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司法解散的标准

2022-09-11

一、公司司法解散概述

(一) 司法解散

根据公司维持原则以及市场经济、自由经济的要求, 司法作为公力介入公司的运行需要严格的标准, 以防司法滥用。但是任由公司经营恶化, 管理不善, 也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利害关系人的权益受到损害。所以法律根据现实的需求确定了司法解散制度。但是, 法条因其多义性与滞后性无法涵盖所有的情形, 从而可操作性降低。

我国《公司法》第182条规定:“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 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 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 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 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为了使司法解散更加具体化, 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司法解释, 就司法解散的适用情形、诉讼主体、诉讼程序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二) 司法解散理论依据

1. 股东合理期待利益落空。

股东在加入公司时期待公司的人格及特定的经营特征保持一种持续性。 (1) 公司的设立类似于股东之间的契约, 其目的是通过公司经营获得收益。但是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 可能导致契约的目的不达。根据契约法此时可以解除契约。同理, 当公司成立的目的已无法实现时, 继续存续只会损害股东及相关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浪费社会资源。司法解散正是由此孕育而生。

2. 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实现公平、公正。

司法解散最早起源于英国, 其主要是为了实现公平正义, 特别是在大股东压制中小股东导致中小股东利益受损, 公司无法正常运行的情形。由于中小股东在公司决策、管理运营的话语权较弱, 其利益很难得到保证。这也是股东合理期待利益落空的延伸。当中小股东受损又无其他途径可以诉诸时, 司法解散制度为其提供了救济。

3. 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公司经营管理的恶化不仅影响股东的利益, 也会造成公司财产的价值贬损, 资产流失, 整体社会资源的浪费。对于浪费、滥用财产的公司进行强制解散有利于实现优胜劣汰, 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司法解散的标准

(一) 司法解散标准理论与实务梳理

公司法条文规定较为笼统, 虽有司法解释对该制度的情形、诉讼程序等做了具体规定, 但是有关司法解散的标准, 将“经营管理发生其他严重困难, 公司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的情形”作为兜底条款, 其范围具有模糊性。

有观点认为公司的司法解散主要适用于封闭性或者半封闭性的公司, 由于这些公司的存续基于信任, 当存在公司股东之间信任丧失, 而公司的封闭性使得股东退出存在障碍, 司法解散成为有效的救济途径。 (2)

从法条规定的角度, 对“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两者之间是“或者”还是“和”存在争议。司法解释包括公司经营管理方面出现的严重困难, 或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害, 所以只要符合其一便可。从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8号的判决理由观之, “凯莱公司的经营管理已发生严重困难”, 股东“投资凯莱公司的目的无法实现, 利益受到重大损失”, 上述判决理由认为是“和”的关系。

有观点对司法解散从三个方面进行认定, 将司法解释规定情形作为形式认定, 将法条作为实质认定, 将“无其他救济途径”作为消极认定。并且进一步分析形式标准由于其具体性, 在适用上应优先于实质标准, 而对于穷尽其他救济手段认为并非为前置程序。 (3)

实务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指导案例8号。该指导案例体现了最高法院对司法解散具有积极的态度, 并且为如何适用司法解散的标准提供一定的指导。在裁判理由中提到如何判断经营严重困难“应当从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或执行董事及监事会或监事的运行现状进行综合分析”, “侧重点在于公司管理方面存有严重内部障碍, 不应片面理解为公司资金缺乏、严重亏损等经营性困难”。这些判断标准在实践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 比较法上的司法解散标准

《美国示范商业公司法》以列举的方式规定了可以申请解散公司的情形, 包括董事在经营公司事务时陷于僵局、董事们或者那些支配着公司的人们的行为方式是非法的、压制性的或欺诈的、在投票力量上股东们陷入僵局、公司的资产正在被不当地滥用或浪费。四种情形包含了公司管理僵局、中小股东被压制以及公司财产恶意流失。

《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第61条规定:“如公司已不可能达到其目的, 或根据公司本身情况, 存在其他应解散的重大原因时, 可由法院判决解散”。该法以概括性的方式规定了公司目的不达与其他重大原因为标准。

《日本有限公司法》第71条规定:“股东提出解散公司的理由是:1.公司业务的执行遇到显著困难, 使公司发生不可恢复的损害, 或损害之虞时;2.公司财产的管理和处理显著失当, 而危及公司的存在时”。该法条从公司执行困难及财产处理失当危及公司两个角度概括性的设定司法解散的标准。各国均在不同程度上以概括的方式或者列举的方式规定了司法解散的标准, 这些标准源于司法解散的理论基础, 即股东期待利益的落空。

(三) 司法解散的标准的具体情形

司法解散最主要的理论基础是股东期待利益的落空, 所以司法解散的标准其实是对该基础的具体化。

1. 公司僵局

公司僵局, 是指因股东之间、公司董事等高级管理人员之间出现难以调和的利益冲突与矛盾, 导致公司运行机制失灵, 公司事务处于瘫痪, 无法形成有效的经营决策的状态。 (4) 公司僵局犹如电脑死机, 无法正常运行程序, 只有将其关机重启才有可能恢复。公司僵局可分为股东会僵局与董事会僵局。公司虽然是一个独立的法人, 但是其经营管理还是需要组织去规划决策。作为决策机关的股东会与执行机关的董事会, 一旦它们之一产生了僵局, 则公司的“大脑”将会失灵, 公司的发展会越渐瘫痪。司法解释中规定公司僵局可作为司法解散的情形, 并将两年作为判断是否僵局的时间段。

2. 中小股东受压制

由于资本多数决策导致中小股东在决策时所占的票数较少, 其权利无法正常行使。当中小股东的权利受到不当损害, 又无法利用退出机制退出公司的运营时, 司法解散是有效的救济途径, 同时也给大股东造成压力。

根据期待利益落空理论及公平正义原则, 中小股东的股东权利行使发生困难, 可能造成的结果就是其加入公司的期待利益无法实现。同时为了防止中小股东滥用该权利, 法律规定了“穷尽其他救济”才能申请司法解散。

3. 公司财产被严重滥用、浪费

如果说公司僵局是公司的“大脑”失灵, 那么公司财产被严重滥用、浪费就是公司“失血严重”, 会严重阻碍公司的经营管理, 无法对外开展业务, 也没有能力承担责任, 从而公司作为独立法人的基础便会丧失, 公司目的不达。

4. 其他导致公司目的不达的情形

一般公司均为营利机构, 并将所得的受益按比例分配给股东, 这也是股东投资公司的主要目的之一。股东在投资于公司时均基于公司可以正常运营, 正常盈利与亏损, 能够正常行使其股东权利, 一旦公司由于情势发生重大变更, 股东的期待利益将有可能无法实现, 股东权利无法行使, 其将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此时, 就需要法律为打破该“僵局”提供救济。

摘要:公司司法解散是公司解散的一种强制方式。我国《公司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其标准作出了一些规定, 但是因条文的多义性与滞后性, 使其无法涵盖所有情形。本文以股东期待利益落空为主要出发点, 列举了司法解散的具体情形。希冀对实务运用司法解散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司法解散,期待利益落空,救济

参考文献

[1] 王斌周.论公司司法解散的判断标准——从公司人合性与资合性考察[J].商场现代化, 2007, 8 (总第511期) .

[2] 彭小娜, 袁辉根.公司司法解散之认定标准分析[J].法律适用, 2010 (2-3) .

[3] 梁上上.公司僵局案的法律困境与路径选择——以新旧公司法对公司僵局的规范为中心展开[J].浙江社会科学, 2006 (02) .

上一篇:试论证件犯罪——以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为视野下一篇:浅析林业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