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总结文言文

2022-06-27

总结是一种事后记录方式,针对于工作结束情况、项目完成情况等,将整个过程中的经验、问题进行记录,并在切实与认真分析后,整理成一份详细的报告。如何采用正确的总结格式,写出客观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大学之总结文言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大学之总结文言文

文言文之文言句式

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例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例如: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例如: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在文言文当中,使用“被”表示被动的句子不少。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

很显然,这样的被动句,跟现在的被动句差不多。

(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

(5)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

这是使用“见”做标记的被动句,是现代汉语当中没有的。见 +谓语

(6)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

(7)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

文言文主要使用“于”做被动句的标记。 谓语+于。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 (9)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谓语+于

表被动

有时候,这个“于”也能省略掉。如:

(10)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

“逼兵势”是“逼于兵势”。

下面是使用“为” 做标记的被动句,现代汉语当中有时候也用。为+动词

“为„„所”为常见表被动的句式。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1)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为予群从所得。

(4)恐为操所先。 (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6)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

(7)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8)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 指出下列被动句的构成。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倒装情况句。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文言文有一些固定搭配的句式,牢牢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亭》)——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7.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冶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例: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师说》)——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

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10.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11.有以……,无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办法。

例2: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12.庸……乎,译为“哪……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13.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14.得无……一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一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15.无乃……乎(与),译为“恐怕……吧”。

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 16.……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的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17.孰与,以……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么样呢? 18.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19.有……者,译为“有个……人”。

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

20.与其……孰若(无宁)……,翻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21.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22.(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 23.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

例1:安能摧屑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不能开怀展笑颜!

例2: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篇:文言文之翻译(教案)

文言文之翻译

20111018

一、考点说明:

1、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翻译,既能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能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翻译准确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2、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信”、“达”、“雅”。 信:就是忠于原文的内容; 达:就是行文要通畅;

雅:就是语言要规范,翻译的文字语句要生动、优美、并力求保持原文的风格。

3、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力求字字落实;无法直译的,可以领悟原文精神,采用“意译”,要做到“对”而“不死”。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逐字逐句落实到译文中去,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尽可能保持一致。

所谓“意译”,就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多年来,高考翻译题均要求考生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确实难以直译的情况下才酌情采用意译。

二、翻译方法:

文言文语句翻译的六字方针:“留、删、换、补、调、贯”。

1、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 例: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②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③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勾践灭吴》

2、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 例:①夫赵强而燕弱。 (发语词)

②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语气助词) ③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结构助词) ④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表句中停顿的助词)

3、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例:①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通假、活用)

译: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响应他,都带者粮食,像影子一样跟从着他。(名词作状语)

③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十二”是个虚数,“十二卷”可译成“很多卷”。

4、补: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例: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省略主语)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省略谓语) ③竖子,不足与(之)谋。(省略宾语) ④沛公军(于)霸上。《鸿门宴》(省略介词)

5、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调整过来; 例: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译:尖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沛公安在?(《鸿门宴》)

译:沛公在哪里?把前置的宾语“安”调整到动词“在”之后。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译: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

6、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

当然对文言文翻译而言,我们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补调),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意译”。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例: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

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

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温馨提示:①翻译时要看上下文,②找出得分点,③字字落实,逐字翻译。

三、实战训练:

1、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2002北京卷)

管仲曰:“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翻译】①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穷困,困窘;时,时运)

【翻译】②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多,赞美;知,识别,了解。)

2、翻译下面的句子。(2008广东卷)

①时陶侃为散吏①,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散吏:闲散的官员)

②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

【翻译】①当时陶侃担任闲散的官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翻译】②别人有了一些优点,很少不称赞自己的。你有像这样大的功劳,却没有说一句(称赞自己的)话,这是为什么呢?”

3、翻译下面的句子。(2009广东卷)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翻译】① (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翻译】② (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4、翻译下面的句子。(2010广东卷)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翻译】①而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不可以(再)丢失。 赋分:授予,古今异义1分,省略句1分,大意1分。

【翻译】②皇上指挥军队度过黄河,呐喊(着)直接冲击宋忠的军阵。 赋分:麾,1分,河,1分,大意1分。

5、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2011广东卷)

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②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翻译】①罗提督招募善于游水(或:泅渡)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在)上游的江水中。(3分。泅、上流、句意,各1分)

【翻译】②(罗提督)还(或:并且)邀请文人(或:读书人)详细地记载他(做贼)的事情,确实是个奇特(或:奇异)的男子汉啊。(3分。历、洵、“洵奇男子也”句式,各1分)【补注】洵,诚然,确实。《诗〃邶风〃静女》:“洵美且异。”

第三篇: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

主讲教师:涂洁 北京八十中语文高级教师

主要考点梳理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基本类型:

1、判断句

2、被动句

3、省略句

4、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一、判断句

(一)采用“„„者,„„也”的句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2、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者,„„也”的灵活方式: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 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第页

(三)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为”“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

1、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4、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5、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6、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7、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被动句

什么是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承受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被”、“见”、“于”、“„„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一)用“为”、“被”、“见”、“于”表被动

1、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4、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二)“„„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三)“„„见„„于”或“受„„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受„„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四)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1、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第页

三、省略句

(一)主语的省略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蹇叔之子与师,(蹇叔)哭而送之。(《淆之战》)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二)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三)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五)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六)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七)分句的省略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四、倒装句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例如: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在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三种:

第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例如: (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2)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3)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 (4)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5)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 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沛公安在?(《鸿门宴》) (4)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5)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 (6)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3.以“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1)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4)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5)惟命是听(成语) (6)惟利是图(成语)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

1、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苏轼《赤壁赋》)

5、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史记·陈涉世家》)

(四)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称为定语后置现象。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

第页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5、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6、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7、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课堂检测

请判断下列句子为哪种文言特殊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判断句)

3、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省略句)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省略句)

5、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6、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7、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

8、乃号令于三军曰(状语后置)

9、四方之士来者(定语后置)

10、国之孺子之游者(定语后置)

第页

第四篇:文言文教学之整体规划

一、现状分析:

1、高考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可由于文言文距离我们的时代久远,和现代文比,写作的文化背景差异大,使用的词语、句法也不同,有的词汇,今人已不用,即使延用至今,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相差甚远,因此学生阅读文言文时,首先就在疏通文意上产生障碍,加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贯彻“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方针,多采用教师讲、学生记的单一模式,强调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 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致使教学过程失去生机和活力,使文言文成为教师教学的薄弱环节、学生学习的难点。

2、古镇高中属于镇区中学,地处沿海,经济比较发达。人们重金钱,轻知识,总觉得读书无用,特别是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增多,就业困难,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所以导致很多的家长和学生对学习和考大学持着怀疑的态度,很多家长把学校当成孩子的托管所,让学校帮着管几年,学成什么样也无所谓,只要健康地活着,到时候拿到高中毕业证就去工厂做工或者继承父业,赚得钱也不比大学生少。所以很多学生也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对学习是不上心的,能学好就学好,学不好就混着,平时懒于去看书,所以,他们很怕文言文,文言文基础很差。

基于以上这两种状况,如果老师引导得法,教学有方,学生的文言学习,会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相反,如果教师疏于指导,坐失良机,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将会失去兴趣,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尴尬。因此,从学生的语言心理上看,研究高中文言文教学,很有必要。

二、总体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归纳课本的相关例子来进一步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特点和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对知识点的归纳,通过讲练结合,使学生学会结合语境辨析词类活用,提高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古汉语的语言魅力,增强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三、重点:

1、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授渔”策略

本课程的中心在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文言文活用的规律、方法,让学生对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的进行归纳及迁移,老师培养学生如何运用规律解答试题的能力。

2、教师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在“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觉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能出智慧,去战胜学习中的困难,有了兴趣,学生就可以由被动的、反应性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性的获取者。我校语文科组大胆变革语文文言文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文言文,以学生参与教学为核心,由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进步的喜悦和获得知识的满足。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合作学习,奋其力,自致其知,而学生开展的质疑和答疑、自评和互评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自主权,学生在讨论、交流、竞争中主动获取了知识。

四、难点:在让学生搜集和整理一些常的词类活用的用法,让学生一起来编写一册较实用的《古汉语词类活用小字典》

五、实施策略:

1、我们备课组六人分工合作,由袁秀媚老师负责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这一块;由余画凤老师负责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形容词活用;由吴小蕾老师负责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动词活这一块;由郑琳珍老师负责文言文词类活用之使动用法这一块,由漆翠香老师负责文言文词类活用之意动用法这一块。五人共同合作,互上公开课,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共同完善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教学工作。

2、教师少讲。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的名词、动词、形容词这三类最主要的词的活用情况。不要从头到尾,一讲到底。讲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或使学生进行常用词的积累,或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从而触类旁通。

3、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合作学习,自评和互评等活动,在讨论、交流、竞争中主动获取了知识。教师只是“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让学生去翻书、上网找资料,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

第五篇:《项羽之死》文言文翻译

有人把《史记》誉之为悲剧英雄画廊,西楚霸王项羽则是悲剧群像中的绝代典型,“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喑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在人间的是历史长河中曾经“卷起千堆雪”的浪花,群山万壑中殷殷不绝的回响。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项羽之死》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

译文

项王的部队驻守在垓下,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的军队把他重重包围。深夜,(项羽)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羽于是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项王于是在夜里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ī,追),(项羽)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羽不禁情绪激昂唱起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时骓马不再奔跑!骓马不奔跑可将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我)将怎么安排你才妥善?”项王唱了连唱几遍,美人虞姬应和着一同唱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忍心抬起头来看他。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独自一人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当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天刚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于是又带着骑兵向东跑,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抵挡我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战败,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必死无疑,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包围起几层。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退避了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 。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有百八十人,聚拢骑兵,仅仅损失了两个人。项王问骑兵们道:“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让您称王了。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又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仅凭借项羽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把项羽指给王翳看:“这才是项王。”于是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送你个人情吧!”说完便自刎而死。

文章思路

本文记叙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

第一段写垓下之围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这两个连续性的事件。 “慷慨悲歌”,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的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 “莫能仰视”则写尽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小结: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惊—起—饮—歌—泣)

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和第三段写东城快战。

第二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这一段前半部分把逃亡路线和军事力量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战争的形势和项羽的处境一目了然。后半部分写项羽在此绝境中说的一番话。项羽认为“今卒困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灭亡就在面前,他仍旧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天命,这表现了项羽的极端自负。项羽又言“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明知必死,没有退缩,愿意痛快的打一场,这反映了他勇猛刚强的大丈夫气概;“愿为诸君快战”表明了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的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如果把“快战”改为“决战”,就带有了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感将荡然无存。

小结: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1、此段中项羽对部下所说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请认真阅读,分析其中表达的意思。(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第三段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第二次行动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是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第三次行动,项羽斩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亡其两骑耳”,通过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难怪他充满自豪的谓其骑曰“何如”,这一问再次表现了他的自负。

小结: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 汉军——皆披靡

“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文章的最后一段写项羽乌江自刎。这一段写了两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是乌江拒渡、赠马亭长。项羽本“欲东渡乌江”但真正来到乌江岸边,他又否定了自己的决定。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做出选择。那位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儿,这时反而笑了。“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项羽和随从全都下马步行,冲入重围,同前来追杀的汉军短兵相接。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也是一场无济于事的战斗。然而,如果因此就放弃战斗,举手投降,那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宁肯站着去死,也不会跪下求生的。第二个场面是赐头故人、自刎而死。看到了背楚归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可以看出项羽的高贵感和英雄气质,这个情节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上一篇:党小组长岗位职责下一篇:大学体育课后小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