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新形势下发展

2022-08-18

第一篇:建筑业新形势下发展

新形势下建筑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探讨

新形势下建筑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探讨 来源:液压扳手 http:///

摘要:由于建筑企业的特殊性,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建筑企业忽略了财务管理的地位和作用。在当前全球经济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和经营风险日益加剧,建筑企业的管理层必须加强财务管理,全面分析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对策,从而提升企业的营运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建筑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管理对策

0引言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的加剧,当前全球经济复杂多变。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首当其冲受到当前经济形势的影响。新形势下,建筑企业将面对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大的经营风险。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实践,对当前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应对策,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1当前建筑业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的财务管理问题目前我国的建筑市场还不够规范,很多建设项目资金都不能及时到位,建设单位常常通过垫资把风险转嫁给建筑企业。建筑企业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承接工程,不得不举债经营。一方面,当前我国试行货币紧缩政策,企业举债困

难;另一方面,举债为企业带来沉重的利息负担,而且一旦举债不适度就会导致企业严重的财务危机,从而为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增加难度。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财务管理基础薄弱,财务管理水平不高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企业总体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水平不高,财务管理基础较为薄弱。虽然财务核算和管理软件现在已经得到极大的普及,但相当一部分建筑企业的管理方式仍然还属于传统的集权管理方式,企业内部的决策往往仅凭企业管理者的经验主观判断,财务管理工具流于形式,得不到有效的执行和运用,加上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工作中仅凭经验且习惯性地一切听从领导,没有对企业前瞻性分析的能力,不能及时提供有效的财务管理建议 。这些直接导致建筑企业内部经营业务审批程序不完善,岗位权责不明,资金管理不强,从而削弱建筑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不力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和工作组织发生了很大变化,而目前大部分建筑企业盲目地采用传统的控制政策,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应2012年第1期有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对于新环境下的新风险,往往反应滞后,措施不力。

项目部财务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项目是施工企业效益的源头,项目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而许多施工企业局限于生产经营管理格局,项目部成员往往只重视施工生产,财务管理理念淡薄。实践中表现为:①资金管理落后,资金使用效率不高;②存货管理薄弱,造成资金呆滞;③应收账款控制不严谨,周转缓慢;④成本控制力度不强,损失浪费严重。

2新形势下建筑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树立风险与收益均衡观念,加强风险管理获取收益是企业经营的基本出发点,新形势下我国正在对建筑企业实施结构性调整,企业在获取收益的同时将伴随更大的风险。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树立风险与收益均衡观念,即企业不能承担超过收益限度的风险,如果收益既定,就要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建筑施工企业可以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和收集的相关信息设定财务预警指标,编制财务预警分析报告及时调控经营风险,完善投资决策,降低管理和经营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企业管理层应更新财务管理理念,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面对当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给企业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作为企业的决策者、管理层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把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面。鉴于建筑企业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企业还应立足自身优势,充分挖掘自身潜能,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改造传统的业务流程和运作模式,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同时,企业还应从各方面强化现有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激励财务人员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让财务部门不仅提升新时期财务工作的能力,还要善于进行经济活动分析,及时准确捕捉财务风险的信号,为改善经营管理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完善财务内部控制环境,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创新(创新论文)在电算化会计条件下,建筑企业应对原有的财务组织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重新界定财务内部控制中人员和职能之间的关系,岗位划分比原来要细,必须构建强有力的内部牵制制度,完善财务内部控制环境以适应信息系统的要求。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让建筑企业面临着新的风险,为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安全高效运行,企业不能再盲目地采用传统的控制政策,应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创新,借助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资源,及时调控经营风险。

加强项目部的财务管理,推行责任成本制度施工项目是施工企业的基础。项目部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对项目经济效益的好坏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只有发挥项目部财务管理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合理使用资金,实行项目责任成本核算,加强成本管理(成本管理论文),才能最大化地提高经济效益。

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资金的管理是项目部财务管理的中心,而项目部资金管理的目标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保障项目施工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同时追求闲置资金的增值,为企业带来最大化的净现金流。

资金的使用和调配是项目部资金管理的重点。

项目部要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根据项目自身的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调控资金动向。

在资金使用上,所有项目支出统一由项目经理审批,确保重点支出的需要,以防发生资金失控和浪费现象;在资金调配上,严格执行“用款计划”申请制度,项目部发生资金余缺,必须接受主管部门集中管理,不得擅自对外进行资金调配。

加强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近年来,很多建筑企业都有经营流动资金紧缺的困扰,加强存货及应收账款管理是重要的解决办法之一。

一个工程项目材料费所占比例为60%~70%左右,因此存货管理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项目部的财务管理效益。项目部必须健全存货采购、验收、保管、发放和消耗等一系列管理措施,确保材料的成本、质量、消耗、保管等都能得到有效控制。在

此基础上还要根据预算制定出合理的库存量,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

工程款不能及时到位是建筑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应收账款余额的逐年增长给建筑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财务风险,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是项目部财务管理的一项艰巨任务。首先,项目部一定要结合本项目的特点对应收账款做好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企业管理何英武:新形势下建筑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探讨-68-的控制,把应收账款的风险降到最小。其次,要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并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另外,根据建设方的信誉和经营状况,具体分析应收账款的可回收性,并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

加强成本控制,推行责任成本管理企业获得效益的最根本的途径就是降低成本,因此进行成本控制、推行责任成本管理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非常重要。项目部应遵循“责任”与“成本”有机结合的原则,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责任成本管理的有效实施。

(1)编制科学、合理的责任成本预算。责任成本预算是项目部考核责任成本的依据,预算合不合理直接关系到责任考核的结果,不切实际的成本预算,不但达不到成本控制的目的,还会产生不良后果。这就要求项目部各部门密切配合,经过对项目成本全面细致的精确测算,编制出科学、合理的责任成本预算。

(2)认真进行责任成本核算。项目部一般每个月、季都要进行责任成本核算,找出成本偏差,明确责任,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为责任成本分析、考核提供依据。

(3)责任成本的分析考核与奖惩。通过责任成本核算得出的实际成本,项目部要及时采取各种分析方法与预算成本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责任成本分析全面了解项目成本变动情况,研究影响成本变动的因素。项目部还要定期对各部门的责任成果进行考核与评价,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加大奖惩力度,将责任人的绩效与分解的任务完成情况挂钩,充分调动项目部成员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与水平的积极性,使项目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结语

在当今经济形势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稳脚跟并发展壮大,就必须重视企业的财务管理,牢固树立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对在财务管理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财务管理措施,对财务风险加以规避、防范,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健康发展。

第二篇: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建筑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赵书君

摘要:新形势下,我国建筑行业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根据“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需要各方责任主体共同努力才能遏制恶性事故发生。其中建筑安全监督部门的监督和正确引导是减少安全事故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我国现阶段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刻分析,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安全监管措施。关键词:建筑安全;监督管理;对策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建筑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在建筑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的同时,安全生产形势却不容乐观,一些地方和建筑工地安全伤亡事故的频繁发生,不仅给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和施工企业敲响了警钟,也给建筑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增加了更多的压力、困难和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在当前建筑业安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如何准确分析建筑业安全生产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原因,并提出强化安全监督管理、进而避免各种伤亡事故的有效对策,是安全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课题。

多年的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实践告诉我们,引发建筑安全事故的原因很多,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人、设备材料、施工工艺方法、环境与季节、安全管理五大因素。其中安全管理因素是其他四项因素的结合点,也是控制事故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综合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以下本人将结合安监工作实践,就如何强化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作粗略的分析和思考。

一、当前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建筑安全生产管理齐抓共管体制仍未形成。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建筑安全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和建筑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目前一些施工企业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安全生产上,而是忙于找市场,疏于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企业"以包代管"和依赖政府或行业安全管理部门监管的观念较重,此外,工程建设中建设、施工和监理等单位对安全管理各自应负什么责任以及总包与专业承包、劳务分包队伍的安全职责不明确,因此,"企业全面负责"难以得到有效落实;二是行业管理部门与企业在安全管理上有重叠、有交叉,平时对施工现场安全检查多,而对企业安全指导和服务少,召开会议、制定规章和文件多,而抓工作落实少,安监部门预防事故的职能削弱,造成了"部门依法监管"职能的错位;三是政府职能转变后,政府安全监察各部门之间由于缺乏工作协调,安全管理政出多门,各行其是, 安全监察工作效能不高。同时,因受安全监察人员数量和专业素质要求的制约, 政府对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安全监察缺乏力度,"政府统一领导"的权威没有真正体现;四是由于安全监督管理社会激励机制尚未建立,以及社会和舆论监督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监督手段受到较多限制,所以"全社会广泛支持" 也就无从谈起。

2.建筑安全生产法规制度不够完善。《安全生产法》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给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但目前建筑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仍缺少与基本法律、条例相配套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行政法规、办法。特别是地方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针对目前一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工程、乡镇工程、私营业主和农民集资违章建房,以及各类房屋拆除工程没有出台相关的安全管理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因而造成政府和管理部门对上述工程监管存在盲区,甚至处于安全管理失控状态,最终导致安全事故一而再、再而三发生。

3.违规建设行为导致工程安全隐患大量存在。在一些地方,建设单位不严格履行法定建设程序、违规建设和无证施工,以及一些施工企业违法分包或转包、无资质施工、项目经理挂靠等现象仍较多地存在,且工地安全违章情况也比较严重。此外,由于一些业主的盲目压价和施工企业的恶性竞

争,客观上造成建筑施工安全经费严重不足,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防护设施不能有效落实,加之在施工中忽视安全管理和事故隐患的整改,以致违章工程中发生安全事故居高不下。

4.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仍存在较多薄弱环节。目前一些小的施工企业安全机构虚设,专(兼)职安全员人数不足,企业和工地难以开展有效的安全管理;一些工地项目负责人重施工、轻安全,重效益、轻防护,重进度、轻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由此造成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混乱,安全防护极不到位,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随处可见。

5.安全监督管理及对违章查处力度不够。目前,由于作为建筑安全监督机构的法律地位还不明确,人员不足、经费紧缺和监督执法手段乏力的矛盾比较突出,安全监督无论是在力度上、还是在覆盖面上都很难达到要求。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安全生产责任制未能很好地贯彻落实,没有真正树立"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对"安全是最大效益"的观念认识不足。

2.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与安全生产投入不相适应。从对我市建筑业发展经济指标和企业安全经费使用情况分析,施工企业或工地的安全措施经费投入远远低于企业经济的增长,安全生产也就无法得到保障。

3.建筑市场管理与安全生产监督存在脱节现象。当前,建筑市场混乱、以及一些游离于政府安全监管之外的违章工程,仍是发生安全事故最根本的原因。

4.施工人员较低的安全素质制约了安全管理水平提高。据对我市施工企业和工地从业人员统计,70%以上的施工人员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下,且这些施工人员(主要是农民工)的安全生产意识较差,安全操作技能也不高,一旦企业或项目部安全教育培训不及时到位,就极易造成大量违章作业。

5.安全监督管理做到依法行政仍困难重重。首先是目前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法规的可操作性还不强,监督程序还不很规范;其次是管理工作中执法不严、违章不究依然存在;第三是一些领导干预行政执法、查处违章过多;第四是建筑安全监督管理的约束机制、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三、强化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对策

1.加快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做到群防群治,这是强化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前提。按照“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总要求,我认为应从三个层面上完善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首先是要完善建设各方主体的安全管理体系。即各建设、施工、监理和勘察设计、设备安装和供应等单位,都应按照其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所承担的工作,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安全管理职能及行使安全管理权。其次是要完善政府和行业安全监管体系。即政府安全综合监察部门应重点从宏观上对建筑安全工作实行领导和监察,而行业安全监督部门应行使建筑安全生产具体指导、检查和服务职能,从而实现政府监察和行业管理职能的分开。第三是要完善群众和社会的安全监督体系。即通过政府或行业引导并督促企业建立工会和制定建筑安全舆论监督制度、工程违章和安全事故曝光和举报奖励制度、安全生产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等。只有通过建立并完善统一的、有层次的和职责分明的建筑安全监管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管理中职责不清、各自为政、重复管理、推诿扯皮和疲于应付等弊端,最终形成建筑安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大力健全建筑安全法规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这是强化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保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仅是建设各方主体的行为准则,也是各级管理部门行政执法的依据。当前,一是要结合《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条例的颁布实施,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尽早出台与上述法律相配套的、便于操作的安全监督管理法规、办法和违规行政处罚实施细则等法规性文件,并规范监督程序和明确各级监督部门职责;二是要抓好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从而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有效落实各级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做到权责一致,这是强化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核心。大量的安全事故表明,凡是频繁发生建筑安全事故的地方或施工企业,无不与领导的安全责任不能有效落实有关。因此,当前在强调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中,重点要落实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和企

业及建筑工地"一把手"的安全监督管理责任,这是抓好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核心。从领导到每一个生产或管理岗位人员,都应按照各自的工作权限和管理范围,承担与其职权相对应的安全责任,做到权责一致。

4.深入开展建筑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做到有的放矢,这是强化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重点。建筑事故统计表明,建筑施工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和坍塌被称为建筑业五大伤害。因此,在开展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活动中,应结合工程实际,有目的和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治理。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最终达到减少一般建筑伤亡事故和杜绝重大伤亡事故的目的。

5.不断加强建筑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做到寓教于管,这是强化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基础。扎实开展安全宣传教育,特别是加大对专业承包、劳务分包队伍和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力度,进一步强化对特殊工种和安全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培训,寓教育于日常管理中,是增强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和提高安全技能、防范各类安全事故的重要基础。

6.着力抓好安全生产长效管理,做到标本兼治,这是强化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根本。实施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和复杂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长期和艰苦的工作。作为政府或行业管理部门来说,抓安全监督不能仅停留在平时开几次会议、发几个文件和组织几次安全检查、开几张整改通知单等表面工作上,而应认真研究、制定和落实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措施,进一步规范管理工作,做到既要治标,更要治本。

8.积极探索安全监督管理的新办法,这是强化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动力。建筑业发展的新形势和安全生产的新变化,要求我们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决不能墨守陈规,而应当积极寻找安全监督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并进行大胆实践。总结我市建筑安全管理工作,我认为今后在进一步改进安全监管方式和方法的同时,行业安全管理要体"四个结合":一是安全管理与资质管理相结合。即通过采取约束和激励机制,将安全管理、安全目标考核、与企业资质和安全生产许可证、资质升级和年检结合起来,并严格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二是安全管理与工程招投标相结合。即在工程招投标中,把安全生产作为企业参与工程竞标的一项前置条件,对于发生安全事故的企业应停止其承接工程业务。三是安全管理与为企业服务相结合。即安全监督管理应牢固树"以人为本"和"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要督促企业狠抓内部管理和安全基础工作,把安全管理的重点放在施工现场,并通过指导和帮助企业落实整改安全隐患、推行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以及开展安全生产达标和创优等活动,促使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四是安全管理与推进科技进步相结合。即在安全管理中,要大力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和运用先进的、科学的安全管理手段,推动企业安全生产和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水平迈上新台阶。

综上所述,依法强化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对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避免和减少建筑安全伤亡事故、以及维护社会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企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本人深信,在今后实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只要我们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企业始终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坚持齐抓共管、与时俱进,那么就一定能开创建筑安全生产工作新局面,实现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和长效化目标,并为建筑业快速、健康、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赵书君男,1981年出生,大学本科,现任德州市建筑工程管理处安监站站长)

联系方式

邮编:253000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长河大道187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人事科

赵书君(收)

手机:13639496671

第三篇:新形势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研究的论文

摘要:近年来,建筑行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建筑物的规模及数量不断扩大,建筑物类型也复杂多样,这为建筑施工的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的形象,项目工程的进度以及工程的最终收益,其意义重大。本文重点分析和探讨了施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并且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和措施,以便于为工程现场管理提供借鉴和帮助,促进工程管理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关键词:建筑施工现场;管理;问题;改进对策

1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完善的现场管理机制

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并没有创建完善的现场管理机制,导致施工现场存在不按照规章制度执行、不按照标准执行、不按照计划执行等现象,导致施工现场管理非常混乱,这样不仅会影响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施工安全,还会影响施工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施工企业的信誉,不利于施工企业以及整个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2材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造成施工现场材料管理不力的主要原因是工程建设所需的材料数量类别繁多、工程设备的损耗与老化,以及工程技术无法有效应用到实际建设中,这都会造成材料管理难度的提升。首先施工单位没有为材料的存储、进出库及使用制定合理制度,常有材料浪费的现象出现,提高了工程的成本;其次,当施工设备出现磨损和老化后,没有迅速对其进行维护和更换,这就会影响工程的顺利进行,严重影响了施工现场的安全和稳定;最后,相关建筑知识无法在工程建设中得到有效应用,后勤缺乏保证等等,这些均会给工程的顺利建设带来了阻碍。

1.3施工现场的施工安全意识不强

在工程现场,很多工程管理人员并没有意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致使常有安全事故出现。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工程人员自身对安全施工的不重视。在进行工程建设时,主观意识较强,并不能遵守相关的规定及制度。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便会影响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负面的影响和经济损失。

1.4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主体权责不明

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以往以事业编制为主体的建筑质量监督部门受到体制改革的影响,建筑质量监督经费无法按照以往状态下拨,质量监督经费大大削减,建筑质量监督机构正常运转受到影响,相应的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主体缩小自己的管理范围,大大影响了建筑质量监督管理效果。因此,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主体权责不明,也是影响建筑质量监督管理效果的因素之一。

2新形势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措施

2.1加强建筑工程多方主体责任监督落实

建设部明确了建筑工程质量五方责任主体,除此之外,还应增加检测主体责任,检测主要是对建筑材料和工程实体质量的科学判断,为质量监督部门提供监督依据,检测数据的精确与否直接关系工程质量的有效监督,因此应加强检测等多方主体责任的落实,使其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责,形成群防群治,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2.2完善现场组织管理

工程现场管理的内容要包括人力、材料、设备、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对工程管理进行优化和创新必然可以提高工程的质量、安全和效益。因此建筑企业要构建一个专业的和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和制度体系,全面细致的管理工程中的各个建设步骤。从工程的经济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出发,对工程的性价比、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和工程建设的合理性进行衡量,即便在面对更加繁琐、复杂的工程问题时也能够做到施工的井井有序和切实有效。

2.3严格管理施工的材料和设备

房建工程中必须严格管控工程现场的设备及建材,只有合格的建材和设备才能为构建高质量的房建工程奠定基础。对设备及材料采购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教育,促进其专业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在进行建材的采购时,事先做好相关的市场调查,如建材的价格变动等,同时也要对所有报价厂商的相关信息进行调查和分析,优先选择信誉度高、实力强和服务好的供应商,当供应商的其它方面条件差距不大时,要选择报价较低的供应商。施工中设备及配件的质量也非常重要,必须采取相应的质量监控措施,所购买的设备必须有质量保证书。

2.4加强施工进度管理

以“三控制,一管理”的原则作为工程现场管理的准则,不断对工程现场管理机制进行优化和改进,进一步提高工程建筑的质量。工程进度管理是工程现场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的一项内容,根据工程计划有效管控各阶段的工程进度,根据现场进度有效协调各施工部门间的关系,对工程实施动态监控。尽可能确保工程进度按照计划进度进行,工程进度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将直接影响其它项目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同时它也与工程的最终收益与成本造价密切相关。对控制性进度计划进行有效的调整和优化,对工程的全过程实施动态跟踪和控制,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2.5加强施工方法管理

施工方法管理需要严格贯彻到整个工程建设之中,比如工程方案及工艺的管理、质检方案及工程规划的管理等等。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工程中的各个关键项目都要重点管理,如混凝土的制备、钢构建设、混凝土浇筑作业等项目。对每个施工项目中的细节部分进行严格管理,优化工艺的流程和资源的配置。除此以外,在施工方法管理中必须重视对项目中各项资源的调控,如建材、设备及人员等,合理科学的资源配置是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的有理保证,所以,在工程建设之前,必须对工程的各个部分进行考虑和分析,以施工方案为决策基础,优化资源配置。

2.6加强工程施工过程的管控

对于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及设计单位等相关单位,要积极研究对建设单位发放的常见问题专项治理任务书。对于其中确定的常见问题,施工单位也要制定出科学可行的专项治理技术方案,而且要在工程施工的现场设立展板以及样板段等,同时还要开展QC小组活动,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在专项治理技术方案经过监理审批合格以后,监理单位也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监理实施细则,对于其中的细节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专项治理自评报告。

2.7建立健全EHS管理体系

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的制定,其又可以分做领导的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承诺以及该项方针的整体目标:为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进行结构搭建和工作组织;为员工配置相应的安全防护物品,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安全培训,以确保其能够熟知防护物品的使用方法,同时还需要构建防护用品检修方案;员工在上岗前要做好岗位培训工作,某些岗位的员工还需要有专业的资格证;对员工的健康档案、以及施工环境及安全考核进行详细的整理和存储。工程建设中所使用的设备及设施都需要符合相关的安全环保规定,如施工环境、物品储藏等,同时还需要设置相应的安全标识、警示牌等等。在工程建设之中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其会对自然造成严重的污染,所以必须要做好对建筑垃圾的处理,实现对其的再利用。将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副产物经过相应的处理后,其就能被再次利用,将其价值最大化,同时促进了社会及环境效益的提升。所以,我们要不断对EHS管理体系进行探索、研究和实践,其对于建筑行业发展的意义重大。

2.8注重危险源的识别和控制工作

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找出潜在的危险源并对其进行标示和控制,做好相关的防治措施,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工程中常见的危险源有临时用电、高空作业以及某些特殊设备的使用。必须注意的是,必须按照施工规定及标准完成对危险源的识别与控制,这样才可以事半功倍。在施工中发现危险源时,工程安全管理人员要迅速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降低或者消除其影响,尤其是那些危险程度升级的情况,必须严格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杜绝安全事故的出现。

3结束语

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是非常复杂而且繁重的,施工企业只有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工程现场管理、后期管理以及管理的优化创新,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及素质,才能确保施工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第四篇: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探讨

2014年6月23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总书记就职业教育工作专门做出重要批示,李克强总理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接见全体与会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刘延东、马凯两位副总理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国务院会前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这次会议领导重视前所未有、改革力度前所未有、部门协作前所未有。会议为我国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绘制了新蓝图,开启了新阶段,翻开了新篇章,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重要里程碑。

职业教育一头是教育,一头是民生和经济,决定着产业素质,代表着民族品牌,体现着民本温度,更关系着个人的出彩。所以身为职业教育中的我们,应该如何在新形势下、在职教新的春天里发光发热、脱颖而出呢?

一、解读战略定位,做好自身定位

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从四个方面为我国职业教育确定了新的战略定位。这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着力点,是开展一切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

职业教育是什么。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阐明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跨界特性,也充分阐述了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领域的重要地位。

职业教育的作用。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从中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直接关系到新生力量的求学、就业,在中国教育领域占有独特的位置。

职业教育的职责。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现社会,能工巧匠稀有,高技能人才紧缺,工匠精神也亟待传播,这对我们职业教育的培育理念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及挑战。

职业教育的使命。总书记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职业教育不仅是教育,也是民生,密切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

然而,这只是总书记站位全局,给职业教育发展明确指示的战略定位,各类院校切忌照抄照搬。我们需结合自身情况,如所处地区产业结构、自身的办学规模及培养能力等,把总书记正确、明确的定位,科学、合理地应用于实际中去,一点一滴做起,一步一步迈进。

所以,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战略定位的地基上,结合地域特点及自身情况,从当地及周边地区经济类型、产业结构、就业需求等实际出发,并结合自身的办学规模、办学能力,科学分析,综合考虑,做好适合自己的定位,不可一味求高、求远、求大、求快。

二、明确方针目标,重审培养方向

时代在前进,理念在更新,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及办学方向也有着它的时代性、前瞻性及创新性。 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总书记指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这就为我国职业教育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与之相应,《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

“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从中可以看出:发展目标要形成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其最本质的特点是“中国特色”,同时还要与世界接轨,具有“世界水平”。《决定》同时就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了全面安排部署,首次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这从根本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职业教育从中职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上升通道;首次提出“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和健全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办法,为职业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作了制度设计;首次提出“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服务发展、促进就业。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决定》指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办学方向是学校发展的指南针,它规定了一定时期内某类教育及其实施机构的前进方向和目标追求。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新的办学方向——“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与国家2005年提出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有着历史承接,同时又赋予了新的内容:继续强调“服务”,同时增加“服务”对象——“发展”,既包括经济、社会发展,也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即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继续强调“就业”,同时科学定位职业教育在“就业”中的作用——“促进”,要促进解决就业总量和结构矛盾,促进社会成员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生涯持续发展能力。这为新形势下办好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

我们要从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出发,结合当地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就业需求,切实明确适合自身及地区发展的目标和办学方向。

三、确定培养目标,提升办学内涵

学校存在的意义就是教书育人,为社会输送有用之才,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是根本问题。

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新世纪以来有三种表述: “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2002年)、“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2005年)、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3年)。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决定》的提法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是对过去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提法的概括总结,在认知上有了深化和创新。

“高素质劳动者”不仅要有高素质的技术水平及操作能力,更要有高素质的思想觉悟及道德修养;“技术技能人才”是指会技术懂操作的人才,既“会”又“懂”,能够持续发展。

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就是职业教育新的价值追求,是教育内涵发展的新定义——面向人人、成就人人。

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但共同富裕永远是我国不变的目标和决心。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推进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的有力武器,必须高度关注薄弱地区和处境不利人群的发展,加大对他们的资助力度,努力让每个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五大发展基本原则。总书记指出:“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决定》提出 “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加强统筹、分类指导”、“服务需求、就业导向”、“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等五大发展基本原则。这是职业教育价值追求之外如何发展的内涵升级,是学院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办学方向等的综合概况,从中可以看出政府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倾向。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职业教育要适应它,要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重点,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密切结合市场的需求,深化改革,创新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尽快实现向新的发展方式转变。

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决定》为职业教育确定了新的办学机制,并详细表述: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强化校企合作、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等,这就要求我们扩大办学自主权,依法制定职业院校章程和制度,建立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推进校长聘任制改革和公开选拔试点,坚持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完善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其核心就是要确立职业院校真正落实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地位,实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进一步激发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

四、进行全面升级,打造特色品牌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按部就班已被时代淘汰,固步自封只会自毁前程。为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及国家对职业教育突破的要求,我们必须必须科学地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长期规划,并进行全方位升级。

观念升级。从思想意识形态上进行升级,立足总书记重要批示及《决定》精神,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面向人人,成就人人, 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内涵升级。站位全国,职业教育要有“中国特色”,达到“国际水平”,定位自身,我们要具有“自身特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结合地方产业结构、就业需求及办学能力、办学优势,办有特色的学校,育有特点的人才,做到专业有特色、就业有特色,打造特色院校,创建特色品牌。

文化升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切实形成合理并适合自身的校园文化,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面向人人、成就人人。

品牌升级。在狠抓教学质量的同时,借助职业技能大赛平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通过大赛活跃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对外合作,突显品牌形象。

总之,政府对职业教育支持力度空前,这是机遇,更是挑战。我们要密切结合总书记重要指示,深刻解读《决定》精神,科学定位,明确方向,合理规划,提升内涵,全面升级,打造品牌,全心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接班人。

作者:濮阳技师学院(筹)韩林善

第五篇:新形势下科技期刊发展的策略

李无双潘淑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编辑部.300191,天津)

摘要在分析我国科技期刊办刊现状与特点的墓础上,结 合国际科技期刊发展趋势与要求,借鉴近年来期刊工作理论 研究成果和创新实践经验,提出了我国科技期刊的改革思路 与发展对策。

关钻词科技期刊;发展;策略

DeveloPingstrategiesforscientineJournalsinthecur代nt 51加ation几1Wushuang,PANShujun

科技期刊的水平是显示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

主要标志之一,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科技期 刊是延续于科学研究的一个学术性传媒平台,它是由 实现期刊出版价值的多种关系构成的一个运动关系平 台,这些关系是在相互矛盾与彼此和谐的交替运动中 发展,相互矛盾时,期刊就面临着重重问题,相互和谐 时,期刊便有了发展。如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 决间题就成了期刊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和理 论前提。

1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以2000年10月中国期刊

协会加人国际期刊联盟,以及2001年中国加人世贸组 织为标志,我国科技期刊业显示出国际化发展的生机 和活力。然而,中国目前虽有科技期刊4700余种,品 种上已发展成为期刊大国,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 却寥寥无几,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学术质量和发 行、广告收入等方面差距依旧很大,说明中国还不是 期刊强国川。我国科技期刊工作者必须进一步拓展办 刊思路,积极学习、借鉴、引进世界各国在期刊产品 制作、市场营销与产业发展方面的经验;进一步熟悉 和适应世界期刊出版的环境,采取切实措施,力求在 国际竞争中把握机会,加快改革发展步伐。

2科技期刊发展的策略

2.1管理模式集团化我国期刊之所以缺乏竞争力和

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还没有突破计划经济的“大 框”。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期刊大多采取分散办刊的形 式,其主办单位往往是科技学会、科研单位、大专院 校等独立单位,层次多、规模小、实力不强、生存能 力较弱,与全国同行业相比不具备竞争力,缺乏广泛 的科技出版资源整合力,在国际竞争中显示不出强大 的优势地位。这种不利局面的形成,除了我国科技生 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待于发展以外,科技期刊界精品名 牌不多,缺乏广泛的影响力也是主要原因。要适应我 国先进文化建设需求,能够在国际、国内期刊出版竞

争中占有应得之地,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界必须联合起 来,走集约化经营、集团化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 才能加强出版资源融合能力,集中优势力量,办出优 质期刊。

l)内部整合,实现集约化集中管理科研院所、

高校特别是综合性高校均主办多种科技期刊,以期刊 出版业务为链条,将单位主办的期刊进行有机整合, 加速提升期刊出版业集中度,就必然有利于整合资源, 集中优势,实现集团化规模管理;成立期刊总社,实

现集约化管理,既有利于期刊整体发展,又能集中优 势确保重点期刊的拓展。

2)双方、三方联合办刊,实现优化组合管理集

团化建设是我国科技期刊迅速走出困境,实现低成本 扩张的现实途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期刊实 行双方或三方甚至多方联合办刊,通过集中发挥学术 品牌、人才高地、地域特色以及企业、专业学会的资 金渠道优势,建立两级法人体制,有利于盘活存量、 吸引增量、优化组合、调整结构,从而壮大实力,实 现扩张发展。

3)多种媒体聚合,实现多元化综合管理集团化

建设的核心是培育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独立负责的 市场竞争主体,造就期刊市场竞争中的生力军。我国 科技期刊改革发展可主动参与报纸、图书、音像出版 单位的聚合运作,组成综合媒体集团。

2.2期刊定位专业化所谓专业化,指科技期刊根据

各自实际条件和主办单位的行业、区域特色,依托强 势学科,将内容小而全的期刊变为大而专的期刊,不 断提高专业稿件质量,创出与众不同的专业特色LZ)。 根据当代科技类期刊发展趋势,面向专业人员的科技 类期刊的专业化已经成为主流,以服务不同类型读者、 满足不同精神需求的专门性期刊会越来越多、越来越 细;分析我国科技期刊现状,能挤人国际期刊强势阵

李无双等:新形势下科技期刊发展的策略

地的多数是那些专业性强、反映主办单位强势学科或 带有明显特色的期刊。为此,我国科技期刊应进行专 业化结构性调整。

l)在期刊结构层位上的定位[3]。国家对科技期刊

长远的规划可以分以下几个层次:

①发展我国在各学科中的顶级期刊,建立精品期

刊序列这类期刊是我国在各学科中的顶级期刊,在

充分保证国内一流稿源的情况下,学术质量指标及同 行的学术评价均持续得到认可的情况下,逐步接纳国 际稿源,走向世界。

②以稳定国内稿源为主,建立不断提高学术质量

期刊这类期刊主要是要稳定国内稿源学术水平,并

在严格审查制度的保证下,逐步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 ③根据国情所需,保留仍有一定学术需求的期刊

结合我国国情,允许一些质量中等的科技期刊有一定的 生存空间,满足我国不同层次科学研究的需求.

2)学术上的定位。科技期刊的学术定位是以充分

发挥本刊在本学科研究领域的导向性、权威性和科学 性为指导思想,增强反映本学科热点和生长点的稿件, 以稳定和吸纳国内优秀稿源为主,通过加强国际合作, 逐步接纳国际优秀稿件,引导学科的发展,并通过描 述性的英文摘要和英文参考文献及开放存取的办刊模 式提高期刊在国外的影响力131。

2.3稿件征集、评审国际化国外期刊普遍实行资源

国际化政策,包括作者、编委、审稿专家的国际化。 我国科技期刊除少数专业性期刊适度国际化办刊外, 绝大多数期刊,还是封闭在国内、行业内甚至本单位 内。我国科技期刊要主动融入全球化潮流,必须争取 面向世界的优秀的科技成果和最新信息的首发权和把 关权。

l)提高科技期刊论文的学术水平。科技期刊论文

学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期刊的学术地位,是期 刊国际化的关键。要有全球范围的研究人员将高水平 的论文投到国内期刊,鼓励国内和国外作者合著论文, 作者高度国际化能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加强策划、组 稿,跟踪国际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以作为选 题和组稿的依据,也可从和中国科技界已有了良好关 系的国外科学家(包括华裔科学家)、有成就并在国外 学术单位取得稳定职位的部分留学生保持联系,了解 国际学术动态。

2)建立开放性编委会,吸纳行业内国际知名学者。

国际化的编委会是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助推器”,科技 期刊要主动约请行业内国内外有影响的学者、专家担 任编委,请他们制定选题、组稿,并提供稿源线索, 协助审读把关。

3)审稿国际化,组建审稿专家库。为保证刊登论

文的质量,要坚持学术性、科学性、创新性相结合的 原则,所刊登的每一篇稿件,都要经过同行专家审阅。 在世界范围内约请专家审稿是我国科技期刊论文质量 具有国际化先进水平的保证。有重点地选择专家组成 审稿专家库,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论文送审以求对论文 在学术上的把关。有的科技期刊避免“麻烦”,懒于把 稿件送审.或刊登“人情”稿等,影响了期刊的国际化 进程。

2.4学术评价科学化当前我国科技期刊总体水平不

高,现实中存在诸多不和谐的现象:刊物发表论文明码 标价,核心期刊满天飞,期刊之外办副刊;一篇论文署 名七八个,代写文章等等,面对失衡的文化价值趋向, 许多专家呼吁建立一个合适的科学的评价体系‘4’。 l)高度重视期刊论文质量。通过引文分析法、文

摘统计法、专家评审鉴定法、影响因子等多种方法来 评价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质量,从而达到对期刊学术 水平的认定、评价。一般来说,高质量的期刊取决于 所载高质量的论文,而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者更注重 有较高学术水准和较高影响因子的刊物,两者是相辅 相成的。

2)辩证对待核心期刊,突出期刊地位。《中文核

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评价 研究报告”中指出:某学科核心期刊是指发表该学科论 文数量较多,文摘率、引文率、读者利用率相对较高, 影响力较大的那些期刊„„”。核心期刊研究不可能达 到自然科学那样精密的程度,因此核心期刊研究成果 只能起参考工具的作用,要重新认识核心期刊的内涵 和外延,使核心期刊得到健康的发展151。

3)建立和完善学术评价标准体系。希望科研管理

部门、学术团体尽快制定学术评价标准体系,根据‘·社 会公认、业内公认”的分类评价原则,建立与国际接轨 的科研活动推荐、评价办法,对于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的基础研究应听取国外同行专家的意见,摒弃那些有 碍学术进步、挫伤专业人员积极性的“硬性”标准l5]。

2.5经营开发市场化期刊走向市场已是不争的事

实,自从2004年期刊实行改革后,已经砍掉了400多 种重复办刊、无力办刊的期刊,实行管办分离。这样 期刊也面临着全面的市场竞争,必须融入市场。所以 科技期刊找到适合自己营销的策略,是我们目前面临 的首要问题。

l)转换机制,从集约化入手。规模经营是降低成

本、提高效益的成功模式,目前我国科技期刊还是小 农经济的运作模式。近几年国家采取组建报刊集团、 建设中国期刊方阵等一系列措施,通过国内期刊的优 化、组合,形成与国外出版商的竞争力。对于科技期 刊来说,重组的难度要大一些。因为我国目前具有较 强竞争力的科技期刊太少,学术类期刊实行的是计划 经济体制下的办刊模式,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竞争力。 但是科技期刊管理政策相对宽松,将会给科技期刊的 发展提供机遇。抓住机遇,进行优化、组合,是科技 编辑学报第18卷

期刊在这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2)开展广告经营,建立期刊市场体系。科技期刊

也是一种商品,要想实现它的最大效益,必须面向市场, 占领市场.所以要发挥自身优势,拓展广告经营l6]。纵观 大多数国外著名期刊,其收人来源主要是广告和经营

活动17一81。我国科技期刊刊登广告,不仅有利于筹集期 刊再发展的资金,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 化为生产力,/l’助于促进产学研互动,有助于提高科 技内户泊和装帧质量,从而从整体上发挥期刊品牌、特 色、指导的综合效应,占领期刊在行业、区域乃至国 际的市场的份额,并建立起市场体系。

3)扩大外延市场,走出国门。科技期刊在发展过

程中,还应加强对外合作。科技期刊更多的是反映生 产力进步因素,属自然科学知识有效载体。因此要注 重利用现代资本运营手段,提升科技期刊发展经济实 力,还要把眼光和视角放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角度去思 考和解决。借鉴国外专业化经营经验,要把细化后的 市场做大,必须在扩大专业读者群上下功夫。一是坚 持期刊“走出去”方针,把先进的和适用的科学技术向 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扩大受众人数,提高规模经营; 二是支持“引进来”方针,把国外优秀稿件引人国内期 刊。

2.6信息传播网络化互联网为科技期刊架起了一座

桥梁,是期刊出版业一次革命性的转变。我国科技期 刊编辑部应积极创造网络化条件,包括建立富有立体 动感的网站、出版网络期刊、加强网络管理,以提高 网络信息的利用率。

1)组建网站,快速展示期刊信息。网站要求内容

丰富,全面反映本刊的历史及目前的发展现状,将通 过建立中英文网站,实现国际化的宣传平台。目前还 有一部分科技期刊没有进人网络系统,应尽快创造条 件进人网络系统;还要做到印刷内容全文上网,利用

国际通行的PDF格式,实现全文发行传播。

2)创办期刊网络版,信息资源的再度开发。网络

出版可以通过网络的虚拟世界跨地区、跨时段、跨行 业、不间段地展示期刊的品牌,互联网的开放性、互 动性、不受地域限制的可扩展性已为低成本扩大期刊 品牌影响力提供了可能。为最大限度地报道学术信息, 逐步加强优秀待发稿以及增刊、专刊上网出版交流, 应创造条件建立期刊网络版,包括网络文字信息和广 告信息,实行印刷版与网络版的信息群辐射效应。

3)建立各种数据库,完成编辑手段现代化。科

技期刊管理集团化,稿件征集、评审国际化,学术评 价科学化,信息传播网络化等方面的实施均离不开现 代化的编辑手段。为了解决以_L问题,编辑部在建设 网站时要建立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应用系统(包括一个

稳定运行的期刊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功能强大的期刊

发布平台),而不是基于单台计算机或局域网运行的

管理系统,使参与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人员(编辑、

作者、审稿人、出版者、读者)可以通过该互联网平

台完成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全部过程。从编辑组稿、 作者投稿、国内外专家审稿到编辑加工、出版发行、 内部管理,均需要基于网络的现代化办公条件与办公 流程191。

3结语

除了上述儿种策略外,科技期刊的发展还离不开

编辑队伍结构多元化、期刊语言规范化、印刷装帧标 准化等多方面的因素。总而言之,只要我们立志于改 革,认真研究中国的国情,吸收国、内外比较成功的 办刊经验.中国的科技期刊事业就一定会迎来美好的

春天。

4参考文献

川石宗源.融人期刊出版全球化的潮流IN].中国新闻出版 报,2(X)3一05一30(l)

[2]朱明,顾玉峨,周佩琴.高校科技期刊办刊模式专业化’j 产业化的战略思考[J].编辑学报,2003,巧(3):204一206

131姜联合,马克平,崔金钟.创办OA期刊,实现《植物‘l态 学报》的跨越发展l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l): 90一94

[4]武卫政.两大痛疾阻碍创新.学术环境响待净化INI.人民 日报,20()5一02一03(14)

[5】马智,赵建逸,刘卫国.再论核心期刊功能异化IJI.中国 科技期刊研究,2侧为,17(2):298一299

16]陈金伟.科技期刊广告经营现状与出路IJ].中国科技期刊研 究.20()2,13(2):173一174

17】陈和‘关于发展上海期刊业的二点思考IJ].编辑学刊.2(”3

(2):19一20

181李哗.变期刊大国为期刊强国lJ]‘编辑学刊,2003(l):4一9 19]赵波,周传敬.我国学术期刊的信息化建设lJ].中国科技 期刊研究,20()6,一7(l):79一8-

上一篇:精准营销小区业主群下一篇:课程名称翻译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