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得有所敬畏阅读答案

2023-02-08

第一篇:人得有所敬畏阅读答案

有所敬畏

敬畏的力量

据说,孔子是个无神论者。

孔子很严谨,常告诫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于不能确定的事情他不会贸然认可,所以“子不语怪力乱神”。但他很重视祭祀,《论语·八佾》第十二章记载:“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孔子为什么这么做?

因为他的心中有对祖先的敬畏!

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不相信上帝的拯救、佛主的慈悲、玉皇大帝或者真主等等一切主宰宇宙的神秘力量。正如我,作为一个共产党人,我并没有宗教信仰,但我心中有敬畏。

我敬畏崇高的道德,我敬畏严谨的法律,我敬畏自然的威力,我敬畏四时的更替。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缔造了新中国,我敬畏;袁隆平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我敬畏;清洁工洗净了城市的容颜,我敬畏;一个路人冒雨等待红绿灯,我也敬畏!

有没有宗教信仰,只是一个人的情感依靠选择;心中有没有对正义、公平、善良等等价值的敬畏,是是否有资格成为人的选择。

我等皆凡人,自然有七情六欲。世间种种,各种诱惑和烦恼纷至沓来。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然而,人之所以为人,是在本能之后的理性抉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视之有度,用之有节。没有多少人愿意做苦行僧。如果有条件的话,在凄风苦雨的冬夜,我也很享受宝马车的温暖;但在十字路口,骑着单车,手足欲僵的痛苦中,我依然会等待绿灯的闪烁。

人可以没有宗教信仰,但不可以没有敬畏的对象。总有一些东西,是我们必须尊重的。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底线,底线标准的高或低,标志着灵魂的高贵程度。

如果心中没有敬畏,以无知者无畏自诩,那么一切美好或崇高的对象都可能成为浮云。在应得的惩罚降临之前,他可以肆无忌惮地践踏。如果人人都没有敬畏,这个世界就会疯狂而恐怖。没有任何人的人身安全能够得到保障,没有任何人的人格尊严得到维护。人类筚路蓝缕几千年建立的文明和秩序就会轰然倒塌! 要对法律有敬畏,它保护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尊严;要对岁月有敬畏,它延续着生命的轮回;要对知识有敬畏,它引领人类的进步;要对自然有敬畏,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要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有敬畏。

在敬畏中,我们了解了法律、走过了青涩、充实了头脑、健全了体魄。在敬畏中,我们渐渐成为值得别人敬畏的对象。

这,就是敬畏的力量。

第二篇:敬畏自然 行有所止

敬畏自然 行有所止(人民论坛)

陈家兴

《 人民日报 》( 2013年07月15日

04 版)

1950年代,日本发生震惊世界的“水俣病”事件,罪魁祸首是日本一家氮肥公司,其排放废水中所含的汞,在大海中富集,再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出现毒烟雾,原因是当时河谷上空的逆温层使诸多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大烟囱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累积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

一则废水,一则废气,是20世纪有记载的最早工业排放致害事件,其后类似事件层出不穷。

为什么人类总是不“长记性”?具体原因可能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对自然不敬畏。不敬畏自然,便多以征服为荣,多以改造为勇,多以攫取为应当,多以破坏为必然。然而,从历史看,自然从未被征服,只是让人学会了顺从。有些时候,我们伤害过自然并未被报复,那也仅是因为自然在能够承受伤害时便宽容了我们。但不要忘了,伤害的次数和程度都将被累积,一旦到了某个“临界点”,它就将以我们不可承受的方式返还。

然而,就该不该敬畏自然的问题,每逢一些大的事件时,就会出现激烈的争论。一端认为人类对自然必须无所作为,才能免受大自然的惩罚;一端认为无需敬畏大自然,要相信科学的作用和力量。有人甚至将之上升为哲学问题,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究竟是该以人为本,还是以生态环境为本?这样的争论乃至“形而上”到哲学,实质都是走了极端。其实,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有另外一个角度。

明代学者方孝孺有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可谓一语道破人的特性。人不知敬畏,则天不怕、地不怕,结局往往就是自作自受、自取灭亡。有敬畏心,则必守道而多思,“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对于自然来说,人们只有心存敬畏,才能行有所止。否则,对自然为所欲为,行无所止,不知生态环境会被糟蹋成什么样子,更不知自然将给予人类怎样的惩罚。

在相当意义上讲,大自然对人类的教训,实质都是人类对自己的惩罚,大自然只不过把它不能承受的人为破坏变相还给了人类而已。工业排污给大自然,大自然还污给生长于斯的人。对自然的馈赠无节制地攫取,大自然让生长于斯的人食无所依。对大自然进行破坏性改造,大自然让生长于斯的人不可再居。一言以蔽之,大自然是生长于斯者的家园,攫取者、破坏者可以一时逃离,但生长于斯的人无处可逃。敬畏自然,归根到底是要敬畏生命,敬畏人民。真正懂得了破坏环境就是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的行为才不会肆无忌惮。

越是科技进步,越不要低估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力,越不要高估了自然的自净力。越是发展快速,越要懂得敬畏自然,越要自觉尊重和保护自然。中国正进入“风险社会”,公众环境敏感增强,环境风险压力加大。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对自然心存敬畏,规约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能平安度过“环境风险陷阱”,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家园。

第三篇:国旗下讲话-有所敬畏

国旗下讲话稿——《有所敬畏》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有所敬畏》。

有一母亲到一佛寺拜佛去,路过一座神庙,就拐进去烧了三炷香拜了拜。出来后,女儿问母亲:我们去拜佛,您为何进了山神庙?母亲答:神也是佛,佛也是神。在母亲眼里,只要坐在寺庙观里面的,都是神佛,都要拜。

这就是敬畏。

天空闪电雷鸣,孩子很怕。母亲就把他揽在怀里,温柔地说:“孩子,不用怕,我们是好人!”

这也是敬畏。

在西藏的雪域,朝圣的人们,张开手臂拜倒在巍峨的群山脚下,映着神圣明净的山顶的雪峰,表情虔诚而肃穆,那情形让人看了禁不住要双手合十。

这都是敬畏。

这些都是民间最质朴本能的敬畏,若剔除其中的迷信成分,它不失为一种神圣的力量,可以约束或者纠正我们参差不一的心灵。

可是,同学们你说今天站在这里的同学们,有多少同学存在敬畏感?

为什么这么说呢?刚才的升旗礼,你对这个升旗礼在内心里面有敬畏感吗?

——我留意了一下,发现不是个别而是有哪么一部分同学,有的两手插在口袋甚至放在屁股后面两脚成休息状态,更甚者在交头接耳的也有。又或是双手交叉相拥,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心理学上称为自我防御状态—不要搞我~!拜托~!我们是在进行升旗礼啊,你防御个啥?真要是当作是一个负担你就不要出现在这里!

国旗法有明确的规定:举行升旗仪式时,在国旗升起的过程中,参加者应当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听着,是肃立致敬。我们的同学,你的肃立在哪里?你的致敬在哪里?

回到我想说的,那部分同学的敬畏感何在?国旗法的规定那是外在的刚性要求,而关键是我们内在的对这个升旗礼有没有心存敬畏。

没有敬畏感,人也许就不再是人,至少非君子。在文化大革命中,社会上批斗活动非常频繁复杂,昨天批斗那个今天批斗这个。一位大妈对儿子说:“现在社会上发生的事,我不清楚:现在你都在外面干了些什么,我也不清楚。但有一句话我要说给你听,就是你出去后无论做什么,做之前都要摸着心口想一想,所做的这些,十年后能不能见人,百年后敢不敢见鬼?如果不能,不敢,我劝你就不要去做了,头上三尺有神明,总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你。”

大妈这话多么朴素,却是做人的根本。

因为,有所敬畏的人,在他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有所敬畏,才能有所坚守;有所敬畏,才能让自己在物质诱惑下,葆有纯净的心灵。

同学们,我们学校更名为海珠实验中学,大家知道“实验”两字何解吗?我告诉你:“实验”两字代表先进的所在,“实验”两字代表优秀的标志!

以前,我们的同学总喜欢议论说哪间的学校的同学如何优秀,成绩如何的好,如何的强劲之类的话。今天,站在这里的每一位同学,你们将会换过来,成为其他学校同学口中议论、羡慕、称赞的对象。

同学们,有所敬畏地修正自己、完善自己吧。因为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自我完善的一生。那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请同学们有所敬畏地看待那些貌似限制了你自由的规章制度吧。

同学们,你准备好了吗?如果准备好了,我要告诉你一句话:你的明天就是先进的所在,你就是优秀的标志,你走出校门就是其他学校同学口中羡慕、称赞的对象!

同学们,努力吧,会有用的!谢谢! 今天我的讲话完了,谢谢。

第四篇:青年干部有所敬畏方能有所作为

2013.09.27 0635

来源: 求是理论网作者: 吴洋静秋

字号:【 大 中 小 】

在主流媒体报道中,腐败份子中的年轻面孔不断增加,青年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成为摆在面前的新课题。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领导干部要把深入改进作风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对党忠诚老实,对群众忠诚老实,做到台上台下一种表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越界、越轨。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青年干部是党和国家的栋梁,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中流砥柱,担负着国家大任,背负组织和群众的厚望,更要对信念、知识、权利心存敬畏,带头兴利除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扛起大旗,做出应有作为。

于信念有所敬畏,坚定理想有所为。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写道:“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在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而且如果最深刻的信念,即内心深处的声音,认为这个目标是伟大的,那他实际上也是伟大的”。 理想信念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毋庸置疑,敬畏信念,也就是敬畏人生。

对青年干部来说,敬畏信念首先要敬畏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 1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自觉增强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个人奋斗同人民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奋斗紧密结合起来;要讲政治,有觉悟,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明辨大是大非;要有政治敏锐性,能够对问题见微知著,在细小处发现苗头性问题,把矛盾或问题扼杀在摇篮里。其次要敬畏道德信念,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古人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之德对于开创社会新风气尤为重要,青年干部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时时刻刻讲操守、时时刻刻重品行。始终做到生活正派、为人坦荡、处世磊落,勤政爱民,用高尚的品德树立青年干部的整体形象,引领社会道德风尚。再次,要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当今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文化冲突与东西文化碰撞,使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新时代下,广大青年干部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怀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多一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高尚的人。

于知识有所敬畏,加强学习有所为。总书记强调,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青年干部要胜任新时期下的工作,履行肩负的职责就必须敬畏真知,加强学习。首先是端正学习态度。青—2 —

年干部要深刻认识到学习是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增长本领的必经之路,要常怀“本领恐慌”,常感“能力危机” 以空杯朝上的态度虚心学习、以敬畏之心勤于学习,主动积极地学习,如饥似渴地学习;要坚持把学习当成一种终身追求,自觉把学习融入生活、融入工作,用持之以恒地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做承担使命的好干部,而不是做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山间竹笋”和头重脚轻根底浅的“墙上芦苇”。其次是拓宽学习视野。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不断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提高理论素养;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等优秀文化的学习,优化知识结构,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结合工作实际和行业特点,有重点有目的去学习专业技能,成为履行岗位职责的行家里手。再次是完善学习方法,学习重在思考,重在学懂弄通,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青年干部要学思结合,带着问题学习,多想为什么,多思考怎么做,才能学到真知识,掌握真技能;要坚持学践并用,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比较浅薄,一定要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因此,青年干部要力争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积极躬身实践,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基层一线,在实践中开阔眼界,开阔思路,真正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本领。

— 3 —

于权利有所敬畏,为民务实有所为。腐败年轻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知道不正之风是不正之行的温床。跌倒在事业起跑线上的年轻干部,或爱财,或享乐,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本质却是一样,那就是:滥用手中之权。青年干部要对权利有所敬畏,一方面表现在正确认识手中权利,无数事例表明,一旦背离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把领导岗位视为待遇享受,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必然会受到党纪国法的惩罚,遭到老百姓的唾弃。青年干部唯有转变权利观念,时刻认识到自己只是受人民委托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的行使人,任何时候都不忘记:手中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更属于人民,才能发自内心地亲近群众,了解群众需求,尊重群众意愿。另一方面,要学会正确运用手中权利。青年作风问题的一大表现是好逸恶劳,脱离群众,要使整顿作风取得实效,干部必须利用手中权利实实在在为老百姓谋福祉,以谨慎的态度、崇尚务实的精神,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用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为民尽责、为国竭力、为党分忧,有所作为。(作者单位:中共四川安县县委组织部办公室) —4 —

第五篇:心有敬畏,行有所止

--在“敬畏”中前行 目前,我局上下着力组织开展廉洁读书月活动,此项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引导全局人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利观、利益观,还有力的推动了全面深入地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通过这次廉政读书月活动,作为一名党员,我感受颇深,启发很大,对内心也有了深层次的触动。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九届市委十七次全会上提出了要“敬畏法律,敬畏组织,敬畏人民,敬畏舆论”的“四个敬畏”,震动的不仅是上海的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也震动了全国的党员和领导干部。

“敬”是严肃,认真,做事严肃,免犯错误;“畏”是谨慎,不懈怠。既敬重又畏惧,对一切神圣的事物的敬畏 。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一种高度的自律,是在认识觉悟提高基础上的自觉行为,不是外力强加的约束。

一、“敬畏法律”不越轨

党员干部的廉政建设,需要高度的自律,需要敬畏法律,时刻铭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如果清楚地明白法律的无情,即便是思想觉悟低一点,也不敢胡作非为。领导干部制定乡规民约,制定地方政策,一定要高悬法律之剑,让自己经手的事情一切合乎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不能突破法律的框架。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从“人治”走向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主管的一个地区、一个部门能否依法办事。如果领导干部不懂法,无视法律,甚至违法,其危害程度比普通公民违法要严

重得多。

二、“敬畏组织”不自大

组织之于干部,犹如阳光、雨露、沃土之于草木。一个人的成长,固然离不开个人勤奋和努力,但同样要靠组织培养和同事支持。对领导干部来说,没有了组织,纵有天大本事也毫无用武之地;背离了组织,怎样的荣耀也会化为乌有。

有的领导干部摆不正个人和组织的位置。提拔重用了,觉得是凭能力、靠“后台”;“原地踏步”者,就认为组织“亏欠”了他;更有甚者,凌驾于组织之上,一手遮天、独断专行。敬畏组织,就要增强对组织的归属感,将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事业的繁荣发展之中。不搞“小圈子”、远离“小兄弟”,自觉维护大局与团结,抵御歪风与邪气,以优秀品格和工作业绩,赢得组织认可、他人尊重。

三、“敬畏人民”不忘本

纵观历史,人民群众的人心向背是社会发展中始终起作用的因素。得人心者昌,逆人心者亡,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战国时期的荀况说过:“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早就把人民群众的力量展现在统治者的面前。古代开明帝王相信“天地之间,莫贵于民”。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权在民”。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还说:“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当年,周恩来总理胸口上别着一枚“为人民服务”的毛泽东手书语录章。邓小平又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是一位坚定的历史唯物论者对人民群众真挚情感的真情表白。温家宝总理曾坦言:“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笔者认为,这里的“惧”,包含“敬畏”的意思。李瑞环同志曾讲过:“群众最可敬,群众最可爱,

群众最可怜,群众最可畏”。干部要永葆对人民的敬畏之情, 做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常思民生之艰难,常查百姓之疾苦;做到站起来是把伞,为百姓遮风档雨;俯下身是头牛,为人民鞠躬尽瘁。

四、“敬畏舆论”不敷衍

信息社会、网络时代,舆论是强大的监督,舆论也代表社情民意,官员必须接受舆论的监督,甚至是考问。但一些官员,对舆论或是“畏而不敬”,总以为舆论就是“捅娄子”、惹麻烦,抵制、封堵正当的批评;或是“敬而不畏”,装聋作哑、油盐不进,你说你的,我做我的。

敬畏舆论,就要时刻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把舆论当镜子,防微杜渐,慎始慎终;也要把舆论当平台,了解社情民意,宣传党的主张,争取各方支持,为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敬畏,并非畏首畏尾、做“太平官”,而是认识到民心民意不可违背、客观规律不许违抗、党纪国法不容践踏,始终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有所为有所不为,无愧组织、无愧人民、无愧历史。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四个敬畏”的提出,就是要求广大领导干部及职工遵守为官底线,严守法纪红线,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常思贪欲之害,常除非份之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严守党纪国法,自觉做到秉公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恭恭敬敬当好人民公仆。

上一篇:日常装维基础工作要求下一篇:入党积极分子鉴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