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论文范文

2022-05-12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注民生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时政新闻可谓党报新闻报道的“门面”、“大梁”,而人大新闻是时政新闻的“重头戏”之一。随着社会各方对形势、大局的关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日益频繁地介入人大新闻报道,形成竞争纷起的格局。

第一篇:关注民生论文范文

聚焦大局 关注民生 精准献策

在浙江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共收到代表十人以上联名提出的议案19件,收到建议、批评和意见928件。人大代表们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聚焦改革发展中的重点、关注事关百姓民生的热点,积极建言献策,充分体现了代表们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担当。

俞巧仙等代表: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案据:我国正在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振兴实体经济战略,大大激发了制造业企业的创业创新热情,但是制造业成本过高,资源要素成本上涨,会严重打击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严重打击实体经济发展,甚至会造成实体经济的萎缩和倒退。成本过高主要表现在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制造费用以及土地、人才、技术等成本的不断提高。

建议:一是取样分析,把准制造业企业成本的痛点。成立制造业企业成本专项调查小组,对全省制造业企业进行专项调查,提出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的具体方案措施。二是分级释放减轻制造业政策红利。决策出台降低制造业成本政策,在全省范围内执行;市级、县级可根据省级出台的政策,各自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政策。三是瞄准制造业资源要素,大幅减负降费。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社保缴费名义费率,稳定缴费方式,确保企业社保缴费实际负担有实质性下降;降低资源要素成本,降低土地价格,降低土地转让成本;继续降低水电气费用;支持高新技术、互联网、大数据、高端制造业参与资源要素市场化交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将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工作列入省政府对地方政府考核的重要内容。

徐伟金等代表:完善体制机制,优化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案据:近年来,我省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步伐加快,现有319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2家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1106家省级企业研究院、260多家省级重点研究院,以及国家级、省部共建创新基地130多家,对于提升我省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省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仍然存在着创新基地交叉重复和定位不明晰、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创新成果产业化不畅、重大科研设施共享不足等问题,亟须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我省创新基地建设。

建议:一是推进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研究出台浙江省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或指导意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优化布局,对现有各类省级创新基地进行分类梳理、归并整合,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省级创新基地创建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提升创新基地能级和影响力。二是鼓励联合共建科技创新基地。鼓励行业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科技创新基地,企业负责提出技术需求并承担中试任务,院校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试验研究,通过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激发合作活力、提高合作效率,推动应用示范、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加强科技创新基地成果转化的考核评价,加快形成以企业订单式研发为主的科研体系。三是深入推进科研设施与装备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基地开放共享制度,把科研设施与装备开放共享作为科技创新基地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

蔡玉群代表:健全金融监管体系,防范和化解互联网金融风险

案据:2018年7月2日,新一届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重点研究和部署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做好金融稳定的相关工作。到2018年10月20日,短短110天时间,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就已经召开了10次专题会议,重点就在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当前,打好防范化解互联网金融风险攻坚战也是我省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

建议:一是让金融回归民营实体经济。切实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出台相关政策,真正给到民营普适性的支持。二是建立相应的浙江省互联网金融管理办法,成立互联网金融管理领导小组,明确监管部门和监管范围、金融企业经营内容规范性进行明确规定;规范类金融机构的运营资质与资金来源合规性管理,对非法集资、众筹、分拆融资、名股实债等多层次多样化融资方式进行清理。三是摸清底数、加强监管、堵疏结合、解决问题。对全省已有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及民间借贷机构进行全面摸底,加大监管力度,建立线上网络监管平台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利用多手段核实资金流向;加强资金第三方托管机制,完善核查支付细则。四是加大宣传、提高群众防范金融风险意识。组织专业力量进行金融业务普法宣传教育。

王建康等代表: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案据:浙江作为我国沿海较为发达的省份,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统筹和农村发展上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但仍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一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农业产品供給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不匹配。二是农村环境有所改善,但污染不减。省内有很多工厂占用并污染了大量农田耕地,存在着总量小、类别多、污染集中、单位产值排污量高的问题。三是农业生产经营者老龄化问题突出,受教育程度低,农业人才匮乏。四是要素资源闲置浪费严重。“农民工”大量流向城市,使宅基地、山林、农田等要素资源产生严重闲置浪费。

建议:一是关注农业产业发展。要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培育现代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行动和“互联网+农村物流”行动,做优做精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农村电商等美丽经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关注农村综合改革。要关注推进“三农”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努力消除城乡之间的数据鸿沟、信息孤岛,让数据多跑路、农民群众少跑腿。要关注全面深化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各项改革,真正使农村产权“活”起来。三是关注城乡融合发展。要继续关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供给等方面,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四是关注健全乡村治理。要关注良好乡风的塑造和乡村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推广“枫桥经验”“后陈经验”、小微权力清单等治理制度。

鲁玲等代表:加大城乡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力度,切实推进美丽浙江建设

案据:2018年我省出台《浙江省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同年4月全面实施该办法。但目前我省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与实现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终极目标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仍然存在法规机制不够完善,市场参与度不足等问题。

建议:为提升我省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能力和水平,切实推进美丽浙江建设,一是要加强对《浙江省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的学习宣传,积极营造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各级政府积极担当本区域内垃圾分类管理责任、各部门自觉履行垃圾分类管理职责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加强对各级政府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督查考核,实施强制性垃圾分类处理。三是要加快垃圾分类配套工作建设,建立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实现从收集、检测、数据分析、居民垃圾分类改进等全过程管理和控制。四是要加大对垃圾分类处理资金的投入,将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专项资金列入省级财政预算,促进垃圾分类回收处置技术研发。

杜新阳代表: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案据: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学前教育发展成效明显,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有效缓解了“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但对照教育现代化目标和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我省学前教育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幼儿教师待遇低、素质不高、流动性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短缺,与学龄前儿童数量增长和上好学需求的矛盾比较突出,成为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短板”。

建议:一是深化学前教育投入体制改革,突破投入比例与机制。坚持政府主导,提高政府投入比例;优化经费投入结构,明确实行省级统筹,省财政继续安排支持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适当增加和上移省级支出责任;改革投入方式,提高均衡性;改进投入机制,完善各级学前教育生均拨款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促进多元投入。二是深化學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支撑落实政府主导意识。要配备足够的、专业的、综合治理的监管队伍;要用目标任务引导;改革和加大督导力度,压实责任,提高实效。三是深化学前教育办园体制改革,明晰类型概念理顺管理关系。为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大力发展公办园,政府也要加大扶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更多举办普惠性幼儿园。

陈开茂等代表:加快医养结合,推动养老服务事业发展

案据:医养结合是当前养老事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目前,医养结合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养老供地相对不足。全省各地国有建设用地普遍出现供不应求,如没有专门的政策支持,养老服务设施用地供应将更加紧张。二是医养结合的紧密度不够,医疗服务亟须加强。三是原有医疗机构改建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难度较大。四是养老护理专业人才缺乏。

建议:一是省级层面在养老用地政策出具专门指导意见,每年划拨部分养老用地专用指标,并落实刚性考核要求,以满足养老服务机构建设需求。二是应该充分发挥各种一、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专业优势,鼓励和支持以上主体转型为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建立康复医院、老年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对病患老人提供专业的养老照顾和医疗护理,从供给上拓展医养结合模式的主体。三是加大专业老年病全科医务人才引入,并加强本地化老年医务人才培养。四是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在本地职业院校增设养老护理专业,强化养老护理人才培训,推进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落实人才待遇,吸引高素质人才就业。

王书娟代表:加强非机动车管理,保障交通安全

案据:浙江是电动自行车消费大省,目前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超过2000万辆,涉及电动自行车交通死亡事故数逐年上升。去年11月,四部门对已购的超标电动自行车实行三年过渡期备案登记管理,各地交警对电动自行车违法进行严管,全年共查处电动自行车违法610.7万起。非机动车在违法数量上远远高于机动车违法数量。

建议:一是要全面加大交通法律法规、交通标识、违法可能存在严重风险等宣传工作,尤其是针对中老年、中小学生。二是要更加合理地设计交通通道与信号灯设置。因地制宜地设计每一个交通灯的指示程序,将老百姓心中的“堵点”降到最低,使老百姓得到更多的满足感与获得感。三是要继续加大电动车整治工作。对电瓶车生产产品严格按《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执行。四是要加大、加严非机动车违法成本处罚力度。五是要增加新的社会力量、设施等加大对非机动车及其行人的监督。

作者:徐骏

第二篇:关注热点 抓住民生

时政新闻可谓党报新闻报道的“门面”、“大梁”,而人大新闻是时政新闻的“重头戏”之一。随着社会各方对形势、大局的关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日益频繁地介入人大新闻报道,形成竞争纷起的格局。可以说,人大新闻报道已不再是党报的“专利”,以往“一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人大新闻的“市场”开始细分,表现手法“百花齐放”。这一切,都使党报人大新闻报道的主导地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样的态势下,党报人大新闻何去何从?笔者以为,必须用极大的热情关注热点,抓住民生,在报道上抢先机、争主动、做主流,跳出老套路,开拓新思路,尝试新模式,以此赋予党报人大新闻报道的活力和生命力,开创引领主流舆论的新天地,从而彰显党报的权威性,赢得百姓的欢迎与信任。

不说“外行话”不写“外行文”

由人大工作的特殊性所决定,人大新闻传递的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态度、声音,其实质上代表着人民的意志。正因为如此,纵使各类媒体纷纷登场介入人大新闻报道,在引领全局性热点舆论宣传中,党报人大新闻的主流地位依然不可替代,舆论主导作用更不可削弱,先行者的角色仍是党报的魅力。当然,要保证做到这一点,跑人大新闻的记者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并在实践中把握敏感度。

如何把握敏感度呢?记者学法、懂法是关键。人大新闻不同于一般时政类新闻,其专业性较强、法言法语较多。所以,记者首先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作用和特点及相关基本知识,为写准、写好、写活人大新闻打好知识基础,力求不说“外行话”、不写“外行文”。其次,要有高度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各种观点甚至是消极性热点面前,切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确保用敏锐的眼光去审视人大新闻,用敏感的触角去捕捉热点,用方法论去把握报道的敏感度,从而做到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做到笔下有党的事业、有群众的利益、有社会的良知。

2006年秋,在厦台商、台生主动参与厦门地方选举,这在福建省开了先河。这一线索不仅有着极高的新闻价值,更牵动两岸关系的敏感神经,采访者在抢抓新闻的同时,必须始终保持头脑不发热,坚守大局意识,把准两岸敏感关系的底线,而不是有闻必录、必发。当时,各家媒体闻风而动,纷纷出击寻找采访对象,一位报名参选的台商因为不堪一些媒体记者的频繁骚扰及个人信息被随意公诸报端,特别是为避开台湾当局有关方面的关注,这位台商对一些媒体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在这一事件的进展中,笔者作为党报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充分尊重被采访者本人意愿,准确把握报道尺度,既体现在厦台商高涨的民主政治热情和期盼,更注重体现厦门地方选举的主旋律,赢得被采访者的信任,笔者也因此得以率各媒体之先获得第一手素材,抢先报道这位台商参选的新闻。这篇题为《在厦台商台生参与选民登记》的报道,以独特角度突出主题,引起两岸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被海内外众多媒体(包括网络)迅速转载,成为海内外新闻报道的一个热闹看点,在“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复评暨第十七届全国人大新闻奖”评选中,该作品获评一等奖,这也是厦门市首次获得全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

“事前”、“事中”和“事后”要并举

长期以来,人大新闻包括其他时政类新闻大多被“格式化”,初涉者也总被告知参考“前辈”的套路,导致大量“旧瓶装新酒”类的新闻报道比比皆是。虽然,照此规定动作形成的新闻稿较为“保险”、不易出错,却也难免陷入程序性、工作动态报道的窠臼。

事实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堪称时政类新闻宣传的“富矿”,也是党报唱好新闻宣传主旋律的主力军。从一年一度的人代会和两个月一次的常委会例会,以及各种主题的监督、评议、视察、检查或调研等活动,新闻线索可谓纷繁,报道素材可谓鲜活,只要记者用心,新闻随处可见。当然,在严肃、枯燥、冗长的会议中,记者要始终做到头脑清醒、思维敏捷,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才能在海量的素材面前,挖掘出社会热点、民生关注点,发现独家新闻。

为此,做好“事前”乃至“事中”的工作尤为重要。当一大堆素材摆在案头,整合、加工、包装的完成过程,将直接影响报道的成功性。在这方面,角度的选择、形式的创新、语言的运用等等,就显得十分重要。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人大新闻同样如此,点睛之笔将有助于化枯燥为有趣、吸引读者的眼球;人大新闻不是“文件”新闻,而是“思想”的新闻,新闻内容要更多地体现思想的活力、法的生命力;写作形式可以是消息,更可以是通讯、特写、侧记、现场新闻、短评等等,语言可以严肃、规范性表述,也可以生动形象、原汁原味原生态……

水是城市的生命线,供水安全与否,关系着百姓的身体健康,是民生的重要一环,牵动着人大代表的心。2010年10月,在采访《加强饮用水源管理与建设,确保城市供水安全》代表议案办理结果“回头看”的新闻时,笔者不是简单地反映政府做了些什么工作、代表对办理结果感到满意云云,而是把眼光放远、把角度放深,写出满意背后的遗憾、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引用代表生动、形象的语言行文,同时连续刊发后续报道,让代表的意见、政府的表态及可以预见的成效一起见诸报端,放大信息量,把“水”这一最大的民生热点新闻做深做足。《确保市民喝上“放心水”》《立法保障厦门供水安全》连续两日刊发后,在社会上产生很好的反响,深受市民好评。

又如,厦门和全国各地一样,企业都面临结构性缺工的矛盾。与此同时,农民工频繁跳槽、对工作不满意,这一社会问题也一度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难题。在采写人大代表对上述情况的视察新闻中,笔者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从新闻“缘起”到代表“建议”,在文章中提出“让农民工有‘家’的感觉”、“提高就业竞争力”、“紧缺人才自己培养”等观点,深入浅出地剖析招工难题的症结所在,全方位探究劳动力市场建设、供求关系、权益保护、用工技能培训等方面现状,传递代表的建设性意见以及政府作为,配发精彩的新闻图片,使版面产生了视觉上强烈的冲击力。这篇题为《工资差三百,农民工哪肯来》的分析性报道,刊登后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在之后福建省、厦门市人大好新闻评选中获得充分肯定。

让“独奏”成为“大合唱”

每年人代会召开前,各家媒体都会形成一套套的报道方案,报道形式纷繁,参与采访者众多,但报道通常集中在会议召开的一周左右期间里,这种信息轰炸式的局面,虽然版面上看似热闹、壮观,却很容易让受众“消化不良”,忙碌的人们干脆选择浏览标题,媒体的一腔热情也因此落入“自说自话”的尴尬境地。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人代会这类重大时政新闻报道,其成功与否,策划至关重要。提前介入,未雨绸缪,对众多的新闻线索进行“排列组合”、细分采访及刊发时间段,是做好报道的关键。比如,会前登成就性的新闻、会议可以预见的看点等,会中登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或各界反映等,会后登代表议案、建议落实情况,或闭会期间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成效等,让人代会闭会后的新闻报道做到“细水长流”,让人大新闻报道成为一项系统性、可持续的工程。

拥有第一手新闻素材是做足“功课”的前提,但有时题材并不大,很多情况下,一线记者都是单枪匹马地“作战”,如何才能使小题材产生发散效应,使记者一人的独奏,变成有采编力量支撑的大合唱,并最终形成报道气势?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話题。

2010年11月29日厦门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二十五次会议,首次就政府工作进行专题询问,询问议题为“优化鼓浪屿旅游环境”和“确保城市供水安全”。事实上,这两个议题并不新鲜,政府的作为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政府20多个部门与人大常委会委员正面“交锋”、接受询问,此举堪称创新人大监督方式的一次有益尝试,交锋双方会擦出什么思想的火花、形成哪些共识、政府部门还会有哪些积极动作,自然备受关注和期待。当时,各路记者纷纷到场,但如何才能写好报道,将厦门这一推进民主政治的新生事物及时传达给广大读者,这就得看采写、组稿的功力了。作为经历者,笔者在采写这一报道过程中,既突出询问会的主要内容,“忠于”现场,又突出询问重点,不偏不倚。引用委员、政府官员、列席者、旁听者观点,评价有肯定、有希冀,会内会外精彩互动。在写作过程中,则注意表述准确、结构严谨,尤其是灵活运用短句确保行文流畅,加上厦门日报社领导的高度重视、编辑部后台的全力配合和精心整合、排版,专题询问报道不仅有记者侧记,还链接笔者同事采写的相关新闻及新闻图片,在厦门日报上连续数日以半个多版的大篇幅刊发,图文并茂、气势十足,富有较强冲击力。这组报道不仅被评为厦门日报好稿,报道中的整段文字甚至标题、用词等写法或观点,甚至被其他一些媒体引用或吸纳,党报人大新闻宣传的主导地位和积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系厦门日报新闻采访中心主任记者)

作者:陈镌娟

第三篇:代表履职:围绕大局 关注民生

2009年1月16日至20日,浙江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在杭州召开。635名省人大代表就推进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积极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

浙江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秘书处议案组共收到代表提交的建议816件。据议案组介绍,此次会议代表建议的提出更加规范,质量有新的提高,表现了代表强烈的代表意识和履职积极性。

从建议内容上看,代表们着眼全省发展大局,就经济增长、经济转型、民生、新农村建设、城市建设、公共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其中,属于发展规划、建设项目、综合经济类的117件,占建议总数的14.3%;农林牧渔林水利类121 件,占14.8%;工业交通能源类104件,占12.7%;财政、税收、金融类82件,占10%;城乡建设、资源环境类76 件,占9.3%;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类144件,占17.7%;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类87 件,占10.6%。

促使优势产业“更上一层楼”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扩散,世界经济增速减缓,我国经济运行困难急剧增加,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宁波代表团郑亚莉代表提出了关于浙江优势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郑亚莉代表指出,我省十大优势产业为:药草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学制造业。当前,浙江应突出产业优势,优先发展优势产业,规避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恶化,营造产业竞争环境氛围,带动新的产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

郑亚莉代表建议,一要激励民营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由低技术、低成本、低附加值的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领域扩展。二要通过企业并购重组,优化产业组织,增大规模。浙江民营企业中大部分是以家族式企业为主,要鼓励企业改制,鼓励企业之间的购并,形成集团化发展模式,促进组织结构优化。三要汲取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四要加快产业的交叉互补,加强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加强现代商贸和物流与制造业之间的融合。五要打造国际化产业区,介入国际价值链分工网络,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超前谋划楼宇经济

王文生代表一直关注我省楼宇经济的发展。调研中,他发现楼宇经济的发展的几大缺陷:一是规划布局和产业分布不够合理。商业楼宇发展自发成分较大,缺少统一规划,缺乏超前谋划,大部分楼宇经济的聚集度较低。二是产业集聚效应差,缺乏专业及特色楼宇。楼宇投资人重招租,对入住企业缺乏筛选,入驻企业关联度底,楼宇专业化不强,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和集聚效应。三是硬件、软件设施配套服务仍不到位。四是楼宇经济信息管理系统需提升。

王文生代表提出《关于加强浙江省楼宇经济产业发展的建议》。他建议实施楼宇经济信息管理系统工程,通过综合信息化技术与服务,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现代服务业平台,整合城市发展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我省新型城市化建设。

王文生建议,政府要超前谋划运作楼宇经济。建议在规划布局上,充分发挥浙江省制造业优势,发展总部经济,企业规模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省大型企业,发展为地区总部。二是要加强楼宇综合配套服务,优化发展环境。建立楼宇经济发展的组织协调机构,配备专门的招商和服务队伍,加强对楼宇经济发展作用、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制定发展楼宇经济的规划、措施。三是要建立统一的楼宇信息管理平台。整个信息平台要动态存贮商务楼宇的基本信息、入驻企业、商务房间、招商要求等数据,可为招商引资、发展楼宇经济提供决策依据。

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同享一片蓝天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我省外来务工人员激增,出现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需在我省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

省人大代表徐林土、王茂法经过深入调研发现,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因大量外来人员子女的入学,本地教育资源不堪重负。二是低水平办学的民工子女学校,以营利为目的,在校舍、教育设施、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与公办学校相比差距明显,造成新的教育发展不均衡。

他们建议,可以考虑对外来务工子女所占比例较多的公办学校进行正常教育经费补助,以缓解公办学校资源被占用带来资金短缺问题。同时,建议省政府设立民工子女教育专项资金,对在区级学校就读的民工子女进行专项补助,做到专款专用。再次,进一步明确不符合入学条件学生的入学政策,新建公办民工子弟学校,加快公办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挖掘公办学校吸纳外来务工子女的能力。此外,对民工子弟学校的基本建设、设备添置和生均公用经费实行重点补助,解决民工子弟学校经费有限、办学质量不高、办学条件差等问题。

村级集体经济需“强身补血”

近年来,我省各地的村级集体经济有了新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是村集体经济总量偏少,大部分村集体经济相当薄弱。各地集体经济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行政村约占全省行政村的40%。二是村集体刚性开支不断增加,集体负担日益加重。三是薄弱村经济发展后劲比较缺乏。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管理不够规范。五是农村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领头人。对此,葛素梅、王金良代表分别提出建议,就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建言献策。

代表们建议,一要以村集体建设生产营业用房为主要形式,充分利用老祠堂、学校、办公用房、废旧晒场等闲置宅基地,大力发展物业租赁型集体经济,发展标准厂房、市场、商铺、外来民工公寓等物业资产。二要开发生态高效农业、小水电、农家乐等项目。三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使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到农村。四要实行房产税、营业税、教育附加等税费优惠。五要开展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强化农村审计监督。

城市交通管理 要从细节入手

多位代表就城市建设和管理提出建议,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出谋划策。

周志江代表提出,城市道路红绿灯间隔时间设置不合理是造成城市道路交通不畅和资源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需要下功夫改善。他建议,城市红绿灯设置审批与管理必须归口一个部门管理;对城市道路各时段的车流量进行科学的测定,通过红绿灯间隔时间的动态调整,最大限度保证道路通行能力。

孙丽燕代表认为,道路设置条型减速带可以避免车速过快,减少交通事故,但目前有些设置存在不妥之处。一是条型减速带普遍存在过长、过宽、过高、过硬和强制力过大等问题,会使司乘人员感觉颠簸,也容易导致车辆受损。二是大型车辆通过减速带所产生的震噪长期影响在公路附近居住的群众。孙代表建议可考虑采用先进的沥青减速带、马牙石减速带、红砖减速带等,以避免条型减速带对路面损坏,既能对机动车起到警示作用,又不致产生过大的震动和噪音,同时有效降低对车辆结构和轮胎损伤。

陈佩莉代表发现,经济越发展,车站越忙碌,而车站播音员作为车站的形象窗口,其播音水平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就全省来说,各地车站播音员的普通话水平不一,许多播音员水平有待提高。陈代表因此建议,一要提高上岗门槛,车站播音员要经过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取得二级甲等水平才能上岗。二是车站播音员播音要有亲切感,使经过车站的游子有温暖感。

工会可以“送”外来建设者回家过年

方永红、翁荣金两位代表在各自提出的建议中不约而同地指出,自从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春运”就成为极具中国特色的名词,伴随着“春运”的,不仅有家人团聚的欢乐,更多的是买票难的艰辛。春运的主力军大多是农民工,农民工的买票难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两位代表建议,工会作为专为工人阶级服务的群众性组织,组织分布较广,能在第一时间获得农民工的乘车方向的第一手资料。建议工会参与春运的组织工作,做好以下几件事:一是春运前开展普查。通过各基层工会对农民工返家的方向、时间进行调查,然后按照到达车站进行汇总,并将信息反馈至铁路部门,以使铁路部门合理分配现有运力;二是可以由工会出面与铁路部门联系集体购票,既减少排队的人流和等待时间,又可以打击票贩子;三是工会还可以根据当地农民工返程方向和车票供应量,及时组织其他交通工具,比如当天可以抵达的利用长途汽车来集中运送;四是工会还可以联系企业,采取政府补贴一点,企业赞助一点,减少农民工乘用其他交通工具的经济压力,使他们主动放弃乘坐火车。

政府应建立公益手机短信平台

郭建梅代表认为,手机短信已经成为了“第五媒体”,与传统大众媒体具有很多共同的特点和功能,并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得到了现代人的广泛认同,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同时,手机短信具有快速、便捷、简短的特点,应充分发挥短信这一大众媒体的功能,为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社会信息。

郭代表建议,有关部门应建立一个较为完善齐备的公益短信平台,定时发送公益性短信。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醒广大民众注意用火用电安全,以及火场逃生知识和报火警程序,减少不必要的火灾损失;二是充分发挥气象短信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三是新型教育理念的推广。

“三无”病人应得到及时救助和安置

“三无”病人是指那些无家属、无地址、无钱而被送到医院救治的患者,是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特殊对象。救治及安置“三无”病人是关爱社会弱势群体、保障公民个人生命权益的具体体现。

来自卫生系统的省人大代表张力成、刘明达分别提出建议,要求建立切实可行的机制,解决“三无”病人的治疗问题。目前,救治实际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救助和安置没有专门牵头负责的组织和规范的程序;二是“三无”病人治疗结束后的安置难度大,往往长时间滞留在医院,或者由于生活没有着落,重新流落街头,甚至进行犯罪活动;三是救助治疗费用来源不明确、结算困难。

代表们建议,首先政府要把解决“三无”人员的救助和安置问题列入政府议程,出台相关文件与规定,规范救助与安置流程,形成完善的救助机制,努力使“三无”病人得到有效、及时救助与安置。其次,民政、公安、卫生、财政等部门要明确各自的责任,协同解决。第三,民政部门要明确专门的安置机构,切实加强社会福利院、救助管理站的建设与管理,认真履行救助管理职能,并保证工作所需人员、经费、场地配备到位。最后,规范救助费用标准、经费来源及结算。负责“三无”病人救治的医疗单位应本着因病施治、合理检查的原则,认真实施救治工作,并合理控制医疗费用。

要让患大病重病的困难大学生看得起病

近年来,高校学生因患大病、重病无力支付医疗费用而求助社会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在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救助故事背后,反映出的却是高校医疗保障制度的欠缺。

杨丽华代表说,大学生每人每年几十元的补贴,一旦遇上大病重病便不能起任何作用。学校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自办医院,还要负责学生的医疗费用报销,庞大的开支造成了很大的财政压力。学校只有从其他资金中拿出钱作为医疗费用投入。而在这样的医疗体制下,一旦出现大、重病的学生,有限的投入就更显得杯水车薪。浙江省几乎每所高校都被类似的问题困扰着。

杨代表建议,浙江省应该制定统一的大学生医疗保障法规,以指导和规范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明确各级政府和学校的职责,规定大学生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资金筹措方式、筹资水平、分担比例、基金运营方式等。并对其组织管理、实施办法、参保大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等问题作出明确的解释。

杨代表还建议,以学校或政府的名义向企业、知名人士寻求一定的慈善捐助,建立重大疾病专项救助基金,专款专用。此基金申请必须有严格的条件控制,专门面向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又得了重病的大学生。

作者:樊 鹏

上一篇:燃气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清朝历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