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2022-06-24

第一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深圳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

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办公室 (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

51

一、总则

第一条 为积极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海绵城市建设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深圳市市域范围内的新、改、扩建建设项目,旧城改造、园区改造、环境提升等各类综合整治建设项目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及管理活动。

地质灾害易发区、特殊污染源地区、特殊项目不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的区域。

本办法所称特殊污染源地区是指石油化工生产基地、加油站、大量生产或使用重金属企业、垃圾填埋场等容易因雨水下渗而造成土壤、地下水污染的区域。

本办法所称特殊项目指电力通讯管线、燃气管线、过街人行地下通道、照明工程、零星修缮、应急建设工程、垃圾处理设施、消防站等列入《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负面清单》的建设项目。(附负面清单)

2

第四条 市政府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领导,组织各区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动员全社会共同推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工作。

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技术指导、监督考核等工作,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海绵办)负责具体日常工作。各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以下简称区海绵办)负责本辖区内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技术指导,配合市海绵办做好监督考核等工作。

本办法所称区级政府包括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宝安区、龙华区、盐田区、坪山区、龙岗区人民政府,光明新区、大鹏新区管委会,前海合作区管理局及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

第五条 市发展改革、财政、规划国土、人居环境、交通运输、住房建设、水务、城市管理、审计、各区级政府等部门和单位应当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依据本办法规定,制定内部工作流程,加强建设项目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控工作,建立工作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建设计划。制定政府投资项目海绵设施审查要点和相关规定,在市级政府投资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中强化对海绵设施的审查,并在批复中载明相关海绵设施的建设内容、规模和投资,保障政府投资项目海绵城市建设资金需求。

市财政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财政部门)负责市本级政府性投资项目海绵设施的资金筹措、保障、监管等工作;负责制定市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激励社会各界积极开展海绵设施建设。

3

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规划国土部门)负责编制市级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及规划建设审批要点并组织实施;负责将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目标和技术要求落实到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各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审查等工作中;明确各类建设项目的海绵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并负责在土地出让条件、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一书两证”的核查、许可等审批环节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要求。负责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验收。

市人居环境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人居环境部门)负责将海绵城市建设中与环保相关的要求纳入规划、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市交通运输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交通运输部门)负责制定道路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等的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标准,负责制定道路海绵城市建设的管控流程,将海绵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和要求纳入全市道路交通工程的审批体系中。

市住房和建设局(以下简称市住房建设部门)负责制定房屋建筑设计、建设、运行等的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标准,负责制定房屋建筑海绵城市建设的管控流程,将海绵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和要求纳入全市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审批体系中。

市水务局负责制定水务工程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等的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标准,负责制定水务工程海绵城市建设的管控流程,将海绵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和要求纳入全市水务工程的审批体系中。

市城市管理局负责制定公园绿地工程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等的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标准,负责制定公园绿地工程海绵城市建设的管控流程,协助住房建设部门将海绵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和要求纳入全市公园绿地工程的审批体系中。

4

市审计局负责市本级政府性投资项目海绵设施的审计监督工作。 各区级政府负责辖区内由本级财政承担的有关海绵城市项目的规划建设相关工作,组织区级各职能部门参照本办法建立辖区内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和管控机制,在辖区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审批中落实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要求。对于城市更新项目,由各区级政府、各区级城市更新机构负责在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审查和审批环节,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审批环节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要求。

其他各有关建设管理部门依据本办法有关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工作。

二、规划编制和审查

第六条 市规划国土部门负责组织编制或修编市级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各区级政府根据市级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结合辖区内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区域及本地区情况,组织编制区、片区级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并滚动编制建设计划。

第七条 编制或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时,应当按照批准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全面贯彻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保护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构建现代化市政设施体系。

编制或修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当依据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分区目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地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海绵城市建设核心指标。

编制详细蓝图、更新单元规划等详细规划时,应当编制海绵城市专题(专项)。海绵城市专题(专项)内容包括且不限于明确区域是

5

否适宜开展海绵设施建设,明确区域内生态控制线、蓝线等相关范围,细化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指标。

编制或修编各层次城市竖向、道路、绿地、水系统、排水防涝等专项规划时应当与各层级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充分衔接。

第八条 编制或修编各类、各层次城市规划编制技术规定时,应当纳入海绵城市的相关技术要求。

第九条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组织编制单位,应当将规划成果充分征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专家的意见(必要时还应征求社会公众意见),修改完善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相关法定规划、专项规划的组织编制单位,应在报批前将涉及海绵城市的规划成果征求同级海绵办意见。

三、项目前期管理

第十条 项目建设前期阶段应当开展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海绵城市专项设计应当贯彻应做尽做的要求,统筹考虑项目全寿命周期内海绵设施与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将海绵设施规划设计贯穿于项目规划设计的各个阶段,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海绵城市相关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第十一条 建设单位应当结合项目前期勘察情况,明确要求设计单位开展海绵城市设施的规划设计工作,保障相关经费,并确保在各阶段报送材料中编制海绵城市相关内容。

建设单位不得明示或者暗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或施工图审查单

6

位违反本办法进行设计、建设或审查。

本办法所称建设单位,包括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统一建设管理单位、项目自建单位、代理建设单位、项目法人单位等。

第十二条 项目建议书应当就海绵城市建设适宜性进行论证,明确建设海绵设施的必要性及海绵设施建设目标。

项目可行性研究应当就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思路、具体技术措施、技术和经济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明确建设规模、内容及投资估算。

市、区发展改革部门在政府投资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中应当强化对海绵设施技术合理性、投资合理性的审查,并在批复中予以载明。

市规划国土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各区级城市更新机构应在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或建设用地招拍挂条件中应当将建设项目是否开展海绵设施建设作为基本要求予以明确;在土地划拨决定书或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应当将建设项目是否开展海绵设施建设作为基本内容予以载明。

选址阶段明确开展海绵设施建设的项目,市规划国土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中应当列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第十三条 在建设工程方案设计审查中应按照并联审批的原则,将专项技术审查的相关内容融入现有审批环节,加强对海绵城市设计的专项技术审查。

7

建设单位在项目方案设计阶段的报批文件应当落实《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目标要求,编制海绵城市专篇。

方案阶段海绵城市专项技术审查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进行,相关费用由财政予以保障。市海绵办联合市规划国土委、市住建局等行业主管部门确定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向社会公布并进行监督管理。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对建设工程方案设计阶段的海绵城市专篇内容进行审查,判定项目目标、设施规模及布局等是否满足要求,并出具核查意见书;核查意见书列出的修改建议,建设单位应当在施工图编制阶段予以落实。建设单位应当在方案设计阶段取得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关于该项目的海绵城市专项技术审查意见。

市规划国土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各区级城市更新机构在出具建设工程方案设计核查意见时,应当将海绵城市专项技术审查意见列入建设工程方案设计核查意见书中。

第十四条 交通、水利等需编制初步设计文件的项目,初步设计文件应当按《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目标要求,编制海绵城市专篇,行业主管部门在组织审查时,应对该部分内容进行审查,并将结论纳入审查意见。

第十五条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应当落实建设工程方案设计核查意见,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设计标准、规范和规定进行海绵设施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设计文件质量满足相应阶段深度要求。

各行业主管部门确认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应当按照国家、

8

地方相关规范及标准,强化海绵城市相关内容的审查,对不符合上述规范及标准的施工图设计文件不得加盖审查合格章和发放审查合格证书。

市规划国土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各区级城市更新机构应当根据施工图审查意见进行复核,并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核查意见中列明审查结论。

第十六条 市、区发展改革部门在审核政府投资项目总概算时,应当按地方标准与规范,充分保障项目海绵设施的规划、建设、设计、监理等资金需求。

第十七条 市、区住房建设部门在对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等工程项目进行施工许可等环节时,应当根据载明海绵城市审查结论的施工图审查意见核发施工可证。

市、区水务部门在水利工程项目进行施工备案等环节时,应当根据载明海绵城市审查结论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证书进行施工备案。

市、区交通运输部门在对工程项目进行施工备案等环节时,应当根据载明海绵城市审查结论的施工图审查意见进行施工备案。

第十八条 施工图设计文件涉及海绵城市内容部分确需变更设计的,不得降低项目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出现可能导致项目海绵城市建设效能发生改变的重大变更时,应当报经工程初步设计文件审查批准部门审查批准,并经原施工图审查机构重新审查通过才能实施。

9

四、施工建设

第十九条 海绵设施应当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顺序科学合理统筹施工,相关分部分项(单元)工程的施工应当符合设计文件及相关规定的要求,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质量安全监督单位等应当按照职责参与施工过程监督并保存相关设施的过程管理材料。

第二十条 建设单位应当按国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我市相关文件要求,积极组织施工、监理等相关责任主体按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通过的图纸进行海绵城市工程或设施的建设,不得取消、减少项目或降低施工标准。

勘察、设计单位参与海绵设施验收时应当做好海绵设施建设技术服务,不得出具降低海绵设施建设标准的变更通知,重大变更必须经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审查批准部门重新审查批准才能实施。

第二十一条 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要求进行施工,进场原材料必须经中介检测机构复检合格后投入使用,严禁使用不合格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施工过程应当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施工技术资料,项目完工应编制提交专项竣工资料。

第二十二条 监理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履行工程监理职责,对建设项目配套海绵设施建设加强监理力度,增加巡查、平行检查、旁站频率,确保工程施工完全按设计图纸实施。应当加强

10

原材料见证取样检测,切实保证进场原材料先检后用,检测不合格材料必须进行退场处理,杜绝工程使用不合格材料。

第二十三条 质量安全监督部门应该加强对项目建设各方海绵城市建设主体行为的监督管理,在工程原材料、工艺、施工质量检查监督、工程验收等环节加强对海绵城市设施建设的监督检查。

五、验收和移交

第二十四条 建设项目各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建设工程海绵城市建设有关验收管理,明确各阶段各环节验收标准及要求,对于未按批准图纸施工或未按要求组织施工的,不得通过验收。

自本办法施行之日后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项目,规划国土部门组织规划验收时,应当对海绵设施的建设情况进行验收,对于未按审查通过的海绵设施施工图设计文件施工的,规划验收应当定为不合格。

第二十五条 海绵设施验收合格后,应随主体工程同步移交。 第二十六条 项目竣工文件中应完整编制海绵设施的相关竣工资料。

六、运营管理

第二十七条 市海绵办负责组织制定我市海绵设施施工、运行维护相关技术标准。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海绵设施应当由相关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

11

工进行监管,并委托管养单位运行维护。社会投资建设项目的海绵设施应当由该设施的所有者或委托方负责运行维护。若无明确监管责任主体,遵循“谁建设,谁管理”的原则进行维护管理。

车行道、人行道海绵设施(雨水进入生物滞留设施之前的设施)由交通运输部门负责运行维护管理,道路附属绿带中的生物滞留设施等海绵设施由城市管理部门负责运行维护管理,排放口(溢流口)之后的海绵设施由排水设施运营单位负责运行维护管理。

第二十八条 海绵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单位应当按相关规定建立健全海绵设施的维护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设施维护和管理,确保设施正常运行。

海绵设施运行维护单位应当配备专人管理,利用先进的技术、监测手段进行智慧管理,逐步提高运行管理水平。

第二十九条 各行业主管部门按职责分工对所属行业海绵城市设施的运行维护效果进行监督,制订服务标准,按效付费,充分调动管养单位积极性。

七、其他相关工作

第三十条 市区海绵办及市、区级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加强对从事海绵设施设计建设、维护、管理活动人员的培训,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工作,不断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扩大海绵城市建设参与范围。

第三十一条 市政府对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海绵城市规划、设计、

12

建设、施工、运行、维护工作的组织和个人给予激励。具体激励政策由市海绵办会同市财政另行制定,报市政府审批后印发执行。

第三十二条 市政府对市相关部门、各区级政府及相关单位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情况进行实绩考评,将考评结果进行通报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生态文明考核体系。实绩考评由市海绵办负责组织实施。

八、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各建设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依纪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四条 建设单位、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图纸技术审查、运行维护等有关单位违反本办法的规定,由相关主管部门视其情节轻重,可将其违章行为记入不良行为记录、纳入失信名单或依法追究责任。

第三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建设项目海绵设施相关规划建设活动进行监督,发现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可向市海绵办、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举报。

九、附则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由市海绵办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三年。有效期

13

满前六个月,市海绵办应当组织开展本办法的完善和修订工作。

14

第二篇:创新城市管理 建设和谐城市

“城市革命与城市文化”主题征文比赛活动参赛文章

创新城市管理 建设和谐城市

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城市管理水平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综合实力、整体品位的重要标志和直接体现。高效能的城市管理,能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扩大城市功能空间,降低城市运营成本,提升城市对资源要素的聚合力和功能的辐射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城市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作为城市管理部门,只有进一步转变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才能适应新的形势任务需要,推动城市管理工作上水平。

一、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精品城市

把城市管理的“关口前移”,在规划、建设、管理等各环节中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即“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打造城市细节,规划建设管理到社区,由“以城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充分体现“城市建设管理无小事,人民利益大于天”的城市建设管理理念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

在思想上要着手解决普遍存在的“轻规划、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尊重人、关怀人、方便人的理念,发挥城市规划的综合协调作用,兼顾社会群体的广泛利益,在规划上就要关注城市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重大市政建设方案要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在城市建设中要坚持标准、精心组织、确保质量,城市管理要主动接受市民参与和监督,市政公用设施设计上要为民,效果上要便民,要把人文关怀充分体现在每项重大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

通过精品城市的建设,可以提升城市的内外环境,赢得市民的认同,激发社会参与热情,持续不断地推进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为“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打下良好的硬件基础和人文氛围。

二、树立“服务意识”,打造和谐城市

坚持把“精细管理城市,温情服务市民”的科学理念贯穿于创新城市管理的全过程,实施“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效能、深化执法服务”的“三步走”发展思路,把“管理是服务、执法还是服务”作为干部队伍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行为准则,着力在加深理解、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转变作风上狠下功夫,实现城市管理执法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手段从执法型向监督型转变、对象从违章行为人向权属和责任主体转变、方式由粗放型、突击型向集约型、长效型转变,进一步夯实了创新城市管理的思想基础。

和谐管理是主旋律。我们现在的城市管理,刚性的、强力的、简单化的较多,缺乏深入的调查、交流、疏导、协调,缺乏人文关怀和宽容体谅,易酿成冲突。因此,要突出强调“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市民化待遇”的和谐管理理念,高度重视和维护市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减少几分刚性,增添更多柔性管理的内容,通过春风化雨的教育、耐心细致的劝导,在以不牺牲市容秩序为代价的大前提下,从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人群的就业问题,解决部分业主的经营问题,解决部分企业的生产问题。

文明执法是强音符。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必须始终高奏文明执法这一强音符。文明执法就是要讲究行为规范,遵守执法程序,做到礼貌待人、文明待人、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和法制宣传工作,以理服人,以法治人。文明执法必须形成制度,并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提高。一是要建立执法人员行为规范。做到着装整齐,仪表大方,二人成行,三人成列,四人成方,执行公务时要做到“四先”,即敬礼在先、亮证在先、恰当称呼在先、指出违法事实在先。用“法”说话,杜绝说情、走后门现象。二是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在处理违法案件时,形成“一次教育、二次整改、三次轻罚、四次重罚”的执法方式,纠正“违法就要处罚,处罚就要从重”的错误思想。三是充分尊重违法者的正当权利。主动听取其陈述、申辩,重新审核后,再决定是否处罚,并作出充分解释。

全民参与是基音色。城市管理工作的首要目标是广大市民,城市管理实际上就是做群众工作。城市管理者失去了广大市民的支持协助,就会是无本之术,无源之水,整个管理工作就将陷入一种“单边管理”的状态中,导致城市管理的路越走越窄。因此,创造优良的市容秩序离不开全体市民;保持优良的市容秩序,同样也离不开全体市民。只有依靠群众,宣传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才能把城市管理这一难事做好。一些权威的意见说得好:市民(包括城市摊贩)是城市管理秩序的共同建设者和维护者,而城管部门仅仅承担辅助性职能和协调性职能,他们的作用仅仅是为这种秩序的形成提供最基本的规则,以及对可能的违规者进行惩罚。因此,全民参与是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探索多样化和复杂性的治理策略,是避免管理矛盾激化的重要手段。

三、树立“创新意识”,打造现代城市

创新城市管理,应坚持把尽职尽责整顿市容环境秩序、尽心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放在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以亲民、爱民的工作措施,进一步促进城管执法工作有层次、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在规范执法上,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要求,规范执法文书和执法程序,建立健全城管执法各项规章制度,实行监察管理执法责任追究,强化依法管理,规范化执法。在执法实践上,身体力行,深入一线,对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市民生产生活的“热点”、“重点”、“难点”敢抓敢管,丝毫不懈怠。乱吊乱挂的广告招牌、多拉快跑的渣土车辆、深夜扰民的建设施工、震耳欲聋的烟花爆竹、乱扔乱丢的车窗垃圾……要象“啃骨头”,一个一个地去啃,不言放弃。要从“妖魔化”城管的舆论下突围,全力打造“学习型、工作型、创新型、竞争型、模范型”团队,狠抓政务、党务公开,注重社会监督评价,加大督察考核力度阳光操作,全面接受监督。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完善人、财、物、事管理,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规范权力运行,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把干劲凝聚到事业上,把功夫体现在工作中,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努力争当城市文明使者。

总之,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激发创新的动力、营造创新的氛围、完善创新的体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谋划新思路、研究新举措,城市管理才能实现和谐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第三篇:城市规划建设意见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城市规划建设意见》的内容,具体内容:对于城市规划你有哪些建设意见?促进城市发展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愿望。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城市规划的建设意见,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范文一为深入贯彻中央城...

对于城市规划你有哪些建设意见?促进城市发展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愿望。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城市规划的建设意见,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文一

为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决策部署,根据中央、市委相关文件,结合昌平实际,就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北京的重要指示,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觉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思想,顺应和尊重城市发展规律,遵循城市工作"五个统筹"指导方针,围绕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首善标准,聚焦"城市病"治理,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优化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城市治理体系,破解城市发

展难题,推动城市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转型,向着建设国际一流科教新区的奋斗目标坚实迈进。

准确把握昌平城市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协调并进的阶段性特征,坚持规划先行与建管并重相结合,坚持改革创新与传承保护相结合,坚持集约高效与安全便利相结合,全面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努力实现三个重大转变:城市工作向更加突出服务管理转变,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统筹,以服务促管理,保障城市协调、有序、高效运行;城市规划建设向更加注重减量提质转变,划定城市生态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坚持精明增长,建设紧凑城市,优化空间结构,集约高效利用;城市治理方式向更加强调多元共治转变,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把昌平建设成为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特色鲜明、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城市发展新区和综合性新城。

二、加强城市规划管控

(一)科学制定城市规划。聚焦落实区域功能定位,从城乡区域整体协调的高度,创新规划理念,改进规划方法,编制好昌平新城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发挥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作用。按照全市统一部署,推动城市规划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合一,促进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统一、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实现多规划底图叠合、数据融合、政策整合,描绘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定蓝图"。2017 年实现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图合一。

突出抓好街区控规编制。将街区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基本

单元,逐步实现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公共空间等专项规划在街区控规层面形式一致、内容统一、管理协调,构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统一坐标系"。着眼建设紧凑城市,坚持地上地下立体规划、公共交通支撑引导、主体功能混合用地和开放街区等新的规划理念,落实好城市设计的控制性引导要求,集成工作、居住、交通、休闲、教育、文化、医疗等综合性功能,2020 年底前基本实现街区控规全覆盖。未编制控规的区域不得进行建设。

编制镇街规划实施方案。优化调整各镇街功能定位,坚持规划制定与实施并重,统筹建设任务与功能落实,综合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市政建设等专项规划,2018 年底前完成镇街规划实施方案编制,推动城乡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和要素配置均衡协调,形成功能清晰、导向明确的差异化发展格局。创新村庄规划编制方式,以六环路以北保留村庄为试点,确定与村庄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实现城市规划向城乡规划转变。

(二)坚持减量集约发展。准确把握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以流动人口、建设用地和建设总量的压减为基础,坚定不移推动城市瘦身健体。强化"两线三区"全域空间管控,划定生态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将区域空间划分为生态红线区、集中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生态红线区强化生态底线管理,集中建设区严格落实建设边界,限制建设区实施减地增绿。制定"两线三区"管控规则,细化实施方案,抓好年度目标任务分解,逐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城市发展格局。

(三)健全规划实施体系。加强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增强规划的严肃性

和连续性,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区政府作为全区总体规划、街区控规的编制和实施主体,负责将街区科学划分为若干实施单元,推行同一主体跨实施单元、跨街区、跨区域组织实施,推动项目规划建设从单一地块平衡向区域平衡转变。镇政府负责镇域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严格落实市区两级控规的各项控制指标、合理安排用地功能布局和建设时序。成立由部门、专家和公众代表组成的城乡规划审议委员会,对城市发展重大问题和重要规划项目开展咨询论证,提高规划编制和决策的科学性。

(四)塑造昌平特色风貌。加强规划设计引导,突出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和文脉延续性,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进行城市设计,构建蓝绿交织、田园如画、山水融城的城乡风貌。抓好大地景观实施方案落实,对重点区域城市形态、景观视廊、公共空间、建筑高度等进行全面控制和引导,凸显自然山水特征,遵循区域发展肌理,打造城、乡、园三种不同类型的复合景观样貌。发挥区城乡规划与公共艺术委员会作用,健全设计方案专家评审和激励制度,吸引国内外一流规划师、建筑师参与昌平城市规划建设。将城市设计理念和方法贯穿于城市规划全过程,强化城市设计的协同引领作用,使城市设计管理与土地供应、项目建设有机衔接,利用五年时间实现重点功能区和城镇组团城市设计全覆盖。

三、提升城市建设水平

(五)深化产城融合发展。加强规划建设管理的统筹,推进未来科技城、沙河大学城、科技商务区等重点功能区和通用航空产业园、国家知识产权园等专业园区建设,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促进就业、居住、

商业、休闲、服务等功能混合集约配置,塑造产城融合、功能完备、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形态。发挥重点功能区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周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民生服务改善,引导功能性项目和特色产业落地,形成产城联动开发、公共服务共享、区域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打造适宜产业空间。

(六)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行镇域整体开发建设,集成创新集体建设用地开发政策和模式,建立镇域整体平衡的统筹发展机制,实施重点小城镇建设带方案整体招标,引导功能性项目、特色文化活动、优质品牌企业落户。探索城镇集中建设区与周边城乡结合部改造捆绑实施模式,落实农民转居、就业安置、公共服务配套等政策,增强居住、就业、综合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功能,发挥小城镇带动本地农民就近城镇化的节点性作用。

(七)精心打造海绵城市。编制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严格技术标准规范和审查控制,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减少城市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严格控制新建区域和城市建成区周边各类新建项目硬质铺装比重,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区域最大程度新建可渗透路面。

(八)实施城市节能工程。严格执行全市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力争到 2020 年二星级、三星级新建绿色建筑的比例分别达到 45%和 55%。全面完成城镇非节能居住建筑改造工程,大力发展近零能耗建筑,把未来科技城、沙河高教园区等重点功能区打造成近零碳排放示范园区。

范文二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解决制约城市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开创城市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城市(包括县城,下同)在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城市工作在全局工作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在主体功能区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及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的指引下,立足我省"一带一部"的战略定位,从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五化同步"的高度谋划城市发展,把握城市功能定位,明确城市产业发展方向,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守住城市发展底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破解城市发展难题,补齐城市发展短板,提高城市发展现代化水平。

(二)基本原则。充分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主体相结合,推动城镇化和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推动城市布局与产业发展相协调,推动城市空间拓展与人口规模、城市功能相匹配,推动城市规划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三)总体目标。发展建设产业支撑有力、设施运行高效、生活和谐宜居、

湖湘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二、强化规划的制定和管理

(四)创新规划理念。强化城市规划统筹城市空间建设与空间管制的公共政策属性。坚持以人为本,由侧重物质空间形态向注重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转变,更多地关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坚持集约发展,由外延扩张式规划向内涵提升式规划转变,提升完善城市功能,防止城市建设"摊大饼";坚持生态文明,由偏重追求经济增长向实现"五位一体"发展转变,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坚持公共交通主导城市空间布局,由被动满足公交出行需求向城市空间布局主动满足公交出行转变,实现公交沿线集约高效布局。

(五)完善城市规划体系。依法加强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重点强化专项规划的地位和作用,优先制定综合交通体系、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建设、公共安全等专项规划,落实总体规划,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制定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必须依据经依法审批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未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块不得出让、转让和开发建设。结合"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步编制近期建设规划,明确近期重点开发建设区域、项目,合理引导城市建设时序,杜绝新增"城中村"。

(六)改进规划方法及内容。加强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的衔接,推动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图合一",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建设用地指标和城市建设空间坐标协同相容。改革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兼顾刚性和弹性,突出城市

规划建设用地边界、"三区四线"、生态保护红线、耕地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等刚性内容,明确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加强城市空间开发管制;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及不确定性,为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留有必要的弹性空间,建立弹性空间使用管理办法,维护规划的刚性。

(七)加强规划管理。严格审批管理,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确定的审批原则和程序。全面推行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市、县政府要建立由相关部门、专家和公众代表组成的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和协调城乡规划制定、修改和实施中的重大事项。省域范围内的区域性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涉及空间资源利用的相关规划,应当经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报批。建立健全省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2017 年底前省政府向 29 个设市城市派驻规划督察员,2020 年底前逐步推广至县。建立运用卫星遥感监测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手段共同监督规划实施的工作机制,逐步实行规划实时动态监管。市、县政府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

(八)严格规划违法行为责任追究。严格实行规划实施责任追究制度,按照《城乡规划违法违纪行为处分办法》规定,严肃追究领导干部违规干预或擅自修改变更城乡规划等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任,加大对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和处置力度。省纪检监察机关会同省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建立违反城乡规划重点案件核查和挂牌督办制度,严肃查处违规干预规划、擅自修改变更规划等行为,对规划实施中问题突出的市、

县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约谈。将城乡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和离任审计内容,省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考核指标体系。各级政府要整合相关部门和执法力量,全面开展建成区违法建设的清查工作,2020 年底前完成清查、处理工作,并杜绝新增违法建设。

三、完善城市功能

(九)优化城市路网结构。高度重视提高和改善城市通透性和微循环,调查分析研究街区路网结构现状,制定路网加密改造规划,对建成区"断头路、瓶颈路"要逐年铺排改造建设行动,逐步打通路网,提高道路通达水平;对严重影响路网密度、造成路网梗阻的小区、大院,要逐步从中开设公共道路,提高城市通透性;推动党政机关大院率先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城市新区规划建设要严格执行路网密度规定。到 2020 年,城市建成区含主次干路、支路在内的平均路网密度达 8 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达到 15%。推进步行和自行车林荫道慢行系统建设,形成连接顺畅、安全通达的微循环系统。

(十)提升城市交通综合管理水平。市、县政府要加强交通需求管理,针对性制定城市交通管理政策,编制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改进和规范交通组织、交通渠化、交通信号设置和静态交通管理工作。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规划人口规模 100 万以上的大城市要规划轨道交通,50 万以上的中等城市要规划快速路。市、县政府要在 2016 年底前完成城市停车资源状况摸底调查工作,建立停车资源基础数据库,2017 年编制完成停车设施建设专项规划。推进城市停车信息系统建设,统筹整合利用停车资源。大型公共建

筑项目应当按照停车场配建标准配建、增建停车场,配建停车场应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鼓励采取授予停车设施特许经营权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停车设施建设,鼓励利用地下空间及城市零散用地科学合理建设地下、地面和立体停车设施,逐步形成规范有序、安全便利、协调发展的城市停车管理格局。推进充电站、充电桩等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科学渠化交叉路口,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推进交通管理智能化、交通标志标线标准化建设。鼓励公交公营,科学布局公交线网,推广公交专用道管理措施,新建道路要建设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现有公交车停靠站逐步进行港湾式改造。

(十一)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坚持城市共享发展理念,以治理"城市病"为导向,健全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建设,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水平。按照城市人口发展和分布,坚持"配置均衡、规模适当、功能优先、适用经济、绿色环保"的原则,严格预留用地,合理规划建设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着重解决中小学校、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医疗卫生设施、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文化体育设施、公园绿地数量不足、空间分布失衡、网络基站覆盖不全、治安监控摄像头存在盲区等问题。

(十二)全面推进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租购并举"的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培育住房租赁市场,优化住房供给结构,以政府为主保障困难群体基本住房需求,以市场为主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加快推进与棚户区改造项目直接相关的城市道路和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动政府购买棚改服务,鼓励引导社会和民间资本通过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参股、委托代建等多种方式参与城镇棚户区和城乡

危房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多样化。因地制宜确定住房保障标准,加快保障性住房分配入住,提升管理水平,完善退出机制。

(十三)大力促进产城融合。统筹产业园区与城市功能布局,依托城市发展产业园,增强产业园区公共服务、生活居住、交通出行等城市功能,推进园区设施和城市设施共建共享,逐步解决产城脱节、职住分离问题。积极推进产业园区经济管理功能与所在行政区划行政管理职能有机融合,调整行政区划,逐步推动两者并轨运行。

(十四)因地制宜推进地下综合管廊管沟建设。市、县政府要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宜廊则廊、宜沟则沟"的原则,制定地下综合管廊管沟建设专项规划,建立项目库,统筹各类管线敷设,综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的新建道路要根据功能要求,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管沟;加快老城区既有地面架空线入地工程,并结合地下空间开发、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等统筹安排地下综合管廊管沟建设。完善特许经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和运营地下综合管廊管沟。到 2020 年,国家、省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要逐步形成连片示范、覆盖成网的管廊体系。

(十五)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城市公共安全技术防范设施建设水平,定期开展安全生产督查,优化安全监管手段,切实保障市政公用行业安全稳定运行。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和安全设施建设配置标准,加大建设投入力度,加强设施运行管理。规范推进供水水质信息公开,确保饮水安全。市、县政府要切实加大燃气行业安全生产监管力度,整治安全生产隐患,坚决取缔无证经营。规范排水许可管理,积极应对城市内涝,

建立内涝预警报告制度。落实"互联网+"战略,全面推行信息化、数字化管理,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在线监控,整合形成污水、垃圾处理和供水、燃气、桥梁、隧道、边坡、老旧建筑等市政设施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范文三

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将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作,对城市的山体、河流、湿地、海岸线等各类公园绿地及植被资源实施全面生态修复建设。

近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到要实施城市生态修复方案。市城乡建设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市要大力发展郊野(山头)公园,对城区内的集体山头绿地和其它自然山体,进行征地或研究保护性开发政策,"十三五"重点新建完善的郊野(山头)公园主要有:浮山、老虎山、青台山、卧龙山、双峰山、白云山、小珠山、抓马山、道观山、马头山等 40 余座郊野(山头)公园。

青岛市将加快规划建设各类公园绿地,保证城市居民 500-800 米范围内就近享受公园绿地。规划新建野生动物园和新建植物园,推进太平山中央公园(楼盘详情 楼盘点评项目图库 价格走势)、浮山生态公园和小麦岛生态公园建设,试点"口袋"公园。对于新建的政府财政投资的公共项目,要有一定比例的屋顶绿化建设,对于社会投资建设的项目,政府要出台奖励措施,建设屋顶绿化可以折算部分绿地率;对于原有建筑,要在房屋维护改造中,有条件的也要大力实施屋顶绿化和墙面绿化。今后新建成立交桥桥下空间只能用于园林绿化,一律不得以任何形式它用。

根据绿道总体规划,各区应加快落实实施绿道建设任务。滨海绿道:结合胶州湾环境整治,建设贯通胶州湾及两翼滨海地区的步行绿道,并积极向即墨、原胶南滨海地区延伸。滨河绿道:建设海泊河、李村河—张村河、白沙河、墨水河、羊毛沟、桃源河、大沽河、洋河等滨河绿道,联通山海和城市功能区。环山绿道:结合崂山风景区、小珠山风景区以及浮山、老虎山、世园会等山体公园的建设,设置环山绿道,联系滨河绿道并向山体延伸,增强城市与山体的联系。社区绿道:结合居住区规划、公园绿地规划,建设社区绿道,为社区居民提供近距离的游憩休闲空间。

第四篇: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

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 2018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计划

按照《宝坻区加强城市管理工作重点任务分工》的安排部署,现将涉及我局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及下半年计划总结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关于违法建设治理工作(第4项)

1.周密组织,强力推进实施。根据《五年行动方案》进程要求,共组织成员单位召开联席会议3次,研究违法建设治理阶段性进展、存在问题、下步措施、限制交易流程、部门联动等相关内容,并及时形成违法建设治理专题会议纪要向成员部门进行抄送。按照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年初对城区三个街道报送数据进行了重新汇总,并且进行了一次补充登记,建成区共发现违法建设1299处53195.45平方米。目前已拆除656处41229.45平方米,完成率77.5%。为真实、准确地掌握城区违建情况,组织人员对城区各街道开展常规化巡查,对其治理和统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治理进度进行督导检查。年初以来,共上报简报8篇,典型案例4篇,区级以上媒体宣传22篇,月进度报表4次。

— 1 —

2.结合实际,注重分类施策。领导小组根据全区存量违法建设的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类型制定具体的治理方案。一是对住宅小区内占用公共空间搭建简易房、圈占小院等违法建设,由属地街道责令当事人自行拆除;逾期不拆除的,予以强制拆除。二是对住宅小区内楼顶加层、增建房屋等违法建设依法予以立案查处,对附有违法建设的合法房地产限制交易,待法律时效期满后依法强制拆除。三是对道路两侧违法建设必须予以拆除。

3.建立制度,严格措施保障。一是建立违法建设举报制度。公布举报电话和信箱,接受社会各界和群众监督,对举报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和结果反馈。二是建立违法建设房地产限制转让工作联动机制。对住宅小区内封堵露台、楼顶加层、增建房屋等违法建设依法予以立案查处,对附有违法建设的合法房地产采取限制交易措施。三是建立健全巡查网络。建立由街道综合执法大队、社区居委会、物业企业等基层单位和相关部门组成的巡查网络,实施网格化管理,划定责任单位和责任区域,确保巡查全覆盖,严防严控违法建设行为的发生。

4.部门联动,强化治理效果。各职能部门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本着“服务违建治理,简化工作程序”的原则,积极想办法、出举措,有力地提升了治理效率。一是审批部门集中认定。针对我区存量违建多且部分违

— 2 —

建形成已久存在形式隐蔽认定难度大、限制交易手续繁琐等问题,改变以往一处一函询的旧有模式,街道可多处违建同时集中申报,规划、审批部门统一认定;二是规划部门对口联系。规划局指定由局内监察科、规划一所、规划二所分别与宝平、钰华、海滨街道进行对口联系,负责违建认定和提供相关信息资料;三是国土部门开辟绿色通道。国土资源分局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在目前房产登记业务非常繁忙的情况下,简化业务办理流程,为办理限制交易提供绿色通道,对涉及多处的限制交易手续可一次性办理。

(二)关于渣土运输管理和露天烧烤治理工作(第55项)

1. 渣土运输

2018年以来对龙潭、郝庄、东苑等17处拆迁工地、云景家园、和兴家园、挹青园等14处建筑施工工地以及林海路、潮阳大道等3处园林绿化工地的渣土运输行为进行重点监管,检查渣土运输车辆6400余辆次,对各类违法违规运输行为利用一般程序立案处罚40起,共计罚款206284.3元。主要做法是:一是强化沟通配合,积极与属地街道办进行沟通联系,研究解决运输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共同搞好渣土运输工作;二是强化源头管理,要求工地运输前必须做好出入口防污措施,继续实行专人盯守制度,打破8小时工作制和节日、周六日休

— 3 —

息制,加班加点对各出土点位实行专人昼夜全程盯守,每车必查,确保运输车辆平槽运输、苫盖严密,车轮车体干净上路;三是加强运输过程管理,实行定点盯守与动态巡查相结合,对运输线路进行拉网式执法巡查,无盲区、无死角,确保车辆按照规定时间和路线运输,同时一旦出现沿途撒漏等情况能够及时进行处置;四是强化沟通宣传,5月2日下午组织宝坻新城50处在建工地施工单位负责人召开会议(到会56人),通报全区渣土运输的整体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宣讲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提出自5月15日开始,所有在建施工工地土方运输使用全密闭式运输车,同时征询对渣土运输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召开会议,拉近了政企之间的距离,增进了相互的沟通交流,为今后各项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露天烧烤

今年以来,组织协调开展露天烧烤、马路餐桌专项整治2次,出动执法人员80余人次,执法车辆20辆次,清理货车4辆次,对10个街镇的104户经营烧烤商户进行了检查,检查中发现了《宝坻区烧烤商户基础台账》记录以外的16家烧烤商户,并将其全部纳入日常管理。检查过程中绝大部分烧烤商户都在室内进行烧烤,并加装了油烟净化设备,城区范围内达到了无露天烧烤现象。同时对发现的9处露天烧烤(城区外)和8处马路餐桌

— 4 —

情况已依法进行取缔,并暂扣烧烤用炉具4套,落地广告牌2块,下达《暂扣工具或物品通知书》和《暂扣工具或物品清单》各6份。

(三)关于城市综合治理工作(第61项) 按照市、区两级管理的工作要求,制定了《宝坻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系统2018年上半年市容环境秩序治理工作方案》,对建成区主次干道路沿线开展专项治理督查,实现了“四无”目标。进一步对违章点位进行摸排、汇总、梳理、建档,并拍照登记造册,建立整治档案,督促整改落实。

1、占路经营和市场外溢治理。不间断组织相关街道进行集中清理整治活动,对城区范围内40条主次干道路两侧及9处菜市场周边的占路经营、里空外卖现象进行全面排查、整治、督查,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督办单141份,督办问题点位450余处,督促各街镇教育引导20余户摊点进入市场合法经营。

2、违法广告专项治理。着重治理学校、医院、车站、商场周边沿街门店设置的各类违法广告。累计督办清除违法广告牌、灯箱1063个,拆除非法拉设的条幅、标语90幅;清理乱贴乱画、窗贴小广告1049处。

(四)关于社区治理(第64项)

坚持部门联动,多措并举开展清洁社区清脏拆违治

— 5 —

乱专项行动。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做到 “五个突出”。 即突出组织领导、突出细化分工、突出分阶段实施、突出督查考核、突出责任追究。二是突出重点,狠抓工作落实。落实属地责任,摸清脏、乱、差地区和点位,建立台账,明确整治重点、标准和时限。三是部门联动,确保治理效果。狠抓职能部门责任落实。发挥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物业公司、中介服务组织作用。在清洁社区清脏拆违治乱工作中,共上报备检社区10个,各小区均达到“六无”标准,并在每月新五区清洁社区排名统计中获得并列第一的好成绩。

(五)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法制体系(第76项) 认真做好《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工作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以下简称“三项制度”)实施和推进落实工作。目前我局“三项制度”均已制定完毕,并严格遵照相关文件要求贯彻落实三项制度工作。所有执法过程全部依照《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进行开展,执法过程影像全部按要求录入采集站进行统一保存、归档。

(六)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第78项)

1.强化法制宣传。加强对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宣传,利用微信工作群,定期发布法律条文,促进法律知识在全局人员中的普及;利用我局官方微信、微博等新

— 6 —

媒体,积极推广、宣传各种城市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同时,每周集中在执法队员中进行法律宣传和学习。组织上街宣传4次,发放宣传材料1700份,其中综治宣传2次,社区共建宣传1次,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1次。《宝坻报》、《宝坻新闻》、政务微博等区级以上媒体宣传报道29次。

2.加强法制培训。截至目前,共组织业务培训5次,参训180余人次。已制定完成区综合执法系统培训和军事训练培训计划,主要围绕业务知识、军事训练、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拓展训练等内容开展。开展街镇流动课堂3次,根据各街镇实际需求,现场教学指导60余人次。

3.严格执法平台管理。我局制定了执法平台的录入和管理规定,要求各执法队每天报送执法检查内容,局法制科进行汇总并录入,对一般程序处罚案卷,坚持立案、调查、处罚、决定、执行每阶段及时录入,保证时效性。截至目前,共录入执法检查339条,一般程序处罚案卷53个,无预警发生。下一步,将继续严格执法执法平台录入规定,保证准确、有效,保证履职率。同时,对我局一案一卷进行电子归档备案,方便快捷,提高工作效率。

(七)关于城市综合执法改革(第81项)

— 7 —

根据市推进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的安排,结合我区城市管理执法改革实际,起草了《宝坻区深入推进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下步将进行修改完善,征求各部门意见建议,报上级审核后推进实施。

(八)提高城市工作能力(第84项)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为契机,以全区开展的“新时代、新作为”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抓手,促进广大党员干部打开脑袋上的“津门”,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积极用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新的作风推动综合执法工作高质量开展,为全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扎实实践提供坚强思想保障。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推进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工作合法有序运行,构建 “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

(九)以担当精神狠抓任务落实(第85项) 以全区深入开展不作为不担当问题专项治理三年行动为契机,把开展不作为、不担当问题专项治理三年行动作为加强综合执法改革发展建设的重要任务,结合执法改革发展实际,做到事要解决、人要处理、整改到位。以最坚决的态度、最务实的作风、最有效的措施抓治理,敢于担当、敢于较真,加快节奏、提高效率,促进全局

— 8 —

党员干部真正做到为官有为、为政善为,恪尽职守、敢于担当,确保专项治理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注重结果运用,将专项治理三年行动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作为对科室队和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以及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监督管理、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同时,将专项治理纳入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检查考核内容,考核成绩优秀的要通报表扬;排名靠后,工作推动不力、进展缓慢的,要通报批评;敷衍塞责、严重不负责或造成不良影响的,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十)加强城建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第86项) 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贯穿全年以“对党忠诚教育、宗旨观念教育、党员培训”等为主要手段,全面加强党建工作。

一是对党忠诚教育。以“加强政治教育,铸造绝对忠诚”为第一要务,教育全体党员干部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树立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宗旨观念教育。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深刻认识“为谁执法,怎样执法”的问题。三是党风廉政教育。通过观看警示教育片、座谈交流、学习党纪政纪法纪文本等多种形式,在思想上敲醒遵规守纪、廉洁自律的警钟,引导要常怀律己之心,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

— 9 —

二、存在问题

回顾上半年,虽然取得一定成绩,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1.违法建设治理方面,一是违法建设标准不够详细,从市级层面没有对违法建设的标准进行统一,给违建认定和治理增加了难度;二是执法力量及人员业务能力不足,违建治理工作上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仍然很突出,执法业务能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社会制约机制不健全,我市目前没有将违法建设纳入征信、工商注册和各类诚信体系中,“一处违建,处处受限”的社会体系没有建立。

2.城市综合治理方面,部分商户存在流动性强、分布广、分布散等特点,问题点位时有回潮。

3.渣土运输方面,渣土运输管理工作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比较突出,渣土运输车辆还存在苫盖不严沿途撒漏和车轮带泥上路问题,个别建筑施工工地泥浆车、混凝土搅拌车仍存在沿途撒漏和车轮带泥污染道路行为。

4.法制建设方面,培训工作做得不到位,法制宣传方式单一,目前组织法制培训次数仍然较少,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5.提高城市工作能力方面,一是推动综合执法治理

— 10 —

工作方法不够多,缺乏创新;二是对街镇综合执法队伍日常业务工作、行为规范检查得不够深不够广。

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认真加以解决。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强力推进违法建设治理工作

1.落实计划,销账管理。要求各街道严格按照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的“十二项严查”、“八个结合”、“七必拆”的工作要求开展治理工作,对已经拆除的点位进行销账,同时加大跟踪复查力度,防止违法建设反弹。

2.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按照2018年治理比例不低于90%的任务目标,要求各街道将修正后的治理任务按月进行分解,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完成2018年任务目标。

3.攻坚克难,强力推进。严格落实“四必拆、三带头、一立案”的标准和要求,不断研究摸索新的工作方式方法,对拆除难点要加强研究,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制定治理计划,通过采取党员干部抄报、限制交易、强制拆除等措施强力推进拆违工作顺利进行。

(二)重点加强渣土运输管理和露天烧烤治理工作

1、严格执行渣土车全密闭运输要求,做好还迁地块

— 11 —

渣土清运保障工作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积极推进渣土运输车辆全密闭运输工作,最大限度减少运输车辆沿途撒漏情况的发生。同时尽可能的争取有条件的个人成立正规化渣土运输企业,探索引入环保型全密闭运输车辆新模式,树立行业标杆,示范带动引领我区渣土运输行业尽快走上规范化、正规化的轨道。

2、着重加强对施工工地的管理,进一步强化夜间执法力度

对各工地在土方运输、工地围挡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做到要求在先、告知在先。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泥浆车和混凝土搅拌车的巡查管理力度,对巡查发现的污染道路车辆立即暂扣,依法进行处理。针对目前夜运点位和车辆较多的情况,在日常巡查监管的基础上,开展夜间集中专项治理行动,着重加大夜间执法力度,对渣土违法运输行为保持“零容忍”,发现一起,处罚一起,确保城区良好的道路环境质量。

3.强化露天烧烤集中整治,建立长效机制 按照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总体部署,在巩固前期综合整治行动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在全区开展集中整治露天烧烤行动,依法依规履职,重点解决严重影响环境秩序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露天烧烤污染、露天生炭污染、排放未经净化处理的餐饮油烟及马路餐桌扰民问题,破

— 12 —

解管理难题,提升空气质量,注重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品质,确保城市环境整洁有序,为居民群众创建宜居的生活环境。

4.不断强化对露天烧烤集中整治,加强日常巡查治理

定期或不定期组织露天烧烤治理行动,依据《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和《天津市城市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2018年宝坻区露天烧烤专项治理实施方案》要求,重罚一批、整顿一批、取缔一批,切实加大执法力度彻底取缔露天烧烤行为。对露天烧烤一律依法予以取缔。用严格的执法措施使大气污染防治任务落到实处。

(三)广泛推进城市综合治理工作

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域创建文明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和深入开展不作为不担当三年专项治理活动的部署要求,提升全区市容环境和道路秩序管理水平,督促各镇街对辖区范围内夜间市容环境秩序突出问题进行全面摸排,重点是非法占路聚集点、夜市,非法设置户外广告,露天烧烤,马路餐桌等问题点位,适时组织开展区域性集中清理行动,同时不定期对各镇街治理情况进行专项监督检查,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市容环境秩序问题。

(四)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法制体系建设,落实

— 13 —

行政执法责任制

一是加强法制业务培训。创新工作招法,在创新工作中取得新成效。改变以往培训模式,研究“法制小课堂”的形式创新,多采取以案释法、以问促学的形式让执法人员学习掌握业务知识。

二是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创新法制宣传形式。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对我局亮点工作进行宣传。同时,针对我局的一些重点工作、突出事迹和集中行动,积极联络《宝坻报》、《宝坻新闻》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是完善行政执法规章制度。进一步研究完善我局行政执法规章制度,完善行政执法程序,依托执法平台,加强执法监督和案卷审核,实现执法工作标准、电子化。

(五)创新思路,推进执法改革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积极探索符合我区城市管理工作的新路。要坚持执法重心下移和执法事项属地化管理,推进城市管理向基层延伸、细化。要提高城市管理信息化、规范化、数字化水平,增强城市动态化管理能力。推行“721”执法方式(即:),践行执法为民宗旨,坚持人性化执法,精细化管理,“管”、

— 14 —

“情”并重,以说服教育为主,严格执法为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努力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构建和谐宜居的市容环境秩序。

(六)围绕大局,提高服务水平

紧紧围绕建设京津冀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大局,做好执法服务工作。服务中心工作要有新举措。围绕打造“北国江南、京畿重镇、人文宝地”愿景,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为宽广的视野、更为创新的理念,加强调查研究,为区委、区政府当好城市管理参谋。服务经济发展要有新作为。围绕京津新城和天宝、九园园区发展建设,加强协调配合,主动对接,严格管理,为京津新城和园区发展营造良好市容环境秩序。服务重点工作要有新突破。发挥协调监督指导职能,加强违法建设、渣土运输管理、大气污染防治和市容环境综合治理等督导检查考核力度,以强有力的督导检查考评,促进综合治理工作上水平。

(七)严管队伍,当好城市卫士

加强教育培训,强化队伍管理,提升思想觉悟,增强业务能力,提高执法技能。狠抓作风纪律建设,坚决消除“庸、懒、散”,“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乱作

— 15 —

为”等习气。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预防执法廉洁风险,树立勤廉形象,努力培养一支知行合一讲政治,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党员干部队伍,以更高的标准,更扎实的工作,切实把城市管好、管到位。

2018年5月24日

— 16 —

宝坻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

第五篇:城市管理与创新城市管理制度

生米镇城市管理长效管理制度

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城市建设成果的巩固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保障,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系统工程。在新的历史时期,城市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对城乡统筹市容环境卫生事业的要求也更为迫切。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广大市民追求优良人居环境的愿望日益强烈。

一、城市管理体制制度要务实

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健全的工作机制是开展城市管理的根本保证。要按照“管理作业,市区结合、以区为主;执法监督,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思路,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机制。

1.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系。各地要按照“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要求,严格落实责任,避免在解决违法建设拆除、农贸市场管理等难点上出现职能交叉或者职能缺位现象。

2.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关管理要求,大力推进“城管进社区”,延伸城市管理空间。要探索建立城市管理高位协调机制,研究城市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沟通部门间配合,实现管理的无缝对接,真正形成管理合力,提高管理效率。

3.建立奖惩分明的考核机制。考核是否真正到位,关系到城市管理工作的实效。要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街区作业、考核的管理机制,城管部门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政策制订、组织协调、执法监督上来,通过完善考核办法、改进考核方式、加大考核力度、严格奖优罚劣等举措,充分发挥政府实施城市管理的作用和街道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提高管理效能。逐步将镇容镇貌管理和环境卫生管理纳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不断提高管理的整体水平。

二、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要有突破

规范设置沿街户外广告和店招、店牌,重点整治乱搭、乱建、乱贴、乱画,逐街区做好临街店招牌的整体设计,科学制定户外广告设置、夜景亮化的总体规划,为综合整治和规范管理提供依据。要按照疏堵结合、方便生活的要求,引导摊点入室经营、入市经营,重点整治流动摊点和出摊经营;要不断延伸整治范围,加强对背街小巷、社区等的综合整治,解决脏、乱、差等城市死角问题;要继续加大对渣土处置的管理,实施全过程管理、全覆盖监控,严格程序,控制源头,加强巡查,抓好住宅小区装潢垃圾集散点的建设和管理,落实长效管理措施;要加强车辆清洗站点管理,探索机动车辆清洗站点管理的新途径、新路子,做到规范经营、整洁有序。

要坚持标本兼治,用创新方法破解城市管理难题,做好专项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认真总结环境整治的经验,建章立制,落实整治后的管理责任,强化长效管理措施,不断巩固和发展整治成果。要注重从一般整治向营造环境、塑造形象转变,从重点区域整治向覆盖城乡转变,使更多的城乡居民共享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成果,推进城市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三、为改善城市管理执法环境创造条件

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强化作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深入社区,深入市民,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切实改变工作作风,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人性化执法、文明执法和服务性管理;研究有关缩小与被管理者间距离的方法措施,努力做到为群众所想、为群众所急,把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结合,积极探索社会各界参与城市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努力推进市容环卫责任制的建立,形成城市管理齐抓共管和全民参与的局面。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让市民参与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讨论,扩大城市管理的群众基础,不断取得作风建设的新成就。

要按照统

一、协调、高效的原则,科学合理确定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范围,准确把握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深刻内涵,稳步推进和完善市域、县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做到市、县两级执法权限、执法标准、执法程序、执法规范相统一;要在管理与执法中,尊重相对人的人格、人权,做到教育先行、以法示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杜绝粗暴、野蛮及其他不文明行为。

城市还要按照统一领导、垂直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人民满意的城管执法队伍。要建立以中队为主体的执法管理机制,制定和完善严格、有效的执法队伍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制、评议考核制及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和执法业务培训,提高城管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业务知识水平。要从有利于严格执法和提高执法效能的角度出发,强化执法队伍的监督考核,制定完善相应的考核办法,采取分等级考核或末位待岗等办法,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严格队伍管理,进一步改善执法形象。要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处理群众的投诉,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要逐步将执法管理向城郊结合部延伸,向乡镇延伸,实现城乡联动、综合治理。

五、加快城管体制改革建设和谐社会

依法行政的前提是要有法可依,法律法规建设的滞后,已严重影响到了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相对集中行政执法已经颁布好几年了,但城市管理相对集中执法的综合性法律却还没有一部。只有通过立法,确立城市管理的合法主体和地位,城管执法部门才能名正言顺地开展工作,只有城市管理工作有了明确的法律支撑,才能谈可持续发展。因此须尽快制定适用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法律或地方性法规,使之成为可以遵循的法律体系,并在立法目的、行为设定、法律责任、立法程序等方面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理念,在立法和执法环节中,及时修正理念,及时修正行为,才能切实体现“立法为民”和“为民执法”。

城管工作面对的执法相对人多是“弱势群体”,当执法人员进行纠正和取缔时,他们往往会把对自身现状和社会的不满情绪发泄到城管人员身上,在面对执法者时,常常是以暴抗法,甚至围攻城管队员,给城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对暴力抗法事件仅依据现有的城市管理方面的法规及规章,城管部门难以独立解决此类问题,因此,就需要公安队伍给予我们工作上的支持和保障。我们可借鉴部分试点城市的成功经验,建立城管公安分局执法机制,或在城管队伍中增加公安警察的力量。公安协同执法,既可对违章者形成震慑,又可随时调处城管执法中的各种纠纷,避免抗法事件的发生。只有对不法分子严惩,才能起到震慑作用;只有维护好城市管理人员的威严,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城管工作。

政府要加大投入,相关职能部门要协力配合。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对市容、市貌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其目前的社会地位并未与其突出贡献成正比。城管队伍装备差、经费缺、待遇低,而执法遇到的矛盾冲突日趋激烈。每次执法队员们都要顶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忍辱负重,即便如此,队员被辱骂、殴打的现象还是屡屡发生,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如果没有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城市管理队员要在执法中求文明,在整治中求安全,在困境中求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践表明,失去经费扶持和安全感的重负使城管队员不能无后顾之忧地全身心投入城市管理工作。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城管的投入,提高城管队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改善城管装备,强化城管执法手段,完善城市管理法规中的强制性措施。同时,公安、工商、卫生等相关职能部门,要达成共识,认真履行职责,齐抓共管,协同搞好城管行政执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执法效率,确保文明执法,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

上一篇:城市湿地公园规划下一篇:初三家长会重点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