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评价重点

2022-07-17

第一篇:土地管理评价重点

土地评价与管理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利用系统:属于典型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系统内的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交换而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自我调节能力的自然生态系统。

2、土地评价:是以不同土地利用为目的,对土地质量高低进行鉴定、分类、评级和估价的过程,其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基本特征是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供给。

3、定性评价又称“经验法”或“常规法”,是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生产力进行评价,评价时只把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作为背景。

4、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某区域内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它反映了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及部门内的分配状况和比例关系。

5、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是指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反映一定区域内特殊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人们对当地土地结构认识的积累和对当地土地特点利用改造的结果。

6、经济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经济效益的水平,一般以每平方千米土地的产值来表示。

7、土地潜力评价:又称为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于土地某种持久能力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所作的等级划分。

8、土地生产潜力:是根据生产条件与农业生物产量的形成机制,从理论上对土地生产能力可能达到的产量的估算。

9、气候生产潜力:是指系统中的土壤、作物群体结构等因素均处于最适状态下,作物充分利用自然的气候资源(光、温和降水)所能够产生的有机质,其求得需对光温生产潜力进行降水订正。

10、土地适应性评价:是根据土地对不同作用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进行的土地评价。

11、土地性质:是土地的可计量或可估量的属性,如坡度、降水量、土壤有效水容量、植被生物量、土壤质地和土层厚度等。

12、土地质量:与利用有关,并有一组相互作用的简单土地性质组成的复杂土地质量。

13、土地经济评价:是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即对土地进行投入和产出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的投入与效益,决定土地的适宜性类型及其适宜性等级。

14、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是“获得最高的产量、并保护土壤等生产赖以进行的资源,从而维护其永久的生产力”。

15、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是随着人口增长、土地退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基于土地资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的角度出发提出的一种土地评价类型。

16、土地生态评价:是在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对环境最有意义的生态特性进行补充评价,尤其着重土地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直接服务于土地生态设计和土地生态规划。

17、生态包袱:是人类为获得有用物质和生产产品而使用的没有直接进入交易和生产过程的物料,在MFA中又被称为隐藏流。

18、生态系统管理:是指基于对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过程的最佳理解,在

一定的时空尺度范围内将人类价值和社会经济条件整合到生态系统经营中,以恢复或维持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19、土地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因利用土地而产生的对土地的所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等诸方面关系的总称。

20、土地产权制度:就是人们因利用土地,由国家或社会规定的土地产权主体与土地产权客体相结合所形成的制度性模式,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即有关土地占有和利用的权利规范。

21、线状地物: 北方宽度≥ 2m,南方宽度≥ 1m的河流、铁路、公路、林带、固定的农村道路、沟、渠、田坎、管道、护路林用地.

22、零星地物:指小于最小上图标准的地类图斑。

23、权属地物:指村(大队)、农、林、牧、渔场界;居民地外的厂矿、机关、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所有权界和使用权界。

二.填空题

1、 土地的功能:生产性功能、承载性功能、原料性功能、观赏性功能、储蓄和增值性功能

2、土地利用系统的目标:经济有效性、生态安全性、系统协调性、结构适宜性

3、世界上土地利用系统可归并为三大类。1)生物生产系统2)技术生产系统

3)服务系统。

4、土地评价的基本单元:土地类型单位、土壤类型单位、土地利用现状地块和网格单元

5、土地生态系统的基本性质:结构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区域性、动态性

6、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分为4类:供给服务、支持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

7、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可以分为直接利用价值、间接利用价值、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4个类型。

8、按评价目的,土地评价可分为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应性评价、土地利用持续性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

9、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可分为两类。一是模拟市场技术。二是替代市场技术。

10、生态风险的特点:不确定性、危害性、内在价值性、客观性

11、生态风险评价包括4个部分:风险源分析、暴露分析、危害分析和受体分析。

12、生态系统健康应该包含两方面内涵:满足人类社会合理要求的能力和生态系统本身自我维持与更新的能力。

13、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及其综合评价

14、《土地评价纲要》所规定的评价系统分为纲、级、亚级和单元四个等级。

15、《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评价系统分为5个等级: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和土地资源单位。

《中国1:100万土地图》

16、提高土地生产率的两条途径:一是根据土地的适宜性(如宜农、宜林、宜牧等),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合理利用方向,充分发挥不同土地类型的优势,做到地尽其利;二是不断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优良品种、科学管理方法,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量,实现土地持续增产和稳产高产。

17、美国土地潜力分类系统

该系统包括三个等级单位,即潜力级、潜力压级和潜力单元。它是根据土地对作物生长的自然限制性因素的强弱程度,将土地分成若干个顺序的类别。

(1)潜力级 潜力评价最高的等级,其含义是限制性或危害性的相对程度相同的

若干潜力亚级的归并

(2)潜力亚级 具有相同限制因素和危害性的潜力单元的组合(四种限制性类型:侵蚀e 水分w 表层土壤s 气候条件c)

(3)潜力单元 是对于一般农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经营管理具有大致相同效应的土地组合

三.选择题

1、光能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两个方面。

2、衡量区域降水多少常用降水量、湿润指数或干燥度来表示。

3、土地用途分为土地利用大类和土地利用方式两个层次。

4、一个地区土地生产率的高低,除了受光、热、水、土、气等自然因素 的制约外,还受到土地集约化水平(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耕作轮作制度、灌溉施肥制度、土地利用方式以及经营管理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5、2007年,我国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分2个层次:12个一级类,56个二级类。(能够判断出农用地)

6、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以土地生产潜力和居民生活水准是核心 ,生态安全是先决条件

7、、农用地分等以稳定因素为基本依据,农用地定级以易变因素作为基本依据来进行评定。

7、土地制度的核心问题是土地产权问题。

四. 简答

1、土地的性质:1)土地的自然综合性2)土地的空间尺度性3)土地的动态演替性4)土地的利用价值性5)土地的社会经济性6)土地的永续利用性。

2、农用地土地经济评价的基本步骤如下:1)准备工作2)土地评价区划3)土地自然质量评价4)土地经济评价。

3、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5项评价标准:土地生产性、土地的安全性或稳定性、水土资源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接受性。

4、FAO评价方法(农业生态区域法或农业生态地带法)计算过程:

1) 计算标准作物干物质产量

2) 作物种类与生育期间的温度订正

3) 叶面积订正

4) 净干物质产量订正

5) 经济系数订正

6) 作物生长期订正

5、土地潜力评价的步骤:

1)确定潜力评价的基础单位2)建立潜力评价系统3)拟定潜力评价表

4)评定潜力等级。

6、土地潜力评价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优点:1)土地潜力评价以定性为主2)土地潜力评价的概况程度较高

3)土地潜力评价级序明了4)土地潜力评价结果较为稳定

不足:1)在将土地划分为某一潜力等级事,即使有一套完全定量化的土地评价因子划分标准,但因在制订这类划分标准时往往带有主观性,因此评价结果扔难免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

2)单项限制性因素对土地潜力等级的影响不是孤立起作用的,而是共同起作用的。而在进行土地潜力评价时,对这种相互作用不能综合考虑,也是造成潜力评

价结果受评价者主观影响较明显的重要原因

3)土地潜力评价结果只是得出了某块土地可提供利用的范围以及利用上的潜在能力,而没有指出土地的最近利用方式

4)由于土地潜力评价系统没有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适宜性分析与评价,不能说明一块土地对特定作物的适宜性,因此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作用受到一定限制

5)土地潜力评价偏重考虑土地的自然性质,一般不进行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分析,只将经济作为一种背景来考虑,忽视土地的区位因素和社会因素,评价不能显示土地的相对价值和获利水平。同时,在评价中不特别考虑管理水平的差异,只是假定在“中等管理水平”上进行评价。因此,要将潜力评价的结果真正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还需作许多后续工作。

7、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特点:

1)评价结果的针对性较强2)强调进行多宜性评价3)考虑了土地利用的

经济背景4)结果表达更为直观

8、农用地分等的技术路线是:根据全国统一制定的标准耕作制度,以指定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为基础,通过对土地自然质量、土地利用水平和土地经济水平逐级订正,综合评定农用地等别。

9、国际上1996年通过的LUCC研究计划以五个中心问题为导向:

1)近三百年来人类利用(human use)导致的土地覆盖的变化;

2) 人类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 土地利用的变化在今后50年如何改变土地覆盖;

4) 人类和生物物理的直接驱动力对特定类型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5) 全球气候变化及生物地球化学变化与土地利用与覆盖之间的相互影响。

10、生态脆弱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生态敏感性强,系统稳定性差2)生态弹性小,抵御外界干扰能力差

3)自然恢复能力差4)生态承载能力低,环境容量小。

11、健康的生态系统应该满足以下特征:

1)不受对生态系统有严重危害的生态系统胁迫综合症的影响

2)具有恢复力,能够从自然的或人为的正常干扰中恢复过来

3)在没有或几乎没有投入的情况下,具有自我维持能力

4)不影响相邻系统,健康的生态系统不会对别的系统造成压力

5)不受风险因素的影响

6)在经济上可行

7)维持人类和其他有机群落的健康

12、生态系统管理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可持续性 2)目标 3)生态系统模型 4)复杂性和相关性5)动态特征

6)动态序列和尺度 7)人类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8)适应性和功能性。

第二篇:土地行政学地籍管理重点

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 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1自然 2社会经济3人的文化

土地合理利用的原则:1先评价规划后开发利用。2珍惜节约合理集约利用3均衡协调开发与合理布局。4国土真题开发农业优先有效利用各类土地。5开发利用与整治保护相结合。6加强法制和依法管理

我国土地面临基本问题:1耕地减少人口加,人地矛盾尖锐。2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加剧供需矛盾。3土地规划滞后法制不健全4土地利用不合理。5城镇及农村居民点规划缺乏总体规划的调控和指导。6轻视土地利用的经济原则7各级政府土地的宏观配置不适应土地市场和资产市场发展的要求。

土地利用管理:从国家利益全局出发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土地自然特点和地域条件对土地资源的配置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等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土地利用管理的原则:1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关系的原则2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统一3坚持依法统一科学的管理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管理的内容:1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2土地利用的规划与计划管理3土地配置的管理4土地用途管理5土地利用的监测与调控 土地利用管理的目标:1经济效率2分配公平3社会发展4保障供给5环境质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国名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和布局进行了一种战略性安排。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土地利用专项规划3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土地征用:国家为了公共需要城市建设或其他原因,依法的程序批准权限批准,并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强制取得农村集体所有的农业用地、房基地。从而取消其所有权另外支配使用的一种土地政策与制度。 土地征用的特征:1强制性2补偿性3转移性 我国土地市场的特点:1垄断性2权利主体性3不完全性4地域性5土地的共给弹性小需求大6竞争性7宏观调控性

我国土地市场的运行模式:1一级市场政府出让市场有偿有期限出让国有土地2二级市场使用权转让市场包括使用权出售互易出租3三级土地市场用地单位使用权的有偿转换有消费性质。

地籍管理:针对地籍的建立建设和提供应用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措施,是地籍工作体系的简称。

地籍管理目的:掌握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存在分配利用和管理状况从而为土地管理服务,为国家管理生产建设服务。

1、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是什

么?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

2、地籍调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地籍调查的基本内容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

3、地籍调查分为哪几类?

地籍调查分为初始地籍调查和变更地籍调查。

4、土地登记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土地登记的基本原则包括依法原则、申请原则、审查原则和属地管辖原则。

5、土地登记分为哪几类?

土地登记分为初始土地登记和变更土地登记。

6、土地登记的程序分为哪些?土地登记的程序分为土地登记申请、地籍调查、权属审核、注册登记和核发证书。

7、土地登记申请人应提交哪些文件资料?申请人向土地登记机关申请土地登记,应当提交的文件资料有(1)《土地登记申请书》。(2)单位、法定代表人证明,个人身份证明或户籍证明。(3)土地权属来源证明。(4)地上附着物权属证明。委托代理人申请土地登记的,还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和代理人资格身份证明。

8、土地证书有哪几种类?土地证书是土地登记卡部分内容的副本,是土地使用者、所有者和土地他项权利持有的法律凭证。目前我国的土地证书主要有四种:《国有土地使用证》、《集体土地所有证》、《集体土地使用证》、《土地他项权利证明书》。

9、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土地他项权利设定土地登记可分为哪几类?(1)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2)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3)国家作价出资(入股)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4)国家授权经营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5)国家租赁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

(6)集体土地所有权设定登记。(7)集体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8)土地使用权抵押设定登记。(9)土地使用权出租设定登记。

10、土地登记申请书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土地登记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基本事项,并由申请者签名盖章:

(一)申请者名称、地址;

(二)土地座落、面积、用途、等级、价格;

(三)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土地他项权利权属来源证明;

(四)其他事项。

11、土地登记形成的文件资料主要有哪几种?

(一)土地登记申请书;

(二)土地登记收件单;

(三)土地权属证明文件、资料;

(四)土地登记审批表;

(五)地籍图;

(六)土地登记簿(卡);

(七)土地证书签收簿;

(八)土地归户册(卡

(九)土地登记复查申请表;

(十)土地登记复查结果表;

(十一)确权过程中形成的协议书、决定书等文件、资料。

12、土地登记公开查询分哪几程序?

(一)查询土地登记的申请;

(二)对土地登记查询申请的审查;

(三)查询和鉴证;

(四)查询收费。

13、土地登记公开查询对查询人员有哪些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土地登记公开查询的良好秩序,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来维护。

(一)土地登记查询申请人查询土地资料应当在土地登记机关或其委托部门指定的场所进行。

(二)查询人应保持土地登记资料的完好,不得在登记资料上圈点、画线、注记、涂改或拆页等。

(三)查询人查询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土地登记资料,应按照保守国家秘密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四)查询人非法使用查询结果,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未经土地登记机关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将土地登记资料携带出指定的场所。

14、土地统计的特点和内容有哪些?土地统计的特点有:数量性、总体性、时空性、综合性、实用性。土地统计的内容有:土地的类型、面积、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等。

第三篇:土地利用规划重点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

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的依据:

1、区域土地及其相关资源状况;

2、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要;

3、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区域生产力的布局;

4、保障人民生活与社会安定的需要等。

土地质量评价:

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评价原则:

1、针对性原则

2、永续利用原则

3、效益原则

4、因地制宜原则

5、综合性原则

6、当前适宜性与潜在适宜性兼顾原则

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投入条件下, 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表现为在一定土地资源总量约束条件下,依据既定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调整和转换,最终达到土地资源在地区间和部门间的有效分配和再分配。

土地利用分区: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土地利用分区与土地利用布局 :

相似:它们都是在某一区域内,对工业、农业、城镇、交通运输线路等各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利用方式在空间上进行安排;都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并确定土地的不同功能和区域分工。

不同:土地利用分区主要任务是划分各种用地区,规定各种用地区土地的基本用途或主导功能,土地利用原则和管理措施,而土地利用布局主要任务是确定各类用地的比例、规模、空间位置和界限。它们紧密相关,互为依据,互相联系。

分区方法

(1)综合分析法(2)主导因素法(3)叠置法 (4)聚类法

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主要内容:

(1)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2)城乡居民点体系的基础条件分析;

(3)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4)城乡居民点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 ;

(5)城乡居民点体系职能结构;(6)城乡居民点体系空间结构 ;

(7)农村居民点体系的结构与布局

居民点规模:居民点规模依据不同的目的可以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一般来讲,居民点规模具有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活动规模和辐射规模。

城市规模弹性 :是指城市的人口与占地规模应有一个变化幅度。

城市规模弹性自由度:规模的最大与最小两者极限值的变化幅度。

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

1.历史推断法2.规划指标法

3. 分区测算法方法4. 模型预测法

居民点布局方法:(1)线性规划法;(2)力多边形法

居民点布局方案择优:

(1) 指标比较法 (2)运输重心法 (3)分级评分法 (4)费用比较法

交通运输用地指居民点以外的各种道路及其附属设施和民用机场、港口码头用地,包括护路林用地。

规划的内容:

交通运输量预测、交通运输方式选择、交通运输网络布局和交通运输用地规模的测算。 公路选线:根据路线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考虑安全、环保、土地利用和施工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通过全面比较,选择路线方案的全过程。

选线原则 :

一是要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需要;

二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使路线布置在地势高燥、地质良好,便于施工的走向上,并符合工程技术要求;

三是要根据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状况,做到路线顺直短捷,节约用地;

四是要与其他交通线路布局协调统一,形成一个较为完善合理的交通网;

五是要经济合理,一方面要在不增加工程造价的情况下,尽量提高技术标准,或在不降低技术标准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另一方面要综合考虑提高工程经济效益和运营经济效益,选择既经济又合理的选线方案。

选线方案择优 :

公路选线时往往会出现几个方案,必须通过对整个路线或某段路线的不同方案进行经济评价,以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最优方案。

评价时可采用下列三项指标:

①道路的工程造价 ②运营费用③占地面积损失

第十章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水土资源平衡就是综合考虑地区内水资源的供应能力和需求状况,分析本地区水资源的余缺情况,合理协调水资源的供求关系,以寻求水土资源的平衡。

水土资源平衡的重要作用:

(1)水土资源平衡是进行水资源的区域再分配,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重要依据。

(2)水土资源平衡是确定水量调节措施,兴修水利工程措施的基本依据。

(3)水土资源平衡是确定土地利用方式的重要依据 ,土地资源的利用是受水资源制约的,通过水土平衡计算,可以根据水量的余缺情况改进土地利用方式,以达到水土资源的最佳配合。

一个完善的灌排水工程系统应包括渠道取水枢纽、输水配水系统、田间调节系统、排水汇水系统和灌排渠系上的建筑物。另外,在丘陵山区,包括塘坝蓄水工程;在平原低洼地区包括堤防、圩垸和排水枢纽工程。

骨干渠道输水工程用地规划

常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干渠沿等高线布置,采用较小的纵坡,支渠则垂直等高线布置

(2)干渠垂直等高线布置,其纵坡比降视地面坡度而定

(3)合理穿绕布置(4)河网化布置

耕地详细规划 :

耕地组织形式:

指实施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轮作制度的耕地利用方式。

(一)轮作田区组织形式(固定轮作或分区轮作)

所谓轮作田区是指作物轮换种植的基本单元。在轮作田区之间按照一定的顺序,在时间和空间上轮换种植作物。

(二)耕作田块组织形式(单田轮作)

耕作田块组织形式是在同一块耕地上按时间先后安排作物的轮换顺序,各田块之间不存在作物的轮换关系

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基本农田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原则:

1、切实保护耕地原则

2、综合协调原则

3、双轨并行原则

4、区域完整性原则 程序:

1、耕地现状和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分析

2、耕地需求量预测

3、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确定

4、基本农田的分布

5、规划成果整理和绘图

主要成果:

①乡(镇)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图

②行政村土地利用现状图

③乡(镇)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

④行政村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

⑤土地分等定级图

⑥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工程建设规划图

⑦乡 (镇) 和行政村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说明书

土地整理规划 :

土地整理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土地整理的范畴和程序

(一) 土地整理的范畴

可分为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农地整理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农田整治、农地改造、地块调整、 土地结构调整、宜农荒地的开发、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二) 土地整理的规划程序

1.选择土地整理单元

2.编制土地整理规划

3.审批土地整理方案

4.组织土地整理实施

5.土地整理成果检查验收

废弃地复垦规划

(一)复垦规划的原则:

1、复垦应因地制宜,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协调发展

2、弃地复垦要和生产建设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并结合生产情况逐年实施。

3、复垦规划要与城镇(村)、道路水利等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做到地区建设布局合理化,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美化环境,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4、复垦要与矿区和邻近企业的排矿、排土、排灰、排渣等统一规划充分利用排放的废弃物充填挖损、塌陷的土地和地下采空区,既避免排放的废弃物另行占压土地,又解决了挖损、塌陷土地和地下采空区的充填物。

(二)复垦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1.现状调查 2.复垦预测3.确定复垦方向和治理目标4.编制复垦总体性规划

5.编制矿区土地复垦小区试验规划 6.编制复垦实施计划

7.开展复垦效益评价8.编制复垦规划成果

土地整治规划 :土地整治系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土地整治规划是指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称做土地整治规划。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

1、规划分析

2、现状调查、分析、评价

3、环境影响识别

4、环境目标确定

5、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规划方案影响预测、分析、评价

7、提出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8、评价结论和说明

9、监测与跟踪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① 规划分析② 环境现状调查、分析与评价 ③ 环境影响识别、环境目标确定、评价指标;④ 环境影响预测、分析、评价 ⑤ 拟定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⑥ 公众参与 ⑦ 监测与跟踪评价

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资料内容;

1、 土地利用规划图

2、土地利用规划说明书

3、技术和法律文件及其他调查资料

4、施工图及实施计划

土地利用规划图的编制:

(一)土地利用规划图的编制程序

以复制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作底图。在设计程序上,分为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两个阶段。初步设计阶段,规划人员将所规划的内容,从“骨架”性项目到具体项目,逐项绘制到图上,要求界线基本准确,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出整个规划设计的意图。 要求对整个规划方案或某些单项(部分)设计项目,提出几个不同方案,以供进行比较选择,并经过领导审 议和群众讨论,形成规划草图(初步设计图)。 技术设计属精确设计,在优质复制图上进行,要求对各规划项目进行精确的设计。无论是界线或面积,在图上都应准确无误,并可按技术设计图来计算面积和进行现场定界工作。

土地利用规划说明书的基本内容

(1)前言。 (2)基本情况。

(3)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包括土地利用战略目标、任务、措施等。

(4)土地利用供需平衡。包括土地需力、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等。

(5)居民点、交通运输、水利工程等

(6)农业用地规划。包括耕地、园地用地规划。(7)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8)土地利用规划效益预测。(9)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措施。

第四篇:土地资源学重点

土地资源学考试复习重点

1、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

2土地的基本特性:(1)土地的资源属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2)土地的资产属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3、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

4、土地资源质量调查的内容:(1)土地资源自然属性调查,气候调查、地形地貌调查、水资源调查、土壤调查、植被调查 (2)社会经济因素调查,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土地生产力和收益调查。

5、外业调绘:路线调查、制定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判、调绘阶段、补测、样区调绘验证。

6、土地资源评价概念:又可称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也包括对土地的各种自然构成要素以及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社会经济状况的综合评定。

7、土地资源评价特点:必须有特定的目的、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评价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必须全面分析评定、必须直接用于生产实践。

8、土地自然适宜性分类: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亚级、土地适宜性单元。

9计算题P145.10、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的内涵:(1)生物生理特征的人口承载量,它是把人均事物消费水平压缩到只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的最低水平时,所估算的区域土地最大可供养的人口数;(2)基于实现条件的人口承载量,它根据现有食物消费水平,参照可以预见的生活标准、生产力水平和土地资源消长状况,以估算未来某一时段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规模;(3)土地资源的极限人口承载量,它是在假设影响土地生产力的自然因素处于最优状态,资源管理近乎尽善尽美的理想情况下,土地的食物产出所能供给的最大人口限度。

11、中国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对策P178—P187。

12、决定区域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和结构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13、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指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全面安排和布局。

1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由国家和政府在整个行政辖区内制定的宏观的和长远的规划。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土地需求量预测和土地适宜性评价;确定各部门用地规模;提出各种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目标和方向;土地利用分区;确定骨干工程规划与布局;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1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1)对土地利用实行政府干预和控制,包括控制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分区、农用地生态过 程、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2)对土地利用矛盾的协调,协调人地矛盾、部门之间的矛盾、地区之间的矛盾。(3)组织土地利用(4)监督土地利用

16、基本农田:是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17、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1)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2)调整土地关系,使土地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提高的要求;(3)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土地产出率;(4)恢复土地的景观功能;(5)提高城乡现代化建设水平。

18、计算题P269.划的内容:(1)勘测与调查;(2)确定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目标(3)确定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域布局;(4)确定土地资源开发次序和开发速度;(5)制定土地资源开发资金计划;(6)选定土地资源开发模式。

20、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宏观

19、区域土地资源开发规划的内容:(战略:(1)土地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a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b合理开发利用耕地的原则;c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d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原则;e土地有偿使用的原则;f土地统一管理的原则;g保护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的原则;h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之间利益分配关系的原则(2)战略目标,a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确保粮食安全;b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c保障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必须的各项用地;d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e构建良好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3)战略重点,a耕地保护战略;b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战略;c土地生态建设战略

第五篇:土地评价3

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

1、土地

2、土地分级

3、土地潜力评价

4、农用地分级

二、简答题(52分,每题13分)

1、土地的主要经济属性有哪些?

2、简述土地类型的命名方法,并举出实例?

3、简述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4、简述农用地分等的技术路线?

三、论述题( 28 分)

结合自己的理解,论述土地资源评价的发展趋势?

1、 综合化,从单纯自然评价到自然与社会经济相结合的评价。服务的目的逐渐综合化。

2、多元化,提地评价研究从大农业综合评价转向农林牧单项作为评价。另外旅游用地评价、城市土地经济评价、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等也也逐渐的开展。

3、精确化。随着资源调查工作的结束,各种数据资料晚辈,土地评价工作会越来越细,成果的实用性变强。一些小区域、典型地段的土地评价会越来越多的开展,并且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评价方面的应用,也会提供土地评价方面的精确性。

4、定量化,要实行定量化,就要进行土地评价方法和评价技术手段的更新。

上一篇:团队沟通技巧答案下一篇:土地流转项目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