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论文

2022-05-14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搞好概念教学是实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深化概念教学,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问题。

第一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论文

加强课堂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课堂管理;时间

分割;教学内容;师生交往

〔文献标识码〕 C

04(A)—0043—01

课堂教学有两种活动,一种是教学活动,一种是管理活动。教学活动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思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活动。管理活动是指教师指挥、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做出的种种努力的活动,即“驾驭课堂”。管理活动为教学活动服务,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就一节课而言,课堂管理主要体现在时间分割、教学内容组织和师生交往方式三个方面。

一、 课堂教学的时间分割

一堂课45分钟,时间是有限的,也是恒量的。由于时间具有不可缺少性、不可替代性、不可贮存性、不可逆转性,所以,要想达到教学的优化管理,最根本的就是要节省时间。因此,在分割课堂教学时间时,必须树立时间的价值原则,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一堂课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必须突出效率原则,注意教学的针对性,不可面面俱到,平均使用时间。

一堂课45分钟的时间可按授课的进行顺序进行科学的分割。大概可分为:导入阶段激发兴趣的时间约3~5分钟;学生感知尝试学习阶段的时间约8~10分钟;师生合作授课阶段时间约18~20分钟;总结巩固、反馈阶段时间约3~5分钟;学习迁移练习阶段时间约3~5分钟。

分割课堂教学时间时,一般说来应遵循以上方案,但具体运用时,不可拘泥于僵死的模式,而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

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实现课堂教学科学管理的根本。教学内容如果组织不好,课堂教学管理就是一句空话。组织教学内容时,要做到五定:定局、定量、定度、定序、定势。

1. 定局。人类任何有意识的活动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语文教学活动是教师有意识的控制活动,必然是有目的、有方向的活动,因此人们把这种控制叫做定向控制。所谓定向,就是要强化《大纲》的意识,确定每个年级、每册书、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每堂课明确而扎实的教学目标,实现“目标管理”。

2. 定量。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学信息的传递和语文智能的训练中,教师都应该对量有适度的控制。例如教学中的阅读量、写作量、听说量、生字量、词汇量、课时量等,甚至每堂课的教学信息量,教师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在一定的幅度或范围内进行合理控制。

3. 定度。这是指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须达到的程度、水平,教师应有明确而恰当的分寸。程度过浅,学生“吃不饱”,学得不够尽兴;程度过深,学生达不到,失掉了学习的信心。另外,教学还应有一定的速度和强度。

4. 定序。指课堂教学有一定的程序。教师先讲什么,再講什么,最后讲什么;先指导练什么,接着练什么,继而又练什么,教师必须要有切实具体的打算和安排,使得教学阶段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循序渐进。但是,定序必须以学生的认识活动为前提,如果教学的序与学生认识活动的序相矛盾,教师必须进行随机调控。

5. 定势。又叫心理思维定势。它是由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定势控制,让学生能够获得“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就能迅速转化为提高学习质量的积极因素。例如,可先复习旧知识引起对新知识的准备,以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三、师生交往方式的组织

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一般说来主要有全班教学的组织形式、小组教学的组织形式和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三种。

全班教学的组织形式是最常见、最普遍的。采用这种形式时,教师要把全班学生组织到教学中来,保持进度一致,以便管理。这种交往方式,在同一时间里,教师可单向传授知识,也可以和学生进行双向交流。这充分体现了班级授课的各种优点。

小组教学形式指把一个班从教学需要出发暂时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教学。既可按不同程度的学生分组,也可以混合编组。小组人数的确定,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而异。一般的做法是,就座位邻近分成四人一组。这种教学形式,便于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使学生思维活跃,互相得到启发和帮助。

个别教学是指教师因材施教,针对个别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指导、辅导。个别教学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教师的及时指导,也便于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增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作者:王文君

第二篇:深化概念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摘 要]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搞好概念教学是实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深化概念教学,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概念 有效性 方法

数学是由概念与命题等内容组成的知识体系,它是一门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而概念又是这种思维的语言,因此,概念教学是中学数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学好概念是学好数学最重要的一环。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并抓住有限的概念教学的契机,完全可以做到提高大多数学生的数学素养。从平常数学概念的教学实际来看,学生往往会出现两种倾向:一是有的学生认为基本概念单调乏味,不去重视它,不求甚解,导致概念认识和理解模糊:二是有的学生对基本概念虽然重视,但只是死记硬背,没有真正理解透彻,只有机械的、零碎的认识。久而久之,就严重地影响了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运用。比如,有同学认为(x∈[0,2 ])是偶函数,有的同学认为函数 与Y轴可以有多个交点,这些错误都是由于学生对概念认识模糊造成的。只有真正掌握了数学中的基本概念,才能把握数学的知识系统,才能正确、合理、迅速地进行运算、论证和空间想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数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对数学概念掌握的程度。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呢?

一、在体验数学概念产生的过程中认识概念

数学概念的引入应从实际出发。通过与概念有明显联系、直观性强的例子,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并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对一定数量的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还可以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学生如能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去探索、去发现,那么,他们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能培养自身的创造精神。概念引入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即让他们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进行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以经历数学家发现新概念的最初阶段。在概念引入时培养学生敢于猜想的习惯,是形成数学直觉、发展数学思维、获得数学发现的基本素质,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

例如,在立体几何中,教学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时,传统的方法是给出异面直线公垂线的概念,然后指出两垂足间的线段长就叫做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但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一下过去学过的有关距离的概念,如两点之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等,并引导他们思考这些距离有什么特点。经过思考后,学生发现共同的特点是最短与垂直。然后,再启发他们思考在两条异面直线上是否也存在这样的两点,它们间的距离是最短的吗?如果存在,应当有哪些特征?于是经过共同探索,学生得出如果这两点的连线段和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则其长是最短的,并通过实物模型演示确认了这样的线段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自然就给出了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训练了概括能力,还尝到了数学发现的快乐。

二、加强新旧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

1.在挖掘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理解概念。新概念的引入,是对已有概念的继承、发展和完善。有些概念由于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等原因,很难一步到位,这就需要分成若干个层次,并逐步加深提高。如三角函数的定义就经历了以下三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用直角三角形边长的比刻画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用点的坐标表示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由此概念就衍生出:①三角函数的值在各个象限的符号;②三角函数线;③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④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⑤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等。可见,三角函数的定义在三角函数的教学中可谓是重中之重,是整个三角部分的奠基石,它贯穿于与三角有关的各部分内容,并起着关键作用。重视概念教学,挖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等都有利于学生对概念进行透彻理解。

2.在寻找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掌握概念。数学中有许多概念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平行线段与平行向量,平面角与空间角,方程与不等式,映射与函数,等等。在教学中应善于寻找,并分析其联系与区别。再如,函数概念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初中给出的定义,是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其中的对应关系是将自变量的每一个取值与唯一确定的函数值对应起来;另一种是高中给出的定义,是从集合、对应的观点出发,将原象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与象集合中唯一确定的元素对应起来。从历史上看,初中给出的定义来源于物理公式,而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可用图象、表格、公式等表示。所以高中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才真正抓住了函数的本质属性,且更具有一般性。认真分析两种函数定义,其定义域与值域的含义完全相同,对应关系的本质也一样,只是叙述的出发点不同,所以两种函数的定义、本质是一致的。

三、数学概念教学要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如何设计数学概念教学,如何在概念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并必须解决的问题。现以教学“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为例,谈谈在各个阶段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优化思维品质的做法。

1.呈现概念背景,培养思维的主动性。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表现为对数学充满热情,以学习数学为乐趣,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惬意的满足感。以正方体为例,让学生观察异面直线(呈现背景),使他们沉浸于对新知识的期盼、探求的情境之中,从而触发积极的思维活动。

2.创设求知情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思考问题时,敏锐地感知,迅速地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由此思彼”的联想,从而果断、简捷地解决问题。

3.精确表述概念,培养思维的准确性。思维的准确性是指思维符合逻辑,判断准确,概念清晰。新概念的引进解决了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参与形成和表述概念的过程,并培养了抽象概括能力。如用相交直线的夹角刻划异面直线的夹角等。

4.解剖新概念,培养思维的缜密性。思维的缜密性表现为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全面、深刻地理解,对数学知识结构的严密性和科学性能够充分认识(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完全建立)。在这个过程中,还渗透了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这一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5.运用新概念,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为理解能力强,能抓住概念、定理的核心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及使用的条件和范围。在用概念判别命题的真伪时,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在用概念解题时,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巩固深化阶段:当学生深刻理解了数学概念之后,应立即引导他们运用所学概念来解决“引入概念”时提出的问题(或其他问题),使学生在运用中巩固概念,并认识到数学概念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理论基础,又是进行再认识的工具。如此往复,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从而达到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的目的。

6.分析错解成因,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是指思维严谨而不疏漏,能准确地辨别和判断,并善于觅错、纠错,以批判的眼光观察事物和审视思维的活动。深化阶段: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要防止片面性,在运用概念时,除了要用典型的例子从正面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巩固概念之外,还应针对某些概念的定义,指出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关键性字眼。如某些概念的条件比较多,学生常常顾此失彼,不易全面掌握;某些概念与它的邻近概念相似,从而不易区别,等等。利用反例,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四、针对数学概念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概念的教学,要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上下功夫。概念教学主要是要完成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这两个环节。新知识的概念是学生初次接触或较难理解的,所以在教学时应先列举大量具体的例子,从被学生的实际经验所肯定的例证中,归纳出这一类事物的特征,并与已有的概念加以区别和联系,从而形成对这一特性的一种陈述性定义,这就是形成一种概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还要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原有概念相互联系、作用,以领会新概念的本质属性,并获得新概念,这就是概念的同化。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最能有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是对实例的归纳及辨析。通过对实例的归纳和辨析,对新问题的特性形成陈述性的理解,继而与原有的知识结构相互联系,从而完成概念形成的两个步骤。

依据数学概念的形成,笔者设计概念教学的第一种模式如下:问题情景(抽象)—新概念分析[内涵、外延、正(反)例]—应用—反馈,具体实施步骤是:①构建问题情景,创设心理环境。针对新概念构建相应的问题情景,隐含新概念所描述的事物的本质,并观察、认识到提出新概念的必需性和合理性,从而积极、大胆地进行思维。②考察本质属性,抽象形成概念。分析问题情景,概括出它所反映事物的共同属性,由此逐步抽象,并提出新概念。③设计多向分析,深化概念理解。对新概念可从揭示内涵、外延、定义方式、合理性(和谐性)、正反例证等方面分析。④及时测试、反馈(应用),并评价思维训练。

数学概念是从一些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或现象中抽象出来的,这些本质属性就是这一概念的内涵,满足这些内涵的全部对象就是这个概念的外延。根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笔者设计概念教学的第二种模式如下:已有概念(类比、迁移)新概念—比较(共性、异性)—创造(形成新概念体系)—应用—反馈。其实施步骤如下:①精选已有概念,设置问题情景。数学概念体系的形成过程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如坐标法经历了直线—平面—空间。教学中应选择最近的原概念,通过升维、加权、反向思考等进行设置。②拟定类比方案,再迁移形成概念。考察概念情景的变化,拟定提出新概念的类比方案(概念诱发、类比途径、类比可能的结果、验证),并加以完善。③重比较,促创造,强化概念的理解。对类比、迁移提出的新概念,需要与问题情景中的已知概念进行比较,弄清与原概念的共性,与已知概念的异性。④及时测试反馈,评价思维训练。以上两种针对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与模式需要教师对概念进行全面理解与合理把握,使学生透彻、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作为一个数学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数学概念教学同加强了数学基础知识教学,并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关系。因此,要在思想上重视它,这样,教学时的目的就会更加明确,且只要方法对头,就不会造成为概念而教学,也就不会扼杀学生的主动性。

五、在运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概念

当数学概念形成之后,就可以通过具体例子说明概念的内涵,认识概念的“原型”,并引导学生利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概念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例如,当我们学习完“向量的坐标”这一概念之后,就可以进行向量的坐标运算,并提出问题:已知平行四边形的三个顶点的坐标,试求另一个顶点的坐标。问题提出后,学生展开了充分的讨论,不少学生还运用平面解析几何中学过的知识(如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斜率、直线方程、中点坐标公式等),结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法,有的学生用共线向量的概念给出了解法,还有一些学生运用所学的向量坐标的概念,把点的坐标和向量的坐标联系起来,从而巧妙地解答了这一问题。

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尽快投入到新概念的探索中去,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好奇以及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使之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创造。除此之外,教师通过反例、错解等进行辨析,也有利于学生巩固概念。

参考文献:

[1]涂荣豹,王光明,宁连华.新编数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徐斌艳.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周绍慧.关于数学概念教学的几点思考[J].数学教学研究,2008,(8).

[4]王朝珀.浅谈数学概念教学[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6,(1).

作者:赖中能

第三篇:提高质量管理课程教学质量方法探讨

摘 要:质量管理学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较为重要的课程。本文在课程内容与知识点进行了整理的基础上,对课程讲授方法进行了探讨,包括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引入真实与日常生活案例、利用辅助软件工具、设定实际问题等方面。通过本文的工作,有助于提高质量管理课程教学的生动性,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方法,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关键词:质量管理 案例 软件工具 实际应用

质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竞争中决定胜负的关键要素之一。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Dr.Joseph H.Juran)认为:“20世纪是生产力的世纪,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1~2]。试想想:如果日常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消费者可能会因此在经济、健康方面遭到损害,生产企业或组织也会丧失信誉或遭受政府与市场的处罚;如果武器装备质量出现问题,士兵的生命将得不到有效保证,国家领土与主权将会受到严重威胁。因此,世界各国也非常重视产品质量以及服务质量、工作质量等,也涌现了一批质量管理专家与管理方法。

为提高我国产品质量水平,培养质量管理人才,很多大学为管理工程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质量管理》这门课程。《质量管理》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理论与案例教学,使学生掌握产品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培养和提高学员从事质量管理的能力和素养。文献[3]认为质量管理课程存在四个问题,主要包括: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忽略综合能力;质量管理研究不完善;教学手段缺乏。本文在梳理质量管理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加深学生理解与实际应用能力的方法。

1 质量管理简介

质量管理的教材很多,内容也不尽相同,这里仅以作者参考的书籍以及讲授的内容为主进行介绍。总体而言,质量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先导课程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统计学等。涉及到的提高质量的方法包括两类:一类是技术管理方法,如试验设计、抽样检验等;一类为软管理方法,如全面质量管理、六管理等。对课程内容整理如图1所示。下面对各部分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1)质量管理概论:这部分主要内容为质量与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以及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等。而且,需要强调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与意义,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与兴趣。

(2)常用的质量管理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学知识(主要是先导课程相关知识的复习,是后续方法的基础)、常用的七种工具(控制图除外)以及新七种工具。

(3)设计质量管理:包括正交试验设计的应用与结果分析、质量功能展开。

(4)质量检验与抽样检验技术:包括质量检验与抽样检验的基本概念、抽样特性曲线与抽样检验技术等。

(5)统计过程控制:包括过程能力与过程能力指数分析、控制图。

(6)全面质量管理与6管理:以上内容多为质量管理技术,这部分主要介绍两种质量管理方法,也是目前较为常用与流行的。

(7)质量认证与认可:质量认证与认可的相关概念、产品质量认证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方法。

(8)质量经济性分析: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质量成本、质量损失与质量水平之间的关系。

2 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

从图1中可以看出,该课程内容具有定量与定性知识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知识相结合以及理论与应用要求相结合的特点。为提高质量管理课程教学质量,需要研究教学与教学手段以及相关工具。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对学员质量管理思想的培养。强调基础性、实用性和逻辑性相结合;通过对质量管理领域实际问题的分析,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方法和工具,涉及具体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能力。这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强调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与意义,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与兴趣。

要想学生学好一门课程,首先需要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与积极性,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以及怎么学,使得学生主动去学。否则,不管教师的教学手段如何丰富、有效,内容如何精彩,都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强调重要性与意义方面,可从质量管理课程在学科的地位角度、知识的应用角度(生活实际、国家发展等)以及知名领导与专家的重视等方面进行阐述;可通过若干案例,使得学生明确日常生活中质量事故带来的后果与影响,以及国家与企业重视质量管理带来的效益等正反两方面,再结合学生毕业后在可能从事的工作中遇到的有关质量问题进行分析。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工作后会遇到课程中谈到的问题以及需要利用课程知识加以解决,增加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2)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增加生动程度。

目前,多数大学教室中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作为现在常用的教学手段已经在扩充学生知识量、增加趣味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内容表现方式上有着板书不可比拟的优势。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为主、多采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媒体方式增加生动程度以及板书为辅的方式展现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全面质量管理中的QC小组知识时,可以搜集相关视频文件进行播放,使学生能够清晰的了解QC小组的作用与活动方式,这样比仅仅语言叙述要生动很多。但是,在控制图分析中,为讲解判异准则的产生来源,需进行概率计算,那么仅仅利用PPT课件则不易学生理解,则需采用板书形式。

(3)引入真实与生活案例降低抽象程度。

结合生动与实际案例讲解和适量的课堂讨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重点工具和方法。质量管理课程内容包括定量分析技术、基本概念与管理思想、方法等。其中,定量分析技术可以通过一定的题目可以使得学生易于掌握,但是基本概念与管理思想、方法较为抽象,非常有必要借助于若干案例进行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在质量管理八项基本原则中,原则的概念仅仅利用文字与口头描述可能不令学生轻易掌握。这时,可以利用真实发生的企业案例进行分析,使得学生掌握原则的内涵,以及在实际管理中的运用方法,增加学生认识的深度。在讲解质量管理新七种工具中的PDPC方法时,可以通过三国演义小说中的刘备江东招亲,诸葛亮送其三个锦囊的故事来介绍PDPC方法的应用,既可以增加学生兴趣,也可以使学生明白质量管理的方法并不仅仅用于今后的工作场合,也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

(4)利用软件工具辅助教学加深理解程度。

在质量管理课程内容中,常用的质量管理方法、设计质量管理、统计过程控制涉及到定量分析过程。虽然可以通过设定题目要求学生进行求解,但是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后,在今后的工作中手工进行求解,一方面降低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工作兴趣。这时,可以采用相关软件演示与辅助的方式进行解决。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就是这样一款可以满足要求的软件(该软件是世界著名的统计分析软件之一,有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生研发,并得到广泛应用[4~6]),有利于学生掌握便利的解决相应问题。而且,学校也可以采购相应的其它软件,如质量功能展开(QFD)方面的软件等。利用课堂教学与模拟的形式,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软件应用,增加学生兴趣,并为以后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设定实际问题提高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在缺少调研环节以及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学生可能对质量管理相关技术与知识理解不够深刻,出现在课程结束后不能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问题。为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与设定,作为作业或课堂讨论内容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则可以解决该问题。例如,在质量功能展开(QFD)一节中,该方法的作用是将顾客的需求转化成质量特性,保证顾客的关键需求以及企业的核心技术能系统地展开到产品的各功能部件、过程变量等质量特性。考虑学生可能缺乏企业操作经验、对企业运作流程不了解等因素,可以给定学生身边的问题,要求学生利用QFD原理与步骤,构建质量屋加以解决。举个简单的例子:学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学生在四年大学生活中也面临对自身情况了解不够以及面临成绩、奖励等竞争问题。那么,可以将这些需求进行总结,要求学生构建竞争力模型,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分析,并为自己给出今后需要提升哪方面能力的建议。这样,一方面消化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也对自身有了更为清楚地了解,有助于自己能力的提高。

(6)给定大作业贯穿课程教学始终增加连贯性与提高独立分析能力。

质量管理课程知识点较多,体系较为复杂。虽然可以在每一个方法,如抽样检验、统计过程控制等讲解结束后给定作业要求学生求解,但一般都是给定问题要求学生按照所学方法直接求解,不能达到学生全面理解质量管理原理与方法以及综合分析并解决问题的目的。为此,结合实际,在课程教学之初,给定某一领域的问题,如车辆的制造与使用,要求学生自行发掘问题,利用所学方法加以解决,贯穿教学过程始终,最终形成大作业,甚至论文,可以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寻找问题,主动、全面地加以解决,提高学生自学和独立分析能力。

3 结论

质量管理课程的开设与学习有助于培养质量管理人才,提高我国质量管理水平,制造出质量可以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以及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从而提升我国产品竞争力。为提高课程教学水平与质量,论文从多个方面与角度对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了探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 宋明顺.质量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 马风才.质量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 黄志勇.质量管理学教学模式研究[J]. 时代教育,2011(11):118-119

[4] 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5] 沈红丽.基于SPSS问卷调查的高校图书馆读者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191:58-62.

[6] 王孝莹.行政垄断程度与行业效率相关性的SPSS分析[J].运筹与管理,2012,21(2):239-247.

作者:王卫威 徐新文

上一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论文下一篇:企业财务管理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