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中追加第三人

2023-01-22

第一篇:民事诉讼中追加第三人

民事诉讼中依申请追加被告的法律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1-09-05 14:06:28 稿件来源:东莞市第三人民法院民二庭 作者:李春、管燕

【前言·调研背景及目的】

原告起诉之后,原告或者被告提出申请追加当事人的情形越来越普遍,特别是被告提出申请追加被告的案例越来越多,这项诉权利对法院的诉权力必然造成影响,对司法公正及司法效率的影响不容小觑。法律上与实务中并没有对原告与被告提出这项申请的权利做出明确的形式要求,原告或者被告往往将一纸申请书递交或者邮寄给法院便完事。这导致法院的后续工作难以开展,往往因为原告或者被告没有提供被申请追加的人的身份资料无法确认被申请追加的人的身份而拖延的诉讼的进程,最后因无法确认被追加人的身份而不了了之,造成诉讼资源的浪费。

此次调研的目的在于对实务中出现的依申请追加被告的情形做出细致的分析分类,针对不同的情形提出不同的规范方案,防止当事人滥用这项申请追加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维护司法公正。

一、追加当事人概述

我国民事诉讼中追加当事人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人民法院依职权追加当事人,一种是人民法院依当事人的申请追加当事人[1]。本文涉及的仅限于第二种情形,即人民法院收到当事人追加当事人的申请书之后,如何审查是否需要追加的问题。 根据民事诉讼法关于当事人的规定,当事人的范围当然包括原告和被告,问题在于第三人是否属于当事人的范围?而且第三人又分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2],这两类第三人是否属于当事人的范围,如果不属于第三人的范围,原告与被告是否可以申请追加?即使原告与被告可以申请追加,是否属于单独的申请追加第三人的类型而不属于申请追加当事人的范围。从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关于当事人的规定可以看出,第三人不是必然的当事人,因为法律规定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可以成为当事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仅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但没有明确可以成为当事人[3]。虽然第三人不是必然的当事人,但是从相关的法律规定可以见得,第三人是可以申请追加的范围[4]。

综上所述,申请追加当事人应当分为狭义的申请追加当事人和广义的申请追加当事人。狭义的申请追加当事人的情形在理论上包括以下几种情形,原告申请追加原告,原告申请追加被告,被告申请追加被告,被告申请追加原告。广义的申请追加当事人在理论上的分类除了狭义的四种情形之外还包括原告申请追加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原告申请追加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被告申请追加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被告申请追加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申请追加原告、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申请追加被告,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申请追加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理论上的情形有如是多种,但在民事诉讼实践中,法院遭遇频繁的情形包括原告申请追加被告,被告申请追加被告,原告或者被告申请追加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5],通常被申请追加的人可能需要承担责任的,原告或者被告都会申请将其追加为被告。

二、依申请追加被告遭遇诸多问题

无论是原告还是被告提出追加被告的申请,法院为了避免因遗漏当事人而被发回重审的风险,通常都会追加。但正因为如此,追加被告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追加被告之后也出现了千奇百怪的案例。

(一)申请追加被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申请追加被告必须要有明确的被告,必须提供被告的身份证明,如果原

告或者被告无法提供各自申请追加的被告的身份证明,法院如何处理?其次,被告申请追加被告,是否需要征询原告的意见,如果原告同意申请追加被告,是否需要原告提出追加被告的申请,如果原告不同意申请追加被告,是否需要追加?

(二)法院依照申请追加被告之后出现的问题。首先,原告自己提出申请追加被告,法院照准追加之后,原告能否有权对追加的被告提出撤回的申请?其次,对于被告申请追加的被告,原告并没有同意追加被告,也没有对追加进来的被告提出相应的诉讼请求,法院照准追加之后,原告能否申请撤回对被追加的被告的起诉[6]?再次,如果未经原告确认追加,法院依被告申请追加了被告,原告对被追加的被告没有诉讼请求,如果被追加的被告被法院认定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法院判决时如何处理?如果法院认定追加进来的被告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法院判决时如何处理?

三、对策及建议

(一)原告申请追加被告的情形

1、原告提出申请追加被告的期间如何限制。

民事诉讼法对于原告提出申请追加被告的期间没有明确的限制,是否因法无名文禁止的,当事人可以享受随时提出追加被告的申请?但当事人随意行使诉权会对诉讼活动造成负面影响。虽然没有法律明确规定原告提出追加被告申请的期间,但是法律有明确规定原告变更、增加诉讼请求的期间[7]。从某种程度上讲,原告提出追加被告的申请也是对其起诉时的诉讼请求做出了变更的意思表示。因此,原告申请追加被告的期间可以适用原告变更诉讼请求的期间。

由于法律上关于原告变更、增加诉讼请求的期间存在两个规定,实务中关于原告变更、增加诉讼请求的期间也衍生出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当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五十六条的规定为准,即原告增加、变更诉讼请求应当在法庭辩论结束前提出[8];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当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四条的规定为准,即原告增加、变更诉讼请求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9]。无论是哪种观点,对于原告增加、变更诉讼请求都是采宽松的态度,考虑到实务中法院对指定的举证期限的宽容态度以及可能存在的遗漏当事人而被发回重审的风险,法院在对待原告提出追加被告的期限问题上也是宽容的态度。但无论多么宽容,都该设置一个最底线,这也是诉权力对诉权利干预的最底线。笔者以为,原告提出追加被告的申请应当在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届满前,但是经过法院释明需要追加的被告,原告可以在法庭辩论结束前提出追加的申请。因此,原告提出追加被告的申请的期限最底线在法庭辩论终结前。

2、原告申请追加被告的要件。

原告申请追加被告实际上是增加了起诉的对象,原告提交给法院的追加被告申请书中必须包括明确的被告和明确的诉讼请求。首先,原告必须明确的被追加的被告。如何明确被追加的被告?笔者以为,明确被告必须提供身份证明,如果被告是法人,则必须由原告提供工商登记查询资料,如果被告是自然人,则必须由原告提供公安机关的查询资料。以上两种查询途径都是向公众开放的,应当由原告自行完成并提交给法院,如果原告无法提供,则视为被告不明确。原告无法提供明确的被告身份资料直接导致法院不能准许其要求追加被告的申请。 实务中,如果法院准许了原告追加被告的申请,法院直接以发出追加被告通知书的形式向原有的当事人及被追加的被告告知;但如果因原告无法提供明确的被告身份信息而无法实现追加时,法院应当如何处理?是裁定驳回原告的追加被告申请,还是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告知原告不予追加的结果?回顾起诉时,原告如果无法提供明确的被告,立案庭是如何处理的呢?直接不接收原告的起诉材料还是以裁定不予受理的方式处理?由于现在通讯方式发达,当事人递交给法院的材料不一定是亲自交给经办人,有的是法院的专门资料收转机构转送,有的是通过邮寄的方式递交,有的甚至是通过电子信箱的方式递交„„因此,不接收原告提交的追加被告的材料是不现实的。本文以为,在处理原告无法提供明确的被告身份信息的情形下,法院不应当轻易按照原告提供的地址送达相关的法律文书,因为原告提供的地址无法确定真伪,以无法确定收件人的真伪。在法院日益频繁地采用法院专递的送达方式的大趋势下,原告很有可能伪造送达地址造成被追加的被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假想。因此,在原告无法提供被告的有效身份信息的情形下,法院直接以裁定的方式驳回原告的追加申请为宜,此裁定仅需要送达给原告,而不需要送达给同案的其他当事人。

3、法院依原告申请追加被告的程序。

在原告提供了合法有效的追加被告的申请材料之后,法院无需做出准予追加的裁定书,直接发出追加被告通知书给同案现有的当事人,并同时向追加进来的被告发出追加被告通知以及相应的应诉材料,同时告知追加进来的被告相应的应诉权利、举证期间、答辩期间等等。对于同案先有的当事人,举证期间是否重新指定?对于原告或者被告而言,追加的被告是全新的诉讼对象,应当重新指定举证期间,但在重新指定的举证期间内,原告能否提交针对在先的被告的证据?在先的被告能否提交针对原告的证据?理论上来讲,追加被告之后,重新指定的举证期间对于追加前的各方当事人而言都应当是针对追加被告的,对于追加被告而言可以提交的证据材料是没有限制的;但在实务中,鉴于举证期限具有法定性和指定性双重性质,为了便于查清案情,法院在追加被告之后,按照法律规定为各当事人指定相同的举证期间为宜,不仅保障了各方当事人平等的诉讼权利,而且便于实务操作。

(二)被告申请追加被告的情形

1、被告是否可以申请追加被告。

不同于原告申请追加被告的情形,对于被告申请追加被告的情形,本文认为首先有必要对被告是否有权申请追加被告做出详细的论述。

(1)被告申请追加的被告,原告也同意申请追加。 对于被告提出申请需要追加的被告,原告得知被告的申请之后做出同意追加的意思表示,这种情形应当视为原告申请追加的被告,应当按照前文关于原告申请追加被告的情形处理。

(2)被告申请追加的被告,原告不同意追加的情形。

对于此种情形,法院在形式上无法精确审查出被申请追加的被告是否必要的共同被告,但法院为了避免因遗漏当事人而发回重审的风险,通常会通知被申请追加的人作为共同被告参与诉讼。在此情形下,原告与被追加的被告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同于传统的原告与被告之间的关系,因为原告对被追加的被告没有明确的诉讼请求,根本不符合一个基本的诉的条件。法院依照被告的申请追加被告之后随之产生的问题是原告是否可以申请撤回对被追加的被告的起诉?是否必需要求原告说明不予主张诉求的理由?法院判决时将被追加的被告列明之后,如果被追加的被告无需承担法律责任应当如何在判项中陈述?如果被追加的被告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应当如何在判项中陈述?

关于原告是否可以申请撤回对被追加的被告的起诉的问题,答案应该是不可以,而且实践中也是这样操作的。原告是否需要向法院陈述不予主张诉求的理由的问题,本文认为不应该有这种规定。因为原告有起诉的权利,也有不起诉的权利。对于多个共同被告需要承担责任的情形,原告可以选择某个被告或者某几个被告起诉,法院认定原告起诉的被告应当承担多大责任就判决多大责任,不能支持的主张,法院不予支持便可。对于判决时如何处理被追加的被告的法律责任的问题,实践中采用的是列明被追加的被告的地位,但对该被告的法律责任只在“本院认为”部分予以陈述,在判项中没有涉及[10]。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被告申请追加被告,但原告不同意追加被告的情形,不宜按照申请追加被告的情形来处理,而应当按照被告申请追加第三人的情形来处理。

(3)小结:被告实质上不具有申请追加被告的权利

由此可见,被告有权申请追加被告,但是法院应当按照不同的情形做出不同的处理。如果原告同意被告的追加申请应当视为原告申请追加被告的情形,按照原告申请追加被告的程序处理;如果原告不同意被告的追加申请应当将其申请变更为申请追加第三人的情形,按照被告申请追加第三人的情形处理。一言概之,被告具有形式上的申请追加被告的权利,实际上被告并不具有追加被告的权利,而只能将其申请变更为申请追加第三人。

2、被告形式上提出申请追加被告的期间和要件。

民事诉讼法上关于被告申请追加被告没有明确的规定,实践中遭遇的很多情形都是被告在开庭时或者开庭后判决前提出申请,法院对于这些申请提出的期间没有明确的限制,通常都会对这些申请做出审慎的处理。虽然期间上没有明确的限制,但是对于被告申请的形式要件应当严格要求。无论原告是否同意追加被告提出申请追加的人为被告,被告在提出追加申请的时候必须同时提交被追加人的身份资料,自然人必须有公安机关的登记资料,法人必须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登记资料,如果不具备明确的申请理由和被申请人的身份,视为被告未提出申请,法院可以不予审查。

3、被告提出的申请具备形式要件,法院应当分类处理。

如前所述,被告提出的申请具备形式要件的,法院才予以审查。在送达申请给原告之后,责令原告限期做出答复。如果原告同意追加被告或者直接提出了追加被告的申请,则按照原告申请追加被告的情形来处理;如果原告未作表示或者直接明示不同意追加被告,则按照被告申请追加第三人的情形处理,通知被申请追加的人作为第三人参与诉讼。

------------------

[1]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参加诉讼。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十七条规定,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没有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通知其参加;当事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追加。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申请,应当进行审查,申请无理的,裁定驳回;申请有理的,书面通知被追加的当事人参加诉讼。

[2] 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认为有独立请求权的,有权提起诉讼。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虽然没有独立请求权,但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可以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第三人,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六十五条规定,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有权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成为当事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可以申请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参加诉讼。第六十六条规定,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有权提出上诉。但该第三人在一审中无权对案件的管辖权提出异议,无权放弃、变更诉讼请求或者申请撤诉。 [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旅游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规定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条规定,因旅游辅助服务者的原因导致旅游经营者违约,旅游者仅起诉旅游经营者的,人民法院可以将旅游辅助服务者追加为第三人。第五条规定,旅游经营者已投保责任险,旅游者因保险责任事故起诉旅游经营者的,人民法院可以应当事人的请求将保险公司列为第三人。

[5] 此时第三人扮演的是协助查清事实的角色,案件的判决结果对第三人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如一个保险代为求偿权的纠纷,保险公司赔付被保险人遭受的火灾损失之后,将引起火灾发生的几个小孩子及其监护人起诉要求赔偿,同时列被保险人为第三人。

[6] 原告东莞市莞深消防工程有限公司起诉被告湛江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第三人东莞技嘉电子有限公司建设工程合同纠纷一案,被告湛江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申请追加湛江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东莞分公司、陈成文、黎荣余为共同被告,原审法院追加了共同被告。案件经上诉到二审法院被发回重审。重审时,原告东莞市莞深消防工程有限公司提出撤回对被告陈成文、黎荣余的诉讼申请。重审法院没有通过原告的部分撤诉申请。案情详见2010东三法民二重字第2号(原审案号2008东法民一初字第2301号)。

[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在案件受理后,法庭辩论结束前,原告增加诉讼请求,被告提出反诉,第三人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可以合并审理的,人民法院应当合并审理。

[8] 虽然从新法优于旧法的效力来看,似乎应当讲当事人有关的诉讼权利限制在举证时限届满前,但是这只是一般意义上讲的,为了切实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应当考虑如何方便当事人诉讼,如何确保案件的处理结果正确,而不仅仅在时间上过多的限制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就该点规定来看,《证据规则》的规定是不够全面的,需要结合其他司法解释综合衡量,民诉法若干意见实际上更符合民事诉讼的实际需要和考虑到了各种情况的发展变化;从司法解释的效力来看,民诉法若干意见是对《民事诉讼法》的综合性的司法解释,《证据规则》仅仅是对民事诉讼中证据的采集,证据的适用等问题做出的专门性司法解释,在效力范畴上应当小于民诉法若干意见的效力。详见吴庆宝主编:《最高人民法院专家法官阐释民商裁判疑难问题》,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24-225页。

[9] 《证据规则》附则中规定:其他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与《证据规则》相冲突的,不再适用这些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由于《民事诉讼法》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的当事人变更、增加诉讼请求的期限是在法庭辩论终结前,与《证据规则》的上述规定相冲突,因此,对于此问题应当以《证据规则》的规定为准,当事人变更、增加诉讼请求,一般应当在规定的举证期限内完成。但是,在人民法院行使释明权后,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的,不在上述规定的限制之内,应当根据个案案情适当确定。详见吴庆宝主编:《最高人民法院专家法官阐释民商裁判疑难问题》,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35页。

[10] 对于被告可能与案件事实有一定牵连的情形,有的观点认为应当将其追加为当事人,但不一定判定其承担民事责任。对于此观点,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既然不判决其承担民事责任,就不应当追加其为当事人,既然为当事人,就应当判定其承担民事责任。对于原告告错了的,在判决时,也应当说明理由,判决该当事人在本案中不承担民事责任,或者以驳回原告对该被告的诉讼请求为结论。不能列为被告,判决时却不表态,不了了之。详见吴庆宝主编:《最高人民法院专家法官阐释民商裁判疑难问题》,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230页。本文赞同后一种观点,但认为如果表述为“既然不判决其承担民事责任就不应当追加其为被告”的表述更为严谨,因为当事人不仅包括原告、被告,还包括第三人。而追加第三人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查清案件事实,不一定会判决第三人承担法律责任。

第二篇:追加诉讼当事人申请书

申 请 人:张XX、王XX

被申请人:XX公司

法定代表人:杨XX

地址:X县X路34号

联系电话:0000-000000

贵院受理的原告张XX、王XX诉被告谢XX、XX一案,因XX公司系XX,与本案有利害关系,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7条之规定,特向贵院申请追加XX公司为本案共同被告参加诉讼,请予批准为谢。

此致

XX县人民法院

申请人:张XX、王XX

二〇一二年九月三日

第三篇:追加诉讼当事人申请书(劳务合同纠纷)

追加诉讼当事人申请书

申请人:xx有限公司 住所地:xx号

法定代表人:xx,该公司总经理

被申请人:xx,性别,民族,身份证号码,住址,联系电话

请求事项:

申请人与xx劳务合同纠纷一案,因案涉工作系由申请人与第三人xx直接签订相关协议,而原告是由第三人xx找来工作的,申请人与原告并无直接合同关系,故第三人xx与本案直接有利害关系,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7条之规定,特向贵院申请追加第三人xx为本案共同被告参加诉讼,请予批准。

此致

xx人民法院

申请人:xx有限公司 年 月 日

第四篇:第三人参加民事诉讼申请书

来源: 忆通律师网 作者:莫西 律师 时间:2008-04-23 点击:

904

1.文书的含义及作用

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是指对他人之间的诉讼标的主张独立权利,提出独立请求,或者虽然不主张独立权利,但由于案件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参加到原告、被告已经开始的诉讼中进行诉讼的第三方当事人。第三人参加诉讼申请书,即是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向人民法院提交的,请求参加到已经开始的,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诉讼中的诉讼法律文书。

民事诉讼以双方当事人对抗为原则,最基本的诉讼格局是原告与被告双方构成对抗。但有时原告与被告之间的诉讼会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第三方当事人的利益。为维护第三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正确处理民事纠纷,《民事诉讼法》设立了第三人参加诉讼制度,根据《民事诉讼法》第56条之规定,对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认为有独立请求权的,有权提起诉讼。对双方当事人的讼诉标的,第三人虽无独立请求权,但案件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可以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依职权通知其参加诉讼。由此可见,第三方当事人参加诉讼的方式可以是自己申请参加,也可以是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而由自己申请参加时,第三人应向人民法院提交第三人参加诉讼申请书。第三人向人民法院提交参加诉讼申请书时,应符合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1)申请人必须对原告、被告争议的诉讼标的有独立请求权,或者虽无独立请求权,但案件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2)申请人必须是为保护自己的民事权益,以自己的名义实施参加诉讼行为。(3)申请人申请参加诉讼的时间必须是在他人之间的诉讼已经开始,但人民法院尚未作出裁判之前。

民事诉讼第三人通过向人民法院提交参加诉讼申请书,而参加到他人之间进行的,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诉讼活动中,有利于保护第三人及其他当事人的民事合法权益。而人民法院接受第三人参加诉讼的申请书后,将第三人与原告、被告之间的诉讼合并审理,一并作出判决,不仅可以简化诉讼程序,彻底解决彼此有牵连的纠纷,而且可以防止法院对同一问题作出相互矛盾的判决,同时也有利于节约诉讼资源。

2.文书制作要点

制作第三人参加诉讼申请书的要点是:

首部:

(1)首页正上方注明文书名称。

(2)申请人基本情况:申请人是公民的,写明其身份等基本事项,所列事项与起诉状中当事人基本情况诸事项相同;申请人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写明其全称、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及职务。

正文:

写明第三人申请参加诉讼的具体请求内容及所依据的事实、理由和相关证据材料。

(1)请求事项:明确写出第三人参加到诉讼中的具体请求。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应写明对原告与被告之间争议的诉讼标的提出的具体诉讼请求。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应写明申请参加诉讼,并支持当事人某一方的诉讼请求。

(2)事实和理由:阐明第三人申请参加诉讼的具体事实原因和法律依据。具体阐述时,应从该第三人与原告、被告之间的诉讼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这一事实着眼,陈述第三人参加诉讼的原因及必要性。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应阐明其对原告、被告之间诉讼标的主张独立请求权所依据的具体事实和理由,基于所述事实,根据法律有关规定,提出自己的诉讼请求,以对抗原告、被告对该诉讼标的的主张。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应阐明其与所支持的一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发生的具体事实,以表明其与本案处理结果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基于这种利害关系,根据法律有关规定,提出参加诉讼的申请。

(3)证据及其来源:写明第三人参加诉讼所依据的相关证据材料名称、来源,有证人的应写明证人姓名及住址。

制作第三人参加诉讼申请书时,应注意:阐述申请事实与理由时,应写清楚第三人与原告、被告之间诉讼的具体法律关系,这是第三人参加他人已开始诉讼的前提条件。陈述事实要条理清楚,阐明理由应确实充分。

(二)格式

第三人参加诉讼申请书

请人:

请求事项:

事实与理由:

证据及其来源:

此致

__________人民法院

申请人:

附:

1.本申请书副本__________份;

2.证据__________份;

3.证人姓名__________住址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第三人参加诉讼申请书

申请人:

请求事项

[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贵院受理的XX诉XXXXXX纠纷一案,由于申请人对该案件诉讼标的有独立请求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申请人申请以第三人的身份参加诉讼,提出独立诉讼请求:

1、XXXX;

2、XXXX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贵院受理的XX诉XXXXXX纠纷一案,由于该案件的处理结果与申请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申请人申请以第三人的身份参加诉讼,支持原告(被告)XX的诉讼请求(诉讼主张)。

事实和理由

(参加诉讼的根据,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独立的诉讼请求或支持的诉讼请求(诉讼主张)。)

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1、(书证名称)X份

2、……

3、证人XX,住所:XXXX

4、…… 此 致 XXXX人民法院

申 请 人: 年 月 日

(附:本申请书副本X份)

上一篇:美团外卖市场调查报告下一篇:美术课堂教学评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