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规划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城市广场的规划建设不仅明显改善了城市建筑合理布局,增加了生活空间,提升了市民生活环境质量,同时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作者分析了城市广场的设计、建设中的思想,展开了论述,并认为在进行城市广场的规划、建设时应转变观念。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城市广场规划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城市广场规划管理论文 篇1:

山西省隰县火车站广场规划设计随感

摘要:自然地形条件是影响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最直接的因素。本文以“隰县火车站广场规划设计”为例,浅析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时,如何有效的运用自然地形、生态环境、道路交通等要素,更加合理的进行广场空间功能的架构、景观视线的引导、交通流线的组织等。

关键词:隰县、城市广场、火车站广场、生态环境、自然地形

一、引言

火车站广场的建设,不仅是铁路建设项目重要的配套工程,也是城市空间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为人民提供了一个交往、娱乐、休闲和集会的场所。火车站广场及其代表的文化是城市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它作为城市的会客厅,集中体现当地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且增强本身的凝聚力和对外吸引力,进而促进当地的城市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体系。

二、建设背景

山西晋中南铁路(瓦日铁路),西起山西省吕梁市兴县,东至山东省日照港,全长1260公里。是我国“十一五”铁路建设重点工程,连接我国东西部的重要煤炭资源运输通道,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铁路经过山西省西南部地区的洪洞县、蒲县、隰县境内,并辐射大宁县。建成后,与南同蒲铁路和沁沁、武左铁路相连,将成为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根据《山西晋中南铁路火车站设计建设标准》显示,该铁路建设项目在隰县预留火车站,这为隰县进一步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实现跨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提供了基本支撑,同时也优化了隰县的投资环境。

三、建设现状

1、地理位置

项目位于隰县城南乡石家庄村,环境优美,地理优势独特。东邻209国道,西接凤凰山,北靠石家庄村居住區,南侧为石家庄村村级水泥道路。距离县城中心仅15分钟车距,交通十分便利。

2、地形地貌

现状地势整体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之势。最高点高程为960.54米,最低点高程为910.48米,高程相差50.06米。现状用地主要为耕地、林地和居民建筑等。

3、地质条件

根据项目地质勘探报告显示:该场地无断裂构造发育,地层连续、地基比较稳定,不存在滑坡、泥石流、采空区等重大不良地质现象(作用),且位于泄洪口等危险地段的上游,不存在潜在的危险。适宜本工程的建设。

四、规划定位

隰县火车站广场的建设,以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展现隰县的特色风貌为手段,以提供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为根本,将隰县火车站广场建设成为集商贸物流、旅游开发为特色的生态风景区。

五、规划原则

1)便捷性:项目路网的建设布局应满足各种交通工具的便捷到达和出发,体现出具有地方地形地貌特色和路网的构架。

2)艺术性:项目广场休闲景观的打造,应尽力创造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符合时代特征的、艺术的城市广场景观特征。

3)文化性:作为城市门户和窗口的站前广场,展示在成游人面前的应该是最富有地域特征的文化内涵本质。本项目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与铁路特点,通过隐喻的手法,具象的造景元素和符号,在广场的设计中透漏出隰县的文化底蕴。

4)以人为本:设计从普通市民和过往游客两角度作为切入点,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创造满足不同情趣、不同层次的市民和过客对广场活动场所的多样需求。

六、规划手法

利用基地特有的山地地形和内外条件,以进出站人流和周边城市居民为服务对象,以植物造景和硬质景观搭配为主要手段,以满足内在功能前提下的景观营造,强调对地域文化与时代风貌的提升,创造功能合理、交通流畅、环境优美、个性鲜明且服务于大众的隰县城区站前广场。

七、总体规划方案

根据《山西中南部铁路火车站设计建设标准》,该铁路线主要为货运铁路专线,客运需求量占得比重较小。考虑到隰县近年来客流量统计数据和本项目的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并结合拟建项目所处区域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等自然环境特点及未来20年内发展的可能,以隰县火车站站房设计的客流量为依据,确定隰县火车站站前广场及停车场的设计规模。

1、总平面规划及功能布局

由于隰县火车站广场地处山区,因此规划站房至广场方向高度逐渐降低,广场所处位置地势变化较陡,立体空间感较为丰富。广场中心位置平均标高较站房±0.000低约3.60米。并依次布置候车厅——站前平台――台阶――广场中心区――台阶(两级)——广场入口——广场前道路。

规划广场整体由“站前平台、广场中心区、广场缓冲区、西北侧停车区、南北两侧绿化景观区及广场入口”等组成。

站前平台及台阶:广场中心区与站前平台采用2组台阶进行连接,台阶两侧设置无障碍坡道,站前平台宽10米。台阶的设置高度考虑整个广场及周边区域系统联系,考虑进出站人流的合理承受能力,同时利于烘托站房的建筑主体。

广场中心区:南北长75米,东西宽66米,占地4950㎡。广场竖向设计整体为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广场中心的设计高程为941.335米,西侧的设计高程为941.50米,东侧的设计高程为941.10米,东西采用0.5%的设计坡度,以满足广场的排水需求。。

规划广场主要由四组立体防护绿化带、两组立体文字景观绿篱(暂定:大美隰县、笑迎八方)、两个花坛、一个中央灯塔构成。广场中心区以花岗岩及大理石铺面为主,局部辅以景观绿化作为点缀。广场中心区四组立体防护绿化带主要以草坪、花灌木及小型乔木为主,周边设有供行人休息的嵌入式木座椅。此区域为整个广场的步行交通区域,承担着广场人流集散与活动、休闲等功能。广场中心区照明采用中央灯塔及地灯。

西北侧停车区:主要为公交车、出租车及社会车辆停车场。占地面积2898.88㎡,共有停车位50余个。各停车场之间用小型乔木及大型灌木围和,保护整体整洁。停车场照明除利用中心区灯塔及两侧路的路灯外,还设有庭院灯。

南北两侧绿化景观区:主要为小型乔木、大小型花灌木和草坪进行混合种植,以保证保证周边自然环境及生态要求。

广场缓冲区:位于中心区与广场前道路之间,占地面积约1588.83㎡。纵向中轴线主要采用台阶的设计手法,进行竖向空间的提升,着重解决基地高差问题。中轴线台阶两侧与基地景观相融合处理,达到整体的和谐统一。缓冲区由西到东竖向高程逐渐降低,西侧高程为941.17米,东侧高程为916.69米,高度相差24.48米。

广场入口:接广场前道路,作为整个广场的入口。入口广場两侧设计进入式停车场,主要重点考虑沿街商业、休闲旅游等人流车辆的停放问题。停车场占地面积1170.6㎡,共设计车位35个。

2、交通流线组织

规划隰县火车站站前广场的交通组织整体采用人、车分流的设计手法,人流由广场台阶进入广场后进站上车,车流通过广场北侧的市政道路进入车站停车场,泊车后进站。由于受项目基地地形、地貌的影响,广场车站道路设计无法实现环路,故在项目实施运行后,应加强车站静态、动态交通的有效化管理,以满足送站、接站车辆能够高效、有序、便捷的疏散,避免造成拥堵。

3、总体竖向设计

规划广场总体竖向设计是依据隰县城市建设规划控制的火车站候车厅及209国道道路中心线标高进行竖向设计,新建道路及排水情况,在满足城市(基地)竖向规划条件下,综合考虑项目区土地开发的土石方平衡进行纵断面设计。

4、广场照明工程

广场照明工程主要考虑各功能区的夜间照明及绿化景观灯的设置。本项目的夜间照明设施(路灯)主要围绕广场缓冲区(台阶两侧)、入口区及社会停车场进行设置,选用功能节能型高压纳光灯,单臂,杆高3~5m,间距为30m,数量约46个。广场中心区照明设置高杆灯塔一座。

本项目夜间绿化景观灯的设置主要围绕广场中心区和南北景观绿化区进行设置,选用功能节能型灯具。

5、广场绿化工程

广场绿化工程遵循适地适树原则、生态性原则、地方性原则和景观性原则。同时,要强调以下几方面内容:强调植物在覆盖空间中的作用,尤其是规则式配置时,要选用遮阴效果好、树型优美的树种;强调植物与景观小品、铺装的组合效果;广场空间中需强调植物自身的观赏性效果;利用复合式栽植,强调植物的组合美。植物景观形成外密内疏、南北围合、东西通透的整体景观风貌。植物材料选择:1)上层:树型优美,树冠浓郁的高大乔木;以雪松、油松、塔柏、国槐、法桐为主;2)中层:以观花、色叶小乔木为主,以木槿、紫叶李、红叶碧桃、紫薇、红枫为主,延长观花期,丰富四季景观。3)下层:选择高度不一、色彩多样的地被植物,丰富植物立面效果,重要地块选用时令花卉,营造热闹气氛。主要有胶东卫矛、红叶小檗、连翘、红花月季等。

6、广场安全防护措施及无障碍设计

整个广场设置完善的指路、指示、警告和禁令标志,设计原则:标志牌不得侵入道路建筑限界,单柱牌下缘至地面高度为1.8~2.5m,悬臂牌面下缘至地面高度为6.0m,标志牌均为反光标志,图案文字采用钻石级反光膜,底板采用高强级反光膜。由于本项目地形高差较大,规划在站前平台、站前广场及广场缓冲区平台等四周有较大落差的地方设置安全防护栏杆和挡土墙护坡等安全措施。广场的无障碍设计主要是解决如何由广场进入候车厅的高差问题,根据《城市无障碍设计规范》的有关要求,方案设计无障碍坡度进入站前平台,然后进入候车厅。

7、广场配套设施建设

规划广场的配套设施主要包括公共厕所、管理用房和广场配套商业。规划设置公共厕所两座,一座位于广场东南角,一座位于火车站候车厅内。规划广场的管理用房主要包括环卫设施、市容市貌、交警、治安等,位于候车厅西北角的综合服务楼内。广场的配套商业沿广场前道路两侧进行布置,层数为两层。

8、市政管线综合设计

1)给水:项目供水水源接至东侧石家庄村居民供水,管径DN100。

2)排水:项目雨水经雨水干管收集排至石家庄村南的排水渠,管径DN800;污水主要是候车厅及综合楼产生的污水,排至火车站化粪池。

3)供电 :项目供电电源接至至石家庄村变压器。

八、结 论

本项目在规划设计时不仅有效的利用了山地地形特有的景观要素,同时也融入了隰县当地的自然、人文等文化元素,极大地塑造了隰县火车站广场的地域特色。项目的建设,不仅为隰县城市居民出行、商贸物流、旅游资源等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同时也是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味的重大举措。

参考文献:

1、理想空间《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与实践》,同济大学出版社;

2、文增,《城市广场设计》,辽宁美术出版社;

3、宋钰鸿,《城市广场植物景观设计》;

作者:高天明

城市广场规划管理论文 篇2:

浅析城市广场规划设计

【摘要】城市广场的规划建设不仅明显改善了城市建筑合理布局,增加了生活空间,提升了市民生活环境质量,同时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作者分析了城市广场的设计、建设中的思想,展开了论述,并认为在进行城市广场的规划、建设时应转变观念。

【关键词】广场;规划;设计;方案

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外部公共空间体系的一种重要组成形态,不仅是一个人流聚集的地方,而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得空间。

1 城市广场建设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要求

有关专家认为,城市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呼唤城市广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城市,特别是内地的一些城市建筑物大都缺乏新意,沿街、沿巷砌得满满当当,给人以一种千城一面、单调沉闷的压抑感,人在街上走,仿佛井中蛙。过去的建筑总是沿着建筑红线、边线垒墙造屋,自己俨然一个独立王国,建筑是绝对主体,它给外界展示的只是其高度、线条、颜色,给人以一种无名的压抑感。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城市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在物质财富日趋丰富的同时,人们对生活空间和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待着在琳琅满目的高楼旁多出一点空间,在车水马龙的道路边增添一份绿色,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感悟历史长河的真谛,在城市的现代节奏与人性空间中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而城市广场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有主体广场,有绿树、草坪、小品,有喷泉、水池、花草,有绿篱、低矮灌木或点缀一些常绿针叶林,树形整齐,四季常青,在冬季也有较好的绿化效果;同时设置喷泉、雕塑等精细小品;它们交相辉映,和谐雅观,商业、酒店、会所等在广场建筑的总体环境中虽然仍是主角,但它仅仅为其一部分。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城市广场能为市民献上一分宁静与恬暇;在拥挤的都市水泥森林中,城市广场能为市民守住一片绿洲与舒朗,正是从市民的这一愿望出发,各城市兴起了建设城市广场的热潮,并进行周边环境整治,为市民创造一个舒适的城市空间,为城市抹上一笔亮丽的色彩。

2 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原则

在我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迅速增多的城市广场引起人们的关注。城市广场正在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它的出现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为我们的生活空间提供了更多的物质线索。城市广场作为一种城市艺术建设类型,它既承袭传统和历史,也传递着美的韵律和节奏,它是一种公共艺术形态,也是一种城市构成的重要元素。在日益走向开放、多元、现代的今天,城市广场这一载体所蕴涵的诸多信息,成为一个规划设计深入研究的课题。

2.1 以人为本原则

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城市广场以其服务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供人们欣赏的双重功能,方便着人们和美化着城市。人是城市环境的主体,因而设计应以人为本。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们,其工作、生活、娱乐、休息等活动直接对城市广场提出了要求,人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大,新的生活方式引发了人们对户外活动的迫切需求。户外的公共环境与室内环境不同,它属于大众的活动空间,人们各种行为方式的差异,促使城市广场也应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功能与特性。如老人、儿童、青年、残疾人有着不同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状态,必须对他们的活动特性加以研究调查后,才能在设施的物质性功能中给予充分满足,以体现“人性化”的设计。所以,城市广场的设计应注重对人的关注,加强以人为本的意识,包括对人们行为方式的尊重。如果设计者把这些元素融入到设计理念中去,无疑会为环境的保护与有序的治理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2.2 整体协调原则

城市是一个大系统,而特殊地段的广场是一个小系统,如果不作全面的把握,如果没有总体性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广场很难形成一个良好的城市景观。设计中应使广场与城市原有的肌理、道路相吻合,地铁、公交、高架线路、隧道线路、设备用房、给排水电气管道等都应预先予以规划和设计,以免引起冲突和浪费。城市广场的环境应与所在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周边的环境、街道、建筑物等相互协调,共同构成城市的活动中心。组织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历史建筑,运用合理适当的处理方法,将周围建筑很好的融入广场环境中,达到城市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一般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和谐的比例与尺度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也可以增添人们在其中活动的舒适度。

2.3 突出地方特色原则

当前的广场建设越来越多的呈现出向地域性、文化性发展的趋势,如何结合当地历史文脉和城市特色,深刻理解基地的场所特性,提炼精华,进行构思立意,个性塑造是非常重要的。千人一面、一哄而上是当前广场建设的最大弊端。一些建设者只是照搬外地建设成功的广场的表面形式,而没有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对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挖掘明显不够,广场建设缺乏文化理念设计素材和根据,缺乏理性地去追求一些图案化的表面及所谓“后现代”化的造型,使得广场失去了地方特色。广场的主题和个性塑造非常重要,它或以丰厚的历史沉积为依托,使人在闲暇徜徉中了解城市的历史文脉(如南京的汉中门广场);或以特定的民俗活动充实之,加强人们的参与性(如意大利锡耶纳广场举行的赛马节)。这时候广场的地域文化内涵最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广场设计阶段应因地制宜、强化地方独有特色,如同天安门是北京的标志,布达拉宫是拉萨的标志一样。顺应地方文脉,反映地方特色,以形成“来此必游”的社会效益。

3 城市广场管理与维护的重要性

有些广场在设计时及建成后,均达到了较高的标准,但后期管理及维护水平却没有与之相匹配,广场中部分景观及设施的损坏没有及时得到修复,以至造成广场整体景观的破坏。更有甚者,有的广场几乎已经沦为乱放车辆的停车场。广场在建成后应立即建立一个完善的物业管理机构,时刻监控着广场内的各项设施及景点,发现损坏应及时修复,保障广场的服务功能及整体景观。对于在广场中随意停放车辆的现象,应严加限制。所有城市广场的建设项目应由规划主管部门独立归档,以便定期跟踪检查,对于违规行为应立即予以处罚。

城市广场的管理和维护过程应充分体现公众参与。城市广场的规范设计审批,应组织专家论证,并须对公众意见进行全面审议和合理反馈,城市广场的使用应确保其公共性,政府要站在督导的立场,监督实施,加强宣传,让市民协助政府共同进行管理和保护。

作者:朱莉

城市广场规划管理论文 篇3:

基于翻转课堂的《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将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运用于《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设计与实践中,采用网络课程教学、案例教学、TBL教学、提问教学及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了课程的趣味性及学生参与度,达到了知识内化的较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翻转课堂;环境规划与管理;案例教学;知识内化;TBL

近年来,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的教学方法与理念逐渐引入我国教育界,在大学英语[1]等课程的教学中不断推广与完善,并与TBL教学[2]、微课[3]、慕课[4](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网络学习空间[5]等教学模式进行结合。现有的研究及教学实践数据表明,通过该模式的实施,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得到加强[6]。目前,随着国内对于翻转课堂的教育改革实践探索不断深入,其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对于我国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不断深化。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集自然科学、工程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其根本任务是,通过改变环境观念、调整环境行为、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进而创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社会”环境[7]。本学科属于解决人类所面临环境与生态问题的“顶层设计”式解决方案,基于人类发展方式与思維方式的改变。由于该门课程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和边缘性的特点,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于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本文将“翻转课堂”结合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课程改革实践,所获得的改革成果可为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教学改革目标

(一)培养学生对复杂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随着环境问题影响的不断深化,当代环境问题已不只是技术问题,而是基于技术与管理的综合性问题。环境工程专业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学生普遍注重工程技术而轻视文科知识,在思想上形成依赖环境工程治理而忽视利用管理学知识解决综合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纠正“重理轻文”的思想,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人文底蕴,利用管理学知识与管理手段,提高学生对综合性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

对于大学生而言,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学习本身是“终身制”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便是对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在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下,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是整个教学设计的第一阶段,学生自我学习效果将会影响后续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决定了课前学习成效,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能持之以恒,即使学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也能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环境管理学思维方式

所谓环境管理学思维指与环境管理行为相伴而生的思考活动,其思维方式是指运用管理学理念,利用经济学原理与环境学技术相结合,形成经济、技术与管理(政策)皆可行的解决问题之法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具备科学性、系统性、创造性及实证性。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环境管理学思维,使其能够全面分析环境问题的根源,并从管理学角度提出解决办法。

二、教学改革思想与思路

(一)指导思想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过程中紧密围绕“环境与发展”这个主题,从环境、社会、社会复合系统的角度去分析环境问题现状、成因及发展趋势,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为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协调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二)改革思路

目前《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多由教师唱“独角戏”,即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讲授方式,这种方式学生参与度低,如果没有提前进行知识与思想准备的话,在课堂与教师间主要是被动接受信息,导致课堂上师生互动不畅,使有限的课堂时间仅仅用于介绍或讲述基本知识点,即所谓的知识传授。而在教育过程中,知识传授只是手段或过程,学生将知识内化才是目的。知识内化是外部新知识经过主体(学生)通过一系列智力活动重新组合转变成其内部的知识,它对教育目的的实现有重要的作用[8]。本研究通过在课程中引入翻转课堂,由学生先行学习网络课程,带着问题来到课堂,与老师进行互动交流;教师则主要通过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或扩展相应知识点最新发展成果与趋势,以达到更为活跃的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翻转课堂的特点

(一)学习形式的翻转

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 由任课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进行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课堂上主要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9]。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也进行互换,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主人翁幸福感与成就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导演”,其精力集中于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情景设计,搭建平台让学生尽情表演,并适时指出不足,优化、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度。

(二)以知识内化为目标

传统的课堂教学包括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这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由教师在课堂中讲授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复习与实践来完成,也就是说,知识内化这一教學活中心目标基本交由学生来完成,而学生的能力与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甚至课后放弃复习,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翻转课堂实现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颠倒,将传统课堂中知识的传授提前至课前完成,而知识的内化则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应该说,所有的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都是让学生把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认知,也即实现了知识的内化。翻转课堂中的多环节多方向的特点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内化,充分发挥学生个体主人翁效应及知识快速内化效应[10]。在翻转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注重学生知识数量的积累更重视知识的质量和认知结构,以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将外部的新知识转化为学习者的新认知结构。

(三)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高

传统课堂学生无权决定教学方式与内容,而教师也很难改变他们的教学习惯,这就容易造成教学和学生期望值不匹配,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降低,学生在课堂上不专注、无兴趣,导致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不高。翻转课堂提供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平台,在课前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在观看教学课件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对讲授内容的接受程度来调节学习进程,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形成自己的观点或遇到自己独立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将自己的观点或问题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和老师共同讨论,形式上的翻转实现了从传统课堂上被动地听教师讲课的接受者转变成问题的提出者与研究者。对教师而言,将更多的精力运用于课堂教学情景设计、问题引导、教学优化等,所有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产生真正的主人翁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一)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强化知识内化

充分利用网络课堂、慕课及自制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前完成基础知识的“自我学习”。这种主动的自我学习本身就是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如养成这种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习惯,对于学生而言,远比本门课程的专业知识更为重要和有意义。通过“自习”或相关教学视频的学习与思考,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来到课堂,并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互动,最终完成知识的内化。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内容以教材主要知识点为基础,形式上包括由教师下发教学视频、网络课程、慕课以及学生收集的相关文献、网络资料等;课堂教学时,各知识点以专题形式进行讨论,教师以提问方式抽查学生课前学习效果,并将学生的回答作为其平时成绩评分主要依据;在问与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主动思考、层层深入,启发其在基本掌握各知识点的基础上,能形成自我归纳、总结并结合现实环境管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与实践相联系,加强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环境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去分析这些环境问题,并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教学课程中,培养学生形成分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系统观、时空观和正确的自然观。《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应用性强,现实生活中各类环境问题基本都可以作为教学案例;由于学生的案例教学态度主要受到案例题材偏好因素的直接影响[11],因此,在案例选择时,重点结合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水、气、声、渣及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学习,同时以我国时有发生的重大污染事故、环境事件为引子,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分析探讨问题(事故)发生的成因、政府与企业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环境管理学知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欲望,提高学生作为环保人的责任感。

(三)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突显学生教学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让他们有开口说话的机会,也锻炼他们的临场勇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使其不再被动学习,而是积极主动的“想学习”。笔者在教学中曾安排部分章节内容由学生来主讲,各小组由8位同学组成,由小组长牵头分配工作与任务,包括资料收集、课件制作、不小于5位同学上台讲课等。通过这种形式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不仅仅是“带来了耳朵”,更“带来了大脑”。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首先是觉得新奇,在参与过程中找到了乐趣,特别是上讲台后讲到“自我感觉良好”的精彩处,其自信与自傲之情溢于言表;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确实能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使课堂氛围更活跃,培养了其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及自我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以小组形式开展的教学模式学定义为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12],学生以团队为基础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翻转课堂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思考,而TBL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达成知识的内化。在实践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环境问题调查与管理建议,其中有1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对当地城市广场舞噪声扰民问题进行专题调研:首先,排查全城主要的广场舞集中地点,参与人数及周边100米范围内大致居住人口;在广场舞开始时分别监测0、20、50及100米处的噪声值;对广场舞参与者、路人及周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广场舞噪声扰民问题的看法及解决办法;查找资料,了解国内其它城市对广场舞噪声扰民的管理办法;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提出本地广场舞噪声扰民环境管理的办法。

(四)增加课堂提问,强化师生互动交流

师生间互动与交流是教学的基本手段,通过交流教师可以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有更好的了解,有助于调整教学安排与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将学习中的想法和问题及时与老师进行交流,有助于强化知识内化成果。课堂提问分为前瞻性提问、回顾性提问、总结性提问和启发性提问等多种形式,新内容介绍过程中适当的前瞻性提问,让学生快速将思想集中于讲授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回顾性提问是检查学生对已授课内容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并串联新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临近课堂结束时可安排总结性提问,帮助学生提高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关键词串联知识的能力;启发性提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由点及面、联想拓展的思维能力,将相互联系的知识点形成体系,最终完成由“知识学习到知识内化”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提问是双向互动的过程,不仅是教师向学生提问,更需鼓励学生主动向教师请教,对于存在争议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同学间或同学与老师间的讨论来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把握,理越辨越明,通过这各形式可培养学生不盲目迷信所谓的权威、追求真理的精神。

(五)教学方法多样,增强教学趣味性

为了提高课程学习的趣味性,采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环境管理章节中采用辩论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实践教学中,围绕广场舞噪声的管理、农村废水管理及垃圾管理等热点问题,把全班同学分成小组,分别去查找资料、实地采访、制定管理方案,最后在课堂上以讲座的形式在全班展示,各组组长作为评分“嘉宾”,所有同学都是“大众评审员”,教师则充当主持人,课堂氛围类似时下流行的选秀节目,各位上台演讲的同学都极力宣扬自己的调研成果,张扬自己的个性,气氛热烈;对一些存在争议的环境管理问题,教师提前布置、学生课后收集资料,课堂上则采用分组讨论或辩论的形式,通过讨论甚至争论,使学生对问题的认知不断深入。这些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课程考核形式灵活,注重平时表现与认知深度考核

本课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平时成绩占总评的30%,评分依据为课堂提问回答、分组中的个人表现与贡献等;期末考核占总评的比重为70%,提交一份研究报告,报告以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环境问题为研究点,采用“现状-问题原因分析-环境管理方案”的三段式论文形式,论文无长短字数限制,但需论点清晰、分析深入、方案制定合理并具备一定可操作性。通过这种考核可较为全面的考查学生如下几方面的能力:1.基本环境管理思维方式;2. 归纳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能力;3. 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是否初步具备环境管理思维能力将是考核的重点,也是基本要求,在考核评价方面将环境管理思维的系统性、全面性与可操作性作为评价指标,具体来说,针对环境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否自成体系,没有大的缺陷并易于实现。

五、结束语

本研究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对《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在实践教学中,不拘泥于形式上的“翻转”,而更加注重内容与成效的“翻转”,采用了网络课程教学、案例教学、TBL教学、提问教学及专题讲座等形式,通过提高课程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与学生参与度来提高学生知识内化效果。翻转课堂的运用目的在于促进知识内化,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知识内化分为三个阶段[13]:“课前学习内化阶段”,也是知识内化的启蒙阶段,知识内化的效果不明显,但是翻转课堂中重要环节;“整理表达内化阶段”,通过翻转课堂中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达到知识内化的巩固阶段;“教师优化内化阶段”,教师在前两阶段的基础上对各知识点进行提升强化,重点在于对最新知识的介绍与发展趋势的分析,让学生接触到前沿知识的同时思考未来的发展,将知识内化的水平提到更高的水平。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翻转课堂将被动接受“翻转”为主动探究,通过课堂参与度的提高,将学习知识、探讨知识真正转变成自己的主观需求;就知识的内化而言,翻转教学中学习个体可發挥了“主观能动性”,在教师指导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快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与学习者的内在知识结构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学习者内在素质的一部分[10]。因此,通过《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从教学效果来看,提升了学生知识内化水平、初步培养学生环境管理思维,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崔艳辉,王轶.翻转课堂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116-121.

[2]马恒,余璐,裴建明,等.翻转课堂结合TBL教学模式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J].心脏杂志,2016(4):496-500.

[3]郭绍青,杨滨.高校微课“趋同进化”教学设计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4):98-103.

[4]胡杰辉,伍忠杰.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4(11):40-45.

[5]吴忠良,赵磊.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 中国电化教育,2014(4):121-126.

[6]Knewton. The flipped classroom infographic: A new method of teaching is turning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on its head[EB/OL]. http://www.knewton.com/flipped-classroom/,2012-01-13.

[7]叶文虎,张勇.环境管理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8]周天梅.知识内化的心理机制[J].江西社会科学,2004(7):176-178.

[9]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0-66.

[10]张畔枫,段亚妮,关朝明.翻转课堂中的知识内化效应[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82-84.

[11]郭俊辉,曹旭华,王富忠.案例教学效果的最优模型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2):140-144.

[12]刘斌钰,刘斌焰,邢雁霞,等.TBL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1):46-47.

[13]苏万斌,黎晓萍,赵芳.从知识内化视角看翻转课堂[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10):32-33.

作者:杜诚 张冬梅 陈梅芹 涂宁宇 牛显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