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之劝学文言文拓展试题

2024-05-05

初中语文阅读之劝学文言文拓展试题(共9篇)

篇1:初中语文阅读之劝学文言文拓展试题

阅读《孙权劝学》,回答10~15题。(14分)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0、《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时期的 政治家 家、史学 家 司马光 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的第一部 编年 体通史。(2分)

11、解释下列词语。(2分)(1)当涂: 当权、当道(2)孰若: 哪里比得上(3)才略: 军事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4)刮目:擦擦眼

12、用现代汉语准确表述{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做博士吗?只是应当广泛读书,了解历史罢了。(2)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非常吃惊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原来吴地的(那个)阿蒙了!

13、孙权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2分)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

14、用横线画出表现吕蒙独到见地的句子,并解释这句话的意思。(2分)“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志士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了.(读书人即使是短暂的分别,相见时也必须用新的眼光看待别人的进步,不要拿老眼光看人)

15、简略说说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2分)要重视学习,哪怕天资再聪明也要不断地学习,即使今后走上了岗位也要加强学习。(言之有理即可)翻译 当初,吴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身居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吗!只要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罢了。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有很大的收益。”于是吕蒙就开始学习。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讨论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东吴阿蒙了!”吕蒙说:“与有志向的人分别几日,就要擦擦眼睛重新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告别了。

篇2:初中语文阅读之劝学文言文拓展试题

阅读回答问题:(12分)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guó,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徒,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yuán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兖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节选自陈寿《三国志》

【注】①宄(guǐ):坏人。②钞:掠夺。

1.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其境过清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策之不以其道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

2.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D.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客谢之谢:▲②监试者异之异:

③窃为郡内忧之窃:▲④以病去去: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2分)

(2)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2分)

二、答案:1.(A)2.(C)3. ①谢:道歉。②异:认为„„奇特(奇异)。③窃:私下。④去:离职,离开。(每个1分)

4.(1)(2分)司马朗字伯达,是河内温县(地)人。(得分点:判断句式)

(2)(2分)沿山的居民果然大乱,(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掠夺(抢掠)。(得分点:“内”和“为”)

三、翻译:司马朗字伯达,是河内温(县)地人。九岁时,有客人随便说他父亲的名字,司马朗说:“怠慢不尊敬别人的父母的人,别人也不会尊敬他的父母。”客人连忙向他道歉。十二岁参加经试作童子郎,监考的人因为司马朗身体健壮高大,怀疑他隐瞒了年龄,于是向他核实查问。司马朗说:“我的家人和亲属,几代都身材高大。我虽然年幼体弱,没有高大的风骨,但减少年龄来求得幼年成名,这不是我的志向。”监考的人认为他不同寻常。后来关东一带战乱,前冀州刺史李邵的家人居住在野王,因接近山边有危险,打算迁到温地居住。司马朗对李邵说:“唇亡齿寒的比喻,难道只适用于虞国和虢国吗?温地与野王就是唇齿的关系呀。如今离开野王到温地居住,这只是避开一时的危险而已。况且,使君您是国人敬仰的人,贼寇没到却率先迁居躲避,离山近的县里百姓必定恐惧,这是动摇民心而开了奸人贼寇出现的根源,我私下里为全郡担忧。”李邵不听。靠山边的百姓果然大乱,都纷纷向郡内迁徙,有人就做了盗贼。

篇3:初中文言文拓展阅读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 新的教学理念正逐渐化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文言文教学而言, 提高文言文素养需要大量阅读业已成为共识, 文言文教学不再拘泥于教材上有限的几篇课文的字字落实, 而是大胆向课外延伸, 不断实施拓展阅读, 文言文的各种拓展读本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然而, 冷静地观察现在的文言文拓展阅读过程, 客观地检测文言文拓展阅读的成效, 其实不难发现文言文的拓展阅读是机械、无序、低效的, 文言文的拓展阅读明显存在着一些误区。

1. 拓展脱离了“文本”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册教材上共有37篇文言课文。这些思想深刻、构思精妙、语言优美的文言文本都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经典例子, 必须用好用足。但因为在有限的时间里片面追求拓展阅读, 就造成对文本解读囫囵吞枣, 浅尝辄止。事实上过早过多延伸拓展, 会导致学生对教材上的文本没有真正读熟弄懂, 对拓展的材料也是一知半解。例如《隆中对》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由是先主遂诣亮, 凡三往, 乃见”, 是刘备三顾茅庐的高度概括。与三顾茅庐相关的这部分内容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有详尽的描写。如果在课堂上用大量的时间关注小说的情节, 而对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的具体内容不作深入细致的解析, 这样的拓展显然是有悖于拓展阅读的初衷的。

2. 拓展打乱了“序列”

从教材的文言文编排体系来看, 从七年级上册的《童趣》 (清代散文) 到九年级下册的《孟子》《庄子》 (先秦散文) , 时间上由近到远、难度上由浅入深的序列是清晰的。但是在实际的文言文拓展阅读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无序现象。举一个例子:七年级学习《论语》十则, 有的教师兴致所至, 拓展阅读既有《汉书·艺文志》中的“《论语》者, 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 门人相与辑而论纂, 故谓之《论语》”, 又有《论语》中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甚至把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的片段都搬了出来。这些材料对刚刚接触文言文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是很用力跳都摘不到的“桃子”。可以说无序的拓展, 既消耗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又销蚀了学生宝贵的阅读兴趣, 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教学行为。

3. 拓展加重了“负担”

“弱水三千, 我只取一瓢饮”, 但有时教师从自己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积累出发, 不顾及学生的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而“任取、多取”, 再加上有些文本的分量已较重, 学好文本本身已需很多精力。有的教师还是每篇“必取”:或由节选到全文, 或由此文到彼文, 这样势必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引起学生的反感。曾经看到这样设计的拓展阅读:学习《马说》后课外拓展阅读韩愈的《龙说》。这种只使用简“加法”的拓展阅读, 耗时多而收效少。

可见, 要真正实现文言文阅读的有效拓展, 必须探寻切实有效的拓展生成点。

二、文言文有效拓展的生成点

文言文学习因为缺少现实的语言环境, 如果教师不特意安排一定数量的拓展阅读, 学生一般很少会主动地接触一些文言材料。拓展阅读就是有意让学生在学习文本之前或之后接触相关的文言材料。这些拓展材料作为教材的补充和延伸, 作为学生训练语感和培养阅读能力的依托, 需要根据教材上文言课文的类型、不同年段学生的学情来探寻。在拓展实践中我们发现, 根据教学时段的不同, 拓展生成点分为两大类:课前预设———定向拓展、课后生成--开放拓展。然后根据具体的拓展目标的不同, 每一大类的拓展生成点又细化为不同的小小生成点。

1. 课前预设———定向拓展

课前的预设———定向拓展放在学习文本之前,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本相关的背景、作者相关的情况或文本涉及的有关内容等, 是为学生学习文本诱发兴趣和储备能量。有效的课前拓展阅读会使课堂对文本的解读实施得更顺利更深入, 这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体现得特别明显。

课前的预设———定向拓展是针对特定的文言文本和具体的课堂教学而言的, 在寻找拓展生成点时, 一般考虑从作家、情节、主题三个角度入手, 选择易于教材文本的拓展材料。根据上面三个角度可以外化成三个具体的拓展生成点。

(1) 从作家角度拓展。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代名家, 他们的作品是丰富的, 他们的魅力是多方面的, 单窥教材中的一斑并不能知其全豹。不妨借拓展阅读的机会, 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或有关该作家的他人作品, 以帮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作家、比较深入地感知作品。例如学习《出师表》时, 课前的拓展就可以从诸葛亮的角度来定向, 预设的拓展既可以安排陈寿的《诸葛亮严于律己》, 又可以确定为诸葛亮自己的《诫子书》。

(2) 从故事情节方面拓展。这种拓展一般是针对有故事情节的文本展开的, 课前的拓展可以通过对文本故事情节的延伸, 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达到训练语言和思维的双重作用。课堂学习蒲松龄《狼》之前, 向学生出示了《聊斋志异》中的另外两则《狼》,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 整体感知。这样的定向拓展, 学生对狼狡诈、贪婪、愚蠢的本性有了初步认识, 这样的拓展阅读, 学生对课内文本解读就轻而易举水到渠成。

(3) 从题材主题方面拓展。一样的题材, 一样的主题, 在不同作家的笔下, 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课前拓展可以从题材主题方面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相似的作品, 在拓展比较中更好领会所学文本的特色。八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有表现古代劳动人民高超技艺的《核舟记》, 为了让学生更感性地认识那精湛的微雕技艺, 课前拓展阅读可锁定《核工记》。再如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之前拓展《晏子使楚》《蔺相如完璧归赵》之类的故事, 对学生理解文本中的唐雎会大有帮助。

2. 课后生成———开放拓展

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挥教材“例子”功能, 让学生积累文言语汇, 养成文言语感和阅读能力。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既为课后的拓展提供了阅读能力方面的保证, 也为拓展阅读生成了有价值的开放式的拓展角度。结合拓展实践并借鉴成功的拓展做法, 课后开展的生成———开放拓展, 一般选择以下几个角度。

(1) 从语言积累处拓展。语言学习的三个过程中, 第一步就是感受和积累。文言语汇的积累运用, 能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 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素养。所以文言文拓展阅读首先从语言积累处拓展。学完《论语》十则, 学生特别喜欢孔子那些穿越千年的时空溶化为我们生命一部分的警句格言。于是从积累语言的角度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生成点:搜集《论语》中至今人们还耳熟能详、有鲜活生命力的语句。在积极主动的查阅搜集中, 学生知道为了展示文明礼仪之邦的文化精粹, 体现“人文奥运”的特色, 国际孔子文化节组委会发起了“用孔子的话作为北京奥运礼仪用语”征集评选活动;掌握了“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子罕》) ”等20句将被推荐为北京奥运迎宾语的《论语》中的话。这样, 学生走近了鲜活的《论语》, 走近了温暖的孔子。

(2) 从问题生成处拓展。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智慧互动能激发精彩的生成, 捕捉其中的一些小小生成就可以延伸成课后拓展阅读的有效生成点。《五柳先生传》中读到“箪瓢屡空”时, 学生都读出陶渊明的安贫乐道, 然后又马上从陶渊明的生活志趣联系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君子固穷”。于是这节课课后拓展阅读顺理成章地选择了《论语》里的“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 馁在其中矣;学也, 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和“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 从文本深化处拓展。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 文本阅读就是不断地品味、思考、探究文本来感知作品内容、感悟作品情感和感受作品艺术魅力。《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并重, 课堂学习《陈涉世家》可重点深究两个问题:司马迁记事写人的技法和他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出于这样的认识, 我确定的拓展阅读材料是《项羽本记》中的相关片段, 让学生揣摩司马迁对陈涉和项羽两人同中有异的情感态度, 思考司马迁写陈涉和项羽的所用的不同艺术处理方法。学习《孟子两章》后, 学生喜欢上了孟子散文洋洋洒洒的语言, 一气呵成不可辩驳的气势。所以, 作为古代说理散文的典范之作《孟子》中的《五十步笑百步》等自然成了第一手拓展材料。课内外的结合使学生读厚了文本, 开阔了视野。

篇4:初中语文阅读之劝学文言文拓展试题

“所谓的文言文,是和白话文相对而言的。它是以先秦典籍所反映的古代语言为基础,至秦汉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定型化的古代书面语言。”虽然近代以来,文言已经逐渐淡出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它是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做出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二。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首先就是阅读,能读懂,在阅读的基础上积累和背诵,最后学以致用。阅读作为排在第一位的目标,能够培养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力,也就“语感”。 “诵读,是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所以文言文的阅读不可回避,更不能抛开阅读积累文言字词和相应的文言知识。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文言文实际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力。

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规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串讲和解析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但在此之间,教师最好“回避”,重视学生的“意会”。 也就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思考、积累的过程中,体味文言的音韵节奏,形成语感,产生感悟。这个过程比学生在教师解析之后的领会更加珍贵,也更加难以达到,但是一旦达到,阅读和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就会像水到渠成,不再遥不可及。也就是说,文言文阅读的第一步是学生的自主阅读,自我“体知”。所以,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要把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放在首要位置,使学生动起来,去阅读文言文,从而喜爱文言文,进而感受文言文,最后品味文言文。

教师什么时候介入呢?在学生完成上述过程之后或在上述过程正在进行之中,教师从阅读的基本要求出发,在语音、语气、语调、节奏、感情等方面点拨和指导。这其实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氛围和情感的过程,奠定相应的感情基调是继续阅读的基础。在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掌握节奏、把握感情的基础上再尝试去体察语气,辨明语义,理清层次就会相应简单一些了。司马光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采用这种途径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合理而确切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读出特色,读出乐趣。这就是一篇文言文的初读,是通过整体感知走向理解文意的第一步。

整体感知的下一步是理解文意,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串讲始终没有被抛弃,是一种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的重要方法。前面也提到,教师的串讲和解析是文言文教学行之有效的途径。所谓的串讲是指教师逐字逐句的讲,即“嚼烂了喂”,有人总结出一个“八字真经”,叫做“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这种方法全面而细致,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途径。但是老师教得好,学生能学得好吗?不一定,串讲是老师讲学生听,也就是把老师放在主导地位,学生则是从属。但教学理论的深入教学实践的结果都聚焦了一个问题: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文言文学习中尤其应该而且必须得到体现。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它不是学生日常使用的语言,也不是学生进行大部分阅读所需要的必备工具,学生和文言文之间存在“隔阂”,文言文是“陌生人”,学生本来就无法和它进行自如的交流,老师在介绍他们认识的时候又隔绝了他们的接触,充当“翻译官”在两者之间传递信息,“陌生人”很难变成“好朋友”。有人会问,这样会不会遗漏重要的知识点?会不会不够全面?高中语文“课标”中对文言文教学提供了“教学建议”:“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的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初中的文言教学不应超出这个标准。对于重要知识点,教师可在关键处作适当点拨,但其他地方视其重要程度,可以有所取舍。学习文言知识不能求全责备,因为文言学习重在积累,而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己阅读,自主解决是再读文本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理解文意的关键环节。

采用以上方法,学生会自然而然形成“语感”,增强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诵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还要适当背诵和积累。背诵是阅读的另一种形式,也是文言文教学的内容之一。特别是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增加了背诵量和提高了背诵要求,把背诵课文作为训练重点的首项要求,是训练的重中之重。背诵是学生逐步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的重要过程,能使学生逐渐熟悉古汉语的用词、造句以及某些特殊的表达习惯,强化语感。

篇5:初中语文阅读之劝学文言文拓展试题

【—阅读题之劝学固定格式】,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是这篇文章的.特色。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2.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4.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5.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7.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

8.以为轮【省略句:?(之)以(之)为轮】

9.使之然也【省略句:?(之)使之然也】

10.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

11.学不可以已(省略句)

12. 金石可镂(被动句)

篇6:初中语文阅读之劝学文言文拓展试题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与《伤仲永》比较)

【教学重点】

1、字词。(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部分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方仲永》导入

二、解题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国君。本文写的是孙权劝说吕蒙(三国时吴国的名将)要浏览群书,广泛学习的事。

三、简介孙权、鲁肃、吕蒙

四、简介《资治通鉴》及司马迁

五、诵读课文

用两分钟的时间初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

六、疏通文意

七、握以下重点词

八、注意下列句子中出现的倒装现象和句子成分省略现象

九、文言翻译五字法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如果再简洁一些,还可以用这样几个字概括:

留:年号、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

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

移: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补: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

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等。

十、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品析课文

1、理清文章的`结构

⑴ 孙权劝学

⑵ 吕蒙就学

⑶ 鲁肃赞学

2、《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⑵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习的目的、方法)

⑶ 卿言多务,孰若孤?(委婉的批评)

⑷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3、吕蒙就学

⑴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⑵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⑶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4、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⑴ 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⑵ 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⑶ 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⑷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5、朗读全文,思考:

⑴ 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话表现孙权对吕蒙的什么态度?

亲近、关心,有长者之风。

⑵ 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侧面描写)

⑶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猜一猜吕蒙说这话时,是什么语气和心情?

调侃语气

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⑷ 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⑸ 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⑹ 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

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总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⑺ 下列加红色的词表示什么语气?

① 邪!

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四、掌握下列加点的词语

A、但当涉猎

B、见往事

C、乃

D、吴下阿蒙

E、刮目相待

五、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蒙乃始就学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六、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篇7:刍议初中语文拓展性阅读

初中生需要更多的拓展性阅读,必须将知识不断延伸,通过各种阅读实践加深学生对阅读的学习和感受,提高语感能力,从而提升阅读综合水平。初中语文的拓展性阅读对学生和教师都有着多方面的优点,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可以在快乐中自主接受阅读训练,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固定思维;对教师来说,拓展性阅读教学是一个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能够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初中语文拓展性阅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一、拓展性阅读的内涵

其实,对于拓展性阅读内涵的理解,我们完全可以从字面上来解释,所谓“拓展”,就是从一个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向外延伸,将自己的思维放的更远更大。因此,“拓展性阅读”的内涵就很容易理解了,那就是将语文的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将课堂上学习过的阅读知识应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将二者紧密结合,在课外阅读中找到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培养自己的语感,从而提高阅读的综合水平。通过这种拓展性阅读训练,学生可以拓展知识面,提升阅读素养,慢慢地还能形成好的阅读习惯,为以后的阅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语文拓展性阅读的实施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拓展阅读视野,更重要是还能帮助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自我能力,达到自我升值。

二、初中语文拓展性阅读的步骤

初中语文阅读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我们想要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主动自觉地接受阅读教学,那么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计划,根据制定计划切实实施,一步一步让学生接受阅读,让学生学会阅读。首先第一个步骤就是引导,学生们一开始往往对阅读没有很大的兴趣,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中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一般来说,好奇心都是兴趣的源泉,学生有了好奇心,就会不自觉的想要探究,这就能够帮助学生培养阅读的兴趣。具体方法比如说,教师在进行一篇阅读的讲解时,故意留下一个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在好胜心和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自然能够主动去找到答案;其次,推荐是另一个重要步骤,学生经常在想看书的时候,却不知道要看什么书,他们不知道在这个阶段适合什么样的书籍,如果找的过于深奥,他们根本看不懂,可是如果过于简单易懂,他们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推荐阅读了,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给学生推荐适合阅读的课外书籍;最后控制和把握也是很重要的两个步骤,教师需要控制学生的阅读量,有的学生一开始会在阅读的兴头上,很难主动停止,这样会大大消磨学生后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该让学生接受在他们能力范围内的阅读,教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把握重点,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狭窄的阅读。

三、初中语文拓展性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引用历史知识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引用历史知识,引导学生将阅读内容与涉及的历史知识相比较,从而根据历史背景来帮助阅读,通过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面,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比如说,教师在教《草船借箭》一文时,可以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诸葛亮所处的历史背景,当时的战局形势,从而分析这篇文章的起因,发展和结局。通过这种拓展性阅读教学,学生可以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同时还能理解课文背景及内涵,更重要的是还培养了自身阅读名著的习惯,自主学习中国的历史。

(二)引用国内外名著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推荐一些国内外名著,比如说《简爱》、《鲁滨逊漂流记》等等,这些名著很容易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个成功的阅读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而鼓励学生阅读这些精彩的国内外名著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从而提高阅读积累,培养语感。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拓展性阅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能够大大的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综合水平,积累知识,培养阅读素养,也能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效果。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更加努力的实施拓展性阅读教学,有计划性地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丰富知识,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接受阅读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会阅读。

参考文献:

[1]赵淑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拓展有效性初探[J].新校园(学习),2012,(4).

[2]罗丽.初中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探索[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4,(16).

篇8:初中语文课堂拓展之我见

一、初中语文课堂应遵守的原则

课堂拓展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应该遵守一定的教学原则,进行恰当、有效的拓展,避免出现“为拓展而拓展”,失去拓展本身的意义。

(一)拓展教学,应立足文本

语文的文本是有各种语言符号组成的,旨在向读者表达其思想、寓意等,因此,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来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涵义,并通过研究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来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但是因为学生生活环境的影响,不能对某些文本进行有效地理解,这就需要进行适度的课堂拓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1.围绕语文教学的目的,解决难点问题

教学目的是教学的出发点和方向,重在引导学习理解文本意义,感受写作环境,分析作者的情感,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碰到比较难理解的问题,因此老师要进行拓展,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如在对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进行教学时,确定的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老舍先生对于济南冬天的那种情怀和感受,于是在课堂上,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课程:用多媒体播放有关伦敦冬天的画面和济南冬天的画面,让学生们感受其中的不同点。通过多媒体的播放,并同步讲解老舍先生在伦敦的留学生涯,那里的冬天始终是透着一丝丝的冷清,当老舍先生回国来到济南时,他被济南冬天的那种温暖所感动。通过这样的拓展让学生理解老舍先生为什么那么喜欢济南的冬天。

2.围绕文本的内容,选择好拓展的内容

文本的内容就是作者表达的思想,因此在进行拓展时,应把握一定的尺度,选择的拓展内容应与文本内容紧密相联。如在讲解鲁迅先生的《风筝》时,进行的拓展应当将风筝作为鲁迅先生思考的导索,而不应在风筝上进行过多的纠缠,应着重讲解鲁迅先生因天空中的几支风筝,而感到小时对于小兄弟的不准玩风筝的亏欠,更重要的是对当时中国落后的教育体制的批判。

(二)立足学生,拓展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年级,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掌握知识的情况都不一样,因此,在进行语文拓展教学时,我们应当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拓展教学。

1.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拓展教学

在语文的拓展教学中,学生会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思考参与到教学当中,从而使语文拓展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和多变性。因此,在语文教学时,不能完全根据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模式按部就班,应当根据在教学过程中收到的效果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参与进语文的拓展教学中来。

2.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拓展教学

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前提就是对知识的积累,因此在进行拓展教学时,我们应当在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提高拓展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达到知识的积累。如笔者在教授《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春望》、《石壕吏》时,考虑到初中生对诗歌的鉴赏术语和手法不是很了解,因此在课堂上可以增设一些微型的讲座,譬如讲解“用典,以传情达意”及讲解典故的含义和表达的效果,这样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又可以积累知识。

二、初中有效语文拓展的具体方法

进行语文拓展是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进行语文课堂的拓展教学?下面是笔者总结的几种方法,大致分为活动教学、结合多媒体以及教学生活化三大类型。

(一)课堂拓展教学——活动教学

活动式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思考、探索、创造为目的,构建具有教育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的,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新型教育观和教学形式。语文的活动教学是充分发挥和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行以及身心体验和人格的塑造。

1.阅读活动

在语文的教学中,阅读活动是最为普遍的,因此,要使阅读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就必须采取有效的阅读策略,以提高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性。笔者在教学阿尔封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搜集关于阿尔封斯·都德的资料,为学习《最后一课》做好铺垫,然后在教学前给学生讲解当时的一些背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法语是最美丽、也是最严谨的语言。然后通过教授课文,让学生懂得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着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阅读起来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阅读的效率。

2.学生讲课活动

笔者设计的学生讲课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来当老师,可以使学生更加热爱语文。在学生讲授课文活动时,可以进行分组竞赛,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一个组在一个星期里进行准备并讲演,老师在学生的准备过程中进行辅导,四个小组在一个月里进行完毕,并在月底进行一次模拟考试,以组为单位,对总分最高的进行奖励,对总分最低的进行处罚,处罚的内容以表演节目为主。

3.表演活动

在课堂进行表演活动,便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比较抽象的语言文字。教师可以选择那些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让学生当演员,尤其是在课文中情节空白或浓缩的地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补充,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契诃夫的《变色龙》等。

4.辩论活动

进行辩论活动,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口才。笔者在教学冰心的《谈生命》第三课时,将全班同学分为主辩方和反辩方,要求他们进行关于生命的辩论。辩论开始后,双方代表开始发言,笔者在辩论过程中提出一些重点的问题,并安排情感朗读,气氛十分活跃。

(二)课堂拓展教学——结合多媒体

作为现代独有的教育方式——多媒体教学,已经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开始广泛应用。多媒体的教学,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且通过其科学、先进、生动、直观的特点,使教学效果得到了质的飞跃。通过多媒体对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动画等信息的处理,进行形象化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从直观上进行理解课文内容。

如笔者在教授诸葛亮的《出师表》时,就应用了多媒体教学。三国离我们现在很久远,学生无法通过想象而明白其中的含义,因此笔者通过收集相关的影视资料和一些关于诸葛亮当时的背景资料,利用多媒体展现给学生观看,使学生在课前对《出师表》有一定的了解,并且通过影视资料进行读诵,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其中的爱国情怀。而在这之后,笔者又给学生播放了有关《后出师表》的资料,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三)课堂拓展教学——教学生活化

语文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作者表达情感、树立价值观、叙述人生的学科。语文知识无处不在,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通过对语文知识的生活化运用,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1.结合家庭生活进行实践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将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课文进行实践,这样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比如,在教学高尔基的《童年》时,首先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童年生活,来与高尔基童年生活进行比较,这样更能让学生明白高尔基在童年与苦难抗争的精神,有助于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通过自然资源进行实践

自然资源包括了茫茫的草原、碧蓝的海洋、绿意葱葱的森林,还有各种名胜古迹、人工环境。比如,在教学关于乡间人情、自然风光的课程时,可以组织学生到课外学习。首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不同进行分组,然后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到乡间小道、村庄等地,感受其中的人文情感,观察其中的植被、建筑等,并将这些作为素材,将所想到的、所看到的记录下来。学生通过走进自然、实地考察、感悟生活,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眼界,而且还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集体友谊,加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3.通过人文性开展实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人文课程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民俗民风、民间文化,让学生更有兴趣地去了解学习文化。比如,在教授《到民间采风去》时,教师不仅要考虑课题的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而且应该为学生组织相关的活动,通过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采访的形式,了解人文知识。同时,也可以利用中国特有的节日,如中秋、端午等节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的民风民俗探索活动。

参考文献:

[1]郑禄先.利用影视拓展中学语文课程资源[J].教学改革,2011,(8).

[2]陈华琴.浅谈语文教学拓展的原则[J].语文教学之友,2011,(10).

[3]沈锋.拓展语文教学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现代语文,2011,(9).

(高国法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袍江中学 312000)

篇9:初中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一、立足教材文本,有效拓展延伸

当学习完一篇典型课文后,教师可以结合文本特点或内容,进行有效的延伸拓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体裁为切入点进行拓展阅读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的体裁多种多样,如记叙文、散文、诗歌、小说、童话等。因此,在学习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文章的体裁为切入点,进行拓展性阅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了解更多与文本体裁相关的其他文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为学生写作提供范例,为以后的写作教学做好铺垫。如学习了《皇帝的新装》后,可以向学生推荐《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一千零一夜》等,让学生在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中理解童话的语言特色,把握童话的写作手法。

2以作者为切入点进行拓展性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以作者为切入点进行拓展性阅读,不仅可以架起进入文本和作者心灵的桥梁,深化课文内容,而且有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如学习了鲁迅先生的《社戏》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他的《药》、《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使学生了解鲁迅小说创作的基本特点,即通过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露社会的生活状况,揭示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批判封建制度的腐朽和罪恶,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厚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3以主题为切入点进行拓展性阅读

文章的主题就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和理想的表述。以文章主题为切入点进行拓展性阅读往往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让学生在潜心会文中受到精神洗礼、心灵净化和情操陶冶。如邹韬奋的《我的母亲》,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表现母亲真挚、深沉的爱。学习该文后,教师可让学生课后阅读张洁的《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老舍的《母亲》、史铁生的《合欢树》等作品,感悟母爱的无私、伟大。

二、开展读书活动,享受阅读快乐

开展读书活动,不仅可以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强化学生的阅读动机,而且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1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学生拓展阅读的质量,而且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读书交流活动,通常以交流阅读体会为主,通过细品、复述、体会、表演、介绍等方式,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理解踊跃交流文本内容情节、品读文本语言文字、感悟文本思想内涵及自己的心得体会,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初中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共享阅读乐趣,在思想的碰撞中自我提升、共同进步。

2开展读书竞赛活动

在初中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读书竞赛活动,如讲故事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体验拓展阅读的成功,增加拓展阅读的兴趣。

例如,学习了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诗词后,笔者开展了“古诗词趣味语文知识竞赛”的拓展性活动,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独特魅力。竞赛的具体问题如下。

(1)选择题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  )。

A《礼记》 B《论语》 C《庄子》

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是周敦颐称赞(  )的名句。

A牡丹 B菊花 C莲花

(2)判断题

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崔颢《黄鹤楼》中的名句。(  )

②“秋水共长天一色”描写的是长江赣江的景色。(  )

(3)填空题

①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诗中“子规”指的是

鸟。

②毛泽东的《卜算子》这首词写的是一种

植物。

三、引导拓展练笔,实现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中最直接的拓展运用就是进行写作,写作是对阅读知识的巩固和发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准训练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拓展练笔,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阅读知识的体验和理解,又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而实现读写结合。

1在续写中练笔,丰富想象力

续写是对阅读文本进行合乎情理延伸的一种写作方式,在续写中拓展练笔,往往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阅读文本的情感内涵,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着许多“言已尽而意未尽”的美文,教师可以针对这些空白点,要求学生进行续写,让学生在续写中体验、理解、升华,从而增长知识、提升能力、获得启迪。如学习了《范进中举》和《孔乙己》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综合两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发挥想象力,续写《范进路遇孔乙己》,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化学生对作品人物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在改写中练笔,掌握表达方法

改写是根据要求对阅读文本的体裁、人称、结构或表现手法做出某些改变的一种写作训练形式。在改写中拓展练笔,往往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结构和中心意思,掌握不同的写作写法,增强学生确立中心、组织材料、准确表达思想的创新能力。如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略诗人那种恬淡悠然的情趣,在学习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诗改写成散文,使学生通过联想禅院幽静静穆的画面体会诗人在禅院中自由自在和超尘脱俗的感受。

上一篇:连锁人才培养下一篇:例会工作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