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非公平竞赛”法的运用与启示

2022-09-10

体育教学是一种心智技能和身体技能相结合的双向活动, 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对于教学对象而言, 在教学训练中所表现出来的身体机能、运动成绩、心理状态和情感交流等, 都是随着具体的教学训练内容乃至教学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动态过程。所谓“非公平竞赛”教学法, 指体育教师在一定教学训练理念和教学训练原则的指导下, 依据教学方案设计的具体要求, 把教学训练内容纳入竞赛评比的范畴, 遵循限制“强生”, 照顾“弱生”的一般性原则, 对竞赛评比的形式和方法进行特殊处理, 使竞赛双方处于非同一起跑线上,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迪思维开发智力, 提高学生训练积极性, 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的目的。

1 教学意义

体育教学中, 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强化学生的体育练习兴趣、参与意识和拼搏精神, 锻炼提高学生的心身适应能力, 常常采用“比赛法”等一些富有竞争性与评比性的教学手段。实践证明, 这对提高教学质量, 尤其对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和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它不仅可以激发全体学生的训练热情, 同时也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了有效的锻炼。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往往由于容易忽视不同素质和体能基础学生的基本情况, 教学比赛的安排缺乏合理性, 造成双方实力和能力的不均等。久而久之, 使一部分学生特别是身体条件较差的学生难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总感到技不如人, 逐渐失去参与竞赛和正常训练的热情。因此说, 实施“非公平竞赛”教学法, 其实质和核心是为了使教学竞赛活动更加平等、公正和团结, 给每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竞赛, 并且赢得胜利体验成功和愉悦的机会, 进一步突出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和全面性, 营造健康和谐的教学训练氛围, 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 教学举例

2.1 规则变通法

规则变通法就是修改体育竞赛项目的常用规则, 将规则的某些部分加以巧妙变通, 或化难为易, 或化易为难, 使之符合教学目标的需要。实例一:如在篮球课教学比赛中, 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情况, 将比赛双方划分为强、弱两队, “强队”执行正常的规则不变, 而规定“弱队”每次投中篮可得3分, 三分线外投中篮得4分;同时, “弱队”每打出一次漂亮的技战术配合奖给一次发球权等。或根据学生的身高情况, 将比赛双方划分成级别大致相等的等级对抗赛, 如1.70米以下为一个级别, 1.71米~1.85米为一个级别, 1.86米以上为一个级别。实例二:如在足球比赛中, 规定“强队”执行正常的规则不变, 而“弱队”一方进攻时不受“越位”的限制, 守门员可用手接本方球员踢出的回传球等。也可以通过限制“强队”的方法来实现比赛的公平, 如规定“强队”进攻过中线后不得再使球回中线, 若出现违例, 将由“弱队”在禁区外任一点罚直接任意球。以上方法能有效调动平时不喜爱球类运动且“球技”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之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球技与能力, 逐渐建立自信心。

2.2 采用让跑法

即改变比赛中的距离、时间和重量等因素, 使参练者在有利和不利的情况下去完成教学训练任务, 激励学生的拚搏精神, 树立其强烈的取胜意识。例如在发展跑的能力的练习中, 将参练者分成不同水平档次的对抗小组, “强生”组5人对“弱生”组6人分段跑3000米, 记取总成绩。或在100米跑两人对抗练习中, 由双方自愿选择让跑的标准 (让跑最大值限5~10米) , 遇有不同意见, 则取中间平均值。还有一种最简易的方法就是适当降低“弱生”的成绩评定标准, 提高“强生”的成绩评定标准, 使不同素质基础的学生既能够“吃饱”, 也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

2.3 适当降低练习的难度

在器械体操等项目的练习中, 针对那些身材较为高大、偏胖、身体灵活性和柔韧性较差的学生的特点, 在不违反练习动作基本技术规范的前提下, 可适当降低动作的难度要求。如做“双杠支撑摆动接向内转体90度下”, 可放宽向前踢腿转体时的动作幅度 (即身体躯干与杠面的夹角) , 把考评的重点放在体操姿态、节奏感和艺术感染力的表现上, 不求全责备, 吹毛求疵, 而是区分对待, 主次分明, 兼顾个别, 增强学生完成练习的自信心。再如在武术课教学中, 少数学生由于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较差, 学习动作相对较慢, 且羞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作为教师, 在动作规范性和准确性上对他们不应要求太高, 激励他们能够基本完成套路练习即可。

言语鼓励, 特殊关照教学中, 学习成绩突出, 掌握动作较快且规范的学生, 自然能够更多地得到教师的表扬与“关照”, 这部分学生也更愿意接近教师, 在大家面前也显得信心十足, 但他们毕竟只是少数。因此教师应善于“照顾”大多数, 尤其要多关心和帮助那些“困难学生”。如用“好”、“不错”、“真棒”等语言鼓励一个正在进行练习的学生。虽然此种称赞有时可能是“虚伪”的, 这个学生的动作完成得可能并不怎么样, 但几句简短的赞美之词却给了这个学生以自信和力量, 凭添教学的魅力。

3 教学要求

“非公平竞赛”法是遵循基本的教学原则, 体现体育教学训练方法手段创新的具体运用, 其最终目的是提高课堂授课质量,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3.1 实效性

要正确掌握学生体能、技术、兴趣、爱好等基本情况, 打牢学生身体素质基础, 不断提高运动水平和体育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创新, 是通过长期的教学训练实践总结发展起来的, 其实质是坚持科学性和实效性的原则, 在不违背教学训练原则与规律的的前提下, 使教学训练手段充分适应学生的素质形成和身心的健康成长。

3.2 灵活性

不断变化与完善竞赛评比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增强教学新意, 使竞赛活动不仅比技术比成绩, 而且要比思想、比意志、比智慧。一是教师在布置安排教学进度时, 其重点是体现对整个教学环节的富有弹性的把握, 做到严而不拘, 活而不散, 张驰有度, 二是要体现教学内容与手段的新, 灵活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调动每位学生的锻炼积极性。

3.3 娱乐性

要增强竞赛活动的娱乐性和愉悦性, 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体育氛围,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兴趣、意识和习惯。娱乐性是体育教学活动本质要求的重要体现。它应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教学的全体性, 二是学生的主体性, 三是教学的全面性, 四是学生对教学的认同与接受度, 五是素质和能力的均衡发展等。

摘要:体育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是教学思维的创新, 是在不断总结提高中进行的。本文就“非公平竞赛”法在教学中的运用与应注意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竞赛法

参考文献

[1] 体育理论教程[M].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3, 9.

[2] 军校教育学[M].海洋出版社, 1991, 2.

上一篇:以“创新”为纽带开展职业教育“三创教育”的思考下一篇:萨提亚模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