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会计论文范文

2022-05-1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证券会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证券市场本质上是一个信息市场,而会计信息是证券市场信息的核心组成部分,证券市场信息功能出现问题主要表现于会计信息在整个传递过程之中。本文以信息生态学的视角探索和分析了会计信息作用机理、失衡原因,以及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以期能够引起有关监管部门足够的重视,并在对会计信息作用机理及其失衡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第一篇:证券会计论文范文

我国资产证券化会计初探

目前,资产证券化业务对于大多数财务人员来讲,还是比较陌生的。偶尔从报刊杂志上看到“资产证券化”这个字眼,也只能大概地揣摩其含义。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存在。但是,随着金融创新意识的增强以及规避和化解风险的冲动,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正在研究并试图开展这方面的业务。因此,研究和探讨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会计处理就日显必要了。

最初“玩”资产证券化的当属美国,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用以证券化的资产,主要是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历经三十多年的成长,房贷证券的流通量已超过美国的联邦债券,成为美国债券市场的“主力军”。美国资产证券化成功的经验,迅速“国际化”到世界其他地方。亚洲地区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并不慢。日本、韩国、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资产证券化都开展的非常迅速。资产证券化的标的资产,从最初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逐渐发展到包括信用卡应收款、机构按揭贷款、汽车贷款等资产, 甚至发展到石油和天然气储备、电影和歌曲版权、未来应收机票款、国际电话费等。从金融资产证券化的角度讲,其交易之所以受到推崇,不仅在于它可以使贷款尤其是长期贷款具有更好的流动性,还在于其可以沟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不仅在于可以改善金融机构资产的质量,还在于可以分散信用风险,缓解资本充足率8%要求的压力,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制度环境的不同,资产证券化交易的结构也有所不同。但是,无论多么复杂,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一般都涉及以下方面:1.资产出售方/发起方;2.特殊目的实体;3.信用增级机构;4.服务机构;5.投资者。以住房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为例子,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地图示如下:

由此,似乎可以给资产证券化下一个简单的定义,那就是:资产证券化是金融机构或其他类型的实体,将其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资产组成一个资产池,并以其为基础向投资者发行证券(广义的证券)进行融资。

那么资产证券化涉及哪些会计问题呢?以上述简图为例分析如下:

l 提供按揭贷款的机构(比如说商业银行)将按揭贷款“卖”给按揭公司,这个所谓的卖的过程是真卖还是非卖(即是否为真实出售)?如果是真卖,那么就应确认资产出售损益,否则就会使问题变得复杂。比如说,是部分真卖还是根本就是形式上的“卖”。不同的情形,对应着不同的会计处理。

l 按揭公司再将按揭贷款转让给特殊目的实体,这个过程也会出现一个真卖还是非真卖的问题,只不过此时的买家不再是按揭公司,而是特殊目的实体。就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要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似乎只有选择信托方式,即特殊目的实体最可能表现为一个信托账户或信托计划。既然是这样,接下来的问题便是,信托账户作为一个特殊的会计主体,它又该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呢?进一步讲,特殊目的实体(信托)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实体,是否应纳入按揭公司合并会计报表范围呢?

l 特殊目的实体受让按揭贷款后,需要将其“证券化”。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将按揭贷款“卖”出去。此时,买家成了广大的投资者。正如前述,在我国现实情况下,特殊目的实体最可能表现为特殊目的信托。因此,投资者最后买到的将是一份一份的信托受益凭证。当投资者买入信托凭证时,将现金资产支付给特殊目的信托,而特殊目的信托又将收到的现金支付给按揭公司,按揭公司又将其转付给按揭贷款提供者。如此一个循环下来,按揭贷款提供者便将信贷资产“变现”了。实务当中,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同步完成的。对于特殊目的信托而言,倒是没有什么很特殊的会计问题。恰恰是信托受益凭证持有人,遇到该如何对受益凭证所附着的收益权进行核算的问题。

l 如果我国采用特殊目的信托方式进行资产证券化,那么还会牵涉到信托投资公司该如何核算的问题。试想一下,信托公司在信托计划设立、信托资产管理、信托资产收益分配等方面都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在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全过程中,信托投资公司也有一个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的问题。

尽管上述问题解决起来都不容易,但将其理清便可算是走出了一大步。本文认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有以下思路:

第一,关于资产真实出售标准问题。如果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资产出售,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出门之后不能再找回卖家,那么事情就变得很简单,也用不着去讨论了。问题是资产证券化是一种结构化创新工具,交易结构的设计往往比较复杂。否则美国安然公司怎么能把人“绕”糊涂了呢?在资产证券化结构日趋复杂的今天,要拟定出一套合理的会计规范,不能为复杂的结构所绕住,而应该抓住其中风险和报酬是如何分配的这个关键。如果与所转让的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没有从卖家转移到买家,那么无论将结构设计的多么复杂,也不能确认资产是“真”的卖出了。至于如何来判断资产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转移出去了,则必须从资产买卖合同的条款以及资产证券化方案中的信用增级方式等,来加以分析和判断。会计标准不可能定到使市场中的每项交易都能非常方便的“对号入座”,但在基本原则之下尽可能详细以便于操作,则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关于特殊目的实体本身的核算和合并报表问题。特殊目的实体如果表现为一个公司制企业,那么其本身的会计核算问题不会显得太难。但是,如果表现为一个信托计划或信托账户,那么也将其视作一个公司制实体来进行会计处理、也独立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就不太容易让人接受了。目前,我国的信托公司在对信托计划进行会计核算时,大多数就不是这样处理的。那么,较为合理的选择是什么呢?答案应是将信托账户或信托计划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实体来对待,并独立地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只有这样,才能将信托投资公司自身的资产与信托资产独立开来,这既是信托法所要求的,也符合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因为,信托资产本来就不是信托投资公司的。

至于特殊目的实体是否纳入按揭公司合并会计报表范围的问题,取决于特殊目的公司是否受按揭公司的控制。如果受按揭公司控制,自然而然地就应纳入合并会计报表范围。问题是,如何才能判断按揭公司是否能够控制特殊目的实体。这是一个国际上极富争议而又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想当初美国安然公司如此多的特殊目的实体因为会计准则的某些“不完善”而导致资产和负债风险没有恰当地纳入合并报表,真让人后怕!这方面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如何界定控制权的存在。是否必须要有实际持股甚至比例还要超过50%才表明控制权的存在?是否可以通过股权比例以外的因素来界定控制权的存在?因为不是所有情况下都会存在股权因素,比如特殊目的信托,与一般的股份公司根本就不是“同类”组织。如果将此问题延伸开去,将很难三言两语说清楚。但无论如何,值得认真考虑通过股权比例以外的多种因素来界定控制权存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这方面已经有较深入的探讨。

第三,关于信托受益凭证持有人对收益权的核算问题。如果将通过支付对价取得的信托受益凭证类比到某种金融债券,那么其核算问题就不会太难。问题是信托受益凭证持有人持有的受益凭证,与一般金融债券(比如国债)是有本质区别的。受益凭证具有“一定”的“股权”性质,因为持有信托凭证者对信托资产拥有剩余权。那么为何又只是“一定”呢?因为该凭证的持有者不能对信托资产的运用、处分施加影响,而只能根据信托计划的约定实施监督。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托受益凭证持有者对受益权的核算类比“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可能较为合理。

第四,关于信托投资公司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的核算问题。信托投资公司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其职能在于代为管理和运营信托资产,执行信托计划,将信托资产的收益及时转给受益人。但是,从本质上讲,它只是在利用信托法赋予的特殊地位提供一种金融服务。自然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其会计核算主要是如何核算获得的金融服务费了。相对而言,这不是难题。

以上是对资产证券化会计规范的一些初步想法。一家之言,不足为重,仅供业内人士参考。 (作者系财政部会计司准则一处处长)

作者:朱海林

第二篇: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失衡研究

摘要:证券市场本质上是一个信息市场,而会计信息是证券市场信息的核心组成部分,证券市场信息功能出现问题主要表现于会计信息在整个传递过程之中。本文以信息生态学的视角探索和分析了会计信息作用机理、失衡原因,以及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以期能够引起有关监管部门足够的重视,并在对会计信息作用机理及其失衡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会计信息; 作用机理; 信息生态学

A Study on Accounting Information Imbalance in Securities Market

TANG Tao-zhi

(Accounting School ,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Kunming 650221,China)

Key words:accounting information; mechanism; information ecology

证券市场在发达国家的社会与经济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的证券化率都在80%以上,证券市场是发达国家最为主要的融投资市场。由于经济快速发展,证券市场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日益提升。在近期,上海提出进一步按照“市场化、证券化、透明化”的发展思路,于2011年将经营性国有资本证券化率提高到35%左右;广东亦提出了在2015年,国有企业证券化率要达到60%的目标。可以说进一步的经济市场化改革,与证券资本市场息息相关。中国证监会相关负责人近期多次指出,中国证券市场离推出“国际板”越来越近了。种种迹象表明证券市场在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崛起之路不难预见,中国进一步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将始终离不开证券市场的改革和发展,而且对证券市场的倚重将日愈加深。

在此情形下,有必要对证券市场的基础——信息机制的运行重新予以全新审视。证券市场的基础就是信息,证券市场上信息的真实性与透明度是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基础,而证券市场出现功能缺陷往往是因为其信息功能受到损害。当证券市场出现问题时,一定是其信息功能出现了问题。而在所有这些信息之中,财务与会计信息无疑是利益攸关的核心信息。

一、会计信息作用机理

信息生态是指由信息、人、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人工系统。它可以小至一个家庭,大至整个社会;它可以是一个行业,也可以是一个区域。从信息生态学来看,会计信息生产者(企业等各种相关组织)、会计信息传递者(各类媒介)、会计信息分解者(信息中介、证券分析师等)、会计信息消费者(投资者和各种利益相关者等)(统称为信息人,在本论文中我们称之为会计信息人),会计信息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生态循环。会计信息资源通过这一循环过程得以利用,资本市场资源流动得以合理引导,会计信息人得以生存、繁衍和发展,会计的信息环境得以循环变化,同时不断产生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反馈新的会计信息需求。这一过程在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人、会计信息环境之间形成了一种生产、需求、变化更新和反馈的共生链关系,构成了会计信息的均衡运动状态,这就是会计信息生态系统。因此,从信息生态学的角度,会计信息生态系统有三个条件:会计信息不是孤立存在而是普遍联系的;会计信息同整体和部分之间总存在影响和被影响的关系;会计信息是动态的,始终处于变化发展之中。这是会计信息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的基本表征。但是,无论是会计信息系统,还是其它信息系统,由于各种原因,人们所面临的信息系统可能并不总是处于均衡运动状态。如果说短期和少量对均衡的偏离是允许的,也是正常的,那么,长期和大量对均衡状态的偏离就是信息生态的失衡。而会计信息生态的失衡,将会使会计信息失去其应有的信号传递作用、评价作用和引导资源配置的作用。

会计信息的信号传递和对资源的引导配置作用是通过会计信息的生产、传递、反馈、变化和更新的有序运动来实现的,通过会计信息的有序流转,理性利用会计信息资源,引导市场资金、技术、知识和物质资源的合理流动,以便促进市场有序竞争、优化组合市场资源、提高市场效率,从而实现企业、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循环利用,减少信息浪费等非匀衡现象,促成稳定、平衡、健康的信息生态环境生成和发展。从静态看,它是一种均衡状态,从动态看,它是一个不断循环变化的良性互动过程。这样的均衡运动状态不仅是会计信息生态系统本身的需要,也是资本市场的需要,同时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需要。政府可以通过引导会计信息的有效、有序流动,来为宏观经济政策服务,特别是通过会计信息的调节和管制,来促进资本市的健康发展。

从整体看,会计信息应该是生态的、系统的、运动的和平衡的。如果违背了会计信息运行的客观规律,就会使会计信息生态失衡,促使会计信息传递、交流、反馈、变化和更新等整个循环过程遇阻,或受到扭曲,情况严重时,资本市场将如患重症似的,产生无序竞争或竞争低效。会计信息生态循环规律完全揭示了会计信息运行规律和对资本市场的作用机理。资本市场运行是需要通过信息传递才能健康运行的。信息就如同资本市场的血液,如果血液流动不畅,必然会影响到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换言之,信息生态不能维持正常的交换的循环,是资本市场产生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的根源之一。在信息运行的反复循环中,如果噪声导致的证券价格对价值偏离度的均值趋于零,说明经过一定时间噪声的干扰性影响可以消除,则该证券市场是有效率的;如果噪声长期、大量涌现,在信息运行的反复循环中不断强化和累积,证券价格与价值的偏离并不趋于零,说明噪声的干扰不能消除,则证券市场是没有效率的,证券的价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不能实现,而信息传递的低效可能导致金融泡沫大量产生,其影响具有扩散性和破坏性,甚至可能引发金融危机[1]。为了更好地揭示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上的作用机理,我们通过更为简化的会计信息生态循环图,来展示会计信息作用机制。

会计信息对于资本市场的极端重要性。会计信息人收集宏观及微观信息,加以分析和预期,这些信息被信息消费者所消费,最终会形成投资决策及投资行为,投资行为产生的结果又成为证券市场的信息归宿,反映在证券价格和指数上。形成新的信息,进入新一轮的信息处理过程。为此,证券市场上信息提供、信息传递与加工以及信息反馈构成信息运行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反复进行、周而复始,成为一个循环过程;信息博弈也在这一循环过程中反复地不断地进行。信息运行及运行中博弈的每一次循环,都不是上一循环的简单重复。从证券市场信息功能的角度去观察,这个循环过程是噪声不断累积、强化、排除的循环过程;从这一功能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去看,是泡沫经济形成、膨胀、破裂乃至引发金融危机的循环过程[2]。价格发现和证券市场的监控功能取决于证券价格的信息含量,资源配置和配合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功能发挥有赖于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一旦健康正常的会计信息循环机制被阻碍,市场将会陷入无序竞争和资源低效配置的恶性循环之中,这就是所谓的会计信息生态失衡。会计信息生态失衡将大大降低企业抗击经营风险和资本市场抵御金融风暴的能力。

二、会计信息生态失衡

如前所述,会计信息的运动并不总是处于平衡发展状态,偶尔或短暂的偏离是正常的。然而长期或大量的偏离有序运行的轨道,就会导致会计信息资源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不平衡,扭曲会计信息信号传递作用、评价作用和引导资有序流动的作用。严重情况下,将会导致市场无序竞争和竞争效率低下,这种长期或大量偏离良性均衡状态的情形就是会计信息生态失衡。就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会计信息生态长期处于失衡状态。其失衡状态的主要具体表现是虚假会计信息泛滥和大量重复无用的垃圾信息充斥市场,从而致会计信息生态系统中内部与内部子系统之间、内部与外部环境信息交换受阻,影响会计信息生态系统的循环、变化、反馈和更新。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现象,减少代理成本,引导和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并且促使受托人全面有效地履行受托经济责任。但是,由于会计信息生态失衡,导致市场无法识别会计信息优劣真伪,而致市场信号失真,会计信息对资源配置的功能大大降低,并可能使市场陷于一种无序竞争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由于无法识别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从而使得各种传闻、虚假信息满天乱飞,同时伴随着出现各种信息污染和信息超载的现象。这或许是A股市场长期以来被定性为投机市场而非投资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会计信息生态失衡,着重体现于两大方面:一是会计信息“量”失衡的问题;二是会计信息“质”失衡的问题。关于会计信息“量”失衡的问题主要包括信息超载、信息垄断和信息不对称等方面;而对于会计信息“质”失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虚假会计信息泛滥、会计信息污染、粉饰财务报表和信息披露不规范等方面。

1.会计信息超载问题。会计信息超载问题一般反映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会计准则过量。它是指会计准则的数量、详细程度和复杂性等方面的过度,并由此造成的附注过量以及很难找到某一特定问题的所有有关会计规则;第二,过度的披露和复杂的计量,或两者兼而有之。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对于会计准则过载问题,主要指存在附注过量的问题。我国的会计报表常常有大量的附注,让非专业人士如雾里看花,以致于失去了附注提示的意义。另外就是过度披露。过度披露主要反映在一些媒体上,尤其是各种财经网站。媒体经常披露一些无关紧要或大量重复的会计或财务分析类信息。例如一些对上市公司的研报,各证券交易所或基金机构的绝大多数分析师的研报内容十分雷同,相互复制抄袭的迹象极为明显。这些言之无物的财务或会计分析信息,涉嫌大量抄袭、摘转和复述其他人的分析内容等,所有这些无用的冗余会计信息非但不能给社会增加新的知识,妨碍了人们对正常会计信息的汲取。有分析说,目前收集某些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已远远超过了信息本身的价值。投资者由于每天要处理的信息超过他们的分析能力,妨碍了他们的决策效率,甚至导致决策失误或是难以做出最佳决策。

2.会计信息污染和虚假会计信息泛滥问题。用信息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就是表现在会计信息老化过时产生信息旧货,会计信息重复泛滥产生信息垃圾,会计信息谬误产生信息赝品等。在以上现象中,错谬或虚假的会计信息危害要大得多。不仅其性质最为严重,而且当它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时,说明整个资本市场可能已经患了重症,甚至向人们预示了某种危机。虚假的会计信息往往是信息生产者为了经济利益,粉饰财务报表或进行会计舞弊。在中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虚假或失真的会计信息,严重地扭曲和弱化了会计信息的信号传递、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效率等作用,使得会计信息生态系统的循环治理机制无法得到有效发挥。有的信息中介机构甚至助纣为虐,与信息生产者合谋造假,以谋取暴利。A股市场的过度投机正是会计信息治理机制弱化的显著表征。使用者对市场上的会计信息因为缺乏辨别真假的能力而“一视同仁”,使得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企业有利可图、对提供真实会计信息的企业反而不利,这将会促使提供真实会计信息的企业转而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3.会计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可能普遍存在。正因为这样,才产生了会计信息披露的需要。一般而言,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有三种途径,即信号传递;信息甄别;信誉机制[3]。但是,由于会计信息生态系统长期以来处于失衡状态,会计信息生态系统的信号传递等机制失效,致使会计信息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日愈严重。其典型表现就是在A股市上较为普遍的内幕交易问题和A股市场上司空见惯的黑嘴现象。

4.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问题。有的公司选择“好”的信息披露,延迟或不披露“坏”的消息;有的公司在信息披露过程中,打擦边球,避重就轻;有的则在披露消息之前,股价早已经提前反映,因为有“内部人”事先得到了相关消息。信息披露不规范,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的严重程度,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信息披露不规范不仅仅普遍存在于上市公司,也存在于包括证券公司在内的中介机构。

三、 会计信息生态失衡的影响

会计信息生态失衡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它完全能够使会计信息治理机制的作用丧失,具体而言,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低信息效用,影响有效信息的利用。会计信息生态失衡加大了人们选择使用信息的难度,降低了信息的利用率。信息问题中的信息过载、信息垃圾、信息虚假、信息冗余等,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筛选出准确、全面、有效的信息,增加了人们选择使用信息的难度。增加了信息成本。

2.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无序竞争。根据自组织理论,如果一个系统对外开放,与其环境进行物质、能量或信息的交流,那么它的嫡变化就会有所不同:当系统从环境输入足够的包含负嫡的物质能量信息时,系统的总嫡就可能减少,系统就可能从无序中产生有序结构;当系统与环境的交流持续维持在这一水平之上时,系统的相应有序结构就能保持;当系统与环境的交流进一步扩大,达到一个新的阐值时,系统就能从旧的有序结构向更高级的有序结构转变。而由于会计信息生态的失衡,阻碍了会计信息的有序流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交流,以及与会计环境的能量交换,在这种情形下,会计信息的信号传递、引导资源合理流动、促进管理层全面有效履行受托责任等作用就会大大减弱,甚至导致市场效率低下和促使无序竞争。具体地,主要将可能导致以下三个方面的后果:第一,证券价格形成机制失灵;第二,价格信号产生过程不完善和证券价格所反映信息的不完整、不一致;第三,证券市场在反映市场信息方面表现出无效性,造成证券市场的效率下降.证券市场的资本配置功能无法实现。

3.会计信息生态失衡影响会计信息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会计信息生态失衡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影响到会计信息资源的公平共享。不对称或不完全的信息使得信息的优势方(拥有来 自官僚集团内部信息的寻租方)会利用自身优势和外部制度缺失捷足先登攫取大量租金,改变社会资源的分配,从而对信息的劣势方造成直接威胁,并破坏社会公平竞争的基础[4]。应予公开的会计信息具有公共产品性质,所有信息人都有平等机会公平地获取和共享这些公开的会计信息。然而,会计信息生态系统的失衡,使人们在信息获取的机会和信息资源的分配方面显著不公。

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开发可以使社会成员较方便的取得所需的信息资源,降低信息人的使用成本(包括信息资源开发成本和信息资源交易成本),从而降低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社会总成本,使信息资源配置最优成为可能。应予公开的会计信息资源的普遍共享能够帮助那些信息弱势群体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使得各个信息主体各尽所能、全面发展,这也进一步推进了全社会的更新更优的信息资源的开发,使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两个环节相互推进、良性循环,从而在信息资源使用方面保证了信息生态能够朝着更加平衡、稳定的方向发展。

会计信息生态失衡不但使信息资源分配不公,导致市场效率低下,而且也可能进一步使信息生态系统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加剧各种不合理的现象。因此,纠正会计信息生态失衡是证券资本市场的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绝不可掉以轻心。

四、会计信息生态失衡的根源

从信息生态学观点看,会计信息生态失衡是由于违背了会计信息运行的客观规律,导致会计信息循环不畅而偏离会计信息规范运行的轨道。尽管导致会计信息生态失衡的缘由可能有很多,但就其本质而言,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致使会计信息运行偏离了平衡的轨道。

1.信息人之间的利益博弈是会计信息生态失衡主要原因。会计信息生态系统失衡,其实质是对信息弱势方不公平的体现,其主要原因在于信息资源配置不合理,信息资源分配的利益机制不健全。在市场经济以及在一切经济中,人的主要行为之一就是竞争,竞争的结果就是利益分配。竞争中必然产生优胜劣汰,优胜劣汰的结果就是利益不均衡分配,分配利益多者就是强势利益集团,分配利益少者就是弱势利益集团[5]。因此,要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特别是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实现会计信息资源的公平和公正分配是根本途径。

会计信息人之间的利益博弈是会计生产者及其合谋者为信息优势方或强势方,而以中小投资者为代表的普通投资者为弱势方的非均衡博弈。在这种非均衡博弈中,强势群体的博弈策略对弱势群体利益的实现存在“强势”的制约,而后者则很难对前者产生有效的影响,因此这种博弈的单向最优取向较为明显。比如信息优势方利用信息不对称或信息垄断,进行内幕交易,甚至造假,来获取不正当利益。其相关交易人利用内幕(如与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基金机构等和政府部门的密切联系)提前获得比一般投资者更快或其难以获得的信息,再将信息公开,从证券价格的异常波动中牟取非正常超额利润。这种扭曲信息正常传递渠道的行为在损害投资者利益的同时,还会使得投资者花费大量的精力打探内幕消息,形成信息资源的滥用、弱化甚至扭曲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可见会计信息人之间的非均衡博弈不仅是造成利益失衡从而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原因,也是会计信息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

2.监管力度不足是会计信息生态失衡的又一重要原因。一般来说,监管力度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发现概率低;第二是惩罚力度不够,违规成本低。在目前中国大陆的情况主要是处罚力度不够,违规成本低,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极为普遍。这可能与重关系、重人情及重形式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关系。加之监管力度不足,于是证券市场便成了滋生造假的肥沃土壤,乃至形成了一种见怪不怪的“造假文化”。例如,2011年以来,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频频爆出造假丑闻,甚至遭到审计师向美国相关监管机构举报①。我们由此可见中国企业“造假文化”的强大驱动力。

3.中国资本市场先天发育不足也是原因之一。我国证券市场形成于计划经济金融体制向市场经济金融体制过渡的双轨制背景下,是在财政、银行和国企经济状况日益困难的时候诞生的。因此,中国A股市场从一开始就偏重其融资功能,忽视对长期投资者的合理回报。以至于人们把股市看作是企业圈钱的工具,甚至把股市看作是赌场。又因为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和对虚假会计信息监管不力,导致会计信息生态长期失衡。在这种投氛围极其浓厚的情形下,大量涌入股市的投资者只重视短期投机而看轻长期投资,而无论信息真假,信息强势方都可利用其信息优势,谋取暴利。 长期以来所存在的会计信息生态失衡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中国大陆资本市场机制的正常调节作用,极大地降低了会计信息引导资源合理流动的能力。目前,中国大陆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情况下,会计信息生态失衡已经成为不得不下决心治理和修复的时候了,否则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包括“十二五”明确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五、对会计信息生态系统失衡的修复

1.须在思想意识上充分重视会计信息生态失衡的严重危害。会计信息不仅仅只是微观企业和普通投资者的事情,它涉及到宏观会计环境层面。因为从信息生态学观点来看,整个社会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与宏观环境时刻进行信息与能量交换的生态系统,如果这种生态循环遭遇破坏,将会产生无法预计的严重后果。信息生态学已经为我们清晰揭示了这样一个图景,即证券资本市场无序竞争和低效竞争,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等等。

如果人们至今仍然沉浸在中国证券资本市场已经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的梦幻里,而对濒临的危机浑然不觉,中国证券资本市场的美梦在某一天终将可能破灭。因此,现在是我们应该清醒地面对所有这些问题的时候了。特别是对会计信息生态失衡的问题要给予足够重视,一个信息流通不畅的市场,不可能是一个健康的市场。

2.从体制土壤上清除虚假的会计信息赖以存在的生存环境。与国际先进证券资本市场相比,中国市场仅处于初步成长阶段,与成熟市场的距离还很遥远。高定价、高市盈率与上市公司的业绩、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不符,圈钱迹象十分明显。这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晚、很多软硬件环境都不成熟有关。特别地,中国证券市场出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需要,为了解决国有企业资金链问题,证券市场从建设初期就具有重融资轻投资的明显倾向,造成了我国证券资本市场先天发育不良,以至于成为了行政干预的政策市。虚假会计信息泛滥成为普遍现象而久未得到彻底治理,与中国资本市场体制存在先天缺限有着直接关系。由于会计信息生态失衡,信号传递机制受到破坏,许多投资者如惊弓之鸟,就如处于暗箱操作状态,不停地四处搜寻各种内幕消息,一有风吹草动,立即溜之大吉。因此,转变中国证券资本市场重融资轻投资功能倾向,给投资者以合理回报,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

3.强化市场监管力度,加大违规成本。信息生产者包括一些与之合谋的信息中介结构,利用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优势,在信息资源分配的博弈中谋取不正当利益。是信息失衡的根源。会计信息作为公共产品,却不能为强势利益集团所垄断,因为对公共产品资源的垄断,不仅不利于公平,而且更加不利于效率。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具体的解决办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由政府或其他外部机构机构通过法律实施明确的履约保证;二是由市场机制来履约[6]。证券市场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本配置的场所,由于证券产品的交易和流通是由证券市场的信息流来决定,而证券市场在反映和处理信息过程个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局限性,所以,如果任凭市场机制自由发挥作用而不加任何限制、必将导致证券市场机制的失灵。在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政府介入是必须的。其中关键的举措就是加大违规成本,在为在“造假文化“盛行的情况下,发现违规行为是一个大概率事件,而只有雷厉风行、严格查处才能扭转信息生态失衡的状况。因此,从规范的意义上看,信息不对称是理解政府干预条件的关键因素,它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次优世界(尽管不是一个最优世界)[7]。在信息不对称较严重和会计信息信号传递失灵的情况下,政府监管成为了缓解信息不对称、维护会计信息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

4.发展和完善信息市场博弈机制。就是要建立公平和有效率的会计信息利益博弈机制,以改变博弈力量对比悬殊的现状。具体而言,这样的利益博弈机制应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第一,要使博弈各方具有公平占有各种应予公开的会计信息资源,以使参与博弈的不同利益群体享有相对平等的地位和权利;第二,要能够使博弈利益群体各方充分表达各自利益,使社会上的多元利益诉求都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第三,各利益群体应能够良性互动、充分协商,使博弈各方的策略能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避免“单向最优”的博弈结局;第四,应能够合理地整合利益博弈主体各方的利益,使相互对立的利益能够得到有效调节并实现大体均衡;第五,应能够使博弈各方(特别是弱势群体)能够通过会计信息利益博弈机制放大自己的博弈能力。因此,建立这些利益博弈机制,就是为了使不同利益群体获得大体相当的博弈能力,这是解决当前会计信息利益博弈中严重失衡的关键。因为只有信息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相互匹配、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相互补充,具体包括信息人之间的合作、信息生态因子的调节、信息人与信息生态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才能维持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演化。

5.以推出“国际板”为契机,推动中国证券资本市场转型。由于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也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也日愈迫近。会计信息作为证券市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市场参与者的高度重视,在证券市场国际化过程中,境内外机构投资者等不同主体之间必然会因为会计信息资源分配问题而产生矛盾,与国内投资者不同的是,国外投资者非常重视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国外投资者的博弈动因是很强烈的。有效资本市场理论说明,证券市场在资源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上的效能上,与其对信息反馈的有效程度直接相关,而国外成熟的投资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条件。因此,如何利用“国际板”,推动我国证券资本市场转型,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优先课题,绝对不能让“国际板”成为另一个过分投机和圈钱的市场。为此,在“国际板”制度设计和执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真正实现与国际先进市场接轨,从制度上消除其以三高圈钱的土壤,如果不能防止“国际板”成为另一个“圈钱板”,那么推出“国际板”就必须慎之又慎,等待时机成熟时再行推出。

注释:

① 据2011年5月28日《经济观察报》报道,一家美国龙昌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审计的包括纳伟仕、岳鹏成电机、中国晒乐照明等4家中国客户,向美国证监会举报了它们涉嫌财务造假,并指出尚有若干家公司亦有造假嫌疑。其中晒乐照明收到了美国证交所(NYSEAMex)的退市通知。

参考文献:

[1] 张艳.我国证券市场泡沫形成机制研究——基于进化博弈的复制动态模型分析[J].管理世界,2005(10):34-40.

[2] 张艳.我国证券市场政策因素影响的博弈分析[J].统计研究,2005(12):58-61.

[3] 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45-47.

[4] 安鹏,李晶彦.寻租行为探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4):38-41.

[5] 何晓星,浦亦稚.平等与效率关系的实质是强弱利益集团的博弈[J].经济体制改革,2007(3):16-21.

[6] 陈郁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50-163.

[7] 李风圣.契约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45-47.

(责任编辑:关立新)

作者:唐滔智

第三篇:浅析证券公司合并会计报表

【摘要】随着证券公司集团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各方面信息使用者对证券公司财务信息需求的日益增强,如何对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的会计报表进行科学合并,以真实、全面地反应集团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成为会计界深入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针对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证券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特点、编制范围、编制程序、内部交易的抵消处理以及勾稽关系的核对进行论述,并提出几点可操作性建议。

【关键词】证券公司 会计报表 合并

证券公司合并会计报表又称合并财务报表。它是以证券公司和其子公司单独编制的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由证券公司编制的综合反映证券公司和其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的会计报表。

一、合并会计报表的特点

首先,合并会计报表反映的内容是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所组成的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映对象是由若干法人组成的会计主体,是经济意义上的会计主体,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主体。个别会计报表反映的则是单个的独立企业法人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映对象是企业法人。

其次,合并会计报表是由企业集团中对其他企业有控制权的控股公司或母公司编制,并不是企业集团中所有企业都必须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更不是所有企业都需要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再次,合并会计报表以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编制。企业编制个别会计报表,从设置账簿、编制分录、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都有一套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而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并不需要单独另设一套账簿,它是以纳入合并会计报表范围的企业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根据其他有关资料,抵消有关会计事项对个别会计报表的影响而编制的。

最后,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有其独特的方法。个别会计报表的编制有其自身固有的一套编制方法和程序,如结账、进行调整业务等,然后编制会计报表。而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一般须采用编制抵消分录,运用合并工作底稿等一些特殊的报表编制方法。

二、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范围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凡是能够为母公司所控制的被投资企业都属于其合并范围,即所有子公司都应当纳入合并会计报表范围。所谓子公司,是指被另一企业控制的企业。所谓控制,是指有权决定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决策,并能据以从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根据该规定,证券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具体如下:

1.证券公司拥有其半数以上表决权资本的被投资企业表决权资本是指对企业有投票权,能够据此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资本,如股份制企业的普通股,有限责任公司的投资者出资额等。

2.被证券公司控制的其他被投资企业。(1)通过与该被投资企业的其他投资者之间的协议,持有该被投资企业半数以上的表决权;(2)根据章程或协议,有权控制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决策;(3)有权任免董事会等类似权力机构的多数成员;(4)在公司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会议上有半数以上的投票权。

三、不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

被投资企业虽然其半数以上的表决权资本为母公司所拥有,属于母公司的子公司,但是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母公司并不能有效的对其实施控制,或者对其控制权受到限制。对于这些子公司,可以不将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处于以下几种情况的子公司,可以不将其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1)已准备关停并转的子公司;(2)按照破产程序,已宣告被清理整顿的子公司;(3)已宣告破产的子公司;(4)准备近期售出而短期持有其半数以上表决权资本的子公司;(5)非持续经营的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根据股东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的规定,证券公司只承担对子公司的投资额以内的有限责任,由于采用权益法核算,证券公司对该子公司长期投资账户余额已降到零,不再承担子公司的债务等责任,因此没有必要将其纳入合并范围;(6)受所在国外汇管制及其他管制,资金调度受到限制的境外子公司。在这种情况下,母公司不能完全按照自身的意愿调度和使用子公司的资金,使得母公司的控制权受到限制。

四、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程序

合并会计报表主要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程序大致如下:

第一,编制合并工作底稿。合并会计工作底稿的作用是为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提供基础。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对证券公司母公司和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数额进行汇总和抵消处理,最终计算得出合并会计报表各项目的合并数。

第二,将证券公司母公司和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的个别资产负债表、个别利润表中各项目的数据录入合并工作底稿,并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对证券公司和子公司个别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数据进行加总,计算得出个别资产负债表、个别利润表各项目的合计数额。

第三,编制抵消分录,为了反映企业集团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必须在合并会计报表中对涉及到内部经济业务重复确认和列示的报表项目进行抵消处理。其目的在于将个别会计报表各项目的加总数据中重复的因素予以抵消。

第四,计算合并会计报表各项目的合并数额。即在证券公司母公司和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个别会计报表各项目加总数额的基础上,分别会计报表中的资产项目、负债项目、所有者权益项目、收入项目和费用项目,加上或减去抵消分录的发生额,计算得出合并会计报表各项目的合并数。

第五,填列合并会计报表。即根据合并工作底稿中计算出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和费用类各项目的合并数,填列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

第六,证券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一律按人民币进行折算编制,外币报表作为附表。

五、合并报表勾稽关系的核对

由于合并财务报表数据众多,工作量大,编制起来较为复杂,所以在编制完合并工作底稿时,要进行核对、检验,确认有无遗漏等情况。

调整后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金额=按子公司调整后的权益比例所享金额。

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一般风险准备”、“交易风险准备”应一致。

合并财务报表的未分配利润=合并利润表的累计净利润+抵消后的年初未分配利润。

六、合并报表编制的几点可操作性建议

在编制证券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过程中,有许多财务问题需要会计人员妥善处理,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健全、完善企业集团内各成员公司的机构设置、明确分工是减少合并财务报表误差的有效方法之一。对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会计人员有以下几点可操作性建议:

一是要理清自己的思路,熟悉集团公司整体业务和经营情况。

二是要善于沟通和总结,要和各子公司财务人员保持合作和联系。

三是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保持信息共享。

四是要有良好的自信心,能快乐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令第33号.企业会计准则.2006(2).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人民出版社.2010(12).

[3]李玉环.合并财务报表.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9).

[4]刘莹、廖声华.证券公司会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3).

[5]王玉侠.合并工作底稿中内部交易业务抵消分录的编制.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作者简介:邢素清,恒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级会计师、中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内蒙古财经大学毕业。

作者:邢素清

上一篇:开放经济论文范文下一篇:安全预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