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2022-09-10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渐渐吹暖了数学课堂教学。今天的数学教学应该是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的, 学生在课堂上能很好地完成学习目标。笔者就通过合理使用学具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谈几点看法。

1 学具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儿童一般的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 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 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 获得感性知识, 形成知识的表象, 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 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 可先让学生把8个梨分成两份, 通过分图片, 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 另一得7个;一人得2个, 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 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 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 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 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概念具体化, 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 并形成数学概念。

2 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家华罗庚指出, 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 把数形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 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 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 用一位数除两位数, 商是两位, 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 如:42÷3, 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 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 怎么分, 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 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 数形结合,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 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3 学具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3.1 学具的使用, 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

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 他们知识视野较宽, 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 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 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 边操作边思考, 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 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 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样的教学, 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 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 容易理解,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3.2 动手操作, 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 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等获取知识的能力

操作学具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 (物化) 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 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 促使认识内化, 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比如, 在教师的指导下, 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几何模型, 运用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通过操作学具, 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把新知转化为旧知, 运用旧知解决新知, 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指出, 通过感知操作——表象操作——理性操作, 可使外部活动逐步内化为智慧活动。

3.3 学具的使用, 因师生互动, 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的局面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师生双边活动是这种认识活动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教育部《关于我国数学课程研制的初步设想》指出, 要通过数学教学改革, 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平等, 改革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 提供给儿童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通过学习者群体的讨论与交流, 进一步归纳、验证, 形成数学结论, 让儿童获取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学具的操作, 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 让学生大胆发问、质疑, 共同制定解题计划, 选择适宜的思维方向和策略。通过这些思维方式和策略的运用, 不断解决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的矛盾, 教师讲解与自觉理解的矛盾和同学之间新知识理解水平差异而产生的矛盾, 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4 学具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把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学习中, 可以突出数学本质, 提高数学能力。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 变换思想, 对应、集合的思想, 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 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充分利用学具, 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教学“同样多”时, 让学生先摆5朵红花, 然后让学生在下面一个对一个的整齐地摆, 就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通过学生剪、拼等操作活动, 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 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学具的操作, 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就渗透了等积变换的思想等。

5 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团队合作在未来社会已越来越重要, 它包括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 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 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 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 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学1L和1000ml的关系时, 可分组让学生把l00ml水倒进1L的量筒中, 看可以倒几次?同学们有的倒水, 有的看刻度, 有的记录,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6 学具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 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 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从而促进其素质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学圆锥体积, 让学生分组做实验 (一圆柱形容器、一圆锥形容器、沙子或水, 让学生用圆锥容器向圆柱容器中装水或沙) 证明V=Sh的成立。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 要引导学生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 指出操作的不正确之处, 继续进行实验, 直到成功为止。这样的教学, 不但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摘要:小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合理使用教具, 能够起到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的作用。

关键词:学具,提高,教学效率

上一篇:燃烧系统对热管接收器性能的影响分析下一篇:网络时代公民参与行政问责的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