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次人才典型事迹

2022-08-10

第一篇:高层次人才典型事迹

创新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机制

胡锦涛同志指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要坚持三支队伍一起抓,着重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宏大人才队伍。” 税务系统专业性强,尤其是地税系统,税种繁多,征管范围大,要增强地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坚持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凝聚人才,不断创新和完善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较好地满足新形势下税收事业发展的需要。

笔者曾有幸成为国家税务总局涉外高级税收研修班的一名学员,亲身体验了作为一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因此在感受到培养成就的同时,对税务系统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机制有了自己的见解,这里愿与大家一起分享和探讨:

一、合理定位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含义

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应是两个不同含义的人才定位。高层次人才是具有较高素质、专长某项税收业务的人才,如税收理论型人才、管理型人才、专业型人才。以前提到的高层次人才,一般指“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德才兼备的,具有硕士、博土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全国税务系统高层次人才培养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1998]214号)。笔者认为这种定义范围狭窄了些,只属于税收理论型及管理型高层次人才。在工作实践中,我们需要一大批有实战经验、专长某项税收业务的高层次人才,如专长对房地产行业检查的人才,专长税收征管的人才,这些人才也许并非科班毕业,但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的人才在我们的系统中也是凤毛麟角,也应该纳入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 复合型人才是在精通本职业务的基础上,另有一门或几门知识特长的人才,如税收+外语型人才,税收+法律型人才,税收+计算机型人才等。他们对税收业务的精通程度不一定要比高层次人才强,他们的特长是能将两门不同学科融汇到一起,起个桥梁、纽带的作用。

二、培养条件和选拔方法

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坚持以税务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以挖掘现有人才潜力为基础,以促进税收事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重点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开发人才的创新能力。

1、培养条件。应选择德才素质好,工作业绩突出,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干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外语基础好、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的干部;通过社会举办的各类考试,并获得相应证书资格的干部(如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律师等);年龄在45岁以下、身体健康的干部。但是对于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应放宽条件,只要具有实干精神和熟悉特定行业规则、通晓行业会计、税收知识的税务干部,都可以列入人才培养对象。

2、选拔方法。采取公开选拔、民主推荐(对于专业型人才)的方式推选出培养对象。

三、培养方式

1、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不适合委托大专院校进行培养,因其专业型太强,比较灵活,没有合适的师资力量和教材。可以运用税务系统自行组织的短期培训班,以及不定期地案例研讨等形式进行培训。由市局、省局或国家局组成培训班,聘请会计师事务所专家、特定行业主管单位专家、兄弟省市该方面专家、总局专家等进行授课,并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启发式的教育方法,不断总结和理顺出某个税务专长的特点、流程和方法。通过培训,组成固定的某税务专长研讨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通气会,讨论出现的新问题,研究出应对措施。还可以不定期地到外地走访,借鉴外地先进经验,以此提高专业型人才的专业技能。

2、委托高校培养。高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一线的应用性人才,这就决定了高校在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关键注重三方面内容:一是教学规划及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成败,其中涉及到的不仅仅是课程名称、学时、学分的问题,还有人才观、市场定位、专业建设、教育理念、专业概念、教育投资及投资回报等方面的问题。要将培养内容与税收业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克服两者脱节的问题。二是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可采用现场观摩课、实地操作课、经验传授课等方

式进行培养。可以运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三是要加大师资队伍的培养。总之,不能委托高校培养后,将责任全部推拖给高校,不进行跟踪考核,这样委托培养达不到预期效果。

3、境外培训。扩大此类培训人员比例,本着公开、公正的态度,选择有发展潜力、外语水平好的优秀年轻干部提高涉外税收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税收业务。

第二篇:高层次人才工作摘要

1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

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以下简称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二、遴选条件: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被推荐人应从事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三、遴选人数: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不超过60名。

四、年龄限制:被推荐人年龄(以增选当年6月30日为计算的截止日期)一般不超过65岁。

五、增选方式:推荐院士候选人包括院士推荐和归口初选部门推荐两种途径,不受理本人申请。

(一)院士推荐 1.每次增选,每位院士最多推荐2名候选人。获得3名或3名以上院士推荐,且至少有2名院士所在学部与该候选人被推荐的学部相同方为有效。

2

2.对65周岁以上的候选人,需要6名或6名以上院士推荐,且至少有4名院士所在学部与该候选人被推荐的学部相同方为有效。

3.院士应在增选年4月30日前(以寄出邮戳为准),将《院士候选人推荐书》和“被推荐人附件材料”及其相应的电子文件,寄送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以下简称院士工作局)。

(二)归口初选部门推荐

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部委管理的国家局,中国人民解放军四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国科协等为归口初选部门。其所属单位或一级学会均可按组织系统推荐本单位、本学会的候选人。归口初选部门报送的院士候选人年龄不得超过65周岁。

六、凡连续3次均为有效候选人而未能当选者,停止1次院士候选人资格。

3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

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以下简称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二、遴选条件: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做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国国籍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可被提名并当选为院士。

三、增选人数:院士增选每两年(奇数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及各学部的名额分配,由主席团决定。

四、年龄限制:候选人的年龄原则上不超过70周岁(以增选当年6月30日为计算的截止日期)。

五、增选方式:院士候选人只能通过院士、单位和中国科协三种渠道进行提名,不受理个人申请。

(一)院士提名

1.每次增选每位院士至多可提名2位候选人,院士可单独或联名提名。候选人获得不少于本学部3位院士的提名方为有效。

4

2.年龄超过70周岁的被提名人,须经其专业所属学部至少6位院士提名,方为有效,成为正式候选人。

(二)单位提名

中央、国务院各有关部委、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系统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范围和地区内的设计、研究、建造、运行单位、高等院校、企业等可按组织系统提名候选人。

(三)中国科协提名

中国科协所属的有关全国性学会可按学术团体组织系统提名候选人。

5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一、“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等共同构成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体系。支持高等学校聘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

二、基本条件

(一)特聘教授

1.申报当年1月1日,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人选年龄不超过45周岁,人文社会科学类人选年龄不超过55周岁。

2.一般具有博士学位,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海外应聘者一般应担任高水平大学副教授及以上职位或其他相应职位,国内应聘者应担任教授或其他相应职位。

3. 胜任核心课程讲授任务;学术造诣高深,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就;具有创新性、战略性思维,具有带领本学科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具有较强的领导和协调能力,能带领学术团队协同攻关。

4. 恪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拼搏奉献精神。

6

5. 聘期内全职在受聘高校工作。应在签订聘任合同后一年内全职到岗工作。

(二)讲座教授

1.在海外教学科研一线工作,一般应担任高水平大学教授职位或其他相应职位。

2.学术造诣高深,在本学科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取得国际公认的重大成就。

3.诚实守信、学风严谨、乐于奉献、崇尚科学精神。

4. 每年在国内受聘高校工作2个月以上。

三、推荐人数:不限名额

四、推荐程序:

1.学校评议推荐,报送省教育厅;

2.省教育厅不组织评审,直接报送教育部; 3.教育部组织同行专家通讯评审,同行专家会议评审,公示,评审委员会评审。

五、支持方式:中央财政拨付特聘教授奖金为每人每年20万元人民币;讲座教授奖金为每人每月3万元人民币,按实际工作时间支付。

六、学校与长江学者签订聘用合同,对长江学者实行聘期目标管理。

七、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重点支持由长江学者领衔的学术团队

7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根据省委组织部2011年通知)

一、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属于中组部“青年英才计划”子计划。

二、条件要求

入选支持计划应为具有中国国籍、全职在国内工作的青年拔尖人才,同时应具备以下条件:

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 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学风正派。

2.具有博士学位或突出专业水准,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下(申报当年1月1日未满35周岁)。

3.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重点领域崭露头角,获得国际国内较高专业成就及荣誉称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4.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创新思维,有很好的学术、艺术发展潜力;有志于在一线潜心研究,建功立业。

三、推荐人数:推荐不超过2人。

四、推荐程序

1、个人申报;

2、学院推荐、

3、学校评审推荐省教育厅;

4、省教育厅评审推荐;

5、国家青

8

年拔尖人才评选工作小组聘请各领域内知名专家对青年人才的申报材料进行第一轮评审,提出初步人选。邀请国际国内一流专家,采取面试等方式进行第二轮评审,确定入选名单。

五、支持措施

对入选计划的青年人才给予经费支持,自然科学领域120-240万元,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领域30-60万元,3年为一个支持周期。经专家考核和评估,对成果突出、培养前途大的优秀青年拔尖人才可以连续支持2个周期。

9

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根据2012省通知)

一、推荐范围(摘要):

党政群机关公务员、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的工作人员,企业事业单位党政领导及其他在管理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已经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以及入选2011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人员,不在推荐范围;已获得国家和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或其他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以后再没有新的重大业绩、贡献的,也不再推荐。

二、推荐人数

省属高等院校可推荐专业技术人员1名1人。

三、选拔条件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应具有中国国籍,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模范履行岗位职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工作。

(一)专业技术人才

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近5年来取得的专业技术业绩、成果和贡献突出,并得到本地区、本系统同行专家的认可,被聘为高级专业技

10

术职务,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学术造诣高深,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是学科领域的带头人;或者研究成果有开创性和重大科学价值,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公认,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

2、在技术研究与开发中有重大发明创造、重大技术革新或解决了关键性的技术难题,或者长期工作在工农业生产和科技推广第一线,有重大技术突破,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或者在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推广中业绩突出,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长期工作在医疗卫生工作第一线,医术高超,治疗疑难、危重病症成绩突出;或者在较大范围多次有效预防、控制、消除疾病,社会影响大,业绩为同行所公认。

4、在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为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供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科学理论依据,具有特殊贡献。

5、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成绩卓著,对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做出突出贡献,是学科领域的

11

学术带头人。

6、在宣传文化领域,成绩卓著,对经济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学科建设、宣传文化领域改革创新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突出贡献,是本领域的带头人。

7、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教练执训工作第一线,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了重大作用,具有国际领先的教育教学理念、坚实的学科教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在所从事的学科教学和教练执训领域中,能力和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并为同行所公认。

8、在其他行业、领域为经济社会发展、发生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四、推荐程序

1、个人申报;

2、学院推荐;

3、学校评审推荐;

4、报送山东省人社厅评审。

五、待遇

一次性奖励2万元。

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第六条 自然科学基金委根据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基金发展规划和基金资助工作评估报告制定项目指南。项目指南应当在接收项目申请起始之日30日前公布。

第七条 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申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申请当年1月1日未满45周岁;

(三)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

(四)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

(五)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者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

(六)与境外单位没有正式聘用关系;

(七)保证资助期内每年在依托单位从事研究工作的时间在9个月以上。

不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华人青年学者,符合前款

(二)至

(七)条件的,可以申请。

正在博士后工作站内从事研究、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获得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13

资助的不得申请。

第八条 申请人应当是申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实际负责人,限为1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期限为4年。

第十五条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评审应当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科学价值;

(二)对本学科领域或者相关学科领域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拟开展的研究工作的创新性构思、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等。

第二十六条 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在项目实施中期,组织同行专家以学术会议方式对项目进展和经费使用情况等进行检查。中期检查专家应当包括参加过该项目评审的专家。

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整理中期检查意见,作出是否继续资助的决定并向依托单位和项目负责人提供。

第二十七条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不得变更。项目负责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托单位应当及时提出终止项目实施的申请,报

14

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自然科学基金委也可以直接作出终止项目实施的决定:

(一)不再是依托单位科学技术人员的;

(二)不能继续开展研究工作的;

(三)连续一年以上出国的;

(四)有剽窃他人科学研究成果或者在科学研究中有弄虚作假等行为的。

项目负责人调入另一依托单位工作的,经所在依托单位与原依托单位协商一致,由原依托单位提出变更依托单位的申请,报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协商不一致的,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终止该项目负责人所负责的项目实施的决定。

发生第

一、二款情形,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批准、不予批准和终止决定的,应当及时通知依 托单位和项目负责人。

15

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教授和 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

◆泰山学者特聘教授

一、申报范围

担任厅级领导职务的,原则上不得申报泰山学者,对于长期从事科研攻关、取得显著创新成果,符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标准条件的,可申报泰山学者。

二、申报方式与数量:包括单位推荐、院士推荐和学会推荐,不受理本人申报。院士推荐和学会推荐不占单位推荐名额。

(一)省属单位一般不超过2人。

(二)院士推荐。获得2名以上同一学科领域的院士提名推荐。每次申报,每位院士最多推荐2名候选人。

(三)学会推荐。中国科协所属的全国性一级学会或中国社科院所属学部提名推荐。每次申报,每个学会最多推荐2名候选人。

三、申报条件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求实、团结协作精神。

2.学术造诣深,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和正高

16

级职称,近五年发表出版过一定数量的高水平学术论文、论著,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科技奖励或发明授权专利。

3.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对本学科领域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具有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近五年主持过国家级课题或省部级重点课题。

4.身体健康,一般不超过55周岁,能够在一线从事科研、攻关、教学等工作,优先推荐45岁左右的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者。

5.申报兼职人选(每年在岗工作时间3个月以上、不足9个月),必须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填补重要领域技术空白,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并能带来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省内人选不实行兼职选聘。

6.申报学科须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平台载体,具备支持人选发展的科研技术优势和综合实力,在本行业领域内具有较大影响力。 ◆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

一、申报范围

山东省行政区域内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园区均可申报。

二、申报数量

17

各市各单位申报创新人才一般不超过5人,国家和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申报创新人才可放宽到10人。创业人才不限数量。

三、申报要求

1、回国时间。申报创新人才的,申报时一般应未全职在国内工作,已经在国内工作的,回国(来华)时间应为2011年7月1日之后;申报创业人才的,其公司成立时间不超过5年。

2、申报次数。创新人才最多可申报两次,但不得连续申报;创业人才也不得连续申报。

四、创新人才申报条件如下:

1、在海外取得博士或硕士学位,一般不超过55周岁,能连续为引进单位服务3年以上,每年服务时间全职9个月以上(含9个月),兼职3个月以上。

2、在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在国际知名企业或金融机构担任中高级职务。高校、科研院所引进人才,还需近5年在重要核心刊物上发表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或者获得国际重要科技奖项、掌握重要实验技能、拥有科学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等。企业引进人才,还需拥有能够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技术产品升级的重大科研成果;或者具有

18

丰富的金融管理、资本运作经验,在业界有较大影响。

3、申报人回国时间应为申报上一1月1日之后。

4、申报人需与学校签订工作合同或意向性工作合同。

19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一、推荐选拔范围

凡在我省企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上长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做出突出贡献并被聘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符合《办法》规定条件,年龄不超过50周岁,均在推荐选拔范围。重点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中涌现出来的创新型优秀人才,在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专业技术岗位上做出重大贡献和取得突出业绩的专家、学者,在金融保险、外经外贸、财会等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专门人才。

党政群机关公务员、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的工作人员,企业事业单位党政领导及其他在管理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已获得过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或已被推荐为我省2012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的,不在推荐选拔范围。

二、推荐选拔条件 严格按照《办法》规定的选拔条件进行推荐,坚持好中选优。要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和转化生产力的能力作为推荐的重要依据,优

20

先推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长期在基层、一线专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优秀人才。

推荐时以近5年(2007年以来)的工作实绩和成果为主要依据,兼顾长期贡献。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选拔条件是: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年龄不超过50周岁,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或在技术上有重大发明创造或重大技术革新,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获得国家或省(部)级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奖项的主要研究人员;

(二)在完成国家或省(部)重点工程、重大科技攻关和在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引进消化高新技术中,创造性地解决了重大技术难题,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学术造诣深厚,研究成果有独到见解,以首位作者出版或发表过在学术界和社会上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著作或学术论文,并获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学科带头

21

人;

(四)在教书育人方面成绩卓著,影响较大,并获得国家或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以上或者在医疗卫生、农业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服务及其他专业技术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作出突出成绩或特殊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七条 选拔时以近5年的工作实绩和教学科研成果为主要依据,兼顾长期贡献。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和长期在基层、一线专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才优先选拔推荐。

…………………………

22

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

第七条 省杰出青年基金申请者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良好的学风和科学道德;

(二)申请当年1月1日未满43周岁;

(三)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四)具有在省内从事研究所必需的主要实验条件以及人力、物力等,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本项基金资助的研究工作;

(五)在我省有固定的受聘单位且聘期覆盖该项基金的执行期限;资助期内每年在省内从事研究工作的时间不少于六个月;

(六)近5年内取得重要科技创新成果,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过2项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或1项国家“863”计划;作为子课题以上主要负责人承担国家“973”、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2)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自然》、《科学》等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或被SCI等国际四

23

大检索机构收录20篇以上论文。

(3)作为前两位完成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或首位完成人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以上。

(4)作为第一完成人取得2项以上授权发明专利并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创造了重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第十六条 省杰出青年基金每年资助不超过20位杰出青年科技人员,每位给予50万元资金资助,资助期限一般为三年。

第十七条 省杰出青年基金获资助者不得替换,资助经费不得转让或挪用。如获得者调离到省内其它科研单位,经本人申请、省基金委办公室审核同意,项目及研究经费可转到新工作单位,由获得者继续负责承担。

第十八条 因调离省外、调离科研岗位、患病、灾祸等,致使无法继续进行研究工作时,获资助者及其依托单位应及时向省基金委提出中止资助报告。因故中止、撤销资助的,获资助者应及时撰写阶段工作总结,经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后,报送省基金委办公室审核;已拨经费的剩余部分退回,未拨经费终止拨款。

第二十八条 资助期限结束后三个月内,获资助者应认真撰写结题报告,并附主要论文、专

24

著,以及获科技奖励的研究成果等有关材料,经依托单位审核评议后报送省基金委办公室。

获资助者结题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20篇以上文章或有10篇文章被SCI等国际四大检索机构收录,或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

(二)作为项目负责人申请到与资助课题相关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三)作为首席科学家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

3、863等国家级科技计划。

(四)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以上,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或国家科学技术奖。

25

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

一、范围和数量

1、我省行政区划内各级各类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中的创新人才群体均可参评。

2、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每两年评选1次,每次评选不超过10个。

二、基本条件

1、在我省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新兴学科、急需培植发展学科,或属于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创新领域,对科学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或围绕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能够产生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

2、具有明确集中的研究方向,连续3年以上合作攻关,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勇于探索,具有持续创新能力。

3、近5年内取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承担过2项以上国家“863”、“973”、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6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重大项目。

(2)以第一单位在《自然》、《科学》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发表1篇以上,或在我国本行业领域权威学术刊物发表5篇以上学术论文。

(3)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奖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社会科学类最高层次奖,以及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社会科学类最高层次奖。

(4)取得5项以上授权发明专利并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4、一般应以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等创新载体和科研基地为依托,依托单位有强有力的科技投入支持,保证创新团队具有完善的硬件设施、工作氛围和环境条件。

5、学术技术带头人一般应为在研发、教学一线工作的两院院士、国家“863”、“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百千万人才、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等国家或省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或省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主持人或首席科学家,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创新性思维和高深学术技术造诣,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27

在创新团队中发挥核心凝聚作用。团队核心成员一般应在5人以上,并应获得博士学位或具有相当副教授级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

四、表彰奖励

1、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由省政府颁发证书;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成员由省委组织部、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证书。

2、对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记集体一等功。

3、支持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组成人员积极参加国际学术活动,5年内每年选拔资助10人左右到国外著名大学、研究机构访问交流或进修深造。

4、“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称号作为对山东省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作为科技立项、项目评估、科技奖励评审、科技支撑平台认定的重要条件。获得“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称号的单位,经主管部门审查确认,可以直接认定为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色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企业等。

5、优先支持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参与承担国家和省重大计划、创新工程和重点科研基地建设,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

28

6、5年内,对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组成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查体。创新团队组成人员除法定休假及省里统一选拔组织的休假外,每年可享受20天的带薪休假。

29

30

第三篇:2009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2009“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引进计划”申报条件具体放宽标准

2009“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申报条件原则上按《通知》(苏组通[2009]25号)规定执行。条件特别优秀的,可不受年龄、学历方面的限制,来江苏创新创业时间可提前至2006年1月1日之后。具体掌握标准如下:

1、自主创业人才(A类):2008年高新技术产品销售额达1亿元,增幅超过20%,不受年龄、学历限制,来苏创业时间可放宽到2006年1月1日之后;2008年高新技术产品销售额达1000万元,增幅超过20%,来苏创业时间可放宽到2006年1月1日之后;自主创业的院士可不受年龄、学历限制,来苏创业时间可放宽到2006年1月1日之后。

2、企业引进人才(B类):创新能力较强,掌握企业关键技术,有自主知识产权,为企业开发的新产品2008年销售额达2亿元,不受年龄、学历限制,引进时间可放宽到2006年1月1日之后;创新能力较强,掌握企业关键技术,有自主知识产权,为企业开发的新产品2008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引进时间可放宽到2006年1月1日之后;企业引进的院士可不受年龄、学历限制,引进时间可放宽到2006年1月1日之后。鉴于今年应邀到江苏开展技术合作、建立企业院士工作站的院士比较多,各市在组织动员和受理申报时,要注意把引进院士来江苏创新与一般的与院士开展技术合作区分开来。作为引进计划申报的院士,必须是能连续为引进单位服务3年以上,且每年服务时间不少于6个月,带来新的产品,企业给予股权或较高的年薪。

第四篇: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进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1995年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003年中央又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从科教兴国战略到人才强国战略的转变,充分说明我们党认识到人才问题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问题。对于高等学校来说,人才问题就是事关学校发展全局的问题。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说的就是人才对于高等学校的特殊意义。应该说,当前各高等学校已经普遍认识到人才对于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开始对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进行大力培养和大量引进。但是,地方高校由于财力、自身吸引力等方面明显不如部属重点院校,已经在人才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当前,地方高校的人才工作中普遍存在着高层次人才紧缺,基本上没有国家级的领军人物,高层次的学术骨干教师和带头人数量很少;高层次人才队伍不稳定,流失比较严重;人才资源的学科分布不够合理,传统学科、基础性学科相对较强,新兴学科、应用型学科较弱;高层次人才的利用率不高,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强;后备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不完备;创新性团队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制度不够健全,管理水平相对滞后等问题。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探讨地方高校如何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一、地方高校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做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来抓。地方高校的各级领导必须认识到高层次人才对于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地方高校在构筑人才高地时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学校要成立主要领导挂帅的高层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必要时可以成立高层次人才工程办公室,根据学校总体事业发展制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研究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各地方高校还可以把高层次人才工作纳入中层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目标考核,切实保障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要加大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加强后备高层次人才队伍梯队建设。地方学校要建立和完善青年人才培养制度,将青年人才的培养作为学校高层次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专门的经费用于青年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加大学术交流力度,选派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到国内外一流大学的最优秀的教师那里学习,让尽可能多的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了解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把握前沿知识的能力。有意识地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提供成长的舞台和条件,为他们创造良好宽松的发展空间,鼓励他们敢于探索,敢于提出新观点,敢于面对失败。对于学校来说,也要敢于给他们压担子,这样他们才有充分施展才华和大展宏图的机会。在一些重点学科和重大项目中,也要敢于让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担任项目负责人,促进他们迅速成长。学校还要关心他们思想政治上的成长和进步,在学术道德、思想方法、团结协作、群众路线等方面对他们加强培养和帮助。

第三、要集中优势资金,重点引进学校急需的高层次人才。近年来,一些地方高校不顾自身条件和实际需要,盲目地跟进高层次人才的抢夺大战,结果不仅起不到改善学科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的作用,反而因为学校本身缺乏相应的软硬件条件及人员梯队条件,所引进的人才多数没有用武之地,造成经费和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学校自己培养的人才也会因待遇、条件、政策倾斜度等原因而觉得不平衡,极大地挫伤了工作积极性,破坏了同事间的团结,导致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偏离了正确方向。因此,各地方高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这个问题上决不能片面追求“多而全”,而应坚持“少而精”,在积极筹措经费的同时,集中有限的资金,引进一些真正急需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以他们为核心来带动周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积极性,以此推动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同时还要制定相关政策,对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进行培训和约束,使他们能够快速地融入到学校的发展建设当中,真正发挥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作用。

第四、要加强体制创新,推动高层次人才优秀团队建设。当代科学的

内在发展趋势是学科间不断交叉、集成和相互融合,这种趋势不断产生一

些新的学科、新的领域。这些新的学科、领域往往是竞争最激烈、最能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领域,需要多学科、跨学科合作,需要一批优秀的团队进行集体作战和合作攻关。地方高校由于自身原因不可能引进很多高层次人才,在优秀团队的建设上受到制约,必须通过体制上的创新,才可能在优秀团队建设方面有所作为。一方面地方高校引进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并以他们为核心,汇聚一批活跃的学术人才队伍,组成一个团队,进行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和重大的科技攻关。另一方面也可以聘请国内外一些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能带领本研究方向跟踪国际科学前沿的知名专家学者作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给他们在学校设立工作站,再以他们为核心,吸收相关学科的优秀中青年后备人才组成一个团队,通过让他们定期到学校进行讲座、辅导,来带动整个团队的成长。学校对优秀团队要采取确定方向、稳定支持、自由选题、重点突破的措施,在政策上要有所倾斜,给予相对独立的体制环境和运行机制。

第五、要完善激励机制,稳定高层次人才队伍,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层次人才的特点集中表现为数量和质量上的稀缺性,高校间对高层次人才的激烈争夺促使他们的流动性加剧,如何稳定这样一支高层次的人才队伍是所有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前提,高层次人才稳定不了,队伍建设根本无从谈起。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地方高校来说必须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通过适当的激励措施来管理高层次人才队伍,进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要采取适当措施提高高层次人才的福利待遇,解决他们最基本的需求,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内部分配制度改革,鼓励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大力营造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工作环境、人际环境和学术环境,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心情愉悦;要推进按需设岗、择优聘任的教师聘任制度,将高层次人才聘任到最适合他们发展的岗位,充分激发他们的潜力;要对他们委以重任,可以让他们担任部门或项目的负责人,也可以让他们参与学校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满足他们在精神上的需求。

第六、要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促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各

项工作有序开展。地方高校要结合本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规范和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各地方高校既要有培养、引进、激励高层次人才方面的规章制度,同时还要有对他们进行严格要求和约束方面的规章制度。另外,由于人才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系统性,各地方高校必须把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的管理干部充实到人才管理工作中。平时注重加强对他们进行业务知识培训、政策理论辅导、思想观念更新,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促使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能够优质、高效、有序地进行。

总之,高层次人才是高等学校师资队伍中最核心的部分,高层次人才建设也是高等学校师资队伍整体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各地方高校必须从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入手,下大力气推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带动学校的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第五篇: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制度

第一条 根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在稳定和用好本地人才的同时,大力引进符合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更好地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市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指高层次人才包括:

1、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2、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进入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的人选,“长江计划”学者,省核心专家。

3、省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博士生导师。

4、博士后。

5、博士、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

6、获得硕士学位并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以及我市急需的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员。

第四条 本办法所指的“急需的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员”主要包括:

1、懂技术、善经营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2、生态产业、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等领域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3、拥有发明专利或专有技术,并可创造较大经济效益的人才。

4、其他具有特殊技能或重大贡献的人才。

第五条 高层次人才可通过调动、兼职、挂职、聘用等形式到我市工作或短期服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一般侧重于到我市的企事业单位或科研单位,确需到党政机关工作的,应符合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

第六条 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到企业工作的,应按照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原则,由用人单位与本人协商,从优确定其工资、福利等待遇;到事业单位工作的,由用人单位与本人签订聘用合同,其职务原则上可高于同类人员;到机关或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的,其职务应根据编制和结构情况,结合所学专业和研究方向进行安排。

第七条 调入我市事业单位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在单位满编的情况下可以先进后出,其专业技术职务可超单位结构比例聘任;其配偶工作需随调的,由组织、人事、劳动部门优先办理调入手续;其未成年子女入学,可择校就读。已婚且配偶不在*居住或未婚且父母不在*居住的高层次人才,由用人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销其每年一次的探亲往返交通费用。

第八条 辞职或自动离职来筑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原单位同意移交档案的,可按工作调动的有关程序办理相关手续,其在原单位的工作时间可合并计算工龄;原单位不同意移交档案的,经用人单位考察、同级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同意,由同级组织人事部门及相关单位重新为其建立人事档案,原工龄以审核属实的工作经历为准,可连续计算,其工资待遇比照现任职务同类人员进行套改,对其原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予以承认、保留。

第九条 调入的高层次人才应与用人单位签订有关书面合同或协议,对双方的权利义务,如服务期限、工作条件、违约责任等作出约定。对服务期限的约定一般不少于8年。

第十条 未迁户籍关系但与我市签订了1年以上工作协议的高层次人才,由本人向市人事部门申请办理《*市引进人才居住证》。在筑工作期间,可参加我市的各种评比和接受奖励,可在我市申报专业技术职称、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并在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享有与本市持有常住户口居民的同等待遇。

第十一条 市创新创业资助经费优先支持高层次人才的科研项目或课题。对高层次人才从事科研工作,有关部门应在项目立项、经费资助、成果申报、学术交流和培训等方面优先予以支持,用人单位应在实验设备、科技资料等方面提供保障。

1、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科研工作的,由同级财政人才资源开发专项经费和用人单位按照1︰1的承担比例,根据其项目进度分期分批资助总共不少于100万元的科研经费(到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作的,由同级财政人才资源开发专项经费全额负担,下同)。

2、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进入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的人选,“长江计划”学者,省核心专家,省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博士生导师,博士后从事科研工作的,由同级财政人才资源开发专项经费和用人单位按照1︰1的承担比例,根据其项目进度分期分批资助;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资助总额不少于30万元,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资助总额不少于10万元。

3、博士或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根据其科研项目和课题的情况,由同级财政人才资源开发专项经费和用人单位按照1︰1的承担比例,根据其项目进度分期分批资助10万元的科研经费。

4、获得硕士学位并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以及我市急需紧缺的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有科研项目和课题的,可视情况,由同级财政人才资源开发专项经费和用人单位按照1︰1的承担比例资助5万元的科研经费。

第十二条 对直接引进到我市工作,与用人单位签订8年以上工作合同的高层次人才按照以下标准发放生活津贴,自引进之日起发放5年:

1、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每月2万元。

2、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进入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的人选,“长江计划”学者每月5000元。

3、省核心专家每月3000元。

4、省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博士生导师每月2000元。

5、博士后每月1500元。

6、博士或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每月1000元。

7、获得硕士学位并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以及我市急需的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每月500元。

以上津贴,在党政机关或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作的,由同级财政人才资源开发专项经费按照以上标准发放;在财政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工作的,由同级财政人才资源开发专项经费和用人单位根据财政拨款比例按照以上标准发放;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和企业工作的,由用人单位全额承担。

第十三条 对直接引进到我市工作,与用人单位签订8年以上工作合同的高层次人才按照下列标准一次性发放住房补贴:

1、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提供住房补贴100万元。

2、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进入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的人选,“长江计划”学者,省核心专家,提供住房补贴35万元。

3、省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博士生导师,提供住房补贴25万元。

4、博士后提供住房补贴20万元。

5、博士、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提供住房补贴15万元。

6、获得硕士学位并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我市急需的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提供住房补贴5万元。

以上住房补贴,在党政机关或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作的,由同级财政人才资源开发专项经费按照以上标准发放;在财政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工作的,由同级财政人才资源开发专项经费和用人单位根据财政拨款比例按照以上标准发放;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和企业工作的,由用人单位全额承担。

第十四条 对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用人单位应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对引进到我市开展科研和项目攻关的高层次人才,在筑工作期间由用人单位视其项目完成情况按月发放生活津贴,入住人才公寓。

第十五条 市直机关或市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需由用人单位提出申请,经市人才工作协调办公室审核,报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审批。

第十六条 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要有计划地组织高层次人才分期分批进行体检或疗养。

第十七条 用人单位应采取措施,做好高层次人才的管理、服务工作,合理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切实防止和纠正闲置、浪费人才的现象。

第十八条 组织、人事部门及用人单位要严格执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有关政策规定,严格把关,杜绝引进人才工作中的弄虚作假现象,确保引进人才的质量。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上一篇:工程按期完工承诺书下一篇:工班长培训心得体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