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学论文范文

2022-05-15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金融市场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先秦秦汉时期,在发达的小农经济和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基础上,民间出现了以借贷为核心的金融行为。这一时期的政府具有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和金融市场的管理者的双重身份,然而政府对于金融市场的管理效果并不好。汉代以后的金融市场出现了很多的市场失灵现象,最终在战乱中走向崩溃。

第一篇:金融市场学论文范文

金融理论与金融市场的矛盾

摘 要:随着主流经济学逐渐转向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实证研究表明现有金融理论与现实金融市场之间有些冲突,因而行为金融学日益发展成为一门科学。该文主要从从众行为来研究证券投资者的行为,强调行为金融在我国证券业的应用和发展,并指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随着经济的开放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金融的运行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投资决策;从众行为;羊群效应

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经济学家和投资实践家们不断地发现传统金融理论与现实金融市场之间存在冲突,因而尝试从多个角度对传统理论进行革新,以期更好地解释金融市场特异性等各种现象。金融理论的一个新发展--行为金融学,是从研究人的行为方式出发,分析不同投资者在不同环境下的投资理念,为现代金融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补充。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行为主体,他们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决策,追求风险既定下的最大收益或者收益既定下的最小风险,并承担由此带来的一切后果。文淑惠(2001)认为,“作为一个经济主体,投资者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行动,即:进行投资决策。在决策过程中投资者会把他们搜寻到的信息,以及对经济前景的预期,通过投资行为反映到股票价格及其波动上来。”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的最优决策实际上是不确定条件下的心理选择,不确定性决策是开放型的决策,不可避免地受到混乱的投资环境和个人情绪的影响。

投资决策的理论基础传统的金融理论是在EMH基础上提出的预期效用理论,理性投资者追求主观预期效用最大化,根据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估计股价并据此定价,投资者的信念和主观概率是无偏的。但随后几十年的实证研究表明,人们并不总是以理性态度作出决策,而存在诸多的认知偏差,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人们的投资行为。期望理论是行为金融理论的核心,它最早是由Markowitz(1952)提出的,但推动这一理论发展的是Kahenman和Tversky的研究(1979)。他们用更现实的行为假设取代主观预期效用决策模型,对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提出强有力挑战。他们认为投资者的效用并不完全依赖于财富或消费的绝对水平,而是反映在期望理论的价值函数V(ValueFunction)。价值函数是期望理论用来表示效用的概念,是获利或损失的函数。期望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概率评价函数π(Weighting Function)。Kahenmann和Tversky(1979)认为人们对不同的效用值所对应的事件发生的主观概率是不一样的,按照实际概率值可以划分为极可能、很可能、很不可能、极不可能几种情况,不同情况下人们的概率评价值有着明显差异。在金融活动中,这种心理特征表现的很突出,其直接影响表现为投资者过分的依赖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其间接影响是过滤信息时,注重那些能够增强他们自信心的信息,忽视那些使他们自信心受挫的信息,从而降低投资者的回报。

从众行为决策过程分析传统的金融理论大多隐含完全信息的假设,认为投资者的决策是在理性约束下的相互独立的随机过程。但事实上,即使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投资者的决策往往不完全是依据已有信息,而是相互学习相互模仿。正是投资者之间这种模仿行为可能引发证券市场上的剧烈波动,这对于市场的稳定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易诱发金融危机。“羊群效应”理论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经济人在信息不完全、不确定的环境下的行为理论。同样可以用“羊群效应”理论来解释证券投资者的行为。证券投资“羊群效应”的成因。“羊群效应”的形成可以划分为非理性成因和理性成因。“羊群效应”的非理性成因说指的是基于投资者情绪的行为,强调人们类似动物具有从众的偏好,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正是投资者这种非理性的盲目跟风行为造成了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而理性成因说则更多地沿用了主流经济学理论的框架,它将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融合进来,其主要成果仍是在效用最大化前提下得出。

行为分析对投资者的启示是作为投资者,很明显被许多行为和心理因素所影响。个人投资于股票应采取几种能帮助控制认识错误和心理障碍的安全措施。控制这些心理障碍的关键是各类投资者应该实施一种严格的交易策略。投资者控制认识错误的最好方法是长期坚持特殊的投资策略,投资者在为投资组合购进一只股票时应详细地记录其要点,而且应该制订特殊的标准以利于进行投资决策(买、卖或持有)。保留长期的“投资记录”有助于投资者评估其投资决策,这种类型投资策略,使投资者会更早地认识并承认这些认识错误,从而帮助他们控制“情绪波动”。本质上,避免这些认识错误的方法是少交易并实施简单的“购买并持有”策略,长期采取“购买并持有”策略通常业绩将超过高周转率的短期交易策略。我国的投资者结构以中小个人投资者为主,投资者的非理性特征更为突出,所以要规范与发展我国证券市场,首先要注意研究他们的行为特征,迄今为止中国股市的过度投机与波动莫不与缺乏一个理性的投资者群有关。证券市场上针对中小投资者进行的投资者教育,其涵义是通过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来增加投资者的知识存量,减少中小投资者非理性的行为特征,其目标是构建证券市场的理性的微观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在证券市场上的使用,与今后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的演进,证券市场之间风险传递越迅速,涵义是通过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来增加投资者的知识存量,减少中小投资者非理性的行为特征,其目标是构建证券市场的理性的微观基础。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在证券市场上的使用,与今后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的演进,证券市场之间风险传递越迅速, 对中小投资者的素质和投资理性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对投资者证券行为的研究具有更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力.行为金融理论对效率市场假说的挑战[J].经济科学,1999,(3).

[2]石善冲,齐安甜.行为金融学与证券投资博弈[D].北京:清华大学,2006.

[3]李国平.行为金融学[D].北京:北京大学,2006.

(编辑:ZK)

作者:唐鑫

第二篇:先秦秦汉时期金融市场的发展暨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理

摘要:先秦秦汉时期,在发达的小农经济和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基础上,民间出现了以借贷为核心的金融行为。这一时期的政府具有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和金融市场的管理者的双重身份,然而政府对于金融市场的管理效果并不好。汉代以后的金融市场出现了很多的市场失灵现象,最终在战乱中走向崩溃。

关键词:先秦秦汉;金融市场;借贷;政府管理;利率钱庄;票号;高利贷;寺院金融

“金融”在古代中国并不是一个原生的概念,《康熙字典》及以前并没有“金融”一词。(张亚光,2011)现代意义上的“金融”,往往指的是与货币、存贷款、汇兑、股票债券等较为成熟完善的金融产品和金融体系相关的活动。但从本质而言,金融可以理解为对资源的跨时间、跨空间调配。

古代中国的金融市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先秦秦汉时期,这时的金融市场主要表现为借贷,它经历了产生、发展并逐步衰微的过程,基本上与小农经济的衰微、庄园经济的发展相同步。二是魏晋隋唐时期。一方面,围绕着每一个庄园地主形成了彼此割裂的区域化的金融市场,统一的全国市场趋向消解;另一方面,地方力量的强大导致中央权威衰弱,由此造成长达三百多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局面。这段时间里,超越血缘、地缘限制的宗教寺院金融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金融业的五大基本业务——存、贷、保、汇、兑,在这时的寺院金融中已具雏形。第三个阶段是唐宋以后,随着适合小农使用的曲辕犁的推广,庄园经济瓦解,小农复兴,由此导致宗教寺院金融衰落,世俗金融市场复兴。从此,金融市场的主要活动不再局限于借贷,而是出现了很多从事储蓄、汇兑等业务的新机构,诸如专业进行货币兑换的金融机构——钱庄,专业进行远距离资金流通的金融机构——票号,等等。

本文选取先秦秦汉时期的金融市场,是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经历过从产生到衰微的金融市场时期。其中,春秋战国时期,殷周的农村公社宗族共同体瓦解,自由竞争的小农经济兴起,由此为金融市场的产生奠定了社会基础。及至秦汉大一统时期,长期的和平环境使得自由竞争加速进行,优胜劣汰的结果自然是小农解体,由此促进了大垄断组织——豪强地主的产生。豪强地主内部生产、分配、消费计划性的增强,意味着包括金融市场在内的商品经济的全面萎缩,中国从此进入以大垄断组织为主,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中古社会。关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刘秋根的《试沦中国古代高利贷的起源和发展》,徐祗朋的《周代借贷性质的演变》,魏悦的《先秦借贷活动探析》,乜小红的《论中国古代借贷的产生及其演变》等,已按时间线索作了详细的研究,不赘述。本文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一是春秋战国秦汉金融市场产生、发展的原因及其运营情况;二是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理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小农经济的局限性与先秦秦汉金融市场的发展

(一)小农经济的局限性与先秦秦汉时期金融市场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发明,个体家庭生产方式逐渐取代集体生产方式的趋势,小农经济在此时逐步形成。个体小农的劳动积极性较强,正如《管子》中记载的:“夜寝蚤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①

但同时,农作物生长具有周期性,在当时较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以及农业科学技术的限制下,经常出现周期性的物资短缺。《史记·货殖列传》载范蠡曰:“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越绝书·计倪内经第五》也说,“天下六岁一穰,六岁一康,凡十二一饥。”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更强化了这一周期性,以致力量弱小的小农往往因抵抗不了这些打击而走向破产。《汉书·食货志》记载,“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共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代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②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迫于无奈的小农不得不依靠向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崛起的大农,亦即官僚贵族和民间富豪借贷来维持简单再生产。换言之,债务人的主体是生活困苦的小农,债权人的主体是官府、贵族和民间富豪。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调配,金融市场由此产生并得以发展。《管子·治国篇》说:“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这是说,当君主对农民急征徭税不以时时,农民只有用倍称之息的借贷来应上征。当雨泽不足时,百姓只有用倍称之息的借贷来度凶荒,然后以庸力来还贷。秋收时富人们以半价收籴,春荒时又加息出粜。由此看出,农民始终生活在高利贷者的盘剥之中。

(二)先秦秦汉时期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

先秦秦汉时期,小农经济发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日益强大并逐渐巩固,此时的金融市场正是建立在这样的经济和政治基础之上的。由于小农经济天然的难以抵抗农业风险的脆弱性,封建政府为了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有时会采取一些无偿救济的方式,但更多的还是依靠官府、贵族和民间地主、富商提供的资金来满足市场对借贷的需求,即采取金融市场的方式。当时金融活动的主体是借贷,按照借贷关系中债权人的不同,当时的借贷可以分为两种,即官府借贷和民间借贷,其中又以民间借贷为主要。

史书中关于民间借贷的记载有很多。例如,《史记》中提到的“曹邴氏……以铁冶起,富至巨万……贳贷行贾遍郡国”,③讲的就是以冶铁起家的富商向国民提供借贷的例子。再如《庄子》中也记载,“庄周家贫,故往贷于监河侯……”。讲的是庄子向监河侯借贷的例子④。除了普通民众,部分官僚,甚至周天子也曾经靠借贷为生。《帝王世纪》中记载,“王(赧王)号虽居天子之位,为诸侯所侵偪,与家人无异。多贳于民,无以归之,乃上台以避之,故周人因名其台为逃债之台。”

1. 民间借贷

既然借贷,总得有还款的保证,或者依靠借款方或第三方的实物担保,或者依靠借款方的信誉担保,据此民间借贷可以分为信用借贷和质(抵)押借贷,在当时,信用借贷是最主要的借贷方式,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很少有生产剩余来为借贷进行担保,只能进行信用借贷。

(1)信用借贷。在信用借贷中,借款人凭借信用取得贷款,不需要提供担保。在当时,这种信用不仅仅基于债务人的资产和经营能力、社会地位、商业信用和人际关系等,更基于具有崇高社会地位的贵族以及与官府联系密切的富豪所拥有的对借款人的强大威慑力量。比如,孟尝君之所以敢面对薛地的民众,是因为这是他的封地,他拥有对民众强大的威慑力量。而交通不便和严格的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得人们的社会流动性很差,不容易产生逃债的情况,一旦还不上借款,则不能不用土地或人身劳动偿债,从而构成事实上的质(抵)押借贷。由于这个原因,当时的信用借贷条件远不能如后世那么严格。

这时期的民间信用借贷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即有利息的商业借贷和无利息的互助借贷。⑤例如《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高祖刘邦经常向王媪和武负借酒喝,刘邦喝醉时,武负、王媪看见他身上有龙缠绕,而且每当刘邦来喝酒的时候,酒店的收入会提高到平日的数倍。他们觉得奇怪,因此常常“折券弃责”,免除刘邦的债务。⑥这可以被视为一种民间商业借贷。武负、王媪因看见刘邦身上有龙,且刘邦来时酒店的收入每每大大提高,因此不需要他提供相关担保就借贷,最终竟也不用刘邦偿还。

《韩诗外传》中记载:“八家相保,……患难相救,有无相贷,……是以其民和亲而相好。”“有无相贷”说就是一种民间互助借贷,互助借贷一般发生在聚居村落,由若干小农组成一个小生产合作组织,小农之间彼此照应,由此形成成员间的互信,以致当某户发生经济困难时,其他小农单户会义无反顾地提供支持,助其渡过难关。显然,这是另一种形式上的信用借贷,是经济水平相当,且生活中有密切来往的组织成员之间通过相互免利息的方式所进行的生产、生活的合作。《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苏秦到燕国的时候,“贷人百钱为资”,这也可以视为是这种“有无相贷”的传统的延续,后来债务人富贵了之后,偿还苏秦以“百金”表示感谢,这可看作是苏秦投资的利息。⑦

(2)质(抵)押借贷

严格说来,质押指的是债务在偿还之前,债务人就必须将自己的财物转移给债权人,提供担保,当债务人无法偿还时,债权人可变卖担保物,并用所得资金来抵偿债务的一种担保制度。古代一般用“质”“赘”等词来表示质押。抵押也是用财物来作为履行债务的担保,但用于抵押的财物不需要转移给债权人,只需将财物的权利凭证交与债权人即可,一旦债务人无力偿还债务,债权人可据此取得或变卖担保物。⑧在先秦秦汉时期,对质押和抵押并没有后世那样特别严格的划分,这是因为由于流动性低的原因,一旦借债人无法还债,债权人即可利用超经济力量的威权强逼他用土地、房屋等还债,因而并不需要将他的房产、地产的凭证交予债权人。

《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质,以物相赘也。”“赘,以物质钱,从敖贝。敖者,犹放贝当复取之也”。根据用于“质”的对象的不同,“质”可以分为物质和人质。“物质”是指用财物作为担保以保证债务的履行,多指“以物质钱”,可分为动产担保和不动产担保两种。

动产担保,指的用一般可移动的财物(非房屋、土地)来进行担保。例如,《后汉书》记载了这样一个例子,东汉大外戚梁冀将四匹马抵押给扶风人士孙奋,想向他借五千万钱,可是孙奋只借给了他三千万。这里的“冀因以马乘遗之,从贷钱五千万”⑨,就是一种质押借贷的形式,质押物是马匹。

而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普通小农的剩余产品较少,因此,在“物质”中还有一种是不动产担保。秦汉时期,土地的买卖、租佃和转让进一步发展,经常发生以土地等不动产作为担保的现象(刘秋根,1991)。四川郫县出土的东汉残碑有一些记载,碑上记载的财产价格大体属于东汉调查私人田产时的乡里簿书。其中田土、宅舍有“质”价,如“田八亩,质四千”,“田卅亩,质六万”等,就说明当时以土地、房屋作为抵押物借贷钱物的现象十分普遍。《通典》中记载了一个东汉不动产担保的案例。乌程男子孙常和弟弟孙并分家,每个人四十顷田地。“并死,岁饥,常稍米粟给妻子,辄追计直作券,没收其田。并儿长大,讼常”。⑩在这里,孙常事实上是将救济粮食作价,以孙并的土地做抵押担保来订立借贷契约的。

而人身质押则是这时期的质押借贷中最常见的一种担保方式。“人质”指以人身(劳务)作为债的担保,作为抵押的既可以是债务人本身,也可以是债务人的亲属。当时的社会生产力非常落后,经济不发达,小农所有的作为动产的个人剩余财物很少,作为不动产的房屋土地也有限,为了保障债权人的权益,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强制债务人以人身作为债务的担保,因此“物质”借贷的记载并不多见,大量出现的是“人质”借贷。

人身质押担保的情况在秦代已经出现,但秦代的法律是反对这种方式存在的,秦简中的“百姓有责,勿敢擅强质,擅强质及和受质者,皆赀二甲”{11}说的就是,如果贷方强迫借贷的百姓进行用人身抵债,会到“赀二甲”的惩罚。然而,虽然秦代的法律中有“强质”“恐”“强买”等罪名,但现实生活中,人身质押借贷屡禁不止,一直延续到汉代,依然广泛存在。关于人身质押的词语,例如“赘婿”,颜师古疏曰:“赘,质也,家贫无有聘财,以身为质也”,{12}说的就是如果家里贫困没有聘礼,不得不以人身作为抵押来娶媳。再比如“赘子”这个词,指的是以子女的人身作为担保来进行借贷。《汉书》中有“淮南俗,卖子与人作奴婢,名为赘子,三年不能赎,遂为奴婢”{13}的相关记载,说的是,如果在三年之内借款人不能还清债务,那他们用作抵押的子女就会被作为奴婢来偿债。

除了债务人直接的“物质”和“人质”,秦汉时期也已经出现了第三方担保的现象,但并不普遍。第三方担保指的是,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在债务人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债务时,代替债务人承担债务责任的一种担保形式。{14}《汉书》中记载:“(郑)当时为大司农,任人宾客僦,入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当时以此陷罪,赎为庶人。”{15}《说文·任部》中说,“任,保也。”{16}。这里的“任人”,有时也称为“任者”“保人”等,指的就是第三方担保人。这里说的是郑当时为大司农时,保举的人及其宾客在替大农令承办运输时,亏欠钱款甚多。司马安任淮阳郡太守,检举此事,郑当时因此落下罪责,赎罪后削职为平民。

此外,《周礼·地官·大司徒》中也有“使之相保相受”的记载,郑玄注解“保”为“犹任也”。居延汉简中关于借贷的契约在最后往往都会有“任者××”的说法,这是用来注明担保人的姓名的,例如“惊虏隧卒东郡临邑吕里王广卷上,……贳卖八布一匹,直二百九十,……任者阎少季、薛少卿”。{17}

2. 官府借贷

官府借贷在不同时期发挥的作用有异。春秋前期的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宗族共同体内领主贵族的赈贷{18}。例如《左传》中记载,在饥荒年份,宋公子鲍对国人“竭其粟而贷之”,对于七十岁以上的人,“无不馈诒也,时加羞珍异。”{19}到春秋后期,借贷活动更加普遍,出贷方开始要求贷方偿还贷款并与贷方签订债务契约。《左传》中有记载:“宋亦饥,请于平公,出公粟以贷。使大夫皆贷。司城氏贷而不书,为大夫之无者贷。”{20}其中说的“贷而不书”的“书”,指的就是借贷契约,说明在此时的政府借贷中,订立契约已经比较普遍了。

秦汉时期保留了不少有关政府借贷的史料。例如,《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司空律》{21}中记载:“有罪以赀赎及有责(债)于公”,这里的“有责于公”,指的就是民众向官府借贷的现象,这在当时是比较普遍的。又如《汉书·宣帝纪》中记载的诏令:“池崇未御幸者,假与贫民。……流民还归者,假公田,贷种、食,且勿算事。”说的是政府将公田租借给流民耕种,以帮助他们应付生计。

为了使借贷更为规范化,政府还设立了相关机构来管理所贷财物。例如《汉书·元帝纪》中记载的“北假田官”这一职位,李斐作注云:“主假赁见官田与民,收其假税也,故置田农之官。”该官职的主要职能是向农民提供土地租借,并收取相关租金。此外,政府也会对贷出的财物进行登记以便管理。居延汉简中记载:“驿北亭卒东郡平乔里皇随来,矢五十,三石承弩一,驽盾一,靳干幡各一,革甲鞮瞀各一。”记录的就是政府借给民间的物品。

由于小农经济天然的脆弱性,为了维持社会稳定,政府除了无偿赈济之外,还会通过官府借贷的方式帮助小农度过难关,而政府借贷中最重要的就是针对灾荒时期的救荒赈贷。(陈英,2010)所谓赈贷,就是将粮食、种子、衣物等维持生活所必须的救济品,借贷给受助人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例如《盐铁论》中记载,由于自然灾害,齐、赵二地遭遇大饥荒,政府就给灾民提供赈贷。“故均输之物,……所以赈困乏而备水旱之灾也。”{22}这些用于借贷的救济物品,往往是专门储存用来应对灾害的,是政府采取的重要的社会保障措施。

政府对灾民的赈济主要集中在粮食种子和食物,这既能保证灾民的基本生活,又有利于灾民进行生产自救。例如《汉书》中记载的“三月,遣使者振贷贫民毋种、食者。”{23}说的是政府向贫民提供种子和粮食的借贷。《后汉书》中记载“丙午,赈贷张掖、居延、朔方、日南贫民及孤、寡、羸弱不能自存者。”{24}说的是政府提供赈贷的对象主要是贫民、孤儿、寡妇和体弱多病无法自理的人。

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中曾经发掘过一些竹简,上面记载了一些关于赈贷种子和粮食的内容。据学者陈英的统计{25},政府在向贫民提供种子和粮食的借贷时,一般会登记户主姓名、劳动力人数,全家口数、土地亩数以及所贷种子和粮食的数量。而从这些竹简中的记录来看,借贷种实与劳动力人数、全家口数无关,完全是按亩数计算,一亩贷一斗。

但是,救荒赈贷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更具有实际意义的是防灾备灾。在西汉后期大量百姓失去土地的情况下,政府在向民众提供种子和粮食的借贷时,往往也伴随着土地的借贷。其中,“假民公田”指的就是政府进行的土地放贷。

三、先秦秦汉金融市场的利率和还贷问题

(一)利率问题

利率问题是民间借贷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利率的高低起伏往往和当时经济的盛衰和走向有着紧密的联系。根据刘秋根先生的研究,先秦秦汉时期的利率在历史上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26}《史记》中关于利率的相关记载有:“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27}这里的“什二”虽然是工商利润率,但也能部分反映当时的一般借贷利率的情况。

在《管子·轻重丁》一篇中,根据宾胥无、隰朋、宁戚和鲍叔四人分别前往南北东西四个方向调查中当时的民间借贷利率,得出了在齐桓公时期,“凡称贷之家出泉三千万,出粟三数千万钟,受子息民三万家”的结论。

虽然汉代的高利贷比较常见,但整体而言,汉代的借贷利率还是比较低的,处于历史上的利率波谷。刘秋根认为,汉代的利率较低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小农经济的效率,进而提高了小农偿还债务的能力,这是最根本的原因。第二,商业货币资本在汉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大商大贾较之以前有更为充足的资金进行高利贷供给。第三,国家颁布了相关政策法律对利率采取了上限管制,如汉武帝时期曾对“取息过律”的诸侯进行处罚,这对高利率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笔者认为,除上述原因外,当时的利率不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落后,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平不高,小农除了食盐、铁质品不能自给,需要和外界交换外,其他的全可依靠自我生产来解决,这导致全社会能够提供的资金数量固然不高,但由于需求更低,遂造成了市场利率的不高。

汉代的利率根据史料可以整理如表1所示。

(二)还贷问题

还贷问题是借贷过程中必须详加考虑的一个问题。在提供借贷时,债权人必须考量,当债务人不愿或无力偿还债务时候该如何处理。对于这种情况,债权人通常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直接免除利息,有时候甚至连同债务一同免除;第二种是迫使债务人进行债务抵押,抵押的对象包括财物和人身。

直接免除债务的例子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但这大多是当时政治家为了更好的笼络民心维持势力范围内的社会稳定的手段。例如《史记》中提到,孟尝君提供借贷时,对于有能力偿还债务的人,“与为期”,孟尝君与他们约定还款期限,而贫困不能偿还的人,“取其券而烧之”,孟尝君就免除了他们的债务。使得百姓纷纷感叹“有君如此,岂可负哉!”{30}当然孟尝君这样做,有一定的笼络人心提高威望的政治目的在,但客观上还是减轻了无能力还贷人的负担。

另一种方式是债务抵押。由于当时的社会流动性较差,造成借贷的流程体系并不十分完善,债权人在提供借贷的时候,并不一定要求债务人当时就提供相关财产或人身的担保。当债务人有能力归还债务时,借贷表现为信用借贷,而债务人一旦还不上,则往往以财产或人身劳务作为抵赔,此时借贷则表现为抵押借贷。《太平御览》中引用刘向的《孝子图》中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董永的“以身作奴”,就是当时非常典型的以人身作为抵押进行借贷的例子,这也是为什么到了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债务奴隶现象大量出现的原因。

四、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理及其评价

先秦秦汉时期,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央集权逐步建立并不断得到巩固。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得政府有较强的控制力,并且小农经济的发展使得政府有意愿保护小农的私有财产,这些都是当时的金融市场得以运行的重要条件。这段时期,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理主要从行政层面制定相关法律政策,规范金融市场行为。

总体而言,先秦秦汉时期的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发展采取较为积极的鼓励态度,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政府赈贷的局限性。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为了维持社会稳定,政府一般会进行一定的赈济性质的贷款,而当债务人无力偿还时,政府往往会下诏令予以免除,这决定了政府借贷的非常态性,也使得民间形成了“欠政府的钱不算欠”和“欠政府的钱不用还”的心理。汉代诏令中的:“文帝二年,民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昭帝始元二年,诏所振贷种食勿收责。”{31}等说的都是政府免除百姓债务的例子。

第二,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限,在进行赈济贷款时可能会出现费用不够的情况,这需要民间的金融业来补充。例如周赧王就曾经靠借贷为生。《管子》中也记载,桓公在战时向百姓借贷,“吾闻子假贷吾贫萌,使有以给寡人之急,度寡人之求……故子中民之父母也。”{32}他称赞那些提供借贷的人家为“民之父母”,可见民间借贷对于政府的重要性。《史记》中也记载,“……於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廥以振贫民。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贷假。”{33}说的是,山东遭遇水灾,政府向灾民提供借贷却遭遇资金不足的问题时,政府向民间募集资金来进行赈贷。

此外,政府还常常借助民间金融业来了解社会各阶层状况,制定保护小农经济的政策。例如《管子·问第二十四》中的一系列关于国情的问题中就有“贫士之受责于大夫者几何人?”“问邑之贫人,债而食者几何家?”这类与借贷相关的问题。这一方面说明当时的金融市场的活跃,另一方面也说明,政府会通过金融市场来体察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况。

鉴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对于政权巩固的意义,政府自然要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来规范金融市场,由此承担起金融市场的监管者的责任。

1. 在借贷的担保方面,政府制定法律,规定了对官府债务承担担保责任的经手人的责任。例如,《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金布律》规定:“百姓假公器及有责(债)末偿,其足以收责之,而弗收责,其人死亡;……令其官啬夫及吏主者代赏(偿)之。”这里所说的“官啬夫”“吏主”,有时候也称为“徒”“舍人”等,都是法律规定的官方经手人。

2. 在债务追讨方面,政府制定法律来强制债务的偿还,并在债务人无力偿还时处以相关的惩罚。例如《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司空律》中的:“一室二人以上居赀赎责,而莫见其室者,出其一人,令相为间居之。”{34}这里的“居”指的就是秦汉时期政府对无力偿还债务的债务人实施的劳役惩罚,一般称为“居作”。《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司空律》中还有一段:“有罪以赀赎及有责(债)于公,以其令日问之,其弗能入及赏(偿),以令日居之,日居八钱;公食者,日居六钱。居赀赎责(债)欲代者,耆弱相当,许之。……其日未备而被入钱者,许之。……百姓有赀赎责(债)而有一臣若一妾,有一马若一牛,而欲居者,许。”{35}这说的是,当债务人无力偿还债务时,应该从一个规定的日期开始,用人身劳务来偿还债务,不同的劳作情况可以抵债的数量有差别。此外,还可以由别人代替债务人用劳作抵债,也可以用牲畜、奴隶等来抵偿部分劳役。《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司空律》中还有一段:“居赀赎责(债)者归田农,种时、治苗时各二旬。”{36}意思是用劳役抵偿债务的人在农忙时可以有20天回家务农,这说明虽然政府会强制那些债务人以劳役还债,但为了维护基本的农业生产,还是会对小农有所照顾。

当然,对于实在还不上债务的,政府考虑到小农经济的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也会采用各种办法让债权人自动取消债务。例如,管仲就劝齐桓公“表称贷之家,皆垩白其门而高其闾”,以使“称贷之家皆折其券而削其书,发其积藏,出其财物,以赈贫病,分其故赀。”而在解决债务奴隶方面,“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这一方面反映了债务奴隶现象之普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东方各国经济发达,民众追求精神生活,政府试图运用经济和非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方法维护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转。而地处偏僻西部的秦国政府更倾向于采用严厉的法制手段保障金融市场的运转,于是明文规定禁止让无力还债者为奴隶,“百姓有责,勿敢擅强质,擅强质及和受质者,皆赀二甲。”

3. 在利息方面,政府对收取高额利息的行为会有相关惩罚。例如,《汉书》中记载的旁光侯殷因为“贷子钱不占租,取息过律”{37}而获罪,此外,永始三年有人上书请求“除贷钱他物律”{38},这个“贷钱他物律”中就包含着对民间借贷利率的限制条款。

4. 秦汉政府还对贷款人的身份作出明确规定。例如,新出土的西汉初年的《二月律令》规定:“吏六百石以上及宦皇帝,而敢字贷钱财者,免之”{39}。这是规定凡六百石以上的官吏及朝廷中的官员,敢以高利贷谋取钱财者,给予免官。由此看出,到了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贫富分化的加剧,政府官员、皇亲国戚利用手中巨大的财富向民间放贷牟利的事情越来越多,以致政府不得不通过国家律令加以限制。

尽管如此,先秦秦汉时期的金融市场建设并不完备,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尚可的效果,但从长期来看,政府对金融市场并没有做到有效监管。

首先,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限,甚至在战争年代,政府还需要向民间借贷。例如东汉时期,中央政府与羌族的战争大量消耗国库存银,使得“兵费日广,且连年不登,谷石万余”,最终政府不得不向民间借款以弥补国库空虚,“官负人责数十亿万”。{40}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很难有充足的资金稳定市场利率,这推动了民间高利贷的发展,以至于政府尽管对高利率有所限制,但实施效果并不好,民间动辄出现借贷利率高达100%的情况。如,《管子·治国第四十八》中记载的“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同时,由于小农力量弱小,很多时候并不能及时偿还借贷,更多地只能将人身和土地抵押给大农来还债,以致出现“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41}的情况,土地和劳动力大量向地主豪强集中。

其次,此时封建生产方式正处于迅速成长期,全社会形成了纵向进取有余,横向关心不足;自强不息有余,厚德载物不足的风气,这从当时人形容事业成功和人生得意的“奋疾”“驰骛”“奔扬”“驰骋”“奋迅”等词汇,以及陈胜的“苟富贵,勿相忘”,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等毫不掩饰的表达中可见一斑。这种不顾一切追求利益的行为固然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然而也加速了与借贷相关联的土地、资金、劳动等资源加速向官僚地主和富商大贾集聚的现象,以至“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42}。

再次,西汉三大农业科技进步——代田法、两牛三人的耦犁、耧车的推广,使得农业规模经济的效益渐渐体现,庄园经济比个体小农经济有更高的生产率,这更对资金、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规模化使用提出了高要求,由此带来的土地兼并、债务奴隶问题也日益严重,以致到西汉末年竟成为严重影响政权安全的两大痼疾,这加快了小农经济向庄园经济的转变。西汉末年王莽曾经希望通过国有制和计划经济的方法来解决这两大问题,他推行“王田制”,规定土地和奴婢不得私自买卖,{43}他的初衷是好的,但这与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相违背,只不过是一种书生之论,并不可行,失败是必然的。诏令颁布三年后,王莽就颁布诏令“王田及私属皆得卖买”{44}。

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豪强地主有更多的剩余产品服务于周围民众,由此造成统一的国内金融市场被分割为若干孤立的区域市场。豪强地主势力的扩大,严重影响了封建集权的巩固,使得大一统的国家在整合社会资源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弱,由此导致了黄巾战乱之后长达几百年的战乱纷争,之前勉强维持的金融市场在战争中几乎被完全摧毁。在这种传统的世族、政府等社会组织无法满足乱世中朝不保夕的民众对于资金、食物的大量需求的情况下,一种强调突破血缘、地缘限制的金融——宗教寺院金融在乱世中出现并迅速成长起来,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中古社会。

注释:

①出自《管子·乘马》。

②出自《汉书·食货志》。

③出自《史记·货殖列传》。

④出自《庄子·外物》。

⑤{18}{28}胡磊:《战国至西汉借贷活动试探》,南京师范大学硕博论文集,2014年。

⑥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⑦{27}出自《史记·苏秦列传》。

⑧梁彗星陈华彬《物权法》法律出版社99年版,转引自:岳琦亩:《简论中国古代担保制度》,华东政法学院硕博论文集,2003年。

⑨出自《后汉书·卷三十四》。

{10}《通典》卷168《刑典六决断》。

{11}《睡虎地秦简·法律问答》。

{12}《汉书·贾谊传》颜师古注。

{13}《汉书》如淳注。

{14}吴红艳:《我国古代担保制度研究》,安徽大学硕博论文集,2001年。

{15}出自《汉书·张冯汲郑传第二十》。

{16}《册府元龟·邦计部·旷败·诬誷·贪污》。

{17}《居延汉简释文合校》287.13。

{19}出自《左传·文公十六年》。

{20}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21}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84页,转引自:胡磊:《战国至西汉借贷活动试探》,南京师范大学硕博论文集,2014年。

{22}出自《盐铁论·力耕》。

{23}出自《汉书·昭帝纪第七》。

{24}出自《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第四》。

{25}陈英:《汉代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6}{29}刘秋根:《关于汉代高利贷的几个问题——与秦晖同志商榷》,《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4期,第138-145页。

{30}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31}徐天麟:《西汉会要》,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551页,转引自:谢全发:《汉代债法研究》。

{32}出自《管子·轻重丁》。

{33}出自《史记·平准书》。

{34}{35}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85页,转引自:胡磊:《战国至西汉借贷活动试探》,南京师范大学硕博论文集,2014年。

{36}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88页,转引自:胡磊:《战国至西汉借贷活动试探》,南京师范大学硕博论文集,2014年。

{37}出自《汉书·王子侯表第三上》。

{38}《居延汉简新释》,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转引自刘秋根:《关于汉代高利贷的几个问题——与秦晖同志商榷》,《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4期,第138-145页。

{39}{40}《后汉书·李陈庞陈桥列传第四十一》。

{41}{42}{43}{44}《汉书·食货志》。

参考文献:

[1]陈英.汉代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胡磊.战国至西汉借贷活动试探[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3]弘一.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简牍初探[J].文物,1974,(6):81-82.

[4]李昌宝,叶世昌.略论先秦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的初步形成[J].财经问题研究,2011,(2):90-94.

[5]李东雷.中国古代信用和信用机构的发展轨迹[J].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2001,(4):61-65.

[6]魏悦,沈敏燕.《管子》中的信用思想[J].探求,2006,(1):64-67.

[7]吴红艳.我国古代担保制度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01.

[8]徐建红.秦汉民间借贷述略[D].长春:吉林大学,2007.

[9]徐迎冰.中国早期的信用和信用业[J].广东金融研究,1982,(7):32-35,49.

[10]叶世昌.中国古代的信用和信用机构(上)[J].河南财经学院学报,1991,(4):71-77.

[11]岳琦亩.简论中国古代担保制度[D].上海:华东政法学院,2003.

[12]张亚光.“金融”一词的由来[J].中国金融家,2011,(11):152-154.

[13]曾维君.略论中国古代高利贷资本利率演变趋势[J].湖南社会科学,2001,(2):77-80.

[14]张弘.略谈战国秦汉时期的高利贷资本[J].齐鲁学刊,1998,(2):103-106.

[15]谢全发.汉代债法研究[D].成都:西南政法大学,2007.

[16]李一鸣.汉代借贷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17]魏悦.先秦时期借贷活动的发展及其演变[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2):53-59.

责任编辑、校对:张增强

作者:周建波 曹姮

第三篇:基于雨课堂的金融市场学教学改革

摘 要 雨课堂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由清华大学推出的智慧教学工具。首先介绍雨课堂的优势和功能特点,然后结合实践应用,阐述基于雨课堂的金融市场学教学改革措施及成效,并对雨课堂的教学应用进行总结和反思。

关键词 雨课堂;教学改革;智慧教学;金融市场学

Financial Marketing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Rain Class-room//HUANG Wenwu, WEI Xu

Key words Rain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wisdom teaching; financial marketing

1 雨課堂简介

雨课堂是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共同推出的新型智慧教学工具,能够快捷免费地为教学过程提供数据化、智能化的信息支持,而且简便易用,使教与学过程更加明了,因而受到广大高校师生的欢迎与使用,促进了高校课堂教学的改革发展。

雨课堂能够把课前—课上—课后环节打通连接起来,课前的预习、课上的讲授、课后的复习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互动、数据反馈等都有相应的功能支持[1],是一款基于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针对教学场景开发的软件系统。雨课堂旨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传统课堂教学难以解决的痛点问题,促进课堂教学向智慧教学转型。其主要创新特色表现在:

1)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连接,轻量级的微课制作工具、内置在线学堂的慕课视频资源可利用;

2)让课堂高效互动,实时接收幻灯片,不懂即反馈,随堂答题统计,弹幕互动;

3)简单易用,以PC和智能手机为接入终端设备,Power-Point和微信为软件入口;

4)忠实采集、存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行为数据,覆盖课前—课上—课后每一个环节,翔实记录,忠实还原,全周期呈现,精细化报表,为教学提供数据决策支持。

2 雨课堂在金融市场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金融市场学是金融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以现代金融体系中金融市场这一制度设计作为讲授对象,全面、系统介绍金融市场体系的构成、运行机制以及现代资产定价理论。通过金融市场学课程学习,学生可以系统理解现代金融市场的构成、功能、运行机制,尤其是金融资产定价核心原理等基础知识,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务性,是金融专业人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当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市场学课程面临选课学生人数较多,而授课教师不足的矛盾,采取合班大课堂上课的方式,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难以改变,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有限,无法满足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的学习参与性与主动性难以得到发挥。

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离不开的必备工具。中央财经大学大学生智能手机普及率很高,学生使用手机上网越来越普遍。为此,研究引入雨课堂系统作为课程教学的辅助工具,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根据雨课堂的功能特点,对金融市场学课程教学进行重构与设计,利用雨课堂便捷的信息交流与反馈功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增进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下面介绍主要改革措施及成效。

1)课前引导。课前,教师通过雨课堂发布公告,告知学生课前预习要求;推送预习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开设讨论区,供师生交流沟通、协作学习。课前预习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高阶知识留到课堂上讲解研讨。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发布客观题习题,测验学生的预习效果,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便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目前,雨课堂可发布的习题类型有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和主观题。为减轻课前教师的压力,建议教师发布客观题习题,让系统自动评分并统计显示结果。课前引导主要是让学生明确课堂上将要学习的内容和目标,让学生预先自主学习相关基础知识,为课上的研讨交流做好准备。

雨课堂不仅能够给学生推送学习信息资料,还对发布的公告、课件、习题进行阅读或作答统计,方便教师了解学生是否完成预习任务,精准督促学生学习。

2)课上研讨与交流。课上,教师首先打开授课PPT,微信扫码连接上雨课堂系统后,点击开启授课,要求课堂上的学生用手机微信扫码进入课堂,作为课堂签到功能使用。然后,教师在播放PPT讲授过程中,PPT内容同时被推送到学生手机上。此时,手机变成教学的智慧工具,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查看教师上课的PPT内容,对重要的PPT页标记“收藏”,以便课后关注复习;对未听明白的PPT页标记“不懂”,实时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调整教学节奏,更好地答疑解惑。教师可灵活运用雨课堂的开启弹幕、随机点名功能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发布随堂小测验,了解学生对讲授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生可以通过雨课堂的投稿功能,实时主动给教师发送信息,与教师互动。

利用雨课堂强大的信息推送和反馈功能,解决了大课堂后排学生看不清PPT的问题,使教学内容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手机上;减轻了学生课堂做笔记的压力,推送到手机上的课件可反复翻看,有利于学生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课堂思考、互动;能够便捷地采集每个学生的实时信息反馈,使教师对教学状况一目了然,更为高效地展开教学。由此,雨课堂的运用助推教师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个性化学习需求得以支持和体现。

3)课后总结与复习。课后,教师可利用雨课堂的课堂统计功能,查看每次课堂的学生签到情况,随堂习题测验的作答统计,课堂推送的课件数据、教学内容等,这些统计数据可方便发送至邮箱或从雨课堂网页版下载。还可以在课堂统计页面的“教学设计与备忘”中记录请假、到课未能扫码签到的学生名单,以便后期考勤统计[2]。根据课堂统计反馈信息,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发布公告、习题和作业,引导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点。学生可在手机上反复翻看每堂课的课件、习题复习,查看每堂课自己标记“不懂”和“收藏”的PPT页,查看每堂课自己发送的弹幕、投稿,记录学习心得等。

通过雨课堂推送的信息资料,学生在手机上可随时点击查看,自主学习。雨课堂还翔实采集、统计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学生行为数据。对教师而言,有利于开展基于数据的学习分析,将教学由经验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使教学变得更为高效;对学生而言,个人的学习痕迹清晰可循,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得以支持和体现。

3 雨课堂的教学总结与反思

经过一个学期的金融市场学教学应用实践,对学生开展网络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6%的学生认为雨课堂教学对其学习帮助较大。其中,在雨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改变当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不用再担心课堂上的PPT看不清;其次是课后复习非常方便;第三是减轻课堂做笔记的压力;第四是与老师、同学交流互动增多。雨课堂巧妙地利用手机和微信这两种国人常用的社交工具,将教师和学生联结在一起为教学服务,对教师和学生来说具有天然的亲切感,使用起来上手也快。

雨课堂作为一个轻量级的智慧教学解决方案,能够方便地在教室中实现实时接收幻灯片、实时答题、多屏互动、弹幕式讨论等新的课堂互动形式[3],给课堂教学带来新鲜、自由的体验。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教學的核心在于师生,工具只是起催化和促进作用。要利用和发挥好雨课堂的作用,需要教师、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雨课堂,将雨课堂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一种转变和挑战。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和角色,成为教学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如果教师还在原来传统教学观念基础上,简单机械加入使用雨课堂,那只不过是“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收效甚微。教师在使用雨课堂这种新的工具的同时,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和角色,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由传统教学的控制者和灌输者变成教学的引导者和指导者。而教学观念和角色的转变需要落实到教学设计和组织过程中。由此,结合雨课堂使用,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和组织方式,推送什么学习资料,资料如何呈现,习题的设计、选择和何时推送,如何利用弹幕、投票活跃课堂气氛,课后的学习分析和复习等,都需要重新思考加以设计,给学生带来清新的、不同以往的学习体验,真正解决目前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更精彩。

2)学生要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赖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参与学习活动,主动建构知识。所以,教学不能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生实施知识的灌输,而是应该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经验[4]。雨课堂的使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可在手机上反复查看教师推送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手机在教学过程中与老师、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开展协作学习。学习自主性、主动性的增强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自律,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3)教师要努力提高信息技能与数据素养。雨课堂是基于信息技术开发的教学工具。使用雨课堂教学对教师的信息技能和数据素养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应加强学习信息技术,了解和掌握信息知识和技能,积极参与信息技术培训,提升自身信息技能与素养,进而更有效地使用雨课堂进行教学[1],比如手机课件的制作,推送信息的收集、处理、组织和呈现方式等。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分析技术不断发展,数据分析日益成为人们决策的重要参考。雨课堂翔实记录着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数据,为教师开展学习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持,把教学由经验驱动转变为更为科学的数据驱动。这就需要教师提高数据素养,利用雨课堂的信息数据反馈,加强教学分析和诊断,科学指导教学和改进教学中的不足。教师不仅要学会使用雨课堂的各种功能,还要将其功能和自身的教学技能结合,才能使教学更为高效、精彩。

4 结语

雨课堂的教学应用有效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给课堂教学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金融市场学课程教学改革受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为此将进一步总结经验,不断实践探索,通过雨课堂的应用推广,推动传统课堂教学的改革升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严诗,李汉斌,黄敏,等.雨课堂支持下教师教学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8):70-72.

[2]张瑞娥,闫婷,张豫,等.雨课堂在《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20):88-90.

[3]王帅国.雨课堂: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教学工具[J].现代教育技术,2017(5):26-32.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D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0810164.

作者:黄文武 魏旭

上一篇:如何写经济论文范文下一篇:教学与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