧美等国则以哲学和人生思辨为主,追求激发批判的、分析的理性反思。感性抒情和理性反思,从根本上来说,属于两种不同的思维类型。我们应该承认,在反思能力的激发上,欧美命题确有其优势。他们给出的材料不会包含着任何现成结论,他们命题的原则就是鼓励对天经地义的、不言而喻的观念进行质疑和挑战理性思维能力。

———拿这样的倾向和美国高考SAT(学术能力评估考试)的评分标准比较,我们可以获得更深刻的启示。当我们把抒情叙事的审美“散文”几乎当作唯一期待的时候,SAT的评分标准明确规定其文体是智性的“随笔”。“随笔”要求明确一贯地阐述理念,深刻有效地展开观点。最为重要的是,文章需要体现突出的批判性思维,用恰当的例证和理由支持自己的论点。这样的理性思维能力,并不是美国大学的特殊要求,而是全世界大学新生的起码水平。不论是相对于学校课程的系统性和严密性来说,还是对于迎接全球知识经济的战略来说,这样的要求都应该是超越民族性的。理性素质的长期忽视,会不会导致我们在人才的竞争中产生某种危机呢?实在不可不深长思之。■

篇5:从一道高考题说起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B吐蕃(fan)庇护(bi)

歼击机(jian)呱呱坠地(gu)

根据标准答案,这个“fan”的注音是错误的。

徐主编告诉我这件事,是因为他知道我与这个词的的一段纠葛。既然高考都出了这个题,就不妨借这件事,把观众普遍关心的“播音员读错字”这个老问题再说一说。

那是几年前的事。一天,我的一个好友,台里的一个配音大腕打电话问我:“吐暮王朝的‘蕃’是念bo还是念fan?”我说:“当然念bo,土鳖才念成fan呢。”他将信将疑地挂了电话,过了一会又打过来说:“你确实土鳖,我查了字典,应该念fan。”我“啊”了一声,“不可能啊,我从小到大一直念bo呀。”但毕竟是字典上这么说的,我想可能是按约定俗成的原则,以大多数老百姓的读音为准正音成fan了吧。于是我也没有再去查证。

不久后我去台湾主持“海峡两岸知识大赛”,其中有一道题涉及到吐蕃王朝,我自然读成fan,而且还义正辞严、煞有介事地在现场告诉一些学播音的同学们,这个字已经被正音成为fan,而这一期节目也在那年年底播出了。直到有一天,我在我的博客上看到网友的留言,说我念错了,应该读bo,我才突然意识到我可没有亲自查证过。那时已近午夜,我冲到书房翻开两本权威词典,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和外语教研出版社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顿时目瞪口呆:都是读bo!我后悔自己没有及时查证,于是立刻打我那位好朋友的电话,准备谴责他传达我错误信息,但是电话未通,我捶胸顿足一晚:这不是一个音的问题,这是你的求学态度是不是严谨认真的问题。

第二天,我拨通了好友家里的电话:“你你你,你这家伙,吐bo不念吐fan,你不学无术,害人匪浅哪你……”,他还在电话那边争执,“不可能,字典上不会错”,他又去拿一了家里的字典查了一遍,“吐fan,肯定是吐fan。”难道是我查错了?我顺手拿起办公室的字典又查了一遍,没错啊,bo。我突然想到什么,问他:“你的字典是不是有问题呀?”他说:“没有啊,商务印书馆的。”我接着问:“是哪年出版的?”他翻开看了看,半晌停顿,嗫嚅到:“1996年出版的”,他也意识到了。

可我用的是最新的2005年版的!播音员当然要以字典为准,但是,同一种权威的词典,相隔十年的两个版本,谁告诉我其中的不同?

有时候,按字典念也让播音员很别扭。试举几例。

戛纳电影节:人们一般都念成gana。但是字典上“戛”只有一个读音,就是“戛然而止”的jia,你按照这个读音,观众还以为是非洲国家加纳办电影节了呢,但是你念成ga,字典上没有,算你错!怎么办,不管错不错,就念ga,至于字典,慢慢改去吧。

亚马孙河:您一定以为我写错字了吧,没有,从小到大一直学的是亚马逊,突然字典告诉你正确的写法是“孙”,正确的读音应该是sun。没办法,硬着头皮跟着孙字走吧。

标识:这个词真让播音员难受,因为字典给出的读音是biao zhi,怎么听着都像“标志”,而且“标识”现在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新闻中经常出现,比如“奥运标识设计”,念成“标志设计”确实难受,以为是路牌呢。

一骑红尘妃子笑:这句诗很有名,而且“妃子笑”已经被注册成品牌了,在这里“骑”字我们一直念ji,但是现在请看字典,没有ji、的音,只有qi的音,一念出来一点韵味都没有了,这个字本来就应该有两个音,一个qi,动词;一个ji,名词或量词。这个ji的音被淘汰,很多古代的作品都会失去味道。也许这是个古音,所以现代汉语词典不收?可是还有呢:叶公好龙,上学时老师耳提面命:这个“叶”可不能读ye,而应读she,否则可是要闹笑话哦!但是翻翻词典,明明白白注着Ye Gong hao long。呆板,也不再读ai ban,而读成dai ban了……

这段经历,我曾经写在博客里。但有多少考生看过我的博客呢?徐波主编说,他认为这个题真不适合做高考题。

篇6:掀起高考满分作文的盖头来

一、走进文本,挖掘文本资源

我们可以对文本进行再挖掘,更好的发挥文本的范文作用。试看下列高考满分作文,无一不是活用了教材。“曹操面对沧海,吟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豪言壮语,屈原举身投江之悲壮,岳飞誓死精忠报国忠魂千古不朽……”(《勇敢的心》);“面对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鲁迅先生曾断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中华民族以自己日后的经历向世人证明:中国人在沉默与等待中得到了爆发……”(《等待春暖花开》)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具有驾驭、深度开发其教育价值的能力。所以,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积累文中经典语言,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的现实意义,学以致用。例如,学了李白的诗,有的同学这样写道:“自力士脱靴,玄宗醉酒,贵妃磨墨后,青莲看透了所谓的官场,所谓的名利荣禄。皇帝要的是奴才。于是,他走上了退路,仰天大笑出门去,放白鹿于青崖,游天姥于梦境。他的退隐,让他感受到名山大川之壮美,于是酒入豪胸,三分酿成醉意,七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我们还可以旧材新用,创意设计。学完《阿Q正传》可以尝试写“阿Q新传”;读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可以让学生写“杜十娘新传”,等等。拥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审美构思”,你会获得“妙笔生花”的意外惊喜。

二、走出文本,博采众家之长

欲求文章好,先做读书人。只有不断的读书,才不至于在平时写作中语言干瘪、言之无物,才不至于产生力不从心、捉襟见肘的尴尬。

让我们再次走进高考满分作文,许多优美的语言都得意于博采众家之长,来欣赏一下旁征博引的妙处吧。“培根说:‘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深刻。’……”(《书》);“‘不是乡愁,没有离乡;不是情怯,没有近乡;不是还乡,没有衣锦;不是黛玉,没有眼泪。’踏上这阔别近六十年的土地,李敖写下了这段话,他没有回来,因为他不曾离去,他的根在这里,同对岸的人们一样。”(《谈意气》)

作文没有巧,只恐读得少。阅读要像蜜蜂采蜜,博采众家之长。例如,“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发誓,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无法离开我,就像我现在无法离开你一样。”(《简·爱》);“当你能飞的时候,就不要放弃飞;当你能梦的时候,就不要放弃梦;当你能爱的时候,就不要放弃爱”……无一不给我们带来思想和心灵的震撼。作读书的有心人,认真汲取世界名著中的养分,收藏一些指导人生的值得珍藏的句子。拥有这“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半亩方塘”,你会获得“清清如许”的“源头活水”。

三、拥抱生活,采撷点滴细节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揭开高考满分作文的面纱,优秀的文章离不开生活。“审读当代自强的英雄洪战辉带着妹妹上大学的生活经历,我们可以发现,如果说拥有是宝贵的财富———我们因为拥有知识和能力而骄傲自豪,因为拥有亲情和友情而幸福快乐,而不知道珍惜却使他埋没于平庸,就会分文不值……”(《填充空白》)

要让学生广泛接触生活,参加多样、实在的语言交际活动,从中吸取知识,吸取语言材料,从中领悟语言博大精深的内涵,练就运用语言的各种技巧和习惯。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的视野要冲破课堂,去引导学生发现那些具有生命形式的事物。在生活中,那一缕白云、一片残瓦、一根小草以及袅袅的炊烟、潺潺的溪流、烁烁的火苗等无不具有与生命同构的形式,无一不是文学创作的素材。

除了拥抱现实的生活,我们还应去留心一些媒体中的精美语言。可以通过品味优秀节目导语,感受汉语整句魅力:“城市越来越大,每个人都行色匆匆,站在十字街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点落寞,但是,我知道那万家灯火,必定有一盏是为我而点,那就是‘真情’”。

篇7:高考满分作文解密

一、巧饰凤头,“直”“曲”尽妙

“直”如开门见山,一睹全貌;“曲”似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具体有下列三式:

第一,开门见山,可以快速将阅卷老师带入规定情境和思路中。考生可以用自己对题目的感觉和热情去点燃老师内心的感觉与热情之火。如2008年全国(Ⅰ)卷高考满分作文《生命!生命!!》是这样切入的:

“老师,老师,你快醒醒呀!”孩子们一边抽噎一边摇着关老师。

此时的关老师满脸的水泥沫,两条腿压在水泥板下。

就在5分钟前,8.0级地震袭击了这个偏远的村落,在这个简陋的教室里,关老师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果断地将仅有的8个学生护到了墙角,自己却慢了下一步,被掉下来的水泥板砸到了双腿,疼昏了过去。

文章一开头,作者就用别致的方法塑造出了关老师的形象,关老师的形象一开始便深深烙在读者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这样的开头有先声夺人之妙,非常“抓人”。

第二,讲究悬念和曲折,以引起阅卷老师的关注。“文似看山不喜平”,有时候入题更需要讲究曲折和委婉,尤其要讲究一点悬念,才能引人入胜。因此,有时候,我们不妨多用一点言辞,以悬念抓住读者心理,引起他们的注意和重视。如2008年广东卷满分作文《不要轻易说“不”》就是这样切入的:

流水之畔,红尘滚滚。问生命:成,你能否有朗月照花,深潭微澜的美艳?你能否有不计顺逆、不计成败的超然?你能否有扬鞭策马、登高望远的旷达?败,你能否有滴水穿石、汇入洪流的意志?你能否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傲岸?你能否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倔强?

不要轻易说“不”,因为——你能!

此篇命题作文,开头是讴歌生命和考问灵魂的交响乐,如此气派,有波澜也有悬念,叫读者和阅卷者不能轻易说“不”吧。

第三,用强烈的反差、对比和映衬来引出题旨,在读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如2008年上海春季卷满分作文《细微深处》一文开头:

这个世界真的是“大”千世界。大人物,大环境,大趋势,大事件等等,可以说,一个“大”字,充斥了我们这个日益发达的社会。不论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凡是跟“大”粘上边,就是大新闻,就能吸引无数人的眼球。

可那些细微之处呢?我们能够忽略吗?无论是艺术、科学,还是人生,我们都无法忽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正是细微,才有深度。

作文开头一系列的“大”似有离题之嫌,接着笔锋一转,便进入自己早已拟定的题目了。开始的“大”与“小”形成鲜明对比和反差,巧妙、贴切而又发人深省。这样的开篇,不是做到了“开门见山”和“曲径通幽”的完美统一了吗?

二、辞真意深,点“睛”活“龙”

点睛,即点明主旨。因为考场作文阅卷时间少,所以不提倡内容过于含蓄,句可以有“睛”,段有“睛”,文有“睛”,不时地点题。这些点题的语句,位置不拘一格,可前可后,也可在中间;关键是要有新意,要有底蕴,尽可能做到理性与情趣的融会贯通,给人以隽永、深刻而耐人寻味的印象。

第一,用感情浓烈的语词来点睛,引起共鸣。文章在写景、叙事或对论点进行了论证之后,结尾才运用凝练简洁的抒情、议论性的语句点题,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中心,戛然而止。如2008年上海卷高考佳作《他们》的结尾:

他们是父亲,伟大而坚韧;他们是父亲,这个世上最爱我们的男人。也许,我们走出考场时,该给他们来个拥抱,我想他们一定会尴尬一下,然后直至老去,也铭刻于心。

文末写到回报父爱,等待已久,“千呼万唤始出来”。如果此篇是父亲之歌,那么最强音在篇末。

第二,用点明主旨的警句,以期留下难以磨灭的余响和值得咀嚼的东西。如2008年上海春季卷高考满分作文《细微深处》结尾是这样的:

细小之处,微而不浅,“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微言大义”,古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们呢?

连用警句,加以疑问作结,激疑促思,启人心志;驻目沉思,浮想联翩,余韵悠长。

第三,艺术地运用俗语民歌等,以期读者受到感染并乐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我们对俗语、歌词等能艺术地加以改造和利用,并糅进其他修辞手段加以强化,也有可能赋以新意并铸成自己的“名句”,给人以艺术享受与心灵震动,从而达到王蒙所说的“亏他想得出来”。如2008年辽宁卷高考满分作文《坚守心中的道德律》的结尾:

“不论是黄昏,还是晨曦初露,茉莉花,总是洁白的。”正如希腊诗人乔治·赛福斯的这首小诗所说,我们青少年要想有所成就,就一定要坚守住自己的洁白,坚守住自己的芳香,坚守住自己心中的道德律!

这样就增加了语言的密度、力度。

篇8:高考满分作文背后黑幕

刘加民这个人,一两年前还名不见经传,很老实地呆在中国还很有点影响力的中学生杂志社做高中版作文的编辑,兢兢业业,对自己的“《中学生》杂志编辑”身份也很满意,“这是个名牌杂志,为之工作有一点点自豪感。”

现在他依然是《中学生》的编辑,只不过他的心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年前,他发现图书市场上所谓的高考满分作文竟然大部分是假冒的,因此向媒体爆料,随后被冠以“作文打假第一人”的称谓。

只是,让刘加民失望的是,北京一小撮媒体的曝光并没有让这些造假商贩收敛多少,猫走了老鼠又出来,一年一轮的造假在高考前夕又死灰复燃了。

书商真能拿到高考答题卷?

日前,循着刘加民反映的情况,记者在某著名的教育在线网站上发现了一些署名为“湖北考生”、“河南考生”的高考满分作文,考生姓名完全模糊化,就如高考试卷一样颇为神秘。记者致电该版编辑,被告知,这些满分作文并非他们首发,而是出自某出版社。所以“我们不用对文章的真实性负责”。

而当记者一再询问这些“湖北考生”的身份时,该网站工作人员也毫不客气地指出了记者的“不通窍”:“如果想转载,可以换个思路,说优秀作文不就得了,反正说是满分作文,也没几个读者相信。”待记者进一步询问,出了问题是否由出版商负责时,该工作人员颇恼怒记者的“啰嗦”:“按道理说是这样的,不过能有什么责任?你凭什么说这不是满分作文?你见过高考试卷?”

记者进而致电向该教育网站提供满分作文的出版社,接电话的王编辑告诉记者,“不需要署真实姓名啊!”,在编写这些满分作文时,出版社只起一个牵头的作用,由一些老师向出版社提供作文,而至于老师是怎么得到这些满分作文的,出版社从来不会在意,也不会去考察这些作文是否真的是满分。“出了问题,追究的是这些老师的责任。”

这实在是一种相互遮丑、相互庇护的说法。据专业人士介绍,根本就没有合法渠道可以得到高考卷子。学生高考答题卷属于国家级一级机密,高考阅卷完毕之后,考试院会在3个月内会分类抽取部分样本,供分析命题与调查答题情况使用。6个月内,学生的高考答题卷子就会被销毁。

去年,央视的工作人员曾在北京考试院做过调查,发现去年北京考区宣布有29篇满分作文,但只公布了1篇,即《北京的符号——老舍》。山东、河南、海南等地区并没有出现满分作文,但结果发现,图书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所谓的满分作文。显然,这些伪满分作文背后都是书商的暗箱操作。

刘加民透露,署名“××省考生”的作文主要有三个来源:改编别人已发表的短文;拿到考试题目,请学生或者老师写作;将阅卷中心供评卷老师参考使用的一类卷范文修改后冒充满分作文。

据了解,七成以上的假高考满分作文采用第一种方法作弊;将近三成属于第二种情况。而真正来自考场上的高考满分作文几乎没有。

荒唐!造假的请打假的写序

成为“作文打假第一人”之后,刘加民的生活也发生了一些戏剧性的变化,“假如你是书商,投入十多万元做出来一本书,却因为我打假不能上市,赔了钱,你会高兴吗?如果你就是我身边的人,你知道我的下落,会放过我吗?打假太危险了,没有实际效益,出了风头,挨了骂,被扔了黑石头,也是活该的。我就接到过别人的威胁。”

而最富有戏剧性意味的是,在刘加民通过媒体检举了这些高考假满分作文后,一些书商开始感觉“形势紧张”,但又不愿意中止已经基本做成了的项目,于是有书商干脆将已经编辑好的假满分作文图书送到刘加民手上,请他写序言,以证明自己出版的高考满分作文是真的。当刘加民拒绝这个荒唐举动之后,该书商就自己操作,“采用比较含蓄的春秋笔法,在书内的扉页上临时加上一个声明,拐弯抹角表达我证明他的是真货的意思。目前,市面上就可以买到这一套书。”

躲过媒体一时炒作的打假风波之后,到了去年年底,假满分作文又泛滥市场,有些是正规大出版社出版,有些是小出版社发行,内容大致相同,仔细考究,也只不过是相互抄袭而已。刘加民甚至发现,有书商竟然打着贾平凹做主编的大旗出版满分作文图书,书内赫然连网上的恶搞作文都收录进去。

而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另外一份学生刊物的编辑则指点记者:“我刊初中版就大量使用假冒满分作文,或者在网络上下载各种稀奇古怪的文章。有时一本杂志八成都是旧东西。你上网搜‘陈某某’三个字,会发现一个约稿函,专门约满分作文稿件。而这个约稿者是我们刊物的特邀副主编。”据这位编辑透露,这位特约副主编多年来一直打着该学生刊物的旗号编造假书。据了解,在高考前的几个月,这些造假的工作就已经布置妥当,高考一结束,马上就在第一时间将造假作文推向市场。

利益链条下的造假风难以遏制

事实上,假高考满分作文的出炉,背后深藏着一条利益链条。书商在这个链条上唱主角,是得利最多的一个环节。利益的另外两端是出版社和枪手。

由于目前中国图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如果没有良好的图书策划能力,各大小出版社的经营状况将会日益困难,所以,靠出卖书号维持生计,已经成了出版界的一个“公开的秘密” 。手头富裕的书商,拿着在出版社购买的书号,就可以组织自己的一班人马,编写自己想出版的内容。

四川一位长期从事出版业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作文做假非常简单,“在学校搞一个作文竞赛,挑选点好文章出来,再找老师写点评语,一本优秀作文集就出炉了。”书本印刷出来之后,书商可以找当地拥有良好发行渠道的经销商,“高定价,低折扣”把书本交付经销商销售,折扣可以低到销售价的3~4折,让经销商趋之若鹜。而书商出版这样一本书的成本其实极低,除了书本的印刷费、购买刊号费和给经销商的折扣,只需要向提供评语和作文的枪手支付一点稿费,由此可见利润之大。

事实上,这些年来,造假的并不只局限于作文,学生市场相当大,中考、高考模拟题、“密卷”,都是书商和出版社非常眼热的题材。据专业人士透露,著名的湖北黄冈中学考试模拟题,有很多“水分”。由于各省的教材和考试题型不一样,某些不法书商会奔赴各省,请当地老师编写模拟题,然后挂上“黄冈中学著名优秀老师”这样的字样,以吸引学生眼球。

去年,当初次发现假高考满分作文真实内幕后,刘加民愤而向媒体“状告”这些坑害学生和家长的假高考满分作文。在他眼里,这些作文不仅骗取了家长的钱财,對学生也全无益处,因为枪手写出来的作文既没有质量保障,更重要的是书商充分利用了家长和学生的应考心理,无形中助长了应试教育的积弊,而甚少关心作文应该是来自生活的真情感的体现。“学生作文陷入了形式主义泥潭。”刘加民这样感慨。

上一篇:《正常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下一篇:星浩资本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