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释之文言文翻译

2024-04-19

张释之文言文翻译(精选6篇)

篇1:张释之文言文翻译

引导语:要学会文言文,首先要看得懂,学会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有关《张释之》的文言文翻译哪里有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张释之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谒者仆射。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

从行。上登虎圈?①,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文帝曰:吏不当如此邪!尉无赖!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前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争口辩?②,亡其实。文帝曰:善。乃止。?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③,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薄太后闻之,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从行至霸陵?④。上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絮陈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亡可欲,虽亡石椁,又何有戚焉?文帝称善。拜释之为廷尉。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曰:闻跸?⑤,匿桥下。久,以为行过。释之奏曰: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固不败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民安所错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其后,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疾欲免去,惧大诛;欲见谢?⑥,则未知何如。卒见谢,景帝不过也。释之事景帝岁余,年老病卒。?太史公曰: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语》曰:不知其人,视其友。张季之所称诵,可著廊庙。《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张季近之矣。

注释

①虎圈:养虎的牢槛。

②口辩:能言善辩。

③司马门:汉代宫廷的外门。当时的宫卫条令规定:出入司马门必须下车,违者罚金四两。

④霸陵:汉文帝为自己修造的陵墓。

⑤闻跸:听到警跸的传呼。天子出行,沿途要警戒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⑥见谢:见帝而谢罪。

张释之文言文翻译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中郎将袁盎知道他很有才能,就奏请提拔张释之做了谒者仆射的官。张释之朝见后,上前进献一些方便适宜的计策。文帝说:不要高谈阔论,只要现在行得通就可以了。于是张释之就谈秦朝和汉朝的事情,分析了秦朝失去天下以及汉朝能夺取天下的原因。文帝称好。

一次,随从文帝出行。文帝登上养虎的围栏,向上林尉询问各种禽兽的情况,一共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左顾右看,都回答不出来,养虎的工人在旁边代上林尉回答得很详细。文帝说:官吏难道不应该如此吗!上林尉是个没有才能的人!下诏让张释之授予养虎的工人上林令的官职。张释之上前说:现在陛下因为养虎工人的能言善辩而过多地提拔他,我担心天下的人会争着效仿,只注重会说话,而不注重做实事。文帝说:说得对。就没有实施了。

不久,太子与梁王同坐一辆车上朝,经过司马门时没有下车,于是张释之追上去阻止太子和梁王,不让他们进入殿门。并以在司马门不下马不敬的罪名弹劾他们。薄太后听说这件事情后,派使者拿着诏书赦免了太子和梁王,他们才得以进入殿门。文帝因此觉得张释之是个了不起的人,就授予他中大夫的官职。有一次,跟随文帝出行到霸陵。文帝对大臣们说:啊,用北山的石头做外棺,把麻和丝絮切断铺在石缝里,然后用漆汁粘好,这样别人动得了吗?左右的人都说好!张释之说:如果它中间有可以让人产生贪欲的东西,即使用铜汁把南山浇铸起来,别人也还能有缝隙进去;如果它中间没有可以让人产生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棺,也不用担心。文帝称好。授予张释之廷尉的官职。

一次文帝出行经过中渭桥,看见有个人从桥下跑出来,使文帝马车的马受到了惊吓。张释之就审问他。那人就回答说:听到警跸的声音,就躲到桥下去了。过了很久,以为皇上已经走了。张释之回奏文帝说:这个人没有遵守警跸而犯法,应当判他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惊吓了我的马,难道不是有意要伤害我吗?可是你却只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皇上和天下人应共同遵守的,这件事按法律应当如此;改变法律并加重处罚,这会让老百姓对法律产生不信任感,将来老百姓也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希望陛下仔细考虑。文帝过了很久才说:你的判决是正确的。

后来有人去偷盗高祖庙里神座前的玉环,被抓住了。文帝很生气,就交给张释之处理。张释之按盗窃宗庙供用器物的有关律法上报,判决这个人在街上当众处死。文帝大怒说:这个人没有道德,竟敢偷盗先帝庙里的东西,我交给你处理的原因,是想杀了他全家,而你却按法律判决上报,这不能体现我对宗庙敬奉的诚意。张释之脱去帽子,跪在地上谢罪然后说:按法律这样处理就够了。现在盗窃宗庙的器物就杀他全家,如果这个人盗挖了长陵的墓地,陛下又将怎样处罚他呢?文帝向太后禀报了这件事,后来才同意了张释之的判决。

文帝死后,景帝继位。张释之很害怕景帝治他的罪,想称病辞职,又怕惹怒景帝而被杀;想见景帝主动谢罪,又怕景帝不原谅他。最终还是去见了景帝并谢罪,景帝没有怪罪他。张释之侍奉景帝一年多,后因年老生病而死了。

太史公说:张释之的话有长者的风范,他遵守法律,不阿谀奉承。《论语》上说:不了解这个人,了解他的朋友就够了。张释之的言论可以作为朝廷上的典范。《尚书》说:不有所偏私,不袒护同党,君王的道路才会平坦;不袒护同党,不有所偏私,君王的道路才会通达。张释之差不多做到了。

篇2:张释之文言文翻译

原文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於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斅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夷而至於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於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

上就车,召释之参乘,徐行,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至宫,上拜释之为公车令。

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於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

顷之,至中郎将。从行至霸陵,居北临厕。是时慎夫人从,上指示慎夫人新丰道,曰:“此走邯郸道也。”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惨凄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斫陈,蕠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郄;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穚下走出,乘舆马惊。於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后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病。欲免去,惧大诛至;欲见谢,则未知何如。用王生计,卒见谢,景帝不过也。

王生者,善为黄老言,处士也。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穇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穇!”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柰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穇?”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於张廷尉。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穇,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

张廷尉事景帝岁余,为淮南王相,犹尚以?过也。久之,释之卒。其子曰张挚,字长公,官至大夫,免。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袪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於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柰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杀北地都尉卬。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於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於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彊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其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遂字王孙,亦奇士,与余善。

太史公曰: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冯公之论将率,有味哉!有味哉!语曰“不知其人,视其友”。二君之所称诵,可著廊庙。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张季、冯公近之矣。

张季未偶,见识袁盎。太子惧法,啬夫无状。惊马罚金,盗环悟上。冯公白首,味哉论将。因对李齐,收功魏尚。

译文

廷尉张释之,是堵阳人,字季。和他的哥哥仲生活在一起。由于家中资财多而作了骑郎,侍奉汉文帝,十年内得不到升迁,默默无名。张释之说:“长时间的做郎官,耗减了哥哥的资财,使人不安。”想要辞职回家。中郎将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备,惋惜他的离去。就请求汉文帝调补他做谒者。张释之朝见文帝后,就趋前陈说利国利民的大计方针,文帝说:“说些接近现实生活的事,不要高谈阔论,说的应该现在就能实施。”于是,张释之又谈起秦汉之际的事,谈了很长时间关于秦朝灭亡和汉朝兴盛的原因。文帝很赞赏他,就任命他做了谒者仆射。

一次,张释之跟随汉文帝出行,登临虎圈,汉文帝询问书册上登记的各种禽兽的情况,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只能东瞧西看,全都不能回答。看管虎圈的啬夫从旁代上林尉回答了皇帝提出的问题,答得极周全。想借此显示自己回答问题有如声响回应而且无法问倒。汉文帝说:“做官吏不该像这样吗?上林尉不可依靠。”于是命令张释之让啬夫做上林令。张释之过了一会儿才上前说:“陛下认为绛侯周勃是怎样的人呢?”文帝说:“是长者啊!”又再一次问:“东阳侯张相如是怎样的人呢?”文帝再一次回答说:“是个长者。”张释之说:“绛侯与东阳侯都被称为长者,可这两个人议论事情时都不善于言谈,现在这样做,难道让人们去效法这个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吗?秦代由于重用了舞文弄法的官吏,所以官吏们争着以办事迅急苛刻督责为高,然而这样做的流弊在于徒然具有官样文书的表面形式,而没有怜悯同情的实质。因为这个缘故,秦君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国势日衰,到秦二世时,秦国也就土崩瓦解了。现在陛下因为啬夫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他,我想恐怕天下人都会追随这种风气,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况且在下位的人被在上的人感化,快得犹如影之随形声之回应一样,陛下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不审慎啊!”文帝说:“好吧!”于是,取消原来的打算,不再任命啬夫为上林令。

文帝上了车,让张释之陪乘在身旁,车慢慢前行。文帝问张释之秦政的弊端,张释之都据实而言。到了宫里,文帝就任命张释之做了公车令。

不久,太子与梁王同乘一辆车入朝,到了皇宫外的司马门也没有下车,当时张释之迎上去阻止太子、梁王,不让他们进宫。并检举揭发他们在皇宫门外不下车犯了“不敬”罪,并报告给皇帝。薄太后知道了这件事,文帝摘下帽子陪罪说:“怪我教导儿子不严。”薄太后也派使臣带着她的赦免太子梁王罪过的诏书前来,太子、梁王才能够进入宫中。文帝由此更加看出了张释之的与众不同,任命他做了中大夫。

又过了些时候,张释之升任中郎将。跟随皇帝到了霸陵,汉文帝站在霸陵的北面眺望。这时慎夫人也跟随前行,皇帝用手指示着通往新丰的道路给她看,并说:“这是通往邯郸的道路啊。”接着,让慎夫人弹瑟,汉文帝自己合着瑟的曲调而唱,心里很凄惨悲伤,回过头来对着群臣说:“唉!用北山的石头做椁,用切碎的苎麻丝絮充塞石椁缝隙,再用漆粘涂在上面,哪还能打得开呢?”在身边的近侍都说:“对的。”张释之走上前去说道:“假若里面有了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封铸南山做棺椁,也还会有缝隙;假若里面没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哪里用得着忧虑呢!”文帝称赞他说得好。后来任命他做了廷尉。

此后不久,皇帝出巡经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了出来,皇帝车驾的马受了惊。于是命令骑士捉住这个人,交给了廷尉张释之。张释之审讯那个人。那人说:“我是长安县的乡下人,听到了清道禁止人通行的命令,就躲在桥下。过了好久,以为皇帝的队伍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出来,一下子看见了皇帝的车队,马上就跑起来。”然后廷尉向皇帝报告那个人应得的处罚,说他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应处以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惊了我的马,我的马幸亏驯良温和,假如是别的马,说不定就摔伤了我,可是廷尉才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而在那时,皇上您让人立刻杀了他也就罢了。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稍一偏失,而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愿陛下明察。”许久,皇帝才说:“廷尉的判处是正确的。”

后来,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被抓到了,文帝发怒,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按法律所规定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皇帝勃然大怒说:“这人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竟偷盗先帝庙中的器物,我交给廷尉审理的目的,想要给他灭族的惩处,而你却一味按照法律条文把惩处意见报告我,这不是我恭敬奉承宗庙的本意啊。”张释之脱帽叩头谢罪说:“依照法律这样处罚已经足够了。况且在罪名相同时,也要区别犯罪程度的轻重不同。现在他偷盗祖庙的器物就要处以灭族之罪,万一有愚蠢的人挖长陵一捧土,陛下用什么刑罚惩处他呢?”过了一些时候,文帝和薄太后谈论了这件事,才同意了廷尉的判决。当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国国相山都侯王恬开看到了张释之执法论事公正,就和他结为亲密的朋友。张释之由此得到天下人的称赞。

后来,文帝死去,景帝即位。张释之内心恐惧,假称生病。想要辞职离去,又担心随之招致被诛杀;要当面向景帝谢罪,又不知怎么办好。用了王生的计策,终于见到景帝道歉谢罪,景帝没有责怪他。

王生是喜好黄老学说的处士。曾被召进朝廷中,三公九卿全齐聚站在那里,王生是个老年人,说:“我的袜带松脱了。”回过头来对张廷尉说:“为我结好袜带!”张释之就跪下结好袜带。事后,有人问王生说:“为什么单单在朝廷上羞辱张廷尉,让他跪着结袜带?”王生说:“我年老,又地位卑下。自己料想最终不能给张廷尉什么好处。张廷尉是天下名臣,我稍微羞辱张廷尉,让他跪下结袜带,想用这种办法加强他的名望。”各位大臣们听说后,都称赞王生的贤德而且敬重张廷尉。

张廷尉侍奉景帝一年多,被贬谪为淮南王相,这还是由于以前得罪景帝的缘故。过了一些时候,张释之死了。他的儿子叫张挚,字长公,官职一直做到大夫,后被免职。因为他不能迎合当时的权贵显要,所以直到死也没有再做官。

冯唐,他的祖父是战国时赵国人。他的父亲移居到了代地。汉朝建立后,又迁到安陵。冯唐以孝行著称于时,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一次文帝乘车经过冯唐任职的官署,问冯唐说:“老人家怎么还在做郎官?家在哪里?”冯唐都如实作答。汉文帝说:“我在代郡时,我的尚食监高祛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了他在钜鹿城下作战的情形。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钜鹿之战时的李齐。老人家知道这个人吗?”冯唐回答说:“他尚且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才能。”汉文帝说:“凭什么这样说呢?”冯唐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担任过统率士兵的职务,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我父亲从前做过代相,和赵将李齐也过从甚密,所以能知道他们的为人。”汉文帝听完冯唐的述说,很高兴,拍着大腿说:“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如果有这样的将领,我难道还忧虑匈奴吗?”冯唐说:“臣诚惶诚恐,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汉文帝大怒,起身回宫。过了好长一会儿,才又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我这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

在这时,匈奴人新近大举侵犯朝?,杀死北地都尉孙卬。汉文帝正为此忧虑,就终于又一次询问冯唐:“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君王派遣将军时,跪下来推着车毂说,国门以内的事我决断,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裁定。所有军队中因功封爵奖赏的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这不是虚夸之言呀。我的祖父说,李牧在赵国边境统率军队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赏赐由将军在外决定,朝廷不从中干预。君王交给他重任,而要求他成功,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派遣精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善于骑射的士兵一万三千人,能够建树功勋的士兵十万人,因此能够在北面驱逐单于,大破东胡,消灭澹林,在西面抑制强秦,在南面支援韩魏。在这时,赵国几乎成为霸主。后来恰逢赵王迁即位,他的母亲是卖唱的女子。他一即位,就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因此军溃兵败,被秦人俘虏消灭。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他把军市上的税金全部用来犒赏士兵,还拿出个人的钱财,五天杀一次牛,宴请宾客、军吏、亲近左右,因此匈奴人远远躲开,不敢靠近云中郡的边关要塞。匈奴曾经入侵一次,魏尚率领军队出击,杀死很多敌军。那些士兵都是一般人家的子弟,从村野来参军,哪里知道“尺籍”、“伍符”这些法令律例呢?他们只知道整天拼力作战,杀敌捕俘,到幕府报功,只要有一句话不合实际情况,法官就用法律制裁他们。应得的奖赏不能兑现,而法官却依法必究。我愚蠢地认为陛下的法令太严明,奖赏太轻,惩罚太重。况且云中郡郡守魏尚只犯了错报多杀敌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给法官,削夺他的爵位,判处一年的刑期。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我确实愚蠢,触犯了禁忌,该当死罪,该当死罪!”文帝很高兴,当天就让冯唐拿着汉节出使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让他担任云中郡郡守,而任命冯唐作车骑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之士。

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63),汉景帝即位,让冯唐去做楚国的丞相,不久被免职。汉武帝即位时,征求贤良之士,大家举荐冯唐。冯唐这年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于是任用他的儿子冯遂做了郎官。冯遂字王孙,也是杰出的人才,和我友好。

太史公说:张释之谈论长者的一番话,和他严守法度不迎合皇帝心意的事;以及冯公的谈论任用将帅,有味啊!有味啊!俗话说:“不了解那个人,看看他结交的朋友就可知道。”他们两位所赞许长者将帅的话,应该标著于朝廷。《尚书》说:“不偏私不结党,王道才会平坦宽广;不结党不偏私,王道才能明辩。”张季与冯公近似于这种说法呀!

注释:

因前言便宜事 便宜事:指有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

甚悉 悉:详备

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响应:像回声一样应和

岂斅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 斅:效仿

谍谍:同:“喋喋”,形容说话多

利口捷给:能言善辩

天下土崩 土崩:像土块散落一样

且下之化上 化:被感化

具以质言 实质,本质

遂劾不下公门不敬 劾:揭发罪状

虽锢南山犹有郄 郄:同“隙”,缝隙

欲见谢 见谢 :当面道歉

善李牧 善:交好

委任而责成功 委任:委托

责:要求

成功:成就功绩

百金之士十万 百金:代指作战英勇顽强者

文吏以法绳之 绳:纠正

篇3:张释之:和客户一起成功

见到这位多产的建筑师之后, 记者对他的第一印象是踏实、谦和而内敛, 为人低调。能得到那么多业主的信任, 他认为这是口碑相传的结果, 而口碑的建立和他与众不同的理念密切相关, 那就是“和客户一起成功”。

这种理念是如何形成的, 有着怎样的故事?这还得从他的经历说起。

与大陆医院项目结缘20载

张释之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1988 年从台湾中原大学建筑系毕业后, 到部队服了两年兵役, 退伍后到英国的英格兰中央大学留学, 攻读硕士学位, 继续学习建筑设计。

1993 年, 硕士毕业后, 张释之回到了台湾, 恰逢当时有台商到大陆投资开办医院, 他也随着这个项目来到了大陆, 机缘巧合地设计了厦门中医院项目, 并获了设计奖。

更让人始料未及的是, 原本打算专攻境外项目的他, 自1997 年参加第一届医院建筑研讨会之后, 就陆续接到了大陆的医院建设项目, 这些项目就像多米诺骨牌最前面的几张牌, 它们引发的连锁反应一发不可收, 拉开了张释之和其设计作品在业界口碑宣传的序幕, 从此让他潜心从事大陆的医院建筑设计工作。时至今日, 他已设计了近百个医院项目, 并在大陆的医院建设领域默默耕耘20 载。

1. 泉州市光前医院

努力让自己始终与众不同

每个产业或者产品都有自身的发展过程, 当它发展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时, 接下来就会面临生命周期的三种可能, 即向上提升、走下坡或遇到瓶颈、停滞不前。

对于当前的医院建筑设计, 张释之认为大体的架构已经相对成熟了, 但如果没有突破, 那么就会停在原地, 复制原有的东西。如果不能再向上提升, 也可能会渐渐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张释之时时关注着行业的变化, 并不断地努力提升作品的专业性。

回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 他刚来大陆, 那时大陆的医院建筑设计还在起步阶段, 发展较慢, 而台湾医院建筑较为先进的设计理念、模式和经验受到了大陆的注目。但渐渐地, 他发现, 随着时代的进步, 台湾的经验和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大陆的发展, 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 才能满足新的要求。而且, 大陆的设计师对台湾的经验和模式已经慢慢消化, 原本的蓝海优势已经逐渐变成了竞争的红海。于是, 他开始对原来的模式进行思考与改变, 以解决暴露出的问题, 使其更好地适应大陆的发展情况。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 在一些研讨会与论坛中, 他发现这种模式很多同行都在做, 而且吸收、学习和发展的速度很快, 这让他再一次有了危机感。如何能突破?如何能做到差异化?他认为, 若想让自己与众不同, 必须创新;要想创新, 必须学习。

2. 南京明基医院

通过自身成长带动企业成长

今年, 张释之刚刚从复旦大学和台湾大学共同举办的EMBA班毕业, 在这个班的学习, 花去了张释之将近3 年的时间。

按照坊间的说法, EMBA通常只是个圈人脉的工具, 而张释之并不这么认为。他所在的班级被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称为十年来最认真学习的一班, 他则担任抓学习的班委;他以优秀论文毕业, 并被评为优秀学生。

班里的同学虽然都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但是大家都面临同样的问题:长期处于忙碌、盲目的工作之中, 没有时间思考, 感觉少了些什么;对自己所处行业的未来发展存在一些疑惑。

参加了这个班之后, 张释之有机会与两岸各个领域的人士进行交流, 从而对各个领域的发展有所了解;并从宏观层面, 对大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张释之认为, 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 如果没有多元化的知识、没有将各个层面的信息进行整合的能力, 是很难创新的。而这近3 年的学习经历, 给他带来了新的动力和视野, 让他更清楚地看到自身能力的不足以及在未来的可能性。他认为学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通过学习可以提升自己, 而自己的提升会带动企业的提升, 最终也有机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

为了给学习争取时间, 他改变了管理的方式, 尽量授权, 并培养年轻人学习项目管理PMP与BIM, 以承担更多的工作和责任。这样一来, 他不但有时间进行学习与授课, 而且可以静下心来思考更多的问题。例如, 这个年龄的自己还能做些什么?自己的团队和设计作品会有哪些新的发展机会?健康医养和建筑设计产业如何继续发展和提升?中国甚至整个世界的未来发展情况又将是怎样的?张释之认为, 设法厘清这些问题, 才能引领企业持续地发展;只有经过真正的思考、沉淀, 企业下一步才有可能参与到两岸和国际竞争当中。

以“让客户成功”作为最终目标

对于企业的发展, 张释之始终保持着危机感。他有一个不到100 人的设计团队, 而且没有任何背景, 他们能在业内生存和发展, 凭借的是专业和服务, 所以, 除了提供优质的设计与后期服务外, 也必须让作品发光, 这样才能不断发掘出生存的空间和价值。

以往他认为医院建筑设计发展归纳为“六部曲”, 即规划、建筑 (造型、风格) 、功能、管理、绿色、理性, 现在他则将“六部曲”发展为“九部曲”, 增加了“战略”、“服务”、“新科技”3 个内容。

战略对于民营医院来说尤其重要, 它必须对竞争对手、市场发展、自身定位、规模、核心能力等进行整体思考, 如果发现在某方面存在不足, 则要找到合适的对策。

服务, 被张释之认为是未来医院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之一。他认为, 未来的医院建筑设计是服务的设计, 要对客户的营运目标和服务流程进行规划, 要将自己融入到整个服务流程中, 去体会每个服务流程应该具有的内涵。例如, 在某个环节, 需要提供什么样的氛围、环境、态度, 然后做出与服务相适应的设计, 即先确定需要提供的服务, 然后通过各种硬件来为这些服务的实现提供条件。

新科技, 在未来的医院建筑行业将扮演重要角色。张释之认为, 将各种新科技进行跨界整合, 会给医院建筑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无论是“六部曲”还是“九部曲”, 张释之的最终目标只有一个, 那就是让客户取得成功。他的逻辑很简单:如果让你的客户成功了, 你也就成功了。

显然, 这对设计单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们不再是简单地设计建筑, 还要考虑经营策略、商业模式等诸多问题, 归根究底, 就是要让客户的事业做大、做强。为此, 他希望建立一个专门的平台, 将相关资源整合起来, 形成一个可以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团队。

让张释之感到欣慰的是, 他主持设计的众多项目, 除了建筑功能得到认可, 在管理、信息化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的设计, 不但使工作效率翻倍, 成为标杆医院, 还获得了第一届中国医院建筑优秀设计一等奖。

位于河北省的燕达国际健康城是张释之“让客户成功”理念追求的体现。从项目一开始, 张释之就配合医院管理者共同探索和思考项目的整体发展, 并且早在10 年前就形成了现今“医养结合”的概念。在项目遇到困难的时候, 他甚至到外面去寻找各项支持, 显然, 他与客户已经成为了关系紧密的合作伙伴。

3. 山西大医院

4. 杭州市萧山第四人民医院

5 年前, 燕达国际健康城建成;从投入使用到现在又过了5 年。这所总规划床位达到10000 张的民营医院与养老中心, 虽然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 但是张释之却对其充满信心, 他认为现在对这个项目进行评价还为时尚早,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国家对养老机构扶持政策的落实、民营医院发展的利好逐渐增多、京津冀一体化的逐步推进, 燕达项目的前途将会一片光明。

后记

虽然思维方式有着鲜明的独特之处, 但是他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有着强烈个性的人。他一直努力追求感性与理性的平衡,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热爱学习, 追求创新;他不喜欢计较, 但努力做好作品;他喜欢系统、多元地思考问题, 有着强烈的整合意识;他把客户的成功当作自己的成功;他关注的不仅是医院建筑, 还有客户的未来发展, 甚至整个产业、整个中国、整个世界;他希望中国的医院建筑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舞台发声。

篇4:张释之秉公执法

“文景之治”,是中国作为大一统国家所出现的第一个盛世。所谓盛世,亦称治世,顾名思义,就是国家得到良好治理,亦即达到“善治”。从根本上说,“善治”的实现关键取决于依法治理。“文景之治”之所以出现,固然与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这些政策及相关法令得以有效执行。汉文帝时大臣张释之以严于守法、秉公执法而闻名,他与汉文帝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从中可以窥见“治世”之一斑。

张释之早年与兄张仲一起生活,由于家财殷实,就捐钱做了骑郎,事奉汉文帝。作为低级侍卫官,他难以接近皇帝,也无法施展才能,十年内得不到升迁,默默无闻。张释之纠结不安,与人说:“长期做郎官,白白浪费哥哥钱财,心里不踏实。”为此,他萌生了辞职回家的想法。中郎将爰盎知道张释之能干,担心他离去,便推荐他做谒者(相当于皇帝的通信员)。担任此职可与皇帝接触,张释之见了汉文帝,开口就谈论国家大政方针。汉文帝笑道:“说些现实问题,不要高谈阔论,谈一些现在就可以实施的。”于是,张释之就谈起秦汉之际往事,畅谈秦朝何以灭亡、汉朝如何兴盛。这次丝丝入扣的长谈,打动了汉文帝,张释之当即被擢拔为谒者仆射(谒者的统领)。此后,张释之伴随汉文帝左右,以其卓越才识,赢得了汉文帝信任,官位不断上升。

在担任公车令时,张释之遇见太子(即后来的汉景帝)与梁王同乘一辆车入朝,至皇宫外司马门不下车,径直入宫。张释之赶紧追上去,阻止太子、梁王直接进宫,并且上奏皇帝,弹劾他们在宫门外不下车犯下“不敬”的过错。薄太后闻知此事十分震惊,文帝只好摘下帽子向母亲致歉说:“都怪我管教儿子不严。”薄太后随即派使臣送去赦免诏书,太子、梁王才被允许入宫。张释之如此严厉执法,更让文帝刮目相看,既而任命他为中大夫,不久,又升任其为中郎将。随着了解深入,文帝发现张释之可堪大用,于是任命他为廷尉,主管朝廷司法工作。

一次,文帝出巡经过中渭桥,有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了出来,让拉车舆的马受了惊。文帝于是命令侍卫抓到这个人,交给廷尉张释之处理。张释之讯问,那人说:“我是长安县乡下人,听说清道禁止人通行,就躲在桥下。过了好久,以为皇帝车队已经过去,就从桥下出来,眼看皇帝车队正在路过,立即跑了起来。”张释之报告处理结果,说那人违犯清道禁令,应处以罚金。文帝发怒说:“此人惊扰了我的马,幸好我的马温良柔和,换了别的马,还不把我摔伤了?而廷尉只处以罚金,岂不太轻!”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与天下人必须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规定如此,若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而在当时,皇上您立刻下令把他杀了也就罢了。既然把他交给廷尉,廷尉就得依法处理。廷尉,是维护天下公平的标杆,若有所偏失,天下执法者都会仿效,任意权衡轻重,老百姓岂不手足无措?愿陛下明察。”文帝沉思许久,对张释之说:“廷尉处理是对的。”

后来,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被抓到了。文帝非常恼火,下令廷尉治罪。张释之按照偷盗宗庙服饰器物相关的法律定罪量刑,上奏皇帝,判处偷盗者死刑。文帝勃然大怒:“此人胆大妄为无法无天,竟敢偷盗先帝庙里器物!我把他交给廷尉处理,是想要给他灭族,以儆效尤。没想到你只是按照法律规定处死偷盗者本人,这不符合我恭敬供奉宗庙的心意。”张释之脱下帽子,叩头谢罪说:“这样依法治罪已经足够了。况且罪名相同时,也要区分犯罪程度轻重差别。如今偷盗宗庙器物就处以灭族,万一有愚蠢的人挖了长陵(汉高祖刘邦的陵墓)一捧土,陛下将用什么刑律判决呢?”案子搁置许久,后来文帝与薄太后说起此事,经太后认可,才准许张释之的判决。

透过上述故事,可见张释之执法或处事极为公正。所以,班固在《汉书·张释之传》中记述:“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张释之因此成为古代执法者之典范,不仅在当时受到天下人的拥戴与称颂,而且赢得后世清官廉吏的效仿与尊崇。现在看来,张释之秉公执法依然可圈可点。

首先,张释之信守法律,尊崇法律。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任何时候都离不开法律。法之所以为法,主要是具有合法性与权威性;而其合法性与权威性,主要来自于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国人的信奉与遵守。如果法律不被信奉与遵守,就可能变成一纸空文,难以发挥应有的效力。张释之认为,法律应该为天下人共同遵守,皇帝也不能例外。正是出于对法律的绝对尊崇,使他习惯于凡事都从法律角度观察与思考。司马迁称赞他:“守法不阿意。”说明他只看重法律,而不是花心思揣摩、迎合领导(文帝)的意图。如果领导旨意与法律发生冲突,他就坚持从法理上进行解释,力争说服领导。

其次,张释之依法办事,公正执法。他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秉公办事,依罪量刑。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关键是他能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任何人一视同仁,不偏不倚,不欺软怕硬。不因为太子是未来皇帝,就容许他违规失礼,该制止的坚决制止,并果断上奏弹劾;不因为乡人是弱势群体,就对他的偶然过失处以重刑,哪怕违背皇帝意愿,也要依法作出裁判;不因为一个人偷盗皇家宗庙的器物,就从严诛灭其家族,治罪止于罪犯本人,即便皇帝有灭族的意图,也要依法维护无辜者的权益。正因如此,司马迁认为张释之十分接近《尚书·洪范》所描述的王道境界:“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

古往今来,执法的最大障碍大多来自外部阻力。因为当事人双方都希望执法者作出对自己有利的判决,为此不惜利用种种关系或手段施加影响,尤其是当权者更偏好干预司法。对于张释之来说,执法过程中也会遇到种种阻力,有时最大的阻力竟然来自最高领导人汉文帝。在帝制时代,皇帝掌握生杀予夺大权,违背他的意愿有极大风险,轻则免职丢官,重则杀头丧命。张释之遵从法律而不阿从圣意,需要很大的勇气与智慧,这一点尤为难能可贵。

从“法”字上看,一边是水,一边是去。水,就是意味公平,要一碗水端平;去,就是去私心杂念。唯有去私,才能维持“法”的公平。张释之之所以敢于排除外部阻力,就是追求司法公平,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如果他过多考虑个人得失,自然会刻意迎合讨好汉文帝。

在称道张释之的同时,我们也要为汉文帝“点赞”。作为最高统治者,他能够虚心纳谏,接受张释之的合理解释,使司法得以维持公正,是极为明智的。假如他妄自尊大,自以为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就会否定张释之的判决,甚至罢免或处决张释之,那样不可能成就张释之秉公执法的美名,更不能缔造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文景之治”。

遗憾的是,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在历史上屈指可数,更多的是偏听偏信的昏君庸主,他们喜欢阿谀奉承、曲意枉法的奸佞,而不喜欢刚正不阿、敢于直谏的贤能。所以,除了“治世”之外,古代社会更多时候是处于朝政腐败、司法不公的灰暗状态;一旦内部动荡或外敌入侵,王朝便不免土崩瓦解。

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缺乏有效的机制监督约束君主,很难保证君主始终正确行使权力,这样,大臣的刚正不阿、敢于直谏就显得格外重要而可贵。在“伴君如伴虎”的境况下,张释之能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不过,他心里明白,明君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文帝去世,景帝即位之后,张释之感到惶恐,称病在家,想辞职离去,又担心招致杀身之祸;想向景帝当面谢罪,又不知如何办才好。经过长者王生指点,他终于面见景帝并谢罪,景帝也没有责怪他。但是,张释之在景帝朝继任廷尉仅一年多,就被贬谪为淮南王相,原因还是景帝对做太子时被张释之阻挡弹劾的往事难以释怀。看来,景帝还不够宽宏大量,较之文帝还有差距。

篇5:张释之执法阅读答案

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注,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注)闻跸:听到警跸的传呼。天子出行,沿途要警戒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2分)

(1)属之廷尉 属 (2)而更重之 重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小题3:读完全文,你觉得张释之的可贵之处在哪里?(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交付加重

小题2:(4分)法律是皇帝和天下人共有的。(也就是皇帝和百姓应该共同遵守的。)

小题3:(2分)面对至高无上的皇帝,没有阿谀奉承,而是秉公执法。(只写秉公执法1分,还应写出他对皇帝的态度才可得2分)

小题1:试题分析:属之廷尉的“属”是交付的意思。而更重之的“重”是加重的意思。

小题2:试题分析:“者……也。”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要翻译出句式特点。

篇6:《史记张释之列传》阅读答案

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乃止。

从行至霸陵,居北临厕。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惨凄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紵絮斫陈,蕠漆其间,岂可动哉!”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郄;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

其后拜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杯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乃许廷尉当。

后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病。张廷尉事景帝岁馀,为淮南王相,犹尚以前过也。久之,释之卒。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列传》

参考答案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B.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C.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D.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谒者,给天子传达命令的官员,始置于春秋战国,秦汉沿袭,也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

B.跸,本意指古代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的行为,引申为帝王出行的车驾。

C.乘舆,旧时指皇帝或诸侯所乘的车驾,也可泛指皇帝用的器物品及一般的车马或战车。

D.弃市,对犯人执行死刑后,将尸体拉到人众集聚的闹市丢弃,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释之初仕不利,后来终被赏识。张释之长达十年没有升迁,因不想再耗费兄长财产,甚至准备辞官,后袁盎爱惜其贤,让他做了谒者。

B.张释之善于察人,不以能言为才。汉文帝视察上林苑,对对答如流的虎圈饲养员很满意,想要提拔他升官,张释之却直接说出其中危害。

C.张释之不畏皇威,坚持依法量刑。张释之在做廷尉时,不因皇帝的喜怒而有所偏私,文帝当时虽心中不快,但终究认可了判罚。

D.张释之两朝为官,遭遇不尽相同。在文帝朝时比较被赏识,屡屡重用,而到了景帝朝却一度战战兢兢,甚至靠托病请假避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

(2)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14.汉文帝途径霸陵的担忧是什么?张释之又给出怎样的解决之法?(3分)

参考答案

10.C断句时要借助句末语气词确定大停顿处,并理解句子含义。

11.D理解错误,是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

12.A袁盎爱惜其贤,奏请朝廷,是朝廷让张释之做了谒者。

13.(1)张释之在朝见完毕之后,趁机上前陈述便国宜民的事情。汉文帝说:“把你的话贴近现实一些,不要发太高的议论,让当前能够推行。”(因、便宜、卑各1分,句意1分。)

(2)现在陛下因为啬夫口舌之能就越级提拔他,我想恐怕天下人都会追逐这种风气而顺随,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以、超迁、靡靡各1分,句意1分。)

上一篇:张桥小学中长期发展规划下一篇:长了翅膀的我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