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婚姻法》司法解释三

2022-09-11

一、引言

婚姻法作为一部民事领域特别法, 主要调整了婚姻、家庭、夫妻之间的法律关系。我国的《婚姻法》自1980年颁行施行以来, 至今经过一次修订。近期,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 》 (以下简称“解释三”) 颁布实施, 对于社会关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如赠与的认定、房屋产权归属、夫妻财产制度等问题, 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法律规定依据, 同时也对于许多婚姻家庭夫妻爱人之间关系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二、对于赠与认定

婚姻法作为一部民事领域特别法, 主要调整特别民事法律关系。有别于普通法律关系, 婚姻关系中财产的赠与行为, 有着更多的婚姻、家庭、夫妻感情的因素, 由此产生了比民事赠与关系更为复杂的情况。特别是作为婚姻家庭续存期间的主要财产, 房屋财产的处置成为了<婚姻法>中赠与认定的主要环节。

鉴于此《<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六条对于婚姻关系中赠与认定做出了详细规定:“婚前或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当事人约定将一方所有的房产赠与另一方, 赠与方在赠与房产变更登记之前撤销赠予, 另一方请求判令继续履行的, 人民法院可以按照合同法第186条的规定处理。”

也就是说, 夫妻双方在结婚前或者婚姻关系中, 双方约定房屋产权归一方所有, 但是却没有履行约定法定程序, 就是没有过户。在这种情况下, 一旦发生离婚, 只要有一方面提出要求撤销赠与, 而另一方则坚持履行赠与约定。这种情况下法院可以使用合同法规定处置, 就是在赠与约定履行前, 也就是物权发生变化时, 赠与人可以享有随意撤销赠与的权利。

这种对于赠与行为的认定, 符合〈合同法〉法律调整的民事行为关系的原则, 也就是说夫妻关系作为一种特殊民事关系, 夫妻双方在婚姻续存期间, 都是作为独立的民事行为主体。在婚姻续存期间, 做出的赠与承诺, 虽然有一定诚信关系在其中, 但是夫妻双方对于房屋在产权归属上的约定, 唯有在处分时才能够要求相关人进行登记。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也对于父母对于子女的房屋等财产赠与做出了明确规定。也就是“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 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 可按照婚姻法18条第三项的规定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 该不动产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婚姻关系中的子女对于父母财产的继承, 属于有别于普通继承的关系。特别是在子女婚姻关系前后, 父母购置房产并赠与子女的情形, 也是属于实际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情况。由于在婚姻关系中, 父母子女的特殊联系, 以及将赠予以一定法定形式获得了确认后, 归属权应当是无容置疑的。

尽管有些学者反对人为, 这违反了婚姻法, 婚姻法是明确规定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应当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而非明确归属于夫妻一方。但是, 既然已经以一定法定形式获得了确认, 就是与民法中民事主体按意思自治原则相符, 也就是父母按照保护子女的意志实施赠与, 并获得了法律规定上肯定。由于, 这一个新法律规定的出台, 让多婚姻关系解除期间的案件有了明确的审理原则, 同时也使得许多夫妻在婚前就考虑到房产等所属的关系, 从而提出有利于自身财产保值的相关诉求, 法律规定的变化引领了社会生活中的诸多变化。

三、房屋产权的归属

在我国, 传统社会习俗认为, 男方作为婚姻关系的主导方, 结婚往往要求男方买房, 由此婚前房产往往会以登记在男方名下。然而, 婚姻关系续存过程中, 女性往往会在婚姻、家庭中作出更多贡献和付出更多牺牲, 特别是抚养子女方面, 女性往往会成为为主导, 而成为婚姻关系的付出方。一旦遭遇感情破裂、离婚等情况, 女方的利益会遭到很大的损失。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中明确规定“夫妻一方用婚前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买房, 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 但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 离婚时双方不能达成协议的, 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该不动产归产权登记一方。”这条规定对于身处婚姻弱势地位的女性, 即失婚又失财的结局, 广泛受到争议。

这条规定从表面上看, 得确存在对女方利益考虑的欠缺, 甚至有些学者提出了根据结婚时限、房屋还贷情况等等来界定, 而非一刀切完全忽视女性在婚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作的贡献。但是, 深入分析婚姻关系期间房产财产权利的本质, 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定也并不是对于女方利益的完全忽视。

现行离婚制度有协议离婚和诉讼离婚两种, 协议离婚是建立在夫妻双方感情破裂情况下, 夫妻自愿协商处置婚姻财产子女的方法。由此, 女性也并不完全没有机会, 争取到在婚姻关系中应得的利益。另外一方面, 在诉讼离婚中, 法官判案也不仅仅就这一个条款, 而是要对于婚姻关系中所有的因素, 进行综合考虑, 比如出轨等, 一方有明显过错的因素。特别是对于未成年子女的抚养问题, 人民法院在审案时也会适当考虑弱势群体的正当权利, 房屋产权也不是没有可能会判给女方的。

婚姻法也对于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原则有适当规定, 对于女方在婚姻关系期间对于家庭子女所做出的贡献, 可以作为一种债权以合理形式给与一定补偿。这种补偿债权具有平等性, 不同于有抗性的物权。女方得到的经济补偿还是不可能有优先权, 也就是主动权并不在女方手中, 许多离婚实践案件中, 女方往往非常被动, 非常容易陷入不利境地。男方为了逃避责任, 而编造债务或是抢夺女方优先权的情况屡屡发生。

其实, 这些问题的发生与婚姻法司法解释并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而是我国现有的立法体系中缺乏对于婚姻经济补偿制度的规定, 特别是以经济补偿形式来给与女性在婚姻续存期间对于家庭婚姻所作贡献的合理补偿。这也包括了对于离婚后女性生活的经济补助和支持, 让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能够获取到更多的法律援助, 未成年人得到应有的社会照顾, 也就是类似于婚姻保险制度。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怀, 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也是婚姻制度作为人类社会基本制度的革新, 补偿原则和救助原则应当作为婚姻法各类配套制度的核心问题, 也不应当与其他财产保全制度相互冲突。

四、离婚协议的生效

在我国现有婚姻法律规定内, 离婚协议制度一直都是基于夫妻双方感情破裂, 协议协商对于婚姻家庭财产子女进行分割。《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中对于夫妻个人财产用于买房, 登记在首付款支付方名下, 且离婚协议中不能对于房产进行分割。人民法院在判决时, 可以将房产判到了原有产权登记一方。

协议离婚制度规定当事人达成了离婚协议, 并到登记离婚的。然而一方对于离婚协议反悔了, 到人民法院诉讼离婚, 法院就会认定该财产分割协议未生效, 依法对夫妻共同财产再次进行分割。结合《婚姻法司法解释三》提到的房产归属的情况。

综合以上规定, 学者们提出应当综合婚姻法规定与司法解释三的意思, 将原有的条款改称为:“夫妻双方在协议离婚时, 对于婚姻续存期间的房产分配时, 应当充分考虑房屋购置时夫妻双方所付出的比例, 并适当考虑在婚姻续存期间夫妻双方在家庭及子女抚养中所尽的义务, 在不违背双方意愿的基础上, 制定出合适离婚财产分配协议。

《民法通则》、《婚姻法》、《合同法》甚至在《物权法》中, 对于民事行为主体履行的合同行为, 都将备案登记行为, 作为生效的必要条件。由此, 婚姻关系中协议离婚登记备案行为也应当作为离婚财产分割协议生效的必要条件。现行的婚姻制度中, 夫妻双方只要到婚姻登记机关, 要求申请离婚。只要夫妻双方已经对于子女和财产问题已有适当处理, 就认为离婚协议登记, 并予以生效。

由此, 离婚协议作为民事行为主体履行的合同行为, 一旦作出即具有了合法性, 应当受到法律保护, 已经生效的离婚协议就应当受到人民法院的保护。人民法院在受理诉讼离婚时, 应当对于已经登记的离婚协议内容予以确认。离婚协议是财产分割的法律协议形式, 符合《合同法》、《民法通则》对于民事合同关系调整的原则。

按照《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规定, 诚实信用是对于民事法律行为中最重要的原则。离婚协议作为调整和约束离婚分配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自登记成立时起即具有法律约束力。离婚协议应自登记时起生效, 夫妻双方应当自觉履行, 没有依据法律规定, 或者取得对方同意, 都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

在《婚姻法》的司法解释 (二) 中也对于离婚协议的效力有着具体规定, 离婚协议中对于财产分割的条款等规定, 一旦有法定形式, 对于夫妻双方都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如果发生任何胁迫的情况, 可以参照民法、合同法的规定, 受欺诈或胁迫的一方, 可以向人民法院要求撤销或变更。这样一种方式, 可以作为协议离婚救济的一种补充, 也可以弥补上当事人权益可能会受损害的相关法律规定。

从另一个角度讲, 离婚协议在离婚后一年, 夫妻双方感到反悔, 也可以申请变更撤销离婚协议。人民法院对于此类申请, 应当在受理后, 分清了在签订离婚协议时, 是否存在着欺诈、胁迫等情形, 也就是合同法上所规定欺诈、胁迫的情况, 赋予弱势一方拥有了变更或者撤销协议的权利。这样的规定也就等同于合同效力有瑕疵的情况, 通过人民法院审理方式予以弥补。

五、共同财产的界定

《婚姻法》自1980年颁行施行以来, 至今经过一次修订, 先后有三部司法解释。与前面几次的修订不同, 婚姻法对于夫妻之间的共同财产界定等问题越来越关注。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也是现代人法治意思不断提升, 各种权利责任意识不断加强有关。对于共同财产的界定,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也和夫妻之间对于婚姻价值理念上发生的变化有关。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中对于许多夫妻之间的共同财产界定有了理念上革新, 与此前的婚姻法所规定的理念有着显著的差异, 被人们称为新的婚姻法理念。这些新的法律规定, 不仅为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有了明确依据, 更从立法层面上对于夫妻双方婚姻关系期间的共同财产界定指明了新的方向。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如赠予房产、其他不动产、按揭及投资收益等方面, 这些共同财产的界定, 是迎合夫妻双方婚姻期间私有财产急剧增加, 也是对于当下婚姻制度中夫妻双方的态度认定有了新的指向。

纵观这几部婚姻法, 1950年的婚姻法, 提倡夫妻财产一般共同制, 主要通过婚姻状态, 来保障共有财产一体化的状态, 从而为了男女双方更好地投入生产生活中。1980年则率先将婚后财产约定共有制的概念提了出来, 并有了对于共同财产约定的概念, 说明当时立法思路已经从婚姻对于财产的共有属性模式, 逐步转化到了对于个人财产的肯定, 对于婚姻中财产取得作出合理界定的趋势。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则延续了这一立法思路, 更加明确规定了共有财产的范围, 以及法定个人财产的范围。由此可见, 对于婚姻期间夫妻双发合法合理个人财产的肯定和保护, 是社会法制体系符合社会主流发展趋势, 关注保护个人权利的鲜明体现, 在民事特别法律中具有立法价值上转变的里程碑意义。

通过对于三部婚姻法的规定, 以及相关解释的综合理解, 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了立法理念的变化。婚姻越来越成为男女之家互相协作、共同生活的基于感情基础的契约式特殊民事行为。婚姻法对于婚姻制度带来的财产保护越来越弱化, 财产个人自治与保护也越来越鲜明。这些法律规定上的变化, 特别是《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中对于部分内容的革新, 对于当下年轻人看待婚姻的态度起到了一些积极引导、警示的作用。

法律立法理念上的准备, 也不断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中对于婚姻态度价值取向的转变。婚姻在现代社会中所具备的功能已经从了单纯巩固婚姻形式, 让婚姻家庭更加稳固, 逐步已经转化为保障婚姻实质和个体权利并存的局面。这种转变更加凸现出了法律对于婚姻的保障和对于个体财产的保护。当下社会, 随着社会经济化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价值观取向多元化, 从更深次层面上来, 《婚姻法》法律规定中的变化, 更加突出强调了婚姻关系中个体的自由平等、民主公正。

总体上来说,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作为《婚姻法》多次修订和颁布司法解释后, 应对社会婚姻家庭爱情的观念与价值观的日益多元化需求的立法变革。家庭成员之间的独立实质平等, 成为了社会法治文明逐步进步的基石。尽管,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中许多大胆革新的内容备受各个方面的质疑, 比如对于婚姻状态中女性弱势群体的保护的问题, 这个可以运用后续法律修订增加“婚姻保险制度”予以补充。但是, 立法上任何的进步总是好的。

摘要:婚姻法作为一部民事领域特别法, 主要调整了婚姻、家庭、夫妻之间的法律关系。我国的《婚姻法》自1980年颁行施行以来, 至今经过一次修订。同时, 最高院根据适用中的情况, 先后颁布了司法解释三部。这些司法解释为我国现行的法律关系, 设定了新的调整规范依据, 也对于社会关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本文就针对《婚姻法》司法解释三颁布后, 对于婚姻、家庭、夫妻之间的法律关系新的界定, 进行全面分析阐述, 并提出部分条款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婚姻法,司法解释,法律关系

参考文献

[1] 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1.

[2] 史尚宽.亲属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3] 蒋月.夫妻财产纠纷中的疑点和难点[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1.

[4] 曹振磊.婚姻家庭法律初探[M].北京:法制出版社, 2002.

[5] 蔡福华.夫妻财产纠纷解析[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3.

[6]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7] 周军.浅析我国夫妻财产制度的价值取向及立法完善[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8] 陈苇.论双方父母赠与夫妻不动产之归属[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1.4.

[9] 李冬青.<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研讨会综述[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10] 万伟伟.<婚姻法>解释三形势下夫妻离婚时的房屋归属初探[J].法制与社会, 2011.05 (上) .

上一篇:2型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及抗菌药物使用分析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