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共创和谐

2022-07-02

第一篇:关注民生共创和谐

关注校园安全,共创和谐校园

活动目的:学习校园安全知识,认识安全警示牌,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 活动对象:二年级(1)班全体学生 活动地点:教室 活动准备:安全知识 活动过程:

一、导入班会

师: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你们的安全倍受家人、老师的关注,所以你们要安全记心中,步步小心。

二、学校安全事故案例

1. 列举校园安全案例,敲响安全警示钟

师:学校是我们学习知识,获得本领的地方,但是由于同学们的一些不当行为,往往会酿造出一起起我们不愿发生的安全事故。下面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看看发生校园里的几起安全事故吧! 案例一:

某小学三年级学生李某午饭后来到学校教学楼三楼走廊上玩耍,他右脚跨在走廊栏杆上,不慎失手坠落至一楼,因头部严重受伤,经抢救无效死亡。 案例二:

某校六年(4)班的一位男同学,在体育课的短跑练习中,由于动作不规范,被自己的脚绊倒在地上,右肩着地,造成右肩粉碎性骨折,要植入钢板固定骨头,目前正在康复中。 案例三:

在一节早读课前,某校的一名女同学,因与一名男同学发生口角,一怒之下,拿起圆珠笔往男同学的手臂插去,导致男同学的手臂被插伤。 2. 结合案例,谈谈你有什么启示 师:结合以上四个案例,谈谈你有什么启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应如何解决?我们应报着什么样的心态?

二、学习安全知识

中队长:同学们,你们看,碧绿的大海里,鱼儿在自由自在地遨游。你们听,蔚蓝的天空下,鸟儿在欢快地歌唱。每当清晨,当朝霞映红了我的双颊,当树上的小鸟叫醒了我的梦想。当我迈着轻快的步伐来到学校。我们知道新的一天开始了。作为学生,我们更多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1、日常行为安全:不携带刀具、火种或其它危险品进入校园;严禁勾引校外人员来校滋事、打架;不进网吧、游戏室、歌舞厅等娱乐场所;不在楼梯、走廊上追逐打闹、推撞;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拥挤、不抢行;严禁攀爬围墙、栏杆及大树。

2、体育课安全:上体育课时,要有防范意识,不随意投掷器材。

3、集体活动安全:班级、年级、学校组织的户外活动,要严格遵守活动纪律,听从老师的指挥,身体有不舒服的要及时告知老师或身边的同学。

4、心理健康安全:心理上出现问题可采取适当方法加以排解,如可找老师、家长、学生、朋友等倾诉。

5、板书出示:安全顺口溜:

上课小腿莫伸长,走道狭窄不疯狂, 上下楼梯靠右走,危险游戏一扫光。 同学之间有磨擦,宽容谦让是良方,

三、安全知识问答

现在是轻松十分钟,我们来个安全知识问答。答对就得一颗星。

(一)选择题

1.下课了,不能干什么:

A.打球

B.追赶打闹

C.跳绳

D、玩危险游戏 2.哪些东西不准带进校门:

A.皮球

B.三角尺

C.利器、易燃物品

3.哪种行为不对:

A.跳高、跳远

B.攀越围墙、滑楼梯

C.翻单杠、荡秋千 4.像这种情况,我们班发生过吗?

A. 用铅笔或其它尖锐的东西互相打闹

B. 在教室里互相追赶

5.同学之间发生小摩擦时,下列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原谅同学或报告老师,让老师处理

B.记恨在心,事后叫人一起教训对方

C.据情节给予报复

D.叫家长到学校来教训对方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你们这次班会开得非常成功。通过这次班会,我们学到了许多安全知识,生命是美好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要拥有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我们一定要时刻加强安全意识,努力增强自我防范能力,珍爱自己的生命。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创建一个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吧!

第二篇:关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提 要: 随着社会进一步地发展进步,如何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满足不同阶层群众的生活需要,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当前,要提高关注民生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让关注民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政府应当把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自己的核心任务,重点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等四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要统筹城乡发展,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关键词:关注民生 改善民生 社会公平 社会和谐

一、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充分体现了民生工作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民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亿万人的切身利益。方法得当与否,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威信,关系到公共财政和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益,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具体表现如下:

1.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民生就是发展,民生就是政治,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历史也充分证明:只有代表民意,关注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的政权,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长久。各级党委政府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坚持循序渐进,一切从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统筹兼顾,实现群众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有机统一。着力保障群众的基本需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有效调节收入分配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满足群众的发展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着力确保群众的安全需求,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可以说,解决民生问题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关键问题,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头等大事[1]。

2.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问题,直接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是群众利益最直接的载体。它既体现着人民群众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利益,综合起来又关系着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整体的利益。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从而认同和拥护党和政府。所以,我们党始终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治国理政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把关心人民群众生活,作为对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3.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深化认识的必然产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思想路线,把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其实质就是把对发展的认识真正地转到解决好民生问题上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

4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在新的形势下,我党以新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民生问题能否解决好,关系到我们能不能顺利地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关系到

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国家政体的安全。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给我国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成为必须面对的三项重大任务。自觉地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了保民生上,民生问题被放在新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即关注民生是关键、是根本、是核心。这主要体现在:首先,关注民生是实现以人为本、体现发展目的,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关键[2]。其次,关注民生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 发展的根本所在。第三,关注民生是走出经济困境、战胜各种经济困难的力量源泉。越是经济困难时期,越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把事关人民群众教育、医疗、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工作做好,给人民群众以信心和力量,共同度过经济困难的难关。

二、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层面关注民生解决民生

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创新性地提出:“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当前,在福建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中,要以胡锦涛总书记6月2 5日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四个坚定不移”作为我们当前工作的指南,行动的纲领,全面落实省委提出的“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着力解决事关民生的四大根本问题,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还有城乡差距的扩大化和地区差距的扩大化等等,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3]。

1. 关注民生一直是影响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在物质生活匮乏的时代,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需求,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重点。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工作的中心,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和2亿多人的贫困问题是当时最大的民生问题。上个世纪末,我国基本上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进入了总体小康社会,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新时期面临的民生问题,已经不再是衣食之忧,而是对诸如优质教育、稳定就业、公平分配、社会养老、医疗保障、住房供应、交通便利、食品安全、环境改善、社会公平等的日益迫切的需求,这表明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追求正在快速而全面地升级。从历史的视角看待今天的民生问题,可以发现民生问题升级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从发展的视角来解决今天的民生问题,则需要采取综合而有效的一揽子措施并使之升华到制度化的层面。

2.关注民生要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并逐步形成制度保证。从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到服务型政府的定位、政府政策着力点的转移、各项关系民生制度的落实,关注民生正在成为我们社会的共同理念。一种理念的形成是有其现实的社会基础的,关注民生这一理念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实践中逐步深化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制度建设、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的认识后,在观念上的集中反映。各级党委、政府有义务、有责任把关注民生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理念来树立,使之成为全社会的自觉意识、主动作为。关注民生的关键是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民生问题,这就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既要又好又快地实现经济发展,使解决民生问题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也要有具体的制度保障,使解决民生问题能够落到实处[3]。

3.政府要始终把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压倒一切的核心任务。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城的乡居民过上了小康乃至富裕的生活,2006年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500美元,部分发达地区和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2000美元[1]。极大改善。但是,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与人均指标的持续大幅攀升,并不意味着民生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即使以四大基本民生问题而论也是

如此: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并不牢靠,在现实中依然存在着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义务教育福利性保障不足、受教育机会尚不公平等问题;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形势相当严峻,就业岗位的增长并不能让大学生放心就业,农民工也不能安居乐业,城镇失业率更是在持续攀升,就业形势在未来十年都将相当严峻;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同样存在着失衡、失范与不公的现象;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更是城乡分割、漏洞巨大,大多数国民不能享受到应当享有的社会保障。解决不好新时期的民生问题,便不可能有稳定的社会基础,更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谐。因此,解决好民生问题将始终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系与核心任务[4]。

4.关注民生要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等四大民生问题。今天,良好的教育、稳定的就业、公正的收入分配、安全的社会保障网、健康的生活环境、自由平等的发展空间,乃至民主的政治、文明的法制、个人的尊严与体面,日益成为城乡人民的普遍追求,进而成为国家发展进程中必须考量的重大民生问题。但现实中最为迫切和直接相关的还是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等四大民生问题。首先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就是说“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此外,要建立健全住房保障机制,按照住房的供求关系,切实为中低收入者提供基本满足需要的经济适用房,使人们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安定和谐。

5.关注民生要统筹城乡发展,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要大力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把城市开展共建共享的经验引向农村,实现以城带乡、共同发展。首先要统筹城乡规划,强化城乡规划的作用,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当前要特别重视规划和规划过程的严肃性、权威性。政府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要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要明确缩小城乡差距的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其次要统筹城乡市场发展,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注重质量,发挥特色;统筹城乡生产要素,努力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再次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良好条件。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要满足农村生产结构优化和特色经济的需求。第四要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要把重点放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大力实施公路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要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提高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快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健全教育、医疗等社会救助体系。逐步统筹城乡社保体系,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不断增加收入渠道,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方针要求落到实处[5]。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按照胡锦涛总书记今年3月7日在看望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的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时强调的:“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各级党委政府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在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的同时,把“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EB/OL]. http: //news. sina. com.cn/c/2009-03-14/134517407571. shtm,l 2009-03-14.[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05年10月19日第一版)

[3]胡锦涛总书记全国两会期间看望工青妇的全国政协委员时发表的重要讲话(见2007年3月8日《人民日报》第1版)

[4]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见2007年3月6日《人民日报》第2版)

[5]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所作的重要讲话{2007年6月26日《人民日报》第1版}

二、谈谈对参加硕士生政治专题讲座的体会和建议

参加硕士生政治专题讲座的体会

通过这学期的政治专题讲座的学习,我收获颇丰,如和蔼可亲的学者风度、对于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的重视,讲座人是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其语言、内容、逻辑之清晰,观点之新颖,让人叹服理性光芒的魅力,下面谈谈我对政治专题讲座的具体体会:

这学期学校对我们的政治课程改变以前政治讲座的模式,进行了有以前的围绕某个知识层面进行学习,变成了专题讲座的形式,每个课题都涉及到该学科的前沿与当前的热点问题,对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对各自专业的研究帮助很大。通过研究生政治专题讲座学习,不仅让我我了解到政治学习在生活工作中方面的应用,学习政治既是研究生增长才能、提高政治素养的重要方式,同时也为做好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使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让我们都能学习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广泛博览群书、修学储能、修身养性,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思想上保先进,理论上下功夫,行动上求实干,注重人格的健全、身心的健康、觉悟的提高。

作为一名党员的我,更要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改造,改正缺点,克服弱点,发扬优点。使自己人格的健全、身心的健康、觉悟的提高。同时作为一名学生的我,我们应该努力成为科学发展观的积极先行者和忠实实践者,结合自身定位,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头脑,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促进学校和院系的科学发展。作为一名研究生的我,认为随着知识层次的提高,思想上也要与时俱进。参加政治理论学习,注重学习成果的运用,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切实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让我的政治方向更加明确,思想更为活跃,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更加敏锐,面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但不会束手无策,反而使我游刃有余,灵活自如。

在面对政治专题讲座的重要性时,我时刻提醒自己要虚心学习。为学习而学习,使学习形式化、表面化、文章化,不注重学习成果的运用,那永远是毫无价值、盲目地学习。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做为一名学生应该有一种“与时惧进”的思想,否则会被远远地丢在后面甚至被社会所淘汰。在学习中,“多思考,常记些什么,写些东西”。唯有不断学习,汲取新的知识,及时更新理念,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才能永远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

通过学习,我深知作为一名知识层次有提高了研究生,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把自己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民族兴旺的重担。即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政治为经济服务 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各项方针政策,关心国家大事,了解世界格局,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我将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在课余生活中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素质培养,拓宽知识面。通过这次政治专题讲座的学习,我也深刻的体会、反省,认识到了自己思想上的问题,我将不断反省自己,以十分的热情和饱满的情绪去对待工作,努力养成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提高效率,把工作尽快尽好的完成,不断的追求完美。我会牢记自己是一个学生干部,培养朴实的工作作风,真诚的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

从学术研究方面来看,讲座的价值远远超过思想政治课本身。使我充分认识到,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有多种视角去把握,理论创新的契机可能存在于用一种新的分析框架、新的视角、其他学科比较成熟的理论来理解与解释某一特定研究对象,这对于丰富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大厦是有重要意义的;其次,理论研究是对形态各异的复杂现象之后本质

性规律的一步步追问,并最终力图发现存在与现象之后最本质的规律,然后对其进行理论描述,在此基础上,寻找指导现实的可操作的理论构架。同时讲座者逻辑思路的清晰、论据的详实、表达的流畅与生动,这几个方面恰是我未来几年感觉应提高的方面,我总结为可以结合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1)发现问题的创新意识;(2)文献与知识存量的积累;(3)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4)在行文、语言的流畅方面有提高。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切实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变成谋划工作的思路,变成促进学习,促进工作的动力和源泉。

在此对老师为我们的精心培养和谆谆教诲表示感谢!

对政治专题讲座的建议

作为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索质。提高自身的教学理念.使位学生都能参与和决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一、 面向全体,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为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在不同层次和起点上得到充分发展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为营造和谐、互动、高效的理想课堂。

二、激活对话。彰显教师教学机智和智慧。进行对话交流,面对面地心灵碰撞才更能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插话,发表自已的见解;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这样更要着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彰显自己的教学机智,弘扬自己的智慧。

三、合作探究,弘扬团队精神。激发他们表示自己的意见,多动脑、多思考,决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观众”。还要鼓励同学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总之,教师引领,促使课堂和谐、互动、高效,才能形成一种和谐温馨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鼓励下,学得更好,学到更多、更丰富的知识,获得学以致用的鉴赏力、判断力和选择力。

第三篇:关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随着社会进一步地发展进步,如何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满足不同阶层群众的生活需要,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当前,要提高关注民生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让关注民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政府应当把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自己的核心任务,重点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等四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要统筹城乡发展,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关键词:关注民生 改善民生 社会公平 社会和谐

一、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充分体现了民生工作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民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亿万人的切身利益。方法得当与否,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威信,关系到公共财政和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益,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具体表现如下:

1.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民生就是发展,民生就是政治,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历史也充分证明:只有代表民意,关注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的政权,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长久。各级党委政府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坚持循序渐进,一切从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统筹兼顾,实现群众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有机统一。着力保障群众的基本需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有效调节收入分配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满足群众的发展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着力确保群众的安全需求,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可以说,解决民生问题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关键问题,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头等大事[1]。

2.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问题,直接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是群众利益最直接的载体。它既体现着人民群众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利益,综合起来又关系着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整体的利益。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从而认同和拥护党和政府。所以,我们党始终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需要,作为治国理政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把关心人民群众生活,作为对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3.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深化认识的必然产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思想路线,把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其实质就是把对发展的认识真正地转到解决好民生问题上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

4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在新的形势下,我党以新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民生问题能否解决好,关系到我们能不能顺利地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国家政体的安全。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给我国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成为必须面对的三项重大任务。自觉地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了保民生上,民生问题被放在新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即关注民生是关键、是根本、是核心。这主要体现在:首先,关注民生是实现以人为本、体现发展目的,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关键[2]。其次,关注民生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 发展的根本所在。第三,关注民生是走出经济困境、战胜各种经济困难的力量源泉。越是经济困难时期,越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把事关人民群众教育、医疗、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工作做好,给人民群众以信心和力量,共同度过经济困难的难关。

二、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层面关注民生解决民生

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创新性地提出:“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当前,在福建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中,要以胡锦涛总书记6月2 5日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四个坚定不移”作为我们当前工作的指南,行动的纲领,全面落实省委提出的“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着力解决事关民生的四大根本问题,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还有城乡差距的扩大化和地区差距的扩大化等等,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3]。

1. 关注民生一直是影响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在物质生活匮乏的时代,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需求,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重点。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工作的中心,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和2亿多人的贫困问题是当时最大的民生问题。上个世纪末,我国基本上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进入了总体小康社会,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新时期面临的民生问题,已经不再是衣食之忧,而是对诸如优质教育、稳定就业、公平分配、社会养老、医疗保障、住房供应、交通便利、食品安全、环境改善、社会公平等的日益迫切的需求,这表明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追求正在快速而全面地升级。从历史的视角看待今天的民生问题,可以发现民生问题升级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从发展的视角来解决今天的民生问题,则需要采取综合而有效的一揽子措施并使之升华到制度化的层面。

2.关注民生要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并逐步形成制度保证。从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到服务型政府的定位、政府政策着力点的转移、各项关系民生制度的落实,关注民生正在成为我们社会的共同理念。一种理念的形成是有其现实的社会基础的,关注民生这一理念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实践中逐步深化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制度建设、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的认识后,在观念上的集中反映。各级党委、政府有义务、有责任把关注民生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理念来树立,使之成为全社会的自觉意识、主动作为。关注民生的关键是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民生问题,这就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既要又好又快地实现经济发展,使解决民生问题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也要有具体的制度保障,使解决民生问题能够落到实处[3]。

3.政府要始终把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压倒一切的核心任务。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城的乡居民过上了小康乃至富裕的生活,2006年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500美元,部分发达地区和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2000美元[1]。极大改善。但是,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与人均指标的持续大幅攀升,并不意味着民生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即使以四大基本民生问题而论也是如此: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并不牢靠,在现实中依然存在着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义务教育福利性保障不足、受教育机会尚不公平等问题;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形势相当严峻,就业岗位的增长并不能让大学生放心就业,农民工也不能安居乐业,城镇失业率更是在持续攀升,就业形势在未来十年都将相当严峻。

第四篇:平川镇:关注民生共建和谐

11月23日,临泽县平川镇三一村成功调解了一起耕地地埂纠纷,双方当事人紧紧握住双手,并高兴地在调解协议书上签了字,一件长达两年争议不决的纠纷在该镇镇、村、下基层工作组三方的协同配合下成功调处。

据悉,平川镇三一村七社的谢正兵因2009年3月份松地的时候,不小心将和谢正全耕地相连的地垠拉平,双方重新加埂,但因划分不清时常发生争议,昔日的好兄弟反目成仇。由于种种原因,这起土地补偿纠纷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成为该村的一个不稳定因素。对于本次纠纷,该镇高度重视,多方联合,积极参与,通过讲事实、摆道理,依据有关法律、政策成功调解了这起纠纷。

连日来,平川镇以千名干部下基层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大了信访维稳工作力度,与下基层工作组协同配合,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全力打造平安乡镇,至目前:共排查出了重点信访矛盾纠纷8件,并指定了镇领导包案、站所包抓,明确了办结时限,极大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兰 鹤郭义明)

第五篇:政协关注民生共建和谐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在坐的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关注民生,共建和谐》

题记: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山西调研时说: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2007年4月18日《贵州

政协报》在头版头条上《委员提案关注民生健康,**县建“连心桥”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的标题特别醒目。那一天,**县政协机关的人们在谈论,政协委员们在谈论,其他三家班子的同志们在谈论,县城区几万居民在谈论,从写在他们的脸上的笑意里我读懂了,那是对这一“生命工程”、“民心工程”的重视和关注;是对政协委员建诤言、献良策的欣赏和褒扬;更是对政协潜心履职、"参政参到点子上,议政议在关键处"的赞同和肯定。

公元二00七年元旦假后的第一天,淅淅沥沥的小雨还在恣意的下着,遮天蔽日的浓雾笼罩着山野,踏着泥泞,迎着寒风,为了办理好政协委员在县政协七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县城饮用水源保护区应尽快划定的》提案,主席张克培和副主席王建平带领部分县政协委员及相关单位负责人组成的视察组,对“县城居民饮用水源保护及管理情况”进行视察。

也许,他们的行动感动了上苍,不知何时,雨停了,雾散了,他们的足迹已经走遍了新街河、大岭、土地塘、桐梓土、乾隆、白沙等积雨面积27平方公里的区域。

也许,是心灵感应,情相连,意相随,心相通。在视察组里渐渐出现了很多张陌生的面孔,他们是水源所在地**县和思秉县的当地百姓,自觉来当向导,谈情况、解疑难。5个、10个,

15、20个……,一路视察,他们的队伍不断状大。

视察中,他们认真记录着两岸村庄居民生活垃圾污染、废弃物污染、开山取石及采矿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等水源环境污染状况。

视察中,他们发现在水源源头的施秉县白沙与**县新寨村交界处——白沙河没有桥。人畜、车辆从河中通过,对饮水源造成严重污染。每逢涨水,两岸5000多名群众就只有望河兴叹。

建一座桥已经是当地百姓最迫切的愿望,也是解决饮水源污染的最急迫的要求。

听说要在此处架桥,当地老百姓那个高兴劲没法用语言形容。

他们纷纷提出建桥所需土地不要补偿,需搬迁的几座坟也不要补偿。一位姓巴的农民说:“干脆把我们划到**吧!”,有的群众甚至赌咒发誓保证,要保护好大家赖以生存的水源。

视察归来,主席会议把《县城饮用水源保护区应尽快划定的》的提案上升为常委会建议案,修改丰富了提案内容.更名为《关于加强县城饮用水源保护及管理的建议案》,及时上报,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议和意见。

县长来了。共同协商,逐条梳理,逐项落实。

交通局长来了。带着人员,带着项目,带着资金。

环保、城建、卫生、水利、林业、农业、畜牧、民政、旅游、城管、公安、国土资源等部门的同志都来了。为民谋事,为民理事,为民办事。

县委书记说:“饮水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加以解决!”

城区居民说:感谢党和政府,把老百姓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办理。

建议案很快得以落实!

还是看看4月18日《贵州政协报》那篇令人振奋的报道吧:

本报讯,3月16日上午,施秉、**两县交界处的白沙河地段来了一群人,当地群众兴奋不已,放弃了手中的农活来到了河边,原来是**县政协主席张克培率县政协提法委、白泥镇政府、县交通局等一行10人来到这里察看地行,协商落实修建 “连心桥”有关事宜。……

据悉,“连心桥”桥长32米,净跨度13米……预计年内可建成。

这就是我讲的**县政协关注民生共建和谐,一件提案引发的故事。

上一篇:挂职工作学习计划下一篇:高中老师期末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