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总体规划管理办法

2022-10-21

第一篇:城市总体规划管理办法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16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提高城市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审批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规划地位)城市总体规划是全局性、综合性规划,在城市发展中具有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作用,是合理配置城乡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指导城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

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应当严格执行,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第四条(规划原则)制定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应当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区域协调、城乡统筹、集约节约、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维护公共利益,保障公共安全。

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推进两图合一。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依据。

编制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不得违反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五条(管理体制)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国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和实施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省、自治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报批管理等具体工作。

第二章 规划编制组织

第六条(组织编制主体)城市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实施和修改,城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具体承办。

第七条(编制单位资质)承担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单位,应当取得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证书,并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第八条(前期工作)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开展规划实施评估、战略研究等前期工作,明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思路和重点。

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应当至少在现行规划到期前两年开始。

第九条(专题研究和技术论证)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相关方面的专家,对涉及城市发展建设和空间资源保护利用等重大事项开展专题研究,对规划草案进行技术论证。 第十条(公众参与)对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可以向社会公众征询解决方案。

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在报送审批前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依法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网络等多种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公告时间不得少于30日。公告的时间、地点以及公众提交意见的期限、方式,应当在政府信息网站以及当地主要新闻媒体上公布。

第十一条(协调机制)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本级人民政府的要求,建立协调机制,征求相关部门、驻地军事机关和上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二条(编制的一般要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对编制经费、基础资料收集等方面的规定,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第十三条(规划修改)在规划期内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未按法定程序修改的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方案经依法批准前,不具有法律效力,原城市总体规划继续有效。

第三章 规划内容

第十四条(规划期限)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对涉及城市更长远的发展,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做出预测性安排。

第十五条(规划内容)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目标与战略。包括城市性质、功能定位;城市发展近远期目标,城市总体规划核心指标;人口预测和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等。

(二)空间布局。包括市域、城市规划区、城镇集中建设区等不同空间层次的规划布局。各城市根据自身特点和规划管理需要,可将不同空间层次进行适当合并。

(三)专项规划。包括综合交通、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城市整体风貌、公共服务、城市安全等。

(四)规划实施。包括规划实施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分期实施要求和近期建设重点;需要在分区层面规划、详细规划、单独编制的专项规划中深化落实的规划要求等。

(五)城市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和城市人民政府认为需要增加的其他内容。 第十六条(不同空间层次规划要求)不同层次空间布局的规划重点为:

(一)市域层次。包括:区域协调;城镇化目标和策略,城镇结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的规模、布局和管理;特色小城镇和乡村发展建设要求等。

(二)规划区层次。包括:综合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区分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的规模、布局和管理; 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和生态保护红线;提出各类空间的规划建设管控要求;明确城市集中建设区范围。

(三)城市集中建设区。包括:空间结构、形态和总体布局;规划期内城市、镇建设用地和发展备用地;建设用地结构;城市更新;城市新区等特殊功能区的定位、规模和建设要求。

其中,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城市空间布局可采用空间结构、分区指引和底线控制的形式表达。

第十七条(专项规划的重点)城市总体规划中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为:

(一)历史文化保护。包括:保护目标和原则;各层次保护名录、保护范围和保护要求;古城格局、风貌和高度控制、城市紫线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核心内容。

(二)城市特色风貌。包括:山水林田湖整体形态格局;城市风貌特色和景观框架;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城市设计重点地区和总体控制要求。

(三)生态环境。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目标、原则;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绿地规划,划定城市绿线;水系保护范围和保护要求,划定城市蓝线。

(四)公共服务。包括:保障性住房需求预测和布局原则;公共服务体系和建设标准;社区综合服务指标和规划要求。

(五)综合交通。包括:发展目标、指标与政策;对外交通设施、市级交通枢纽布局;机场净空控制;城市道路网布局和轨道线网

走向;城市仓储物流设施布局;社会停车;划定城市黄线。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应当同步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还应同步编制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六)市政公用设施。包括:各类市政公用设施、规模和建设要求;敏感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预留与控制;划定城市黄线。

(七)城市安全。包括:防灾减灾类型和建设标准;城市生命线系统、应急避难场所、安全防护距离等有关设施、用地和防控标准等。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机关可以根据城市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增加地下空间、旅游、产业等专项规划内容。

第十八条(强制性内容)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一)城市、镇开发边界及管控要求,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生态保护红线。

(二)城市绿线、城市蓝线、城市紫线、城市黄线、城市主干路及以上道路红线,以及管控要求。

(三)城市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要求和分级配置标准。

(四)涉及城市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标准;关系城市安全的重要设施、通道,危险品生产和仓储用地的防护范围。

(五)城市总体规划核心指标中的约束性指标。

(六)其他对城市发展影响重大的事项。 其中,城市绿线、城市蓝线、城市黄线、道路红线和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等可分为在总体规划文本、图纸中明确表达的内容和需

要在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中落实的内容。需下位规划落实的,总体规划文本应对总量、结构、布局等提出可落实、可监管的要求。

第十九条(规划落实)组织编制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以及单独编制的专项规划,应当依据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细化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措施。 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可以根据城市内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发展建设需要,编制分区层面规划,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和要求。

第二十条(规划成果形式与内容)城市总体规划成果以纸质和电子文件两种形式表达,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规划文本及其条文说明;

(二)规划图纸;

(三)附件:主要包括规划编制情况说明,征求意见情况,专题研究和技术论证情况,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意见的采纳情况,其他需要向审批机关呈报的文件和情况说明。

其中,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是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文件。 第四章 规划审批和监督

第二十一条(规划成果报批)城市总体规划成果应当于原城市总体规划有效期届满前一年,报城市总体规划审批机关。

第二十二条(规划成果审查)有关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收到审批机关转来的城市总体规划后,应当按照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时限和程序,及时提出审查意见。

第二十三条(规划审批主体)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在城市人民政府报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后,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十四条(规划备案)省、自治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城市总体规划经依法批准后的10个工作日内,将城市总体规划文本和图纸的电子文档报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规划公开)城市总体规划经批准后,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予以公布。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除外。

第二十六条(规划信息技术平台)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逐步建立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全市一张图的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平台。 第二十七条(实施评估要求)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提出促进规划有效实施的建议和措施,建立城市规划动态维护机制。 第二十八条(评估和阶段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分为评估和阶段评估。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评估情况应当纳入城市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报上一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阶段评估应当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相结合,一般每五年开展一次。阶段评估报告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题报告,同时报原审批机关和上一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 第二十九条(评估内容公开)各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对城市总体规划评估报告进行汇总,并将核心指标实施情况等重点内容向社会公布。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除外。

第三十条(层级监督)上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认为城市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存在违反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变相修改城市总体规划等情形的,应当及时告知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并要求其责令有关机关改正。

第三十一条(规划督察)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采用卫星遥感、信息化等技术手段,通过规划督察员、专项检查、随机抽查等形式,对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等强制性内容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制止和纠正违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名词解释)本办法所称生态保护红线,是指生态空间范围内划定的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包括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需要严格保护的地域和其它具有重要生态保育、涵养、防护功能且必须实施严格保护的地域。

本办法所称城镇开发边界,是城镇集中开发建设不得突破的空间边界。城镇开发边界内,是以城镇居民生产生活为主体功能的城镇空间,包括规划城镇集中建设区、城乡结合部地区和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需要长远预留和进行规划控制的地区。

本办法所称城市集中建设区,指具有城市形态,用于城市发展和集中建设的区域,包括已建城区、规划城市中心城区和规划中确定的新城、新区及各类开发区,组团式城市的主城和副城,不包括外围独立发展的县城、县级市及镇区。 第三十三条(参照执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以及现状镇区常住人口超过20万人口的镇的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查审批工作,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四条(起止时间)本办法自2016年X月X日起施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同时废止。

第二篇: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建国以来,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共经历了四次修订。虽然历次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整体规划框架仍基本保持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层级,但自2006年4月1日起实施的新的编制办法已在规划主体多元化、系统性、由技术文件转向公共政策和淡化城市设计等方面发生了改变。

目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城市规划编制组织

第三章 城市规划编制要求

第四章 城市规划编制内容 第五章 附 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46号《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已于2005年10月28日经建设部第7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6年4月1日起施行。建设部部长 汪光焘二○○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编辑本段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规范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组织编制城市规划,应当遵守本办法。第三条 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第四条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五条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考虑人民群众需要,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扶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第六条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第七条 城市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大、中城市根据需要,可以依法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分区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第八条 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依据。第九条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第十条 承担城市规划编制的单位,应当取得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并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城市规划编制工作。

编辑本段第二章 城市规划编制组织

第十一条 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分区规划。具体工作由城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承担。城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织制定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城市分区

规划组织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可以由有关单位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条件,委托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编制。第十二条 城市人民政府提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应当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对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和建设条件做出评价;针对存在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从土地、水、能源和环境等城市长期的发展保障出发,依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着眼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对城市的定位、发展目标、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等战略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基础。第十三条 城市总体规划应当按照以下程序组织编制:

(一)按照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组织前期研究,在此基础上,按规定提出进行编制工作的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组织编制。其中,组织编制直辖市、省会城市、国务院指定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向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提出报告;组织编制其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向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提出报告。

(二)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按规定提请审查。其中,组织编制直辖市、省会城市、国务院指定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报请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组织审查;组织编制其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报请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组织审查。

(三)依据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提出的审查意见,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按法定程序报请审查和批准。第十四条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中,对于涉及资源与环境保护、区域统筹与城乡统筹、城市发展目标与空间布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重大专题,应当在城市人民政府组织下,由相关领域的专家领衔进行研究。第十五条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中,应当在城市人民政府组织下,充分吸取政府有关部门和军事机关的意见。对于政府有关部门和军事机关提出意见的采纳结果,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报送审批材料的专题组成部分。组织编制城市详细规划,应当充分听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意见,保证有关专业规划的空间落实。第十六条 在城市总体规划报送审批前,城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在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中,应当采取公示、征询等方式,充分听取规划涉及的单位、公众的意见。对有关意见采纳结果应当公布。第十七条 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应当按规定向规划审批机关提出调整报告,经认定后依照法律规定组织调整。城市详细规划调整,应当取得规划批准机关的同意。规划调整方案,应当向社会公开,听取有关单位和公众的意见,并将有关意见的采纳结果公示。

第三章 城市规划编制要求

第十八条 编制城市规划,要妥善处理城乡关系,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体现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体现城市特色,考虑城市安全和国防建设需要。第十九条 编制城市规划,对涉及城市发展长期保障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区域协调发展、风景名胜资源管理、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等方面的内容,应当确定为必须严格执行的强制性内容。第二十条 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先组织编制总体规划纲要,研究确定总体规划中的重大问题,作为编制规划成果的依据。第二十一条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当以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其它上层次法定规划为依据,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研究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按照人口与产业、就业岗位的协调发展要求,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按照有效配置公共资源、改善人居环境的要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合理确定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第二十二条 编制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应当依

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明确近期内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重点和发展时序,确定城市近期发展方向、规模、空间布局、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选址安排,提出自然遗产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治理的措施。第二十三条 编制城市分区规划,应当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的安排,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提出指导性要求。第二十四条 编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考虑相关专项规划的要求,对具体地块的土地利用和建设提出控制指标,作为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的依据。编制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所在地块的建设提出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第二十五条 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专门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应当编制专门的保护性详细规划。第二十六条 城市规划成果的表达应当清晰、规范,成果文件、图件与附件中说明、专题研究、分析图纸等表达应有区分。城市规划成果文件应当以书面和电子文件两种方式表达。第二十七条 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应当严格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编制城市规划,提交的规划成果应当符合本办法和国家有关标准。

第四章 城市规划编制内容

第五章 第一节 城市总体规划第二十八条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二十年,同时可以对城市远景发展的空间布局提出设想。确定城市总体规划具体期限,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要求。第二十九条 总体规划纲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内容包括: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方案和建设标准;原则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

(二)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三)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四)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

(五)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六)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

(七)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

(八)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

(九)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第三十条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其中位于人口、经济、建设高度聚集的城镇密集地区的中心城市,应当根据需要,提出与相邻行政区域在空间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进行协调的建议。

(二)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三)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

(四)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

(五)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的布局。

(六)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区的范围应当位于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内。

(七)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第三十一条 中心城区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

(二)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三)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四)确定村镇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确定需要发

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

(五)安排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它用地。

(六)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

(七)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

(八)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九)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

(十)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范围(绿线),划定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蓝线),确定岸线使用原则。

(十一)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紫线),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研究确定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及保护措施。

(十二)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满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十

三)确定电信、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环卫发展目标及重大设施总体布局。(十

四)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十五)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等规划原则和建设方针。(十

六)划定旧区范围,确定旧区有机更新的原则和方法,提出改善旧区生产、生活环境的标准和要求。(十七)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和建设方针。(十八)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第三十二条 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一)城市规划区范围。

(二)市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

(三)城市建设用地。包括: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设用地面积、容积率、人口容量等);城市各类绿地的具体布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布局。

(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城市干道系统网络、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交通枢纽布局;城市水源地及其保护区范围和其他重大市政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五)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包括:历史文化保护的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具体位置和界线。

(六)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七)城市防灾工程。包括:城市防洪标准、防洪堤走向;城市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城市人防设施布局;地质灾害防护规定。第三十三条 总体规划纲要成果包括纲要文本、说明、相应的图纸和研究报告。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应当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说明、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等)。在规划文本中应当明确表述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第三十四条 城市总体规划应当明确综合交通、环境保护、商业网点、医疗卫生、绿地系统、河湖水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地下空间、基础设施、综合防灾等专项规划的原则。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应当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第二节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第三十五条 近期建设规划的期限原则上应当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年限一致,并不得违背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近期建设规划到期时,应当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新的近期建设规划。第三十六条 近期建设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

(一)确定近期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确定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和布局。

(二)确定近期交通发展策略,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

(三)确定各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公益设施的建设规模和选址。

(四)确定近期居住用地安排和布局;

(五)确定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

区等的保护措施,城市河湖水系、绿化、环境等保护、整治和建设措施。

(六)确定控制和引导城市近期发展的原则和措施。第三十七条 近期建设规划的成果应当包括规划文本、图纸,以及包括相应说明的附件。在规划文本中应当明确表达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第三节 城市分区规划第三十八条 编制分区规划,应当综合考虑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布局、片区特征、河流道路等自然和人工界限,结合城市行政区划,划定分区的范围界限。第三十九条 分区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确定分区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土地使用性质和居住人口分布。

(二)确定绿地系统、河湖水面、供电高压线走廊、对外交通设施用地界线和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提出空间形态的保护要求。

(三)确定市、区、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用地范围和控制原则;

(四)确定主要市政公用设施的位置、控制范围和工程干管的线路位置、管径,进行管线综合。

(五)确定城市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座标和标高,确定支路的走向、宽度,确定主要交叉口、广场、公交站场、交通枢纽等交通设施的位置和规模,确定轨道交通线路走向及控制范围,确定主要停车场规模与布局。第四十条 分区规划的成果应当包括规划文本、图件,以及包括相应说明的附件。第四节 详细规划第四十一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二)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要求。

(三)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

(四)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它交通设施。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五)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管线综合。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

(六)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第四十二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应当作为强制性内容。第四十三条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二)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三)对住宅、医院、学校和托幼等建筑进行日照分析。

(四)根据交通影响分析,提出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

(五)市政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

(六)竖向规划设计。

(七)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第四十四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应当包括规划文本、图件和附件。图件由图纸和图则两部分组成,规划说明、基础资料和研究报告收入附件。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应当包括规划说明书、图纸。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城市规划编制,参照本办法执行。第四十六条 对城市规划文本、图纸、说明、基础资料等的具体内容、深度要求和规格等,由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另行规定。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6年4月1日起施行。1991年9月3日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同时废止。

第三篇:城市夜景照明规划及管理

城市夜景照明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具体(详细)规划两个方面。

城市夜景照明总体规划是指根据一个城市(地区)的总体规划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历史人文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按照城市各种相应功能的分区,以艺术表现手段对城市夜景照明进行的总体把握和设计。

城市夜景照明具体规划(详细规划),是指按照一个城市(地区)夜景照明总体规划的要求,依据夜景照明有关标准和规范,对城市特定的局部范围或区域载体,运用夜景照明的艺术手段反映其特征、并作为夜景照明工程实施依据的具体设计。

(一)城市夜景照明规划

1、城市夜景照明总体规划内容

(1)指导思想。要树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城市居民服务的观念,坚持经济实用、节约用电、保护环境,促进城市夜景照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2)规划依据。要以城市总体规划作为依据,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3)基本原则

①定位准确,反映特征。要准确反映城市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和人文景观的内涵,表现城市自然格局和建筑风貌的形象特征。如北京,要把保持古都历史文化传统和整体格局、体现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而上海、广州、深圳等则是中西方文化的融汇之地,要反映大都市的繁华和现代化的气息。

②突出重点,提高品位。要有重点、有个性,有利于提高夜景照明的文化艺术品位。抓住城市的各种主要特征进行规划,避免杂乱无章和画蛇添足的现象。

③以人为本,和谐统一。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既适应旅游事业的发展,又要充分考虑本地市民的素质和欣赏习俗,同时,还要考虑照度与色彩、白天与晚上景观的协调。

④绿色照明,节能环保。要按照“绿色照明”的理念,采用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型高效节能照明电器和多种照明方式,达到经济安全、保护环境的目的。

⑤体现功能,实行四同。要按照城市夜景照明范围、对象不同功能和性质的分类(如公共广场、道路、建筑、园林绿化、景观雕塑、桥梁、水景等等)进行规划设计,产生符合各种功能特征的总体效果。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要与夜景照明同步规划设计、同步施工建设、同步竣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

(4)系统结构

城市夜景照明总体规划的系统结构,包括城市夜景照明照度和色彩的总体分布,重要景观(点)、轴线(线)和区域(面)夜景照明的系统结构等等。

(5)措施保证

要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确定近期、远期和远景期城市夜景照明的目标,提出完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相关政策等实施规划的保证措施。

2、城市夜景照明具体规划内容

城市夜景照明具体规划是城市夜景照明总体规划的深化和细化,主要包括城市道路、公共广场、建筑物、商业街、园林绿化、景观雕塑、桥梁水景等具体规划设计,内容有方案的文字说明,夜景照明效果图、采用的照明方式和选用的光源、灯具等电器产品、夜景照明工程的投资规模等,对夜景照明工程的实施提出节能、环保、质量和安全的措施保证。

(1)城市道路

首先要根据道路状况,选择布灯方式,按照有关规定计算照度标准,在保证道路功能照明的前提下,选择造型优美、色彩明快的灯型、光源和灯具。

(2)公共广场

公共广场的夜景照明非但要考虑广场本身,还要结合广场周围道路、建筑、景观和绿化的特点,选用造型优美、照度适中、色彩宜人的照明电器产品,使灯光亮暗区域对比适当、自然和谐,避免和减少眩光或溢散光对环境产生的光污染,营造优美、舒适、亮丽的夜景环境。

(3)建筑物

建筑物的夜景照明主要是指立面照明。按照建筑物的不同特征(如纪念性建筑、标志性建筑、仿古园林建筑、欧式景观建筑等),采用适宜的照明光源和电器,以适当的照度和色彩,分别选择泛光照明、轮廓照明和内透光照明的方式,反映建筑各自的材料性质、结构特征、时代风貌、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4)商业街

商业街(步行街)的夜景照明要体现繁华、热闹的景象,拉动晚间经济的发展,刺激旅游和消费。沿街店面夜景照明的形式、色彩和规格要协调、自然,商业广告、标志、门头字号的设置要考虑综合效果,使白天的广告图案文字和晚上的夜景照明都成为美景,形成高低错落、动静结合、霓虹变幻、赏心悦目的夜景照明效果。

(5)园林绿化

公园、景区(点)的园林、绿化等场所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白天是人们观赏休闲的好去处,晚上是夜景照明的良好载体。要按照这些场所的硬质景观(小品、装饰、石景、柱廊等)和软质景观(树木、花丛、绿地、植被等)的不同特点、布局以及环境条件,采用地埋灯、草坪灯、庭园灯、景观灯等适当光源,以不同色彩和远近明暗的对比,映衬园林绿化的不同特色。

(6)景观雕塑

景观雕塑的夜景照明要突出重点和关键部位,光源和灯具安装的位置、角度要合理,既要避免景观雕塑各部位不适当的明暗对比,影响夜景照明效果,又要防止眩光等光污染的现象,影响人们的观赏和休闲。 (7)桥梁

桥梁是夜景照明的良好载体。结合桥梁不同的造型、河道或湖泊等水面的倒影,可以营造或壮观、或典雅、或繁华、或幽静的夜景照明效果。需要注意的,一要考虑桥梁的交通功能,避免影响车辆和行人的眩光产生;二要考虑桥梁的结构特点,充分反映其特征。

(8)水景的夜景照明,是指综合运用声、光、电的技术,对喷泉、瀑布、江河、湖泊等水面进行艺术渲染而形成的夜间水景效果。水景和夜景照明有机结合,加上音乐效果,使市民群众体验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3、城市夜景照明标准和规范

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城市夜景照明规划建设标准、夜景照明设施设置规范、控制光污染以及节能环保的规定,以便引导城市夜景照明向“高效、节能、环保、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城市夜景照明工程建设

城市夜景照明工程建设是贯彻城市夜景照明总体规划意图,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夜景照明实现艺术创造的过程。在城市夜景照明工程建设管理中,突出要抓好以下两个关键环节:

1、夜景照明施工企业的资质管理

建设部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强城市照明管理促进节约用电工作的意见》(建城[2004]204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按照《招标投标法》、《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加强对城市照明工程的市场管理,城市照明单项工程要严格执行城市及道路照明工程专业承包资质管理制度,严禁无证承包。”毫无疑问,这一规定对于规范城市照明建设市场,营造公平竞争的氛围,保证城市夜景照明工程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全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夜景照明工程专业承包资质的管理规范,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突出的矛盾。实际上,道路照明与景观照明虽然同为“照明”,但实际差异很大,相对于道路照明来说,城市夜景照明涉及范围较广,技术要求较高。因此,更需要尽快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国实际的夜景照明工程专业承包企业资质标准(如夜景照明工程施工资质标准、霓虹灯安装施工资质标准等),对从事城市夜景照明工程施工企业的资金、设备、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提出相应的要求和规定,严格进行管理和规范。这样,既保证合法经营企业的正当权益和城市夜景照明工程的质量,又从源头上遏制不正当竞争的行为。

2、城市夜景照明工程的竣工验收

城市夜景照明工程竣工以后,管理部门应根据城市夜景照明规划、设计和具体方案的要求,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组织专业管理、技术人员对工程进行验收。验收的内容包括工程的质量、安全、节能、环保、工期、效果和造价等等。对不符合有关规定和要求,存在质量、安全等问题隐患的夜景照明工程,应依法责令施工单位限期整改,以确保夜景照明工程质量,发挥城市夜景照明应有的功能效益。

(三)城市夜景照明日常管理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对城市夜景照明进行科学有效的日常管理,是摆在城市夜景照明管理工作者面前一个新的课题。

1、法制化管理

首要的问题是要建立健全城市夜景照明法规、规章和制度,做到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要依法组织夜景照明建设,依法治理建设中的光污染,依法规范夜景照明建设市场,依法保障夜景照明设施的正常运行,依法打击盗窃和恶意破坏城市夜景照明设施的行为,依法处罚违反夜景照明管理法规和规章的各种行为。

2、科学化管理

根据夜景照明功能性质的不同以及节假日和重大活动的需要,科学地确定夜景照明设施的开关灯时间。要按照照明光源(主要是气体放电光源)的光衰规律,对不能正常发挥光效的电光源产品,按照标准和规范,定期,及时更换,同时,对能耗高、光效低、质量差和损坏、残缺的照明电器要及时维修,保证夜景照明设施的正常运行。

3.现代化管理

集中自动监控系统是实现夜景照明现代化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城市夜景照明集中自动监控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建电台的无线监控系统,另一种是利用通讯基站的公共网络组成的无线监控系统。后一种形式是随着手机短信业务的开通和专用短信发射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比起前一种形式,因其通讯的可靠性较高、覆盖范围较广而被较多采用。

 全面推进城市照明管理法制化建设

(2008年7月) 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城市照明管理法制化建设的情况,论述了城市照明管理法制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阐述了徐州市城市照明管理规章制定的情况,对推进城市照明管理法制化建设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城市照明·管理·法制·建设

1.城市照明管理法制化建设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照明得到了长足发展,对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我国的城市照明管理法制化建设逐步提上议事日程。1992年11月,建设部以第21号令的形式颁布了《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管理规定》,作为我国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管理的法规依据;九十年代中期,一些较早起步开展夜景照明建设的城市相继出台了一些“霓虹灯建设管理规定”、“亮化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九十年代末之后,随着城市照明管理实践的发展,各直辖市、省会和大中城市开始逐步重视城市照明管理法制化建设工作,分别以不同形式,颁发了城市照明管理的规章、规定,以规范城市照明管理。

进入21世纪,尤其是国家《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以后,国务院和建设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城市照明管理法制化建设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强调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将绿色照明列为我国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要求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照明管理促进节约用电工作的意见》(建设部、国家发改委[2004]204号)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城市照明法规和标准体系”,依法对城市照明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十一五”城市绿色照明工程规划纲要》(建办城[2006]48号)更是将“加强法制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列为七个工作重点的第一位,把“健全法规及标准体系,完善管理机制”作为六项保障措施的第一项。按照国务院和建设部的要求,全国许多城市进一步强化了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意识,陆续出台并实施城市照明管理的法规、规章或制度。如江苏省建设厅颁发了相关的贯彻文件,南京、无锡、徐州、苏州等城市对原有的城市照明管理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修改或重新制定、完善,促进了城市照明管理法制化建设的进程。 十多年来,城市照明管理法制化建设的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从总体上说,这项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一是法规和相关标准仍然滞后。直至目前,除了建设部较早颁布的《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管理规定》(1992年11月颁布,2001年9月修改)之外,国家还没有一部专门关于城市照明管理的法规、规章或制度,相关标准和规范也有待健全和完善;二是发展不平衡。各城市由于没有这样一个全国性的上位法规、规章或制度的依据,在制定、实施各自的城市照明管理规定时极不统一,只能各自为政,没有立法权的中小城市更是无所适从,难以开展工作,更有一些城市尚未将城市照明管理法制化建设的工作提上议事日程;三是城市照明的宏观指导不够有力,监管制度不够健全,建设市场不够规范,低效率、高能耗、光污染等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全社会节约用电、保护环境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2.城市照明管理法制化建设的必要性 2.1城市照明管理的概念

城市照明是城市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的总称,主要是指城市范围内的道路、街巷、住宅区、桥梁、隧道、广场、公园、公共绿地和建筑物等的功能照明与夜间景观照明。城市照明管理是运用法制化、科学化的手段,对城市照明的总体规划、建设和日常维护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组织、检查、监督、协调和控制的全面管理的活动,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2城市照明管理的意义

城市照明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效益。加强城市照明管理工作,不仅可以美化城市,展示现代化城市的形象,促进节能环保,改善人居环境,而且可以通过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在城市的交通、治安等方面带来相关效益,因此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和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

2.2.1加快城市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文明水平

加强城市照明管理,可以重塑现代化城市的夜间形象,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容貌,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明水平。

2.2.2促进节约能源工作,优化市民生活环境

城市照明管理直接关系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加强城市照明管理,提倡绿色照明,对于节约能源,保护生态,提高城市照明质量,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3加强城市照明管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加强城市照明管理,可以改善城市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活跃和繁荣城市经济文化活动,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带动商业、旅游、文化、餐饮、广告、照明等相关产业和文化、经济事业的发展,使商家增强投资、经商、办企业的信心,加快城市化建设发展的步伐。

城市照明管理是政府的职能,是以人为本、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是充分发挥城市照明功能效益的保证,其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3城市照明管理法制化建设的必要性 2.3.1是贯彻国家政策的要求

国家和建设部出台的一系列文件,指出了城市照明管理法制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强城市照明管理法制化建设,制定和完善城市照明管理法规或规章,对贯彻国家政策文件要求、加强城市照明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2.3.2是履行工作职责的需要

对我国许多城市照明主管部门来说,城市照明管理法制化建设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城市照明法规或规章不够完善。城市照明包括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由于建设部的《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管理规定》出台较早,其中不包括景观照明管理的内容。许多城市的城市照明规划、建设和管理活动没有法规、规章的依据,城市照明主管部门和管理机构难以开展工作,亟需出台符合当前城市照明管理工作需要的城市照明管理法规、规章。 其次,城市照明管理体制不够统一。从主管部门来看,各地城市照明工作分别属于市政、规划、建设、市容、电力等不同的部门主管;从机构编制上来看,有行政编制、事业编制;在事业编制的管理机构中,又分为财政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从管理机制上来看,有的是宏观管理,两级政府分级实施,有的是直接管理,统一实施。不同的管理机构有着不同的上级主管部门,工作开展之中难以协调一致。

第三,城市照明管理职责不够清晰。一些城市的城市照明管理工作存在有机构无相应职能、有职能无人履行的现象。有些城市照明主管部门没有相应法规、规章的依据来履行职能,而一些具有执法管理职能的部门,由于没有相应的专业管理机构和管理技术人员,基本上没有开展城市照明管理工作。形成管理上的“真空”和“断层”。

此外,是市场监管制度不够健全。对于涉及到规划、建设和管理各个方面的城市照明系统,却没有一个健全的、完善的、统一的、系统的监管制度,从目前城市照明(尤其是景观照明)建设的运作模式来看,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相互脱节。非专业部门组织设计、招标、建设后,就把管理交出去,但往往是没有执行建设的标准、没有经过专业部门的验收、没有落实维护管理和运行费用等等,使建好的照明设施无法正常运行,造成较大浪费。 因此,为使城市照明主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必须加强城市照明管理的法制化建设。

2.3.3是规范行业发展的保证

由于城市照明管理法规、标准不够完善,监管制度不够健全,建设市场不够规范,城市照明建设中在体制、价格、质量等方面存在不公平竞争的因素,低效率、高能耗、光污染等问题和以次充好、偷工减料、低价竞销、粗制滥造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城市照明工程质量,造成极大浪费,甚至留下严重的安全隐患,制约了城市照明行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城市照明管理法制化建设,坚持依法管理,既可保证合法经营企业的正当权益和城市照明工程的质量,又能从源头上遏制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从而规范城市照明行业的健康发展。

3.城市照明管理法制化建设的要点 3.1完善城市照明管理法规

城市照明管理法规、规章是对城市照明活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依据,是实施城市绿色照明工程的保证。由于城市照明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城市照明管理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因而城市照明管理法规、规章也应涉及到城市照明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

上文讲到,1992年建设部颁布的《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管理规定》和九十年代中期一些城市出台的 “霓虹灯建设管理规定”、“亮化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对当时的城市照明建设曾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从法律效力的角度来看,原有文件多为规范性文件,而不是法规或规章,其法律效力较低;

二、随着我国法制化建设的发展,原有文件已经不符合现有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别是国家《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处罚法》等上位法颁布之后,原有文件的相关内容大多与之相悖;

三、原有文件内容不全面,仅包含或功能照明或景观照明单方面的内容,不适应目前城市照明管理的要求;

四、近年来城市照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不断发展,国家对节能减排、绿色照明的要求愈加重视,而原文件中对此很少反映或没有反映,不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求和信息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非常必要修改完善。同时,还应完善规划、设计、施工、材料、验收、安全等方面的监管措施,修改出台设计施工养护资质,完善配套实施细则。

3.2健全城市照明管理体制

由于完善城市照明管理体制是城市照明管理的一个新课题、新范畴,同时,由于这一管理属于边缘性学科,各地在城市照明发展中还在不断探索,因此,其管理机构的运行机制各不相同。

3.2.1城市照明管理机构名称 全国各地的城市照明管理机构名称不一,以功能照明为主要管理内容的机构多以“路灯管理处”为名。建设部、国家发改委[2004]204号文件颁布之后,根据文件精神,有些机构名称改为“城市照明管理处”或“公共照明管理处”等等;景观照明管理机构的名称较为混乱,有“灯光建设管理办”、“亮化办”、“灯光环境管理中心”、“霓虹灯管理处”、“夜景灯饰管理处”、 “夜景照明管理处”、“景观照明管理处”等等。

3.2.2城市照明管理体制模式

目前我国城市照明管理体制不够统一,总的来看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由城市照明主管部门统一对城市照明(包括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扎口管理,一种是各相关职能部门(如规划、市政、建设、市容、园林、公安、工商、电力等)分别对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进行管理。

从明确责任、提高效率的角度来讲,第一种管理模式更为先进,更为成熟,机构运作也更为合理、更为有效;第二种管理模式由于一般缺少专职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政出多门,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意见难以统一,协调比较困难,在长效的日常管理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

3.2.3依法完善照明管理体制

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照明管理 促进节约用电工作的意见》和《“十一五”城市绿色照明工程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进一步理顺完善管理体制,积极将城市照明建设、管理统一到一个部门,集中行使管理职能”。

城市照明管理机构应当列入政府部门系列,使政府的这一经常性工作得以机构、资金、法规上的保证。如果是事业编制的管理机构,则应为财政全额拨款的单位,并由政府或法规委托、授权给管理机构,使之履行相应的职责。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性质的管理机构,由于没有开展管理活动所必须的法规、政策的依据,没有财政资金的支持,管理活动难以开展,职责难以履行,因此政府的这一工作也难以为继。

3.3编制城市照明专项规划

城市照明专项规划确定了城市照明发展的目标和主题,规定了城市照明建设和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城市照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编制城市照明专项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准确定位,反映特征;突出重点,提高品位;以人为本,和谐统一;绿色照明,节能环保;机构保证,政策落实。

城市照明专项规划的编制应由城市照明行政主管部门牵头负责,其他如规划、建设、园林、市容、交通、水利、电力、房管等相关职能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给予配合,市财政部门要列出专项经费用于规划编制工作,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完成。以上工作的开展,都应在政府的统筹安排下进行。

3.4加强城市照明行业管理 要结合城市照明社会公益性和无偿性的特点,切实加强城市照明行业管理;积极推进改革,规范市场竞争,采用高效节能的照明电器产品、先进科学的现代照明技术、节能环保的照明系统,统筹道路照明和景观照明,整合资源,节约资源,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功效;落实节能和环保的要求,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使城市照明规划设计更专业、产品选用更合理、建设施工更规范、运行监控更科学,促进城市照明行业健康发展。

3.5建立联动协调工作机制

城市照明行政主管部门及所属专业管理机构要会同有关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完善联动协调的工作机制,使各参与主体(如市政、规划、建设、技术质量监督、经贸、环保、电力甚至工商、税务、海关等相关部门)在规划立项、方案设计、建设改造、验收检测、器材选用等各环节中科学运作,协调配合,实行动态管理、协同管理。

4.城市照明管理法制化建设的实践

笔者所在的徐州市是较早出台城市照明管理规章的城市之一。1995年,出台了《徐州市霓虹灯建设管理规定》,1998,出台了《徐州市夜景灯饰管理办法》。国家的《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处罚法》颁布后,以上规定和规章由于不再适应新形势下的城市照明管理工作,相继被废止。 2007年,《徐州市城市照明管理办法》列入徐州市当年的规章制定计划项目,并成立了由市政府法制办、市城市照明行政主管部门和市照明专业管理机构相关人员参加的《徐州市城市照明管理办法》起草小组。受市政府法制办和城市照明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笔者执笔起草了《徐州市城市照明管理办法(草案)》。市政府法制办在审查、修改《徐州市城市照明管理办法(草案)》过程中,分别召开了由市政、规划、建设、城管执法和园林等部门及各相关产权单位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对城市照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又对外地立法经验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充分借鉴,经过反复修改,使得《徐州市城市照明管理办法(草案)》内容基本成熟,符合上位法精神及本市实际。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以徐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15号)的形式公布,于2008年2月1日起施行。

《徐州市城市照明管理办法》的内容主要有:总则(城市照明管理的目的、原则,法规、规章的依据、适应范围,主管部门和相关责任人的职责等)、城市照明的规划与建设、城市照明的维护与管理的有关规定,以及罚则(违反规定应承担的经济、法律责任)等。

4.1关于城市照明的规划与建设

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照明管理 促进节约用电工作的意见》要求:“城市照明主管部门要会同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和节能主管部门,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抓紧编制城市照明专项规划。”《“十一五”城市绿色照明工程规划纲要》要求:“专业管理机构要会同有关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城市绿色照明初步设计、施工图文件实行动态管理、协同管理,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江苏省城市照明专项规划编制纲要》要求:“各省辖市城市照明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后,„报城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徐州市城市照明管理办法》据此规定:“市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会同发改、规划、建设、市容等部门编制城市照明专项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城市照明管理机构组织实施”;“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城市照明专项规划„„的规定配套建设城市照明设施。配套城市照明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交付使用”;“建设单位应当将城市照明工程的设计方案报送市市政主管部门审查”;“城市照明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组织验收,并通知市市政主管部门参加。„„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城市照明设施不得交付使用,不得办理移交管理手续”。《徐州市城市照明管理办法》还对设置城市照明设施的范围和义务做出了规定。

4.2关于城市照明的维护与管理

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照明管理 促进节约用电工作的意见》指出我国城市照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法规和相关标准滞后,建设市场混乱,重视工程建设,轻视维护管理;忽视照明设计的文化品位和与环境的和谐,单纯追求亮度,追求豪华,造成光污染;使用低效照明设备,电能浪费严重,加剧城市用电的紧张等。”

《徐州市城市照明管理办法》规定了城市照明设施应由城市照明管理机构或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管理和维护,规定了城市照明设施移交管理应当符合的条件:“符合城市照明专项规划;办结有关工程建设手续;设施运行正常,功能良好;具备规范完整的工程技术资料和档案;符合并入城市照明网络的技术、质量、安全标准;提供必要的维修、运行条件”;规定了城市照明设施启闭时间:“功能照明设施的启闭时间按照本市道路等级、交通流量、照度水平等情况确定;景观照明设施的启闭时间按照分区域、分时段原则确定”。从功能照明来说,应按照城市所处的经纬度和各季节日落日出时的照度水平、城市道路等级、交通流量等不同情况,采用智能控制的技术手段启闭照明设施;同时,按照节能环保的原则,根据不同时段(如24时前后)的交通流量情况适当调整照度水平。从景观照明来说,应按照分区域分时段的原则确定照明设施的启闭时间。分区域的原则是,按照重要区域(城市中心广场、繁华商业区、步行街、主要干道、重要景区等)、一般区域(其他干道、一般景区等)和其他区域的不同,分别确定启闭时间;分时段的原则是,按照平时、一般节假日、重要节假日和重大政治经贸活动的不同,分别确定启闭时间。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照明管理 促进节约用电工作的意见》要求:“公益性的城市道路照明、景观照明,应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由城市政府提供必要的资金保证”;《“十一五”城市绿色照明工程规划纲要》要求:“采取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办法,积极整合多方面资源,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深入推进城市绿色照明工程。将公共公益性城市照明所需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体系;城市照明专项经费做到足额专款专用,为推进城市绿色照明工程提供资金保障”。《徐州市城市照明管理办法》对政府投资和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城市照明设施所需资金分别做出规定:“政府投资的城市照明设施运行所需资金应当纳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保证维护、管理经费及电费的正常支出,„„社会力量投资的景观照明设施所需建设费用,由市市政主管部门按照市人民政府的规定给予适当补偿。”

为充分发挥城市照明设施的功能,《徐州市城市照明管理办法》还明确禁止各种危害城市照明设施正常运行的行为。

4.3关于行政处罚措施

为了保障《徐州市城市照明管理办法》的有效实施,维护政府规章的权威性,有必要赋予主管部门一定的监管手段,对违反该办法的行为设置一定的行政处罚措施。《徐州市城市照明管理办法》规定,对违反该办法的行为,由市市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根据情节轻重,处以五百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违反该办法,应由市容、公安等其他主管部门处罚的行为,也做出了相应规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全面推进城市照明管理法制化建设

实施城市绿色照明工程,必须加强城市照明管理法制化建设,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的任务和要求,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城市照明法规、规章、制度和标准,理顺城市照明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和措施,切实加强专业管理,以强化政策导向、加快技术进步为重点,以依法管理、创新机制为保障,努力构建绿色、健康、人文的城市照明环境,切实提高城市照明的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为城市绿色照明工程提供可靠保证。

政府、城市照明主管部门以及各相关职能部门,涉及到城市照明管理的各个方面,应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城市照明行业企业、照明设施用户、社会各界甚至广大市民,也应共同关心、积极参与,全面推进城市照明管理法制化建设的发展

近日,市路灯管理处组织召开了工作调度会,对去年工作进行了总结,研究确定了今年城市照明工作思路,同时对春节前城市照明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市市政局副调研员台炳友同志到会并讲话。

2012年城市照明工作,将坚持以市政局“建设和谐城管”三年部署为指导,实现“一个创新”,打造“三个品牌”,做好“五项工作”。实现“一个创新”:围绕精细化管理,创新管理机制,出台夜景照明考核实施细则及管理办法,提升工作标准,明确责任目标,严格考核奖惩,确保城市照明设施的完好率、亮灯率和维修及时率,提升城市照明管理水平。打造“三个品牌”:以风筝广场、人民广场亮化提升为切入点,打造中心城区社会亮化建设新品牌;以单灯监控建设为切入点,打造夜景照明管理精细化新品牌;以消灭城区照明死角为切入点,全面打造半导体照明绿色环保光源使用新品牌。做好“五项工作”:一是推进中心城区城市照明工程建设。重点抓好路灯运行可靠性和安全性提升工程及怡园路等六条道路(路段)路灯安装工程建设。二是加大维修维护力度。修订维修作业规范和维修承诺时限,实现城市照明管理的“零缺陷”。三是夯实安全基础,营造安全生产环境,杜绝安全隐患事故发生。四是创建学习型机关,全面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五是开展好创先争优活动。结合实际,创新载体,提高党建水平,借活动开展助推事业发展。

台炳友同志对城市照明工作提出要求:一是要将创新作为全年工作的侧重点,全面提升照明管理水平。二是要建一流的队伍,为各方面工作提供支撑。三是要创一流的业绩,将城市照明工作做到全国同行业的前列。四是要抓好安全运营,确保全年无事故。

第四篇: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

2010-02-10 | 作者: | 来源: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第一条 为了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按照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应当组织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并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调控交通资源,倡导绿色交通、引导区域交通、城市对外交通、市区交通协调发展,统筹城市交通各子系统关系,支撑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专项规划,是编制城市交通设施单项规划、客货运系统组织规划、近期交通规划、局部地区交通改善规划等专业规划的依据。

第四条 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全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监督管理。

直辖市、市人民政府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辖区内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的管理。

第五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相互反馈与协调。

第六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等相衔接。

第七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第八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以建设集约化城市和节约型社会为目标,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公平、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贯彻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优化交通模式与土地使用的关系,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考虑城市应急交通建设需要,处理好长远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保障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第九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

第十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地域范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编制范围相一致。

第十一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调查分析:以调查为依据,评估城市交通现状,分析交通存在的问题,构建交通战略分析模型。

(二)发展战略:根据城市发展目标等,确定交通发展与土地使用的关系,预测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趋势与需求,确定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目标及预期的交通方式结构。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和政策。确定交通资源分配利用的原则,确定各种交通方式的发展要求和目标。

(三)交通系统功能组织:确定交通系统功能组织的原则和策略。论证客运交通走廊,确定大运量公共客运系统的组成和总体布局。论证货运交通走廊,确定货运通道布局要求。

(四)交通场站:提出各类交通场站设施规划建设原则和要求。论证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的衔接关系,确定各类综合交通枢纽的总体规划布局、功能等级、用地规模和配套设施;确定城市公共交通场站规划建设指标、布局和用地规模;确定城市物流设施用地、布局和规模。

(五)道路系统:确定城市各级道路规划指标和建设标准;确定城市主要道路网络布局和主要道路交叉口的基本形式和建设要求,确定自行车与步行交通系统网络布局和设施规划指标,确定自行车与行人过街的基本形式和总体布局要求;提出公共交通专用道设置原则。

(六)停车系统:论证城市各类停车需求,提出城市不同区位的分区停车政策,确定各类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基本原则和要求。

(七)近期建设:制定近期交通发展策略,提出近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安排和实施措施。

(八)保障措施:提出规划的实施策略和措施,评价规划方案的预期效果。

第十二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成果应当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纸及基础资料汇编。

(一)规划文本应当以条文方式表述规划结论,内容明确简练,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二)规划说明书应当与规划文本的条文相对应,并对规划文本条文做出详细论述。交通调查分析、交通模型等技术性分析文件以及主要专题研究成果应当作为规划说明书的附录。

(三)规划图纸所表达的内容应当清晰、准确,与规划文本内容相符。现状图、规划图和分析图应当分别表示,图例应当一致。

(四)基础资料汇编应当包括规划编制中涉及的相关基础资料、参考资料及文件。

第十三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完成后,应当组织技术审查。规划成果在技术审查前,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征求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意见。

第十四条 直辖市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完成后,报送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专家委员会进行技术审查。其他城市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由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进行技术审查。

第十五条 经技术审查后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审批。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宜春市中心城市规划区村民建房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发布单位】江西省宜春市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3-12-12 【生效日期】2003-12-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宜春市中心城市规划区村民建房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一、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加强宜春市中心城规划区村民建房的规划管理,保障城市总体规划顺利实施,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市中心城规划区内的村民建造私房,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第三条 在中心城规划区内,禁止城镇居民建造私房,严格控制本地村民建私房。中心城区以外的农村村民不得在中心城区内建造私房。

第四条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范围为宜春市中心城规划区。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规划区总面积约180平方公里,包括:

中心城区:为2020年规划建成区,东至袁河-新坊河,北至沪瑞高速公路,西至320国道以西500米,南至榨山,面积约72平方公里;

中心城规划控制区(含中心城区):东至渥江的石背、湾下水库及下浦与彬江的交界线;南至下浦街道办事处的三五水库,南庙的邮桥、十亩里,湖田的下鸟山一线;西至湖田的刘家下、双塘、樟树,官园街道办事处的管辖边界一线;北至官园街道办事处的管辖边界,渥江的罗家坊、罗家里、石背一线,面积约141平方公里;

城北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至渥江的罗家坊,南至沪瑞高速公路,西至三阳的国家塘、蕉西,北至三阳的石岭布,面积约14平方公里。

温汤规划控制区:东至安山下、茶树坪、烟埠一线;南至张家坊、高陂头、里田一线;西至东林、下青元、社埠一线;北至雷公冲、学鸣冲一线,面积约25平方公里。

第五条第五条 中心城区村民新村的选址、规划,由乡级政府(镇、场、街办)负责编制;由袁州区政府审核后报市规划局审批;报建由市规划局审批。

中心城区以外的其它规划区村民新村选址、规划,由市规划局审批;报建由袁州区政府审批,报市规划局备案、发证。

经济技术开发区村民建房按有关规定办理。

二、规 划 选 址

第六条第六条 村民建房必须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配套、统一管理"的原则,集中成片建设村民新村。禁止见缝插针,零星建设。

第七条第七条 村民新村选址要求:

1、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得破坏生态环境;

2、不得影响城市规划的道路、广场、公共设施等的建设;

3、不得妨碍城市的近期建设;

4、规划主干道两侧100米范围内,次干道50米范围内不准建村民私房。

第八条第八条 村民新村选址确定后必须编制详细规划。详细规划要科学、可行,要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配套建设的原则。详细规划未通过审批的村民新村不得批准建房。

第九条第九条 村民新村选址按下列程序办理:

1、选址。市规划局会同袁州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共同到实地踏勘,由市规划局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及当地的实际情况选定位置,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2、规划设计。按照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要求,街道(乡、场)聘请有资质的设计部门对用地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

3、办证。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完成后,经市规划局审查同意,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以此作为安排村民建房、报批土地手续的依据。

三、建 房 管 理

第十条第十条 村民新村的建房管理以街道(乡、场)为主体实施。村民向本地街道(乡、场)申请建房,由街道(乡、场)审查后按第五条规定统一上报审批;新村的配套设施也由街道(乡、场)负责建设。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在中心城区内,允许人均拥有2分地以上的有地农民,在市规划局选定的村民点内,以户为单位、以联合、联排、合作的形式建造公寓式楼房。人均少于2分地的农民,不得在中心城区内建造私房,确实要建的,只能在中心城区以外的规划村民新村内建造。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各村组、街道(乡、场)必须及时将本辖区村民建房的条件、要求、程序以及申请人状况、初步审查结果予以公示,接受村民监督,禁止暗箱操作。村民建房位置应按照竞价择位的原则公开确定,筹措的资金全部用于新村配套设施建设。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每户村民只能有一处宅基地。村民新建住房后,原有宅基地收回,住房必须无条件自行拆除。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凡出卖、出租、闲置住房或将住房改变使用性质,无论是否分户,均不得批准建房。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村民建房每户用地面积不得超过120平方米,建筑面积不得超过300平方米。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村民建房实行集中审批制,每季度审批一次。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中心城区范围内村民建房按下列程序审批:

1、受理。村民向当地村组、街道(乡、场)提出建房申请,经袁州区政府审核同意,由街道(乡、场)收集户籍证明、现有住房条件等材料,按照审定的详细规划要求及竞价择位情况,安排其建房位置,报市规划局审定;

2、办用地许可证。土管部门根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建房户具体建房位置,为建房户办理建设用地手续;

3、办规划许可证。按照规划要求,建房户选择图集或请设计单位设计图纸,经市规划局审定,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4、办施工许可证。由市建设局审查施工图纸等材料,办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5、放线。市规划局会同街道(乡、场)共同到现场实地放线;

6、规划验收。房屋竣工,房前屋后的基本配套设施已经完成,原有住房也已经按规定拆除,由市规划局会同街道(乡、场)分批进行规划验收,合格的颁发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作为办理房屋产权证的依据之一。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中心城区以外的其它规划区村民建房的报建,由袁州区政府参照以上程序审批后,报市规划局备案、发证。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中心城区村民建房,由市规划局按建筑面积15元/平方米代收新村配套设施建设费,所收费用,按照新村配套设施建设进度,分期拨付给街道(乡、场)。

四、法 律 责 任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村民新建住宅,不按规定拆除原有住房的,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按有关规定强行拆除。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村民违章建房按《宜春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的要求进行处罚,依下列程序查处:

1、中心城区以内村民违章建房,村委会、街道(乡、场)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并且及时报告市城管局、规划局,由市城管局按法定程序处理。

2、中心城区以外其它规划区的村民违章建房,由市城管局委托袁州区政府负责查处,同时报市城管局、规划局备案。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各有关部门要协调一致,共同加强村民建房的管理,凡有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对相关责任人及领导要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市规划局必须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及强制性条文等技术规范的要求,依据本办法的规定对村民建房进行审批,违反规定审批的,批准文件无效,由市城管局责令限期改正,并由其行政主管部门对有关当事人要给予严肃处理。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市城管支队要加强违章建筑查处力度,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建立巡查制度,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种违章行为,对违章建筑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报告、早处理,杜绝违章建筑的大面积蔓延,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执行处罚决定。对没有认真巡查,没有及时发现违章建房的,由市城管局对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对查处不力,知情不报、瞒报、漏报的当事人,市城管局要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袁州区及有关街道(乡、场)必须认真做好本辖区村民建房的组织管理工作,严格按照规划审批要求,安排、管理好村民建房。如有擅自调整规划,不按规划要求建设的,对街道(乡、场)要处以30元/平方米的罚款。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各街道(乡、场)必须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制止辖区的违章建筑,积极配合城管监察支队对违章建筑进行处理。对于乡、镇、场管理失职,没有及时发现和制止违章建筑的,由袁州区政府责成乡、镇、场负责做好违章人的思想工作,使之自行拆除或主动接受处理。凡有弄虚作假,敷衍了事,对违章建筑知情不报,甚至有意隐瞒,一经发现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及领导责任。

五、附 则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市规划局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宜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3年12月12日印发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上一篇:初三语文期末复习计划下一篇:初三中考作文素材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