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2022-07-02

第一篇: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关注民生 改善民生-时事学习体会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时事学习体会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非常大的篇幅介绍了今年政府大力改善民生问题的措施,涉及到教育、医疗、住房、环保、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方面面,其主旨就是要下大力气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学是民生之基,就医是民生之急,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民生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是我们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

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解决民生问题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条件。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问题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不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社会就不可能和谐。

解决民生问题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他们的利益。能不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能不能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

好,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要检验。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只要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就能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发挥民力,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

第二篇:‘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对党员的时代要求

摘要: 关注民生,扎实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十七大的重要精神之一。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大计,事关人民幸福安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但我国当前的民生问题仍然层出不强,突出表现为“新三座大山”——住房、医疗、教育。为切实落实“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这一目标,党员应该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行动上,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多渠道反映民意。只有真正做到“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才能让广大人民安居乐业,过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才能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关键词: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民生问题、为人民服务、思想、行动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这么一句古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充分证明了自古以来民生问题就是倍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党的十七大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放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到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同一高度来对待,改善民生成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重要内容。

一、 民生问题的定义以及民生问题现状:

(1) 民生问题定义: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2) 民生问题现状:新中国成立后,民生问题受到了真正关注,毛泽东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逐步把其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民主法治遭到极大破坏,但是后来的民主改革和平凡冤假错案也把中国社会引上了民生正规;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明确提出应该把是否有利于提到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重要标准,强调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拥护不拥护”,把民生问题放在一个突出位置;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的基本内容之一“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体现了党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当代领导人胡锦涛总书记更是明确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继承和发展了先前领

导人在民生方面的优秀成果。

虽然民生问题得到各届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但我们的社会还是不可避免地涌现出很多民生问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等问题困扰着人民的生活,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几年炒得沸沸扬扬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使民众的安全感大大降低。面对这些问题,有些民众采取偏激的做法,如民工爬上高处以死相逼等等时常发生;有些民众则在网络文化的熏陶下,衍生出“房奴”、“蜗居”、“河蟹”等网络词汇自我调侃,这既是当下人们乐观的表现,也充分体现出了民众对社会的无奈。

二、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性:

(1)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发展路径偏向于高积累低消费,优先发展重工业,在短时间内建立起自身的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但轻工业等民生工业的发展得到的支持和重视不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此民生的改善应受到极大的重视。充分听取人民的呼声,想民众所想,急民众所急,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最大程度得惠及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2)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党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其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直接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3)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与党员: (1)思想上:关注民生。

①党员应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永远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有服务人民的责任和义务。感动中国人物王百姓,自1985年从部队转业到河南省公安厅工作以来,始终战斗在排爆治爆工作的第一线,多次临危受命,亲手排除各种炸弹总计1.5万多枚,处置大小爆炸现场无数。他是公安系统唯一没有伤残、排爆没

出过一次差错的党员。他曾在采访中说:“我是一个排爆警察,我不去,会有更多的老百姓的生命面临威胁。”就是他这种舍己为人,人民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精神,让我们钦佩。

②党员应密切人民群众,关注人民的需求,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党员应该时刻关注当前社会的变化和人民生活动态,。不像建国前那个硝烟弥漫的战火时代,人民在物质上极度匮乏,当前我们正处于相对和平时代,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满足,但“新三座大山”——医疗、住房和教育又压向了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的精神需求也受到极大的制约。党员应该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当前人民的呼声。 (2)行动上:改善民生。

①党员应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百姓的疾苦,理解百姓的艰辛,体恤百姓的困境,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百姓的需求。我们要多走访入户多了解群众,倾听群众的心声,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深入群众方面,任长霞就是一个模范。今年春节,为确保全市人民度过一个祥和安宁的节日,任长霞无暇回家,给上访老户送去了米面,到几十名业务骨干家中拜年,在街面上查看执勤情况。她曾一天接待124名来访群众,中午只啃个烧饼。她辗转千里办案,不辞艰辛,被群众喻为“女神警”,案发一起就破一起。每次一接到案子,她总是从群众入手,亲自访问相关群众,不辞辛苦。这种急群众之所急,深入到群众中去的精神,是所有党员的都应该继承下来的。

②党员应利用合法途径,反映群众的呼声。党员可以利用自身职权,为人民谋福利,将群众呼声上报给人大代表,形成提案,提交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当今社会,网络文化迅速发展,党员可以在网络上发表合理合法的利民言论,引起公众的关注;必要时候,党员也可以借助媒体的帮助,反映民声疾苦,利用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党员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党员虽是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但是仍应该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紧跟时代,更新思想,进一步学习法律知识,以更好得服务群众,改善民生。

④党员应该时刻关注国家大事,留意党和国家政策的变化。并依靠自身的理性分析,将国家政策的变化与民生联系起来,分析政策是否顺应民心,是否真正惠及人民。并将政策变化告知人民群众,尤其是传播途径较为闭塞的农村地区,让人民能及时了解党和国家政策的改变,作出必要的调整。

参考书目(文献):

[1] 傅恒晖 .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 2011 [2] 郑功成 . 民生问题为什么如此重要 . 2004 [3]毛泽东 . 《为人民服务》 . 1944.09.08 [4] 《精神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最新阐释》.人民日报出版社.第1版.2011.07.01

第三篇: 关注民生 改善民生-XX年时事学习体会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非常大的篇幅介绍了今年政府大力改善民生问题的措施,涉及到教育、医疗、住房、环保、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方面面,其主旨就是要下大力气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学是民生之基,就医是民生之急,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民生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是我们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解决民生问题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条件。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问题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不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社会就不可能和谐。

解决民生问题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他们的利益。能不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能不能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要检验。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只要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就能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发挥民力,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

第四篇:关注改善民生—教学设计

《第十二课 关注改善民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十二课 关注改善民生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性和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举措、我国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举措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2)理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和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

(3)感悟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动力。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投身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实际出发,认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关注改善民生问题,树立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观念。 教学难点: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

教学重点:大力发展教育、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 教学方法: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法—讲述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讨论:

1、什么是民生?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民生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如何理解“学有所教”?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学有所教”学有所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构想之一,也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

“学有所教”即学必有师。就是要保障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社会和谐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在民生问题中教育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为民生之基的教育。 讲解新课:

第12课

关注改善民生

一、优先发展教育:学有所教

(一)共享人民满意教育的阳光

情境一:

2008秋季学期起,在全国范围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对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情境二:

从零开始的跨越:在西藏和平解放前,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5%,文盲率高达95%。目前,西藏自治区已形成比较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 情境三:

支教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科教兴国,从根本上解决东西部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支教工作自20世纪90年代实施以来,成效显著,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有了较大改观。 教师提问:

1、上述三个情境透视出国家采取了哪些优先发展教育的重大举措?

2、说说自己享受了哪些教育优惠? 教师明确:

1、加大教育的财政投入。

2、公平配置教育资源。

职业教育实行国家助学制度;义务教育实行城乡免费制度。

(二)教育是兴邦之本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优先发展教育的意义:

第一,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第二, 教育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 第三, 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家发展教育的举措: 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 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认真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面、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促进教育的公平等方面都有切实的举措,促进了人民更好地共享教育发展的成果。

(三)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1、以连线职场的图片和数据以及沿江城市的“技工荒“为例。说明中国目前急需大量的技术工人,中职教育培养一线工人,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2、举实例:中国工人杰出代表邓建军,优秀产业工人代表王洪军,全国技术能手贺刚,优秀产业工人代表王洪军,现代庖丁刘建波,盲人技师谭滔胜,让学生领悟中职生也有大好的前景,激励学生好好学习。

3、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中职生遇到了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好时期,更应该珍惜学习机会。

总之:从现代化建设对不同层次人才需求的结构、数量上看,从中职生的继续升学途径上看,从中职生的就业渠道上看,中职生大有前途。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主要途径,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上职业学校大有发展前途。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也是完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

二、医疗和社会保障:普惠百姓 学生讨论:我们的社会将来会是什么样的?

(一)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病有所医

1、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意义

(1)、医疗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共产品,人人不可或缺。 (2)、医疗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3)、医疗保障权利的公平是社会成员在生存权、发展权上公平的重要体现。

(4)、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保障全民健康的“社会安全网”,是保证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

2、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二)、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民之所安

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构成。

1、社会保险

含义:社会保险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

社会保险计划由政府举办,强制某一群体将其收入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险税(费)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被保险人可从基金获得固定的收入或损失的补偿,它是一种再分配制度,它的目标是保证物质及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社会的稳定。

范围:包括养老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等。企业要给职工购买“五险一金”。(五险一金:是指的是五种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2、社会救济

含义: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证每个公民享有基本生活权利,而对贫困者提供物质帮助。 范围: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城乡困难户救济等。国家和社会以多种形式对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残疾等原因而无力维持基本生活的灾民、贫民提供救助。包括提供必要的生活资助、福利设施,急需的生产资料、劳务、技术、信息服务等。

3、社会福利

含义:孤寡才经进养老院,就是享受社会福利,所以养老院又叫社会福利院。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各种政策和社会服务,旨在解决广大社会成员在各个方面的福利待遇问题。

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对生活能力较弱的儿童、老人、母子家庭、残疾人、慢性精神病人等的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

范围:社会福利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生活、教育、医疗方面的福利待遇,而且包括交通、文娱、体育、欣赏等方面的待遇。社会福利是一种服务政策和服务措施,其目的在于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使之得到更多的享受。同时,社会福利也是一种职责,是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上保护和延续有机体生命力的一种社会功能。

4、社会优抚

含义:社会优抚是针对军人及其家属所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军人及其家属所提供的各种优待、抚恤、养老、就业安置等待遇和服务的保障制度。

对象:主要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现投军人和武警官兵;革命伤残军人;复员退伍军人;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等。

(二)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

1、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2、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

3、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作业布置:

1、优先发展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意义?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3、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五篇:关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随着社会进一步地发展进步,如何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满足不同阶层群众的生活需要,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当前,要提高关注民生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让关注民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政府应当把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自己的核心任务,重点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等四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要统筹城乡发展,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关键词:关注民生 改善民生 社会公平 社会和谐

一、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充分体现了民生工作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民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亿万人的切身利益。方法得当与否,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威信,关系到公共财政和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益,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具体表现如下:

1.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民生就是发展,民生就是政治,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历史也充分证明:只有代表民意,关注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的政权,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长久。各级党委政府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坚持循序渐进,一切从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统筹兼顾,实现群众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有机统一。着力保障群众的基本需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有效调节收入分配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满足群众的发展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着力确保群众的安全需求,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可以说,解决民生问题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关键问题,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头等大事[1]。

2.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问题,直接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是群众利益最直接的载体。它既体现着人民群众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利益,综合起来又关系着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整体的利益。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从而认同和拥护党和政府。所以,我们党始终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需要,作为治国理政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把关心人民群众生活,作为对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3.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深化认识的必然产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思想路线,把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其实质就是把对发展的认识真正地转到解决好民生问题上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

4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在新的形势下,我党以新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民生问题能否解决好,关系到我们能不能顺利地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国家政体的安全。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给我国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成为必须面对的三项重大任务。自觉地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了保民生上,民生问题被放在新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即关注民生是关键、是根本、是核心。这主要体现在:首先,关注民生是实现以人为本、体现发展目的,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关键[2]。其次,关注民生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 发展的根本所在。第三,关注民生是走出经济困境、战胜各种经济困难的力量源泉。越是经济困难时期,越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把事关人民群众教育、医疗、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工作做好,给人民群众以信心和力量,共同度过经济困难的难关。

二、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层面关注民生解决民生

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创新性地提出:“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当前,在福建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中,要以胡锦涛总书记6月2 5日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四个坚定不移”作为我们当前工作的指南,行动的纲领,全面落实省委提出的“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着力解决事关民生的四大根本问题,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还有城乡差距的扩大化和地区差距的扩大化等等,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3]。

1. 关注民生一直是影响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在物质生活匮乏的时代,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需求,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重点。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工作的中心,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和2亿多人的贫困问题是当时最大的民生问题。上个世纪末,我国基本上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进入了总体小康社会,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新时期面临的民生问题,已经不再是衣食之忧,而是对诸如优质教育、稳定就业、公平分配、社会养老、医疗保障、住房供应、交通便利、食品安全、环境改善、社会公平等的日益迫切的需求,这表明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追求正在快速而全面地升级。从历史的视角看待今天的民生问题,可以发现民生问题升级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从发展的视角来解决今天的民生问题,则需要采取综合而有效的一揽子措施并使之升华到制度化的层面。

2.关注民生要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并逐步形成制度保证。从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到服务型政府的定位、政府政策着力点的转移、各项关系民生制度的落实,关注民生正在成为我们社会的共同理念。一种理念的形成是有其现实的社会基础的,关注民生这一理念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实践中逐步深化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制度建设、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的认识后,在观念上的集中反映。各级党委、政府有义务、有责任把关注民生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理念来树立,使之成为全社会的自觉意识、主动作为。关注民生的关键是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民生问题,这就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既要又好又快地实现经济发展,使解决民生问题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也要有具体的制度保障,使解决民生问题能够落到实处[3]。

3.政府要始终把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压倒一切的核心任务。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城的乡居民过上了小康乃至富裕的生活,2006年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500美元,部分发达地区和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2000美元[1]。极大改善。但是,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与人均指标的持续大幅攀升,并不意味着民生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即使以四大基本民生问题而论也是如此: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并不牢靠,在现实中依然存在着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义务教育福利性保障不足、受教育机会尚不公平等问题;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形势相当严峻,就业岗位的增长并不能让大学生放心就业,农民工也不能安居乐业,城镇失业率更是在持续攀升,就业形势在未来十年都将相当严峻。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相关文章:

关注两会关注民生07-02

关注民生范文05-16

谈谈改善民生04-21

关注民生论文提纲11-15

改善民生表态发言05-11

关注民生论文范文05-12

关注民生问题范文05-27

切实关注民生范文05-30

关注民生共建和谐07-02

关注民生共创和谐07-02

上一篇:工作建议自查报告下一篇:高中教师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