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新修订研究论文

2022-04-20

摘要:通过《公司法》修订公司管理制度来保护公司股东利益和高级管理人员利益。换而言之,公司监管体系与公司绩效有着密切联系,适当的监管能够促进公司绩效提升。在资本市场大潮中,公司管理层通过修订章程奠定公司制度的基石,勇于开拓进取,探索和发现公司自身优势,并且不断完善公司监督管理体系。本文主要论述了《公司法》与公司监管体系的相互联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司法新修订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公司法新修订研究论文 篇1:

新公司法对上市公司留存收益影响的实证分析

摘要:2006年我国实行了新修订的公司法,由于其在多个方面进行了修订,其实施对公司的众多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从新公司法变更事项中选取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目的在于研究新公司法实施后对上市公司的主要影响,从而为公司决策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公司法 留存收益 投资 法定公益 金股权激励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公司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主要的企业形式。公司制企业在所有类型企业中所占的比例不是最多,但聚集的资本和对整个经济的贡献却远超过其他类型的企业。公司又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国有企业改制,主要是通过采用公司制度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因此,修订公司法不仅进一步健全了我国的公司法律制度,而且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更强有力的制度支持。本次公司法修订,删除了原公司法46个条款,增加了41条,修改条款达137条,其修订涉及了21个大的方面。新公司法势必会给市场上的公司造成影响。本文将着重关注新公司法中与留存收益相关的事项变更及其影响。留存收益是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所创造的,但由于公司经营发展需要或法定原因等没有分配给所有者而留存在公司的盈利。其包含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其中盈余公积是有特定用途的累积盈余,未分配利润是没有指定用途的累积盈余。留存收益是企业内部融资的重要途径,利用留存收益筹资是指企业将留存收益转化为投资的过程,是企业筹集权益性资本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认为,下述公司法的变更,将会给公司的留存收益造成影响。

(一)删除公司对外投资占公司净资产一定比例的限制原公司法规定:公司可以向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并以该出资额为限对所投资公司承担责任。除国务院规定的投资公司和控股公司外,公司累计对外投资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50%。修改后的新公司法规定:公司可以向其他企业投资,但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成为对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其修改理由:公司实际的经营活动和历年实践表明,对外投资比例的限制并没有发生所期待的作用,很多公司破产倒闭,债权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公司对外投资属于公司的经营自主权,应由公司章程规定,而没有必要由法律对投资占公司净资产的比例进行限制。另外,除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应当允许公司向其他非公司制的企业投资。

(二)不再强制要求公司提取公益金原公司法规定: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利润的5%至10%列入公司法定公益金。修改后的新公司法删去了上述规定。因公司提取公益金主要是用于购建职工住房,住房分配制度改革以后,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企业已经不得再为职工住房筹集资金,公益金失去了原有用途。实践中出现了大笔公益金长期挂账闲置、无法使用的问题。

(三)明确规定了公司可以回购本公司股份的比例原公司法对此没有规定,修改后的公司法规定:公司回购本公司股份并将股份奖励给本公司职工,其回购总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已发行股份总额的百分之五。用于收购的资金应当从公司的税后利润中支出。公司回购本公司股份并奖励给公司职工的,所收购股份应在一年内转让给职工。这是为我国实行股权激励奠定基础,为证券法等法规在此方面的修订与完善提供了前提条件。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法律障碍得以消除;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的全面展开,将逐步增强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为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构筑良好的市场基础。国内实施股权激励的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也将逐步完善(赵旭东,2005)。

本文研究是基于新公司法实施了一年的背景,从公司法变更事项的角度,分析了公司法变动前后上市公司留存收益的变动原因,以期为公司决策层有效的利用这些变更事项、更好的管理公司留存收益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留存收益是一个历史概念,是指企业按规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盈余公积金、根据投资人意愿和企业具体情况留存的应分配给投资者的未分配利润,是企业从历年实现的净利润中提取或形成的留存于企业的一种内部积累。根据《公司法》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依据公司章程等对税后利润进行分配时,一方面按照国家法律的规定提取盈余公积,将当年实现的利润留存于企业,形成内部积累,成为留存收益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分配利润或股利后的剩余部分,则作为未分配利润留待以后年度进行分配,这部分同样成为企业留存收益的组成部分。因此,留存收益=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首先,如果公司对外投资比例扩大,将会引起留存收益的变动;同样,取消法定公益金并将其转为一般盈余公积,会造成盈余公积的变化,对留存收益造成影响;如果回购本公司的股份,此部分支出也会对公司留存收益造成影响。由于上市公司回购本公司股份的支出金额难以获得,这里近似使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占总股本的比例大小来衡量。其次,关于公益金结余的处理,根据财企[2006]67号《关于《公司法》施行后有关企业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企业对2005年12月31目的公益金结余,转作盈余公积金管理使用;公益金赤字,依次以盈余公积金、资本公积金、以前年度未分配利润弥补,仍有赤字的,结转未分配利润账户,用以后年度实现的税后利润弥补。再次,新公司法修改了公司股权回购和高管股权转让限制的规定,事实上排除了股权激励的主要法律障碍。这两条改动的最大价值是可用来设计股权激励的制度构架。同时,规定了用于回购股票的资金应当从公司的税后利润中支出。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上市公司对外投资比例因公司法修订而发生的超过净资产50%的变动额,上市公司法定公益金取消后的数额,以及股权激励占总股本的比例大小,这三个方面将对公司留存收益在公司法修订前后发生的变动差异产生影响,其中后者的影响程度最大。

假设2:上市公司对外投资比例因公司法修订而发生的超过净资产50%的变动额,超过50%的程度越大,公司留存收益在公司法修订前后发生的变动差异也越大,且留存收益呈减少趋势;股权激励占总股本的比例越大,则留存收益发生减少变动。

假设3:上市公司法定公益金取消后的变动数额,如果是正数的变动,则留存收益不发生变动。如果是赤字的变动,则留存收益有可能随之增加

(二)变量设计 本文设计(1)留存收益因公司法在修订前、后期发生变动的差异:LCSY=[(2005年、2006年留存收益的差额)一(2004年、2005年留存收益的差额)]/(2004年、2005年留存收益的差额);(2)上市公司对外投资比例因公司法修订而发生的变动:TZ=对外投资额/净资产-50%;(3)上市公司法定公益金的取消额:GYJ=取消后转出的原公益金账户余额的自然对数;(4)股权激励的程度:GQJL=股权激励的股份数/总股本。

(三)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07年3月20日深、沪A股上市公司周成交金额前后20名的公司(共80家)作为研究样本,剔除金融企业、sT公司、无2004年资产负债表的上市公司(剩51家),加入31家实行了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实行了股权激

励的上市公司总共38家,在周成交金额前后20名的公司中已有7家),共82家公司作为样本。研究数据均来自新浪财经纵横一股票专区(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indexshtml)。本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四)模型设计根据影响留存收益的各种事项变动因素,以TZ、GYJ、GQJL为解释变量,LCSY为被解释变量,建立如下多元回归模型:LCSY=β01TZ+β2GYJ+β3GQJL+e,其中e为差异数。

三、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各变量的相关性分析(表1)是变量间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的检验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LCSY与TZ,GQJL这两个变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所以可知,随着公司对外投资额超过净资产50%的比例越大、股权激励占总股本的比例越大,公司的留存收益呈减少趋势。这一结论验证了假设2。LCSY与GYJ是反比例关系,但-0.022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不能证明GYJ与LCSY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线性相关关系。如果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会使得各变量的标准差偏大,这使得t检验的值变小,严重情况下会对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判断失效。这里采用方差膨胀因子(VIF)来检验多重共线性。一般认为,如果解释变量最大的vif>10,或者mean vif>1,即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以上相关系数均未超过正负0.5,结合其他变量的相关系数分析并计算VIF的值(所有变量的VIF值均未超过10),结果表明模型中不存在明显的共线性问题,可以作为多元回归分析的基础。下面用回归分析进一步检验假设。

(二)回归分析在模型中,计算后的F值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表明回归方程显著,以上述解释变量来拟合“留存收益因公司法修订,在修订前、后期发生变动的差异”在整体上是可行的。此外,样本回归的拟合优度接近60%,说明本文选取的三个解释变量可以解释“留存收益因公司法修订,在修订前、后期发生变动的差异”的58%以上。因此,这个模型从整体上看是合理的。

在(表2)的回归结果中,TZ(上市公司对外投资比例因公司法修订而发生的变动)和GQJL(股权激励的占总股本的大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回归系数分别为-0.3041和-0.8423,说明这两个变量对“留存收益因公司法修订,在修订前、后期发生变动的差异”的影响程度较高。其回归系数均为负,且在l%水平下显著,即Tz和GQJL对LCSY有显著的反向影响:随着公司法变动后投资额超过净资产50%的比例增加,公司的留存收益变化额减小;随着公司股权激励占总股本的比例增加,公司的留存收益变化额也会减小。而GYJ(法定公益金取消额)并不显著,t值为-1.18,因此,其对“留存收益因公司法修订,在修订前、后期发生变动的差异”虽有影响但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如下情况造成的:如果2005年底公司的法定公益金账户余额大于O并将其转为一般盈余公积,这种变动只是盈余公积项目下的内部调整,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公司留存收益的金额。所以这时,法定公益金的变动并不能对公司留存收益变化造成影响;如果2005年底的法定公益金账户是赤字,则公司应依次以盈余公积金、资本公积金、以前年度未分配利润弥补,仍有赤字的结转未分配利润账户,用以后年度实现的税后利润弥补。若用资本公积金来弥补赤字,因资本公积金不属于公司留存收益,这等于在无形中减少了公司留存收益的亏损。此时,法定公益金的取消额对公司留存收益将产生影响。这也许是GYJ对LCSY影响不显著的原因,但有待另行验证。因此,假设1和假设2得到验证,而假设3没有得到验证,尚需加深研究。

四、研究结论

留存收益是企业缴纳所得税后形成的,其所有权属于股东。股东将这一部分未分派的税后利润留存于企业,实质上是对企业追加投资。留存收益这种权益资本,是企业资金的一种重要来源,而且不需考虑筹资费用,资金成本较低。所以,如何有效利用公司的留存收益是公司决策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新公司法的修订对社会公众和企业本身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文对上市公司留存收益在新公司法实施前后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比较清晰的揭示了新公司法修订事项对公司留存收益的影响程度。最后,获得如下研究结论:新公司法的修订,可以解释在新公司法实施前后公司留存收益变动比例的50%以上,是造成公司留存收益相对于新公司法修订前发生变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新公司法修订事项中,股权激励占总股本的比例大小对公司留存收益在公司法修订前后变动差异的影响程度最大;上市公司对外投资比例因公司法修订而发生的超过净资产50%的变动额,超过50%的程度越大,公司留存收益在公司法修订前后变动差异也越大,且留存收益呈减少趋势;股权激励占总股本的比例越大,则留存收益发生减少变动。上市公司应正视新公司法实施对公司留存收益的影响,有效利用相关事项变更影响因素,将其影响转化为对公司的有利影响,提高公司留存收益的管理效率。

(编辑 赵琳琳)

作者:吕 亮 曾 珍 王江峰 刘 娟

公司法新修订研究论文 篇2:

浅析公司法与公司监管体系

摘 要:通过《公司法》修订公司管理制度来保护公司股东利益和高级管理人员利益。换而言之,公司监管体系与公司绩效有着密切联系,适当的监管能够促进公司绩效提升。在资本市场大潮中,公司管理层通过修订章程奠定公司制度的基石,勇于开拓进取,探索和发现公司自身优势,并且不断完善公司监督管理体系。本文主要论述了《公司法》与公司监管体系的相互联系。

关键词:公司法  监管  绩效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公司法》来强化并完善公司内部监督管理体系,以达到提升公司绩效为目的。更重要的是《公司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公司在实施改革过程中的向导。各类公司运用《公司法》来完善企业一整套内部管理制度,使之成为企业在实际管理监督体系中的尚方宝剑。公司在探索和发展中,管理者应从法律法规的视角出发,有效地依托《公司法》来监管公司管理人员的行为,并让企业蓬勃发展。通过《公司法》来评估公司自身价值,并从《公司法》法益价值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伤害切身利益群体的基础上,达到公司大股东利益与管理层利益双平衡。作为公司管理者应重视公司内部开放稳健的营商环境,即使在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中,也预期性修订公司法律制度,用以增强公司在其領域的生存适应性。

1 我国公司法发展历程及改善成果

1.1 公司法的发展历程

在《公司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首部商业法律称之为“公司条例”的正式发布虽在中华民国时期,但其大部分内容基于商法草案制定,并用于商事活动当中。其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解决当时民众现实生活中的商业问题,更为后来的《公司法》发展开拓道路。在民国时期通过“公司条例”来促进《公司法》进程,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今后颁布《公司法》打下基础。

“公司法”和“公司条例”在法律体系中的定位存在不同,以民商法为主导的《公司法》在社会经济中融汇了诸多与实际相关的法律内容。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公司法》以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发挥其重要作用,尤其为保护商事活动和商事行为顺利开展保驾护航。商事活动则从实际商业领域出发,以《公司法》为引导来推动经济体制进行变革。由此可见,《公司法》在经济大潮下融合且不摒弃各式各样的“声音”,不断完善逐步显现改革成果。

1.2 公司法逐步改善成果

而今,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公司法》被公司管理者广泛运用到公司实际管理当中。与此同时,《公司法》以《民商法》为基础下不断完善自身法律内容,发挥之法律效能。众所周知,《外企企业法》就是在《公司法》改革之后出版,并隶属于经济类法律法规。其主要对象是外资企业,强调其在我国经营范围内所需遵守的法律法规。因此,在我国恢复《公司法》的重要时期,众多国内企业也效仿外资企业管理方法不断提升内部管理制度。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内资企业管理者对法律的理解和认知逐渐增多。企业的商业行为虽以营利为目的,营商环境却与法律法规密不可分。在我国《公司法》发展进程中,大力发挥商法法益价值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助力器。由此可以看出《公司法》是我国民商法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在以民商法平等公正为大前提下,不断推进民商活动以达到市场经济全方位发展,其尤为显现《公司法》改革的成果。

2 公司法的重要作用

2.1 公司法的指导作用

在实际运营管理中,公司利益往往离不开公司高级管理层的努力和付出。也就是说,公司利益和高管利益这两者密不可分,相互扶持才是发展之道。不容忽视的是,《公司法》对公司管理层行为和社会关系有一定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公司以指导为目的告诫其遵守公司章程,对于违法行为予以纠正并惩罚。而《公司法》则把企业管理运营的高效原则作为基石,转化为公司运转机能。在企业管理层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前提下,提升公司制度价值。并依靠《公司法》和高级管理层合作逐步实现公司总体规划,逐步提升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亮点,达到双赢的结果。

《公司法》以《宪法》为基础来改善其相关法律内容,以在企业中发挥更有利的作用。在企业实践管理监督过程中,除了外部社会条件制约企业不规则行为外,许多企业自身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到《公司法》对管理监管制度起到的重要作用。从企业总部集团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到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监管流程,《公司法》都在其中起着有效引导。

2.2 公司法的助力作用

美国学者戈德斯就明确提出:“企业家的资助和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与手工艺人之间紧密的社会关系是欧洲崛起的一大原因。”公司核心竞争力存在于内部,合理的管理制度有助于提升企业活力,为企业发展添砖加瓦。与此同时,现代经济发展下的公司,主要依靠自身管理制度。换而言之,公司的出现源于商业发展需求,那么《公司法》为企业保驾护航是顺应时代发展。公司的盈利来源于商品,社会经济发展中生产力推动社会进程步伐,商业活动在以商品贸易扩张为基础中,不断扩大公司盈利来源。由此可见,《公司法》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尤为重要,不仅为企业注入活力,更多的是在经济环境下推动商业发展。

2.3 公司法的监管作用

众多公司在运营过程中普遍关注的问题仅仅是资本投入回报率。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资本市场运作下,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非正规化产品流入市场。有学者认为在公司经营环境中,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尤为重要。应从法律角度维护资本市场投资者利益,出售合规合法的金融产品。从企业角度出发管理层在资本市场不稳定因素存在下,永远应承担更大更重的责任和义务,其运营成本与所承担责任息息相关。企业实施管理过程中,监管也是有必要性存在的。从企业资金通过资本市场进入后,整体发展和资本市场运作密切相关,在合理范围内适度监管起到正向作用是引导企业走向正规经营之路的金钥匙。

3 公司法与公司管理监督体系

3.1 公司监管体系与股东利益

从诸多实例分析,公司监管体系和公司利益之间形成必要联系。实施监管对于公司績效有着双重作用,对于监管体系要进行一系列的系统化搭建。公司管理层应部署详细周密,切勿操之过急。有效地监管体系像催化剂一样注入企业后有利于公司绩效发展,提高公司整体业绩。在公司运营过程中存在各式各样的管理问题,无疑从资本运行出发都有可能成为资本市场中的牺牲品,被操控、被利用。及时有效的法律保护既有利于企业监管,也是保护股东和各管理层的利益。我们可以看到现今以资本带动利益团体,以营利为团体目标的公司体制被推崇。《公司法》存在的核心的目的是保护股东的权益不受到威胁,并可以顺利获得既定利益。那么通过《公司法》完善现有公司管理制度既保护股东权益也保护管理层权益,在运营投入中无论大股东还是小股东,还是高级管理人员对于公司治理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意见和建议,其主要的目的就是维护自身权益不受到侵害。企业监管过程中要对不同类型制度进行平衡性调整,在对内部制度进行强化治理的同时,修改章程落实到企业运营当中,充分发挥董事长、监事会、管理人员等功能,实施公司监管章程,用以保护股东、债权人的利益。

3.2 公司监管与公司管理层联系

适时提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工作职责划分清楚是关键点。我国《公司法》现阶段还在不断完善,在企业中《公司法》本身的执行力是显而易见的。在进行实践管理体制中,公司管理层首先要对体制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和认知,配合制定出更加完善且安全的管理措施。钱德勒说:“对公司效益有积极影响是管理阶层并非资本家”,我们在企业中的管理层是企业管理的中流砥柱,需要以完善的企业制度为监管体系来管理公司。

与此同时,公司监管在实践中还有很多困难,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很多情况下是无法用《公司法》或公司内部制度强行实施的。公司为了保证股东、投资者利益,忽视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在公司执行监管的整个过程中找到适合平衡点,要重视公司管理层处理事件的合理性,关注其处理方式。维护公司管理层的合理利益,保护其在公司监管过程中的润滑功能,用以推动公司正常运营。

3.3 公司监管有利于公司自身发展

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说:“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内部性质指令比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更高,企业本身就是尝尝即止的替代者。”那么需要企业在现实中做到内部合理竞争,管理合理化推进。从维护市场角度出发,提升自身监管力度,用以提高在社会经济中的竞争力。通过《公司法》来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以内部竞争来推动企业制度化改革,这些都是理念上对企业管理的转变。通过企业管理者开拓思路引导团队开拓进取,才能探索和发掘公司本身的竞争优势。

4 结语

综上分析,完善公司内部监管体系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提高公司自身发展是主要目的。在公司运营领域不断发展扩大的过程中,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离不开《公司法》的引导。公司监管制度改革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困难要面对,那么内部监管体系的竞争是市场经济竞争的客观表现。在资本市场潮起潮落下,公司监管体系在推进公司实质改革中逐步完善。有效的公司监管体系,可以带动市场整体竞争秩序有序运行。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在实施公司监管过程中,应与之并行发展;不断了解《公司法》内容且不断完善公司监管体系,从整个管理体系出发将大大有助于公司营商环境良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罗胜.保险公司治理评价与治理监管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 2012.

冯曦,周林彬.公司法监管与公司绩效提升[J].商业研究,2010(11).

陈家琰.中国上市公司监管研究:理论与经验分析[D].天津:天津大学,2008.

[英]迈克尔·雅各布斯,玛丽安娜·马祖卡托编著.李磊,等译.重思资本主义——实现持续性、包容性增长的经济与政策[M].北京:中信集团出版社,2017.

张维迎.理解公司:产权、激励与治理[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王建文.中国商法体系批判与建构[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英]艾利斯·费伦.罗培新译.公司金融法律原理[D].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虞政平.构建中国多元化治理结构新模式[J].中外法学,2008(1).

张圆圆.从公司法的历史沿革探索我国民商法立法模式[J].经贸实践,2018(13).

朱大明.从公司法的历史沿革探索我国民商法立法模式的选择[J].南京大学学报,2017(03).

作者:庞璐

公司法新修订研究论文 篇3: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具体司法适用

[摘 要]2005年《公司法》修订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理论引人立法,确立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但该法条作为公司法总论中的条款相对较为简单,在分论中较少有相关具体操作的法律规定,造成具体司法适用标准模糊。文章从法条着手,具体分析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司法适用前提、适格当事人确定、责任性质及构成要件等。

[关键词]公司法人人格独立;股东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人格否认

一、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

“学理上,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指为阻止公司独立人格滥用,就特定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否认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责令公司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或公共利益直接负责的法律制度”。①“该理论的实质不是从根本上彻底否认公司法人人格,而是在特定案件中否认公司独立人格,以追究滥用公司独立人格的股东责任,实现利益补偿。”②1993年制定的《公司法》,经过几次修订,充分贯彻了私法自治理念,确立了公司法人人格独立和股东有限责任制度,建构与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但利用公司法人人格独立和股东有限责任规避法律进而侵害他人利益案件时有发生,2005年《公司法》修订在第二十条第三款把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理论引人立法,从而确立了我国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该制度是对传统公司法人理论的突破,是民法诚实信用原则和权利不得滥用原则在公司法上的具体体现。“诚实信用原则是民法中的帝王条款,诚实信用原则就是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维持双方利益平衡,以及当事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平衡的立法者意志。”③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事活动中,任何人不得用恶意行为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公司法人人格独立、股东有限责任制度赋予了股东充分的权利从事商业行为而不必承担无限责任风险,但股东不得借助公司法人外壳规避合法债务或从事其他不法行为,否则就违背诚实信用原则构成权利滥用。

“法人人格否认的精髓在于它维护了公司法人制度的宗旨,使得公司法人制度在获得有益补充和完善的基础上发展,”④“它以矫正公司法人制度在具体运作中出现的不公平为己任。”⑤因此,建立在民法诚实信用原则、权利不得滥用原则基础上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对于维护公司法人人格独立和股东有限责任与保护债权人之间起到了衡平作用,进而构建完整的公司法人制度。

但该法条作为公司法总论中的条款相对较为简单,在分论中较少有相关具体的法律适用规定。如果在司法实务中不当适用,对整个公司法人制度和股东有限责任原则造成冲击。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从《公司法》二十条第三款法条着手,具体分析该制度司法适用前提、适格当事人确定、责任性质及构成要件等。

二、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的司法适用前提及适格当事人

(一)适用前提

“只有合法成立的公司,才有独立人格,股东和公司才得以分离,公司仍也才有被股东滥用的可能。”⑥如果法人人格本身不存在,股东就不可能披着法人的面纱,而将自身隐藏在公司法人背后。法人人格的存在是法人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的前提条件,即该制度适用于公司存续期间。

公司存续期间,公司股东为了规避债务,未经清算或者虚假清算就办理了公司注销登记,从而造成公司法人人格的不当终止,公司债权人是否还可以直接援引《公司法》二十条第三款提起诉讼。《公司法》一百八十一条列举的五种公司解散情形,其中第三项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公司债权债务由继受的新公司概括承受,债权人直接向继受的公司主张。对于其他情形解散的,《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四条强制性规定公司必须先行清算。《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在发现公司资产不足清偿债务,应当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此时,公司债权人可以通过破产程序实现债权。在上述两种情形之外,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九条规定清算结束后应制作清算报告,并报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公司登记。因此在未经清算通过虚假清算报告骗取登记机关注销公司,该种情形下公司债权人应依据《公司法》第一百九十条提起清算组成员责任纠纷。

下面我们主要探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诉的适格当事人即原告范围和被告范围问题。

(二)原告范围

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对债权人在法人制度股东有限责任无法得到保护的情形下设置的司法救济途径,其适用必须有利害关系的债权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因此,公司合法债权人是提起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诉的原告。“该债权人包括各类债权人(包括但不限于契约之債的债权人、侵权行为之债的债权人、无因管理之债的不当得利之债的债权人),也包括劳动关系中的债权人(劳动者),还包括行政关系中的特殊债权(如国家税收债权)等”。⑦

能够提起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主体范围还包括哪些,除了公司债权人之外,公司自己或者公司股东是否可以?尽管在很多情况下股东滥用法人人格也会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为保护第三人即债权人的合法利益而设立的。公司债权人提起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诉,基于个案的认定,只有因滥用法人人格受到损害的公司债权人能够对滥用公司人格的股东提起法人人格否认之诉。公司自己不能提出否认公司自己人格。公司或者公司股东因控股股东或者公司实际控制人滥用权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害的,公司或者受侵害的股东可以依据《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条提起诉讼进行救济。

(三)被告范围

从《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文义分析看,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根据连带责任一般原理,连带责任中,债权人可以向连带责任人中任何一人单独提起请求权。因此,债权人可以直接对公司股东提起公司人格否认之诉。

文义上看该条承担责任的主体是“股东’,该“股东”是否包含隐名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根据《公司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其出资额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登记事项发生表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未经登记或者表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因此,根据法条理解隐名股东在法律地位上除了不能对抗第三人,与真正股东没有区别。隐名股东在瑕疵可弥补的情况下,承认其股东资格,并进而可以要求其承担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的后果。因此,《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是可以适用于该类隐名股东。该条款适用时是否包含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呢?《公司法》第二百一十七条第三款“实际控制人,是指虽不是公司股东,但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人。”通过该法条的理解,实际控制人虽不是公司股东,但其利用其对公司的实际支配完全可以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进而损害合法债权人利益。既然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侵害债权人利益要受到连带责任制裁,实际控制人是否也应该受到制裁承担连带责任呢。根据文义理解,股东应该没有包括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建议以后立法或者相关司法解释予以明确,将公司实际控制人纳入责任主体范围。

三、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的责任性质及构成要件

该责任是违约责任还是侵权责任?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中,股东不是通过事实上或者法律上的合同关系而承担责任,该责任是通过法律直接的规定而产生,通过法条解读看 “客观上实施了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行为;造成了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的结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行为与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结果直接存在因果关系;公司股东存在过错,即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的主观故意。”该责任从构成要件看符合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所以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规定的股东责任是侵权责任。

该法条规定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股东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那么,该连带责任是补充连带责任还是共同连带责任?补充连带责任是指股东和公司责任有先后次序,股东仅就公司无法清偿的部分对公司债权人承担补充连带责任。共同连带责任是指股东和公司在承担责任时没有先后次序之分,公司债权人可以直接起诉股东。补充连带责任中,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股东可以利用先诉抗辩权或者让债权人先申请执行公司财产对抗。笔者认为该责任应该是共同连带责任,即公司债权人可以直接起诉公司股东让其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

下面主要就适用该法条构成要件逐一分析。

(一)行为要件

须有股东实施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行为,如滥用公司人格规避合同或侵权债务、滥用公司人格造成公司形骸化等。1.公司法人格形骸化。“公司法人格形骸化指公司与股东完全混同,使公司成为股东或另一公司的另一个自我,或成为其代理机构和工具,以至于形成股东即公司、公司即股东的情况。”⑧公司与股东或母子公司之间财产混同、公司组织机构混同等。公司完全由背后的股东控制或支配,公司丧失了法人独立于股东的特性,成为股东或者公司集团谋求不当利益的工具。2.利用公司法人格规避法定或约定的义务。如股东以公司名义承担公司没有受益的债务或风险,造成债权债务关系中的股东和公司错位,使股东收益,公司承担风险。如自然人成立公司从事犯罪行为或者以从事犯罪行为为目的成立公司的。3.股东违反资本充实义务,具体包括出资不实,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导致公司资本不足。公司资本是公司对外独立承担责任的保证,如果资本不实,经营风险就转移到债权人或者社会公众身上。当然实践中,公司人格否认具体行为表现形式很多,有待在司法实践中不断总结。

(二)结果要件

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公司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至于严重程度,应当参照《破产法》第二条“企业法人不能清楚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作为标准。首先,公司具有偿付能力的情况下,一般不能要求公司股东承担连带责任。在此情况下虽然可能只是少数控股股东或者公司实际控制人的行为,让公司承担个别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行为的后果,对其他股东是有失公允,毕竟我们还是应该恪守公司法人人格独立原则。在此情况下公司承担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行为的后果后,公司其他股东可以提起股东代表诉讼等方式追究侵权股东的责任。

(三)因果关系要件

股东滥用权利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公司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严重程度达到《破产法》第二条“企业法人不能清楚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该结果是由于上述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有限责任的行为导致,二者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是由于公司经营不善导致上述结果发生,公司债权人只能通过启动公司破产还债程序,通过参与公司破产财产分配实现债权。

(四)主觀要件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适用要求公司股东主观上有积极追求上述滥用公司人格规避合同或侵权债务的故意。关于适用公司法人人格独立制度是否要求行为人主观上有故意,一直存在争议。目前西方国家主要采用客观过错法,即只要原告证明行为人实施了公司人格滥用行为就视为主观上存在故意。“客观过错法也强调行为人的主观过错条件,只不过是其将主观过错隐含在客观行为中。”⑨实务中一般可以参照客观过错法,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适用时,原告只要

能够证明公司股东存在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客观行为就完成举证责任。

总之,通过本文上述分析,简单探讨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司法适用前提、适格当事人,责任性质及构成要件等具体司法适用问题,以期对供理论和实务有些许参考。

[注释]

①赵旭东.公司法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二版,第8页。

②赵旭东.公司法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二版,第11、13页。

③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第78页。

④朱慈蕴.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研究[M].法理出版社(1998),第121页。

⑤朱慈蕴. 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的适用条件[J]中国法学,1998(5)。

⑥桂敏杰、安建.《新公司法条文解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第49-54页。

⑦李俊海. 解开公司面纱制度应用于司法实践的若干问题研究.法律适用(2011)第8期第17页。

⑧朱慈蕴.《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研究[M].法理出版社(1998),第151页。

⑨李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研究.北大法律信息网,2007年3月3日录入,2011年6月14日登陆。

[作者简介]丁保国(1980—),男,河南项城人,广西柳州市柳北区人民法院四级法官,西南政法大学2011级在职法律硕士研究生。

作者:丁保国

上一篇:广告创意定位管理论文下一篇:选举组织改革法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