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创新战略研究

2023-03-22

第一篇:现代企业创新战略研究

供电企业创新电力营销管理战略研究

摘要: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供电企业进行一定的革新,这样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供电企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企业之一,就现今的情况而言,需要在电力营销管理方面进行一定的创新,减少客户的投诉情况,同时提高市场的占有量,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达到双重提高,这样才能对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做出较大的贡献。我国对供电企业一向非常的重视,因此在政策上给予了一定的支持。

关键词:供电创新营销

我国的社会经历过几次较大的变革,形成了现今繁荣稳定的情况。供电企业作为与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的企业之一,本身就负有非常重要的责任,对于现阶段的情况而言,需要将电力营销管理战略进行一定的创新,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居民。从客观的角度来说,供电企业已经做出了很好的成绩,但社会的发展步伐不断的加快,人们的需求又不断的提高,以现今的电力营销战略,很难适应今后的发展,必须提前进行一定的创新。本文就供电企业创新电力营销管理战略进行一定的研究。

一、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电力营销管理定位不明确

在我国的绝大部分城市中,供电企业虽然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但对于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却并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的定位非常不明确,导致城市的电力领域没有获得较大的发展。从现有的一些情况来看,如果没有对电营销管理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会在将来的发展中,没有方向,更加会产生一定的混乱情况。本文认为,电力企业的行业作风问题依然存在,缺少自主的价格调整手段。国家对电价控制过死,造成电力企业无权对电价作相应的调整,也无法根据市场电力需求的变化进行调节。由此可见,需要对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进行准确的定位。

(二)电力市场环境持续疲软并恶化

从近几年开始,我国的电力市场出现了一定的衰退现象,有些城市的电力市场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这对国家的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电力市场首先出现的情况就是持续疲软状态,众多的供电企业没有对电力营销管理战略进行一定的

创新,旧有的管理方式又存在问题,并且得不到良好的解决,导致我国的电力市场环境在内部和外部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一些电力市场当中的龙头企业,因为外部市场的持续恶化,也出现了一定的低迷现象,持续的恶化对整个电力市场形成了一定的恶性循环。部分电力企业,特别是电力生产企业的开工率不够,造成许多企业的产品积压,从而导致用电量不断增长,同时也加剧了电费的拖欠,欠费停电现象则造成了两败俱伤的局面。对欠费用户采取拉闸限电或停止用电措施,是目前供电企业用于追缴电费的最主要方法。该方法对那些产品销路不佳或濒临破产的企业来说,无疑是加剧了其破产的步伐,致使欠账变成了死账。限电和停电的结果进而带来售电量的急剧减少。由此可见,在未来的工作中,必须将电力营销管理战略的创新工作放在首位,坚决打击这些问题,将其中的隐患和漏洞彻底的清除。

(三)运营商业化同管理法制化之间存在矛盾

我国的供电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电力营销管理战略,从而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原本对社会的发展能够起到较大的积极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供电企业的运营呈现出了过渡商业化的状态,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此时,国家势必会出台一些相关政策和法规,这就与运营的商业化形成了一定的矛盾。从现有的情况来看,运营商业化同管理法制化之间的矛盾呈现出了愈演愈烈的态势,对整体的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而受到伤害最大的就是广大的居民。目前,供电企业基本上都采用了商业化运营和法制化管理的方式。虽然政企得以分开,但是供电企业仍要接受政府的监管。所以,在保证商业化运营的同时,供电企业还必须严格按照政府规定的电力营销管理政策与业务范围,来进行电力市场的营销管理工作。

二、供电企业创新电力营销管理战略的研究

(一)改变传统的电力营销管理机制

传统的电力营销管理机制存在较大的漏洞和隐患,比方说有些时候并没有做到完全的为居民考虑,单纯的考虑经济效益,忽略了社会效益,并没有办法使供电企业长久的发展。这些都是传统的电力营销管理机制所存在的重大问题,需要对此进行一定的改变。本文建议按市场需求建立供电企业的营销机构,变过去的“用电管理机构”为“电力营销管理机构”,将原来的单一职能转变为市场开发、

需求预测、业务决策、客户服务、电力销售、公关设计、新技术开发、服务咨询等多种职能。多种职能的开启,能够帮助供电企业更好的进行电力营销管理工作,同时对于现阶段的一些投诉问题,或者技术问题,甚至是合作问题,都能够良好的解决。机制对于供电企业而言,是一个核心的部分,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将实际的情况良好的结合进去。

(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我国的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之所以能够在电力方面获得较大的发展,原因之一在于供电企业非常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现阶段对人才的要求与过去有一定的不同,过去注重在某一方面较为突出,现今的人才主张“高素质”,换言之除了要有特别突出的一个方面以外,在其它方面也要做到一定的标准才行。努力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能够让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工作有效的进行,同时在空间和时间上会有一个良好的把握。本文认为,电力营销管理的成功运营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电力企业必须针对目前员工素质的现状,加大对职工素质的培训力度,鼓励职工积极参加自修和函授等多种方式的学习,使职工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升。同时还要加强对电力营销服务职员的挑选、培训和考核,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营销管理队伍,使营销管理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三)提供优质高效的电力产品

供电企业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了为居民提供一些基本的服务以外,还要不断的研究优质高效的电力产品,这样才能从各个方面满足居民的生活和工作需求。首先,供电企业需要使用灵活的电价策略。一成不变的电价对于居民而言,并不是最好的策略,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以及居民的收入情况,国家的政策,还有服务的不同人群,活泛的调控电价,让供电企业和居民双方都有获得一定的利益。其次是要大力的宣传电力使用效果,由于现阶段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社会的发展将会逐步的取代煤气一类排放污染气体的东西,因此电力将成为未来的主导能源。供电企业需要进行大力的宣传,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电力营销管理。第三,详细的分析用电市场情况。供电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对用电市场的情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这样不仅便于供电企业调整电力营销管理战略,同时能够在将来的发展中,有效的与居民进行沟通,减少与居民的摩擦,达到一个和谐共处的状态。这也是国家所大力提倡的。总之,提供优质高效的电力产品,对社

会、居民、供电企业三方都有很大的好处,在将来的工作中,需要不断的深化和加强。

总结:本文对供电企业创新电力营销管理战略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从现有的一些情况来看,我国的供电企业已经获得了较大的成果,并且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增长,总体的电力营销管理战略也进行了有效的创新。对于供电企业的问题,还是需要进行一定的探究,不断的找寻更好的方法,将问题彻底的解决。我国的幅员非常辽阔,相信在将来的发展中,供电企业会有一个更大的建树。

参考文献:

[1]张继明.新形势下供电企业与电力市场营销管理[J].科学之友(B版),2009(08).

[2]陆之洋,向强飞.供电企业的营销策略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3]郑建华,高德岐,赵勇.电力营销稽查监控平台的建设与实施[J].中国电力教育,2012(27).

第二篇: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战略转型研究

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战略转型研究--以宁波为例 摘 要: 2012年是实现“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我国企业如何在新的产业嬗变背景下实现转型升级,已成为业界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提出以技术创新实现企业转型的构想,在可行性分析基础上,以宁波企业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及能力评价,明确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转型升级战略方向,并提出具体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 技术创新,战略转型,实证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十二五”时期既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期,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市场经济向深度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和产业创新更加普遍。同时,土地、成本、环境等阶段性发展瓶颈也日益凸显,加之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需求约束加剧。对我国企业而言,转型升级无疑成为“十二五”发展的主线。转型不同于微调,是从一种类型和方式转变到另一种类型和方式的“质变”,这种“质变”必须依靠创新来驱动。因此,企业转型与创新是“十二五”期间的两个关键词,实施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深入探讨我国企业转型与升级的嬗变策略,本文选择宁波为实证研究对象。宁波作为我国传统的外向型经济大市,90%以上的产业与外贸相关联,企业转型的现实压力也更为直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二、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企业战略转型可行性研究

提出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企业转型构想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可行性。一方面,目前技术对企业的影响程度正在逐渐加大,技术创新已不是单纯的涉及研发部门的活动,而是贯穿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企业经营全过程的活动。国内有学者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已经不是低层次的职能性战略,也不是企业经营战略实施的工具,而是一种市场经济运作模式下企业自适应的动态战略,已成为企业总体战略的核心。

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战略可以为企业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战略支撑。技术创新可以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战略层面的设计重点,而且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将有助于其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因此,研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与对策,有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使企业竞争优势增强。

因此,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总体战略的核心,以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为目标,为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服务,可作为变革时代下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三、基于宁波的实证调研与分析

(一)宁波企业技术创新现状与能力评价

本文在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定义的基础上,结合宁波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从创新倾向、资源投入、管理能力、创新绩效等四个方面对宁波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

1.创新倾向。创新倾向是对创新愿望的真实性和强烈程度的反映,主要表现为企业的创

新欲望、创新环境支持等方面。近年来,宁波企业对技术创新越来越重视,自主创新欲望不断加强。以纺织服装企业为例,2010年,企业用于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到7.05亿万元,同比增长了28.88%。与此截然相反的是,购置技术成果费用,全年累计只有2106万元,同比降低了32.54%。可见,宁波纺织服装产业更热衷于科技活动,注重自主创新和新产品研发。此外,在中国社科院发布《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宁波创新环境竞争力排名第九,位列15个副省级城市第四位。可以说,其创新环境具有相对优势。宁波在全国较早开展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对策研究,从1999年完成《建设宁波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构想》、《关于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起,宁波企业技术创新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全球金融危机这一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下,通过开展“宁波市建设国际先进城市的科技支撑研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服务体系研究”等专题研究,进一步提高了全市的创新意识,全社会已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发展氛围。同时,政府对技术创新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建立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形成了较完善的区域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2.资源投入。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是指企业投入技术创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主要包括研发(R&D)投入和人力投入。R&D投入方面,宁波企业R&D经费投入总量和强度明显偏低,社会化的科技经费投入机制远未形成。2010年,宁波的R&D投入强度(R&D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虽比2005年提升了0.8个百分点,但仍低于浙江平均水平1.82%和全国平均水平1.75%。R&D投入水平偏低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外部知识的吸收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成长。由于内部研发能力的缺乏,企业一方面难以独立地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另一方面也难以有效地吸收外部知识和技术,导致宁波市多数工业企业无力进行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战略研究,技术创新活动普遍维持在一些低端技术的研发上。

在人力投入方面,虽然宁波已经初步形成了由中高层次人才构成的企业创新智力体系,但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的现象依然存在。2010年,宁波专业技术人员59.5万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仅3.2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38%,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企业的科技人员普遍素质偏低,尚未形成适宜高水平人才的创新环境和氛围,致使研究与创新能力较弱。这导致一方面,靠应用现有成果进行技术改造推出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较少;另一方面,企业技术储备不足,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科技的多方面需求。

3.管理能力。创新管理能力是企业从整体上、战略上安排技术创新和组织实施技术创新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创新战略、创新机制等。从调研中发现,宁波企业创新管理能力良好,企业创新战略与机制均已有一定程度的设计规划,但仍存在技术开发机构量少且运行质量不高等问题。技术开发机构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核心组织,但从宁波整体而言,开展R&D活动的企业及企业办科研机构总量少,研发方向多注重短期利益,缺少长期的原始创新,其运行质量不高。即使设立了R&D部门的企业,也普遍缺乏独立的R&D能力,从而严重制约了企业科技活动的开展与科技活动的实施,影响了科研项目的深入研究。

4.创新绩效。创新绩效是指实施采用新技术后,企业价值的增加,表现为新产品产出、创新成果等。从新产品产出来看,宁波企业创新产出能力较强。新产品产值是企业自主创新的直接成果,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1863.2亿元,同比增长48.1%,增速高于工业总产值12.7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17.1%,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

然而,从创新成果来看,企业技术创新实力较薄弱,缺乏产品核心竞争技术。宁波市专利申请数虽然在全国遥遥领先,但从授权专利结构来看,外观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占了大多数,发明专利占比较少。2010年,宁波授权发明专利占授权专利比例为4.65%,低于全国的10.77%和全省的5.59%,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居后。企业的主导产品大多以引进跟踪模仿为主,并以价格低廉取胜,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二)基于技术创新的宁波企业转型战略方向

通过对宁波企业技术创新现状与能力分析发现,企业受规模、资金、实力所限,在科技创新中投入的人力和经费偏低,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足,核心竞争力尚需强化。

四、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战略转型对策建议

从对宁波企业的实证研究来看,其在技术创新层面上的问题正是当前我国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所遇到的普遍问题。对于这些问题,需要从总体上对待,通过系统性的对策和举措加以解决。

(一)探寻技术创新模式,逐步实现战略转型

一些中小企业可以以模仿创新为基础,寻求自主创新之路。日本、韩国等国成功的经验表明,引进技术是缩短差距、节省投资、争取时间的捷径。在近期及相当长的时间内,引进技术对我国企业争取竞争优势、占领国内市场、加快转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然而,长期来看,模仿创新模式只是企业寻求自主创新的基础,自主创新才是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更应该结合自身条件,寻找自主研发与创新,以此实施企业战略转型。此外,对多数企业而言,合作创新是要注重的创新模式,可以依靠企业间或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内外部力量的联合创新,优化创新资源组合,缩短创新周期,分摊创新成本,分散创新风险等优势。可以说,大、中、小企业均需根据自身条件及产业市场环境,努力探寻适合自己的创新模式,有梯度地实现企业的转型。

(二)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提供转型升级资金保证

实施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企业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完成技术创新活动。因此,除了企业自身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以外,政府也要加大创新资金的投入总量,同时要加强对投入资金的管理。同时,企业可通过合资合作形式,吸引外资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或通过发行债券、股票或成立基金形式,吸引社会资金用于技术创新;还可结合企业技术创新的具体途径,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增强投入,如科研院所、高校以成果方式投入或人才投入等方式参与企业技术开发等。

(三)提高企业人员的技术创新素质,提供转型升级人才基础

优化技术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加强技术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和管理,是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企业一方面应发挥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尊重和支持创新;另一方面,应调动企业技术创新人员的积极性,强化企业内部技术专业人才的管理与开发,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约束,建立与科研机构、大学和各同行企业形成人才互动的机制。此外,还要提高企业职工的技术创新素质,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各类培训,实施人才兴企战略。

(四)制定持续的技术创新机制,提供转型升级的软支撑

企业应该有专门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机构和与之相适应的机制。目前,我国仍有许多企

业尚未建立技术创新机构,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因此,建立高效灵活和权责明确的组织管理制度,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机制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五)提升产品核心技术培育能力,提供转型升级的硬支撑

走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企业转型之路,提升产品核心技术及品牌附加值,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此路径关键所在。在全球竞争中,我国的企业多数仍处于产业链的底部,企业核心设计与技术缺乏,不能契合新市场的需求,从而造成了处于被动的局面。为此,企业要采用技术创新战略,沿着微笑曲线尽可能的向两端衍生,强化设计与品牌营销,实现战略转型。

作者:魏明

出处:《企业经济》

单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

经济类别:企业改制

库别:中经评论子库

第三篇:创新驱动背景下我国电力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摘 要:创新驱动开创了电力企业发展的新篇章。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电重工”)亟待寻求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电力企业的发展现状,借助SWOT分析法剖析了华电重工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对华电重工的发展战略及实施措施进行了研究,以期探讨如何塑造适合我国电力企业发展的经营管理战略规划。

关键词:创新驱动;华电重工;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8)4-79-4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8.04.019

Abstract: Innovation driven has opened a new chapt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change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conomic situation and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industry, Huadian Heavy Industries Co., Ltd.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Huadian Heavy Industries") urgently needs to seek furthe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Huadian Heavy Industries with the help of SWOT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 and studie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of Huadian Heavy Industry, in order to explore how to shape the management strategy planning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 in China.

Key words: innovation driven; Huadian Heavy Industries; SWOT analysis

1 创新驱动背景下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战略思想为指导,电力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电力企业从改革开放至今已走过30余年,经历了集资办电、政企分开、厂网分开等阶段,逐步从承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企业到自主经营的现代化、公司化企业。随着国家开始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电力企业纷纷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积极推进核心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示范工程建设等,开创了电力企业发展的新篇章。但是,我国电力行业整体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等难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能源结构问题依然突出,电力行业中的一些关键装备和材料都有赖于进口。

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12月,是中国华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的核心业务板块及资本运作平台、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工程技术产业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业务涵盖国内外电力、煤炭、石化、矿山、冶金、港口、水利、建材、城建等领域,已成为电力行业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在创新驱动背景下,随着国内外电力行业的变革发展以及新能源的崛起,电力行业正在逐步推进市场化进程,华电重工既要适应不断变革的行业环境和经济形势,也要时刻关注自身发展,如何保持自身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成为华电重工现阶段的战略发展重点。

2 我国电力企业发展的SWOT分析

在总结我国电力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用SWOT分析法,对华电重工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见表1)。华电重工虽然在技术实力和合作发展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自身体制的弊端和人才的流失率高也使企业发展面临一些问题;电力行业本身的发展空间和绿色可持续能源的发展前景给华电重工带来一定的机遇,同时我国整体经济实力水平和电力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也给华电重工的发展增加了压力。我国电力企业发展的具体SWOT分析如下。

2.1 优势

2.1.1 技术实力雄厚。我国电力企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积极转变发展理念,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能源转型升级。首先,发电方面,2015年全国电力工程建设中电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3 936亿元,比上年增长6.78%,占全国电力工程建设完成投资总额的45.90%,国家对发电工程的建设力度逐渐增强;其次,输电方面,截至2015年底,全国电网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60.91万千米,比上年增长5.46%;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33.66亿千伏安,比上年增长8.86%,我国的电网跨省区输送能力进一步提升。

作为五大发电集团下属二级单位,以发电为主业,华电重工建立了“由公司领导层领导,由研发及科技管理中心组织管理,由各事业部及其各分子公司技术部门实施研发”的三层次技术研发组织体系,设有北京、上海、天津、郑州技术中心,技术研发人员约占公司员工总人数20%。被评为“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十百千工程企业”,拥有物料搬运及仓储工程、轻型钢结构工程、特种设备(压力管道、起重机械)等甲级设计资质与制造许可等20余项资质,已取得专利技术200余项、科技奖项60余项、行业和国家工程建设质量奖5项,大型散料装卸输送成套设备跻身中国机械工业优质品牌。

2.1.2 注重国内外合作。近年来,我国积极加快“一带一路”能源领域中的合作,与重点国家和地区合作建设能源项目,其中能源装备和核电“走出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5年,电力企业分别与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的地方政府、企业、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战略合作;我国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与国际能源署(IEA)建立了联盟关系,由能源宪章组织的受邀观察员国变为签约观察员国。

华电重工一直重视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最早一批开始做跨行业物料输送,华电重工的技术、总承包能力一直深得国外行业认可;在噪声治理业务方面,华电重工与上海交大、美国声与振动研究所、清华大学、中科院声学所、北京劳保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并和香港大学、英国IAC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开展相关降噪技术和产品研发工作,并参与完成华电集团噪声治理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

2.2 劣势

2.2.1 体制存在一定的弊端。虽然自1987年国务院逐步开始实施“政企分开”,但是大多数电力企业作为央企、国企,在机构管理上依然残存着体制弊端,比如电力行业中的一些输电项目属于垄断业务,国企依靠自身体制优势得到这些项目,但实施中却缺乏创新性、积极性;机构设置上,虽然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但依然未摆脱行政化机构运行导向,无论是规章制度还是业务流程、人事管理,都体现不出市场化的竞争机制和公司化的运营理念。

以华电重工为例,作为央企下属公司,首先,市场化业务方向与行政化管理体制有一定的冲突,组织机构不够合理,经营层下设职能部门、研发及科技管理中心、事业部、分公司和子公司5个部分,其中职能部门下设10个分部,而研发和销售部门仅下设5个分部,分公司和子公司共有9个,行政管理组织庞杂,而业务部门组织布局过于简单,有待科学细化管理。其次,审批流程过于复杂、拖沓,不如一些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灵活,影响业务部门的办事效率,有可能延误商机。再次,人力资源管理建设有待优化,受到体制影响,收入不能稳步或大幅提高、提升主要看资历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员工工作热情不高。

2.2.2 “双创”环境导致员工流失率高。市?鲂枨笸贫?了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生活方式、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使得人们在就业方式上有了多种选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应运而生,80后和90后年轻创业者、大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创业者并称“创业新四军”。“双创”时代的来临,对于企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人才流失严重,尤其是电力行业中新能源这类国家鼓励的领域,创业政策优惠力度大,激发了人才的创业积极性。

华电重工在电力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聚集了大批电力专业高学历和高层次人才、海外留学人才,但是由于地处北京,受到近几年北京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的举措的影响,华电重工的人才流失情况严重,尤其是技术人员和海外人才。

2.3 机遇

2.3.1 电力行业有一定的市场发展空间和实力。基于近五年的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的情况来看[1](见表

2、表3),水电、核电、风电能源的生产量和消费量的情况都优于其他能源。具体来看,虽然近五年能源生产总量有所波动,年平均增长率呈负增长,但是水电、核电、风电能源生产量近五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0.28%;消费总量呈现下降趋势,而水电、核电、风电能源近五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0.44%。不难看出,水电、核电、风电能源的生产量可以满足消费量,并且消费量是逐年增长的,说明电力行业有一定的市场发展空间,并且现阶段的技术也可以保障生产需求。

2.3.2 从生态角度来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电力产业成为主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2]。能源消耗可以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头戏。

华电重工以“创造绿色生产、促进生态文明”为己任,践行“拼搏进取、严谨高效”的企业精神,秉持“诚信求真、创新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奉行“客户至上、价值导向”的经营理念,坚持科技导向、资源协同、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为深入贯彻国家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要求以及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发展绿色可持续的电力行业,华电重工研发、引进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应用绿色能源产品,着力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系统方案提供商。

2.4 挑战

2.4.1 从经济角度来看,我国经济整体实力有待提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13―2016年,我国GDP年均增长7.2%,平均增长水平高于同期世界2.5%和发展中经济体4%;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在30%以上,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位[3]。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国在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经济结构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距离。

2.4.2 从行业发展现状来看,竞争压力较大。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和高端装备制造创新工程等五大工程已经全面开始实施,电力行业有一大批工程类企业特别是大型民营企业和中小型技术创新型企业,开始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力度,力图通过提高质量与服务水平赢得竞争优势,打响品牌,从中低端向高端需求定位进发,提高我国制造业整体实力,同时也给华电重工的未来发展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

3 我国电力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华电重工为代表的我国电力企业虽然具有技术和合作等方面的业务优势,但也存在组织机构设置不科学和人才流失等内部管理问题;面对电力行业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环保新能源的新业务需求带来的发展机遇,华电重工还要面临同行竞争和整体经济发展欠佳的压力。可见,我国电力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应继续发扬自身优势,把握行业市场机遇,改进管理弊端,从政策、技术、人才等多角度迎接同行竞争的挑战。

首先,拥有前瞻性的战略嗅觉,洞察电力企业发展方向。政府制定、修改政策普遍具有滞后性,企业应顺应市场、经济环境变化做到与时俱进,根据自身市场、融资、税收减免等方面的需求密切关注、预测政府态度和政策走向。四大高耗能行业用电快速回落导致第二产业乃至全社会用电增速明显放缓,而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第三产业用电量持续高速增长,电力企业可以将业务的重心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倾斜。华电重工地处北京,北京第三产业尤其是信息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之首,可以把握这一地理优势,率先发展计算机信息产业的发电业务,抓住市场先机。

其次,以创新带动技术进步,为电力企业占据更多市场。近年来,创新行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特别是地处北京、上海、广州等科技、经济发达地区的电力企业,应结合地区优势和特点,加强创新投入,在研发方面向“高、精、尖”项目发展,着重提高科研水平,同时调整产业结构适应现有产业布局,缓解能源问题。华电重工应在继续发展优势项目的基础上,结合新技术、新市场的需求将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成为新兴的高精尖产业,以高新技术拉动产业经济增长,这样不仅缩减了创新成本,还能在竞争激烈的传统业务和广阔市场的新兴业务中同时占据一定的地位。

再次,开放协同、走向国际,达到合作共赢。我国的电力企业不应再“闭门造车”,而是通过“互联网+”、开源技术平台等方式,实现资本、市场等要素资源的聚集融合,增加与国内外市场、资本互动的机会。一方面,紧跟国内政策方向,发展区域间合作,比如2015年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共同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提到,实施国土生态整治、清水、大气污染防治等一批重点工程,将治理需求切实转换为工程措施,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规划给华电重工与天津、河北相关企业进行新能源、环保项目合作提供了机制保障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通过发挥央企的技术、资本优势,与国外市场交流,促进技术与社会需求、资本等要素的有效对接。在打开国际大门的同时,不应盲目追求国际市场发展趋势,而是要坚持以自主创新参与国际竞争,着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群。

最后,借鉴“蓝海思维”,调整电力企业竞争战略。W。钱?金教授和勒妮?莫涅教授认为企业的竞争战略选择通常会在“差异化”和“成本领先”上二选一。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增长渐缓的需求环境下,任何一种战略的结果都是缩小企业的获利增长,企业应把关注点从供给方和竞争对手转向客户,低成本为客户提升价值,通过挖掘、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开创“蓝海”,实现“差异化”和“成本领先”并重,使企业获得持续性获利增长。对于以华电重工为代表的电力企业而言,现阶段应重点关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号召,重组客户和市场的潜在需求,剔除现有业务中重污染的元素,将发展重点定在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方向,构建和发展绿色、安全、高效的能源产业体系。

另外,还应加快培育人才,抢占竞争核心。我国各省市都利用落户、工资补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抢占”高层次人才。而企业间的竞争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通过自身魅力和待遇可以吸引人才,但是培养和保有人才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根本。包括华电重工在内的大部分电力企业都正在面临由于“双创”等外部环境带来的人才流失率高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应放在提高人才的归属感上。一方面,为员工定制成长计划,使其找到工作价值,比如实行轮岗制让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实施各种人才计划为员工发展指引方向、提供培训机会提升员工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完善激励机制,增加对个人和企业发展的信心,比如建立定期晋升和优秀评选制度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通过拓展训练等方式增加员工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能源生产总量和构成[EB/OL].(2018-04-02)[2018-04-05]http://data.stats.gov.cn/tablequery.htm?code=AD0H.

[2] 习近平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EB/OL].(2017-10-18)[2018-03-10].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18/c414305-29594512.html.

[3] 来之不易的亮丽成绩单: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建设成就综述[EB/OL].(2017-10-02)[2018-03-10].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02/c64387-29571673.htm.

第四篇: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习惯战略研究

摘 要:知识和创新愈来愈成为企业持续高效的不竭动力,成为其走向国际市场和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因此,如何提高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使民营企业的创新从被动应付变为主动创新的一种习惯,并以知识 产权的战略加以包装和运营,这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增长的一个有效突破口。

关键词: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习惯战略

一、引言

浙江是一个中小外向型民营企业特别发达的省份,在实施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战略中,浙江民营企业从制造和经营皮鞋、服装、眼镜、打火机、低压电器等科技含量低的产业入手,在国际市场中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不断壮大的变化历程。目前,全省95%的企业为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创造了浙江省70%以上的GDP,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和支撑点。[1]所以,分析浙江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战略对我国民营企业的转型和发展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近年来,在面对全球化的知识经济竞争中,浙江不少民营企业遭遇了知识产权纠纷、反倾销调查等新问题的打击,使主要依靠引进、消化、吸收而“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认识到在过去20年以来凭借的最大优势即灵活的机制、块状经济的集聚和专业市场的营销正在逐步淡化甚至消弭,仅仅依靠低水平模仿、低成本取胜的竞争策略在知识经济时代缺乏长远的竞争力,长此以往,还会成为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民营企业正面临着传统经营模式的一个新的转型,已经到了一个以创新求发展,以创新求地位,以创新决高下的新阶段。企业应当从战略高度认识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结合的重要性,适时制定应对措施并有效付诸实施,以克服民营经济固有的缺陷,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

二、自主创新内涵与知识产权战略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因此,我国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崛起,必须走自主创新之道。

然则何为自主创新?最早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德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五种创新的理论,它的意义在于把创新与市场结合在一起。[2]1995年在欧盟的《创新绿皮书》中对创新的定义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内成功地生产、吸收和应用新事物,它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使得满足个人和社会需求成为可能。

因此,创新不能简单阐释为创造新的东西,它更强调的是创新成果通过市场化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发展至今的创新大体有三种主要类型,就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本文中民营企业的创新主要指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的技术创新。而在创新前冠以“自主”并非意味着自力更生地完成所有创新活动,它强调的是创新的出发点基于本国和本国国民的利益,相对应的创新主体是在中国资本控制下的本土企业群体,其进行的创新活动既可以是本土企业独立完成的,还可以是本土企业起主导作用的创新。但不管是何种创新,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市场化

过程中,本土企业都应当是自主创新活动的最终受益方。这就需要将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的包装和运营结合起来。

知识产权是将知识产权化了的无形资产,体现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就是将创新成果从科技优势转化为受法律保护的市场竞争优势,形成了企业的知识资本,成为企业体现竞争力的核心资源。企业自主创新中的知识产权战略即指为实现和保护创新成果的相关权益,建立有效运作的知识产权制度而进行的全局性谋划和采取的重要策略与手段。由于企业的创新成果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知识产权表现出来,如专利、商标、著作权、植物新品种权、地理标志等,企业的战略也应该围绕自主创新形成专利、商标、著作权等全方位的知识产权产出、运用、管理和保护战略,确保自主创新在知识产权的盾牌下为企业带来最大化的利益。

三、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战略运用中的主要问题

以浙江民营企业为代表,分析其在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战略中存在的“软肋”,建立起应对的有效战略,才能改变民营企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象,逐渐走向成熟和壮大。从总体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不足,且缺乏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意识。近年来浙江民营企业的成功创新,多源于市场选择下的创新,而不是基于市场和产业的有意识创新。因此,由创新压力驱动下进行的创新具有偶然性、被动性,缺乏持续的支持和制度保障,存在创新领域较为狭窄、创新成果的实施转化计划性不强等问题。而且,由于缺乏自身智力劳动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以致创新成果侵权与被侵权的风险较高。据浙江省2007年专利数据显示,申请量达6.89万件,授权量达4.21万件,但其中绝大多数的专利并不是来自企业。[3]另据浙江省知识产权局调查显示,在363家企业2238项自主开发的专利中,转让他人的仅为4项,转让收入4万元;许可他人的仅8项,许可收入30万元。[4]这反映了浙江企业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的不多,市场化的更少。所以,虽然民营企业家已经开始认识创新的重要性,但从创新后申请专利以及实施的调查情况看,其创新方式还是流于表面。主要表现为“口号式”创新,“跟风式”创新,“闭门造车式”创新等形式化创新,在创新的战略管理体制、创新意识的超前性和计划性以及知识产权的战略实施等方面大多数企业还是未有实质性的改革。

2.自主创新研发投入较少,尤其是前瞻性基础研究领域。创新难的主要瓶颈还是资金问题,这也是许多国家正在积极破解的世界性难题。据浙江省抽样调查,高达38.9%的企业反映资金缺乏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困难。[5]虽然浙江省2007年新评上的61家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去年的研发投入是3.05亿元,占销售额的3.69%,远远高于全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0.5%的强度,且超过了发达国家3%的比例。[6]但据浙江省工商联调查,有57.52%的企业没有投入科研经费,中小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的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不到0.2%。一般的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的R&D投入水平平均不到0.5%。[7]另有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在浙江的19万家制造企业中,仅有6%拥有自己的专利。而这19万家制造企业当中,多数为民营企业。[1]由此可见,少数民营企业中的精英研发投入及自主创新能力堪与国外企业相比,而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创新投入和能力与国外企业差距仍然很大,有些企业即使投入新产品的研发,也较注重于短期项目,对长期性的、有市场前瞻性的研究则很不够。

3.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专业的实战型人才欠缺。为了在同国外同行企业的竞争中享有成本优势,粗放型的企业往往寻求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但同时也扼制了

企业创新的活力,再加上很多民营企业内部制度不完善,不但留不住人才,还可能造成技术的流失。通过对1000家浙江上规模民营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学以上的员工只占到23.97%。[8]技术人才尚且欠缺,对知识产权专业的人才引进更是不足。而在国外所有的大中型企业都有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其技术开发投入和从事技术开发的人数占全社会的70%以上,如美国的IBM公司仅专利工程师就有500余人,德国西门子公司在外围为知识产权服务的工作人员达1500人。

[9]此外,民营企业在需要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服务人才时,经常会面临社会供应人才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 转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习惯战略研究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10-09 10:03:00 ] 作者:倪颂文 编辑:studa20

4.自主创新方法传统,导致创新水平较低。创新方法意指创新的技巧与套路。据统计,从1901年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大约有60%~70%的奖项是因科学观念和思路、方法与手段的创新而取得的。[10]如在创新中对专利文献的利用,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利用好专利文献可以节约40%的科研经费及60%的研究开发时间。[11]但相当多的民营企业不善于利用知识产权的信息,在技术开发前没有进行相关文献的检索,导致企业技术开发起点低、耗时长、费用高、效率低。另据浙江省工商联调查,被调查的企业中仅仅18.10%的企业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产品;在企业生产的新产品中,只有不到半数的产品是自己研制的,17.41%的新产品是仿制的。[12]由于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不高,民营企业主要处在产品生产加工环节,大部分关键性环节和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的跨国集团手中。

5.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不强。民营企业的创新成果因缺少知识产权保护而导致经济损失的案例时有发生。虽然近年来浙江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有所加强,出现了中国通领科技集团的中美知识产权胜诉第一案等可喜现象,部分民营企业也已开始建立或筹备知识产权内部管理制度,但其负责知识产权业务的管理机构,不少还是由其他管理部门兼顾。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没有制度化或制度化程度不高,直接导致创新成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法律保护。如海关是对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采取边境保护措施的重要部门,但有近半数的企业不知道可以通过海关保护与进出口有关的知识产权,被调查企业中请求海关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多,将其知识产权向海关总署申请备案的更是少数。[13]此外,民营企业在国外的知识产权申请落后,以致创新成果被侵权时得不到外国法律的保护,这也将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和对外投资产生严重的制约。所以,就大多数民营企业而言,在自主创新成果的保护上运用国内和国际知识产权战略的能力还需加强。

四、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习惯战略

虽然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地域的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创新的知识产权战略的具体需求和重点各有不同,但其创新与知识产权结合的良好习惯都是一致的,主要包括以下五个习惯的培养:

1.创意与知识产权意识结合的习惯。意识决定行动,源于激励。创新习惯的养成,首先在于头脑中创新意识的培育,可以根据企业的经济实力以口头、书面、网络、电视广播、创新竞赛活动等形式多样的途径,营造企业全体职工创新文化的氛围,使其成为向传统挑战,向主流挑战,向权威挑战,向权力挑战的创意摇篮,并将创新的意识知识产权化。即在创意之初,形成创新目标成果的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利用国内外市场的分析,知识产权报、知识产权信息网等提供的先进技术信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创新。在通过检索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技术创新的方

向、领域和确立研究、开发项目,不仅能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还可能做到在避开他人权利的情况下有效保护自己的权利。所以,定期的创新宣传必须结合知识产权知识的普及教育,使所有的员工都在创新的氛围下把知识加以产权化的理念去发明创造,由此形成企业生生不息的内在创新动力。这种“动力”使得企业个人的推动式创新逐渐转变为团队习惯性创新的体制,以实现企业的不断扩展、调整或转型的需要。

然而,仅有意识还不足以转化为行动,所以企业激励机制的形成也至关重要,除了要有意识充分利用政府对于企业创新和专利申请以及示范企业等一系列的激励政策外,企业还必须建立自身的激励制度,包括金钱、物品等物质的激励和岗位的升迁、嘉奖等精神的激励。如对知识产权的发明创造者或持有人进行股权激励,明确其对有关知识产权享有部分或全部的所有权,就是集股权分配收益和股东地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励。另外,企业要注意的是激励的对象不仅仅限于发明创造人,还应包括知识产权所有人、创新成果的转化者以及提出创意者。

2.创新和知识产权人才分工协作的习惯。分工协作产生效率。在现代化的企业模式中,分工合作依然成为一种习惯。然而在创新的知识产权领域,由于知识产权对大多数企业尚属新生事物,没有形成规范的知识产权部门,甚至没有专业的知识产权人才,因而技术创新人才往往因欠缺创新成果实施保护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知识,为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有效保护带来了困难。因此,民营企业不仅需要创新人才,还要配备相关的知识产权人才,以形成两方人才在自主创新领域的阶段化分工和协作的习惯,并建立如海信集团般的“尊敬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人才、造就人才”的良好人才管理机制。但对于部分经济实力欠缺,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民营企业来说,更应注意的是整合人才战略的运用,“世界是平的”[14],人才的分工和协作在信息社会中也不再局限于企业自身,而要学会充分利用全球人才,由社会中介机构或科学院所等完成创新和知识产权人才的分工协作。如浙江省已有5000家民营科技企业与全国500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以企业为主体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15]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即便暂由不隶属于企业的人才完成分工,在经济实力许可的情况下,还是应当在兼顾社会人才利用的基础上,及早建立自己的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群体,以便于随时加强两者的合作,对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战略进行全面的引导和追踪保护。

3.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的习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主要指创新成果的存在形式。创新成果的存在形式有多种选择,如发明创造成果可采取技术秘密的方式存在或申请专利享有一定期限的独占权或获得奖项、发表论文等。然而,对于创新成果而言,必然有其最佳选择,所以企业无须一律强调所有创新都要以专利的形式存在,或因专利的有限保护期限而都选用商业秘密的存在方式,或在有创新成果时急于评奖或参展以获奖等形式存在,此种种行为选择的前提是对创新成果的相关知识产权知识有了充分了解后,或在知识产权专业人士的建议下,才作出的对创新成果参与市场竞争最恰当存在方式的理性选择。避免为完成当地政府的专利指标等原因而盲目申请追求专利数量,或因评奖、论文、参展等行为冒使发明创造丧失新颖性而失去申请专利机会的风险。因此,对创新成果要加以知识产权意识的引导,形成首先考虑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的习惯,以便于后续的在知识产权战略包装下的转化、管理和保护的运作,形成创新成果的有效实施和利益的有效回归,再从回归的利益中提取持续的创新经费和奖励,从而形成创新投入——创新成果——成果转化——利益回收——创新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4.创新成果市场化过程中形成配套知识产权的习惯。企业及时将创新成果通过合作、许可实施、转让等方式尽快地转化为实际的利益,会极大地丰富和激励技术创新过程,为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资产的交易提供条件,从而进一步吸引风险投资者的创新投资,以促进企业资产结构的调整和加快资本的扩张步伐。所以,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益日渐得到企业的重视。然而,企业往往容易忽视在创新技术形态的每一次转化中伴随产生的各种创新的知识资产的存在形式,是否已经是受到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状态。比如从产品研发到包装设计,从服务提供到市场销售,从许可使用到产品销售的过程中,经常会使用和创造出大量的知识产权。而不少企业只注重创新成果的专利申请而忽视成果在开发、推广、销售等过程中涉及的其他诸如商标、地理标志、著作权等配套知识产权保护的习惯,以致在被侵权后因知识产权配套措施不完善而失去了使用知识产权战略防御和攻击的法律武器。所以,企业必须建立促成创新成果转化的市场交易机制,并充分考虑知识产权在产品品牌、包装、设计图纸、说明书等方面的配套防御措施,使创新产品在知识产权的全面包装下入市。

5.创新成果知识产权规范保护的习惯。众所周知,知识产权保护是维护市场经济公平、有序竞争,推动和保护技术创新的、长期稳定起作用的强有力的基本法制制度和有效机制。因此,在前面已提及的知识产权在创新成果的存在形态、市场化的每个过程中的防御作用后,企业还是有必要建立起集信息收集、追踪、分析、评估、知识产权申报、管理、纠纷处理等于一体的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如正泰集团制订了在技术、人事、财务、投资、营销等重要部门和特殊岗位(文秘、档案、财会、打字等)上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效地保护了正泰的创新成果。所以,企业在创新成果进入研发时,就须开始搜集保存有关知识产权研发过程、投入、实施情况等方面的原始记录和基础数据,以备作为主张权利或应诉时的证据材料;在成果进入市场后建立追踪、预警机制,分析比较对手情况以及必要时根据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规则和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选择采取行政或司法的保护,即求助于知识产权的相关部门或起诉法院进行维权,其中涉及创新成果进出口的,尤其要重视海关的知识产权备案和在打击知识产权侵权方面的作用。

总而言之,知识产权保护是一把双刃剑,在强调保护好本企业知识产权的同时,应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产权状况,防止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与此同时,民营企业还要加强与政府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国内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保持联系和合作,及时了解和掌握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新动向和新发展,适时调整企业的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策略。

五、结语

美国《财富》杂志在分析全球最具竞争力企业的成功经验时认为,“第一是创新,第二是创新,第三还是创新”。可见,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自主创新战略成功的关键因素还在于企业家及其管理层。如果没有得到企业管理层的支持,创新的立项、研发投入、转化和保护都会困难重重,且创新和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选拔,战略的制定和有效运作也在于管理层。所以,当务之急是加强所有企业家及其管理层的创新精神培养和必要的相关知识培训,才能带动整个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快速成长起来。目前,在民营企业内生动力尚不充足的情况下,自主创新知识产权战略习惯的形成只能依靠制度的规范,其落实也主要依赖制度的检验。而由于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和企业家

自身意识和知识的局限性,该战略的推行之初还有赖于政府的引导和推动,甚至采取一些强制的检验标准。如对企业负责人及管理层是否具备企业家必要的基本知识进行考核和奖励,并建立完善的创新评价体系,包括制度的订立和实施,研发投入、创新成果、专利数量、转化效益、员工培训时间、知识产权专业人数等具体的评判标准。并在企业的工商注册登记和每年的年检年审时由具有知识产权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对企业的创新知识产权习惯战略的建立和运行进行审核。借此强化所有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知识产权意识和规范,达到自主创新成果的效益最大化,这也将逐渐使民营企业的被动型、适应型创新变为主动的有意识的创新,并以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化的示范民营企业为楷模而向全国推行,从而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威、张乐.浙江多数民企专利申请意识淡漠[EB/OL].中国经济网,2007-04-21.

[2]约•阿•熊比特.经济发展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浙江省知识产权局.2007年专利统计数据[EB/OL].浙江省知识产权网,2008-04-21.

[4]吴晓锋.知识产权保护不能“偏科”——来自浙江高院的调研报告[N],法制日报,2007-04-23.

[5]杨文利.分析:企业成为创新主体要跨三道槛[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03-13.

[6]陶魏斌.浙企研发投入超发达国家 研发力决定竞争力[N].每日商报,2007-11-12.

[7]上海市工商联.上海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调研报告[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8]单东.浙江省民营企业考察报告[EB/OL].

[9]张沙琦.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J].科技创业月刊,2006,

(2).

[10] 赵敏,吴珏.创新的方法[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

[11]毕春丽.构建知识产权损害预警机制——中外知识产权案件之争的调查与思考[N].光明日报,2005-09-15.

[12]浙江省工商联.关于推进浙江民营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调研报告

[J].浙江工商,2005,(12).

[13]童兆洪.民营企业与知识产权司法保护[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14]托马斯•弗里斯德罗.世界是平的[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

[15]何景伟,等.当前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八大特点——浙江民营企业的抽样调查报告[J].浙江经济,2005,(10).

第五篇:关于现代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研究

摘要:中小企业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中小企业要想长期生存下去,就必须进行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本文分析了管理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针对目前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进而提出了几点创新策略。

关键词: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中小企业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它们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体良性发展。当前经济形势日趋复杂,中小企业若想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中求生存,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中获得利益,则必须要解决管理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一、管理制度创新对现代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第一,知识经济的到来使现代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必须创新。在跨世纪的年代,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于企业而言,知识促进了企业的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的变革,知识经济给现代企业,管理带来了全新的局面,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要求,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必须调整产品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效益,总而言之就是要进行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第二,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长期发展,现代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必须创新。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要面对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要改革创新,不断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提高产品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发展。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及时完善组织机构、调整管理模式等,也就是进行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第三,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使现代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必须创新。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经济利润的最大化,特别是中小企业受制于规模和成本的考量,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会使得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削弱其他方面的发展,例如企业内部管理职责不清造成混乱、缺少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缺乏人员激励机制及决策机制等。中小企业只有进行管理制度创新,才能保证各方面的均衡发展,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为了企业现代化的管理及与国际化接轨使现代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必须创新。旧的集权式企业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当前中小企业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足,必须严格根据市场需求,参照国际市场惯例,调整管理组织,要避免企业经营中造成的旧体制无法适应的问题,保证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协调与控制,增强活力,实现各项经营指标。

二、现代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的正常运转要以管理制度作为保障,有效的管理制度能保证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积极运转,但是当前部分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存在着较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管理制度存在认识错误

当前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中存在着两种缺陷:(1)一些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管理方式,对于管理中存在的弊端认识不足,甚至不愿意进行管理制度的改革,只想保持原有的管理方式不变;(2)部分企业管理者虽然认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创新过程中工作片面,使企业制度创新和改革创新不能同时进行,严重制约了管理制度创新的成效。

(二)管理制度的制定并不完善

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并不完善,造成制度不完善的原因有:(1)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的制定存在着偏差,过分强调“以人为本”的工作思维,造成了管理工作权威性不足;(2)企业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足,并且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在产品的安全生产中,对于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容易使企业陷入经营危机。

(三)管理制度的执行缺乏力度

部分中小企业已经认识到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也制定了相对完备的操作流程,但是在真正的执行中,并不能充分发挥先进管理制度的优越性。其主要的原因是,在一些企业中,依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人情关系,很多企业在执行管理制度时,往往需要衡量人情关系,人情大于制度的现象在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这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企业制度创新带了严重的阻碍。

三、现代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措施

复杂的市场形势需要中小企业及时改变自身的经营策略,才能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对于企业而言,盲目地坚持传统的管理思维,不能和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接轨,迟早会被淘汰。因此,企业要重视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解决管理中存在的不良问题,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管理思维的创新

研究调查显示,部分中小企业对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不足,依然摆脱不了传统的经营思维,思维的落后造成了工作的落后,在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经营问题,同时又缺乏相应的市场经济知识,使企业彻底陷入了经营的泥潭中。通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并针对企业自身制定完备的管理流程,对于企业生产、销售、员工培训等方面进行重新的规定,提高企业的整体经营水平。

(二)管理模式的创新

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企业的管理制度革新中,要把握住工作的重点,一方面是对于企业中人才的管理,对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改革要采用优秀的人才执行,并给予其充分的支持;另一方面对于企业事务的管理,要根据事情的重要性,进行等级分割,并把管理工作安排到位。

(三)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

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引导着企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决定了企业管理制度的质量。因此,企业要任用优秀的管理人才,对于企业的管理制度改革进行权利信任,以确保企业在正常的轨迹上发展。

结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再加上和国际企业的接轨,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的中小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一些中小企业没能及时地调整其管理制度,其传统落后的管理方式,终究会被市场竞争所淘汰。因此,中小企业要完善管理制度,积极地进行制度创新,以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平新华.浅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J].经营管理,2013

[2]张丽敏.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J].投资理财,2013

上一篇: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汇报下一篇:新的起点新的开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