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引进典型发言

2022-07-12

在当今社会很多地方都需要使用发言稿,包括大学校园的社团竞选或者学习总结中,或者工作中的会议过程中,只要你需要进行演讲,那么发言稿就是帮助你演讲成功的优秀工具。为了能帮助你更好的写好发言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人才引进典型发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人才引进典型发言

人才工作典型发言材料

创新机制 服务发展

努力构筑工业经济发展的“人才高地”

(2011年1月)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0000市围绕工业经济优化升级,发挥人才支撑作用的主要做法,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有关人才工作的思路和想法作以简要汇报:

目前,0000市拥有各类人才1.5万人,其中党政人才344人、经营管理人才592人、专业技术人才1712人、技能型人才1.2万人,农村社区实用人才400人。近年来,我们始终把人才资源视为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关键,立足调优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大力引进和培养工业经济人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了经济发展与人才资源充分利用的良性互动。2006年以来,累计引进各类人才1400余人,其中,引进经济管理类人才168人,占到12%。在现有党政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314人,占到91.3%;在专业技术人才中,拥有中高级职称的919人,占到53.7%。在人才开发这一重要引擎的带动下,全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日益优化,煤炭、电力、冶金和煤化工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式发展态势强劲。目前,全市煤炭产能4700万吨;电力装机260万千瓦;电解铝产能43万吨;褐煤提质和褐煤干馏转化能力达到300万吨。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3.9亿元,同比增长27.8%;实现利税26.2亿元,同比增长38.2% 。在今年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和挑战、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中,各类人才更是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截止到11月末,全市引进市外各类资金59.9亿元,同比增长41.6%;成功引进并开工建设3000吨多晶硅、3万吨电子铝箔、10万吨板带箔等一大批产业延伸和升级项目。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2.37亿元,同比增长29.58%。到年底,全市可完成地区生产总值0000亿元,财政收入0000亿元,有望实现财政收入蒙东第000的目标。

一、主要做法

(一)拓宽视野,广纳贤才。推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迫切要求我们在更大的范围内引进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为此,2006年来,我们先后实施了五项引才工程。一是专业干部“选拔工程”。面向全国公开选拔科级干部,涉及工业经济、商贸流通等多个专业的8个科级领导岗位,做到了按岗选人和引进人才并举。二是领军人才“挖掘工程”。成立了人才猎头公司,面向国内外经营管理及技术人才群体,积极协助驻市企业引进亟需人才。仅2008年,就为驻市企业引进高级管理人才32人,招录本科以上毕业生85人。三是专业人才“招录工程”。连续三年面向全国公开招录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引进煤化工、冶金、煤炭开采等30多个专业、100多名大学毕业生,充实了专业技术力量。四是优秀人才“储备工程”。将公开招录中因名额有限,而未被招录的优秀人才,进行为期2年的储备。对在储备期内条件成熟的,用人单位可直接予以录用;对储备期满并未落实单位的,放

2 入人才市场进行交流。五是企业人才“招揽工程”。充分发挥人才市场作用,先后为企业举办人才招聘会19次,报名人数达到4400人次,成功上岗1572人。今年上半年,我们还组织开展了以“搭建供需平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主题的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17家单位登记招聘,达成就业意向201人。此外,我们还开展了柔性引才。2006年以来,先后聘请清华、大连理工等高校12位资深教授来我市举办有关工业经济专题讲座和开展实地技术指导;与大连理工等高校合作组建成立了顾问专家库,使之成为了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对策的智力锦囊。2008年,在有关专家的帮助下,有效解决了内蒙古南澳集团焦炉气回收综合利用问题。先后争取到8名清华大学研究生来我市调研实践,完成了“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的研究与探索”等多篇调研报告,为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

(二)服务发展,按需培养。一是积极培养经济管理类干部。作为能源型城市,发展能源经济和产业,有竞争意识、熟悉工业经济的党政人才必不可少。为满足需求,我们积极向上争取培训名额,连续三年共选派37名干部到大连理工大学工业经济专修班进行学习培训。通过学习培训,目前累计储备经济类管理干部80人。二是努力培养优秀企业家。企业家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整合者,发展工业经济、强化工业支撑,最终要通过优秀的企业家和高层次的产业工人来实现。为此,我们依托驻市大企业和市属重点骨干企业,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有创新精神、有培养潜质的未来企业家队伍。目前,已有8名市属重点企业负责人获得在职研究生学

3 历。三是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满足本地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巨大需求,累计投入2500万元建设资金,成立了职业技术学校,采取与驻市企业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的方式,为企业“量身定制”一线岗位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三年来,累计为企业培养和输送各类专业技能型人才2900多人。目前,该校通过评估验收,成为自治区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四是创新培养党政人才。通过开设“科级干部讲坛”、“创新性工作论坛”,创新培养模式。依托党校、素质拓展中心和工业园区等载体,建立了干部学习、技术培训、能力拓展和实践锻炼等培训平台。截止目前,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累计培训党政人才900余人次,开展干部素质拓展训练730人次,先后组织200多名干部到工业园区重点企业考察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三)更新观念,量才适用。结合干部使用和管理,把竞争机制引入人才建设中来,实行优胜劣汰,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一是实行竞争上岗选人才。仅2007年,我们就对5个行政事业单位环节干部实行了竞争上岗,共有178人参与79个岗位的竞争。今后,我们将逐步扩大到具备条件的所有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二是凭借实绩用人才。把能力、素质和专业技能作为人才使用的重要标准,对于能力素质出众、专业技能突出、品德优秀的人才大胆使用。2006年以来,破格提拔年轻党政干部3人,破格录用具有专业特长干部6人。三是严格考核管人才。实行了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实绩考核一票否决制,特别是对经济部门干部,将其部门和分管行业工作开展情况作为提拔任用的重要依

4 据。2008年,对被评为实绩较差的2名科级干部进行了诫勉谈话和免职待岗,对1名科级领导干部直接转任了非领导职务。

(四)完善制度,创新机制。一是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市财政每年安排可用财力的2‰作为人才开发基金,对参加通辽市级以上培训班的学员,培训费全部由市财政“实报实销”。二是强化服务机制。建立了市级领导联系人才制度,定期走访高层次人才,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建立了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截至目前,共为45名大学生办理了落户手续,为3名市外选任的干部解决了配偶工作问题。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专家公寓、干部公寓,解决外来人才的暂时居住问题。三是建立激励机制。每年都适时重奖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才。仅2008年,市财政就安排500余万元重奖优秀人才,最高奖金额度达到10万元。实行了引进人才住房补贴政策,对从市外选任的科级干部给予每人3万元住房补助;建设了高级人才和名师住宅小区,对购买住房的高层次人才给予每人每平方米200元的补贴。同时,不断优化人才环境,充分运用各种宣传阵地,广泛宣传“草原英才”、“创业尖兵”等先进人才事迹,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在人才招录中,通过统一接站、免费食宿、举办欢迎宴会、组织参观等细微举措彰显尊重人才、渴望人才的真情实意。另外,我们还通过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营造宜居环境,为吸引和引进人才提供了优美的生活环境。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5 一是从人才现状看,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比较匮乏。除00000集团外,在驻市及市属企业的300多名高层管理人员中,高级职称13人,仅占3.36%。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及科技带头人比重偏低。二是从人才引进上看,紧俏专业人才引进困难。在2007年我们组织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招录中,煤化工、环保两个专业因报名人员不足未能如期开考。究其原因,主要是区位优势、经济优势欠佳,紧俏类人才来我市工作的意愿不强。三是从人才待遇上看,人才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尤其是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的人才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人才待遇还存在较大差距。另外,从人才政策上看,仍有一些难以突破的“瓶颈”制约,如人才引进和使用过程中与机构编制管理政策的冲突问题,人浮于事与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结构性矛盾问题等。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科学制定人才工作规划。切实把发挥人才资源作用放在推进区域产业发展的高度来谋划,将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与推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紧密结合,编制好人才规划和人才需求目录。力争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把0000市打造成为辐射蒙东乃至东北地区的“人才高地”。

二是全面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建立继续教育投入机制,鼓励在职干部继续深造;计划利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把所有科级干部送出去轮训一遍;委托高校定向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在工业发达地区建立符合实际需要的人才培训基地,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驻市大企业挂职锻炼,有计划、有步骤培养培训新型工业化人才。

6 三是着力创新人才引进模式。抓住中央和自治区实施 “千人计划”战略机遇,采用雇佣猎头公司专猎高才,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利用网络渠道聚集人才,借脑发展柔性引才等形式,多渠道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和改进人才考核评价工作,创新人才使用理念,努力做到靠制度用人、凭实绩用人,用人所长、用人不疑,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四是切实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紧扣发展主题,强化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遵循价值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引导优势人才资源向重点产业集聚。推进人才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提高人才流动的市场化程度,盘活人才资源,促进人才效益的最大化。

五是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人才工作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生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培养和造就一批领军人才、专业人才和创新人才,尤其要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满足需求的新型工业化人才队伍,助推工业经济不断优化升级,助推0000市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实现新跨越。

第二篇:典型培育 培养技能人才

今年,农广校抓建的市列典型,主要通过“三个结合”,对50名设施蔬菜生产学员进行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培训,并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典型培育与农民创业培训项目相结合。年初,及早确定了50名设施蔬菜生产、经销大户为2012年农民创业培训项目学员,并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工作,用项目推动农业科技大培训,用大培训促进项目提质增效。至目前,累计完成创业培训3期210人(次),为学员发放《园艺蔬菜工》、《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日光温室无公害蔬菜生产栽培技术》等培训教材450册,对确定的50名创业学员已申请职业技能鉴定。二是典型培育与“农民读书月”活动相结合。结合农业冬春科技大培训和“农民读书月”活动,在该村举办捐书活动2期,共捐赠科技书籍1500册、光盘600套、电脑1台、书柜1组,发放明白纸1500份。三是典型培育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农村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立足我县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和农业发展实际,围绕地域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及市场信息等开展教育培训,不断推动县域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第三篇:大学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典型问题识别

【摘要】 针对用人单位需求与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价值差距,本文应用精益理论,系统地分析了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价值流,并根据精益理论的框架,分析出了学校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价值不清、价值流不明、价值流中有系统性浪费、未实现用人单位的价值拉动、缺少追求卓越的变革理念与习惯等问题,为进一步构建人才模式提供基础。

【关键词】 精益理论 价值流 人才培养 问题识别

就业问题是学校、社会、家长、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在高校生源日趋减少的形势下,大部分学生能否到找工作、以及能否找到好工作成为非重点大学所必需面对的问题。虽然国家、学校、社会都在关注此问题,但是我们能够观察到一种现象: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对口的人才,出现招来的人要反复培训、或招来的人干不长以及岗位招不到人的情况;另一方面,学生不知道找什么样的工作、到了找工作时才发现没有相应的能力。用人单位需求与大学生培养过程相严重脱节,企业所需要的价值,没有在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创造出来。本文试图用精益理论,从企业所需价值角度,分析大学生人才培养过程的价值流,进而发现各种浪费,指出大学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典型问题。

一、精益理论与大学人才培养过程

精益是美国学者沃麦克在研究日本丰田生产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理论,该理论不仅仅适用于企业,近年来在医院、金融机构、商业领域均有应用。该理论核心思想即消除浪费创造价值。此处的价值是客户关注的价值,围绕客户关注的价值可以针对生产或服务过程中的价值提供过程,识别出关键价值流,针对关键价值流,消除浪费,让价值连续流动,在连续流动的基础上,在客户持续拉动下准时的提供各项价值。而这所有的一切,是通过追求卓越持续改善来实现的。

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其客户是企业、政府、学校或者是成为创业者。用精益理论来分析,首先需要识别出不同客户群体所关注的人才价值;然后围绕这些人才价值,来识别核心的价值流;消除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价值不清、目标不明导致的时间浪费、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学习效率低下等各种系统浪费;进而能让价值连续流动,大学生四年学习过程中,学校应该整合资源,在不同阶段,连续不断的提供相应的价值,使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根据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价值,及时地提供符合需求的人才。也就是说能够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及时提供相应的服务。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不断改进,追求卓越。

二、大学生求学过程典型价值流

通过对相关高校的观察研究,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价值流普遍性特征如下。

大一刚进入学校,带着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新鲜感,很多学生积极投身于社团活动,另一方面,刚入校,还保留着高中学习的惯性,能够比较积极的学习,新生学生出勤率较高。这时,学校里会组织一些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学生抄抄简历,随便写写,也就是为了应付任务,总之学生处于一片懵懂的状态。老师按部就班的上课,课上偶尔讲讲大学生就业比较难,学生需要主动参加实践。大二开始,大部分学生还主要以学习为主,准备英语四六级考试,很多学生继续在社团里、学生会里工作,培养组织能力。但此时,一些学生因为觉得大学课程没有意思,开始逃课。老师仍然按部就班的上课。大三学生,有些专业重新分专业,形成新的班级,经常出现新班级里学生们很少交流、沟通,各忙各的。一些学生觉得专业课有点枯燥,开始逃课。一些学生开始为了找到好工作,进行社会实践。下半学期,更多的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大四学生,学生开始直面找工作问题了,这时候通过投简历、面试,很多次的失败后,才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去应聘,才发现很多能力自己不具备。而这时,学校对着学生说,赶紧找工作,学校要就业率。学生匆匆找了工作,不满意再跳。

即使优秀的学生,也存在两种情况。一部分学生,尽管他们大学期间很努力,且获得了很多奖项,但也常常不知道自己毕业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因此,即使优秀同样面临无法找到合适工作的境遇。比较而言,另外特别优秀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扭转价值流的流向,给自己创造了一片天地。如有一个学生,大一的时候,只身一人到杭州,找到阿里巴巴公司,说他非常想进该公司。该公司相关人员不接待该生,在该生软磨硬泡的情况下,阿里巴巴的人力部门人员接待了他,给他了一张招聘要求,对该生说,只要你能满足如下条件,两年之后我们就可以录用你。该生用两年的时间,围绕着招聘条件,学习了很多知识,同时因为涉及到很多跨学科的知识,学习过程还获得了很多朋友资源。大三上半学期,该生参加阿里巴巴的面试,尽管应聘同一岗位的还有很多

211、985学校的学生,但该生在300名面试者中成为20名录用者之一。

而从学校提供价值的过程来看,在大学生求学的四年过程中,学校仅仅只是按着课程体系,多年重复地提供同样的课程,老师教授的知识更多的侧重书本的知识,学生的相关技能的培养只能通过学生自助实践得以实现。讲台上的老师各自关注的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对学生人才培养整体效果起怎样的作用,缺乏整体的思考。学校机械地按照学校的知识体系,来给学生提供价值。

三、典型价值流过程中的问题识别

根据对大学生四年的求学过程以及学校提供服务的过程的研究可以看出,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存在以下五方面的问题。

1、未有效识别用人单位需求,即客户价值

目前很多学生主要通过自己摸索来发现企业用人需求,通过只身一人的反复面试,经过很多次挫折,一点点摸索。有一些学生,反复摸索后,仍不得其法,匆匆找个工作。上述价值流对比中,可以看出如果能及早明确价值流,很多学生的大学生活会更有意义,同时用人单位能够招聘到所需要的人才。学校在此方面现在也开始逐渐通过应聘竞赛、大三大四时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实习,但未有人专门对企业的需求进行研究。独立的市场化运作的比如51job等网站虽然在挖掘用人单位需求方面有很强的优势,但未在高校开展相应的服务。这些情况,导致学生四年的求学过程中,缺少价值导向,学习生活缺少比较明确的目标。而从学校这方面来分析,企业日复一日的到学校招聘,学校提供信息平台或者会场让企业招聘人才,但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缺少深入的交流,或者说相关的职能部门缺少与企业的深入对接,对于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特征只是初步了解,未建立系统的平台,深入分析需求,挖掘需求。学校缺少对用人单位用人需求的了解,缺少对相关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学校更习惯于出于本位,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更多的从学科建设角度来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缺少明确的价值导向。

2、未有围绕价值设计课程、开展能力培训的人才培养价值流

目前的课程体系,由基础课,比如英语、各种数学课程、思想政治等课程组成,到了大三,开始学习各种专业科,另外还有一些选修课程。各学院讲述各自的课程,其他老师在上课时,开篇讲讲述课程应该有什么课程,但是课程应该讲到什么程度,相互之间到底应该有怎样的联系,未有人深入研究。总体上来看,课程之间缺少有机的结合,相互割裂现象比较严重。学生则必须按部就班的上必修课,根据课程的介绍,相互之间交流,选选课程,对这些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自己未来就业的关联性认识不清。

3、培养过程中的价值不能连续流动

由于缺少明确的价值导向,明确地价值流,各种价值存在重复、质量低下、大量无用知识积压、教学环节效率低下、质量过度的情况,价值无法连续流动。

以工商管理人才为例,企业需要掌握工商管基本框架,在做事态度、工作习惯有初步职业化训练的人才。现存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些知识过度提供,比如说库存管理知识中的高深的库存管理模型,涉及很多的假设条件,而这些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很多假设条件不存在,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在授课过程中,缺少联系实际的分析,更多从理论角度,而这些理论的假设条件在现实企业中很少存在,很少有完全按理论模型应用的情况。大量知识积压,进而彻底变成无痕迹。教授的微积分知识、运筹学知识对于很多学生来讲,很少有应用的可能性,而这些知识通常需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通过,很多学生学习的时候就是囫囵吞枣,充其量把这些内容当作信息存储了起来,时间久了,无任何痕迹。知识重复讲述,各门课程之间,很多知识相互交叉,一些知识重复讲述。比如简单的二八原则,营销课上、工业工程课上、质量管理上、运营管理上,其它课程也会涉及,同一原理讲述四遍以上。教学质量低下,由于没有面向就业等关键价值指标的约束,教师上课评估指标,只是学生打打分,学生来就无价值导向,打分时更多地从个人兴趣角度出发,评价标准宽泛,评价信息未真实反馈给教师,反馈给教师,没有明确的考核机制,教学质量处于失控状态。教学环节效率低下,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摸索教学经验,缺少知识交流、知识分享的平台,教师之间教学水平差异大,教学活动本身存在效率低下的情况。比如有的老师一节课讲不了多少内容,重复讲些知识点,一些老师教学水平提升缓慢等等。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学习的知识存在割裂性,学生无法理解这些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与最后就业之间的关联性,学生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兴趣相对淡漠,或者积极学习,但也缺少与就业之间关系的关联性认知。

4、无法实现用人单位的价值拉动

由于缺少与用人单位的对接,未建立围绕用人单位需求的价值流,缺少这种跟随用人单位需求进行调整的观念,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用人单位需求变化,学校仍旧提供同样的人才,而且提供人才的质量变异性较大。学校变化缓慢,五年一次调整授课计划与大纲。调整时,由于缺少明确的价值流,缺少用人单位需求的导向,有时课程体系作大规模的变动,变动后仍然存在与市场、用人单位需求间的差距,而变动后,老师需要做根本性的适应性调整。

5、缺少追求卓越的变革

学校里缺少面对市场压力的持续变革,追求卓越的动力与习惯。学校里相对封闭,与市场或者说社会接触相对较少,整个环境比较稳定,温水煮青蛙的现象随处可见。由于缺少压力,或者说压力主要来自于发表论文,很少有教师在人才培养、授课方面持续的追求卓越。精益里的核心概念为持续改善,在学校里,缺少用人单位的价值导向、缺少过程的监管、缺少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缺少其他学校的标杆对比,很多人对教学、学生培养处于维持的态度,维持不了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种习惯不知不觉中传递给了学生,而这种观念上的影响,行为习惯的影响,对学生未来就业有直接的负面影响。

四、结论

综上所述,从精益角度来分析大学生的培养过程,其存在价值不清、价值流不明、价值流中存在系统性浪费、未实现用人单位的价值拉动以及缺少追求卓越的变革理念与习惯等问题。在分析问题基础上,未来应进一步从精益角度探讨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问题。

(注:本文系天津市教委高校本科教改重点项目,项目编号:C03-1102。)

【参考文献】

[1] 詹姆斯.P.沃麦克、丹尼尔.T.琼斯:精益思想[M].商务印书馆,2005.

第四篇:人才引进发言稿

学校引进人才工作发言稿

-----鲍世秋(二中校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亲切关心和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每年都会以引进人才的方式为我校及时补充紧缺学科教师;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在此我想借今天发言的机会代表学校领导班子向尊敬的各位县领导表示忠心的感谢。

各位领导,经过多年的引进人才工作,目前所引进的很多新教师已成为各学校的中坚力量;他们中的很多人还走到了领导岗位。下面我就学校的引进人才工作向各位领导简要汇报如下:

一、是县领导非常重视人才工作;每年都召开专门会议安排部署此项工作,在引进人才工作的这几年,每年都抽调相关人员成立专门的工作组去具体实施;我也参加了几年的招聘工作, 工作中我们都能严格把关,本着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面试、试讲等环节,择优录用教师,从根源上保证了引进人才的质量。

二、是地区层面政策支持,县人事、编制等部门通力合作,使得每年新教师档案接收、工资手续办理、落户等工作都很及时顺利,这为新教师安心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是学校克服经费紧张等种种困难,尽可能的为新教师创造更好的办公条件和生活条件;有利的解决了新教师的后顾之忧。

四、是积极组织各级各类培训及竞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一个大学刚刚毕业的学生如何成长为一线优秀的老师、优秀的班主任,靠的是自身的努力以及教育局、学校搭建的学习平台。 学校通过“师带徒”等传帮带系列活动,让这部分骨干老师、学科带头人“一带一”的帮教新老师,再通过“听、评课、示范课、汇报课”等多种形式带动新教师发展自己业务,在我校开展的青蓝工程活动中。学校的骨干老师、学科带头人主动担任新引进教师的指导老师,通过指导老师的传、帮、带,手把手地传授给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使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尽快成为教学骨干、能手。这积极推动了学校新老师的更快发展。

五、是善于发现新老师长处,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俗话说“用人之长长更长,用人之短长变短”,“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人才”变“庸才”。在我校每年引入新教师不多的情况下,能重视“内才”的使用,就是细致分析原有教师各自的优缺点,发挥他们各自的长处,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

今后此项工作的努力方向:

一、注重过程管理,让人才动起来。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认为要多搭建教师深造提升的平台,让这些人才继续学习,开阔眼界,进一步使自己强大起来。对于人才可以建立人才档案,注重过程管理评价,实施人才发展性评价。要树立“早压重担早成才”观念,力争立起一个带起一片的效果。对各类人才可以进行跟踪管理,对于考核优秀的作为向上一级人才推荐的优先条件。千万不要让这个荣誉成为我们前进的阻拌,评上了就停止了了前进的方向动力。常言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我们要虚怀若谷,不断进取,播洒汗水,收获幸福。

二、给予温馨关怀,把人才留下来。

过去经常会发现好教师流失的现象,一些人才经常被挖走。面对这种情况,我觉得上级应多营造温馨氛围,多实施“人心工程”,多一些人文关怀,以心换心,坦诚相待,力求环境诱人,服务留人、真情感人。我想这样人才才会留住人才才会辈出。

各位领导,新引进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希望,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是学校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今后我们一定会加倍努力做好此项工作,不辜你们的期望。

谢谢大家!

2016年9月15日

第五篇:人才引进先进单位发言稿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

大家好!

很荣幸代表我们XXXX公司在此发言。我们XX公司2002年落户XX,由开始的6条生产线、300多人发展到现今的42条生产线、职工1600多人。到目前为止年产值近3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4000万美元,上交利税近2000万。XX公司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公司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人才工作作为企业主要任务来抓。公司在抓好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坚持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努力培育和构建具有XX特色的企业文化,通过大胆探索和创新管理模式,把企业文化建设活动融于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了企业文化在管理中的约束功能,使企业在安全生产、队伍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并先后被宿州市人民政府、XX人民政府授予“外贸进出口先进企业”、“先进工业企业”、“市优秀企业”、“纳税大户”等荣誉称号。今天我公司又一次荣获“人才引进先进单位”这一称号,这些荣誉是得来不易的,是我们XX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下面我将人才引进做了几点总结希望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并期盼各位领导和在座的朋友们给予指正。

一、把握内涵,正确定位,高度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是凝聚职工思想、提高职工素质、展现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社会影响的有效途径和根本保证,对于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建设高标准的企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多年来,

公司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坚持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做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来抓。把“稳步发展,善待员工”作为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建立学习性组织、实行人性化管理、提倡积极进取精神”作为公司的发展理念;“关注客户,实现双赢”作为公司的经营宗旨。主张“以人为本,诚信守法”,引导广大员工“以企为家,共同发展”,把“诚信、情感、责任和程序”贯穿于整体工作之中,发挥才智、爱岗敬业、求真务实、规范操作,通过宣传、培训以及制度建设,强化项目管理,推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位一体标准化作业程序等措施,为公司树立良好的信誉,且为公司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人为本,唯才是用

随着企业发展、市场竞争和环境要求的不断调整,就需要构建系统完善的平台来延伸公司的集聚效应,目前公司在服装行业不仅具有优势的、系统地、扎实的科研开发与产业化工作基础和特色,而且还拥有国内服装行业一流的技术人才。2012年公司确定为“人才战略年”,通过不断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充分整合各类优势资源,依托专业化发展道路,提升产品品质和企业品牌竞争力,以实现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的快速转变。公司领导重视创新,重视人才,并将确立人才引进为常态化机制。通过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筑巢引凤,广纳群贤,吸引了一批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开拓创新精神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目前公司拥有专业管理技术人员和外国技术管理技师50多名。公司将用专业化、规模化的成熟状态,迎接市场的变动起伏,为迈向国内知名企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企业发展,员工受益

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员工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从 当初300多位员工发展到现在的1600多位员工,关心爱护好每一位员工,是公司领导致力于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始终放在心上的一项工作内容。在XX,有一套人所尽知的人才选用标准,只要你是人才,都能得到尊重,得到相应的培训,得到相应的实际锻炼,得到施展才华的平台。走进XX,宛如走进了一个公园,遍地的草坪、满眼的翠绿,幽雅的环境让你心旷神怡。不管是办公区,还是车间,库房,也不管是食堂,还是员工宿舍,甚至连室外的走道都干干净净。安全、卫生、空调作业环境,四季恒温,公司为员工免费提供食宿。宽敞明亮的宿舍楼内设有卫生间、洗涮间、浴室。每间宿舍都有彩电、空调、免费电话、光纤可上网。员工宿舍24小时保安服务,卫生、安全。厂区经常组织联谊会,员工们与厂长同台表演,亲如一家;定期为员工进行健康体检和组织员工外出旅游……在这里,XX就是员工们的家,同事就是亲人。每逢春节、五

一、端午、中秋等重要节日,都会为员工准备节日礼品以表公司的心意。这些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精神的举措,不仅使员工有了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而且使员工获得工作享受的同时也得到了充分的生活享受,在促进企业加快发展的同时,不断提升了员工的素质,培育了新形势下的新型员工队伍。

通过XX十年来的努力,我公司在人才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下一步,我们将会在以后的经济活动中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充分开发人力资源,制定人才规划,全面实施“人才兴办”战略,打造了一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创

新型人才队伍。为推动全市经济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谢谢大家!

上一篇:亲子健康教育讲座下一篇:群众路线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