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教材的讨论稿

2022-12-07

第一篇:关于问题教材的讨论稿

关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问题的讨论

与建国后第一次语文教育大讨论十分相似的是,第二次语文教育大讨论又是发生在一场政治运动之后。中小学的语文教学,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在“文”和“道”、“教”和“学”等关系上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因而导致教学质量的严重低下。到70年代末,随着“四人帮”的覆灭和政治上、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人们越来越明显地感到,要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腾飞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必须切切实实地改造语文教学,提高中小学生运用语文工具获取知识、发展智力、传情达意的能力。没有这个基础,“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愿望就会落空。1978年3月,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在北京召开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叶圣陶在会上作了题为“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的长篇发言,较为

吕叔湘在1978年3月16日《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的文章,就本国语文和外国语文的教学问题提出呼吁,其中说:“中小学语文课所用教学时间在各门课程中历来居首位。新近公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10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10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为此,他建议:“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叶圣陶和吕叔湘的讲话、文章引起了国内语言学界和语文教育界的强烈震动,使人们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并引发了“文革”之后一场全国性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不过,与1959年的大讨论不同的是,这场讨论并非表现为不同观点的论争,而是对问题的共同关注和强烈的呼应。一批语言学家、语文教育专家纷纷发表文章或言论,分析现状,探究根源,倡导争鸣,呼吁改革。身处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高等师范学校的一批语文教育工作者,也纷纷参与,并开始探索语文教学的改革之路。这场语文教育的大讨论产生的直接效应是:

第一,它唤起了人们改革的责任意识和紧迫感。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规划了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而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又如此令人忧虑,二者反差如此之强烈。问题一经推出,一种尽快“走出误区,探求革新之路”的意识由此萌发。

第二,它引起了人们对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视。197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派出两个调查组分赴福建、四川两省,对语文教学现状进行较大规模的实地调查,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形成了两份调查报告。这就为深入地分析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提供了基础。

第三,它引发了语文教育界对语文教学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等根本性问题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从而正本清源,端正了思想认识。

第四,它直接引起了语文教学改革和实验的行动。1978年,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首届年会所展示的研究课题和教学改革经验,主要围绕着这场大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展开。

自这场大讨论之后,一场波澜壮阔的语文教育改革热潮在全国范围兴起,如前所述,一段时间内,语文教育界“旌旗招展”、“呐喊四起”,可以说,是这场大讨论拉开了新时期语文教育全面改革的帷幕。

第二篇:关于讨论某同志按期转正问题的情况报告[模版]

文章标题:关于讨论某同志按期转正问题的情况报告

关于本党小组讨论***同志按期转正问题的情况报告

中心党支部:

本党小组于2006年5月23日召开党小组会,讨论***同志预备党员的转正问题。现将讨论意见综合报告如下:

本小组党员同志认为,***同志自2005年5月21日加入党组

织以来,在工作中认真服从上级领导,时刻注意自己作为预备党员的形象,脚踏实地、诚诚恳恳地的努力工作,发挥榜样作用;同时,在勤奋工作期间,也不忘加强学习,经常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在生活中也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同事、朋友都非常友善。

在担任主管期间,***同志带领各位同事,上下团结,圆满地完成了初期网站开通、改版的工作;在之后的一系列日常工作中,沉稳踏实,主持网站的推广工作,成绩显著。有鉴于此,本党小组与会同志认为***同志已具备一名合格共产党员所应具备的主要条件,故根据党章规定,同意其如期转正。

希望***同志克服进取精神不足的缺点,提高工作处事能力,加强自信心,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开拓专业视野,提高自身定位和业务水平。

中心第二党小组

2006年5月23日

《关于讨论某同志按期转正问题的情况报告》来源于,欢迎阅读关于讨论某同志按期转正问题的情况报告。

第三篇:关于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差距问题及分配制度的讨论

随着我国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的经济水平明显地的高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同时也相应的暴露出许多问题,如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随着国家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贫困家庭的生活压力增大,没有多余的经济能力来改变这种贫困局面,因此只有越来越穷。而富人则恰恰相反,变得越来越富。而这种情况还是直接影响以后几代的。这相当于恶性循环,使国家的经济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我感觉这种制度在现阶段非常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况且政府也在积极地采取措施来改变贫富差距变大的局势。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距的呢?

总的来说,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都是合理的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也存在许多不合理和非法的因素。其一,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竞争,如最为突出的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的存在;其二,收入分配再分配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例如对高收入调节不力,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其三,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突出,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其四,由于地域差别的存在,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收入高,地区收入差距拉大。

但并不是没有收入差距就是我们改革的最终目的。合理且适度的收入差距是贯彻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重大方针的必然要求,对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对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加快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发展经济是根本途径,“三个有利于”体现得越充分,消除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条件就越具备,就越能增强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我们既不能搞平均主义,也要防止出现两极分化,既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第四篇:关于培智部教材与课程问题探讨

关于培智部教材与课程问题探讨 2010-02-24 10:49

一、目前培智部的课程设置还需不需调整?如果需要进行调整,又该怎样进行调整?

部分课程的调整应该是有必要的,现就我所担任的一科“劳动技术”课来说说我自己的一些想法:自从我接手“劳动技术”教学以来,我就注意到,我们的课程表上有“劳动技术”、“美劳”、“生活适应”、“美工”等这些操作性课程。但总觉得这几门课程的安排有些混乱。以我的理解,“劳动技术”包括“劳动”与“技术”两方面,它应该是一门技术性、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更偏向“职业教育”这一块,这样的课程应该安排在高年级(初、高中学生)。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不适合这一门课。但我们却将“劳动技术”安排在低年级,而高年级反而没有。像“生活适应”等这些课程应该安排在低年级,这样,更有利于刚入学不久的学生适应学校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外界生活。

二、请你对培智部未来五年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设想?

未来五年,我们应该致力于怎么搞出我们部门的性格与特色,并尽力使这个特色初具规模,以便以后更好的丰富与完善!就我们学校总体来看,聋部与盲部都发展得比较成熟了,且两部门都已经各具自己的特色了,比如聋部在绘画、体育、服装等方面做得很好,并且还与高等教育接轨;盲部则在按摩职业技能这块做得也非常好,唯独我们培智部还是一条“短腿”。而我个人认为,我们部门要搞出特色出来,只有走“职业教育”这条路。我想,这应该是一条很适合智障学生将来发展的路。而关于“职业教育”,我现将我参加工作以来的初步设想与大家分享一下:

⑴、学校的报纸由我们的学生来派送。我们学样的各个部门的很多老师都订了很多的报刊,如果将学生与老师进行一对多的定向分配,将这些报刊的派送工作交给学生来做,既可以分担部分老师的工作,也可以锻炼我们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工作能力,将来他们走向社会以后,说不定可以在自己生活的小区当个报刊派送员。84010825 ⑵、创建“茶艺室”和“面点室”(或者“家政室”)。“茶艺”与“面点”都是实际生活中很实用的生活技能。学习这些技能对学生将来的自我生活与就业方面都是有帮助的。而且,我觉得假如这两个功能教室能建成的话,将是我们部门最大的特色。

⑶、开垦一块“自耕地”。在我所参观的多所特殊教育学校里面,他们都有这么一块“自耕地”,供学生自己“经营”。“职业教育”应该也包括“农业技术”,所以,搞一地给学生们用来种花种菜,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简单的农业园林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

⑷、组建机房、电脑教育。虽然现在的高中班有电脑课,但只是老师自己带一本电脑去教室给学生上电脑课,学生却没有电脑,没有实地操作,那样的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建设一个智障学生的专用机房。供学生上课专用。

第五篇:2014年事业单位面试热点:关于就业压力问题讨论

【热点概述】

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的一项调查显示,七成未签约毕业生感到求职压力大。其中硕士女本科男求职压力最大,期待签约“政府机构/科研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毕业生求职压力最大。

从学历来看,在被调查的2014届未签约毕业生中,本科生认为求职压力大的比例最高,为72%,硕士和高职高专生认为求职压力大的比例均为68%。

从性别来看,通过对不同性别的毕业生求职压力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到,“女硕士”和“本科男”的求职压力最大,分别为74%和73%。其中“女硕士”求职压力比“男硕士”(65%)高9个百分点。

从应聘对象来看,期待签约“政府机构/科研事业单位”(74%)和“国有企业”(71%)的毕业生压力最大,其次为“中外合资/外资/独资”(66%)、“民营/个体企业”(65%)。

【模拟题】

请你谈谈“女硕士”求职压力比“男硕士”求职压力大的原因。

【中公教育解析】

从学历来看,在被调查的2014届未签约毕业生中,其中“女硕士”求职压力比“男硕士”(65%)高9个百分点,同样的学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女硕士”与“男硕士”求职压力大的现象呢?中公教育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从心理素质来看,女生的心理素质一般低于男性的心理素质。在相同压力面前,女性承受压力的能力要明显低于男性。

其次,女硕士生自身的问题。一般女硕士生毕业的时候差不多有二十五岁以上了,这时候正面临着结婚解决终身大事儿问题的时候,找工作和找对象碰到一起了,所以会导致压力比较大。

第三,从社会方面来看,有些行业确实对女性就业者存在歧视的现象。尤其是当女硕士生毕业的时候,年龄都较大,不可避免的会面临结婚生子的问题,企业会考虑到成本的问题,当有相同条件的男性出现时,企业大部分会选择男性而不会选择女性,企业的这种取向也是导致女硕士生压力大的原因。

本文由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

上一篇:关于危险的成语及解释下一篇:关于申请建设学校请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