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的哲学——从科大两位校长说起

2024-04-24

混沌的哲学——从科大两位校长说起(通用5篇)

篇1:混沌的哲学——从科大两位校长说起

混沌的现代哲学

kyding 我对哲学兴趣不大,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刚开了没几页,便觉得兴趣不大,一旦手边有其他的书籍,便将此书束之高阁,偶尔想起或再翻翻,但以不十分记得前面看到哪了,如此不了了之。

最近学校出现的关于两个人的新闻让我突然间对哲学又有了点兴趣,第一个人是科技大学的老校长---朱清时。看一下报到朱清时院士的新闻标题:

《用身体观察真气和气脉》,很难想象,这是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顶尖大学原校长的讲座题目。朱清时院士这次早就引起争议的讲座,今天就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如期举行

中科院院士朱清时:我没有盲从佛法而是一直在求证

看到这些新闻标题,我的第一反应是老校长是不是老糊涂了?不过理智告诉我,老校长即使老糊涂了,也不会这么糊涂,这里面可能有其他我不清楚的原因。

第二个人是科大的潘建伟教授。我们也看一下报道潘建伟院士的新闻标题:

潘建伟:量子力学和意识的产生可能是有关系的。潘建伟:这3个原因使中国成为量子卫星首发国家。这两个人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也都是院士,都在各自的领域做出过杰出贡献,但是他们两个近期的新闻让我觉得以前我深信不疑的一些观念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碾压了我本就没有什么根基的哲学观。对于我而已,如果非要让我选出两个最能代表我所认知的哲学词汇来,我只能给出这两个“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我自诩为一个“唯物主义者”,虽然我也经常干“唯心主义”的事。但是通过这两个人的新闻,我感觉我的“唯物主义”开始崩溃坍缩了。

既然潘教授说“量子力学”和意识可能有关系,那么就必须先聊一下“量子力学”,聊一下“量子力学”,就不得不提著名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杨氏双缝实验比量子论的历史还要早上100年。当初的法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扬用这个简单实验挑战牛顿的微粒说,证明了光的波动性。原始的实验装置异常简单,这实验的影响却波及了几百年。托马斯·扬用经过一个小孔的光作为点光源,点光源发出的光穿过纸上的两道平行狭缝后,投射到屏幕上。然后,观测者可以看到,屏幕上形成了一系列明暗交替的干涉条纹。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因此,实验中出现的干涉条纹是光的波动性强有力的证明。(图1-a)

2002年,《物理世界》杂志评出十大经典物理实验,„杨氏双缝实验用于电子‟名列第一名。费曼认为,杨氏双缝电子干涉实验是量子力学的心脏,“包括了量子力学最深刻的奥秘”。

首先,为什么说双缝实验中的干涉条纹是波的特征呢?让我们简单说明一下条纹的形成。再看图1(a),点光源发出的光,作为一种波,抵达狭缝。根据惠更斯原理,波面上的每一点都是一个子波源。因此,经过两条狭缝之后的波,可看作是位于两条狭缝处的子波源所发出的两列波的叠加。„波的叠加‟意味着„振幅的叠加‟:如果两列波到达同一位置时,振动方向相同,叠加后振幅增大;反之,如果振动方向相反,互相抵消,使得叠加后振幅减小。因为叠加后的振动在不同位置的增大或抵消,便形成了屏幕上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图1(a)右边的图案)

1(c)表示的是光波在屏幕上的强度分布。我们看到的曲线p是一条上下振动的图像,这对应于明暗相间强度变化的干涉条纹。】

如上所述,图中的(a)和(c)说明的都是„双缝实验‟的情形,图(b)又是什么呢?那是两次„单缝实验‟的结果。如果将一条狭缝遮住,就可以分别作两次单缝实验,我们发现,这两次单缝实验的结果都没有条纹,单缝实验光强度的分布,即波动振幅的平方,分别由(b)中的曲线p1和p2表示。

我们再次研究(b)、(c)中的曲线:p1、p2是单缝实验的强度分布,p是双缝实验的强度分布。显然,p并不等于p1、p2的简单叠加,事实上,它是单缝实验的振幅叠加后的平方。这是波动的特点,也是干涉条纹的来源。

如果用粒子来作双缝实验,会产生什么结果呢?读者会说:是用粒子,不是波,那就得不到干涉条纹了。答得很对,但是,不要忘了,我们的所谓粒子,有两种,除了经典意义下的粒子外,还有一种量子力学中的行为古怪的粒子。因此,我们遵循费曼设计的实验,对比一下水波、子弹和电子分别通过双缝时的不同行为。

水波的情况刚才已经说明过了,由图1表示。下面的图2则是用子弹(经典粒子)进行双缝实验的结果。设想用一挺机关枪向狭缝扫射(图2(a)),子弹的发射服从经典概率统计规律。我们假设:一粒一粒发射出来,而又穿过狭缝到达了屏幕的子弹中,50%的几率是通过第一条縫而来,50%的几率通过第二条縫而来。假设每个打到屏幕上的子弹形成一个亮点的话,发射一定数目的子弹之后,在屏幕上就有了一个亮点聚集而成的图像(图2(a)右)。我们从实验结果发现:这个图像不同于波动的情形,它不是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而是从中心到两边,亮度逐渐下降的图像,如图2(c)的曲线p所示。

类似于波动双缝实验,我们也可以分别将狭缝之一关闭,对另一个开缝做两次子彈单缝实验,实验结果的两条亮度分布曲线由图2(b)中的p1、p2表示。比较图1(b)和图2(b),不难看出,子弹单缝实验结果与水波单缝实验结果是相同的。然而,两种情形的双缝实验结果完全不同。子弹双缝实验的结果p,是两个单缝实验结果p1和p2的简单叠加,这是由概率的叠加性决定的。

总结以上所述,水波的双缝实验结果是相干叠加,体现水的波动性;子弹的双缝实验结果是非相干叠加,体现子弹的粒子性。如果我们用电子(或是光子及其它微观粒子)来作实验,结果又将如何呢?

我们可以类似于子弹的情形,用电子枪将电子一个一个地朝着狭缝发射出去。如图3所示: 电子单缝实验的结果如图3中的(b),曲线p1、p2与水波和子弹时一致。然而,电子双缝实验的结果p却是与水波的一样,出现了干涉条纹!

这个结果令经典物理学家们感到意外,因为,实验中的电子,和机枪发射子弹一样,是由电子枪一个一个发射出去的。因为在经典物理中,我们认为电子是粒子。既然是粒子,它的宏观轨道行为,应该和子弹没有实质的差别。双缝实验时,虽然两条缝都是打开的,但是每一个电子,应该象一个子弹那样,只能通过其中的一条缝到达屏幕。这样,结果就应该和子弹的结果一样,应该属于非相干叠加。

实验观察结果也显示,电子的确是像子弹那样,一个一个到达屏幕的,如下图所示,对应于到达屏幕的每个电子,屏幕上出现一个亮点。随着发射的电子数目的增加,亮点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当亮点多到不容易区分的时候,接收屏上显示出了确定的干涉图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干涉从何而来?从电子双缝实验,我们会得出一个貌似荒谬的结论:一个电子同时通过了两条狭缝,然后,自己和自己发生了干涉!

以上解释使用的基本上是以波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理论的诠释。换言之,孙悟空具有分身而同时穿过两个洞的本领。但是,你无法得知他这功夫究竟是怎么回事,他绝不让你看到他玩分身术的详情,他只让你知道几个概率,上天派他到人间来掷骰子!爱因斯坦不同意哥本哈根派的诠释,生气地说:“玻尔,上帝不会掷骰子!” 玻尔一脸不高兴:“爱因斯坦,别去指挥上帝应该怎么做!”

几十年后的霍金,看着历年的实验记录,有些垂头丧气地说:“上帝不但掷骰子,他还把骰子掷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去!”

让我们运用量子论的概念,来理解电子这种不同寻常的非经典行为:实验中的电子同时穿过了两条狭缝,不就是相似于我们在第一节中说过的:„电子处于一种叠加态,既在位置A,又在位置B‟的情形吗?作为量子论中的叠加态粒子,每个电子(或光子)真是像孙悟空一样,有分身术,一个孙大圣到了两条狭缝处,就变成了两个大圣,同时穿过了两条狭缝!然后,两个真假孙悟空又自己跟自己打起来了!争斗的结果,有可能是双赢,变出一个大孙悟空,打得屏幕上异常明亮;也有可能两败俱伤,真假悟空全死光,那时,就对应于屏幕上暗淡的地方。

因此,双缝实验的结果表明:电子的行为既不等同于经典粒子,也不等同于经典波动,它和光一样,既是粒子又是波,兼有粒子和波动的双重特性,这就是波粒二象性。

读者也许会说:每个电子到底是穿过那条狭缝过来的,我们应该可以测量出来呀。不错,物理学家们也是这样想的。于是,他们便在两个狭缝口放上两个粒子探测器,以判定真假孙悟空到底走的那一边?然而这时,奇怪的事又发生了:两个粒子探测器从来没有同时响过!那好呀,这说明还是只有一个孙悟空,并没有分身。实验者感觉松了口气,刚刚想思考思考这干涉条纹的事,回头一看屏幕,咦?哪有什么干涉条纹呀。物理学家们反复改进、多次重复他们的实验,却只感到越来越奇怪:无论我们使用什么先进测量方法,一旦想要观察电子到底通过哪条狭缝?干涉条纹便立即消失了!也就是说,假孙悟空太狡猾了,他好像总能得知我们已经设置了抓他的陷阱,便隐身遁形不露面。悟空不用分身术,没有真假大圣间的战争,战场上也就没有了叠加和死伤,一切平静,实验给出经典的结果:和子弹实验的图像一模一样!后来,物理学家们给这种“观测影响粒子量子行为”的现象,取了一个古怪的名字,叫做:“波函数坍塌”。就是说:量子叠加态一经测量,就按照一定的概率,塌缩到一个固定的本征态,回到经典世界。而在没有被测量之前,粒子则是处于„既是此,又是彼‟的混合叠加不确定状态。因此,我们无法预知粒子将来的行为,只知道可能塌缩到某个本征态的概率。

以上只是量子力学相关的一个基本实验,但是却使得我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发生了动摇,开始怀疑自己以前的所有基本观念。

首先让我感到难以接受的是“为什么人类的观测会影响量子的行为”?而且这个事件切切实实的发生了。一旦这个理论成立的话,那么我们以往所有的实现可能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因为在人类的观测下发生的一些实验,可能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得到的结论很有可能也是错误的,至少是片面的。这样以来,目前在各个研究方向上进行辛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可能在做毫无意义的劳动,简直就是生活给我们开了个巨大的玩笑。用一句话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其次,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物质的本质是什么”?首先让我们看看代表唯物主义的列宁是怎么说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注意这里强调的是“物质的客观实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但是上面的实验恰恰证明了,物质的客观存在受到了我们的感觉(观测)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因为我们的感觉而存在,或者改变了存在的状态。这里我们不由得想起了我国明朝的心学大家王阳明。王阳明在500年前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岩花”说。《王阳明全集》卷三有这样一段记载: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是王阳明自己对“心外无物”的注解。这段描述与量子力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你未观测量子时,量子自身可以发生干涉,在你观测量子时,量子表现出量子特性。由此可以得出量子和你的心是息息相关的。这样以来,唯物主义就变得站不住脚,有被推翻的感觉。

我们再思考一下,不论是量子的状态,还是薛定谔的猫,都使得我们觉得在自然面前觉得渺小,感觉到所谓的科学的乏力,不论怎么样,我们都无法给出准确的描述和定义。我们通过以下的对话可以感受到人类能力的孱弱:

爱因斯坦不同意哥本哈根派的诠释,生气地说:“玻尔,上帝不会掷骰子!”

玻尔一脸不高兴:“爱因斯坦,别去指挥上帝应该怎么做!” 几十年后的霍金,看着历年的实验记录,有些垂头丧气地说:“上帝不但掷骰子,他还把骰子掷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去!”

上帝掷骰子吗?至今仍然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是不是给不可知论做了最好的注脚呢?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实验里还蕴含了很多非常本质的问题,这个实验似乎对唯心主义比较友好,但是真的是这样吗?也许我们看到了人类的观测或者说意识是对物质有影响的,这个实验确实是验证了这一点,但是我想问的一个问题是,没有人类以前呢?这个实验是什么结果呢?没有人类的意识,量子依然存在,不被观测的时候处于叠加状态,观测以后变成确定状态,这并不能说意识决定了物质,难道没有人类以前,宇宙都不存在吗?即使是量子,你看或者不看他,他都在哪里,不悲不喜。

对于一些基本的简单实验,现有的哲学理论都不能解释,科学也不能解释,所以就有很多人开始求助于玄学或者宗教,我想朱清时校长可能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开始研究佛学的,试图利用佛学对世界做更完美的解释。基于此,我想我就能理解老校长的近期做的一些看似匪夷所思的事情了。

佛学中的意识是:意识的本体是“一念不生”的境界,处于这种境界的人,面对所有事物都对境无心,这时意识处于不确定状态,不住相。如来的法身其实不在任何具体的空间,不住相,又存在于任何地方;不在某处又存在于任何一处。人的意念也是不住相,没有任何具体的色相。

在量子物理中,这种没有确定的状态,一被观测,也就是人的意识一参与,基本粒子的波函数就开始坍缩了,电子就会出现在个确定的位置,就出现某种客观实在,所以客观实在产生于意识参与的测量。

在量子力学中,物质是由测量而确定的,而起心动念的实质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一种测量。起心动念的时候意识本身就不再自由了,它突然就坍缩到个具体的概念之上了。

套用朱校长的话:“一切唯心造”是佛法的一个基本结论,但是现在量子物理的研究只是初步,初步的程度是:当你没有意识的时候,整个客观世界都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之中,一旦意识参与进去了,它再迅速地突变,突变成一种确定的状态呈现出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物质世界确实是意识参与的结果,也就是“唯心造”。这些话从某些角度来看是有道理的,确实佛学在一些方面解释起来比自然科学更顺畅。

那么量子力学的尽头是什么呢?是宗教?是玄学?还是新的哲学体系?我想至少不是现在的哲学,现在的哲学处在混沌的状态,她走到了一个十字路楼,需要新一代的大师出现,为我们指引方向,这个大师会是上帝吗?谁知道呢?

篇2:混沌的哲学——从科大两位校长说起

“房奴”意思为房屋的奴隶。“房奴”是指城镇居民抵押贷款购房, 在生命黄金时期中的二十至三十年, 每年用占可支配收入的40%~50%甚至更高的比例偿还贷款本息, 从而造成居民家庭生活的长期压力, 影响正常消费。购房影响到自己教育支出、医药费支出和抚养老人等, 使得家庭生活质量下降, 甚至让人感到奴役般的压抑。

现如今“房奴”这个名词已经越来越成为我们社会所共同关注的热点。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 中国人对家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西方人, 中国自古以来就对家非常重视, “欲治其国者, 先治其家”, 可见家的概念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有了房子才可以称作有一个完整的家, 所以中国人对房子有着非常浓烈的渴望。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较之旧社会的中国, 可以说人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人们耗尽一生的积蓄却买不起房子, 越来越多的人成了“房奴”, 买房的压力使得人感到受到房子的奴役。

虽然摆脱了居无定所的窘迫局面, 但是“房奴”也承受着“一天不工作, 就会被世界抛弃”的精神重压, 生活质量大为下降。在“商品拜物教”的诱惑下, 大众失去了人性和灵魂却全然不觉, 把物质需求看作自己真实和唯一的需要, 房子是一个物品, 虽然它对人很重要, 但是它仍然只是个物品, 人们制造了房子, 却要被房子所奴役。人们失去了个人自由和精神的解放, 当今我们国家建设和谐社会, 不仅要在物质上满足人们的需要, 更要在精神上满足人们的需要。中国现在所处的历史方位与马尔库塞分析批判的商品经济社会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有着相似的背景, 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如何借鉴资本主义经验教训使得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并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成为我们当代人应该关注和反思的问题。

二、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最为知名的激进哲人, 他的《单向度的人》这本书以哲学的高度剖析了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中“物质丰富、精神痛苦、人性丧失、社会畸形”的病态现象。“单向度”一词, 确切的说是指“肯定性单向度”。

(一) 写作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获得了稳定的发展机会, 马尔库塞写作这本书正值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刚刚经历以电子技术为先导的工业革命, 这场革命给西方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 生产力获得空前的发展, 社会获得长足的进展, 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劳动条件得到空前的改善, 但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更加安逸和舒适的同时, 也沦为商品需要的奴隶。在这种背景下, 马尔库塞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展开了研究。

(二) 主要内容

马尔库塞认为在当代历史条件下,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控制的新型形式, 在这个新的形式的控制下, 整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 个人成为单向度的人, 进行着单向度的思维, 因此, 科技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和统治人, 奴役人的工具。“单向度”的涵义是:发达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是双向度的社会, 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是有差别的, 因此个人可以合理地批判地改变自己的需求。而现代文明的各方面都是“单向度”的, 即失去了否定性和批判性的原则, 人们内心的批判性、超越性思想受到抑制, 从而成为统治制度的消极工具。

1. 政治领域的单向度。

政治的单向度表现为对立派别明显的一致和趋同, 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于新的技术工作世界强行削弱了工人阶级的否定地位, 无产阶级和其他政治反对派一道被资本主义制度同化了, 深层次的不合理性和矛盾被掩盖在表面的合理性中, 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受到抬举的奴隶, 但他们毕竟是奴隶。因为是否是奴隶, 是由人作为一种单纯的工具, 人沦为物的状况来决定的。作为一种工具、一种物而存在, 是奴役状态的纯粹形式。

2. 生活领域的单向度。

发达工业社会使人的生活方式同化起来, 即使是下层的人也可以和上层的人一样享受同样的电视节目, 漫游同样的风景胜地。由于生活方式的同化, 由于大家都“分享制度的好处”, 以往那种在自由和平等名义下提出抗议的生活基础也就不复存在了。不同阶层生活方式的同化正是控制的新的形式, 它把不合理性寓于合理性之中。

3. 思想文化领域的单向度。

高层文化不断与现实同化, 人的思想顺从于人的社会行为, 不再具有否定与超越的意义, 批判理性被技术合理性所代替。高层文化与现实的“间距”被克服, 早期资本主义文学中那些反叛的角色现在已被征服。理想本是超越现实的东西, 不再想象另一种生活方式就不再有理想, 或者说理想已被现实所超越、同一。从思想领域看, 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的流行也标志着单向度思考方式、单向度哲学的胜利, 现代哲学变为肯定性思想。

4. 人的单向度。

在西方发达工业社会, 人们正享受着需求得到满足所带来的幸福, 然而, 这种需要只是“虚假的需求”发达工业社会正是通过制造和满足这种“虚假需求”, 控制人们的意识, 支配人们的生活, 人们丧失了合理地批判社会现实的能力, 舒舒服服地成为工业文明的奴隶, 成为屈从社会政治需要而又麻木的自感幸福的“单向度的人”。

三、技术异化下的“房奴”现象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对工业进程不断加快, 现代化不断深入的中国有着很大的借鉴价值, 其中最可以说明“房奴”问题的就是技术异化的理论。

异化概念是一个历史概念, 应该动态的考察它, “异化”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提到哲学的高度。黑格尔把存在的一切都归结为“自我意识”, 把异化也归结为“自我意识”的异化, 他的异化理论陷入了唯心主义的历史局限。随后, 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控制手段发生了从意识形态控制到生产资料控制再到技术控制的变化, 异化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表现为劳动异化, 和技术异化两种形态。马克思的劳动异化主要从生产关系方面问题, 侧重于政治和经济批判。马尔库塞的技术异化主要从生产力方面看问题, 侧重于意识形态和文化批判。

马尔库塞认为, 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物质财富日益丰富, 强迫工人去消费劳动产品, 工人成了消费产品的奴隶。他提出了虚假需要的理论, 认为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 使艰辛、侵略、痛苦和非正义永恒化的需要是“虚假的”需要。真实的需要和虚假的需要这一问题必须有一切处于自治状态下的个人来回答。而事实是工人和产品的关系是一种强制性的消费关系, 工人受到消费品的压抑没有真正选择的自由, 在强迫性的消费过程中完全处于一种被奴役的地位, 完全受到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支配, 是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奴隶。

“房奴”现象的产生, 可以说是技术异化的产物, 人们制造房子, 房子只是一个物品, 却成了反对异己的力量, 反过来奴役人, 压迫人。而房子本身是每个人生存的基本的需求, 但是房价却大大超过了正常人的经济可以承受的能力, 人们无法得到需要和满足, 这样的需要具有社会的内容和功能, 它们取决于个人所无法控制的外力, 这些需要的发展和满足是受外界支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房奴”等一系列现象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的问题, 它是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阶段。一定的结果是由一定的原因造成的, 由于商品被推到了一个极高的位置, 人们对有些商品的需求及渴望已经到了一种畸形的程度, 成了商品拜物教, 房子就是当下中国拜物教的教主, 它让太多的中国人付出了过多的代价。这是区别于奴隶社会的一种现代社会的奴役, 不只是身体的奴役, 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奴役。

中国已经进入到了工业社会, 在利用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西方社会没有本质的差别, 笔者认为科学技术本身是个中性词, 没有褒贬, 所以不能一概否定, 科学技术作为促进近代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马尔库塞只是在批判科学技术被当作社会控制的一种新的形式, 造成了极权主义, 压抑了人和社会的否定性的向度, 并没有否定科技本身。但技术只能作为一种手段, 而非目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 这种状况造成了技术万能的错觉, 应该合理的利用科学技术趋利避害, 为人类造福。

四、“房奴”现象的哲学反思

“房奴”现象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产物, 关于现代化, 它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 它是社会历史性的进步, 但随之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我们应该理性地对待它, 不能一刀切,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现代化。马克思主义认为, 判断一种文明社会是否具有活力、是否健康, 最根本的还是看它是否具有历史必然性, 是否具有历史合理性, 如果丧失了这两者, 则必然会是病态的, 现代化进程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 虽然存在问题, 但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的。

和谐是当下流行的一个词, 大到和谐社会, 小到和谐社区, 和谐校园。笔者认为应该理性的理解和谐, 和谐是包涵肯定性和否定性的, 和谐社会需要肯定的声音, 更需要否定性的、批判性的声音, 这就是马尔库塞所反对的单向度的理论。社会、思想、人都包涵有两个向度, 如果丧失了对立性的向度, 社会将失去它的活力。所以和谐的内涵是包涵否定性的和谐。用思想引领时代, 站在哲学的高度对这些现象进行反思, 发出批判性的否定性的声音。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虽然有其不足之处, 但对我们来说仍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虽然有着空前的技术进步和物质文明, 却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 其单面性表现在整个社会盛行拜金主义风气, 人成了物的奴隶。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前车之覆, 应该成为我们的后车之鉴, 我们既要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 努力发展经济, 也要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包括精神文明建设、政治体制改革、民主与法制的健全等。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的异化现象不可能完全消失, 对人性的压抑甚至扭曲的不合理现象仍然一定程度地存在, 所以中国应该更注重研究人的问题, 注重人文关怀。从个人角度来讲, 追求正当的物质利益是应当的, 但如果物欲膨胀, 不注重道德自律、人格修养, 必将使人沦为物的奴隶。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是幸福的, 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让人们感受到了幸福, 但这种幸福是不完全, 不彻底的, 个人自由和精神的解放还有待追求。不要做“房奴”, 要做自己的主人, 要促进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关注人, 发展人, 使人成其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每个人也要争取做个双向度的人, 具有批判性的否定性的思维, 不被物所奴役, 争取个人自由和精神解放。如果整个社会以及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朝着双向度的方向努力, 那么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每个人才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张艳涛.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中的“中国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篇3:从海德格尔的哲学之思说起

一、形而上学向哲学之思的转变

(一)形而上学的历史

形而上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希腊哲学。柏拉图哲学开始了西方形而上学的时代,之后的亚里士多德使形而上学成为了哲学之首。由此,西方精神从古希腊存在之思的源头脱落,出现了无根的状态。中世纪神学意味着西方思想的一次大倒退,哲学成为宗教的婢女,完全被上帝取代。近代的文艺复兴,虽以希腊为名,其实是对罗马文化的传承。形而上学进入了近代时期,笛卡儿用我思证明了我在,并推导出世界和上帝的存在,形而上学由此进入了近代时期。康德在摧毁了以前的形而上学之后,又建立了一套道德形而上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以往的形而上学重获保障。黑格尔把哲学视为一门科学,作为绝对知识而存在。

现代西方哲学中,尼采宣称上帝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摧毁了先前一切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在此之后,他又召唤超人的出现,其超人哲学作为权力意志的体现,在摧毁传统形而上学的同时又陷入了自己挖好的另一个形而上学的泥潭。在这层意义上,海德格尔称尼采为西方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

纵观形而上学的历史,海德格尔意识到我们必须挽救西方文明。他说:“只有到源头处才能克服西方精神的根本态势。”一个民族、一种文明、一种文化只有找到了自己的根,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巨大的能量并发出耀眼的光芒。

(二)哲学的终结和思的时代

所谓哲学的终结并非指哲学终止了前进的步伐,而是意味着传统形而上学的完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门具体科学不断地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独立地肩负起各项具体的任务。这样,原本由哲学思考的存在论,现在已经被这些具体科学接管过去。哲学也因此走向终结。

随着哲学的终结,我们迎来了一个海德格尔称之为思的时代。海德格尔总结了之前哲学上的两次对思的召唤:第一次是黑格尔哲学。第二次是胡塞尔哲学。这两位大师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哲学的方法(思辩辩证法和先验直观法),但并没有思考哲学之思。所谓哲学之思指的不是工具性和功能性的科学和逻辑思维,更不是存在者的一种特性,而是存在的澄明。思考存在的澄明因此成为思的任务。澄明总是在一种敞开之境下发生,而敞开惟有在遮蔽的情况下才能显现自身。因此,澄明不是纯粹的敞开,而是一种自身遮蔽着的澄明。以下的分析一般都是在澄明的前提下展开的。

在思及存在于时间时,我们容易陷入这样的困境中:存在把时间规定为当前,时间把存在规定为在场,但是,时间又是处于持续地流逝中,存在一旦被规定为在场,就成为存在者。海德格尔说:“存在不是物,因此他就不是时间性的东西,然而它还是被时间规定为在场状态。时间不是物,因此它不是存在者,但是它永恒地处在它的流逝中……”因此,我们不能说存在或时间存在,而只能说有存在和有时间。其中,“有”蕴涵着它给出。那么,存在是如何给出的?存在说的是在场,而在场总是在让在场的前提下发生的。也就是说,存在的给出是在让在场的状态下给出的。这种给出我们称之为存在的遣送;时间又是怎么给出的呢?时间可以说是当前、过去和未来这三维的统一体,三维时间的统一性海德格尔是这样作出规定的,他说:“三维时间的统一性存在于那种各维之间的相互传递之中,这种传递把自己指明为本镇的在时间的本性中嬉戏时间的达到……”海德格尔把此称为时间的达到,正是时间的达到给出了时间的给出。

其中,它给出中的“它”又如何规定呢?它是神秘的和不确定的,我们惟独从“给出”来规定。给出体现为存在的遣送和时间的达到。因此,它只能是规定着存在与时间两者人于其本己中的那种东西,我们称为Ereignis(本有),它含有“事情、事件”的意思,其动词是Erignen(居有),它含有“发生”的意思。本有植根于居有中。存在与时间以及给出都是在居有中得到规定的。本有这个基本词汇是海德格尔后期哲学中相当重要的思想。

二、思的时代即诗的时代

思的时代最大的特点是超越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直接去倾听存在的声音,澄明存在本身的意义。海德格尔认为诗最接近这种语言,因为诗是一种没有经过理性严格推理的逻辑,张显的是一种生命的原始冲动,往往最简洁的几行也能折射出深刻的内涵。海德格尔所谓思的时代即诗的时代。那么,诗的本质如何呢?

一方面,诗是一种自由的创造,它摆脱了那种严肃的决断,在一定程度上是最清白无暇的事业;另一方面,诗是通过语言表达和实现自己的,我们惟有从语言中去寻找诗的本质。但是语言,其一,为存在敞开处所,同时也给存在者留下了可趁之机;其二,语言易于流俗化,这危及到本真的道说。所以,诗既是最清白无暇的事业,又是最危险的活动。海德格尔说:“实际上唯当我们把这两个规定合为一体来思考之际,我们才理解了诗的全部本质。”

早期希腊之思和诗,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存在历史的第一个开端,海德格尔所谓思的时代我们一般视为存在历史的另一个开端,其间是漫长的形而上学历史。海德格尔开创的诗的时代,给了我们以深刻的启发,充分体现了其哲学的批判性和革新性。在这一时代,真正澄明存在的与其说是哲学家,不如说是诗人。国内研究海德格尔的学者孙周兴在《荷尔德林诗的阐释》译后记中这样说,“诗人荷尔德林已经先走一步,以先知般的歌声道出了时代的贫困和不妙,唱出诗人的天命和诗的本质,追思远逝诸神的踪迹,从而启发了存在历史的另一个开端”。随着传统形而上学被思的取代,传统本体论也将被诗化本体论所代替。

三、思的时代人的生存状态分析

海德格尔分析了人从无家可归状态向诗意地栖居的转变的道路。海德格尔说:“有鉴于人的根本性的无家可归状态,对在历史性的思想来说,人的未来天命就显示在:人要找到他进入存在之澄明的道路,并且要动身去进行这种寻找。”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分析了人的存在方式——生存。那么,人又是以什么方式生存的呢?栖居。海德格尔借用荷尔德林的诗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缩写为人诗意地栖居,这句话很好地表达了思的时代人的生存状态。在思考栖居时,我们会发现现代人往往陷入了各种物质等外在条件的困难中,但海德格尔说真正的困难在于人的无家可归状态。物在本质上只为人提供栖居的场所,海德格尔提出了筑造并认为它在本质上是让栖居。人们是通过筑造得以栖居。在思的时代,诗便是这样的筑造,人是通过诗达于栖居的。海德格尔说:“诗是真正让我们栖居的东西。”《这样的分析似乎给我们一种错觉:人的生存是一种虚无缥缈和脱离现实的,其实不然,海德格尔说:“诗并不飞翔凌越于大地之上,以逃避大地的羁绊,盘旋其上。正是诗,首次将人带回大地,使人属于大地,并因此使他栖居。”⑦

篇4:混沌的哲学——从科大两位校长说起

历史概念是“人们在适量的历史表象基础上抽象概括而成的,可以深刻地提示历史的内在联系、提炼相关内容的历史特征”。从这一意义上看,它是相关历史事物内外特征的核心表现,不能全面、准确地对历史概念进行解读,会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始终停留在表象而无法深入内涵,以使与此相关的知识和概念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无法找到正确的落脚点,不同知识概念之间无法建立紧密的联系,更谈不上历史学科体系的构建。“如果说,学习历史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话,那么,弄清历史概念就是最具体的基础工程”。因此,必须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树立概念解读的目标意识、方法意识和核心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的概念教学。

一、立足基本史实,让事实说话

教材在介绍史实的过程中为解读概念提供了许多的有效信息,教学过程中只须稍加引导,就能对其进行准确解读。如:“欧洲联盟”,在新课程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八第一目的课前提示中,有这么一段话“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建立,标志着欧共体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主导欧洲经济和政治双重合作的组织。”其中的“主导欧洲经济和政治双重合作的组织”就是概念的内涵;随后,在课本的正文部分,较为明确地介绍了欧洲从二战以来,经济政治发展变化的基本状况,以及欧共体从建立到扩大、更名、发行货币等的基本历程,在课后的阅读材料中,还列出了1951~2004年欧洲一体化大事记,这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是比较明确和直观的。但也有些概念,由于教材缺乏对相关事件过程或史实的介绍,也有的是介绍不完整,导致学生解读困难。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误读为“除儒家以外的所有思想都被禁绝”,主要在于教材对“汉代究竟采用怎样的方法尊儒?”“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的主张与汉武帝的实际措施是否一致?”“尊儒后其他学派的真实状况”等问题缺乏具体的史实介绍与说明,学生在事实不清的情形下片面地依据字面含义导致出现解读失误。因此,只须对这一政策实施前后的具体情况作更进一步的史料和知识的阅读或补充,即可实现概念的有效解读。

二、找寻事物关联,有效整合外部资源

通过有效发掘与某具体事件相关的其他事物,准确确定其概念的存在范围。如与概念“闭关锁国”发生的关联有:(1)具体史实关联:政府多次下达的禁海令;从限制开放通商的口岸到广州成为唯一允许对外交流的口岸;对来华外商的活动区域、时间、聘用人员的限制规定;对出口货物的限制措施;对外出舰队规模的限制措施。通过关联寻找具体历史事物作为立足点。(2)时间和地域关联:明清时期,同一时期亚洲的朝鲜、日本等国先后实行。借此设定概念存在的范围。(3)因果关联: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日益走向衰落;对人民加强控制,实行文字狱,严格控制思想,严禁新思想的传播;占主导地位却具有封闭性的自然经济;明清时期部分反清势力利用沿海地区进行抗清和割据等活动;西方国家要求对华通商和殖民;中国相对独立的大陆环境;儒家文化倡导“中庸”,缺乏冒险和创新精神。以进一步认识概念与外部事物的因果关系。(4)对应关联:积极进取、殖民扩张、对外开放政策。即找到概念的对立面。通过上述关联,概念的内外特征已完全显现。须强调的是,在关联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以下两点:一要实事求是,找寻的关联必须以具体的历史事物为依据,并将它们纳入到概念的外延中来;二要掌握基本的要素和方法,如时间、地域、发生或存在的各类事件,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寻找切口使关联事物的找寻呈现一种有序状态,有明确的指向。

三、厘清发展的进程,实现特征显现

那么,“平等”这一概念是如何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一步步演绎,其内涵又是如何得以不断充实和完善的?要解答这些问题,应先找出“平等”概念提出的渊源及其背景。在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且封建专制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历代的农民起义提出了诸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均贫富等贵贱”“均田免粮”主张,力图实现“有钱同使,有田同耕,有衣同穿,有饭同食”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中国农民阶级对平等概念绝对平均主义的朴素认识。在商品经济较为发展、舆论较为开放的西方国家———希腊,斯多亚学派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天赋人权、人类生而平等的理论,从人的价值、地位和基本权利的角度解释了“平等”概念。显然,中西在认识“平等”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中国历次农民起义的最终结果,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绝对平均主义只能是脱离社会实际和客观规律的空想。随后,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在启蒙思想的宣传中进一步认识到,平等不仅仅是人天生的一种权利平等,更应该是能有效地保障这种权利的制度。于是,资产阶级为建立民主制度以保障这种人的基本权利,掀起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或改革的浪潮,并在历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使这一制度得以不断完善。总之,平等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能保障平等权利的民主政治。教材所传递的“平等”概念,主要体现在后一层面上:平等不是简单或绝对意义上的“平均”,所有人都一样并不是平等的真正含义,也是行不通的;平等是一种有制度保障的权利平等,保障的是人的各种权利。显然,“校长与我们吃一样的饭”虽然体现了追求平等的合理成分,但吃一样的饭并不能保证双方就此平等了,况且事实上所有学校的校长、教师与学生的饭菜都是一样的。“就平等待遇的要求而言,最具危害的莫过于把它建基于所有的人在事实上都是平等的这一显然违背事实的假设之上。”因此,将改进学校食堂饮食的希望寄于“校长与学生吃同样的饭”,以维护学生的权利,就显得有些无奈和幼稚。如进而用这样解读“平等”观点去解决具体的民主问题,很容易背离“平等”这一历史概念的真实内涵,导致错误的发生。

四、创设情境,增强概念解读的感知力

解读历史概念,除了方法还需要体验和感悟,特别是任何一个历史概念都有其存在的特定历史场景,这种场景与学生现实所处的环境有较大的差异,如用当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事物,学生在解读概念时容易出现偏差。因此,师生双方共同创设一种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特定情境中感悟历史,解读概念。其中可以采用的场景有:(1)历史材料下的真实情景。即借助历史留下的真实史料直接感受历史,这些资料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实物的,只要是真实的,就能给学生带来感知。(2)模拟场景。即通过模拟历史场景,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角色在活动中“直接参与”历史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在遥远过去,人们是怎样生活,如何开展各类活动的?以获得与读书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3)在阅读中感悟历史。通过阅读不同形式的历史文献、文学艺术作品、传记,从不同侧面和视角形成感知,在自己的思考中获得一个完整的体验。如读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对“市场经济”就会形成更为清晰的认识;读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能对“法国大革命”形成更全面、更科学的解读;同样,读了哈耶克的《法律、立法与自由》,对于“平等”概念的解读也许会清晰许多。

篇5:混沌的哲学——从科大两位校长说起

2015年3月份,由于汽车销量持续低迷,一场价值战在各大豪华品牌之间点燃,奥迪、奔驰、宝马率先扛起了降价大旗,二线豪车品牌如凯迪拉克、英菲尼迪等,也都随之加入了“战争”当中。但是,降价浪潮却并不一定会为消费者带来真正的实惠。部分豪华品牌或将滞销车、库存车运来中国降价出售,或减少降价车型的配置,降低服务标准等,在降价的同时也降低了产品价值。另外,随着降价的愈演愈烈,豪车“质量门”同样层出不穷,今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出14项召回公告,波及多个豪车品牌下的车型,低价成为低质的诱因之一,而由于车辆品质的不过关,消费者的后续用车成本进一步提升。价值战的恶性竞争所带来的危害显而易见,因此,在官降成风之时,也有车企不愿随波逐流,而是试图以“价值战”开启竞争蓝海。

与降价竞争不同,价值战的关键在于通过进一步增加产品价值的方式,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源于法国巴黎的新世代豪华汽车品牌DS,正是倡导“价值战”的主力之一。2015年下半年,DS品牌推出全新旗舰车型新DS 5。作为法国现任总统奥朗德的座驾,新DS 5不仅有总统为其背书,而且坚持为消费者提供超越期待的价值体验,比如整车采用近30个全球第一的零部件,新增的1.8T涡轮增压发动机,拥有150kW的最大功率和280N·m的最大扭矩,足以媲美主流2.0T发动机的性能。在极具诚意的定价基础上,新DS 5以更高的产品价值,令消费者感受到DS的物超所值,市场反馈良好,成为“价值战”大有可为的一项力证。

突破同质化

随着豪车市场众多新车的扎堆上市,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也愈加明显。豪车品牌纷纷在外观、内饰、动力方面大做文章,导致产品之间区隔模糊,消费者则更容易面临选择难题。面对这一现象,如何以“非同质化”的品牌与产品综合实力突破这个围城,成为豪华车品牌争夺消费者的关键。

在不断提升产品力的同时,以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为品牌贴上“非同质化”标签,将使豪车品牌在破局之路上抢占先机。DS立足自身优势,凭借健康安全的造车理念,在豪车市场树立起健康车、安全车的品牌形象,让越来越多消费者通过DS的产品,感受其在关注驾乘人员健康方面所做的努力。在国内

众多豪华车普遍以沥青制作阻尼垫时,DS率先采用PVC材料和食品级丁基橡胶,以三倍以上的投入成本打造100%无沥青的全系车型,令人们远离车厢异味的侵扰,贴心保护人们的呼吸系统。同时,DS采用了国际领先的MASCI制造材料信息系统,车身原材料97%可回收,车内有害化合物挥发远低国标数十倍,即使是孕妇、儿童乘坐其中,也完全没有后顾之忧。新DS 5还全系标配了AQS空气质量控制系统,配合离子发生器,双重净化了车内空气,保障人体健康,给全家缔造安全无害的出行环境。

年轻化

全球著名市场调研公司尼尔森中国区副总裁庄稼在经过广泛调查后表示,整个汽车市场的消费人群正在向年轻人转移,尤其是豪华汽车市场,车主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面对市场格局的变化,包括ABB、雷克萨斯、保时捷、DS在内的主流豪车品牌针对年轻消费群体的偏好,均推出了更年轻、更个性的车型,为这一新兴消费群体带来丰富选择。

上一篇:澄碧湖作文400字下一篇:[四级听力] 新东方四级听力名师课堂讲义-长对话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