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问题教材的认识

2024-05-02

谈谈对问题教材的认识(通用9篇)

篇1:谈谈对问题教材的认识

谈谈对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的认识解读及新教材的教学体会

山东省蒙阴一中丁雪峰

2004年秋季开始实施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的新课标,明确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及内容标准,对原有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了大规模调整。此次实施的新课程标准改革,整合了国外教育的先进理念、思想,在国内一线教师意见的基础上,融入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突出信息素养教育与培养的重要性,传递了人与技术和谐共融的现代理念,体现了社会需求的变化与信息技术的新发展。

为配合信息技术教育新课程的实施,非常有必要对新课程标准进行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在教学中有效地将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理念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改进自己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教师,我想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情况,谈谈我对新课标的认识解读,以及对新教材教学的一些体会。

在谈论对新课标的认识与解读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新课改的产生背景了解一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的放矢,真正的贯彻新课标的精神。

一、新课改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产生: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应具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基础教育应承担起培养这种素质的职责。然而在2000年前,信息技术教育在高中一直处于零的状态。

2000年,教育部下达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要求“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并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教育部又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了“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在全国迅速开展起来。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由此实现了从无到有突破。

2003年2月,《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出台,并确定在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四省(区)开始实验高中新课程方案。同年7月,教育部核准五家出版社根据新课标编写高中信息技术实验教材。新课改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二、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原有的课程纲要是单独颁发施行的,只是强调“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实际上不少学校将其作为“副课”、“边缘学科”,毫不重视。

新课改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纳入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系之中——将信息技术作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等科目并列。大大提升了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课程地位。

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对原有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了大规模调整,例如,在内容方面,压缩与淘汰了原课程纲要中的“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操作系统简介”、“计算机硬件结构与软件系统”等3个“零起点”模块,在新课程标准中不再单独列出,各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将其内容适当补入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之中。同时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及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等也作了较大的拓展与深化,体现了社会需求的变化与信息技术的新发展。

新课标的实施,迅速掀起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人员和一线信息技术教师讨论、学习的热潮,教师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渐渐注重研究新课程的目标,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学习并总结更多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成功案例。无论是课程建设、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推广,信息技术课程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谈谈我对新课标的认识解读,以及对新教材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对新课标的认识与理解:不断深入学习新课标的精神,认真领会新课标的先进理念与思想。

新课标指明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同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新课标提出了“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课程的宗旨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于提高信息素养的方法和途径,新课标提出:“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

新课改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强调的是“信息素养”。这和以往的旧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有着的本质的区别的,以往的旧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强调的是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学习与掌握。举个例子来说,学习文字处理,旧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着重强调让学生学会某一个程序的操作,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强调的是操作计算机的能力,我们向学生灌输的是word的一些主要功能,该如何去操作,强调的是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技能特别是

某一个工具软件的操作技能的学习掌握。而新课改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是以“信息素养”作为新的立足点,强调的是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强调学生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讨论为主,通过合作交流、自主学习、创造性思维、共同构建健康的文化信息。

这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更新观念,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同时也要进行角色的转变,即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合作者。

关于新课改下新课标的学习,教育部门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我们地区就组织过两次集中的培训学习,我们学校也是抓住一切好的培训机会派我们去学习,通过参加集中培训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但是新课标的学习不是一两次的大规模的学习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它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领会,并要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应用中不断继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深入理解其先进理念及精神,以促进信息技术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对新教材教学的体会:

以我们使用的浙教版教材为例,教材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特别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强调学生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讨论、创新为主,侧重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为此,教科书对一些重要内容,设计了“讨论交流”、“实践体验”和“综合探究”(统称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学会学习、理解并掌握各种信息技术,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学会解决问题的本领。这三类活动的设置有不同的原则与要求:“讨论交流”活动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技能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讨论交流等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实践体验”活动则是在教师启发、指导下,学生通过上机实验自主获取知识;“综合探究”活动要求较高,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在这里计算机及工具软件就只是作为辅助工具来处理信息,来解决问题的,摆脱了以往学习信息技术后不能用来去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尴尬局面,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合作、探究、创新”。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充分开展好这三类活动。教师的备课要在琢磨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注重花时间去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对教材的认识和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和他们特别关心的一些话题、社会现象等,并将此用于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并在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实践探究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课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应对,并尽快解决;课后要进行总结、反思和补充等。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之间也要加强合作与联系,多进行交流与沟通,实行集体备课,共享教学资源,达到互相促进。信息技术,基于其自身发展迅速的特点,这就更加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千万不能固步自封。

以上是我对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的粗浅认识理解与新教材教学的些许体会。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校计算机教学条件的改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也会不断地发展。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也要共同努力,不断的探索、学习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新型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高中生的信息素养,为国家培养出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篇2:谈谈对问题教材的认识

南海海域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拥有丰富的资源,也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之邻近的菲律宾,一直对南海虎视眈眈,企图将南海部分地区及海域归于自己领土的一部分。菲律宾多次在南海地区与我国巡逻船只发生摩擦,其目的是让国际舆论更加支持他们。而在2013年,菲律宾将南海问题单方面提交国际仲裁,请求其将南海仲裁给自己。就在今年7月12日,菲律宾当地仲裁庭做出非法无效的裁定。对于这个结果,我国多次发表声明,菲律宾政府的做法违反了国际法的.相关条例,而当地的仲裁庭没有对于南海的相关管辖权,我国的态度就是不接受也不承认。

南海事件虽是菲律宾的单方面行为,但此事件一出,也引起了来自全世界的关注,目前有90多个国家都公开表示是站在中国这一边的,支持南海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中国政府一向是反对一些国家对于领土的非法侵占以及干涉中国相关海域的管辖权,不管菲律宾,还是前段时间日本与中国的钓鱼岛问题。中国愿意与相关的当事国在历史基础上,并且根据国际法的相关规定,通过一系列措施解决南海争端的问题。中国愿意同相关当事国进行友好的沟通,做出最有利于双方的安排,对南海海域进行开发,实现国家的互利互赢,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此次南海事件一出,立即引发了国内外各大网站网民热议,其中一部分表示我国应该奋起反击,不要畏畏缩缩,拿出实际行动来捍卫我国领土的尊严;另一部分网民表示在和平的基础上绝不退让,领土问题不能协商,南海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决不可能让其它国家夺走;还有有一小部分人对此没有明确态度。

其实个人觉得,不管菲律宾如何宣扬,都无法更改南海属于中国领土的事实。对于我们来说,需要做的是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在出了这些事之后,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打着爱国、保护国家的名号,抵制外货,危害同胞生命安全、损害同胞利益。钓鱼岛事件后,国内的某些极端做法就是前车之鉴。这种莽撞的行为是极为愚蠢的,这样只会伤害我们自己人,影响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而对于那些有想法的国家来说,这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局面。

因此,面对轻蔑和挑衅,我们首先以强硬的态势来宣布我们国家领土的完整性;其次,我们应用宽容的态度来包容他们这种无知的行为;最后,作为年轻一代,更应该努力学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盲目跟风,不要成为一个战争狂热者,任何战争没有赢家,战争只会给平民老百姓带来无尽的灾难。如果你真的是一个爱国人士,就应该做自己应做的事,尽自己应尽的责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样才是真正的最好的爱国行为。只有当一切都好起来了,国民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高了,国家越来越强大了,觊觎我们的人才会越发忌惮,争端问题才会更加的少,国家才会更加的繁荣昌盛!

★ 谈谈面试经历

★ 对面试公司了解问题

★ 我对爸爸的看法作文

★ 我对网络的看法作文1100字

★ 谈论对爱情的看法四百字范文

★ 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作文

★ 美国签证面试问题

★ 美工面试问题

★ 微软面试经典问题

篇3:谈谈对问题教材的认识

一、“互动”教学应遵循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 很难主动地学习、思考, 久而久之学生的主动性受到压抑, 进而影响学生智能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如一些教师在例题教学中, 将审题分析与例题解答等一一“包办”, 如此教学使学生接受的信息过于繁杂, 且学生往往以听为主, 参与教学活动的感官单一, 易于疲劳, 致使学生很难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例题教学, 应突出解题关键, 教师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 手、脑、耳、眼、口交替使用。这样, 有利于消除学生上课疲劳, 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例1的教学中, 我是这样进行的:

例一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15%后, 还剩42500千克, 这个仓库原有多少面粉?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易画, 显示具体情景。此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寓教于乐。然后围绕例1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分组讨论。

(1) 本题有几个量?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

(2) 题目给出了哪些条件?

(3) 题目中有何相等关系?

(4) 设哪个量为未知数?

(5) 能否列出方程?

通过设计有梯度的问题, 层层深入, 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状态。

问题提出后, 学生经过思考, 展开热烈的讨论, 对于问题 (1) 、 (2) , 均能得到正确答案。而对于问题 (3) , 有的学生认为“原来的面粉减去运出的面粉等于剩余的面粉”, 有的则认为“运出的面粉加上剩余的面粉等于原来的面粉”, 等等。根据不同学生所得出的不同答案, 教师或是直接给予肯定或是让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这样师生处于交流互动的氛围中。由于问题 (3) 是解决例1的关键, 关键问题攻克了, 后面的两个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这时候, 教师从踊跃举手的学生中挑选几位让他们写出问题 (4) 、 (5) 的答案, 然后由同学们来做“小老师”, 对学生给出的答案做出“诊断”, 此时同学们参与教学的情绪更为高涨。最后, 教师做出归纳和小结, 使同学们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有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认识, 基本知识自然也得到巩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导演”, 学生是“主角”,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活动, 真正成为数字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

然后, 教师严格按格式书写解题过程, 目的是给学生以示范, 培养其良好的解题习惯, 并为学生提供参考格式。由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再次得到发挥。

这样的教学避免了教师面面俱到, 既使学生动眼、动耳, 又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从而真正达到“互动”的效果。

二、“互动”教学的灵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更是值得广大数学教师认真研究的课题。初中数学大纲指出: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 就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 不断追求新知, 独立思考, 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 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 研究和解决”。

“互动”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真正地活动起来, 主动参与教学。而作为导体的教师在“互动”课堂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展开过程, 设计问题, 让学生不断面临新的学习任务, 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学习, 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前提和可能。

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例1的教学中, 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你能否编一道与例1类似的应用题?” (同桌之间互相解答、批改, 老师可根据时间选择一到两道编写较好的题目在全班交流。) 再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中, 我分别安排了以下两个练习:“一、你能否自己编写几个一元一次方程”, “二、某方程的解是x=1/2, 请写出此方程”。

由于在平时教学中, 教师经常习惯于给学生现成的东西, 学生也往往习惯于接受现成的东西,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很不利。所以, 教师在课堂中适当安排一些创新的、开放性较强的练习, 既可满足班级内那些“提出问题有深度、有新意、有创造性”的学生的需要, 又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二是“发扬教学民主, 师生双方密切合作,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数学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尊重学生, 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同事、伙伴, 从而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发挥创设良好的情境和营造和谐的氛围。

如在“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教学中的课堂练习这一环节中, 学生练习“解方程组

我安排了四个学生在黑板上解题, 然后让几个学生上来批改, 其中一个学生的做法被批改为错误, 他的做法是:由 (1) 得3X=Y+2 (3)

把 (3) 代入 (1) 得Y+2=11-2Y

把Y=3代入 (1) 得3X=5

于是我问:“为什么认为他的解法有错误?”该学生答:“因为老师讲的代入方法不是这样的, 他没有按老师的方法做。”我说:“但他的结论与其他的同学是一样的呀!”该学生答不出。于是我趁机表扬解题的同学:“他的解法非常正确, 是一种创新的解法!他能够不满足于老师所讲的方法, 自己探索出一种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就是一种创新的行为。同学们应多动脑筋, 多向这位同学学习, 多角度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互动”教学促进教师教学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互动”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在备课和上课中狠下功夫, 在每一环节的教学中, 都要充分体现“互动”的特色。故教师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周密考虑课堂教学设计, 如怎样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怎样设问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同时还要分析和估计学生回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扎实的基础知识, 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以便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和及时调控教学内容。因此备课所花的时间比一般教学要多得多, 课也比一般教法的课堂难于驾驭、调控。但是, 我又感到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这对于自己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水平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篇4:谈谈对初三化学教材的认识

【关键词】教材 教师 学生 创新情景

课程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软件”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总要反映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构,反映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要求,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 38 个实验区启动的东风,新课程犹如生气勃勃、万象更新的春日走进了我们师生的教学活动中。纵观新教材,给人以面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化学教材,更突出以学生为本及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视发展的教育理念,其中 80% 以上的实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完成, 50% 以上的实验是作为科学探究的方式呈现的。它带给我们的视野开阔了,留给学生的空间增大了,让学生的体验欢乐了。

一、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创新的空间

以往的教材编制得比较细微具体,把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做什么都规定的非常详细,注重知识的学习,忽视能力的培养;例如:以往在实验活动中,教材把实验划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随堂实验”、“实验习题”等,而新教材是粗线条的,没有硬性划分,这样为教师提供了创新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手段,新教材只是给出建议。教学情景设计、教师和学生活动的设计等,新教材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用分栏的形式作出提示;各章的复习内容和方法,新教材用问题的形式提供线索,建议学生自己整理。

新教材在为对学生学业和人格发展的全面评价做出建议时,留有创新的空间。新教材在学习结果的描述上没有全部给出结论,而是让师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思考,得出答案,避免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坏习惯,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应用知识解释说明生活和实验现象上,独立地学习实验探究。例如:在学习《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一课时,上课前我设计了以下的思考题:

1 、酸雨是怎样形成的?

2 、调查当地酸雨对环境破坏状况,应采取怎样的防止和保护措施。

3 、上网搜集有关酸雨的资料。

上课时,检查学生调查、上网搜集的结果,接着让学生做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向充满二氧化硫的集气瓶中加少量水。分别将表中所列物质放入上述液体中,观察现象。

学生通过调查、上网和上述实验,认识了酸雨的危害,学会了探究的方法。

同时,新教材在练习、作业量和难度的控制上,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其他练习予以补充或更换。新教材的精心选编,架起了教师通往素质教育、体现创新的一座桥梁。

二、新教材内容贴近生活

新教材中处处体现着生活现实,而这些对生活的反映又促使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一课时,学生提出为什么未满 18 岁青少年不准吸烟?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引导他们按下面步骤进行实验:香烟烟雾中有害成分的检验

1、实验用品

香烟、水、 95% 的酒精, HgCl 2 溶液、银氨溶液、試管、三支具支试管、单孔橡皮塞、直玻璃导管、脱脂棉、洗耳球、新鲜鸡血 30ml (新鲜鸡血制备:鸡随用随杀,将鸡血滴入有 250ml 抗凝剂的烧杯中,再用玻璃棒作用一方向搅动,待均匀后装入试剂瓶待用。)

2、实验装置:

3、实验步骤:

4、CO 的检验: CO 和血液中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 O 2 大 200 多倍, CO 与血红蛋白一旦形成配位化合物,则血红蛋白就丧失了输送氧的能力,使人中毒。检验烟雾中 CO ,可按上图所示连接好装置,在 B 管中装入 1/3 的蒸馏水,在 C 管中装入 5ml 的新鲜鸡血, C 管的支管连上洗耳球。因为 A 、 B 、 C 三支具支试管已经连接成一个密闭的整体装置,所以从 C 管的洗耳球吸气,就能使插在 A 玻璃管上的香烟继续燃烧,产生的烟雾依次通过 A 、 B 、 C 三支具支试管。第一支香烟吸尽后,继续第二支、第三支,当燃烧到第三支香烟时,可以明显地看到鸡血由鲜红色变为深褐色。说明 CO 已经与鲜血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篇5:谈谈对战争的认识

一:什么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说到运筹帷幄,最给力的要算诸葛亮了,能算到关羽放曹操,能算到魏延要造返。但那毕竟是演义故事。解放战争期间,最著名的三大战役,毛主席一直在河北平山县的西柏坡村指挥。他老人家没有亲自上过前线,但能调动千军万马,所向披靡。靠的是什么,除了毛主席卓越的战争指挥才能外,更多的是信息的准确传递。辽沈战役时林彪的部队已过百万人了,战场状况顺息万变,随时要调整部署,但西柏坡的毛主席等都能在千里之外做出准确调动,这充分说明解放军的信息传递是快捷而准确的。反醒我们自己,现代化的通讯设备,电话、传真、手机、网络。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应有尽有。但我们常会因信息不及时,不准确而导致工作严重失误。同过去只有一部电台而且还要用密码翻译来比,我们真够汗颜的。

二:硬件设备不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在中国一个地方进行残酷战争的时候,另外一个地方照样歌舞升平,那些达官贵人继续过着纸醉金迷的日子,因为没有人相信战争会漫延到自己身边,他们认为小米加步枪的共产党军队不可能打得赢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没有吃,没有穿,敌人给我们送上前。”我小时候就会唱这首歌,也只有今天才真正理解没枪没炮没吃没穿进行战争的艰难。最后,船坚炮利的国军还是被没枪没炮的解放军给打败了。所以,我们不能整天抱怨父母不是富翁,抱怨公司给我们的资源太少。一切皆可自己创造。有条件的要利用条件,没条件的要创造条件,一切困难都是可以被克服的。

三:干部在队伍中的力量。在长征中,团以上的干部,在战争中出现负伤情况,抬都要给抬走,直到伤好可以重新回到队伍中去。红军将领们把干部当成宝一样看待,每次牺牲一个团以上的干部,周恩来都会很心痛。解放战争期间,一个营一个团常常会被打的只剩下几个人,但兵源会很快被补充起来,又投入战斗。常言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个队伍,即使打的只剩几个人了,只要番号还在,干部还在,一拉又是一支有战斗力量的队伍。

四:士气的重要性。战争是残酷的,要流血与牺牲的。为什么战士不怕死地往前冲,一切来源于战争的正义感,来源于战争的利益归属,来源于士兵的士气。美国的军事观察员评论国军将领:“文官贪污,武官怕死。”战争是为四大家族的利益来打的,战争是为蒋介石当总统打的,这样的军队哪来战斗力。当国共双方军队面对面交战时,不管是谁冲到了谁的阵地上,中要共军一亮刺刀进行肉搏战,国军马上就崩溃了。近代军事家研究表明,刺刀在现代军事上已失去其实战意义,但却能给士兵带来心理上的威慑作用。在解放战争的许多战役中,国军兵败如山倒,还没打就逃了,攻坚战变成了追捕战。一个解放军战士大喝一声可以俘虏一个排,甚至许多国军坐在地上等共军来收编。他们士气没了。有个培训老师讲南京大屠杀时说,日本人打一枪装一颗子弹,速度很慢,如果中国人如果一齐上,拿牙咬都打胜了。他是不知道,中国人民那时没了斗志,没了士气,给他们大炮也不会去打了。

五:执行力的作用。在解放战争初期阶段,解放军只有一个打法:“围点打援”,今天说来很老土:先用兵把一个城市的国军给围起来打,然后判断国军从哪个方向来支援,半路设埋伏,把援军吃掉。这一招用了很多次,而且后来是明着用,国军也很清楚这招儿,但解放军次次得手。因为国军的执行力出现了问题:援军计划两天的路程用了六天还没走到,计划支援一个军的,结果只支援一个师,甚至根本就不出动援兵。这样的战争不败才怪。解放军在决策上也会有分歧,但通过内部会议协调,大家很快就会意见一致,朝统一的目标执行下去。而国民党军队,高层会议上意见是统一的,而在执行时却又是各是各的意见,各是各的利益。,执行起来大打折扣。本来应该是一个拳头的力量,最后变成一个手指的力量了。

六: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济南战役中,人民群众支援解放军前线粮食达一亿四千万斤,支前民工五十一万四千人,门板两万两千五百块(难怪解放初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铁锹八千把,麻袋两万条。我们五十一万百姓车拉,人挑,畜驮,灯笼火把,风餐露宿,昼夜奔走在千里的运输线上,将大批弹药,粮草,军需物质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战争是极大的消耗,任何一个战争绝不仅是战场上有生兵力与武器装备的比较,更重要的是各种军需物品,后勤物品的支持与供应速度的对决。

篇6:谈谈对玩具的认识

玩具,算是我们无聊时打发时间时玩的东西,早时候因为某个东西比较好玩,就将它作为自己的玩具,比如说芦苇。

玩具从古时候便有了,黏土玩具大量出土的汉代,文物的成型工艺和塑料技术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水平。各种图像由简洁生动,有一个不同的主题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后来雕塑艺术和乐器(如陶器荀和其他音频玩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发展。

象棋:玩具玩具,汉朝,唐朝在国外传播,被列为钢琴、象棋、书画文化的四大要素之一。象棋,宋代形成后,已经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中国象棋游戏是最受欢迎的玩具。拨浪鼓:最初是一种古老的乐器,然后失去了音乐的作用,如儿童玩具。根据系统是一个摇铃鼓,两边的球的声音。喋喋不休的形状的不同地区,如长腰,有平如鼓,鼓和四个叠加,声音,大声的音乐。

皮影:中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中国西北甘肃省陇东Piying主要分布在平凉市庆阳县、集中陕西东部的三角形面积越多,宁夏。影子在明清时期(14世纪-19世纪)已经非常流行,英俊和慷慨的影子形状,挺拔的轮廓一般,好光滑的雕刻。影子用年轻的黑人男性皮衣、皮革厚度的介质,艰难的和灵活的,透明的绿色。当牛皮革是干净的,空气清晰,净。第一个示例轻革,然后使用各种类型的工具或雕刻或凿。在透明的色差,颜色一般不协调,因此纯粹的辉煌,对比。雕刻、着色完成铁“水”,这是最关键和最困难的一年。水,然后干燥后,绑定到舞台表演。

风筝:乐、健身、运动,甚至看通信与不同的功能检测,和当代艺术文化和民俗节日,反映了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玩具文化的发展。早在汉代,我国使用固定翼飞行技术实现创建飞行。后来在飞机和航空科学发展的发明,和可爱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据说中国风筝挂在华盛顿的大厅空间博物馆在华盛顿。“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我们的风筝在十二世纪达到了国外。直到1804年,英国航空先驱乔治·凯利创造了风筝滑翔机,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在滑翔机引擎,美国空军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飞机。

篇7:谈谈对秘书工作的认识

秘书是传统的职业之一,就是负责掌管文档、安排事务并协助机构或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工作的人员。秘书的工作非常繁琐,大致有以下几项:接听电话,向电话询问者提供信息,记录留言,转接电话;收发与回复日常邮件; 撰写会议通知、会议记要、日常信件和工作报告;会谈、会务安排;安排商务旅行,做好预订工作将信件及其他记录归档;备份信件及其他文档;接待访客; 采购、分发和控制办公用品等等。

秘书工作的范围十分广泛,既是业务人员,也是管理人员,可以说,秘书自身的素质及工作效率直接影响到整个部门或机构的形象及竞争力,可见秘书岗位的重要性。随着各类中外秘书证书蜂拥而至,很多初级秘书会认为考证是攀登高峰的唯一捷径。然而,经验告诉我们,理论知识固然重要,实践经历和敬业精神更是不可或缺的两项法宝。

1、高效的工作能力

2、善于人际沟通。

3、有外交家的平衡。

4、能担当重要责任

5、有良好的社交能力。一般情况下,企业要求秘书具备中文或行政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有文书写作、档案管理、财务会计等基本知识,并有一定的外语基础。对秘书要求很高 技能要求:文字功底深厚,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熟练使用各种办公自动化设备,在授权范围内有一定的预见能力和判断能力。经验要求:具有一年以上相关职位的工作经验,对所在行业和企业状况有所了解。

职业素养:能够和各种类型的上司和谐相处,办事细致、处事谨慎,具有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工作积极主动并持久,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和保密意识。

秘书的工作繁杂、琐碎,辛苦又重要。在企业中秘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上司与员工之间的纽带。秘书还要能够正确理解上司的意图,替上司过滤重要的事物。另外,秘书是辅助型角色,而不是决策型角色,所以把握分寸是关键。

篇8:谈谈对教育本质及目的的认识

关键词:教育,本质,目的

在学术界, 对教育的本质有以下六点基本观点:

1.教育是上层建筑

(1)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

(2) 教育与生产关系的联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

(3) 教育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的, 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 教育的性质也发生变化。因此, 历史性、阶级性是教育的根本社会属性。

(4) 上层建筑也具有一定的继承成分。

2.教育是生产力

(1) 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

(2) 教育具有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的职能。

(3) 教育实现了劳动力的再生产, 它把一个潜在的劳动力变成一个直接的劳动力。

(4) 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

(5) 教育与生产力有着直接的联系, 为生产力所决定。

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双重属性说的观点是, 教育会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和制约, 从诞生开始就存在着两项社会职能:一种是传授一定的生产所需要的社会认识, 其含有较为明显的阶级性;另外一种是传授生产力所必要的生产知识和生产经验, 进而为生产力的发展而服务。教育本身就含有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所以是不能够简单的将其归之于上层建筑特点或是生产力的。

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通过传授知识、教育人才最终服务于社会。教育所具有的此项专门特点也决定了它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会有所联系。不仅和生产力相关联, 也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不但深受经济条件基础的影响;同时与道德、法律、政治等上层建筑紧密相连;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它的本质是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社会性等的统一。

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提出“社会化说”, 此过程的规定性也就是:教育的传授主体以一定的外在方式将知识、经验逐步交到受教育者身上, 进而达到知识文化传递的目的, 促进受教育者个体的全面发展, 进而使受教育者个体社会化。它把教育的内部矛盾进行了揭示———个体身心发展水平与社会客观要求的对立和统一;充分体现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也展现出了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6.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 培养人的活动, 并非人类所有教育现象的本质。

(2) “社会实践活动说”不能作为把教育与其它存在的社会现象进行准确区别的依据。如果单是把教育的本质说成是一种进行人才培养的实践活动, 那么就难以将其与其它如艺术、文学等具有培养功能的实践活动进行准确区分。

(3) “教育”与“培养”常为通用词语, 故为同义反复。

我认为, 教育应该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众所周知, 教育的最初是起源于劳动的。而劳动则是进行于社会集体中的。最初教育出现的目的是为了教会和传递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与经验。教育离不开社会的共同发展。而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方式的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着统一和对立的矛盾, 不断促使着社会发展。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 教育的发展不但要受到生产关系的影响, 同时也要受到生产力的影响。教育的存在和发展受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同时制约。

作为劳动力的主体, 人, 生活在客观的社会环境当中, 具备一定的思想和思维。人类进行劳动生产属于社会性的劳动范畴。人们在生产物质的同时也在客观上建立起了一系列的客观关系。这些客观的社会关系对人的体力、智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因此马克思又将人的本质看作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会有着什么样的思维, 教育主体由谁来掌握, 哪些群体能够进入到学校中接受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方式、生么样的目的来教育受教育者, 这些都与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密不可分, 都受到生产关系、与之相关的政治制度以及意识形态所影响。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不但能够将上一代所拥有的知识与经验教给下一代, 同时也会将一定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规范传给下一代, 让他们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和经验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 进而维护一定的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所以, 不一样的社会环境会存在不一样性质的教育。从教育的这项意义来讲, 教育不但是长久且普遍的活动, 也是一项阶级性和历史性的活动。在古代的阶级社会里, 教育会体现出其明显的阶级性, 服务于一定的经济与政治。此时有着统治性质的教育, 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发展其统治的工具。

教育通过人才培养来体现出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人都有着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充分认识和重视人的这些规律, 才能够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 它是从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表现的。遗传, 主要指的是人生理素质的遗传, 也就是人的客观具有的生理特点。遗传创造了人进行发展的客观前提, 也决定了人是否可能发展。如果失去了这个前提, 那么个体的任何发展和进步都是空谈。遗传素质这项客观前提的发展历程也影响和制约着人的发展水平, 人会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体现出不一样的心理特征。遗传素因为个体的不同存在着差异性, 这也就导致了人在发展过程中个性的出现。但对大部分的人来讲, 这样的差异性不会很明显, 只是在经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后, 才会使差异性变强, 进而成为人的属性, 最终形成人的才能、品德、思想以及爱好等。所以“遗传决定论”是不正确的。

总而言之, 教育所具有的形式与机构同教育的职能和性质一样, 都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社会的变化, 教育也是改变的, 教育的本质也会在变, 但是总的作用还是不变的, 那就是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本质是人类群体对每一个个体进行的文化传授的行为, 其要求要充分结合人的特点, 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之下, 促进每个人对宇宙、地球、人类文化、历史经验等等的认识, 进而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够成为拥有丰富知识、崇高精神的自由人。我们都生活在自然环境中, 应该与自然建立起必要的情感和交流。人与人之间、人与人类之间也应该建立起必要的联系和交流。

我们应该教育出能选择自己的人生, 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人。在这一生中, 人所享有的最高的权利就是为自己生命赋予重要意义的权力。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每一个人完成和实现这样的权利。

在这项问题上, 真可以说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世界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的教育理论中指出,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其三个核心命题。杜威的立论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给人们一种“新生活”, 一种“改造了的生活”, 要求要改变不切实际的学校教育方式, 充分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让其不但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教育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充分尊重儿童自身特点, 让一切教育方式和活动都能够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真正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是来自于长期教学经验的, 经验不但决定着书本知识, 也决定着教学的方式。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鲁洁先生认为, 教育的主题应该是教给受教育者能够完成自我改建和自我构建的实践活动过程。他的立论是:人类有着两种发展状态, 一种状态是自发、自然的发展状态, 而另外一种发展状态则是由人的主观意识进行的社会改造, 这种有目的实践活动中所实现的发展。 (1)

程少波老师的观点是:教育的本质是具备文化传递的过程也就是教育是社会遗传的机制 (方式) , 也可以说是对人类文明和文化沉淀和积累的统一。他的立论是:经济、文化、政治共同组成了教育的客观空间;机制指的是事物的功能和这些功能间的关系, 它不但包含了教育与社会中的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也包含了教育自身存在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

我认为, 教育的本质是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来到这个世界, 最基本的需要是生存与生活。生存是第一位的。只有生存着或曾经生存过, 才有人类意义的存在。要想生存, 就必需能够维持生命, 就必需能够吃饱、穿暖, 否则就会饿死、冻死。吃饱、穿暖靠的是谋生的技能, 这些技能的获得是离不开教育的, 要想吃好穿好更是如此。如果没有教育, 人类恐怕只能像人类祖先那样吃野果、穿树叶了。生活是第二位的, 但也是更重要的。要想生活有意义, 人类就必须不断地发展, 不断地改造这个世界, 不断地犯错误, 又不断地在错误中总结经验, 不断地积累财富—物质的和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当代人的生活就是为了整个人类自身的发展。人类本身也就是靠一代一代人的生活不断的延续发展的。人类不同于其它动物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 是其经验的获得并不都是亲自体验得到的, 许多经验是前人传授的, 这就是教育的作用。教育使每个人在生活中少走了许多弯路, 为人的发展争得了时间, 正因如此, 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

就教育方法来说, 孔子的教育可以说是最优秀的教育方式。教学方式具有开放性, 带着众位学生周游列国, 这是古往今来最为完美的一堂课, 就算是哈佛大学最先进、最优秀的案例也不能够与之相比。饱读万卷书虽然能够学得知识, 但是要行万里路才能够领略到知识的含义。

教育目的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让学生掌握知识, 学成之后能够自力更生, 进而为社会发展服务, 一方面让社会发展能够顺利交接, 向前发展。一方面让有着不同个性和天赋的学生能够将自身的优点进行充分发挥、把自身的特点和兴趣发展成为今后能够安身立命的职业, 另一个方面让有着不同特点和要求的岗位能够找到最为合适的继承者。

注释

1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

篇9:谈谈对问题教材的认识

代数式这一章节是在小学学习的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的再理解。也是为了下一章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做的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1是字母表示数

这一课时主要理解现实情境中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字母表示一些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在平时教学中发现以下几种问题学生比较容易犯错:

1.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字是a,个位上的数字是b,这个两位数是_____。学生很容易写出ab这样的错误答案,原因是将字母和数字混淆了。这类问题可以先从具体数字入手,如12=1×10+2,45=4×10+5,81=8×10+1,从而找到规律。当个位、十位都用字母表示时,这个两位数应该表示成10a+b,另外ab这个式子实际上表示的a与b相乘,从而也确定了不能用ab来表示两位数。

2.某商品降价20%以后的价格是m元,此商品降价前的价格是_____。学生很容易写出(1-20%)m、m÷(1+20%)这样的错误答案,原因是降价、m的含义没有弄清楚,这类问题可以先从已知原价降价20%求现价的题目入手,然后转换为已知现价要求原价,注意对降价20%的理解,因为是降价,所以始终是(1-20%),不会出现(1+20%)的答案。

3.答案中出现如:a4,n+2岁,2×m,s÷t,这样的形式。这些属于书写不规范,在3.2中会给出具体的要求,但是在这课时的学习中可以先讲出正确的书写。

3.2是代数式

这一课主要是了解代数式的概念,能用代数式表示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规范代数式的书写格式,了解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多项式、多项式的项、多项式的次数、整式的概念,能理解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和几何意义,通过具体例子感受同一个代数式可以有不同的实际意义,初步感悟模型思想。

这课中概念较多,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列举较多的例子去帮助理解概念。另外发现以下几种问题学生比较容易犯错:

1.某市出租车收费标准为:起步价10元(不超过3千米收费10元),3千米后每千米收费2.4元。小明乘出租车行驶了x千米(x>3),应付车费_____元。学生容易写出10+2.4x这样的错误答案,原因是没理解“3千米后每千米收费2.4元”这句话。这类问题可以从学生平时实际生活出发,先用具体的数值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答案,然后换成字母去解决。

2. πr2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学生很容易写出 ,3;- ,3这样的错误答案,原因是没理解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概念,另外字母π是当成数字的,所以它归于系数。这类问题可以在一开始介绍概念的时候就强调清楚,并且多出有关的练习让学生熟练的理解相关概念,从而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帮助学生避免类似的错误。

3.多项式-x3+x2-2x-1是单项式_____、_____、_____、_____的和,它的次数是____。学生容易写出-x3、x2、2x、1,6这样的错误答案,原因是没理解多项式的项、次数的概念。这类问题可以在介绍概念的时候给学生解释清楚,并通过举例去解释概念中的每个字词的含义,并出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多练,从而减少此类错误的发生。

3.3是代数式的值

这一课主要了解代数式的值的意义,会计算代数式的值,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变化的数量及其关系,感悟函数思想。能读懂计算程序图(框图),会按照规定的程序计算代数式的值,会按照要求设计简单的计算程序,初步感受“算法”的思想,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计算。这课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容易犯错的地方就是将具体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时,原来省略的乘号要还原,如有需要还要添加括号。在设计简单的计算程序时,不同框图表示不同的意义,填框图时不能出现输入的内容,平方要写成( )2的形式。这类问题需要上课规范正确的书写格式。

3.4是合并同类项

这一课主要理解同类项的概念,能识别同类项,知道合并同类项的依据,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会合并同类项。强调代数式求值时一定要先化简再代入求值,还有渗透“整体代换”的思想方法。

这课主要是理解同类项以及合并同类项的依据。教学中发现以下几种问题学生容易犯错:

1.5m2n与-4mn2,2与-6,2x2y与 -3yx2是同类项吗?学生容易判断第一组是同类项,第二、三两组不是同类项。原因是同类项的概念没理解。这类问题要在讲同类项概念时就强调它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另外字母顺序不是判断同类项的依据。在教这个概念的时候相应列举这些特殊情况,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把握住概念的两个条件。

2.合并同类项:4x-2y+x+7y-1。错解:原式=4x+x-2y+7y-1=5x-9y-1,或者原式=4x+x-2y+7y=5x+5y。原因是合并系数时,异号两数相加加错,没有同类项的项漏写。这类问题需要在介绍合并同类项法则时,着重强调对“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这段话的理解,在教学的第一节课就要让学生先从找对同类项的系数入手,一步一步的写出合并过程,不要跳步骤,熟练以后,自然而然的会做的又快又正确的。

3.对于“整体”类型的题目,学生会将括号拆开再做,这类问题可以将两种方法都做出来作比较,从而选出简单又正确的方法。代数式求值问题也是一样的,直接带入和先化简再代入都写出来,比较后学生自然会选择简单的方法了。

3.5是去括号

这一课时主要是经历去括号法则的过程,了解去括号法则的依据,会用去括号进行简单的运算。

教学中发现以下几种问题学生容易犯错:

1.去括号:5a-(-2a-4b)。错解:原式=5a-2a-4b=3a-4b,或者原式=5a+2a-4b=7a-4b。原因是去括号法则中应该要去掉括号和它前面的符号两样,然后考虑是否改变符号,符号改变是所有项,不能漏项。这类问题需要在归纳法则之前的探究过程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过程,这样就可以加深对法则的理解,也可避免类似的错误。

2.对于有中括号,也有小括号的问题,很多同学喜欢跳步骤,一次去掉所有括号,另外去掉小括号后不能先合并同类项,再去中括号时使题目变得繁冗,都会出错。这类问题可以从学生平时作业错题中挑典型的错解样本,在课堂上学生一起讨论,从而让学生认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道理。

3.对于括号前有系数的去括号问题,学生容易犯漏乘或者去括号时符号弄错的错误。对于这类问题就是对小学的乘法分配律再教学,添加了初中的负数运算,注意运算符号即可。

3.6是整式的加减

这一课时主要是会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能说明整式加、减中每一步运算的算理,逐步发展有条理思考和表述的能力。

教学中主要发现很多同学在列式的时候忘记加括号,原因是没有将多项式当成一个整体,这个问题可以慢慢引导,在平时教学中,遇到类似问题就着重讲解一次,并比较加括号和没有括号的区别,对比后加以改正就能减少类似的错误了。

总之,新教材中代数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章节,相应的易错的地方也很多,如果在每节课教学前预先整理出这些问题,课堂上出现这类问题时放慢脚步,慢慢讲解,课后作业中对错误及时评讲订正,三方面融合在一起,一定可以帮助学生学好这章内容,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上一篇:简史作业下一篇:移动授权委托书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