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期刊论文

2024-04-08

水利期刊论文(共8篇)

篇1:水利期刊论文

摘 要:本文作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水利隧洞施工中的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理工论文,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水利工程,隧洞施工,分析

隧洞的开凿因为受地质条件、施工条件以及安全稳定性等因素的制约而成为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难题。

隧洞开挖

隧洞进、出口的边坡开挖要按照所设计的洞脸开挖坡比进行,进、出口洞脸和两侧边坡宜避免边坡开挖,当无法避免时,要边开挖边支护;隧洞横断面的最小尺寸,一般情况下,圆形断面的内径不宜小于1.8 m,非圆形断面的高度不宜小于1.8 m,宽度不宜小于1.5 m,可采用掘进机、架钻台车、钢模台车等较大型设备施工,但其断面尺寸应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及建筑物的安全,隧洞进洞之前,最好先施工洞外建筑(明洞或暗渠),稳定洞脸及提高洞口施工的安全系数;水利工程隧洞施工规范规定,洞室开挖严禁欠挖,控制超挖,径向超挖值不大于10 cm,且所有松散岩块要彻底清除,超挖回填必须用同标号混凝土回填,且不予计量。隧洞支护与衬砌

隧洞支护形式与围岩类别、隧洞的工况、隧洞的大小、开挖形式及支护的材料和设备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开挖方式一般为全断面开挖、上下台阶开挖、先导洞开挖和眼镜法开挖等多种形式。其支护手段一般为:喷混凝土、锚喷混凝土、锚网喷混凝土、锚网结合钢支撑(或格栅钢架)喷混凝土、混凝土衬砌、钢筋混凝土衬砌等。针对软弱破碎喂岩,为确保施工安全,常常在掌子面进行超前预支护,其方法一般包括,超前锚杆、超前小导管、管棚、预衬砌、水平高压旋喷压注、围岩注浆等手段。另外对特殊洞段宜采用超前管棚、预注浆及钢拱架支撑等特殊支护措施。

隧洞衬砌形式与断面形状和尺寸、运行条件、内水压力、围岩条件(覆盖厚度、围岩分类、承担内水压力能力、地下水分布及连通情况、地质构造及影响程度)、防渗要求、支护效果、施工方法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其衬砌一般为平整衬砌、单层衬砌、锚喷衬砌、混凝土衬砌、钢筋混凝土衬砌和预应力混凝土衬砌(机械式或灌浆式);当隧洞在穿过断层、软弱破碎带以及和竖井交接处时出现较大的相对变位时,衬砌需要加厚应设置横向变形缝,围岩地质条件比较均一的洞身段只设施工缝;根据浇筑能力和温度收缩等因素确定沿洞线的分段长度,一般采用6~12m底拱和边拱,顶拱的环向缝不得错开。

隧洞围岩的开挖与支护

①隧洞V类围岩。Ⅴ类围岩选择上导洞先进、两侧面跟进的环形开挖法,采用喷钢纤维混凝土及挂网;在隧洞进口区明挖支护完毕后,进行隧洞开挖,采用大断面开挖;隧洞开挖炮孔布置,施工时的爆破参数应根据现场爆破试验确定。②隧洞Ⅲ-Ⅳ类围岩。Ⅳ类围岩采用上部台阶先进的分部开挖法,要求短进尺,弱爆破、多循环。可采用挂网锚喷;采用全断面开挖;钻孔深度3.50 m,循环进尺3.20 m,开挖炮孔布置,施工时的爆破参数应根据现场爆破试验确定。③隧洞Ⅱ类围岩。隧洞Ⅱ类围岩的开挖采用全断面开挖;钻孔深度3.50 m,循环进尺3.20 m,开挖炮孔布置,施工时的爆破参数应根据现场爆破试验确定。

锚杆的施工技术

根据设计要求和喂岩情况确定孔位,并做出标记,开孔位置允许偏差为10 cm;钻孔前要选好钻头尺寸,采用“选注浆后插杆”的程序,钻头直径应比锚杆直径大15mm以上,若采用“先插杆后注浆”的程序,孔口注浆时,钻头直径比锚杆直径大25 mm以上,孔底注浆时,钻头直径应比锚杆直径大40 mm以上;而钻孔的深度则由不同的锚杆而有不同的规定;在钻孔结束后,应清除干净孔内的岩粉和积水;在IV类、V类围岩及特殊地质围岩中开挖的隧洞,应根据现场情况先喷湖拧土或挂网喷混凝土,再安装锚杆,为防止塌孔,应在锚杆孔钻完后及时安装锚杆杆体,当成孔困难时,可采用自钻式注浆锚杆或管式锚杆。

隧洞混凝土衬砌

水利隧洞混凝土有抗渗要求,混凝土粗骨料一般要求双级配及以上;在衬砌时,单层钢筋混凝土衬砌厚度不宜小于250 mm,双层钢筋混凝土衬砌厚度不宜小于300mm;钢筋混凝土衬砌从隧洞中间伸缩缝处开始衬砌,按照设计分仓浇筑,且混凝土浇筑要连续,从搅拌站把混凝土用罐车运至浇筑段,直接卸入混凝土泵(HB30)料斗内,经导管由模板下料口入仓,水平分层铺料,厚度不大于50 cm,下料由底拱开始,两侧均匀下料,逐渐升高至边顶拱。采用2.2 kW 软轴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密实,要求将混凝土内的空气引出,振捣器垂直插入干层5 cm~10cm ,并做好封仓处理;一旦因故混凝土浇筑中断,要将已浇筑混凝土顶顶面凿毛,铺2~3 cm厚砂浆方可继续浇筑,若在加大水位以内出现施工冷缝,此段混凝土视报废产品,要求返工。

隧洞喷混凝土

应根据工程量、进度要求、工艺流程等条件选择喷射机,优先选用湿式喷射机,则其对所用的黄砂对细度模数、含泥量及含水量要求较高,施工时应严格把好黄砂质量关。喷射混凝土前,应清除开挖面的浮石和墙角的石渣、堆积物,用高压风水将受喷面冲洗干净,对于遇水易潮解、泥化的岩层,应用高压风清扫岩面。隧洞喷射混凝土施工时,按先底拱—边拱—顶拱的顺序分段、分次进行,喷射进行,各段间的结合部和结构的接缝处要做好妥善处理,不得存在漏喷部位。喷头与受喷岩石面垂直,螺旋式喷射,喷射距离控制在0.6~1.2 m。一次喷射厚度控制在5cm左右,第一层喷射混凝土终凝后,第二层喷射应在前一层喷射混凝土终凝后进行,直至达到设计厚度,如遇终凝超过1 h,则用高压水冲洗干净后,再进行第二层喷射。喷混凝土终凝2h后即进行喷水养护,一般工程不得少于7d的养护,重要工程不得少于14d的养护。当气温底于50℃时,不得喷水养护,必要时还需采取保温防冻措施。

隧洞灌浆

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衬砌的顶部(顶拱),必须进行回填灌浆,目的是充填混凝土衬砌与拱部岩面的空腔,防止通水后拱部塌方砸坏拱圈,危及供水;而回填灌浆的范围、孔距、排距、灌浆压力及灌浆浓度等都和隧洞的衬砌结构型式、运行条件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回填灌浆的范围宜在顶部或顶拱中心角900~1200°以内,孔距和排距宜为2~6 m,灌浆压力应视混凝土衬砌厚度和配筋情况确定;对混凝土衬砌可采用0.2~0.8 MPa;对钢筋混凝土衬砌可采用0.3~0.5 MPa;灌浆孔应深入围岩50 mm以上;灌注要分区段进行,且要分两个次序进行,后序孔为顶孔,先灌一序孔,后灌二序孔,施工应自低的一段开始,向较高的一段堆进,同一区段的同一次序孔可全部或部分钻孔后在灌浆,也可单孔分序钻金和灌浆;当隧洞衬砌遇有围岩塌陷、溶洞、较大超挖等情况时,施工时应在该部位顶部顶拱预埋灌浆管及排气管;隧洞封堵体顶部也要进行回填灌浆,封堵体其他周边与围岩间以及由于各种原因张开的缝隙均应做接触灌浆;封堵段围岩的固结灌浆可根据围岩条件作用水头大小以及封堵体型式研究决定。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通过对水工隧洞施工技术的介绍,我们对其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由于每一个水利工程隧洞的施工技术受所实施的工程状况、环境、地质、围岩等不同情况的影响,则其具体的施工技术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在具体的工程施工时,应结合具体的情况和施工能力形成具体的施工技术,提高施工技术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英丽,刘晓娟,赵文海.隧洞施工技术方法探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0,36(4).[2] SL279-2002,水工隧洞设计规范[S].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网期待您的到来,您的核心论文发表、论文发表、写作指导,职称论文发表之路从我们这里开始!

篇2:水利期刊论文

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类核心期刊表序号 刊名 1 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科学 3 环境科学学报 4 环境化学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6 环境科学研究 7 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与防治 9 环境工程农业环境保护(改名为:农业环境科学学报)11 化工环保 12 工业水处理

农业基础科学类核心期刊表序号 刊名 1 土壤学报水土保持学报 3 土壤通报 4 土壤中国水土保持 环境)水土保持通报教育发展研究(教育类核心期刊)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农业工程类)

序号 刊名人民长江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0 水力发电学报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12 中国农村水利发电 13 长江科学院院报 14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序号 刊名 13 海洋环境科学 14 中国环境监测 15 环境科学与技术 16 水处理技术 17 农村生态环境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9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1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2 自然灾害学报 23 水资源保护

篇3:水利期刊论文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 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 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它与传统出版最大的区别就是阅读载体的不同, 即数字出版是以电脑、手机、手持阅读器等“屏阅读”终端为载体的。与传统出版相比, 数字出版更加快捷方便、形象直观, 并且可以多向交互。

二、科技类期刊数字出版的实践

(一) 《水利建设与管理》杂志数字出版现状介绍

《水利建设与管理》是由中国水利工程协会 (以下简称“协会”) 主办的集实用性、技术性和学术性于一体的公开发行的科技月刊, 主要受众群为水利企事业单位领导以及从事水利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科研、检测、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

2010年6月, 《水利建设与管理》加入了知网数据库, 成为该数据库的来源和收录期刊;2012年4月, 杂志通过了万方数据库的审核, 成为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的收录期刊;2013年2月, 杂志被维普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全文收录。

杂志社自2011年底开始与技术公司合作自建网站, 将每期的最新目录在纸质期刊出版之前上传到网站上, 并且在目录页增加了万方和知网数据库的链接, 读者可以从这两个数据库中找到全文。2012年8月网站开始正式运行。作为协会会刊, 杂志的PDF电子版从2013年1月开始免费提供给协会会员下载。

协会从2014年4月开始, 与技术公司合作开发制作手机客户端。在这个客户端中, 有一个专门的“协会会刊”栏目, 每月发布刊物当期的目录、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并利用后台的站外链接功能, 在每期文章摘要的标题下都增加了万方和知网的链接。

(二) 已建成的数字平台对期刊经营的影响

1. 扩大了期刊的社会影响力。

网站是杂志社形象展示的平台, 网站上“杂志简介”“杂志栏目设置”“联系我们”栏目对杂志进行的简要介绍起到了让更多的作者和读者了解杂志社的作用。从网站2012年8月正式投入运行至2014年年底, 累计访问量达到21万多人次, 一定程度上对外宣传了杂志社, 扩大了杂志的影响力。网站上与数据库网站的链接, 间接提高了论文的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指标。从万方数据库的统计资料来看, 期刊的总被引频次从2012年的177上升到2014年的404, 在水利工程类期刊 (共68种) 的排名中上升了23位。影响因子从2012年的0.12上升到了2014年的0.173, 在水利工程类期刊中的排名比2011年提高了11位。

2. 规范了来稿质量。

在网站的“投稿须知”栏目中, 列出了杂志的“征稿启事”“摘要及关键词编写要求”“严禁抄袭的通告”“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量与单位用法的规定”“稿件格式模板”等, 向作者明确了稿件的各项格式要求及写作规范, 使来稿质量在规范化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

3. 更好地服务读者和作者。

杂志网站的建设, 架起了杂志社与作者、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为作者和读者提供了更全面优质的服务。网站的“最新目录”和“期刊订阅”栏目可以按年份展示期刊列表, 期刊列表可以进行年份选择、关键字查询、期别选择等操作。选择某一期的期刊, 可以显示该期期刊的目录, 与数据库的链接和期刊购物车的操作。通过“在线咨询”栏目, 作者和读者可以随时咨询自己关心的问题及稿件状态, 并得到及时的回复。

手机APP中提供的当期杂志的目录、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在当期杂志定稿后、印刷之前就可以让用户通过手机浏览到, 相比于传统的纸质期刊更具时效性和便捷性, 满足了读者碎片化阅读的需求。

4. 带动了杂志发行。

通过“期刊订阅”栏目可以直接从网上填写订购信息, 包括购物车内容、单价、数量、总价、运费、接收人、单位、地址、发票抬头等。这一功能, 间接地带动了杂志的发行。目前杂志的月均发行量已从2011年的月均4000~5000册, 上升至2014年的月均8万~9万册, 成为水利系统发行量最大的学术期刊。

三、对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思考与展望

(一) 运用微信公众服务号, 增强互动, 扩大受众范围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微信在广大智能手机用户中已经极大地普及, 作为一款最为常用的即时通讯服务免费应用程序, 它在逐渐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统计显示, 2014年第二季度, 微信和微信海外版的合并月活跃用户数量已达4.38亿。凭借着庞大的用户数量, 杂志社建自己的微信公众账号无疑会起到极好的宣传推广和内容推送作用。

目前杂志社正在和技术公司合作, 策划开发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号, 计划充分利用平台的各种功能, 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并设专人进行平台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具体建议如下:

(1) 定期向用户推送最新录用情况、最新目录和摘要以及行业的最新动态。

(2) 开发平台的菜单功能, 为用户提供其最期待的服务, 如审稿进度查询、优秀论文推荐、学术论文写作技巧、最新录用论文的题目、当期目录、往期目录、期刊介绍、最新活动等。同时以关键词自动回复功能作为有效补充, 增强期刊微信平台的互动性。

(3) 开发一个供读者和作者检索的信息数据库, 集成杂志社的所有刊物。作者、读者可以检索已出版的文章作者、标题、刊登年月、关键词等, 以及未出版的稿件审稿和编辑状态。

(4) 杂志的微信号除了面向水利专业技术人员以外, 还可以面向关心水利事业的普通大众。定期向他们推送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科学知识以及与水相关的民俗常识, 会拉近杂志社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吸引用户关注、丰富用户体验、培养用户黏性。总之, 始终让用户感觉有用, 才不会失去用户, 才能使受众面越来越广, 为后期的经营打下基础。

(二) 充分利用手机APP的各种功能, 并加强期刊推广力度

手机APP中协会会刊栏目发布的期刊最新目录、摘要及关键词, 虽然使期刊多了一条内容推送的渠道, 但就目前统计数据来看, 影响力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针对受众面窄的问题, 建议进行如下改进:

(1)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交互功能, 比如:音频、视频、图片等, 以弥补纸质期刊纯文本的局限。

(2) 利用手机的互动功能, 以奖励的形式 (如赠送样刊) 鼓励用户发表对期刊内容的评论和反馈。利用“问卷调查”的功能, 在用户中开展调查, 了解用户需求。

(3) 利用手机时效性的特点, 及时发布杂志社相关资讯、行业资讯及动态。

(4) 采用登录换积分的形式, 提高APP的黏性和吸引力。积分可以兑换过刊或手机话费。

(5) 为了加强宣传推广力度, 除在纸质刊上刊登APP二维码以外, 还可以在杂志社官网上提供APP二维码, 并在杂志社作者QQ群、微信群中发公告, 在给作者的电子邮件中附上APP二维码, 增加将文章分享到QQ、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的功能等方式, 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使用杂志APP。

(三) 进一步完善杂志官网的各项功能, 实现数字出版

目前杂志社所建官网只起到了服务的功能, 并没有完全意义上实现数字出版的功能。也就是说, 载体虽然变化了, 但还没有实现“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其中, “内容生产数字化”和“管理过程数字化”可以通过技术公司开发的期刊编审系统实现。“产品形态数字化”可以通过建期刊全文数据库实现。在传播渠道网络化方面, 可以完善网站原有的“期刊订阅”功能, 通过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 真正实现订单的在线支付和发票的开具。

(四) 数字出版经营模式初探

1. 内容经营。

目前, 《水利建设与管理》采取与国内几大中文全文数据库服务商合作的形式, 每年进行利润分成。如果在杂志社自己的官网上为读者提供全文下载, 开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免费的, 随着用户群的扩大, 可以尝试适当地收取比在上述数据库中下载单篇文章相对较少的费用。此外, 建多媒体期刊, 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但技术上的投入会比较大。再有, 在手机微信用户形成一定规模后, 可以利用微信公众账号里的移动支付功能, 实现单篇文章或整本期刊的线上交易, 或通过“购物车”菜单, 实现纸质期刊的线下交易。

2. 广告经营。

当电脑网站和手机客户端上的用户达到一定数量之后, 可以在网站和手机客户端页面中嵌入一些软广告, 如水利企业产品介绍等。广告主可以按传统的方式购买版面, 也可以按照广告被读者打开的次数进行购买, 甚至可以将广告本身以多媒体期刊的形式通过平台进行发布。

四、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 《水利建设与管理》杂志通过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两种新媒体中的实践, 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和受众面, 更好地服务了读者和作者,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杂志的发行。今后在 (下转第81页) (上接第72页) 完善上述数字出版平台的同时, 必须注重期刊本身的内容质量, 因为对于科技期刊而言, 内容才是所有发展的根本前提。只有以优质的内容做保障, 读者才会关注, 广告商才会被吸引, 期刊所提供的服务才会得到市场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J].中国出版, 2010 (11) (上) .

[2]舒文琼.从高朋微商户看微信营销:善用病毒式传播神器[EB/OL] (2014-10-23) [2015-01-15].http://www.cww.net.cn/.

[3]马勇, 赵文义, 孙守增.学术期刊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选择分析[J].数字无限, 2014 (9) .

[4]欧阳菁.借助新媒体扩大科技学术期刊受众的范围[J].编辑学报, 2013 (10) .

[5]杜秀杰, 等.数字出版时代学术论文的互动评价探索[J].编辑学报, 2014 (2) .

[6]谢文亮.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创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 (1) .

[7]王秋艳.我国期刊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研究[J].中国出版, 2010 (9) (下) .

篇4:水利期刊论文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术论文 ;信息传播;滞后统计

[作者单位]贺晓利,陕西省科技信息研究所《情报杂志》编辑部。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与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自投稿之日起到论文被发表的时间)相关的文献已有不少,但都是定性上的研究和讨论。如大多数作者认为审稿周期(决定论文是否被录用的时间)长、出版周期(指被录用论文的刊出时间,不含审稿时间)长。但自作者投稿后,审稿到出版到底能滞后多长时间,与作者期望的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作者期望论文被刊出的时间)有多大的差距,目前尚未发现有这方面的研究文献。

一、 相关研究综述

对国内关于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研究的文献进行阅读和梳理,发现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关于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长的研究主要有两方面内容

(1)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长,是造成一稿多投的主要原因,缩短出版周期是解决一稿多投的重要途径。关于一稿多投现象,学术界有赞同观点,也有反对观点。反对观点主要代表出版机构的利益,他们认为一稿多投浪费了出版者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赞同观点主要代表作者的利益,他们认为一稿多投可以缩短论文发表滞后时间,作者不用担心因投了不合适的刊物,而一再被退稿延误了出版时间。他们认为,缩短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是解决一稿多投的重要途径,也有利于刊物对稿件质量的良性竞争。

(2)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长,影响了出版物信息的传播速度。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短的期刊,通常能够更快地公布最新的研究成果,有利于研究人员掌握最新的科研动态和研究状况。

2.关于缩短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的研究内容

这部分文献研究的作者认为:

(1)缩短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有利于吸引高质量的稿件。他们认为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较短的科技期刊有利于吸引高质量稿件,特别是对那些时效性较强、持续时间较短的研究成果或从事相同或相似研究的人员来说,信息传播滞后时间短的刊物更容易吸引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吸引更多的读者。

(2) 缩短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有利于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他们认为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对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有着重要的影响,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短的刊物在一定程度上更易获得较高的被引频次。

(3)缩短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是加快服务于科研进程的有效途径。科技期刊作为科研成果的载体、信息传播的媒介,以及构建学术研究与社会发展的桥梁,应以最快的速度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信息公之于众。这也是科技期刊加快服务于科研进程、服务于社会的有效途径。

(4) 缩短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有利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如颜巧元等认为,科技期刊走出国门已成共识,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长会影响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因为,国外期刊出版周期短、影响因子高、年载文量大是其重要特点,而我国科技期刊的出版周期与学术水平和国外有较大差距。因此,在保证科技期刊质量的同时,缩短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有利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以上观点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但从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的统计状况与作者期望信息传播时间这两方面来分析研究的文献还没有。本文以图书情报核心期刊刊出学术论文为依据,对其刊出的407篇论文的发表滞后时间做了统计,并调查了作者对学术论文刊出的最长等待时间,重点对统计结果状况和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二、数据分析

本研究以两种方式采集数据。一是对全国图书情报领域作者的调查。以邮件问卷的方式,抽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作者为调查对象,将发表时滞设定为5个时间段,以供作者选择的方式进行调查所得数据。二是以图书情报核心期刊的刊文为样本进行统计。笔者随机抽取了图书情报核心期刊中明确标有收稿时间的17种刊物、17本样刊当期刊出的共计407篇论文,对其收稿时间和刊出时间予以逐篇记录。

1.作者调查

(1)调查方式:邮件问卷调查。

(2)问卷内容:自投稿至稿件被刊出,您最长能等待的时间。该问卷设为75天、80天、90天、120天、120天以上5个时间段,供作者选择。

(3)调查范围。调查范围较广,此次调查在全国各地的作者中共发邮件问卷230封,收到作者选择回复邮件110封。这些作者地域涵盖了23个省、5个自治区以及4个直辖市。

(4)调查结果。由表1可见,如果出刊天数小于等于75,则能满足所有调查作者的等待时间;而78.2%的作者最大限度等待信息传播时滞为90天和120天。90天的作者人数最多,占调查结果人数42.78%,120天的占调查结果人数的35.5%。此数据说明作者自投稿之日起,刊物如果能在80—90天之内论文被刊出,则能满足42.7%的作者期望。如果能在90—120天之内论文见之于刊,则能满足35.5%的作者期望。而只有1.8%的作者才能等待120天以上。

表1 作者对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最大限度等待时间调查

2.刊物统计

由作者调查可知,78.2%的作者对学术论文被刊出的最大限度等待时间在90天到120天之内。那么,图书情报核心期刊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到底有多长,与作者的最大限度等待时间的差距有多大,可见表2统计情况。统计说明:

(1)刊物选择。在图书情报19种核心期刊中,《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和《图书馆学研究》两刊没有标明收稿时间,所以不在本次统计之列。只对明确标出收稿时间的17种图书情报核心期刊予以统计。

(2)各刊统计篇数。以标有收稿时间的论文为统计对象,无收稿时间的不计。如《图书馆建设》2013年10期载文27篇,其中21篇有收稿时间,则以21篇来统计。各刊当期统计篇数不含动态、征文、新书推荐及征订信息等。

(3)各刊刊出时间计算。各刊有明确刊出时间的,以刊物标出的刊出时间计。无明确刊出时间的,根据其实际情况计算。如《大学图书馆学报》是双月刊,逢单月底出刊,本次抽样调查的为2013年第5期,就以2013年9月30日为出刊日期来计算。

3.作者调查与刊物统计分析

(1)各刊篇均信息传播的滞后天数与排名分析。由表2可知,《图书情报工作》篇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最短,为59天,排名第一。《图书与情报》篇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为109天,排名第二。《图书情报知识》和《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篇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排名为第四和第五。而《情报科学》篇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最长,为472天,排名第17。这与调查中最长等待时间为90天且占42.7%的大多数作者来说,已经超过了382天,是这部分作者最长等待时间的5.2倍。其余刊物刊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与作者所期望的最长等待滞后天数相距较远。

(2) 各刊篇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与调查人数比分析。从各刊满足调查人数所占比例来看,《图书情报工作》篇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最短,能满足100%的作者需求。《图书与情报》能满足36.8%的作者需求。《图书情报知识》和《现代图书情报技术》能满足35%的作者需求。如果按照不能满足调查人数比来计算,则除了《图书情报工作》《图书与情报》《图书情报知识》《现代图书情报技术》4个刊物外,其余刊物的篇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在不能满足调查人数比中均占到了98.2%。

(3)学术论文篇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与期刊数占比分析。为进一步了解论文篇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与统计期刊种数的占比情况,将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进行区间划分,分别统计出各区间内的刊物种数及其所占比例。见表3。

表3 学术论文篇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与期刊数占比表

由表3可见: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小于90天的只有一个刊物;大于90天小于120天的有3个刊物; 13种刊物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大于等于120天,占统计刊物的76.5%。

(4)期刊信息传播滞后天数满足作者最长等待时间分析。在调查过程中不少作者表示,很能理解编辑部的每一篇稿件都要有一个审稿、编辑校对和出版发行的过程,但最好不要超过4个月。据此以120天为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期限进行分析。

由表2、表3可知,学术论文篇均信息传播滞后天数在120天以内的有4个刊物,《图书情报工作》篇均信息传播时滞天数最短,在90天以内(为59天),能满足所有作者的愿望,信息传播滞后天数与作者期望信息传播天数的吻合度最好。刊均信息传播滞后大于90天小于120天的刊物有3个:《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篇均信息传播滞后为116天;《图书情报知识》篇均信息传播滞后为113天;《图书与情报》篇均信息传播滞后为109天。其余大多数刊物(13个刊物)其篇均信息传播滞后均在120天以上。

四、结论

通过对作者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最大限度等待时间的调查和对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状况的统计,得出以下结论:能满足多数作者对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愿望的4个刊物只占统计刊数的23.5%。而76.5%的刊物不能满足78.2%的作者对其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愿望的需求。由此可见,图书情报核心期刊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与作者期望的信息传播时间极不相符。

科技期刊作为科研成果的载体和信息传播的媒介,要加快科研成果的传播,快速服务于科研事业,就必须改变当前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长这种状况。科技期刊必须从审稿周期与出版周期两方面来缩短学术论文的信息传播滞后时间。首先,应优化审稿流程,提高审稿工作效率;其次,要尽快安排出版已录用的学术论文,以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时间与作者期望信息传播时间的符合度,扩大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詹启智. 一稿多投是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合法权利——兼论一稿多发后果的规制[J]. 出版发行研究,2010(2):52-55.

[2]黄新斌. 对一稿多投的价值态度与对策研究综述[J]. 出版科学,2012(5):42-45.

[3] 孙焕英. 一稿多投的十大好处[J] . 青年记者,2011(31):53.

[4]吴庆晏. 一稿多投现象再思考[J] . 编辑之友,2013(4):88-89.

[5]马建平. 一稿多投正当性的法理分析及其权利规制[J] . 现代出版,2012(5).

[6]陈李斌,武夷山. 世界学术期刊出版周期与期刊影响力关系探索[J]. 情报科学,2010(10).

[7]颜巧元,张亮等. 我国科技期刊的出版频率问题与对策[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

[8]任胜利,王宝庆,郭志明等. 应慎重使用期刊的影响因子评价科研成果[J]. 科学通报,2000(2):218一222.

[9] 刘雪立,董建军,周志新等. 我国医学期刊出版周期与影响因子关系的调查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43一45.

[10] 肖红,孙顺江. 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Z1):875-877.

[11] 师昌绪,祖广安. 做强科技期刊是中国全面崛起的必要条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191-193.

篇5:期刊论文格式要求

期刊论文的发表无论是从论文的标题、立论、结论,还是从论文格式上都有规定。下面一起来看看期刊论文的格式要求吧。

核心期刊论文格式

一、限在“CSSCI检索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学术刊物,非杂志类)北大版”期刊发表的论文格式

(一)基本要求

1、您的论文请用WORD等文本编辑软件打好后以附件的形式发到我们的电子信箱中,便于我们及时下载进行编辑。

来稿以5000字为宜,并附100-200字的内容摘要,3-8个关键词,标题、内容摘要和关键词必须翻译成英文;内容摘要的写作应力求简明扼要,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客观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摘要的写作应避免出现“本文论述了......对......有重要意义”之类的用语。

2、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名词性术语一般每篇可选3-8个,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

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等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

关键词应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编排在摘要下方。

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

中文关键词前以“关键词:”或“[关键词]”作为标识;英文关键词前以“Keywords:”作为标识。

3、稿件内容力求观点鲜明、选题新颖、逻辑严密、下笔有据、论证充分、结合实际、深人浅出、文字通顺、言简意赅。

当然如果您的论文达不到上述的要求,“核心论文发表”的站长将利用其职业(经济学编辑)特长和同学关系网(编辑联盟)负责帮您编辑,直至发表。

(二)标题

标题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文章的特定内容,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一般不超过20个字。

必要时可加副标题,用较小字号另行起排。

文章标题及作者姓名单位均须翻译成英文。

(三)注明投稿日期

是指您投稿的日期。

示例:收稿日期:2004-02-18

(四)基金项目

获得基金资助产出的文章应以“基金项目:”或“[基金项目]”作为标识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项目编号。

多项基金项目应依次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

示例: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2004BJL001)

(五)作者简介

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等作出介绍,其前以“作者简介:”作为标识。

一般排在篇首页地脚,置于投稿日期(或基金项目)之后。

同一篇文章的其他主要作者简介可以在同一“作者简介:”标识后相继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

示例:

作者简介:张三(1960-),男,汉族,福建厦门人,厦门大学会计系教授,博士。

(六)正文

文内标题力求简短、明确,题末不用标点符号(问号、叹号、省略号除外)。

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级。

大段落的标题居中排列,可不加序号。

层次序号可采用一、(一)、1、(1)、1);不宜用①,以与注号区别。

文中应做到不背题,一行不占页,一字不占行。

(七)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的`条目以小于正文的字号编排在文末。

其格式为: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研究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示例:

[1]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陈崧.五四前后东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文选[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陈桐生.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1992.

[4]白永秀,刘敢,任保平.西安金融、人才、技术三大要素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R].西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示例:

[5]何龄修.读顾诚《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所,1998,(3):167 173.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示例:

[6]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21-133.

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示例:

[7]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八)论文末尾请注名:作者的详细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手机、小灵通、宅电)、电子信箱等。

(九)来稿必复。

文责自付(不含我们代写的论文)。

(十)请您遵守出版法规,千万不要一稿多投。

二、限在大专学报、本科学报发表的论文格式

请参照《一、限在“CSSCI检索期刊2003”、“北大2004版 中文核心期刊(学术刊物,非杂志类)”期刊发表的论文格式》的相关要求,只是“标题、作者、摘要和关键词”不需要翻译成英文。

三、限在省级、国家级杂志、“北大2004版 中文核心期刊(杂志类)”发表的论文格式

(一)基本要求

1、您的论文请用WORD等文字处理软件编辑好后以附件的形式发到我们的电子信箱中,便于我们及时下载进行编辑。

来稿以3500-4500字为宜(两个版面)。

2、稿件内容力求观点鲜明、选题新颖、逻辑严密、下笔有据、论证充分、结合实际、深人浅出、文字通顺、言简意赅。

当然您的论文如果您的论文如果达不到上述要求,“核心论文发表”版主将利用其职业(经济学编辑)特长和同学关系网(编辑联盟)负责帮您编辑,直至发表。

(二)标题

标题应简明、具体,能概括文章的特定内容,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一般不超过20个字。

必要时可加副标题,用较小字号另行起排。

(三)作者简介

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等作出介绍,其前以“作者简介:”作为标识。

示例:

作者简介:张三(1960-),男,汉族,福建厦门人,厦门大学会计系副教授,博士。

(四)正文

文内标题力求简短、明确,题末不用标点符号(问号、叹号、省略号除外)。

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级。

大段落的标题居中排列,可不加序号。

层次序号可采用一、(一)、1、(1)、1);不宜用①,以与注号区别。

文中应做到不背题,一行不占页,一字不占行。

(五)论文末尾请注名:作者的详细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手机、小灵通、宅电)、电子信箱等。

(六)来稿必复。

文责自负(不含我们代写的论文)。

(七)请您遵守出版法规,千万不要一稿多投。

普通期刊发表论文格式和论文投稿格式要求

期刊发表论文对格式要求往往比较严格,对于常常只注重论文内容不注意形式的作者们来说, 期刊发表论文的格式要求直接影响编辑的审稿印象和成功通过与否,显得格外的重要。

期刊发表论文的格式要求会根据不同的期刊会有所不同, 但是绝大部分都是一样的,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了论文发表的基本格式,就算期刊编辑有 再复杂严格的格式要求,也能轻松搞定,让论文投递更加有把握。

工具/原料

 论文草稿 

word文档编辑器

步骤/方法1

一、期刊发表论文的标准格式为:

文章标题 作者姓名 作者单位: (包括单位全称、邮政编码) [摘 要](以摘录或缩编方式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50~300 字 [关键词](选用可表达文章主要内容的词或词组)3~8 个关键词 正文

参考文献:[1] [2] [3]…… (有的期刊还要求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 作者简介与作者联系方式

1. 2

二、针对以上格式组成还须注意的是:

1、标题

期刊发表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 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

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

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 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

(1) 准确得体

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

(2) 简短精炼

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

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 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 20 个字. (3) 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

外延和内涵属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

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而所谓内涵,则是指对每一个概 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

2、正文

期刊发表论文格式要求正文篇幅一般在 --8000 字不等, 包括简短引言、 论述分析、 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文中出现的外文缩写除公知公用的首次出现一律应标有中文翻译或外文全称。

文中图、表应有自明性,且随文出现,并要有相应的英文名。

文中图的数量一般不超过 6 幅。

图中文字、符号、坐标中的标值和标值线必须写清,所有出现的数值都应标有明确的量与单位。

文中表格一律采用“三线表”。

文中有关量与单位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篇6:建筑论文期刊

本文是针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工作与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应对措施;建筑工程

施工管理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因此对于施工的质量以及成本等都要进行一定的控制,因此在长期的施工建筑中,需要注意对施工的各项程序进行不断的监督,以此保证施工的质量以及施工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1建筑施工管理的主要工作

1.1控制进度

根据施工项目的特点以及要求,我们需要注意施工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施工的计划进行各项工作的开展,因此需要保证施工的工期。

并且对于施工中的各项指标以及进度进行控制,对于施工进度中的干扰因素进行及时的排查,有效的保证施工的进度能够对施工的质量有一定的保障。

1.2控制质量

施工的质量使整个施工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施工过程中的很多因素都会对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在对质量的控制上需要注意很多的问题,必须注意质量的控制,一般对于质量的控制都会有一些基本的规章制度,所以在质量的控制问题上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来执行,不能因为其他因素的干扰导致质量受到影响,也学要控制人员对质量进行及时的监督,并且需要在施工之前,施工中期以及施工的后期都要做好严格的管理和掌控,把握好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施工的流程符合规定,也要保证施工质量不受影响。

1.3控制成本

施工的成本控制也是施工过程中需要控制的问题之一,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的发展目标,在建筑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会涉及到成本的控制,因此在施工成本的控制上需要对整个项目的内容进行严格的把关。

包括对材料的费用以及人员费用还有施工过程中需要用的器械的费用,都需要考虑。

1.4安全管理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因为施工的难度大而且具有一定的危险,因此必须保证施工的安全,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在安全上做好基本的防范措施对安全的保障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施工人员的安全,以及施工材料的安全,还有就是施工设施的安全,都需要管理人员不停的进行检查和维护。

当前在社会中会有很多的建筑施工事故出现,因此需要的是对施工安全的整体保障和监控,让所有工作人员意识到工作安全的重要性。

1.5合同管理

篇7:如何撰写期刊论文

——整理自余同希教授在北大工学院的讲座

为什么要撰写期刊论文?

因为没有发表的研究=不存在的研究。

现今中国期刊发表的数量?

数量很大,仅次于美国。预计在2019年将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论文第一生产国,骚年们努力吧,说不定你的某一篇文章就会成为中国超越美国的那历史性的一篇。

废话不多说,步入正文: A.撰写论文的准备工作 A1选择论文类型:

1、会议论文

此类论文主要的目的在于传播研究的前期成果或正在进行的研究成果,不是一个完整的论文,正文部分往往只有4-8页,2-4个图,5-8个参考文献。主要用于参加会议,会议的主办方在会后可能会将参会者的文章整理成册,或者制成会议光盘。

2、期刊论文

Full-length的原创性论文,传播已完成的研究发现。此类论文即是本文中的研究重点,此类论文必须具有原创性且有足够的写作空间来发表成果。此类论文往往8-12页正文,5-10个图,20篇左右的参考文献。

3、研究短讯

较简短,对重要的和原创性成果做迅速报道和前期讨论。此类文章(这里用文章这个说法比论文恰当),往往审批时间短,见刊快。

4、文献综述

此类文章在国外期刊一般是先由编辑向撰稿人约稿,然后撰稿人再撰写文章。撰稿人如有撰写文献综述的计划或想法,应先与编辑沟通,看其期刊近段时间是否需要这一方面的文献综述。在写文献综述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文章有作者自己的观点,分析问题要有理有据,并且应做到述评结合。15页以上,5个以上图表,80个参考文献。

注:文献综述类文章不是人人都能发表,能够撰写文献综述类文章的作者应该是在该研究领域德高望重或是经验丰富的研究者。一个研究者能够在一个很有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一篇文献综述类文章往往象征着自己学术上的一个里程碑。

A2选择合适的期刊

找出所有候选期刊,按以下原则调查和筛选 1.目标和范围

2.可接受投稿文章的类型

3.影响因子、期刊的读者群和最近该期刊的研究热点是什么。期刊的研究热点可以通过查阅该期刊近段时间发刊的目录来获知。

4.切忌不要只考虑期刊的影响因子而忽略了其他几项。5.仔细阅读读者须知(期刊网站上的guide for author)

A3使用正确的文稿语言

在给期刊投稿时,作者需要检查自己的文章在英文写作上有没有什么问题,因为编辑不会对文章里面的语言错误进行修改,文责在作者,并且一个不好的英文写作将会成为编辑拒稿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怎么样才能写好英文文章,建议是能尽量用英文直接书写就直接书写,尽量避免先写中文再把中文翻译成英文这种形式(现在的翻译软件质量太差,翻译后会有很明显的中式英语痕迹,编辑很容易就可以发现)。

附撰写英文文章的常见错误: Ⅰ句子构造不对

写文章应该用外国人的习惯去思考问题。例如在日期方式的表达上,中国人的思维是年/月/日,而外国人的思维是月/日/年,还有地址的表达等等。Ⅱ句子时态

一般规定在写实验部分应该全部用过去时,而在写数字模拟和讲解自己的模型时要用现在时。对已知的事实和假设用现在式;对你已经实施的实验用过去式;描述实验结果时用过去式。Ⅲ错误语法

中国人投稿期刊最主要的语法问题是介词和冠词使用不当。Ⅳ语言混撘

句子不要过长,避免句子套句。

在投稿时,最忌讳出现的一点就是中英文夹杂,切忌不要在文章的某一部分出现中文,因为审稿人没人认识。

如何确保使用正确的语言:

Ⅰ文章语言应该尽量简洁与清晰。

Ⅱ实在不行那就花钱找专业的人员帮忙翻译。

B.文章撰写

1、开始写文章前一定要有一个写作框架。

2、文章需要具有一定的格式。

一般的不同类型的研究论文具有不同的格式要求,例如心理学的APA格式要求。

一般先写主体部分。①文章标题的写作

文章的标题应该用最简短的文字表达自己文章的主旨(例如在冲击力学中,有人研究为什么猫从9楼坠下,不管以什么姿势,最后总是四脚着地的这个现象,其文章的标题就叫做猫的旋转)。文章的标题不应该太广太泛,这样不利于自己的写作。

注:中文中有一类文章的题目是《关于„„的研究》,在翻译成英语是不能使用A reach on这个说法,因为reach这个次在英文中是一个十分广泛的词,指很大的研究。而一般只能使用A study of这样的描述。

②文章摘要的写作

何为摘要?摘要就是整篇文章的广告,你有见过又烂又长的广告吗?答案是NO。因此摘要的写作必须遵循简短精悍的理念,摘要的整体篇幅不应该超过一页纸的1/2,最好控制在1/3左右。

注:摘要很重要,一篇文章能否被审稿人第一眼看中凭的就是摘要的内容。因为在编辑给审稿人发送文章时,第一次只会发送摘要,没有正文,所以摘要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审稿人会不会审你的稿子。③文章引言的写作

在引言部分主要阐述的是你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必须说明自己这个研究的价值与意义(用处)。一个好的研究应该是有用+有趣的研究。引言部分的内容顺序一般是: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价值在哪里——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已有的研究有哪些——这些研究还有什么局限——自己对于这个问题又是有何高见——最后阐释自己研究的意义。

注:引言不是罗列别人的研究,而是需要分析别人的研究。④文章方法部分的写作

方法部分是整个文章的核心,即是要告诉读者这个研究是怎么进行的。因此方法部分一定要注意细节的描述,以便同行可以重复自己的研究。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是引用一个已经很成熟的方法或范式来做实验则不需要详细描述。

在方法部分如果是实验类文章,需要写明关键的实验刺激以及实验条件,如果是模拟数据类的文 章则需要说明这种数据模拟存在的条件与假设。⑤文章结果部分的写作

结果部分的写作最好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像扯毛线球的方式来剖析研究的数据结果。结果部分应该报告研究的主要发现是什么,这里的主要发现主要是不同于前人研究的发现;未曾预期的结果;并且还要说明结果的可重复性、可靠性以及误差是多少。

在结果部分,图表有时能够发挥比单纯的文字描述大很多的作用,图表往往最具说服力。图与表是不一样的,对于同一个结果,不需要用图与表两种方式重复描述。在绘制图表时需要标明标清图例表例。

⑥文章讨论部分的写作

讨论是一篇文章的精髓,是要将研究结果带给自己的兴奋传递给读者的重要部分。讨论部分主要是阐述研究在学术上最有贡献的地方,并且要与结果部分的内容相对应,重现结果部分重要结果带来的启示,并且还需要去引言相对应,例如可以将研究的结果与某一理论相联系。⑦文章结论部分的写作

结论部分应该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来审视自己的文章,要发现文章的意义。最忌讳就是结论重复讨论无新词,即只把讨论部分的内容转移到结论中。结论部分应该简单明了,为了避免编辑提出挑剔的意见,在结论部分作者可以写明本研究的局限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⑧文章参考文献部分的写作

参考文献部分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学识渊博,例如我知道600篇文章,为了显示我的学识渊博我从中随机抽出来60篇作为参考文献。这样的做法是错误与愚蠢的。参考文献应该引用与自己的研究最相关的文献,即通过这几篇参考文献自己获得了做这个研究的灵感。所有的参考文献都必须是自己读过的。在参考文献部分的书写也应该符合所投期刊的引文格式的要求。

注:有些研究者为了表示自己这个研究的独创性和新颖性,但自己曾经也做过相似的研究并以发表,而不在参考文献中列出自己这一篇文献,或者其他研究者的研究和自己的很像而不引用。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作者不应该回避这个问题,越是相似的文献,越应该引用。⑨文章致谢部分的写作

致谢哪些人?一般包括:研究的资助者、对本研究提供帮助的人、提供实验材料(如果由他人提供材料,责任由他人承担也在某一程度上给自己减少了不少因实验材料带来的麻烦)的人和帮助修改文章的人。

⑩给主编的一封信

这封信是和自己的文章一起寄给编辑的,其内容包括:Ⅰ、文本的类型;Ⅱ、代表所有作者声明本文没有在其他杂志上发表并且没有一稿多投(国外对这个很看重,如果一稿多投会直接拒稿并且影响以后自己文章的投稿,所以一定请慎重);Ⅲ、作者可以自己建议审稿人,但此人与作者没有直接的关系,并且需要附上该人的工作单位和邮箱地址以便核实。Ⅳ、作者可以提出自己的稿件不想被谁审稿,以防审稿人因为个人原因而拒稿,外国的编辑一般会尊重作者本人的意见。但这种不想被审稿的推荐人不能太多,否则谁来审你的稿件呢?

注意:在写作者名字的时候应该符合国际惯例,姓放在后面,并且一旦选中了一个名字最好以后就一直用这个名字不要修改。关于作者顺序的问题,一般第一作者是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以及初稿的撰写者,通讯作者是自己的导师或项目的负责人,通讯作者负责定稿、投稿和与编辑联系。

C.投稿

①文章需要具有新意

可以以文章的创新点作为参考来组织写作的材料。②可验证

研究必须具有可重复性,并且能够经得起检验。③参考文献的选取

应该多选取来自想投稿期刊的文章作为自己的参考文献,如果不是可以选择在自己参考文献中出现的最多的那个期刊进行投稿;参考文献应该引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对于自己研究的领域一定要知道谁是专家,多引用他的文章准没错;最好不要引用教科书,如果非要引用就引用国际上通行的教材。在引用文献时,中文文献不要引用太多,因为审稿人那边看的中文文献较少。注:关键参考文献的通讯作者很可能就是你这篇文章的审稿人。④科研诚信与科研操守

这个问题大家都懂就不阐述了。

D.审稿与修改

审稿的结果有五种:直接拒稿、小修、大改、退稿和接受。

未经审稿就被拒的情况(投较好的期刊时有70%的文章会直接被拒)有以下几种:①超出期刊的主体范围(拒稿的主要原因);②英文太差;③缺乏创新性;④研究不成熟(例如:数据不完整);⑤一稿多投;⑥与已发表的文章相似度过高。被拒稿不是世界末日,不是否定你的成果,而是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去投其他的期刊,帮你节约时间,所以不要悲观。

审稿人如何评价文稿,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①研究所作的假定的合理性;②论文的原创性;③采用理论模型或实验方法的优点与弱点;④所得结果的重要性;⑤论文表达的清晰程度以及图表的质量;⑥学术诚信,例如与已发文章的相似度等。

对于编辑提出的大改或者是小修的意见,作者应该怎么理解?“大改”往往指出了初稿根本性的缺点,例如,没有充分论述假定的合理性,或讨论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实验或数据结果不足以支持最后的结论等。“小修”一般是针对文稿中的具体瑕疵,包括文字叙述,图标质量,参考文献等等需要按照审稿人意见来进行修改。注:作者需要充分重视审稿人的意见,如果没有逐条进行修改或者修改不仔细仍存在被拒稿的可能。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可以在回复审稿人时非常非常认真的给编辑和审稿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包括:一条不漏地应答审稿意见;如在稿件中作了相应的修改,要注明改在何处;避免只作解释和澄清,而不说明是否已对文稿作了修改。这封信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你的稿件是被接受还是被退回。

如果审稿人的意见你完全不能同意,可以写出“反驳”信件,致编辑和审稿人;你可以“据理力争”,但最好避免使用“冒犯”的语气。在这封信的最后一定需要加上对审稿人的致谢。

如果稿件被拒了,也不要灰心丧气,从被拒的经验中作者可以学到很多,例如我们要分析为什么自己的稿件会被拒,在审稿的意见中有哪些意见反映了自己研究的不足。稿件被拒后作者应该考虑先根据审稿意见把稿件认真修改一遍,然后再考虑转投给哪个期刊。

篇8:水利期刊论文

在本学科高排名的期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对学者学术声望的提升、职位的晋升和薪资的增长都有着重要作用[1]。 当前,世界各国政府对大学和学者的科研资助纷纷采用基于绩效拨款制度[2],并把在高排名学术期刊发表文章作为重要的绩效考核指标,这进一步强化和巩固了高排名学术期刊的地位。每一名科研工作者,都面临着在高排名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挑战。 与此同时,学术期刊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环境。 面对逐年增加的投稿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学术文章,为确保刊载文章的质量,期刊必须在稿件审阅上做出更多努力,付出更高的成本代价,甚至可能导致审稿周期的延长[3]。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背景下,探讨高排名学术期刊已有的刊文特点及偏好模式,既有助于科研工作者提高论文投递效率,也有助于期刊主办方有的放矢提升论文筛选效率,对于改善论文与期刊的双边匹配有着重要意义。

在学术界,对期刊影响力的主要评价指标是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其衡量的是过去两年刊载论文的影响力———平均被引次数。 可见,期刊影响因子与论文质量是相互依存的。由于对学术论文本身影响力和质量的评价存在较高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文章发表杂志的排名高低成为了衡量学术文章本身、学者和所在研究机构优秀程度的一个替代性指标[4]。 这一指标的合理性基于这样的事实:期刊影响因子与论文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5,6]。 优秀的研究论文必然有其普遍性的显示特征。 考察期刊刊载论文的偏好,尤其是在论文特征性变量上的偏好差异,有助于我们理解期刊影响力差异的来源。

现有研究针对顶级期刊刊发的大量论文显性特征的探讨,揭示出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的发文偏好以及影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从论文主题内容、篇幅、作者来源、合作性等指标进行分析成为这类研究的重要趋势[7]。 研究的主要发现有:第一,顶级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更长的篇幅[8]。 这是由于:优秀的学术论文需要论证充分、内容翔实,因此必然会具有更为复杂的技术过程,这需要更长的篇幅才能完成。第二,顶级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更多高水平的活跃作者。对国际顶级教育类期刊的研究证实:高水平的活跃作者数与期刊质量成正相关关系[9,10]。 第三,顶级期刊发表的文章获得更多的基金资助。基金资助同样是影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 被学术基金资助所做的研究,因其研究内容一般受到专业认可, 研究过程中受到专业评估,更有可能产生优秀的论文[11]。第四,顶级期刊发表的论文具有更多的合作。对经济学类文章的最新研究表明, 目前顶级经济学期刊的作者均值为2.3 人,合作性论文的占比逐年提高[8]。 对1997—2005 年SCI,SSCI等检索的420 余万篇文献的研究表明, 跨学科合作、跨学校合作是重要的趋势。 合作论文的影响因子高于不合作, 强强合作论文引用率高于强校单干,强弱合作的论文引用率不低于强校单干[12]。合作人数对论文质量的影响呈现边际递减的效果[13]。对于国内论文的研究同样证实了合作与论文被引频次的正向相关关系[14]。

我国是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高等教育学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学科。 那么,我国教育类顶级期刊在刊载高等教育类论文时的偏好是什么?关于这一问题的分析并不鲜见,部分回应了国际主流的研究发现。 现有研究的主要工作是:通过内容分析揭示研究热点和知识图谱[15]、归纳研究主题及范式[16]、发现引文文献的网络结构[17]、描述论文合作状况[18]、基于发文状况评价地区科研竞争力[19]与作者[20]等。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揭示其共性特征之上,而对期刊间刊文差异性的探讨, 大多仅是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式,对于其模式性的揭示与期刊影响力差异的解释性探讨较为鲜见。

本文以中文顶级教育期刊的发文偏好模式为主题进行研究, 以2015 年18 家教育顶级期刊刊载的3421 篇高等教育类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①,采用统计方法、复杂网络和计量回归方法,聚焦于不同期刊发文偏好模式的归纳及期刊影响力与发文偏好模式的关联性分析。

二、我国教育期刊的影响力现状及期刊转型

教育学期刊的影响力与其他主流社会科学学科相比明显较低。 根据汤森路透集团的期刊引用报告(JCR),2014 年SSCI中社会科学共有56 种类目,教育及教育研究类(EDUCAITION&EDUCATIONAL RESEARCH)期刊的期刊数排序为第2 位,文章数排序位第4 位,但影响因子仅排序为48(0.92),中值影响因子排序为40(0.74)②,这说明教育类的研究论文数量虽多,但质量普遍不高。 我国教育类期刊同样存在这一问题。基于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的数据,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共分为37 个大类,教育类期刊数排名第1,但从2014 年刊发的平均影响因子来看,教育类期刊仅为0.54,排名第16。

基于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评价报告”的数据,我们发现顶级教育类期刊的影响因子基本呈现出上升趋势(见图1)。 同时,基于中国知网的个刊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 我们将影响因子最高的6 家期刊③作为一组(高IF期刊),6 家综合性期刊④作为一组(综合性期刊),与18 家期刊进行比较。从折线图可以看出,自2009 年起,各类期刊的影响因子均呈现上升趋势,且趋势性差异不大。 而根据各个期刊历年影响因子的统计也表明,各个期刊的上升趋势和相对排位均变化不大, 说明18 家教育顶级期刊的内部差异性表现较为稳定。

与期刊影响力普遍提升相伴相生的是期刊办刊特点的变化。 随着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向实证化转变,我国教育期刊的风格出现了转型。反映为期刊刊载论文的研究方法上更加重视规范化。 同时,一些杂志变更了名称,以更加适应期刊竞争的需要。 根据我们的统计,CNKI期刊数据库社会科学II—高等教育分类下共有128 家期刊,其中有49 家期刊进行过更名,更名率达到38.3%。 高等教育类期刊更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去专业化和去地域化两点,体现了多数高等教育类期刊向着综合化的方向转型。 在我们选取的18 家期刊中,共有8 家期刊曾进行过更名。 期刊综合化的转型需要付出一定的认知成本, 但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恰恰是一种信号传递的作用,有助于吸引更多样化和更优秀的论文稿件。 从以上的背景出发,我们将考察综合化期刊与纯教育期刊的刊文偏好差别,并验证其与影响因子的关系。

资料来源:中文科技期刊评价报告,http://lib.cqvip.com/evaluation/index.aspx。

三、研究设计

基于国际上利用影响因子评价学术期刊的普适性,本文采用影响因子(IF)来作为评价中文教育类期刊的影响力的指标。 IF具体数值来自CNKI的“复合影响因子”。基于已有的国际国内研究,本文选取了两大类指标作为杂志刊载文章的特征性指标。第一类是论文的显性特征指标,包含作者状况(来源学校、来源地区、职称等)、作者间情况(是否合作、合作类型)和基金资助状况。 第二类是论文的内在特征指标,包含论文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 从这两类指标中,加总计算每一家期刊的若干评价性指标,计算出这些指标与期刊影响力的关联程度并进行显著性检验。

基于前文所述的关于国际顶级期刊刊文特征的研究结论,我们给出如下研究假设并试图进行检验。

假设1:从作者状况而言,影响因子越高的期刊,其活跃作者的出现频率越高, 反映为知名院校发文、高职称作者发文比例更高。

假设2:从研究评价而言,影响因子越高的期刊,刊载论文质量越高,反映为获得基金资助比例越高。

假设3:从研究过程而言,影响因子越高的期刊,其刊载论文的研究复杂程度越高,反映为:合作比例越高,且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运用越多。

为了揭示期刊的刊文特征模式,我们还将采用复杂网络分析的方法进行模式识别。分析主要对不同期刊发文来源院校网络以及合作论文网络进行分析。在合作网络中,我们对合作中的学科交叉、地域交叉、跨职称合作以及校际合作四类进行模式总结。 另外,我们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探讨上述指标对杂志影响力的联合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影响因子反映的是期刊过去两年的论文平均质量,而研究数据则是当年的数据。 对回归可行性的解释是:正是由于期刊之间排序关系存在相对稳定性,则可以把期刊的偏好差异看作是随时间稳定的数值,从而探讨期刊偏好的差异对期刊影响因子差异的影响。

四、中文顶级教育期刊刊文偏好描述

(一)对文章显性特征的偏好

本文统计了论文第一作者情况以及文章所获基金资助情况,统计如表2 所示。总体而言,影响因子越高的期刊, 发文越偏向高水平大学和高级职称的作者,越偏向国家级基金资助的课题论文。 其中,《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刊发的高等教育论文中,超过80%来自“985 工程”高校,国家级基金论文占比超过1/3,是两项指标最高的期刊。

关于期刊影响力与期刊发文显性特征的关系,我们给出如下的相关性分析(见表2)。 分析发现,正高职称发文比例和国家基金比例的高低,与期刊影响因子成显著的正向关联,相关系数均超过0.6,见表3。这验证了上述假设1、2。散点图如图2所示。我们还发现,发文数量与期刊影响因子成显著的负向关联。

注:因《中国高等教育》作者信息不标注职称,故未给出统计结果。

(二)对文章来源多样性的偏好

各期刊在刊发文章的选择面上有所不同。刊发文章的来源越广泛, 反映期刊在选择文章上的范围越宽, 其影响的覆盖范围越广。 在高IF组的6 家期刊中, 每10 篇论文来源学校数最多的期刊是 《教育研究》和《中国高教研究》,最少的则是《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从地区影响力来看,高IF组期刊中,《教育研究》和《中国高教研究》的论文来源地市数最多,超过3 个城市。《中国高等教育》和《中国大学教学》来自非教育学院系的发文占比最高,见表4。

通过表5 的相关性分析发现,稿件来源的院校、地区、学科越是集中,则杂志的影响因子越高。

(三)对院校的偏好网络

本部分分析各个期刊刊文的院校偏好。在此选取发文大于10 篇的院校共76 所,以占据某期刊发文量1%以上为阈值,见图3。 院校偏好网络的分析发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成为重要的供稿节点。高IF组6家期刊的共同特点是,对重要供稿节点院校的链接比较紧密。而较低影响因子的期刊则表现出供稿节点虽多但与重要供稿节点链接松散的特点。超过某一期刊发文量6%的供稿中,除各杂志偏好的首位发文院校外,另外存在的重要偏好关系是:《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北京师范大学(22.2%)、华东师范大学(7.4%),《大学教育科学》:湖南师范大学(15.9%)、厦门大学(8.9%),《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清华大学(7.6%)、上海交通大学(6.8%)、华中科技大学(6.5%),《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对(6.8%),《教育研究》:厦门大学(6.8%),《江苏高教》:南京师范大学(6.0%)。

注:*p<0.1,**p<0.05,***p<0.01。

(四)发文的作者合作网络

合作是学术生产的重要特点。本部分考察各期刊发文中第一作者与第二作者间合作网络。

1. 各期刊刊文合作状况的统计描述。 通过分析发现(见表6),18 家教育顶级期刊中,合作发文比例最低为38.0%(《江苏高教》),最高为73.0%(《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在合作发文的论文中,仅有2 家期刊的平均合作作者数超过3 人,其余都在2~3 人之间。合作中,校内合作为绝对主流,占比在70%以上。 跨省合作比例不高,跨学科合作比例差异巨大。

注:标号1-18依次对应影响因子从高到低的期刊。具体期刊为:1.《教育研究》;2.《北京大学教育评论》;3.《高等教育研究》;4.《高等工程教育研究》;5.《清华大学教育研究》;6.《中国高教研究》;7.《中国大学教学》;8.《教育发展研究》;9.《复旦教育论坛》;10.《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1.《高教探索》;12.《中国高等教育》;13.《现代大学教育》;14.《江苏高教》;15.《现代教育管理》;16.《高教发展与评估》;17.《黑龙江高教研究》;18.《大学教育科学》。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期刊影响因子与合作文章所占比例的相关性仅为0.07,相关程度很低。 这未能证实研究假设3 关于合作部分的论断。 这一发现说明:与国际期刊和国内主流学科期刊相比,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内,合作未能有效促进研究质量的提升。

2. 合作网络中的学科交叉模式。 18 种期刊呈现出3 种典型的学科交叉特征结构模式。 模式一:“星型模式”。 其特征是以教育学为中心节点,与其他学科产生联系。 这种形式的期刊有1,2,3,6,13,16①。 高IF组6 大期刊中的4 家期刊属于这种模式。 模式二:“团簇模式”。 其特征是多个学科紧密合作, 形成一个连通分支。 这种形式的期刊有4,5,7,8,10,11,14,15,17,18。 该模式是占比最高的模式。 模式三:“多分支模式”。 其特征是形成多个学科合作群。这种形式的期刊有9 和12,详见图4。

3. 合作网络中的地域合作模式。 这里考虑跨省合作的论文。 地域合作模式可以细分为三种模式,见图5。

注:1.(a)表示星形模式,以《教育研究》为例;(b)表示团簇模式,以《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为例,(c)表示多分支模式,以《复旦教育论坛》为例。2.节点颜色表明该学科节点的度(degree),即预支相连的学科数。度越高颜色越深;连线的粗细表明权重大小,即关联强度。

注:1.(a)表示单中心模式,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例;(b)表示多中心模式,以《中国高教研究》为例,(c)表示无中心模式,以《大学教育科学》为例。2.节点颜色表明该地区节点的度(degree),度越高颜色越深,即与之相连的省份越多。连线的粗细表明权重大小,即连接的强度。

模式一:单中心模式。 合作研究的论文以某个省份为中心,该省份与其他省份的合作占所有合作中的绝大部分。 此模式包括期刊1,8,9,10,16。 其中《教育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以北京为中心;《教育发展研究》《复旦教育论坛》以浙江为中心,《高教发展与评估》以山东为中心。

模式二:多中心模式。有多个合作中心,包括期刊3,4,6,7,11,12,13,14,15,17。 多中心模式是期刊发表合作类型文章的主流模式。其中《高等教育研究》以北京、上海和江苏为中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以北京和湖北为中心;《中国高教研究》以北京和浙江为中心;《高教探索》以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为中心;《中国高等教育》 以北京和湖北为中心;《现代大学教育》以湖北和江苏为中心;《江苏高教》以江苏和浙江为中心;《现代教育管理》以北京、福建、广东、吉林和辽宁为中心;《黑龙江高教研究》以江苏和浙江为中心。

模式三:无中心模式。即找不到明显的合作中心,包括期刊2,5,7,18。

4. 职称合作模式。 18 家期刊的职称合作模式基本相同,均以正高、副高、中级、博士生和硕士生为作者主体,他们之间的合作最为普遍,其中《中国高教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黑龙江高教研究》中具有行政职务的作者合作也较为活跃。 (见图6)

注:1.(a)以《教育研究》为例;(b)以《中国高教研究》为例。2.节点颜色表明该职称的度(degree),即与之相连的节点数,度越高颜色越深。连线的粗细表明权重大小。

5. 校际合作模式。 在校际合作模式上,各期刊均以省内高校间合作为主,也都存在一些和外省高校合作活跃的院校。 如《教育研究》中,上海、北京、浙江的高校之间以及其与外省高校的合作较多。 《中国高教研究》中,合作高校众多,尤以北京和浙江高校为主,见图7。

(五)期刊对论文研究领域与研究范式的偏好

论文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是论文重要的内在特性指标。 根据周光礼和谢清的分类[16],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可分为四类:体制与结构、组织与管理、知识与课程、教学与研究,高等教育研究范式可分为四类:人本主义范式、结构主义范式、实证主义范式、经验主义范式。在此,我们仅挑选了平均占比最大的领域(组织与管理领域)和范式(结构主义范式),以及与期刊影响因子关联程度最为密切的领域(体制与结构领域,皮尔逊相关系数0.424,P<0.1)和范式(实证主义范式,皮尔逊相关系数0.453,P<0.1)进行展示,统计结果见表7。值得指出的是,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与期刊影响因子有显著正向关联,这证实了研究假设3中关于研究范式的论断。

注:1.(a)以《教育研究》为例;(b)以《中国高教研究》为例。2.节点颜色表明院校地区,同一颜色表明同一地区。连线的粗细表明权重大小,即连接强度。

各个期刊的差异化竞争产生了不同的期刊风格,使得各期刊发挥比较优势,产生不同的偏好结构。 在此,我们定义期刊在某一研究领域(或范式)的特色值:特色值=该期刊在某一领域(或范式)的发文比例/18 家期刊在该领域(或范式)的平均发文比例。

若该比值大于1,则说明该期刊在此领域(或范式)上有格外偏好;反之若小于1,则说明该城市在此领域无明显偏好。我们将各分项特色值大于1 的数据进行作图,结果见图8。 我们发现,排名前6 名的期刊,有5家偏重在实证主义,其中《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最为明显。而IF最高的前3名的期刊《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高等教育研究》均在体制与结构领域上有格外偏好。

注:1.标号1~18对应的期刊与图3标注相同。2.有连线表明该期刊在某领域(范式)有超出平均值以上的偏好,连线的粗细表明权重大小。

(六)综合类期刊与纯高教类期刊的偏好差异

本部分比较综合类期刊与纯高教类期刊的差别,分类标准见本文第二部分。 统计发现:纯高教类期刊平均影响因子为1.200, 综合类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为1.672。二者在影响因子的差别,是否与其关键变量的差别有关呢?

从表8 可见,“985 工程”高校发文和国家级基金发文在两类期刊上占比有明显差别(卡方检验对应的P值<0.01),综合类期刊数值较高。 而据前文所述,这两项指标正是期刊影响因子的重要关联变量。

对于文章内在类特征:研究领域与研究范式的分析发现, 两类期刊有明显差别(卡方检验对应的P值<0.01)。 综合类期刊在研究领域上更关注体制与结构、组织与管理,而纯高教类期刊更关注知识与课程、教学与结构。 研究范式上,综合类期刊更多刊发实证主义和结构主义文章,而纯高教类期刊更多刊发经验主义文章(见表9)。 研究领域和范式的差别,也是带来影响因子差别的重要因素。

五、回归分析

第四部分证实了如下结论:文章显性特征、来源多样性特征、内在因素特征对期刊的影响因子有较强的相关关系。本部分对于期刊影响因子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期刊影响因子关联因素的联合作用。

对变量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与影响因子有较强关联的部分变量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性,因此,在回归的自变量选择中应尽量避免将它们同时放入方程。如实证研究与获得国家级基金有较强相关性(相关系数0.728, P<0.01),综合类期刊与实证研究范式比率有较强相关性(相关系数0.650,P<0.01)。 综合考虑各类变量之后,我们挑出正高级职称率、每10 篇论文来源学校数、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占比以及论文合作比例四个变量作为回归的自变量纳入回归方程,希望验证论文合作比例是否在多元回归中具有显著效果。需要说明的是:《中国高等教育》所刊文章作者正高级职称数据缺失。 基本回归结果见表10。

注:***p<0.01,**p<0.05,*p<0.1。

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利用期刊影响因子还是影响因子的对数作为因变量,回归的结果都显示出稳定性。 正高级职称率的影响强大而显著,正高级职称发文率每提升0.01,期刊的影响因子提升0.02左右。 实证主义范式的加大,会对期刊影响因子的提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合作对期刊影响因子具有正向作用,但效果始终不显著。

六、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18 家顶级教育期刊的刊文分析,得到了如下研究发现:影响因子越高的期刊,发文越偏向高水平大学和高级职称的作者,越偏向国家级基金资助的课题论文。稿件来源院校、地区、学科越是集中,则期刊的影响因子越高。 合作发文占比与期刊影响因子无明显关联。合作发文中,学科交叉呈现“星型结构模式”“团簇结构模式”和“多分支结构模式”三种模式,金字塔最顶端的期刊多倾向于以教育学为核心的“星型模式”;地域合作模式呈现单中心模式、多中心模式、无中心模式三种模式,多中心模式是主流。期刊对实证研究范式的偏好程度与期刊影响因子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合类期刊与高教类期刊在研究范式和研究领域上存在着较大差异。 回归分析表明:正高级职称比率、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率、综合性期刊能够对期刊的影响因子起到正向作用。

以上结论既回应了已有的关于文献计量的研究,诸如基金作用、活跃作者作用等。然而,本文的结论与既有研究结论最大的不同点是:合作在高等教育领域对文章质量的作用并不明显。 这一结论的出现,极有可能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育不足,研究复杂度相对较低,从而使得合作比例偏低,合作研究的作用尚未显现。同时,另一个让人意外的发现是:在当前环境下,固守教育学本学科,以本学科的科研院系为主要依托、减少对于稿件多样性的偏好,反而有助于期刊影响因子的提升。 这一发现值得反思。 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作为开放的领域,如何吸引更多学科的研究人员加入进来,激发学科内部的活力,或许成为下一阶段发展本学科的重要议题。

对于办刊者,我们认为,若要提升期刊质量,需走综合化道路,选稿时更加注重文章作者层次和基金层次、选取实证类研究文章或可以成为有效的筛选策略和提升杂志影响力的手段;对于研究者,我们建议多做实证性研究,并努力提升职称,多获取课题,这样有助于在更高级别的刊物上获得发表。

摘要:影响因子是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期刊影响因子大小与其刊载文章的质量密切相关。对2015年18家教育类中文期刊不同类型期刊的研究发现:综合类期刊与纯高教类期刊在论文研究范式和研究领域的偏好上存在明显差异。对刊文合作网络的研究发现:学科合作结构模式主要分为“星型模式”“团簇模式”和“多分支模式”三种,影响因子最高的6种期刊大多倾向于教育学科为核心的“星型模式”;地域合作模式呈现出单中心模式、多中心模式、无中心模式三种模式。对期刊影响因子关联因素的研究发现:论文的显性特征,如作者的院校层级、作者职称和论文所受的基金资助状况与期刊影响因子呈显著正向关联。实证研究范式的发文比例与期刊影响因子显著正相关。论文的合作性特征对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作用不明显。本研究的结论对理解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内期刊影响力差异的来源,改善论文与期刊的双边匹配质量有着积极意义。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水利期刊论文】相关文章:

水利期刊论文范文05-11

水利水电期刊论文05-12

期刊论文题目05-01

期刊论文范文05-08

期刊论文提纲11-15

期刊产业投资论文04-16

职教期刊职教论文04-16

期刊改论文题目05-04

省级期刊论文题目05-04

采煤期刊论文题目05-05

上一篇:竞选团工委副书记演讲稿下一篇:运动会--加油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