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综合效益三层结构评价法

2024-05-11

土地综合效益三层结构评价法(精选7篇)

篇1:土地综合效益三层结构评价法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三层结构评价法

本文从土地整理、土地整理综合效益入手,对土地整理中表现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方面进行单独分析,然后,从三方面相互作用、相互矛盾的角度提出土地整理应追求综合效益,构建了其综合效益三层结构的的评价体系.

作 者:曹凤祥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市土地整理中心办公室,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年,卷(期): “”(19) 分类号:P5 关键词:土地整理   效益分析   综合效益评价   三层次评价法  

篇2:土地综合效益三层结构评价法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一切生产和存在的源泉。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强度也处在动态的系统变化过程中。城市土地用地功能具有综合性及多样性,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项活动的载体。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是指城市土地在空间上的安排、使用和优化,是给整个城市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总和。伴随着“两型社会”的开展和“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化,节约集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当前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武京涛、涂建军等(2011)利用协同论思想建立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之间的耦合模型,在进行相关分析后认为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蔡滢滢、牟守国(2011)运用土地利用和城市化发展的相关数据,对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与城市化协调度进行等级划分,进而更好地制定措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此外,也有学者立足于指标体系与研究方法的选择,并以某一特定区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已有研究大多是针对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而言,对经济不发达、尤其是相对欠发达地区的研究还不够。本文通过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将变异系数赋权与功效系数确定综合发展态势相结合,对咸宁市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增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对策措施,以期为咸宁市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2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咸宁市地处华中腹地、长江中游南岸、鄂湘赣三省交汇中心,地跨东经113°32′-114°58′,北纬29°02′-30°19′,是南下北上的主要通道,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是武汉的后花园。现辖四县一市一区和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国土面积9831平方公里,占全湖北省国土面积的5.29%,截至2012年底,全市常住人口247.5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4.96万人,乡村人口132.54万人,城镇化率为46.45%,比2011年提高1.68个百分点。

近年来,咸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稳步增强,2012年全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60.99亿元,比上年增加108.98亿元,实现了连续三年突破100亿元的发展,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2%。全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1413.37公顷,其中商服用地97.74公顷,住宅用地475.17公顷,工矿仓储用地443.59公顷,其他用地396.87公顷。

2.2 数据来源

研究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2004-2013年《咸宁统计年鉴》和2004-2013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3 研究方法和过程

功效系数法根据系统工程目标规划原理提出,是指各项评价指标的实际值与该指标允许变动范围的相对位置,其基本思想是先运用功效系数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同度量转换,然后再采用算术平均数或几何平均法,对各项功效系数求总功效系数,作为对总体的综合评价值,并进行比较判定,总功效系数越大,表明评价对象的综合状况越好。城市土地利用涉及因素众多,运用功效系数法来评价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可以使评价结果更客观、科学。其计算过程如下。

3.1 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允许范围

根据选取指标的实际情况确定各指标的满意值和不允许值,满意值是指在目前条件下能够达到的最优值;不允许值是指该指标不应该出现的最低值。对于具有正功效的指标而言,在选定时间范围内的最大值为满意值,最小值为不允许值,负功效的指标则恰好相反。允许变动范围的参照值就是满意值与不允许值之差。

3.2 计算各项评价指标的功效系数

式(1)中Xj是现状值,xhj和xsj分别表示该指标的满意值与不允许值。

3.3 综合评价指数

式(2)中I为综合评价指数,Wj为权重,U(Xj)为功效系数。

4 咸宁市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核心工程,由于城市土地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而有必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全面反映和综合评价。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咸宁市土地资源利用特点,从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

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选取的指标中,由于各项指标对土地利用效益的贡献不同,因而有必要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本文根据各指标包含的分辨信息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权数,可有效消除主观因素的干扰。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如果某项指标在所有被评价对象上观测值的变异程度较大,说明评价对象达到该指标平均水平的难度较大,它可以明确区分各个评价对象在该方面的能力,应当赋予较大的权数;反之,则应赋予较小的权数。若有某项指标的变异程度为零,则说明所有的评价对象在该指标上的观测值相等,该指标没有评价价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表示各指标的平均数, Sj和Vj分别表示各指标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4.3 结果分析

利用上述计算公式,得到各指标权重值及功效系数,具体结果见表1、表2和表3。

注:表中功效系数并不能说明土地利用效益的绝对程度,只能说明土地利用效益在时间序列上的发展趋势和相对提升程度。

以上功效系数的计算结果,较好地反映出咸宁市土地利用效益的变化情况,并且由表3和图1可知,十年间咸宁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呈逐年递增状态,与咸宁市经济发展的实际基本相符。

4.3.1 社会效益变化分析

从表3和图1可知,咸宁市2003-2012年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综合评价指数有一定波动性,但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从2003年的0.6305上升到2012年的0.9868,年均增长率为5.10%,2003-2005年,社会效益指数有小幅波动,2005年之后则一直保持着相对平稳的增长幅度。

从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各评价指标来看,2003-2012年间,随着人口增长,除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和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呈小幅度波动外,其他三项指标均呈上升趋势,人口密度作为负向指标,在快速城市化的催动下不断增大,从2003年的282人/平方米增长到2012年的296人/平方米,与之相对应的是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十年间咸宁市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人数从63人发展到133人;此外,居民生活质量中与土地利用相关的两个主要指标——人均道路面积和人均居住面积也呈不断增长趋势,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在2003年仅为5.61平方米,2013年提高到7.96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从2003年的27.1平方米提高到2012年的43.81平方米。从各指标的增长速度来看,增长幅度最大的是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人数,年均增长率为8.56%,这与咸宁市的教育投入有很大关系,2012年,咸宁市地方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总计为260406万元,2003年这一支出仅为31045万元,但已占到当年度咸宁市年度财政总支出的21.77%。

咸宁市近年来发展迅速,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分别由2003年的6759.36元、5097元发展到2012年的18218元和14021元,年均增幅分别为11.65%和11.90%。但同时应该看到,由于其发展起点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求,社会福利水平还有待加强,这一点从万人拥有的公共车辆数和万人拥有病床数上的波动情况即可反映出来。

4.3.2 经济效益变化分析

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的基础,因而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的变化状况可以变相地反映经济效益发展情况,咸宁市作为湖北省最年轻的城市之一,发展潜力巨大,研究年份内咸宁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数稳步提高,增长趋势阶段性较为明显:2003-2004年增长相对缓慢,2004-2007年加速增长,2007-2012年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出现这一变化特征的主要原因在于21世纪初也正是咸宁撤地建市的开局阶段,各项基础薄弱,发展较为困难,导致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增长曲线在这一阶段较为平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咸宁市不断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大力开发土地资源,使该市经济不断发展,尤其2006年咸宁经济开发区的建立,为咸宁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此后随着“1+8”城市圈试点工作的开展以及“建设鄂南强市”战略的推行,咸宁市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

从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各项评价指标来看,在研究时段内,以地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地均财政收入为代表的士地生产率持续提高,2003年地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地均财政收入分别为1.76万元/公顷、0.09万元/公顷,到2012年,两项指标分别发展到7.57万元/公顷、0.46万元/公顷,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59%和20.39%,表明咸宁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不断增强。但工业发展水平低、规模小以及土地利用粗放均成为经济效益上升到新台阶的瓶颈,制约了总体经济的发展。

4.3.3 生态效益变化分析

经济学家常把“资源较丰富、经济欠发达”的现象称为“富饶的贫困”,咸宁是湖北省唯一一片红黄壤区,全市林深竹茂,自然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力强,由表3和图1可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度也日益提升,咸宁市生态建设也不断得到加强,其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综合评价指数在2003-2006年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速度,2007年出现小幅下降,2007年开始,其变化曲线急剧上扬,2011年达到最大值0.9810后,又出现小幅回落,究其原因,2006年之前,与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一样,咸宁市主要精力集中于经济实力的快速发展,从而导致对生态环境的投入相对匮乏,尤其2006年咸宁经济开发区建立后,经济规模不断增强,但是这种增长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对生态效益造成一些负面影响,2007年之后,咸宁市逐年增加环保投资,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污水的处理能力逐年增强,使得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垃圾的处理率和排放达标率总体上呈不断上升趋势,生态环境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日臻明显。

自咸宁市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后,咸宁更加关注土地的生态效益价值,其功效水平也不断提高,咸宁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人居环境的改变,具体指标反映在市区人均绿地面积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上,2003年,咸宁市市区人均绿地面积为9.65平方米,2012年发展到11.0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较快,从2003年的26.71%增加到2012年的41.61%,城市环境在评价区间内得到很大改观,但是应该看到,随着咸宁的不断发展,城市污染源日趋多元化,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不小的压力,2003年咸宁市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业烟尘排放量分别为7560万吨、8850吨,到2012年,两项指标数值分别发展到21768万吨和14168吨,如何协调好经济与环境的发展,探索找出一条经济与生态“双赢”的道路将会对咸宁市土地利用总体水平的提升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4.3.4 综合效益变化分析

土地对于人类的效益主要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从短期来看,这三种效益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是从长远来看,三者是统一的,经济效益是核心,生态效益是基础,社会效益是最终目标。对照表3和图1各年度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指数发展情况及变化轨迹后,不难发现2003至2012年间,咸宁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基本上呈同步增长趋势,可以说经济增长主导了整个土地利用效益的变化过程。这主要是因为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往往都是先考虑经济效益,然后才关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对于经济利益的过分追求,使人口、技术、资金和其他生产要素逐渐向城市集中,直接导致城市规模扩大。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能够发挥最大的规模效应与集聚经济效应,将为城市土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全社会居住环境,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提供持续动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咸宁市土地利用效益在社会、经济以及生态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反映在不同层面各个相关指标的改善度上。总体看来,咸宁市土地利用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推动了地区社会事业的进步,基本实现了生态条件的改善和环境的保护。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第一,2003-2012年,咸宁市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呈上升态势。土地资源短缺与人口迅猛发展的矛盾使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为缓解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的压力,咸宁市先后实施出台相关政策,涉及加强土地统一管理、强化土地规划和计划的指导调控作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整合现有低效利用土地和严格土地执法等多方面的内容,此类政策的出台和执行,使得2003-2012年间咸宁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均逐年增加,但土地利用三类效益增长幅度各不相同,根据本文的计算,咸宁市十年间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10%、5.47%和4.65%,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增长速度高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第二,研究期内,咸宁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呈上升趋势,但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变化轨迹各不相同,其中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社会效益呈波动增长,生态效益总体上升,但存在一定幅度的波动,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与咸宁市经济政策与发展状况密不可分,二者之间有很强的一致性。

第三,研究时段内咸宁市土地利用虽然取得一系列成就,但同样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不足以发挥土地利用最大潜力;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环境保护投资力度还有待加强。

5.2 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咸宁市土地利用效益的时序变化研究,借鉴其他地区的土地利用实际经验,本文就如何提高咸宁市土地利用整体水平,增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5.2.1 控制人口数量,处理好土地利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

土地利用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这两种关系表现得尤为紧张,两种关系的核心——“人”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咸宁市2003-2012年人口逐年上升,人口密度也不断增加,成为制约土地利用效益的重要因素,应从理智的角度并带有社会责任感来认识土地,尊重自然规划,控制人口数量,一方面要继续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努力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控制外来人口增长速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

5.2.2 挖掘城市土地利用潜力,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土地利用经济效益

虽然咸宁市2003-2012年经济效益指数不断提高,但是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尤其咸宁市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着建设用地指标紧张、利用结构不合理且城市土地大量空置的现象,需全面盘点城市可利用的土地资产,充分挖掘潜在资源。在建设用地方面,要在招商引资及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引导企业投资有利于土地高效利用的项目,如先进技术的应用、对环境生态保护的投入等,在不依靠土地利用规模扩张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建设用地结构,提高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经济效益。

5.2.3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城市生态内涵

研究期内,咸宁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益虽然有一定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环保投入资金利用率不高,环境管理能力弱以及能源消费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结合咸宁市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咸宁市生态优势,优先布局生态屏障用地;其次应以“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大环保的投入力度,积极进行城市园林工程建设,完善城市生态空间;此外,还应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加强城市污染综合治理,发展循环经济。

5.2.4提高土地管理水平,重点抓好整体效益的协调提高

咸宁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在研究时段内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2007年的生态效益有所波动。分析表明,随着咸宁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升,但是对生态条件的改善力度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全市的整体土地利用系统看,今后要解决好生态和环境保护问题,确保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在和谐中逐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的整体效益。

摘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反映,以咸宁市为实证分析对象,从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功效系数法对咸宁市土地利用效益在时间序列上的发展趋势和相对提升幅度进行全面评价,结果表明:(1)2003-2012年间,咸宁市土地利用效益整体呈上升趋势;(2)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发展趋势与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有很大的关联性;(3)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协调,是提高咸宁市土地利用效益的有效途径。

篇3:土地综合效益三层结构评价法

关键词: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层次分析法;熵值法;最优组合赋权法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3-0385-04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也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耕地资源是土地资源的精华,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1]。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但支撑经济增长的土地却在减少,这就意味着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建设用地需求与农用地保护的矛盾将日益突出[2-4]。为了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各地区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全面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推动我国土地整理事业的迅速发展[4]。

土地整理是一项全球性的战略任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粮荒,德国、荷兰进行了早期的土地整理探索和研究。其后许多欧洲国家也逐步实施了相关的土地整理工作。我国从20世纪末才系统地开始土地整理探索和实践活动[5]。土地整理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与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行政、经济、法律、工程技术等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6-7]。

在国家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工作的宏观背景下,山西省有序地开展了一系列土地整理工作。2001—2010年山西省累计投入32.97亿元整治土地11.2万hm2,新增耕地 2.8万hm2。该省已有100个县(市、区)实施了国家和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如此规模巨大的工程,究竟取得了怎样的效益,一直是政府和公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国内学者对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做了许多探索和研究,如倪九派等将改进的层次分析法(AHP)、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结合起来对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进行了定量化评价[8];刘琳等运用三标度层次分析法对山西省武乡县土地整理项目的综合效益作了评价研究[9];Tang等从耕地整理的数量潜力和质量潜力2个角度对我国耕地整理进行了测算分析[10]。本研究在借鉴相关最优组合赋权法相关理论的基础上[11-12],采用简化的三标度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采用熵值法确定客观权重,兼顾专家经验的重要性,同时又力求评价的客观性,使得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方法更为客观、科学,并以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分析土地整理项目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以期为我国土地整理项目效益评价实践提供指导。

1 研究区概况

1.1 地理、经济概况

闻喜县位于山西省南部,运城市北端,110°59′33″~111°37′29″E,35°9′38″~35°34′11″N,东西长57.55 km,南北宽 45.3 km,总面积1 174 km2,耕地面积5.3万hm2。下辖13个乡镇,342个行政村。总人口39.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77万人,人口密度为335人/km2。闻喜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秋季多阴雨,冬季寒冷少雪。

研究区涉及裴社乡的小王、小王沟、保安、宋家庄、裴社、王赵、铁牛峪、南坡、裴南、上王等10个行政村。总人口为 7 869人,现有耕地面积1 560.3 hm2(其中项目区内耕地面积为1 044.6 hm2),居民收入以农业为主,种植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棉花、蔬菜、经济林为次,人均纯收入仅为 3 600元/年左右。

1.2 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集中连片,项目区边界内总面积为1 324.75 hm2,扣除不整理面积131.98 hm2(居民点90.96 hm2,采矿用地 6.19 hm2,果园0.14 hm2,有林地2.65 hm2,公路用地 0.87 hm2,内陆滩涂12.97 hm2,设施农业用地2.05 hm2,乡农场作为移民安置点预留建设用地17.02 hm2),建设规模为1 192.77 hm2。项目区农作物年产量为4 699.5 kg/hm2,耕地综合质量被评价为五等地。

1.3 土地整理预期目标

项目区建设规模1 192.77 hm2,通过土地整理,增加耕地16.87 hm2,净增耕地比例1.41%,人均耕地数量增加,缓解人地矛盾,全面提高耕地生产水平,使耕地单产在2~3年达到当地较高水平。

2 数据和方法

2.1 数据来源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数据主要有2方面:一是以太原沃克尔公司编写的裴社乡小王等10村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作为基础信息(项目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项目规划基本情况);二是关于项目评价指标的选择以及指标权重数据和等级评判等数据的获取,为了较客观地评价土地整理效益,通过咨询有关专家和对当地群众进行问卷调查获得。

2.2 评价方法

最优化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某些数学问题的最优解,将几种单一模型的权重进行协调取优的一种方法。本研究选用确定权重的主观赋权法(层次分析法)和客观赋权法(熵值法)进行组合优化,以求权重值的确定满足主观判断、客观分析的组合最优化。在本研究中,准则层对目标层权重的确定采用AHP法,措施层每一方面对准则层权重的确定选用了主观赋权法(层次分析法)和客观赋权法(熵值法)进行组合优化,以求得最优组合权重值。

2.2.1 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 对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进行量化研究,采用简化的三标度AHP确定评价指标因子的主观权重。

nlc202309032003

AHP是 Sat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新型多目标决策方法。它通过建立判断矩阵,逐步分层将问题涉及的复杂因素和决策者个人因素综合起来,进行逻辑思维,然后用定量的形式表示出来,从而使复杂问题从定性分析向定量结果转化[13]。

AHP确定权重的关键是按某一标度来构建判断矩阵,本研究思路为:用易于被决策者接受和掌握且可信度较强的三标度(0,1,2)数值排序法构造比较矩阵,直接用各因素的重要性排序指数向量,并由此构造相应的规范化权重向量,即可得出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值。

(1)构建三标度比较矩阵

3.2 确立最优组合权重

通过咨询土地整理工作方面的专家和走访当地群众,收集意见并进行分析,综合评判各指标在土地整理综合效益中所起作用,根据改进的简化三标度层次分析法构造出各层次指标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矩阵,由此可以计算出相应指标所在层次的主观权重。再根据指标层各指标的属性值确定熵权值,继而确定各指标的最优组合权重(表2)。

3.3 计算综合评价得分

通过计算获得该项目的综合效益评价结果(表2),进一步计算出总目标的综合评价值F=0.395 9,可得该项目对应的综合效益等级为“较好”。

3.4 效益分析

根据表2中各指标综合值,灌溉保证率增加值的综合值最高,由此可以得出,该项目通过增加可保证灌溉面积使得综合效益增强。进一步分析发现,项目区居民支持度最高,土地单产增加率和农民年纯收入增加率相对其他指标比较显著,也就是说,项目区农民支持土地整理,并且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农民可以实现增产增收,符合群众需求。

4 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采用简化的层次分析法(AHP)建立相对清晰的评价层次,可以反映总体需求及各因素预期效益。评价过程中综合考虑群众和决策者对各项因素的需求,并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和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将其量化。同时为了增强评价的客观性,结合熵值法构建最优化赋权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该方法可以比较清晰地反映项目实施的各项效益,从而为后期项目实施提供参考。

本研究表明,闻喜县裴社乡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实施的综合效益较好。通过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可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业环境,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动力。

4.2 建议

随着我国农村土地整理工作的发展,相应的规范化土地整理评价体系将为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提供不可替代的指导性作用。本研究通过最优组合赋权法对闻喜县裴社乡基本农田整理项目进行评价,提出了相应的评价体系及模型。针对土地整理项目,提出以下建议:(1)土地整理项目的综合评价须要相关部门协调制定相应地区的评价指标,客观评价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带来的各项效益,在此基础上作出适当取舍,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最优化配置,最大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对于干旱地区而言,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将提高耕地质量等级,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盐碱化率,从而实现农业产量增加。适当条件下,可以进行节水农业的推广。

参考文献:

[1]朱红波. 耕地资源安全的内涵与理论基础[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25(3):26-29.

[2]肖金成,汪阳红. 土地管理新论[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2.

[3]李 田. 酒泉市农村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2011.

[4]史利江,王圣云,安祥生,等. 山西古交原平川区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1):219-226.

[5]Gu X K,Dai B,C Bai M. Landscape effects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in central China—A case study of tianmen city,Hubei province[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08,18(1):41-46.

[6]罗 明,王 军. 中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及对策[J]. 地理科学进展,2001,20(2):97-103.

[7]卢新海,谷晓坤,李睿璞. 土地整理[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6.

[8]倪九派,李 萍,魏朝富,等. 基于AHP和熵权法赋权的区域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2009,25(5):202-209.

[9]刘 琳,余 莉,李 正,等. 基于改进模糊层次模型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3):204-208.

[10]Tang X M,Chen B M,Zhang L N,et al. Analysis of cultivated land consolidation potential in China[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Transactions of the CSAE),2012,28(1):219-224.

[11]孟凡奇,李广杰,汪 茜. 最优组合赋权法在泥石流危险度评价中的应用[J]. 人民长江,2009,40(22):40-42.

[12]张以晨,佴 磊,孟凡奇,等. 基于最优组合赋权理论的可拓学评价模型的应用[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41(4):1110-1115,1135.

[13]牛映武,杨文鹏. 运筹学[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316-327.

[14]付 强. 数据处理方法及其农业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05-110.

[15]覃事娅,尹惠斌.基于AHP的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实证研究[J]. 河北农业科学,2007,11(2):93-96.

[16]李 岩,赵庚星,王瑷玲,等.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其应用[J]. 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0):98-101.

[17]齐 梅,杨庆媛,杜 静. 农村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以山东省章丘市为例[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1-5.

篇4:土地综合效益三层结构评价法

1 柳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1 柳州市概况

柳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北, 地处柳江中游, 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重镇。行政管辖包括:柳南、柳北、城中、鱼峰四城区和柳江、柳城、鹿寨、融安、融水、三江6个县, 总面积186.17万hm2。柳州市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整个地形大致从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 总体上土地坡度较大。

柳州市区经济水平在整个柳州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005年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119996万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578.59元。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7730万元, 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3.66:49.30:37.04。

1.2 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现状

1.2.1 土地利用结构。

2005年, 柳州市土地总面积为186.17万hm2, 其中:农用地144.37万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77.55%;建设用地6.07万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3.26%;未利用地35.73万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19.19%。具体结构数据如表1。

1.2.2 土地利用多样性。

土地利用多样性可采用Gibbs-Mittin模型分析:

其中, Gm为多样性指数, xi为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 n为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数。当Gm=0时表示该区域内只有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当Gm=1时则表示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均匀分布;Gm越大, 表示土地利用类型越多样。根据表1计算, 柳州市土地利用的多样化指数为0.6406, 土地多样化程度较高, 土地利用具有多种可能性, 为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提供了必要条件。

1.2.3 土地利用集中程度。

与土地利用的多样性相反, 土地利用的集中程度反映了土地利用结构中各种土地类型的单一化程度。土地利用的集中程度可用Lorenz曲线测度。在确定区域特征时是一种有效的定量方法。Lorenz曲线主要应用于测度地理现象在区域上的集中程度。它的应用过程是:首先计算出各种土地类型所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 将这些数据按由小到大排列起来, 然后计算出累计的百分比, 据此绘出曲线。曲线越弯曲, 则表明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程度越集中;曲线越平滑, 则表明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程度越分散。依据表1所绘制的Lorenz曲线如图1:

如图1所示, 柳州市土地利用集中程度的Lorenz曲线弯曲度比较大近乎90度直上升, 这反映出柳州市土地利用程度相对比较集中。

2 柳州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

2.1 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类型

“D—S—R” (驱动力-状态-响应) 模型是在“P-S-R”框架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 (郭旭东等, 2003) 。其中驱动力指标用以表征那些造成发展不可持续性的人类活动和消费模式或经济系统的一些因素;状态指标用以表征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各关系的状态;响应指标用以表征人类为促进可持续发展过程所采取的对策。

2.2 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方法

在数据的收集整理基础上, 以行政区划相对稳定的县为评价单元, 主要利用已统计数据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数据和结果。采用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AHP) 法确定指标权重, 指标量化标准参照分等及其他标准, 综合上述因素后建立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模型, 并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

2.3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本文参照“D-S-R” (驱动力-状态-响应) 模型建立指标体系, 所以选用层次分析法 (AHP) 确立权重比较适合。

2.4 因素、因子的确立

在上述概念框架以及初步选取的因子, 结合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 注重数据的可获得性、因子的针对性以及差异性, 最终确立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因素体系。

2.5 权重的计算与结果

2.5.1 层次分析结构。

参照“D-S-R”模型建立了指标体系, 按照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的计算。囿于现实资料的情况, 以及评价的侧重, 构建层次分析图, 如图2:

2.5.2 层次单排序。

层次单排序实际上是求单目标判断矩阵的权值, 即根据专家填写的判断矩阵计算对于上一层某一元素而言, 本层次与其有关的元素的重要性次序的权值。

计算判断矩阵每行所有元素的几何平均值。根据目标层A构造判断矩阵, 计算权重, 如表2至表5:

由计算结果可知, 状态指标为0.56, 占一半以上, 充分体现了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中以适时效益状况为主的目的;响应指标为0.32, 驱动力指标为0.12。

2.5.3 一致性检验。

为了检验一致性如何, 需要计算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定义CI= (λmax-n) / (n-1) 。显然当判断矩阵满足完全一致性时, CI=0。λmax愈大, 则λmax-n愈大, 从而CI愈大, 矩阵的一致性愈差。当CR<0.10时, 则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具体数值如表6:

由上表可以看出, 各层各项之间的CR值均小于0.1, 可以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2.5.4 各因素实际权重及重要性排序。

最终要确定各个基层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即“合成权重”, 由基层指标相对于上层元素权重与上层元素相对于更上层元素权重依次相乘得来, 直接返回最高层。各因素因子权重如表7:

2.6 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及结果分析

2.6.1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在评价指标权重确立以后, 由于各因子分属于不同的范畴, 量纲不统一从而没有可比性。这样的情况下进行比较和评价是困难的。所以只有将各因子标准化后, 在同一量纲下进行比较和评价。

(1) 隶属度函数类型。 (1) 抛物线型 (中间型) 。属于这类的因子, 其指标值在一定的范围内, 评价对象质量最好, 超过这一范围, 随着偏离程度的增大, 质量越差。属于这类因子的有:森林覆盖率。 (2) S型。一是正相关型。属于这类的因子, 其指标值越高, 评价对象质量越好, 但到一定临界值之后, 其作用效果也趋于恒定, 分线性和曲线型两种函数。除去森林覆盖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之外, 其余因子都属于这一类型的指标。二是负相关型。属于这类的因子, 其特性与S正相关刚好相反, 即指标值越低, 评价质量越高, 达到一定临界值之后, 其作用也趋于恒定。属于这一类的因子为:人口自然增长率。

(2) 转折点的选取。根据已有的研究资料, 参照国内外土地持续利用标准、广西省和柳州市各项指标的平均值以及1996~2010年柳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综合分析确定曲线中转折点的相应数值, 如表8、表9:

2.6.2 评价模型的选择。

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是一个多指标的评价体系, 前文已经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了评价体系中各因子的权重, 并且在统一的量纲下量化。故本文采用加权求和模型来进行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模型如下:

S:土地利用效益;i:评价指标的序号;Wi:第i个评价指标因素得分;Xi:第i个指标权重。

2.6.3 评价结果及分析。

依据以上评价模型, 分年份计算分值如表10:

由上表可以看出柳州市除市区土地利用效益较高之外, 其他各县土地利用效益总体水平处于中等, 各县从2003~2005年间的土地利用效益程度在65~75之间, 如图3:

从上图可以看出柳州市区的土地利用效益远远超过其他各县, 融安、融水、鹿寨及三江次之, 柳江、柳城再次之。虽然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鹿寨、融安、融水、三江其余四县土地利用效益水平要高出柳江和柳城两县。但是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在土地利用率这项指标上, 可以看出这四县利用率均达到或超过了80%, 三江县甚至达到了90%以上, 说明地利用程度较大。从人均生产总值和地均生产总值两项指标可以看出, 虽然土地利用程度较大, 但利用土地所得的经济效益却并不理想。

3 柳州市土地利用效益的空间差异分析

3.1 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

将空间各属性数据导入Geo DA中, 计算出2003~2005年三年间柳州市土地利用效益空间自相关性指数Moran’s I如表11:

由表上各年间的不同的正的Moran’s I值表明:柳州市土地利用效益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 即土地利用效益水平相近的区域相邻近。此外, 从整个三年的发展情况下来看, 空间关联程度明显下降, 2003年的关联度最高, 2005年最低。空间关联度的下降也说明:研究区域内实施了一定的措施改变了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以及生态效益, 从而使得整个区域内的各县之间土地利用效益水平差异缩小, 空间随机分布性加强。

3.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

前面已经计算出Moran’s I值, 通过Geo DA作出Moran’s I值的散点图, 可以进一步揭示柳州市各县土地利用效益水平的局部自相关的关联度, 如图4:

其中X为当年各县土地利用效益水平的标准化值, Y轴为当年相邻区域土地利用效益水平的标准化值。

从上面的统计图中, 可以看出了2003年中的趋势线的斜率最大, 除第四象限外, 其他三个象限都有。在2004~2005年, 点基本上都落在第三象限, 也就是低低 (LL) 中。

综合三年的散点图, 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分别是: (1) 空间差异较大, 区域自身水平较高但周边较低 (HL) , 显著观测值为柳州市区。柳州市在土地利用效益的水平上远远超过了市域内其他各县。而与柳州相邻的柳江、柳城和鹿寨的水平相对较低。这也反映了柳州市区经济地位和投入产出水平。

(2) 空间差异较大, 自身水平较低但周边水平较高 (LH) , 观测点为柳城县。柳城上与融安、融水接壤, 左与鹿寨接壤, 下与柳州市区接壤。柳城县虽然在经济上的指标很高, 但是在其他方面的指标却比较低, 这就导致了土地利用效益综合水平的降低, 如此相似的还有柳江县。

(3) 空间差异小较小, 但区域自身和周边水平较低 (LL) 。从三年的散点图可以看出, 除2003年外其他两年, 绝大部分观测点都落在了这一象限内, 总体数量达到了6个。这说明, 柳州市土地利用效益的整体水平偏低。

从空间关联度的分析上看, 柳州市土地利用关系不协调, 从而制约了全市整体效益的提高。市区的直接辐射半径不大, 没有形成多层次的城市辐射网络因而削弱了中心城市的对外影响范围。

3.3 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要提高柳州市土地利用效益, 应该加强市区经济与周边城镇及农村之间的紧密而直接的经济联系, 扩大市区的影响范围, 形成多层次的城市辐射网络。并依此形成合理的城乡规划布局, 提高城乡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 政府需加强对中小城镇的扶持, 以提高中小城镇的经济和社会水平的发展。切实的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社会生活、福利以及公共设施的水平, 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吉秋、鲍光淑、刘斌, 基于GIS的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2003, 34 (1) :16-18.

[2]柳州市统计局, 柳州市经济统计年鉴 (2004—2006) ,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

[3]罗溢, 邛崃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及其效益评价.四川农业大学, 2005.

[4]兰仰金、韦素琼, 福州城镇用地经济效益分析, 福建地理, 2003, 18 (2) :15-21.

[5]潘竟虎、张佳龙、张勇, 甘肃省区域经济空间差异的ESDA—GIS分析, 西北大学学报, 2006, 42 (6) :33-35.

篇5:土地综合整治效益应如何评价

武冈市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头堂乡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能大大提高项目区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项目通过武冈市头堂乡托坪等五个村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农村居民点建设、产业发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水利工程建设、公益设施建设、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整合,统筹安排规划范围内生产、生活、居住、建设、生态用地,合理布局农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村庄建设,促进项目区新农村建设,实现项目区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项目区概况

项目区位于武冈市东北部,离市区5km,国道武马路从项目区南边穿过,交通便利;北接青山村和大井村,西邻石头坪村和金明村,南临郝水河,东接二堂村和曹旗村;范围辖头堂乡托坪、小山、地母庵、双峰、江口五个村,其中托坪村为头堂乡乡政府驻地,总面积11.63平方公里。区域“山、水、田”特色分明,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区位优势明显。

项目区位于武冈市郝水河下游,属低山丘陵地区,相对高差小,地形平缓,地面坡度小。项目区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春温多变、盛夏酷热、秋季长旱、无霜期长等季风性气候特征。年均气温16.6℃,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96.0毫米。

项目区土壤类型多样,共有水稻土、潮土、红壤、山地黄壤、黄棕壤、山地山甸土和黑色石灰土等7个土类、12个亚类、38个土属、120个土种。以红壤为主,质地粘重,山地黄壤次之,再次为黄棕壤。

项目区共有56个村民小组,村民2361户,人口8381人。耕地面积438.96公顷,人均耕地0.93亩,低于我国人均耕地1.4亩的平均水平。第一产业以种植为主,生猪等养殖业为辅。 第二产业主要为村办企业,共有20多家,以林木初加工为主。第三产业主要为饭店、超市等服务业,规模小。2009年人均产值3800元,人均农业产值2400元,人均纯收入1650元。

项目区共有各类水利工程设施374(处、台),其中拦河坝一座、50千瓦电灌站一处,小型水库两座,山塘20余口,各类排灌主支渠37公里。以上各类水利工程设施年久失修,淤积、渗漏、塌垮十分严重。现有的土质渠道大多为灌溉渠道,没有专用的排水沟,暴雨季节串排现象严重,农田排水不畅。

项目区有武马公路从边缘通过,乡级道路宽度为4米,村级道路宽度为3米,路面为砂石,机耕道、田间道路较差。项目区内村道和省道周边均有低压电网,电力设施比较齐全。约20%-30%的村民装有有线电话,无线网络覆盖整个项目区,通讯方便。项目区内主要为农业用地,无化工企业,无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少,主要是农业生产污水及雨水的排放,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项目区土地利用的问题

一是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较为散乱,“空心村”较多。项目区农民新建房多为自发性、自由式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布局散乱,扩张无序,基础设施不完善,形成有新房无新村的局面,也导致了“空心村”的形成。

二是耕地后备资源相对不足。项目区山地、丘陵、水面比重较大,难以利用的未利用土地较多,耕地后备资源相对不足,开发这些后备土地资源,投资较多,难度较大。

三是土地产出率不高。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土地产出率不高。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主要原则

一是综合性原则:所选取的评价方法和指标必须比较系统全面地反映项目预期的效益。涵盖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内容。

二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价应从定性分析入手,揭示其本质和内在联系,同时尽量将各类影响因素量化,避免随意性。

三是差异性原则:所选取的指标对当地的土地综合整治效益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能敏感地反映事物变化,无差别或差别不大的指标不能列入评价指标体系。

四是可操作性原则:涉及土地综合整治的评价方法和指标要简单明确,资料要易于收集,统计口径要统一,要尽量采用现有的统计数据。

指标体系的构建

层次分析法能合理地将定性与定量的决策结合起来,按照思维、心理的规律把决策过程层次化、数量化。其基本原理,是把所研究的复杂问题看作一个大系统,通过对系统的多个因素的分析,划分出各个因素间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再对每一层次的各个因素进行客观的判断后,相应地给出相对重要性的定量表示,进而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出每一层全部因素的相对重要的权值,并进行排序。在效益评价指标建立的基础上,通过专家综合评判各个指标重要性,构造判断矩阵。

根据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及专家打分,得到土地综合整治前后单项指标原始数据,按照上述量化标准,得出土地综合整治前后单项指标的分值,依据评价模型,计算头堂乡土地综合整治前后效益评价值。

武冈市头堂乡土地综合整治前后效益评价值分别为52.7940和78.8840,土地综合整治后各单项指标值普遍高于土地综合整治前,说明该项目实施效果将会比较好。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分别为41.8070和20.2025分,说明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尤其对农田水利、交通的改善效果明显,说明在本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方案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突出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提高。

(作者单位: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

篇6:土地综合效益三层结构评价法

国际能源署于2010年7月19日发布报告称,2009年中国能源消耗量超过美国,高出约4%,成为世界能源消耗量排名第一的国家。目前我国建筑总能耗约占社会终端能耗的28%[1],在既有400多亿平方米建筑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单位建筑能耗是同等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3倍,绝大多数既有居住建筑普遍存在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和气密性差、供热空调系统效率低下等问题,节能潜力巨大。在建筑的结构能耗中,围护结构的传热热损失约占70%~80% [2]。我国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围护结构单位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数倍。因此对建筑围护结构进行节能改造,提高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减少热损失,变得越来越迫切和重要。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建筑节能改造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人们的研究大多只局限于建筑节能改造的经济效益评价,而忽略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更有效地组织和实施节能改造过程,确实达到节约能源、减少热费支出、改善室内居住热环境等目的,本文将采用属性层次模型AHM,从技术效果、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四个方面对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并列举一个实例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这将对于提高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管理水平和保证节能改造工程质量,对于促进我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居住舒适和健康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为了建立一套科学的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总结以往围护结构节能改造项目的特点,并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科学性原则。对节能改造效益的影响因素很多,只有一个全面的科学的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全面地反映节能改造项目的效益状况,才有可能对项目做出正确的评价。

(2)层次性、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层次要适中,不能过多,但要充分反映节能改造效益的类别和等级,并要充分考虑各效益因素的相关性,使指标体系构成一个系统的整体。

(3)可行性原则。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效益评价指标要能够方便地被度量,不易量化的指标也要求能够通过简便的方法得到有效的评价结果。

(4)差异性原则[3]。我国区域间自然条件差异较大,不同的节能改造项目也存在着差异,因此指标体系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设置。

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个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项目所产生的效益可分为技术效果、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现根据节能改造的各种措施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从以上四个方面建立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有三级指标构成,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2 属性层次模型的实现

本文将采用一种新的无结构决策方法——属性层次模型AHM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属性层次模型是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程乾生教授于1997年提出的一种新的无结构决策方法[6]。程乾生教授指出:AHP相当于重量模型(或举重模型),而AHM相当于球赛模型。AHM方法在属性测度基础上,提出了相对属性测度和属性判断矩阵的概念,且不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使用AHM方法解决问题时,可避免大量的计算,使决策更加容易实现。

2.1 建立层次结构

属性层次模型的层次结构如表1所示。

2.2 构造属性判断矩阵并计算相对属性权

本评价指标体系最低层有26个元素x1,x2,…,x26。对较高一层指标,比较两个不同的元素xixj(ij),xixj的对较高一层指标的重要性分别记为xijxji。按属性测度的要求,xijxji应满足:xij≥0, xji≥0, xij+xji= 1。元素xi和自身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规定xji= 0, 1≤in

xij组成的矩阵(xij)1≤i,jn称为属性判断矩阵。若xij>xji,则称xixj相对重要,认为xi>xj

在层次分析法中,元素xixj的比较由相对比例标度bij给出,因此可由bij确定xij, 可规定:

xij={Κ/(Κ+1)bij=Κ1/(Κ+1)bij=1/Κ[6]

对第二层指标,称wy=(wy(1),wy(2),…,wy(n))Tx1,x2,…,xn的相对属性权,其中T表示转置,且

WC(i)=2n(n-1)nj=1xij[6]

在第二层指标下相对属性测度和属性权可表示为(只列出第二层指标y1的相对属性测度和属性权,其他指标的情况与y1相似,不再一一列出):

同理可得第一层指标和目标层指标下的相对属性测度和属性权。

根据上述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走访施工现场和咨询专家,本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相对属性测度和属性权确定如下:

2.3 计算三层指标权重排序

首先计算在技术效果指标、经济效益指标、环境效益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下第三层指标对第二层指标的权重排序,分别为:(Wz(1)Wу1T,Wz(2)Wу2T),(Wz(3)Wу3T,Wz(4)Wу4T),(Wz(5)Wу5T),(Wz(6)Wу6T,Wz(7)Wу7T,Wz(8)Wу8T)。

然后计算第三层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总排序为A=(Wg(1)Wz(1)Wу1T,Wg(1)Wz(2)Wу2T,Wg(2)Wz(3)Wу3T,Wg(2)Wz(4)Wу4T,Wg(3)Wz(5)Wу5T,Wg(4)Wz(6)Wу6T,Wg(4)Wz(7)Wу7T,Wg(4)Wz(8)Wу8T)。

根据以上确定的各指标的相对属性测度和属性权,在本效益评价体系下,第三层指标的权重总排序为: A=(0.0087,0.0030,0.0144,0.0413,0.0284,0.0133,0.0477,0.0211,0.0304,0.0486,0.0264,0.0343,0.0418,0.0182,0.0182,0.0624,0.0214,0.1035,0.0646,0.0371,0.0153,0.0568,0.0929,0.0208,0.0375,0.0918)。

2.4 综合评价

根据节能改造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将最低层的26个指标作为改造效益综合评价的因素,则有:U={u1,u2,u3,…,u26}。

组织数位建筑节能方面的专家对26个评价因素进行打分,打分取值区间为[1],取值到小数点后一位,每个评价因素得分值取各专家打分的算术平均值,于是得到26个评价因素的分值矩阵,为:B=(b1,b2,b3,…,b26)。

将效益评价等级分为优(9~10)、良(7~8.9)、中(5~6.9)、差(1~4.9)四个评价等级,有:V={优,良,中,差}。其中,优表示改造工程达到甚至超出改造要求;良表示改造工程基本达到改造要求;中表示改造工程目标部分实现,有一定效果;差表示改造工程目标实现非常有限,效果不明显。

最后,得出节能改造工程的综合评价值:C=B·AT

3 实例分析

根据上述方法对西安市某小区居民住宅围护结构节能改造项目进行效益综合评价。该小区共有4栋住宅,建筑层数7层,单元式,建于1990年至1991年,为砖混结构、毛石基础、木门窗、卷材防水屋面。主要对该小区进行了如下节能改造:外墙改造通过粘贴苯板进行外墙外保温;屋面改造采用阻燃型挤塑聚苯乙烯板;外窗玻璃粘贴热反射隔热膜,并进一步加强气密性。

请5位专家根据实测和调查数据(这里不再赘述),按照评价等级,对该项目效益评价体系中的26项评价因素进行打分,取算术平均值后的分值矩阵为:

B=(3,3,3,9,6.7,2,6,8.9,8,7.2,7,8.3,7.8,6.8,6,8.8,8,7.8,6.9,5.8,6,7.9,7.4,4.5,7.3,8.1)。

该节能改造项目的综合评价值为:C=B·AT=7.2899。

由此可见该项目节能改造的结果为良,基本达到了改造要求。这说明该节能改造工程某些环节仍然存在着问题,或者建筑个别部位需要进一步进行改造以达到节能要求。

4 结论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效益综合评价是建筑节能管理的重要环节。鉴于目前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综合效益分析并进行量化科学管理的研究较少,本文利用属性层次模型AHM对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综合效益进行了量化分析和评价。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可以对建筑节能改造的综合效益作出科学有效的评价,在建筑节能改造效益综合评价中具有一定使用价值,对建筑节能改造效益综合评价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节能改造是涉及自然和社会多种复杂因素的集合,由于不同的地区和项目的特点不同,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还要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进行调整,这里只是阐述了最普遍的情况。只有根据不同的项目作出恰当的调整,才能做出更加科学的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国的建筑使用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约28%[J].商品与质量,2009(S6):3

[2]樊葳.夏热冬冷地区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及经济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08

[3]刘永健,李新辉,张雪姣.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建筑节能,2010,38(10):71-73

[4]张崇飞.乌鲁木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评价体系的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2008

[5]占松林,孙金颖,刘长滨,郝玲.建筑节能投资的综合效益分析[J].建筑经济,2010(4):97-99

篇7:土地综合效益三层结构评价法

关键词:农村土地整治;效益评价;层次分析法;熵权法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6)04-0035-05

一、引言

据有关测算,我国耕地人口承载量的理论合理值为8亿,而2020年人口量最高峰预测将达到15亿左右,近两倍于耕地的承载合理值。因土壤“碳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造成耕地质量总体不高[1],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已成为限制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而土地整治不仅是保障土地资源供给和切实保护耕地的有效措施和途径,而且关系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败,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全面贯彻落实。“土地整治”这一术语概念是在《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2]的新一轮编制时统一的,多年来土地整治工作在全国不断实践和开展。当前,土地整治已成为坚守耕地红线、改善耕地质量、促进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聚力农民精准脱贫和持续增收、加强农村生态保护等重要的措施。具体来说,土地整治包括农田整治、开发宜耕后备土地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整理农村散乱、废弃、闲置和低效建设用地,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政策;改造旧城镇、旧厂矿等建设用地的布局优化与集约利用;自然灾害或人类活动损毁土地的复垦等。土地整治可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持土地的永续利用,它已成为推进“人地钱”挂钩政策的有力突破口。

纵观土地整治的相关研究,对土地整治项目的效益综合评价尚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科学、系统和实用的理论体系[3],缺乏定量化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且多偏于主观。吕晓等通过层次分析法语言化赋值表,对土地整理的坡改梯项目进行了实证评价[4];杨俊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整治实施后效益,对景观效益的独立方面进行有益探索[5];李芳芳等采用主成分、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测算了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间的协调度[6];李冰清等[7]创新熵理论的AHP权重和S型函数的模糊综合评价法,指出了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能力较差、农村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短缺的短板。

本文运用主客观方法建立经济、社会、生态、景观四个独立综合评价系统,力求对土地整治的效益评价成果建立一种效益事前预测模型,为土地整治工程的设计和实施提供指导依据,以此指导土地整治的项目规划顺利开展。其理论意义在于进一步完善土地整治的有关理论体系,为土地整治理论研究提供一种新方法和新参考;实践意义在于对土地整治项目综合效益进行定量化和标准化,为各级国土部门管理者提供项目实施可行性和效益高低对比的决策依据。

二、项目区概况和数据来源

(一)基本概况

项目所在地高平市位于山西东南部,泽州盆地北端,太行山西南边缘。地理坐标为北纬35°40′-36°0′,东经112°40′-113°10′[8]。在现辖9镇4乡3个街道办事处中,本文主要选取了野川镇东沟村、寺庄镇寺庄村、河西镇永宁寨村、神农镇小河西村和陈区镇王家村5个农村整治项目区。

(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项目可行性研究设计报告、竣工报告;项目区面积、道路长度、平整区高差等来源于项目区比例尺为1:2000的利用现状图和竣工验收图的处理分析;以及参考2009-2013年《高平市统计年鉴》与《高平市农业统计报表》;其他方面的数据来源于《高平市“十二五”发展规划》、高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实地调查走访问卷统计等相关资料。

三、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构建

本文运用层次法构建综合指标体系,综合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组合方法确定各个指标的具体权重,最后运用综合评价法求得综合效益的分值。目标层就是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A),准则层分为经济效益(B1)、社会效益(B2)、生态效益(B3)和景观效益(B4)四个方面,它们既彼此区别,彼此独立,又彼此关联,彼此影响[9]。

四、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方法

(一)指标数据标准化

由于各指标量纲的差异往往造成数值方面的巨大差距,不具有直接的对比性。因此,本文首先要对各指标的实际值进行数据的标准化。若指标数值与效益评价呈正相关,可通过公式(1)处理;若呈负相关,可通过公式(2)进行处理。

(二)权重的综合确定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也简称AHP,该方法是由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它是一种权重决策分析方法。运用AHP分析问题主要分为三步:首先,在构建层次结构模型的基础上构造两两比较矩阵;其次,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根,计算矩阵每一行的算数平均数;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从而计算出各层因子权重。

2.熵权法

由于AHP是一种主观确定评价的方法,受人为影响的因素较大,所以本文又采用了一种客观的确定权重法—熵权法,它是通过综合考虑各因素的信息量,计算出一个综合指标的数学方法。“熵”是物理热力学中表示物质无序状态的概念,信息是系统有序程度的度量,所以指标的信息熵与所提供的信息量大小呈反比关系。建立判断矩阵,对统计数据标准化后可以计算各指标的信息值,从而确定指标熵值后,根据有关公式确定指标的权重。

nlc202309091410

3.确定综合权重

AHP法综合考虑了专家的专业知识和实地经验、决策者的意见和偏好,但具有主观随意性的特点缺陷;熵权法充分反应原始数据的主要客观信息,但也存在理论结果与实践操作不相符的情况。综合以上2种方法的长短,加权平均确定计算综合权重。

4.多指标综合计算模型

在确定权重的基础上,本文采用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法计算整个评价体系的综合分值,然后对得分的排序情况来进行不同土地整治项目的差异性评价。根据各个指标的综合权重和原数据的标准化值的乘积,算出各个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效益评分。

五、结果与分析

(一)计算结果

通过AHP法和熵权法进行土地整治指标权重的计算,得到综合权重如下,见表2。

(二)结果分析

从宏观角度看(表3),高平市5个乡镇土地整治项目效益评价综合得分为80.77,总体波动幅度为76-85,达到良好的实施效果。表明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不仅缓解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乡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的统筹问题,也进一步提升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改善了人居生产、生活的生态环境。从地区差异来看,野川镇东沟村的土地整治项目效益最好(85.29),陈区镇王家村次之(82.38),寺庄镇寺庄村得分最少(76.36)。原因在于各个项目区社会经济基础、生态环境状况、地理区位和人文条件等各有差异,决定了土地整治项目的投资规模、社会收益、民众参与度和生态环境优化的效益得分高低。总之,土地整治项目的开展,对提高耕地质量,保护粮食安全;促进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夯实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和促进广大农村地区精准扶贫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

1.经济效益评价

从经济效益角度,野川镇东沟村土地整治项目的经济效益最好(表3),得分41.55,占总得分85.29的将近一半;陈区镇王家村得分最少,为10.71。原因在于土地整治项目规模和投资的大小,前者项目的亩均投资远大于后者。具体来看,静态投资收益率、耕地亩均单产增加量和新增耕地年纯收入对经济效益的贡献最大,与项目规模和投资呈正相关;新增耕地率所受影响较小,与实地的立地条件关系更密切。

2.社会效益评价

从社会效益来看,神农镇小河西村土地整治项目的社会效益最好,得分33.53;河西镇永宁寨村得分最少,为8.97。原因在于土地整治对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对粮食产量的有效增加起了重要作用。实地来看,土地整治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技术工程上的综合整治,大大改善了当地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和人居生活环境,促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获得群众的一致好评,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团结。结合指标,农民最关心的是“农田的道路便利情况”和“粮食的有效增产状况”。

3.生态效益评价

从生态效益上分析,陈区镇王家村土地整治项目的生态效益得分最高,为31.69;野川镇东沟村最低,为9.97。究其根源,农村地区土壤、水文、生物、地理条件等因素引起不同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承载能力不同。具体来看,水土流失治理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大,其不仅与林草覆盖率相关,也与土壤的种类(沙土和壤土),地形坡度等关系密切,土地流失治理率也与土地垦殖率相辅相成,大大提高农田的生态防护能力。因此,为了群众的长远福祉,留下天蓝地美、山清绿水的自然环境,必须防止水土流失,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4.景观效益评价

由表3可得,河西镇永宁寨村土地整治项目的景观效益得分最高,为18.71;神农镇小河西村最低,为10.82。项目区的景观效益不仅要求结构和布局上的空间美,小到农田、防护林、草地、水域、道路等,大到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和生物;而且力求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时间美,包括斑块、廊道和基质景色的组成要素(植物的种类、色彩等)、数量比例构成、形态变化布局的合理配置。所以,对协调项目的综合效益均衡和生态环境平衡,需要注重和加强对土地整治景观的设计和建设。

六、结语

项目实施后,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景观效益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从经济效益来讲,可以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和耕地指标的“增减挂”,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从社会效益来看,可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从生态效益来看,减轻水土流失程度,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立足景观效益,可为子孙预留最后一片田园风光和乡村旅游的净土和福祉。

本文所构建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与前人的研究相比,创新主要体现在效益四个方面的选取和研究方法中权重的确定,不足之处体现在因数据获取难度造成指标数量的有限性,研究地域只局限于高平市5个乡镇(低丘陵区黄土地貌)的整治项目,给整个评价体系带来一定程度的失真,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今后的研究中,期望在研究方法中加强对“3S”高新技术的运用,提高有关数据的精确性,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广泛考虑影响土地整治项目综合效益的各方面因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力求实现对农村整治项目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专业性和实践操作性。

参考文献:

[1]胡振琪.土地整理概述[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贾文涛.土地整治有了新目标——《全国土地整治规划

(2011-2015年)》解读[J].中国土地,2012(04):12-14.

[3]毋晓蕾.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价理论研究[D].郑州:河南

大学,2010.

[4]吕晓,李振波,刘新平.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以巴

东县项目区为例[J].新疆农垦经济,2007(08):50-55+69.

[5]杨俊.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效益评价研究[D].北京:中国地

质大学,2012.

[6]李方方,王瑷玲,刘凤荣,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

析法的宁阳县农地效益评价及方法比较[J].山东农业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1):69-73.

[7]李冰清,王占岐,金贵.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土地整治项目

绩效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15(03):68-74+96.

[8]李应中.2012年我国粮食形势综合分析(三)[J].中国农业

信息.2013(12):4-7+13.

[9]巫芯宇.基于多种评论方法的农村整治综合效益评价研

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责任编辑:陈 勇)

上一篇:篝火晚会广播稿下一篇:酒店内部治安保卫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