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法律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证券法律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私募证券在我国现行法律中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譬如投资者的保护、对证券市场潜在的系统风险问题往往使之笼罩在非法集资的阴影之下。本文将对我国私募证券的现状与缺陷进行分析,再结合美国的私募证券进行对比从而对我国私募证券的法律制度提出浅要的建议。

第一篇:证券法律论文范文

证券交易法律关系分析

摘 要:证券交易实际上是以证券为标的物的一种常见的市场教育行为,但是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买卖关系,证券交易中需要相关主体参与,更关系到不同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要正确处理证券交易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对于更好的保障证券交易中主体的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证券交易中相关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为更好的理解证券交易法律关系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证券交易;法律关系;分析

就目前证券交易中的主体来看,主要包含了证券交易公司和客户之间的关系、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与受委托业务之间的法律关系、会员证券公司、非会员证券公司及客户之间的法律关系等,认清相关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有助于更好的实施证券交易,维护证券交易市場的长效健康发展。

1.证券公司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分析

根据我国《证券法》中的相关文件内容,可以将证券公司划分为经纪类和综合类两种类型,其中,前者证券公司中的主营业务是证券经纪业务,他们的主营业务是接受客户委托在证券交易所中实施证券交易活动,并收取相应的佣金。这种情况下,证券公司和客户之间的的法律关系目前有不同的见解,主要可以分为代理说、居间说以及行纪说。其中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表示证券公司和客户之间实际上是代理关系,证券公司在客户的委托下,按照客户确定的代理权限来实施相关的证券买卖。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在我国的证券相关立法中,对于代理一词的使用频率比较高,这种情况可能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英美法的影响而产生的。就英美法中的代理来看,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显名代理,一种是隐名代理,还有一种是不公开本人身份的代理。综合来看,英美法中的代理主要是倾向于保存本人的一些隐私信息开展的代理活动,而在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中,一般代理人需要以被代理人的身份和名义来进行相关事务处理。在《法国民法典》中,指出委托或者代理,是一方向另一方授权并以委托人名义为委托人处理相关事务的活动,这里更加强调以被代理人的名义来开展相关的代理活动的。我国相关的立法也以此为依据。在《民法通则》中,规定代理人在代理权限中,需要以被代理人名义开展民事法律行为,综合来看,我国相关法律中,对于代理行为的界定多是以被代理人名义开展的,而以自己名义为委托人实施相关委托事务处理的现象是很少见的。

持行纪说观点的人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行纪关系。这里的行纪指的是一方接受另一方的委托,用自己的名义来为另一方办理相关事务的行为,并从中获得相应的报酬。这种立法观点实际上也是参照大陆法系的,也就是在不对委托人姓名的公开前提下,也不告诉对方自己的代理人身份,用自己的名义进行证券买卖的行为,相对于代理来说,这种行纪有着一定的不同之处。

就证券交易来说,行纪说实际上是有一定合理性的说法。在具体的操作中,证券公司和客户之间的法律关系也和行纪关系的法理是相吻合的。首先,证券公司是具备相应营业资格和交易席位的证券交易所的会员,和普通的法人和社会公众有一定的区别。其次,证券公司是接收客户委托,和客户之间是签订相关委托协议的,这也是两者关系产生的基础。在证券交易的过程中,证券公司会以自己的名义开展证券交易活动,相关的后果也需要他们自己第一时间承担。证券公司在以自己的名义通过清算银行与有关证券交易所指定的清算机关和登记机关履行清算和登记手续后再与客进行清算和过户(投资者在交割单上签字为履行过户的法定手续)。针对交易中阐述衡的异议,客户往往只能针对其委托的公司提出,不能直接向交易的实施者提出。证券公司可以根据交易所核定的收费标准来获得相应的酬劳。综上所述,证券公司和客户之间的关系行纪说中观点符合民事法律关系中关于行纪关系的规定,也就是相关的证券公司能够和行纪人签订委托协议,以自己的名义开展证券交易,收取相应酬劳,相关的证券交易的得失间接属于委托人。

2.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与受委托业务之间的法律关系

在证券交易活动中,证券公司的作用至关重要。无论是集中交易还是非集中交易,证券公司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证券法》中,规定两种类型的证券公司的主营业务上是有一定差异的,针对综合类证券公司中从事的自营业务和客户委托业务之前的法律关系,是保障客户权益并实现政府监管的重要基础。综合相关研究来看,证券公司和客户之间是行纪关系更为合理。所以,不排除证券公司在客户委托下,依然进行自营业务开展,但是这些都是建立在证券公司丰富的经济和研究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证券公司对于维持市场平衡,促进证券供需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不过因为证券公司自身的优越性,他们开展的活动往往会对市场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也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强化监管。

3.会员证券公司、非会员证券公司及客户之间的法律关系

首先是客户和非会员证券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在客户对于非会员证券公司进行委托交易的过程中,考虑到其和非会员之间的委托关系是比较直接的,所以,客户和其委托的非会员公司之间是行纪关系。

其次是非会员证券公司和会员证券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按照相关的大陆法系观点,证券公司和客户之间是行纪关系,但是这里的客户不仅仅是个人客户,也可以包括企业法人和非会员证券公司。所以在某种意义上,非会员公司就是会员公司的客户,他们之间也属于行纪关系。

总结:现阶段,在我国的证券交易中,对于相关交易主体之间的关系有相关的法律界定,把握相关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能够更好的分清他们的权责关系,让相关方面的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和实现,也能够更好的理解证券交易市场,明确在证券交易中,应该进行的市场监督和管理。

参考文献:

[1]史佳欣.论内幕交易法律规制的核心逻辑——基于公司治理与证券监管的双重面向[J].河北法学,2018,36(04):127-140.

[2]郑晖.美国泄密型内幕交易法律责任中个人利益标准研究——兼谈泄密型内幕交易罪之中美对比[J].证券市场导报,2017(06):63-70.

[3]刘桥.从客观标准到实证标准:试论“短线交易”行为要件的目的解释[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1(02):50-111.

[4]孟银芳,邢颖.证券交易法律关系研究──《合同法》、《证券法》颁布后的重新界定[J].中国司法,2000(11):34-36.

作者:郝祺玥

第二篇:我国私募证券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私募证券在我国现行法律中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譬如投资者的保护、对证券市场潜在的系统风险问题往往使之笼罩在非法集资的阴影之下。本文将对我国私募证券的现状与缺陷进行分析,再结合美国的私募证券进行对比从而对我国私募证券的法律制度提出浅要的建议。

关键词:私募证券;法律制度

作者简介:姜睿(1991-),女,广西桂林人,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2014级民商法专业。

一、我国私募证券的现状

在证券市场发达的国家,私募证券是重要的融资方式,在解决各金融问题中不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注册豁免,非公开发行方式,针对特定对象是私募证券的特征,而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的股票是是私募证券的三种形式之一。我国《证券法》第十三条、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第三章对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作出了规定对其中的对象、价格、转售等制定了限制。在我国曾经把股份公司向职工发行股票这种集资行为认为是中国私募证券的雏形,但实际上私募证券在我国法律上并没有法定的定义。

二、我国私募证券存在的问题

由上可知私募证券在法律上不完善就是现在私募证券的问题的所在。仅仅是在一些法律法规中不明确的有少许规定,甚至私募证券这样的术语都没有指明。没有法律来规范势必就会有钻法律的空子的行为,虚假宣传,非法集资等等都在影响着我国金融业的稳定。除此以外,可以发行定向证券的只有两类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可以看出对发行主题是很严格的,但却没有区分个人购买者、机构购买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对待投资者的保护十分不足。在我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6年发布的《上市公司发行证券管理办法》中不难看出与其它国家的在私募认识上的不同在于国外理论普遍认为私募发行的核心是注册豁免,政府对私募证券是不进行价值判断的,证券有无价值完全取决于投资者自身的判断。而我国与之相反。这些都是法律制度的缺失,如上所述就存在很多投机倒把的人钻法律的空子。

三、美国的私募证券制度

美国的私募证券规定是当今最完善的,早在1933年的美国就制定了《证券法》中关于私募证券的规定。而后通过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律师协会的合作,结合判例制定了更加完善的立法。美国设置了便利的审核准入制度,就是注册制度,发行人不需要有特定的资格,也不需要相关的机构对证券进行价值判断,只需要提供规定的基本信息,在这些信息的真实性被确认后就可以批准发行。这无疑是更有利于证券发行人进行融资的。原本在1935年,美国的证券管理机构规定一项证券交易是否属于公开发行应当把受要约人数限定为不超过25人。这一规定把人数标准设为私募证券发行的重要标准。但是在1953年时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年审理了一个案件后,认为既然《证券法》中规定的是信息披露制度来保护投资者,发行人是否享有注册豁免,应当取决于受要约人是否需要保护,而不应简单取决于人数的多少。私募证券发行也应该是需要注册信息保护的标准,美国证券管理机构于在1990年颁布了一项为私募证券便于流转的规则,促进了私募的自由化发展。不难看出,美国关于私募证券的立法规定都是在不断探索、不断结合判例的情况下对一些不合适的法律进行完善和修改。

四、对我国私募证券法律的完善建议

通过上诉美国私募证券的法律规定,可以看出结合了实际的案例,不但确保投资者的利益安全也对发行人的便利提供了很好的规定。有一个重点在于并不是通过对发行人的限制来保护投资者,而是相反的用提高投资者的资格标准来保护投资者自身。虽然美国的私募证券的变革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才换来趋近完善的制度,但我国只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发展处适合我国的私募证券制度就是胜利。

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法院关于私募的判例并不能成为私募的规范标准。但我国可以试着由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发布关于私募的指导案例和司法解释来尽量从司法方面完善私募制度。当然,我国私募证券的法律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不可求急。最主要的是应该先对私募证券有一个法律的规定概念。承认私募证券在我国的合法性。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有很多的自治区。可以先从自治区开始试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规定,顺应民生,实现依法为民。但对私募证券的违法行为也要规定严格的责任承担。结合美国私募证券法律制度中对投资者的保护制度,也有必要对私募证券的发行者予以规定,更大一个程度的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依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对私募证券的发行者适当放宽限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符合我国《公司法》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金融机构及政府机关发行私募证券。一个公司,起决定作用的是公司的董事与高管,本文认为可是对董事与高管设定连带的责任承担制度。实行一个公司内部的监管制度。防止私募无限制的扩大化。关于我国现行的法律中没有关于私募证券信息披露规定的情况,也可以适当借鉴美国的信息披露制度,通过法律要求发行人主动提供资格、资金流向、信用度等投资信息,严格要求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确保信息更加完整。

[参考文献]

[1]张暘.我国证券私募发行法律制度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3(22):47-48.

作者:姜睿

第三篇:资产证券化与法律监管

【摘要】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具有分散经营风险、增加资金流动性、改变资产属性等特殊功能。而这种特殊功能挑战着传统的法律监管。为了保障资产证券化被合法使用,我们应当从资产证券化的全过程着手,实现证券化各个阶段参与主体权利义务的统一。强化法律监管,扬长避短,从而降低社会风险。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 存在的问题 法律监管

资产证券化,通俗的说,就是经由原始资产的担保把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变为可以流动的资产。资产证券化的经营方式大大增强了资金的流动性,同时也提高了证券化主体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所以我们大力提倡并发展资产证券化。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积极推动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同时,因为资产证券化本身具有的特点,使得其很有可能被滥用,从而打乱金融市场的发展秩序。

一、目前资产证券化法律监管存在的问题

在法律层面,资产证券化制度是指通过发行关系当事人构筑一定的法律结构,将流动性不强的资产转化为一般私法上的有价证券形态,进而流通于市场的有关法律制度的总称。它涉及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形成了复杂的法律关系。资产证券化的目的是,通过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来加快资产的流转速度,从而分散经营者风险。可见,资产证券化是通过金融衍生品的流通来实现的,所以目前资产证券化法律监管的中心是金融衍生品,可是这是不全面的,目前法律监管存在问题有,对证券化的过程缺乏监管,其实,资产证券化的过程比非衍生品的流通过程更重要,它才决定着金融产品质量的好坏和市场风险的大小,但我们是避重就轻,并没有发挥法律监管应有的作用。并且也没有对不当资本风险发生后的追责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法律监管的制度并没有设计在著力点上,监管范围比较狭窄。

二、重构资产证券化法律监管体系

我们可以从监管范围的扩展和监管理念的改革这两个方面对资产证券化法律监管体系进行重构,加强对资产证券化衍生品流通阶段、资产整合阶段,风险产生后的追责阶段的法律监管。同时合理配置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不同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使其实现权利义务的统一。

(一)对资产证券化过程的监督

资产证券化中相关利益人在进行资产整合时,法律应尽可能的把资产整合中涉及到的义务更为详尽的囊括进来。我们应该根据风险对证券化产品进行一定标准的分级,并把它用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而且应明确资产池中基础资产的准入标准。确立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分级标准,区别对待不一样的资本质量产生的金融衍生品,优级的风险最小,差级的风险最大,使投资者对其投资的产品有明确的了解,然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投资。关于完善法规方面,应依据不一样的基础资产的风险,由证监会设置对应的分级标准,填补风险分级上的空白,并且制定不同风险级别的原始资产准入标准。

(二)对金融衍生品交易过程的监督

我们应当从三个角度来对衍生品交易过程进行监督,即强化交易过程中再证券化信息披露的义务、建立一个统筹性的衍生品监管部门以及加强外部评级机制的监管力度。在衍生品交易的过程中,衍生品可以进行再证券化,从金融理论层面来讲,证券化是可以无限制打包的,但是如果打包的次数越多,被掩盖的资本风险就可能越大。对此,我们的应对措施是强化信息披露义务,即当事人除了履行基础资本的信息披露义务,还应该将基础资产的情况追溯至实体经济领域,并对外公布证券化全过程的信息。还必须要求相应受益人对整合历史,打包过程进行披露,如果无法提供这些相关的信息就禁止衍生品进行上市交易。关于衍生品流通中监管的问题,根据资产证券化的特点,构建跨领域的综合性的监管体系。我国现阶段的资产证券化有很多机构都在监管,职权有重复部分,这样就造成对相同的问题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我国目前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模式,所以重新设置一个全新的职能部门来对资产证券化进行监督管理在短期内也是不可行的。因此,银监会、证监会对资产证券化过程可以进行联合管理,尝试联合制定关于资产证券化的一般性监管制度,在此前提下,由两机构分别对他们管辖的不同领域的特殊情况进行立法,通过这种方法来减少监管之间的矛盾。对于资产证券化的管理,可以设置联合统一的办事机构,对相应问题进行统一管控和处理,通过合作的方式实现对衍生品交易的跨领域监管。另外还应该发挥外部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行为的作用。

(三)建立资产证券化滥用的追责机制

资产证券化的权利人如果因为滥用权利,没有履行相关的风险提示和告知义务,使得投资人获得错误信息,从而导致投资失败并遭受资产损失,那么此责任就应当由权利人来承担。通过制定追责机制,督促权利人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从而来实现权责义的统一。必须在追责方面严格明确当事人的责任负担,通过惩罚机制树立法律权威,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纠正金融机构的违规行为。通过审查资产证券化阶段的资产,内部控制金融衍生品的上市,外部监督一系列的交易过程,规范事后追责机制,保证资产证券化不仅为参与证券化的主体创造利益,而且为社会创造利益。

社会总是在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模式下进步与发展的,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去解决问题。对于资产证券化,我们应当充分了解其发展过程,了解其内部构造,巧妙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对其监管。建立科学的适用的资产证券化监督机制,保证满足各参与者利益要求的同时,也服务于社会的整体利益,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赵磊等.信用评级失灵的法律治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第28页.

[2]杜怡静.金融商品交易上关于说明义务之理论与实务上之运用——对连动债纷争之省思.载陈聪富编.《民商法发展新议题》.清华大学出版2012年版,第127页.

[3]陆晓禾.社会资本为社会生产.载陆晓禾主编.《危机中的资本、信用和责任》.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4页.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法律实证分析——兼论山西省资产证券化的推行策略”(项目编号:2014-04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贾翠云(1989-),女,山西朔州人,山西财经大学2014法律学术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法。

作者:贾翠云

上一篇:居住建筑论文范文下一篇:征信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