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事公益诉讼中第三人制度

2023-01-21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5条是我国首次在立法层面上对公益诉讼予以确定。该条中规定了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是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 但是没有规定民事公益诉讼中是否会有第三人制度。本文从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制度入手, 浅论民事公益诉讼中是否应该设置第三人制度以及那些主体适合成为民事公益诉讼中的第三人。

一、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制度

民事诉讼第三人是指:对他人之间的诉讼标的有独立的请求权, 或者虽然没有独立的请求权, 但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因而参加到他人之间已经开始的诉讼中去的人。 (1) 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有两种: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必须对原、被告争议的诉讼标的认为有独立请求权, 或者案件处理结果可能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民事公益诉讼是经济法特有的诉讼程序。如果以民事诉讼第三人为基础探讨民事公益诉讼第三人, 那么对原、被告争议的诉讼标的有独立请求权, 或者案件处理结果可能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人只能成为原告或者被告, 而不应该成为第三人。所以, 探讨民事公益诉讼中是否应该有第三人不应该以民事公益诉讼的第三人为基础。

二、政府干预经济活动公益诉讼中的第三人

经济法法律关系是有三方主体参加的社会关系。在政府干预经济活动中, 个人 (经营者) 与社会 (消费者) 是经济法法律关系的双方当事人, 政府作为关系人介入到个体与社会的经济关系中。个体与社会之间形成“私法”关系, 政府的介入 (或者干预) 体现了“公”法关系, 政府在这里是公权主体身份。 (2) 在这种法律关系中, 政府是关系人, 他代表的是处于弱势群体地位的消费者的利益。如果出现经营者侵犯众多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没有提起公益诉讼的政府就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到正在进行的公益诉讼中, 保证民事公益诉讼的顺利进行。2008年三鹿奶粉在奶制品加工的过程中加入了工业原料“三聚氰胺”, 引发了中国奶制品“三聚氰胺”污染事件, 导致了大多数食用“三鹿”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 截止2008年9月21日, 因食用婴幼儿奶粉而接受门诊治疗的儿童共有54436人, 其中康复的婴儿有39965人, 正在住院的有12892人, 死亡4人。此次事件影响范围之广, 值得有关部门深思。 (3) 这起毒奶粉案件由于侵犯了众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符合《民事诉讼法》第55条诉讼, 那么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到已经开始的民事公益诉讼中。由于国家质检总局在发现河北三鹿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后, 对国内的乳制品厂家生产的婴幼儿奶粉中“三聚氰胺”的含量进行了检测, 并且予以公告。所以, 其本身可以在诉讼过程中提出一些有利于消费者的证据。基于此, 我们应该赋予关系人以第三人的诉讼地位。

三、政府参与经济活动公益诉讼中的第三人

在政府参与经济活动中, 个人与政府是经济法律关系的双方当事人, “社会”作为关系人介入到个体与政府的经济关系中。 (4) 陈久霖作为中国航油集团公司在新加坡海外控股子公司的董事长, 在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批准, 新加坡公在取得中航油集团的授权后, 从2003年开始在该公司做成品油套期保值业务。在此期间, 陈久霖以一种类似于“掷筛子”一样的金融赌注方式, 私自扩大业务范围, 在原来的成品油套期保值业务的基础上, 从事了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他在期货交易市场外分别与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以及新加坡发展银行等五家银行签订了合同。除此之外, 陈久霖买了“看跌”的期权, 赌注每桶38美元。但是之后国际油价一路攀升。2004年10以来, 中航油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新加坡公司所持有的石油衍生品的盘位已经远远超过了预期的价格。基于之前双方签订的合同, 需要向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保证金。每桶油价格上涨1美元, 新加坡公司需要支付5000万美金的保证金, 导致新加坡公司于2004年10月26日至今, 实际损失约为5.54亿。这起国有资产流失案件, 既严重侵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同时又侵害了国家利益, 理应作为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公司, 存在着股权管理的行政化和国有股权“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 但是这同时也是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的两大缺陷。这种高度集中的国有企业股权结构会造成以下几个问题: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严重、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功能虚化、监事会没有发挥实质作用, 这导致对经理的监督机制处于真空状态。在国有企业董事长兼任企业总经理的情况下, 国有股东代表就就没有监督的动力, 这样企业就会出现“一言堂”的现象。因此, 一旦发生国有资产流失或者受托管理人侵害国有资产的情况, 司法审计机关难以举证证明该损失是由经理或者其他高管存在过错导致, 这样受托人或者国有企业的其他高管就可以以政策性亏损为由逃避法律责任。 (5) 所以, 笔者认为, 在检察机关或者社会组织提起的国有资产流失公益诉讼案件中, 法院可以依职权告知国有资产监督机构或者国有企业监事会成员作为第三人参加到正在进行的公益诉讼案件中, 并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 这样有利于案件顺利进行。

四、环境公益诉讼中的第三人

环境公益诉讼中, 也应该引入第三人制度。由于诉讼成本等各方面的因素考虑, 受害人个人不愿提起环境私益诉讼, 从而加入到已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中来, 笔者认为是应当允许的, 原因是:第一, 环境私益诉讼成本巨大, 无论是时间、精力、费用、诉讼证据等各个方面, 受害人没有一个方面占优势, 要求受害人必须起诉有悖于法律的公平;第二, 环境污染问题本身应该是全社会的所面临的, 让受害人承担诉讼成本, 显然有悖法律的公平正义;第三, 允许受害人作为第三人诉讼, 有利于案件查清事实, 也使得违法者更多考虑自己的违法成本而不敢轻易以身试法。笔者认为, 环保部门作为政府职能部门, 具有执行环境保护的职责, 并且对违法者破坏环境造成的损失以及环境污染的程度具有专业的调查能力。如果环保部门作为第三人加入由环保组织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中, 可以保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顺利进行, 能够及时有效地保护环境。

总之, 基于经济法法律关系的特殊性, 在民事公益诉讼中应该允许存在第三人。但是此处的第三人应该与民诉法中规定的第三人有所区别。本文所提到的环境公益诉讼中第三人的加入仅仅是为了保证民事公益诉讼的顺利进行, 所以其应该与民事诉讼的第三人有本质的区别。

摘要: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是我国首次在立法层面上对公益诉讼予以确定。该条中规定了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是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 但是没有规定民事公益诉讼中是否会有第三人制度。本文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 从政府干预经济法和政府参与经济法两个角度对民事公益诉讼是否应该有第三人, 哪些主体适合成为民事公益诉讼中的第三人进行研究。

关键词:私益诉讼,公益诉讼,第三人制度,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 韩志红.经济法新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

[2] 张培尧.论国有企业经理人的信托责任[J].重庆大学学报, 2011 (5) .

[3] 颜运秋, 余彦.公益诉讼司法解释的建议及理由——对我国<民事诉讼法>[J].法学杂志, 2013 (7) .

上一篇:基于准相位匹配技术的光参量放大过程研究下一篇:工程造价的公共规制问题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