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研究生论文范文

2022-05-13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专业研究生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自2009年中国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重点向专业实践能力转移。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起步较晚,其在继承了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知识体系性强、理论基础扎实等优点的同时,也存在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健全、专业技能培养不系统、教师的实践能力缺乏、企业对培养过程参与度低等问题。

第一篇:专业研究生论文范文

跨专业研讨在美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意义及实践

摘 要:针对美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美学教学过于哲学化的倾向,任课教师联合学校艺术学院国画专业设计了以“中国山水画艺术”为主题的跨专业研讨会,帮助美学专业研究生通过具体的研究训练,在跨专业的研讨中突破艺术的感性经验与理论思辩之间的壁垒,培养和加强学生对美学专业的专业理解及专业自信。

关键词:美学;教学;跨专业;研讨会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2.015

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这是“美学之父”鲍姆嘉藤在其为美学学科定命的专著《美学》(Aesthetica,1750)开篇做出的学科定性。虽然美学界普遍对鲍姆嘉藤基于沃尔夫哲学认识论展开的美学研究评价不高,但称其为“美学之父”并不仅仅因为他给美学取了一个好名字,也在于他是美学史上确立美学学科研究范畴的第一人。在《美学》的“导论”中,鲍姆嘉藤将作为感性认识的科学的美学具体规定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以及“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其中,除“低级认识论”这一受其老师沃尔夫哲学影响的范畴没有被理论界普遍接受外,其余三个规定——“美的思维的艺术”可上承柏拉图以来的美的哲学研究,“自由艺术的理论”对应同时期“美的艺术”(Fine art)的艺术哲学研究,“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可下启康德的审美判断及19世纪的审美心理研究,基本确定和辐射到了美学学科的全部研究范畴:即美、艺术,以及既区别于一般感性经验,又区别于纯粹理性思维的审美经验。从18世纪到如今,虽然学界对美学的学科规定性依然存有一定争议,但无论是将美学视为“美的哲学”,还是将美学视为“艺术哲学”“美感科学”,美学之为美学都离不开研究美、研究艺术,以及研究既区别于一般心理经验,又区别于纯粹理性思维的审美经验。

有鉴于此,当我们在思考美学的教育及设计美学的教学时,我们就需要充分把握和发展美学之为美学的特殊规定性,将对美的研究、对艺术的研究,以及对审美经验的研究充分纳入美学专业学生培养的教学内容之中。从目前国内美学的学科归属(哲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以及与此相应的教学配套来看,虽然近年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在学科建设上逐渐注重美学与艺术学的结合,但大部分高校的美学教学主要还是由哲学学院承担。由于院系背景及师资配备等原因,哲学学科背景下的美学教学主要偏重的是对学生进行美学的哲学训练。这种偏重哲学训练的美学教学的好处是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美学专业范畴的体系性认知,帮助学生提升理论性写作必需的逻辑思辨。但同时,由于美学的哲学训练主要以抽象的概念范畴为教学内容,学生(尤其是审美素养不足的学生)往往无法在具体的艺术现象、审美经验与抽象的理论范畴之间建立起有效而深入的联系,这样就可能导致两个方面的后果:一是学生无法理论联系实践,无法将抽象的美学范畴带入具体审美实践进行考察,也无法从具体审美现象中发现有研究价值的美学范畴;二是由于缺乏面对审美实践的美学素养,学生所习得的美学范畴很可能仅是一种关于美学思维的概念“表象”黑格尔在区分“感觉”“表象”与“思想”时,曾指出有两种表象,即以感性材料为内容的表象和以思维材料为内容的表象。黑格尔认为以思维材料为内容的表象不同于我们对该表象的思维,如关于法律、宗教的概念表象,不同于对法律、宗教的概念思维。参见(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9.,而非真正的活的可运用于实践的美学思维。据此反思,为培养和激活美学专业研究生的美学思维,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间,教师在贵州大学美学硕士研究生专业选修课“艺术学专题研究”的教学中尝试加强实证性艺术教学内容的比重,引导研究生亲近艺术实践,并跨专业与校内的美术学院教师合作组织专题研讨会,探索美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一、教学实验目标及前期组织

研讨会(Seminar)是国外高校研究生培养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主要指研究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独立研究为基础做学术报告,并就各自报告内容展开讨论的研讨活动。就研究生培养而言,研讨会这种形式鼓励学生独立研究,并让学生独立面对各种可能的评价进行反省、辩论,有益于提升学生从事独立研究的主体意识,是一种强调学生能动性参与的研究性教学模式。

美学专业是理论的,属于哲学学科;美术专业主要是实践的,属于艺术学科。但无论是在实际的研究中,还是在实际的创作中,脱离了实践的理论与毫无理论的实践都必定是可疑的。教师结合“艺术学专题研究”教学,组织跨专业研讨会的实验目标是要打破狭义的专业壁垒,引导和培养美学专业研究生在美学理论思辩与具体的艺术作品审美之间建立联系,能将美学理论、艺术理论的抽象范畴应用于具体艺术的分析品评,能将理论带入实践的检验,通过与艺术专业人士的研讨、交流检验自己的理论认识。

在明确教学目标之后,教师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学资源的组织问题。教师开展此次教学实验可借助的资源有:首先,贵州大学是一个综合性大学,学校各艺术科系师资力量完备,可联系各艺术科系的专业教师组织教学实验;其次,贵州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配套的美学实验室配备有可供研讨会使用的多媒体设备及小型报告厅。

开学之初,经教师与各方联系并进行专业教学的交流后,最后选择与贵州大学美术学院国画专业的徐恒教授合作,拟定“永恒的山水——中国山水画艺术赏析”作为本次跨专业专题研讨会的主题。两位教师就该专题分别指导美学专业、国画专业的同学撰写山水画主题论文,进行会议研讨。结合两个专业学生的课程时间安排,我们将此次跨专业研讨会的时间安排在了学期后半期的第11周,以保证学生能做充分准备。
二、教学实验内容及过程

“永恒的山水——中国山水画艺术赏析”跨专业研讨会由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美学專业2016级研究生与贵州大学美术学院国画专业2016级研究生在各自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从教学实验目标出发,主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将美学、艺术学抽象的理论思辨结合于具体的艺术作品分析,能用实证分析印证抽象理论,能用理论思辨深化朦胧的艺术感悟,能通过与艺术专业人士的研讨、交流检验自己的理论认识。

1.研讨会前的教学准备

为帮助美学2016级研究生较好地准备此次跨专业研讨会,教师调整了2016级研究生专业选修课“艺术学专题研究”的教学内容安排(见表1)。相较以往偏重艺术哲学观念的理论性教学,本次课程教学加大了艺术案例实证性分析、艺术批评训练在教学安排中的比重。
 

美学研究生专业选修课“艺术学专题研究”的教学时长共9周,18课时。教学主要以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学生课下进行研究,课堂提交研究报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给予点评为主。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如何界定艺术”以及“如何分析艺术作品”两大版块。本轮教学侧重对学生实证性研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偏理论性研究的“如何界定艺术”版块占6 课时,偏实证性研究的“如何分析艺术作品”版块占12 课时。

在9周的“艺术学专题研究”课程中,学生一方面以文献综述的形式较为系统地梳理了中西美学史上的“艺术”范畴流变,另一方面学习和实践了艺术作品的分析理论及方法。课程教学第8周,2016级美学专业的4名研究生就独立完成了中国山水画艺术批评的初稿,并通过专业教师指导,以及与国画专业研究生课下讨论等方式修改论文。每位同学经2~3次修改,于学期第11周前完成定稿工作。

此外,教师课外还带领学生拜访了孔学堂书画研究院,请研究院的相关老师为同学们示范了中国山水画的各种笔法,讲解中国山水画作品,为学期期末的中国山水画研讨会做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准备。

2.永恒的山水——中国山水画赏析研讨會

“永恒的山水——中国山水画赏析研讨会”由2016级美学专业研究生与2016级国画专业研究生在各自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联合组织进行。该研讨会特别邀请了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并对全校师生开放。为较好帮助学生进入研讨状态及把握自由讨论环节的问题意识,研讨会由美学专业教师担任学术主持,并邀请哲学院、艺术学院的专家教授为学生的发言进行学术点评。为形成有效的专业碰撞,甚至交锋,研究会根据发言主题的相近程度,穿插安排两个专业研究生的主题发言。

鉴于本次跨专业研讨有一定程度的实验性,两个专业的教师、研究生都希望研讨能尽可能做到具体、深入,故研究会在时间安排上相对充裕。研讨会分上下半场进行,总时长接近6小时。

“永恒的山水——中国山水画赏析研讨会”具体流程安排如表2所示。
 

从两个专业7位研究生的发言内容看,其中既有明显的跨专业研究的对比,也有将抽象的哲学美学范畴与具体的艺术作品形式语言融合论述的努力。

在跨专业研究的差异方面,以美学专业研究生吴天威与国画专业研究生曾爱玲的发言提纲比较为例(见表3)。同样是关注传统青绿山水绘画,国画专业的曾爱玲同学偏重于对青绿山水做艺术史、艺术形式的分析,美学专业的吴天威同学则偏重从美学、哲学理论出发阐发青绿山水画作中的审美文化意蕴。两位同学虽然也有意识要结合对方专业,如吴天威的发言中有对青绿山水构造所做的形式分析,曾爱玲的发言最后谈到了对中国色彩的哲学理解,但这种结合较简单,缺少内在关联性论证。
 

在将哲学美学范畴与具体艺术作品形式语言融合论述方面,以普遍得到两个专业老师好评的美学研究生龚婷婷发言内容为例,龚婷婷认为郭熙的山水画达到“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目的,以及在山水画中寄托的“可居、可游”的美学理想。在具体探讨中,龚婷婷将郭熙画论《林泉高致》中的山水美学观与郭熙画作《树色平远图》中的山水构造两相映照,将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流动”“游”与对具体画作的形式分析结合,指出郭熙主要通过对“蟹爪树”的描绘点明画作的创作季节,又以流水、小舟、渔翁、行人赋予画作时间的变化性,再通过平远的布局,群山的后退,加之“S”形的构图的动态性,使得整个画面空间充盈着流动的生生之气,传达了中国山水美学理想。除龚婷婷外,美学研究生兰雪在对《雪景寒林图》的分析中,通过对“远”“静”“道”等美学范畴的把握,较好地将“三远之景”的构图分析引向了“以静观道”的审美境界。美学研究生赵媛媛在对《关山密雪图》的分析中通过对敷粉法、三远法在画作色彩、布局中的具体表现,讨论了雪景中内蕴的美学意境。

与美学专业研究生的发言比较而言,虽然总体上国画专业研究生的专题发言内容在跨专业的融合论述方面稍有不足。比如,吴高弟同学的“《早春图》赏析”主要就从专业角度分析了画作的皴法、用笔、用墨、布局,石峰同学的“《渔父图》构图解析”主要解析的也是画作的造型问题,但他们在主题发言之后,结合美学专业研究生的发言内容做出了即兴的、精彩的发言补充,如吴高弟同学受龚婷婷同学发言内容的启发,从季节流动变化的角度补充讨论了《早春图》的时间观念。

除上述研究生同学外,其他参与本次研讨会的同学在自由提问及讨论环节也积极分享了自己对中国山水画、对理论及艺术实践的困惑、理解、思考。

美术学院的徐恒教授与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许为勤教授、罗绂文教授对7位研究生的发言,以及参与研讨会的其他同学的发言内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点评、点拔,以启发同学们的后续思考。虽然每位学生的发言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问题,但就发言与交流中学生们能有意识地将抽象理论范畴与实证分析结合,能形成跨专业的互有启发性的对话而言,这次跨专业研讨会实现了初衷。


三、教学实验成效及反馈

在此次跨专业研讨会的教学实验中,4名美学专业研究生在研讨会前期的教学中接受了强调艺术形式分析的艺术批评写作训练,在研讨会发言中得到了哲学、美学专业及国画专业教师的点评与修改建议,并与国画专业的研究生同学进行了有效的跨专业讨论。除吴天威同学“诗画的融合与生命的回归——钱选《秋江待渡图》审美赏析”(《美与时代》(下)2017年第11期)在研讨会之前就已提交发表外,研讨会结束后,其余3名研究生根据大家的反馈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的三篇论文也顺利发表:兰雪“静以复命——范宽《雪景寒林图》赏析”(《美与时代》(下)2018年第3期)、龚婷婷“山水以畅游——解读郭熙的《树色平远图》”(《美与时代》(下)2018年第4期)、赵媛媛“宋代许道宁《关山密雪图》中雪景的生命精神探悉”(《美与时代》(下)2018年第5期)。

除以论文发表的形式展现学习成效外,两个专业研究生也在研讨活动结束后分享了自己参与此次跨专业研讨的学习心得和学习体会。

龚婷婷:我觉得很有意義,这是一个提升自我,开拓视野的好机会。在此次研讨会中能够充分运用艺术理论审美知识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这也是检测自己理论程度的好机会。在研讨会前期与老师就论文进行交流沟通的时候,通过两次修改论文,提高了自己的写作逻辑能力和对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与此同时,在与美术学院同学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他们是如何运用美术知识理解与分析山水画的。

兰雪:此次活动让我能够与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进行学术交流,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其实在研究生求学生涯中,除却专业课、公共课的学习,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学,很少有机会可以与不同专业的学生就同一个主题进行交流探讨,而此次研讨会就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当然,在与美术学院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身对艺术的敏感程度不高,虽然我们可以从理论上去分析画作,但从具体艺术形式方面分析还是有点功力不足。

赵媛媛:一方面,我觉得此次交流活动加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在长达十几年的学生生涯中,学生对于学术的自信因人而异,始终会有些对自身不够自信的学生,但经过研讨会发言的锻炼,学生的口才表达能力可以得到提升,专业学术自信也能够建立。另一方面,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更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用教案、PPT的形式给学生讲解知识,很少让学生上台自己讲,那么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上就很难深入。尤其,在研究生的课程中,最主要的是要让研究生能够自主的独立研究。而此次活动恰好能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

吴高弟:此次研讨会其实对于美术学院的同学来讲,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们主要是练习技法,如皴法。尽管我们都知道画作中蕴含的哲理,但是我们用理论的概念总是说不清楚。我们知道有什么,但很难用语言去讲清楚有的是什么。在这次研讨会与美学专业的同学的交流过程中,美学专业的同学为我们示范了画作背后“有”的那个更深次的哲学背景。尽管不能通过一次研讨会就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得到提升,但至少使自己知道了不足,以及该如何去弥补不足之处。因而,我觉得这次研讨会让我受益匪浅。

此次跨专业研讨会的教学实验,增强了参与实验的美学专业研究生理论应用的研究能力,让他们克服或部分克服了过去不敢与艺术专业的同学讨论具体艺术作品的尴尬,培养和加深了他们对美学专业的信心。这一研究学习及研讨的过程让他们体会到了艺术的感性经验与理论思辨之间的“壁垒”是需要突破的,也是可以突破的,美学中的诸概念既来自于具体的美与艺术,也必能活现于具体的美与艺术。

(责任编辑:赵广示)

作者:林早 赵媛媛

第二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摘要] 自2009年中国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重点向专业实践能力转移。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起步较晚,其在继承了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知识体系性强、理论基础扎实等优点的同时,也存在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健全、专业技能培养不系统、教师的实践能力缺乏、企业对培养过程参与度低等问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从课内教学、课外锻炼、实验实训、校企合作实践四个方面全过程提升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关键词] 专业学位;专业能力;过渡模式

[文献标识码]A

中国自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教育以来,专业学位教育种类不断增多,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不断增强,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收范围,翻开了中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新篇章。[1]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尝试,中国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在各大高校积极参与下蓬勃发展。纵观几年的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虽然在规模方面迅猛发展,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受多年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体系与制度的影响,在培养质量方面仍不尽如人意。本文将以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为研究对象,力图构建一个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体系,为提升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思路。

一、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2009 年启动的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其发展土壤是中国高校运作多年的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受到教育思想、教学资源、培养过程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其培养机制和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高度雷同,离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既掌握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成为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距离甚远,对其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不到位的现象严重,大多流于形式。这说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尚不完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该区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从中国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

中国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属于精英型教育,一直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体,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与师资队伍,其研究生培养方案以知识体系性为主。受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惯性的影响,在中国推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后,培养方案中也凸显知识的体系性,应用性课程在培养方案中比重过低,导致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不足。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工业工程专业的学位标准中“培养体系方面”的核心内容为:工业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必须在生产或服务系统的规划与设计、运作与管理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并在特定的工业工程领域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同时应深入地学习和掌握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专门知识,并对与本专业有一定关系的知识有较深入的了解。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内容侧重知识体系性。

中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尽管增加了实践部分,形成了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但总体上看,培养体系和方式仍以学术性培养为主;培养方案中尽管明确了实践要求,但实践体系仍不完善,内容和效果难以保证。除课程之外,对专业学位论文的要求一般也是参照学术型学位论文的规范与标准。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培养过程存在“换汤不换药”的问题。一种好的结果是以专业学位的名义培养了一大批学术型人才;一种不好的结果是这部分研究生可能既没有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又没有得到实践能力的提升。[2]

例如,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尽管大部分高校提出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除“学术研究”“应用研究”论文方式外,还可以是“产品研发”“工程设计”“调研报告” “案例分析”等,但从实际情况看,“学术研究”“应用研究”类论文占主导地位,其他论文方式几乎没有学生选用。

(二)教师的实践能力欠缺

从目前看,中国从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以学术性师资为主,各高校为专业学位培养引进的专门师资数量极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受目前的大学评价机制与教师职业发展机制的限制。目前的师资主要是“从高校到高校”(高校博士毕业到高校任教)的学术型人才,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与企业运营和生产实践联系较少,缺乏与理论知识相关的实践经验。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就难以真正理解理论的实践价值,只好照本宣科,空讲理论,更谈不上根据行业、职业领域实际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和有效的指导。[3]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8月

第31卷第4期田玉英,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近几年来,许多高校已意识到教师的实践短板,积极推进青年教师参加“挂职锻炼”等接触实践的教育活动,这从长远来看意义深远,但从总量上看如杯水车薪。同时,目前中国教育评价体制强调教师理论与科研能力,忽视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也导致校方的这些措施成效并不显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师资专业化因受各种因素影响而举步维艰。正是师资的实践能力欠缺导致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技能培养不足。

(三)企业参与度低

学术型人才培养可以由高校独立完成,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如不与企业等社会机构合作则是不可想象的。从西方国家的经验看,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大都有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主体的参与,高校与这些主体基于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计划、学位授予标准等。企业等主体从人才选用、实践顶岗中获利,学校从培养质量中获利。中国的大学教育一直相对封闭,企业参与高等教育的机制尚不完善。

目前中国企业参与高等教育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以董事会成员身份参与。中国许多高校实行董事会制度,董事会成员中以企业为主,但一般情况下,这些企业不直接参加学校的培养工作。二是实习环节参与。其主要是通过共建实习基地的方式。目前的运作情况是企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学校付出不够。三是企业自主办学。这几年企业自主办学(包括校企合作办学)蓬勃发展,在职业化教育方面成效显著。中国具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高校一般来说实力较强,其与企业合作方式主要以前两种为主,而此两种方式都存在着企业参与意愿不强、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四)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不足

中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大都注重“专业化”、“深层次”知识体系的培养,强调“专而深”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的体系性与专业技能的高要求,导致了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够。而中国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是由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选拔而来,过去很少参加社会活动,没有社会经验,对社会认知度低。培养体系与生源背景不衔接,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等综合能力,其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相对欠缺。所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对学生应适度增加这一方面的锻炼。

二、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总体框架设计

无论从国外经验来看,还是从对中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理智分析来看,中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都应加大企业等组织的参与度,使之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主体之一,从而形成“学校—企业”组成的双培养主体体系,这是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必然趋势。但目前企业参与的环境(或条件)尚不具备,需要从长计议。面对如此背景,业已大范围铺开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该何去何从,需要高等院校有所作为。本研究以目前的教育环境为背景,提出一种过渡模式,即构建一种以学校为单一主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框架体系(如图1),以期在现实背景下谋求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素质的提升。

图1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框架

过渡模式的设计以提升专业能力为目的,将研究生培养划分为校内与校外两个阶段;结合中国现实情况,设计成“长校内—短校外”模式。“长校内”(时间一般是两年)分为三个阶段:理论课内、课外、实验实训;“短校外”(一般是一年)分为两个阶段:生产实践(实习)、毕业设计。这样形成以理论知识学习为基础的“课内提升+课外锻炼+实验实训+校企合作”专业能力提升体系。具体内容如下:除正常的理论教学以外,课内提升是在课内理论课的基础上增加教师对实践知识的讲解(目前应以教师实践能力提升为抓手)和选聘部分企业实践专家进课堂授课;课外锻炼以专业实践引导的第二课堂活动为主;实验实训以实验模拟与实验对抗为主;校企合作主要以订单式培养与学生实习为主。

三、利用校内学习阶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一)通过课堂教学提升专业技能

1.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

中国高校大部分教师没有专业实践的经历,其授课内容以理论为主,而这些理论有的与企业实践不符,导致理论教学和企业实践脱节。弥补这一缺陷的主要途径是增加实践课程和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从目前的情况看,前者既需要实践教师,也需要实践场所,目前条件还不允许;而后者则相对容易实现,学校的可控性强,易操作。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可通过两种渠道来实现,即教师进行实践化改造或引进专门的实践教师。近几年来,中国有部分高校通过教师现场挂职锻炼、教师专业案例采集等办法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这些都是很好的办法,但在如何保证效果方面尚需做些工作。同时,适当从生产现场引进德才兼备的人才充实高校的实践师资也是一个可行的途径。

2.企业专家进讲堂活动

全日制研究生接受的理论教育尽管来源于实际,但与实践尚有距离,为了保证理论知识学习服务于专业能力提升,课堂教学中引入企业专家很有必要。所以,推行企业专家进讲堂是弥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良好途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应嵌入“企业专家进讲堂”部分。目前有学校实行上课教师“1+1”制度,即每门课必须引进一次实践专家进课堂,这是良好的尝试,但目前规范性不够。建议将其纳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有计划、有秩序的长期建设。

(二)通过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第二课堂应有别于一般研究生的第二课堂,其目标还应以专业素质提升为出发点,通过第二课堂发展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综合技能,所以应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第二课堂进行专门设计。首先,要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第二课堂活动计划。例如,全日制专业学位工业工程的项目管理方向,应在入学后要求学生必须组成项目组,并参加项目调研案例评比活动。其次,第二课堂活动要鼓励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单位与专家参与,实施“第二课堂进企业”活动,实现“活动捆绑专业技能”的目标。最后,第二课堂活动应纳入学生的考评体系,确实落实这一活动的开展。

(三)通过实验平台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中国有专业学位办学资格的学校,大都具备一定的实验条件,利用实验条件解决重理论轻实践的现实教育体系非常必要。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应该改变传统实验教学的验证功能,强化其实践模仿功能。具体体系如图2所示。

图2专业学位研究生实验实训教学体系

1.基础实验平台

基础实验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基本实验方法,培养基本实验技能,为以后进行更综合的实验打下基础。组织形式一般采取观察、自主操作及撰写实验报告等形式。

2.课程单元实验平台

课程单元实验主要目的是验证课程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知识。侧重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组织形式一般采取完成实验项目过程、案例讨论及撰写实验报告等形式。

3.课程综合实验平台

课程综合实验侧重综合应用课程知识,主要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运作紧密联系的能力及科学决策的能力。组织形式可以采用分组竞赛、撰写实验报告等形式,一般与实训课程相结合,有单独的学分学时。

4.专业综合实训平台

专业综合实训是针对专业特色设置的以模拟性实验为主的项目,学生能比较系统地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目的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相关的工作设计,形成知识与技能的系统化。由于该实验内容是本专业多门学科的综合运用,覆盖了专业的主干课程,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

5.应用创新创业实训

应用创新创业实训是按照基础、综合设计与应用创新或创业相结合的思路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或与具体企业运作相结合,旨在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道德,营造自主学习、大胆创新、敢于创业的情景。其组织形式多样化,可采取模拟公司、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论坛等形式。

四、强化校企合作,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企业参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大势所趋,但企业的全程参与条件尚未成熟。就目前的情况看,主要有两种选择:一是订单式培养,二是建立实习基地。订单式培养是把培养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国内许多学校有所运作,但规模有限,不是主流。构建有效的实习基地则是主要途径。

(一)订单式培养,培养与就业的融合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订单式培养在国内运用的规模较小,在技校、职业学院使用较多,究其原因是由于用人单位对研究生需求的非规模性。尽管也有学校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进行了订单式培养尝试,但由于规模小、学生自由择业意愿性强等方面的影响,其效果不是很好。但这种培养方式更能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订单式培养,应注意以下几点:(1)加大与行业联系,实现为行业进行订单式培养,这样既能够扩大订单式培养规模,又能保持订单式培养的持续性。如果与单一用人单位进行订单式培养,建议其规模控制在10人/年左右。(2)订单式培养的协议应要求各方严格遵守,因为近几年的现实是,大量的企业、学生私自打破订单式培养协议限制,导致订单式培养无法延续,学校和企业订单式培养的积极性受挫。(3)订单式培养要求企业培养单位提供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条件,如工作岗位、优秀的现场指导教师、一定的工作报酬和生活条件等等。

(二)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实习基地强调“产、学、研”相结合。企业与学校应在双赢的基础上,建立面向未来的具有合作关系的实习基地。中小企业相对灵活,人才匮乏,对高校资源有很大的需求,是高校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选择对象。

1.构建实习基地的双赢机制

企业的短期经济功能与学校的长期教学功能的不同导致校企合作缺乏基础,从而导致目前高校乞求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建设的现状。传统的实习基地被学校看成学生的训练场,而忽略了校企间的深度、广泛的合作,学校的功利性太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基地建设应以项目和技术服务为纽带,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和学校的项目立项,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能力提高企业经营水平,促进校企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基地的稳定持续发展。[4]企业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科研能力,进行生产经营指导、员工培训、高级管理人员培养等活动,并通过对高校教育资源和模式的了解优先选择适于企业发展的新员工,这大大缩短了员工的适应时间,同时减少了企业的培训成本。高校借助企业资源,提升办学水平,改善实习环境,确保人才培养符合企业需求,不断提升人才质量,并可通过向企业输送大量优质人才提升高校知名度与美誉度,增强企业对高校的认可。校企合作实习,需要企业为学生提供与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同时也要求高校根据实习单位的用人需求,统筹分配实习人员,将学生的获取与企业的收益相结合,以确保企业、高校效益双赢,这样才能有利于形成校企合作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5]

2.构建实习基地的组织框架

科学合理的基地组织管理是实习基地工作顺利开展的可靠保证。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实习基地没有专门的组织管理体系,这不利于实习基地的使用与维护。校企联合构建实习基地组织框架有利于对实习全过程进行管理、指导、监督、评价,有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组织体系的构建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设立实习基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高校主管教学负责人和合作企业负责人共同构成。二是设立基地实习工作管理小组。成员由学校教学系和职能部门(就业指导中心)、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管理小组的工作职责主要是负责实习期间的管理工作,以便及时发现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基地建设的不足,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沟通,协调解决矛盾。三是设立基地实习工作指导小组。成员由“职业导师”“专业导师”“企业导师”组成,主要指导学生运用专业理念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力争提升企业效益。

3.加大资金投入

实习基地建设并不是盈利性活动,且其在建设前期和运行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来维系正常的实习教学活动的开展。目前高校在此方面投入甚少,许多实习基地依“关系”而维系,这是无法保障实习基地的持续发展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要稳定、具有实效的实习基地,这需要有效的资金投入予以保障。因此,学校应加大此方面的投入。

4.构建严密的制度体系

为保证实习基地的良好运行和发展,校企双方需要制定相关的措施加以约束。实习过程中,学校、企业以及指导教师和学生,都必须严格遵守实习制度,保障实习工作顺利、有序完成。

首先,在学校的高层设计中必须高度重视实习基地建设,以培养方案等形式明确校外实习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

其次,要注重契约化管理。应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实习过程中校企双方的责任、义务,对合作目的、实习方案、实习待遇、实习安全等重要内容进行明确界定,使实习全过程有据可依。同时还应制定相关文件明确学生、导师在实习过程中的职责,要通过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最大范围内为学生争取合法权益,尽可能规避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风险。如学校应建立《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实习基地领导、管理和指导小组工作制度》《学生实习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等规章制度,用以规范和约束实习参与各方。

五、结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以专业实践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的,社会尤其是企业的参与是其成功的关键,但目前中国尚无社会参与的环境。本文力图寻找一种过渡模式,使中国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能实现其目的。本文探讨了课内外并举的四种主要途径,尤其强调实习基地的建设,以期能为中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 郑冬梅.产学研相结合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9(6):4647.

[2] 秦发兰,陈新忠,汪华,等.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4):5660.

[3] 范杰,李敬锁.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2(3):8082.

[4] 孟祥宾,魏泽.论高校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44146.

[5] 李桂梅,李科生.立足双赢: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2):7577.

[责任编辑:赵玲]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Training System

TIAN Yuying, HUANG Changshe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Shandong 266580, China)

Key words: professional degree; practice ability; transition mode

作者:田玉英 黄昶生

第三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专业素质研究

摘 要:本文根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特点,结合高职院校教学特点和艺术设计专业特点,提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艺术品德、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还应具有创新引导能力、知识整合能力、科研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素质;研究

随着近年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扩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对高职艺术设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艺术设计教师肩负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重任,艺术设计专业由于其专业特点,要求教师除了要具备普通教师的基本素质和素养之外,还应具有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特有的艺术品德和艺术设计专业素养。本文就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具备的素质进行论述。

1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具有良好艺术品德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不仅应具备正确的道德意识,还应具备良好的艺术品德。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以正确的艺术品德为立身之本,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艺术品德。教师的艺术品德对学生有一定的示范性作用,学生会在一定程度上模仿教师的行为,如果教师以社会上负面或反社会的主题为创造题材,或教学上多以负面的题材为示范,势必会影响学生以后的艺术品德。所以艺术设计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艺术品德,专业上应有良好的学术作风,以培养具有专业职业素养、良好艺术修养与专业设计创新能力的设计师为标准,坚定正确的艺术信念,做艺术设计的传播者和教育者,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和专业发展方向,给学生做榜样,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成为优秀的设计师,让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2 有艺术设计专业素养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学生最不能原谅的就是教师对知识一知半解,因此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这也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核心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教书育人。

2.1 有艺术设计学科专业知识

(1)具有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知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具有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基础知识,如有良好的造型能力、色彩素养、创新能力。由于艺术设计不同于其他专业,教学时应灵活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讲评,避免照本宣科。艺术专业没有固定的公式和原理,如果艺术设计教师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多年的艺术修养,很难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艺术见解,传达艺术观念,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学习和创造。只有具备了深厚的知识储存量,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胸有成竹,才能较好地传授学生知识,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学习。

(2)具有美术学知识。高职艺术设計专业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育学知识,还应掌握美术学知识,运用美术学的知识为实际的课程设计及教学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利用美术学知识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使课堂灵活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部分高职艺术设计教师不重视教育学知识和美术学知识,认为只要专业知识好,就能教好学生,然而在实践教学工作当中,常常出现由于缺乏基础教育学和美术学知识,而使自身“纵有百般武艺,却无法传授给学生”的现象。所以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以教育知识为基础,运用美术学知识并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知识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水平。

(3)心理学知识。具备心理学知识有利于艺术设计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教育家吕型伟说:“天下没有差生,只有才能与品性未被发现的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而且要着力研究每一个学生的潜在品质。”当前高职学生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基础较好,有些则基础较差,如果我们没有做到“一视同仁”,过于侧重一方,可能会造成另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没有积极性,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热情。我们要根据学生差异性,用分层传递的方式进行教学,最终实现个性化教育。

2.2 有艺术修养

艺术修养是指个人对于艺术的解析和判断及个人表现能力的综合体。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注重自身艺术素养的提升,担负起培养未来设计人才的重任。高职艺术设计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对学生的设计和绘画作品进行讲评和指导,并激励与耐心引导,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还要学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自信心,让学生享受艺术设计作品设计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设计创意和热情。

教师除了具备艺术设计技能之外,还应借助技法传播美术理念,提高自身艺术修养。艺术设计是更新较快的行业,教师平时要多画多练,提高动手能力,课后多关注设计前沿信息,如到展馆参观学习,听专家讲座等,提高专业素养,与时俱进,把先进的设计理念及知识运用到教学当中。

2.3 有创新引导能力

创造力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应因材施教,积极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学具有创新性。针对学科特点,鼓励学生创新,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张扬独特的主体性,把教育教学看作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反思和变化更新的创新过程。主动探索如何传授科学知识,创造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形成有个人个性风格的教学艺术。第二,实践创新能力。自身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具备创新意识,具有创造能力,敢于开拓创新,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

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是变化快,要求教师教学中能引用国内外设计前沿知识,教师可多看设计刊物,获取最新设计信息,从而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2.4 知识整合能力

艺术设计专业有更新较快的特点,并且艺术设计专业就业具有延伸性,这就要求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有知识整合能力。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考虑得更多的是怎样把内容教好,很少有开发整合课程,利用周围的课程资源等意识,机械灌输知识的方式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单调枯燥,导致大量的课程资源被闲置和浪费。因此,教师应通过成功的课改案例,提高自己对身边美术资源的重视;通过有效的知识整合,提供艺术设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论指导;通过尝试,积累经验,并灵活运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尤其是学生身边的资源,根据需要设计教学活动。

利用社会各项资源,为学生提供当前设计前沿的相关讯息和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将民间传统文化整合运用于课程教学当中,这需要学校与外界进行交流合作,主动与社会机构,如工艺美术大师、民间艺人、美术研究所、企业、博物馆等,争取社会机构为教育提供知识、技术、人力或物力的支持,为艺术设计教学研究活动提供便利。

2.5 有科研能力

科研是高職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获取学科前沿知识最为直接、迅速和有效的途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好老师”应具备专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对学科有深入的研究,促进教学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使教学与科研一体化,让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成为学术的领路人。

2.6 有设计实践能力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具有“双师”证,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具备设计作品的能力,有实践操作能力,有时代工匠精神。带领并指导学生进行设计项目的创作,可以通过到企业合作、建立工作室、“双创”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

3 结语

结合高职院校教学特点和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对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具备正确的道德意识,还应具备良好的艺术品德,同时还应具备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知识,有创新引导能力、知识整合能力、科研能力、设计实践能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谢小明.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探究[J].时代教育,2016(22):63.

[2] 高文婧,胡成明,胡承武.论新时期高职院校艺术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创新[J].吉林教育,2013(10):7.

[3] 斯日古楞.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质量[J].艺术百家,2012,28(S1):421-422.

[4] 孙明海,甘芳.高等学校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7):48-49.

[5] 陈智旭.加强师德修养应践行“四有”要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6):67-68.

[6] 王建平.直面四大新形势 乐做“四有”好教师[J].教师,2015(06):121-122.

[7] 付地娟.如何做一名好老师——提升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师的职业能力[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2015(01):280-281.

[8] 常锐伦,唐斌.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朱岸静(1978—),女,海南文昌人,硕士,讲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曾任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创作组组长,多件作品和论文获国家级省级奖励,十余篇论文及作品发表于各专业刊物,主要从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传统民族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研究。

作者:朱岸静

上一篇:中央银行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水电站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