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公民与自由教育

2022-11-01

人的社会化任务是终生的。由于人在各阶段有其不同身心行为特点, 因而要求教育的重点各有不同。在一个人社会化的全部过程中, 大学生阶段的教育最为重要。

进入大学阶段后的时期, 是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转折时期。在此时期, 大学生们对社会化涵义有了深入的知觉, 并随时检讨自己的社会权利、人我关系、理想目标及实现能力。在此时期, 他们的行为特征已更多的受朋友、同辈、教师及其他成人一连串的社会关系影响并形成。青年时期既是个人快速成长的时期, 也是其理想与现实交会的时期。

大学生的社会化场景是校园, 因而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理解基本上是通过教师、书本和传媒途径, 虽然能够接受系统化的学术思想与观点, 但由于学习生活的自由性特点, 以及生活体验的零散性特点, 他们的思想观念往往容易带有敏感性、超前性和理想化倾向。作为思想敏锐、思维活跃和文化层次较高的大学生群体, 处在信息丰富、文化变异敏感的区域, 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汇的旋涡首先冲击着他们。有着求新、求异心理特征的大学生群体, 凭着自身的种种知识优势贪婪地吸吮着各种文化中为他们所认同的东西, 而传统与现代、世俗与高雅、超前与落后的种种文化反差, 使他们对社会主流文化要求于他们的价值规范和准则化形式表现出怀疑和不满, 由此导致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往往出现与期望目标的非一致性和非顺应性。

在一个人一生的成长链条中, 大学生社会化教育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大学生群体的成长具有生动性、张扬性而又潜移默化性, 要调动他们身上蕴藏着的极大热情与创造潜能, 需要家庭、学校、社区及社会的良好环境, 以及它们共同形成的教育合力。

1 文化引导

大学生时代, 青年社会及七青年次文化已产生, 它为青年提供一系列不同于成人文化的价值及行为模式。青年次文化的产生, 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独立的必然现象和必要过程, 应予善意支持和疏导, 限制和排斥是不明智的。

2 教育引导

学校教师扮演的是社会化教育专业角色, 其对于学生的社会化性质具有比较的客观性、中立性、目的性及专门化。作为学校来说, 各方面教育条件为其他社会单位所无法取代:认知能力非专业教师角色传授莫属, 非同辈合作与竞争环境中进行不可, 由此使大学生在学校环境中了解新的社会期望, 学习新的社会角色。

3 心理引导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转移时期, 没有相对固定的社会角色要求及行为评价标准, 加之生理心理上出现的逆反现象, 因此此阶段的个人价值观及行为表现无常。为了更有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 学校、家庭各方面必须注意他们的心理特征, 积极顺应这一群体文化的构建, 消除大学生的反社会人格形成因素, 引导他们健康积极向上发展, 以顺利实现社会化。

4 构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平台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教育的层面结构可以分为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平等而不相同的平台;内容结构可以分为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板块;客体结构可以分为内环境、外环境的协调等不同的对象, 由此从大学生适应性的自身影响因素、适应的活动空间、成长的动态过程, 以及他们心理与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几个方面, 从而对大学生适应性教育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构成系统、完整而科学的大学生适应性教育体系。

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 是大学的重要使命。我以为, 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 公民教育、自由教育是很重要的一环。

4.1 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理解:广义上的公民教育包括一切有助于形成公民素养的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狭义上的公民教育指如何做一个合格社会公民的教育, 即培植有效率的社会个人, 合全体个人有效率的社会行为, 以达到社会效率的目标。进一步说, 是指通过权利与义务的教育, 学会协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形成个体的自立意识与契约精神, 以及公民的态度、性向和参与技能等, 实现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

社会转型、变迁需要文化和公民准备, 而文化和公民准备则依靠人的现代社会化手段——公民教育。教育制度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为一定的社会和国家培养符合要求的社会公民。教育制度所涵盖的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活动, 它所规范的只是一部分比较重要的教育活动, 或者说, 是与国家和社会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校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并非完全是经济原因或社会分工的需要, 而是因为社会进步和公民权的需要。换句话说, 社会文明进步和公民的素质培养是一切教育制度存在和发展的最直接原因。

培养高素质的公民是任何一所现代大学的首要职责。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家科尔将现代大学的职能归纳为生产性职能、消费性职能和公民职能三大类, 他认为, 一个民主文明的现代社会, 应当积极培养“有效的公民”——积极的生产者与积极的消费者。这种“有效公民”具备以下社会素质:一是丰富的本国与国外知识, 以及这两方面知识的相互文化联系, 从而促进公民掌握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 适应多元化社会和国际化需要;二是掌握基本的学术方法和技巧, 这方面主要是通过师生交往的潜移默化, 学习跨学科、跨领域综合思维与解决学术问题与社会公共问题的能力;三是选择和从事某项职业的能力;四是养成协调发展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审美观、责任感、自主意识、健康人格个性、独立判断处事能力等综合品质。

4.2 自由教育

列奥.斯特劳斯说得好, 自由教育由唤醒每一个人自身的优异与卓越的潜能。在确立了以自由为核心的人的发展观, 即通过实现以人的生活能力为核心的自由发展的时候, 才真正把握了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实现了人的精神富足和身心自由, 才足以真正实现人性的充盈与完满, 而这正是人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的标志。精神的自由是最后的自由, 也是最高境界的自由, 这就是如精神的奴隶是最后的奴隶, 也许是最“高贵”的奴隶一样。精神自由的获得, 不仅表现为精神的外向度指向客体时的创造自由、超越必然王国而达自由王国, 更表现为精神的内向度指向主体自身时精神的独立性与解放性, 自此, 它不再受外界影响与左右, 而始终保持精神的自觉品质。

人的生存状态选择的自由与自觉并非与生俱来, 而需要后天的文化唤醒。自由教育正是实现这种文化唤醒, 进而实现公民自由自觉发展的制度性安排。历史发展进程表明, 要把自由与权利转化为现实, 就必须致力于公民自由自觉发展的相关制度的建设。于是, 自由教育的制度建设便应运而生。自由教育的实现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有教养的人的个性的自由和完全的发展;二是社会的文明训练与政治上的理智服从。这两方面的圆融统一, 达到实现文明社会的效率, 进而实现教育社会功能的完满。

我们过去在人才培养上, 特别强调他们的博学多才, 以及成才标准的单一化和同质化, 而对人才的多样化及其独特人格精神注意不够。呼唤一切创造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前提, 首先是确保所有社会成员的发展与价值实现有一块自由的生态性土壤, 以及确保学生创造性生长所需要的问题式、批判式和实践式的教学方法。

摘要:人在各阶段有其不同身心行为特点, 因而要求教育的重点各有不同。在一个人社会化的全部过程中, 大学生阶段的教育最为重要。本文仅就大学生社会化运行中的公民教育和自由教育两个方面谈一点个人认识。

关键词:社会化,公民教育,自由教育

上一篇:论语篇隐喻在政论文中的作用下一篇:胶体渗透压对腹部大手术患者液体治疗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