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信息安全专业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针对信息安全人才培养需求,结合公安院校的培养理念,提出了标准化和开放式培养方法;以服务实战应用为主线,构建了基础理论+综合实训+实战演练的培养模式,通过实验实训、实战训练锻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公安部门培育优秀的信息安全人才奠定理论、实践基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公安信息安全专业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公安信息安全专业研究论文 篇1:

面向网警职业素质需求的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

摘 要 网络安全与执法作为公安院校新设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要面向网警职业素质需求,培养学生适应四种发展趋势,即技术和管理两种能力相互补、虚拟和现实两种社会相融合、以创新驱动为根本特点的技术进步、缩小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成为提升专业内涵、促进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科研教学团队相结合、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实践基地完善创新环境、研究成果丰富教学素材等方面的突破,可以有效地衔接人才培养与未来职业素质发展,造就一大批快速适应职业需求,并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专业学生,是值得探索和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网警职业素养 网络安全与执法 创新型人才培养

Key words Internet Police Career Quality; Network Security and Administration Major;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和普及,网络空间安全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作为公安技术类的新设专业(代码083108TK),本专业人才培养的任务,是要造就一大批能在执法机关从事与预防和打击网络空间犯罪、维护信息化社会治安相关的执法人员,以适应现实社会和谐发展和网络技术进步的需要。本文根据公安院校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特点,结合对湖北省公安机关网警队伍建设和发展的调研,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观点。并探讨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就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议与对策。

1 网警职业素质需求与人才培养

为进一步了解当前湖北省互联网安全保卫现状,加强以网警职业素质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的目标性和针对性,为网警后备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课题组对湖北省部分地市县的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保卫部门进行了调研。调研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单位,采用座谈、访谈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与实地考察相结合。调研发现,近年来湖北网警队伍的战斗力不断增强,办理了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有力打击了网络空间犯罪。同时,致力于网警队伍的长远发展,有关部门制定并在实施队伍建设规划,实施严格的达标和考核机制,着眼更高标准、更强素质的目标,确保占领打赢网络安全保卫战的制高点。为这支队伍培养后备人才的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是以在信息化虚拟社会中,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秩序的技术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包括预防和打击网络空间犯罪,保卫和维护虚拟社会治安秩序的一般技术规律、方法和理论,提高执法机关针对網络空间执法办案、实施有效虚拟社会管理的能力。网警职业素质需求决定着专业培养模式,课题组认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网警职业素质发展的四个趋势。

1.1 技术和管理两种能力相互补

网警担负着涉网案件办理、舆情管控、互联网单位安全管理等职责,除了必须具备政治、文化、身体等方面警察的一般素质,从工作岗位的不同来划分,为应对日益猖撅的网络犯罪,还必须同时拥有较高的管理(法律与办案)和技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能,才能真正胜任保护信息网络安全、维护良好网络秩序、打击信息网络犯罪的工作。这两种能力的复合培养模式,使得本专业的明显区别于法学和信息安全专业的单一人才培养类型,网警不仅要懂得网络技术、侦察手段,还要熟知法律规定与办案流程,只有技术和管理两种能力良好互补,才能胜任岗位工作。

1.2 虚拟和现实两种社会相融合

涉网犯罪往往具有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相融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特点,犯罪现场是网络传输上的数据和代码,实施犯罪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当前国家推进“互联网+”战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及网络基础设施普及,涉及网上交易、电子支付、网络隐私权等问题,安全知识缺乏的老年人、安全意思薄弱的互联网新手成为最大受害者。这就需要对多种公安技术学科进行系统研究和整合,理顺不同执法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厘清不同执法技术手段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范围,分析各种执法技术手段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更好地为公安机关培养网络保卫执法技术专业人才。

1.3 以创新驱动为根本特点的技术进步

互联网时代以创新为最根本特征,理论、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日新月异。在网络社会里,由于系统的复杂性、技术的脆弱性、网络的依赖性,每件事情都是互联的,每个人都是脆弱的,网络犯罪威胁到所有人。打击网络犯罪也必然依靠具有创新思维的网警,只有开展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才能应对互联网社会飞速发展的挑战。以创新驱动为根本特点的技术进步要求培养学生必须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及时跟踪和关注新型犯罪手段和方式的出现,并及时研发反制技术和手段。

1.4 缩小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

网络安全与执法作为与刑事科学技术、行动技术并列的公安三大技术手段之一,涉及的学科、专业和技术体系越来越多。学校教育的有限时间要涵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侦查学、治安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专业的理论和知识体系,而且,由这些理论和知识体系产生的技能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某种稳定和不变的特性,并有可能在工作岗位上需要应用时就已经过时。各种网络应用不断推陈出新,变化无穷,传统犯罪和网络犯罪交织在一起。如何使课堂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更好适应职业应用的发展和变化,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改革公安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中进一步深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培养适应网警职业素质发展趋势的后备人才的有效措施,目标是造就大量具有较强的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新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思路开阔,处理问题方法多样的创新型人才,这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出发点。

2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

重在传承的导师制、重在实践的项目制和重在探索的创意制是主要的三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导师制是以导师为中心,重在导师的指导,项目制是指把学生安排到项目任务里磨练提高,创意制也称为人才导向模式,是围绕人才有价值的创意,逐步深入,终有突破。在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要整合这三个模式,通过导师制,落实项目制,实现创意制。这样才能自觉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使创新型专业人才更多涌现出来,更快成长起来。同时,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创新的教学体系和机制作为基础,体现在下面三点。

2.1 课程体系的创新

要通过创新,形成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结构优化、内容先进、能适应公安各级网络保卫执法部门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要建立明显区别与相近专业和已有专业(例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侦查学、治安学等)的创新点,既保证不突破总教学时数,又涵盖充分的教学内容,既完成基本理论和技术的教学,又满足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时效性和实战性。在理论教学平台上,要搭建公安通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程)三个层次的阶梯式的公安理论课程体系。重点要围绕培养目标,体现在如何实现教学内容的科学取舍、不同课程的优化组合、课程之间的合理衔接、理论和实践环节的综合平衡等。

2.2 教学实施的创新

教学实施包括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在课程建设中,不管是面向工作流程的教学方法,还是面向工作目的教学方法,不管是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式,还是举例探讨式的教学方式,都要结合课程类型的不同,研究最有效和合理的创新思维。针对创新型教学,设计竞争、实战式的课程考核方式和成绩衡量标准,取代单一的试卷评分模式。同時现代教育技术、MOOC教育模式、网络课堂等方式的合理利用,都是创新模式的重要内容。在教材建设中,要加强整体规划和组织,对于新编专业必修课程教材,要体现创新性的原则,包括新技术新知识的比例、引用和案例的鲜活性和针对性、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等。实验室是校内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本课题的创新研究围绕如何让学生多进实验室、乐进实验室为主题研究,包括激励措施、实验任务和课题,以及如何更好地实施导师制等。

2.3 能力培养的创新

能力培养要结合学生的特长进行创新。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覆盖的知识和技能极广,例如网络安全、计算机取证、犯罪调查、数据分析等。学生们不可能在很短的四年时间里把每一个领域都学深学透,因此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基础和特长,引导他们在理解必要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在某一领域深入钻研,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参与科研,参加创新竞赛,对于鼓励优秀学生,带动一般学生,激励后进学生,推进学生整体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让本科生深度参与科研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需要老师充分发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另一方面,让学生分步骤跨入科研大门,自主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这些方式包括开设必要的选修课,组建学生科研小组,举办各类竞赛等,为学生踏上创新之路奠定坚实基础。

3 增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色

湖北警官学院借力导师制等有力的机制保证,依托电子数据取证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实践载体,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方法,不断增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增强的特色。

3.1科研和教学团队相结合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课程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课程群,老师根据承担的课程形成课程组,每个科研团队负责人同时也是相关课程群的负责人。这样就将科研和教学团队有效地结合到一起。目前已经建立了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信息安全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湖北警官学院网络侦查教学团队、计算机网络教学团队等。通过几年的努力,打造出由精通教学科研、擅长警务实战等各方面专长的老师组成的双师型师资团队。 3.2 融合教学科研与公安实战

老师们不仅开展科研教学,也参与指导、协助基层实战部门的侦查办案和电子数据取证司法鉴定工作。在此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并积累了大量案例,并改编成案例训练库,为“信息安全”“计算机取证”“网络攻击与防范”等课程教学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教学案例、实验内容和毕业设计题目,学生获得了良好的熏陶和锻炼。学生们还在实践中自己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例如针对具体任务需求开发软件、开展专题调研、编写软件指南和操作规程等,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3 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

不断完善和改进导师制,并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协同创新中心的科研工作。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现和培养兴趣强烈、有特长并且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每周四下午的固定时间,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讨论,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目前协同创新中心的所有团队都接收了学生进行科研实践训练。

3.4 完善创新实践基地环境

依托电子数据取证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法庭科学重点实验室、湖北三真司法鉴定中心、湖北省公安厅等协同单位,学院先后确定了45个长期的校内外实践教学示范基地,统一挂牌,集中管理。同时联合一线实战部门,制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实习实训大纲和科学的考核机制,推进实习实训的完善和升级。形成了校内校外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4 结语

2015年6月国家新增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以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加快网络空间安全高层次人才培养。而公安技术一级学科下的网络安全与执法本质上是一个由计算机学、电子信息学、法学和社会学等相关专业交叉而成的新专业,更强调技术和管理并重,过程和目的同构,有着独特的培养模式特征、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并且在不断兼容包并中发展创新。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强烈时代特征和紧迫性,我们依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胡军,夏英,王国胤,于洪.科研优势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13.10.10(19).

[2] 宁滨.美国特色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与启示.中国高校科技,2013.11.

[3] 丁烈云.质量、特色、创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驱动力.中国高等教育,2013.13.14.

[4] 周远明,梅菲,刘凌云,徐元.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人才培养改革,2013(28).

[5] 张俊.协同创新体系下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与对策.2014年网络安全执法学科专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4.10.

作者:张俊 张天长 龚德中 李佟鸿

公安信息安全专业研究论文 篇2:

公安院校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①

[摘 要] 针对信息安全人才培养需求,结合公安院校的培养理念,提出了标准化和开放式培养方法;以服务实战应用为主线,构建了基础理论+综合实训+实战演练的培养模式,通过实验实训、实战训练锻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公安部门培育优秀的信息安全人才奠定理论、实践基础。

[关 键 词] 信息安全;开放式培养;实战训练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安全事件频出,信息安全人才短缺问题日益凸显,为了应对人才不足问题,本文从信息安全人才培养需求入手,结合信息安全教学规律,引入多元教学模式,以综合实训结合实战演练的方式培养信息安全专业人才,为公安院校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提供了一条解决途径。

一、公安院校信息安全人才培养要求

近年来,各类网络攻击及犯罪现象逐渐增多,给公安追踪溯源带来了极大挑战。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也反映出整个信息安全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1],如何培养优秀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是高校面临的重要难题。本文通过对信息安全行业的分析将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类型分为如下几类:(1)基础理论型人才培养,主要涉及各类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研究机构,培养的人才要求有创新意识,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熟悉信息安全领域。(2)技术—维护型人才的培养,这类人才要求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熟悉信息安全产品和技术,具有良好的规划、设计、实现和维护的能力,能够快速有效解决运维中的信息安全问题。(3)研发—管理型人才的培养,这类人才的培养方向主要是企事业单位,企业既需要研发自己的信息安全产品以及服务,又需要信息安全管理人才来管理产品和技术。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信息安全技术能力,而且要能够正确使用、配置信息安全设备,还要能正确设计、开发、實现安全系统。

上述分类依据是整个信息安全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但是对公安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信息安全行业水平,而且要符合公安院校的实际业务需求。因此,人才培养方式不能局限于上述几种,必须结合理论、服务实战,向“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过渡[2]。这类人才应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公安实战经验,具有较好的信息安全问题处理能力。

二、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内容

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主要以公安工作为导向,并融入独有的行业特色以达到综合培养的目的。本文通过对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研究,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人才培养策略:

(一)标准化培养

一般来说,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应该掌握基础理论和技能,懂得灵活应用。而公安院校应在该基础要求上扩展自己的特色内容,增加前沿知识及公安实践应用问题(如领域热点、难点问题、前沿技战法等),以达到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及服务实战的能力。

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一般流程包含基础教学内容、演示实验、技能实训和专业实习等,通过这种传统培养模式基本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的目标。然而,传统培养模式不完全适合公安院校的发展要求,原因是脱离了公安的行业特色。若想培养出能迅速融入公安实际工作的人才,可以从标准化和开放式培养角度入手。标准化培养是基于基础教学内容(包含课程内容、理论知识、基础实训等),通过专业学习如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对抗技术、计算机取证技术等课程,系统掌握计算理论、网络基础等理论知识,再结合专业基础实训达到夯实理论基础的目的。这种培养方式是源于教材,结合搭建的实验平台进行实际练习,将理论与实际操作紧密联合在一起,形成基础的培养内容。

(二)开放式培养

标准化培养注重的是理论基础教学,通过简单的实训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这部分是知识积累过程,是为实战打基础。而开放式的培养更强调贴近实战,服务实际应用,是实践过程,需要加入大量实验实训,因此在知识体系结构的设计及实践教学平台搭建时,应考虑知识的全面性和实训项目的连贯性。其中最关键的是实验平台建设既要满足专业基础实验,又能进行演练比赛。具体办法是在平台设计中加入在线答题、攻防演练、夺旗竞速等内容,形成完整实战体系。通过上述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再结合公安工作的实习锻炼,能有效地形成一套适合公安院校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可行性方案。

(三)实验实训体系构建

前面提到开放式培养的目的是贴近实战,是通过实验实训来模拟实战应用,那么应该如何设计实训,特别是综合实训;如何贴近公安工作;如何满足攻防类比赛的需求?这些是培养公安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必须解决的问题,为了精准培养出适合公安需求的专业人才,可以从实验体系、内容和实训内容定制等几方面来构建实验实训体系:

1.实验体系结构化

对实验实训体系的结构设计,要科学合理、要突出知识体系的层次,避免单调的“罗列式”实验体系,应采用结构清晰的“框架式”。具体设计结构是实验实训→基础练习→实战任务的模式,即每个实验中设计多个练习科目,练习中再包涵多项项目任务。此种结构有利于将松散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起到知识内部整合的作用,再结合不同实训项目以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下面以攻防实验为例说明实验实训体系结构搭建的方法,攻防实验框架如下图所示,该实验的设计依据是实际网络攻击流程,黑客攻击步骤包含信息收集、漏洞扫描、网络嗅探、种植后门、清除痕迹等。因此,实验实训设计必须模拟真实攻防场景,并且要加入总结、分析拓展的训练,通过一系列实验实训培养学生侦查办案的思路,使其懂得将各个知识点融会贯通,为日后从事公安信息安全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可见,实验实训的作用不光是培养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取证的意识和思路,提高准确定位犯罪痕迹的能力,为公安工作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

2.实验内容层次化

为了让实验教学覆盖面广、有延续性,可将实验按照不同层次分类,分成基础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采用因人施教、因材施学的方式设计实验实训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基础验证实验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针对单门专业理论课的基本原理进行验证,便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此类实验内容较为固定,与基础理论课内容是一一对应的,起到巩固理论课知识的作用。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熟练运用一门或多门课程的知识,能对特定问题进行学习、分析、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为主要目标。综合性实验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案例进行设计,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完成相对完整题目的能力。通过不同层次的实验实训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动脑分析与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3.实验工具通用化

信息安全专业中很多技术需要深厚的理论支撑,但是大量理论往往是建立在抽象、复杂的数学模型上,要求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有着全面、深入的掌握才能牢固掌握这些内容。为了确保教学内容及教学效果不偏离实际公安工作,并且能有效提高实验效率,应在实践教学的内容及教学工具上选择信息安全专业中典型的、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工具,确保教学结果贴近实际应用。采用专业的工具,有助于快速理解实验内容,例如密码工具(对数据进行加/解密操作,并能够演示密码算法加/解密过程)、协议分析器(用于观察、分析正常或异常的网络会话行为)等,这类工具能够有效地将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以形象、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便于迅速掌握相关知识。通过合理地设置实验实训内容,加上专业工具配合实验教学,必定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专业课程。

4.实验内容定制化

信息安全专业实践性、操作性极强,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大量搜集相关热点案例,建立完善的教学案例库,便于实现案例与实训平台的对接,以满足学生对公安实战内容的有效练习。此外,实验实训平台必须预留可自定义接口,便于教师根据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自主设计、扩充实验,以满足专业对实验内容的个性化要求。由于公安工作中遇到的复杂案件较多,对办案民警综合业务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需要通过定制合适的实验實训内容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有目的地分析信息安全问题,实现理论结合实际,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对定制的实验内容,首先不能脱离公安工作,应采用多角度的案例训练让学生深刻理解公安工作中信息安全的流程;其次,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深刻理解信息安全潜在的原理,可以设计案例分析与编写的实训项目。比如,将某类信息安全问题设计模拟环境,让学生自己理解、分析,并尝试编写案例,通过案例编写熟练掌握公安一线工作规范,调动其主动思考,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

(四)实战演练

公安院校的信息安全实验实训环节不仅是对知识技能教学的重复与强化,更是对技能应用领域的理解与分析,通过实验实训让学生知道“专业知识的用处”“应用领域的需求”“专业应用的技巧”等问题。实验实训练习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实战应用打基础。而实战演练的目标是培养实战技能,演练内容取材于公安应用领域,需要结合信息安全教学规律,才能与信息安全工作有效地对接。针对实战需求,将实战环节设计成多种实验实训模式(如闯关、对抗等),并设计不同的演练专区(如攻防区、网络安全区等)。教师则可根据实际案例来编辑实战项目,定义专属演练区,指定实战模式,设计实战内容,构建对抗环境。通过一系列实战训练,提升学生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熟练掌握信息安全技术,巩固理论课程内容。

三、结论

本文针对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需求,提出标准化和开放式的培养模式;通过研究信息安全教学规律,引入多元教学模式,以综合实训结合实战演练的方式巩固基础理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总结了理论+实训+实战的培养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

参考文献:

[1]王伟平,杨路明.信息安全人才需求与专业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的研究[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1):47-49.

[2]陆时莉.公安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11(3):150-151,176.

作者:谷学汇

公安信息安全专业研究论文 篇3:

关于公安院校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建设的思考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犯罪逐年提升。公安院校培养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人才至关重要。本文讨论了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开设意义及必要性、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研究方向、专业教学内容建设等几个方面对该专业建设进行思考。

【关键词】网络安全与执法 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研究方向 专业教学内容建设

随着网络应用种类增多及普及程度上升,网络犯罪发案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网络犯罪与传统犯罪具有显著区别。网际空间犯罪分子具有明显的跨区域性、隐蔽性并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没有明确法律条文规范等问题。我国不少公安院校将网络安全与执法作为学院着力发展的专业,并以该专业学生的培养为依托,为公安机关输送一批批的网络警察。如何提高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合格网络警察,是我们进行该专业建设时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文中就该专业开设的必要性、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研究方向、课程设置等内容进行阐述。

一、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开设意义及必要性

“网络安全与执法”是一新兴公安技术类专业,属公安技术学科,大类为工学,属国家控制与特色专业。其核心内容是:“研究预防网络犯罪、控制网络犯罪和处置网络犯罪的理论、方法和规范,以计算机技术、网络轻薄技术、计算机犯罪侦查取证技术、信息与网络安全技术和网络监察技术为核心技术,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理论,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安全事件不时发生,网络犯罪逐年攀升,对网络安全管理需求不断提高。需要公安干警掌握管控网络虚拟社会的技术体系,全面提升自身“网上防范控制、打击处置及技术对接能力,提高虚拟社会阵地控制、信息获取、情报分析整体水平。”所以,开设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培养出大批网络警察意义重大,具有明显的开设必要性。

二、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鉴于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开设的重要意义及广阔的市场需求,各地公安院校相继开设该专业(或方向),培养该领域的专门人才。但前期调研发现,各地公安院校对该专业(或方向)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等等理解各异。以四川警察学院、湖北警察学院、浙江警察学院等地方公安院校为例,其专业名称、研究方向、课程设置等对比。

通过对多家公安院校的调研,笔者认为,公安院校对网络安全与执法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从计算机能力、法律知识、公安干警通识能力(格斗、战术、射击、体能等)、公安信息化知识等综合知识及能力的培养。其培养目标也应定位于具备对涉及计算机、网络案件、异常事件侦办综合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三、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研究方向

笔者认为,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研究方向可考虑以下几类。

一是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的底层核心技术是信息安全技术。为更好发展该专业,必须有教师投入精力扎实研究信息安全技术。即研究信息安全技术相关的知识体系。这包括对密码学知识的研究及用户口令分析;计算机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原理及数据库安全检测;网络协议分析;多媒体信息安全等内容。

二是信息安全管理。公安院校培养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人才的目的是为了向公安机关输送合格警察。就是能够熟练应用信息安全技术,对虚拟网络社会进行动态管理及涉网、涉机案件进行侦办的公安干警。所以,与上述内容相关的法律法规问题研究;虚拟网络社会管理过程中若干关键问题研究;信息安全产品管理、相关人员的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学上的关键问题,都可作为该专业的研究方向及内容。

三是公安信息化。公安信息化是公安部“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发展内容。是将信息安全技术、管理在公安系统中具体应用的研究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更强调“执法”层面。在研究内容上涵盖了电子设备勘查取证、情报信息分析研判、网络安全监察等等。电子设备的侦查、取证技术、涉及电子设备的犯罪案件侦查技术和电子证据的司法鉴定技术等。从电子证据的收集、固定、分析、鉴定检验等方面研究涉网涉机犯罪案件中的电子数据证据侦查、取证技术及管理执法。“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是大势所趋。对公安情报信息的搜集、处理、分析研判及热点难点问题剖析等都是值得研究的关键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解决现阶段公安工作情报分析面临的海量信息无法快速甄别处理、情报信息挖掘关键技术、情报聚类分析存在的瓶颈等问题。在网络安全监察方面,对恶意代码进行分析检测、对常用操作系统如WINDOWS, LINUX等进行内核分析,对网络攻防技术进行研究、控制网络舆情信息等等都是值得关注的。

四、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教学内容建设

(一)网络安全与执法专科课程体系开设

笔者认为,专业教学内容的建设必须与专业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导向。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下述能力:首先,基本素质方面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并熟悉我国公安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当然,作为理工科学生必须具备的通识知识:数学、英文、计算机等理论知识体系必须掌握。其次,业务能力方面,学生需要能够进行互联网网络安全监察、了解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能够根据等级进行网络安全保护;对涉网、涉计算机案件能够进行快速侦办;能够面对海量互联网情报信息进行快速、有效的搜集工作等等。其他素质方面,应具备较强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具备格斗、查技战术、警体、射击等方面的要求;具有独自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等等。

综上述,该专业课程内容应主要包括:网络技术、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监察、网络信息监控技术、电子证据分析与鉴定、网络对抗技术、网络情报信息获取与分析技术、计算机犯罪侦查与取证等内容。

(二)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课程建设的保障条件

一是师资保障。鉴于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难发现,该专业课程的教授涉及计算机、信息安全、法律、管理等交叉学科。为保障这些课程的顺利教授,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当然,各公安院校为了更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都积极推出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质量工程,并鼓励教师到一线去锻炼,或到大学去丰富专业知识。但在实际上课过程中,仍然存在“以教师定课程”的问题。即存在系部现有教师能上什么课、甚至上什么课省事就开什么课的问题。一些公安院校是近几年升入本科的院校,部分资历较老、学历偏低的教师往往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及选择教授课程上具有优先权。但部分教师直接从专科学生的教授跨越到本科学生的教授,部分老资格专业教师十几年、几十年教授专科学生,专业知识深度不够,知识结构存在老化问题。而这些同志往往主导了专业学科建设。这无疑阻碍了专业课程建设,设置的专业课程内容也有所偏差。所以,公安院校需要理清管理机制和体制,选择职称、学历较高并具有基层实践经验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共同确定教学内容。

二是实验室建设。显然,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课程内容的教授必须以专业实验室为依托。不少公安院校在公安技术类专业实验室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但一些实验室建设定位不明,仅局限于机房,完成日常教学工作。特别是公安信息技术实验室的建设,据了解,这类实验室的建设因涉及学院与各省公安厅、地市公安局的共建,并没有成熟模式可借鉴。关键问题在于信息系统真实系统接入还是培训系统接入的选择(如各地市综合警综平台、大情报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信息系统的接入)、真实数据源获取数据的清洗、双方合作的费用等关键问题。所以,公安院校应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紧密关联,并制定短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对科研方向正确定位,将实验室作为科学研究基地;将研究成果不断地在教学中及服务一线中得以实践。

五、总结

总之,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建设是各地公安院校建设的重点与热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及必要性。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可确定该专业学生的培养在业务能力上应具备计算机知识、信息安全知识等基础,并具备软件开发、网络监察、情报分析、电子证据侦查取证等方面业务素质和能力。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注意采用“厚基础、重实践”的模式设定教授课程体系,并克服师资建设、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为公安系统培养网络安全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靳慧云. 地方公安院校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建设探究[J]. 信息网络安全. 2011年第10期.

[2]佟 晖, 齐莹素, 刘长文, 尤 慧. 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

[3]郭风海, 贾春福. 信息安全开放实验探讨[J]. 计算机教育. 2010年第10期.

[4]曾 碧, 李 霞. 置换培训-基于顶岗实习的创新型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改革[J]. 现代教育科学. 2011年第1期.

[5]刘东娴, 贺江南, 周海滨. 刑事科学技术实验室建设探索.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8年第1期.

作者:刘磊

上一篇:饲用芽孢杆菌水产养殖论文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