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经济论文范文

2022-05-09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特色经济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经济体系建设中,不仅要突出生态和文化内涵,还要体现鄂西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更要符合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兼顾物质、精神、生态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本文以循环经济与特色经济的原理为指导,通过对鄂西圈8个市州(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的分析,提出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经济体系特色经济模式构建的思路及对策建议。

第一篇:特色经济论文范文

立足生态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是安泽发展的底色;特色,是安泽转型的新路。今年以来,安泽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临汾市委决策部署,立足生态优势,坚持绿色发展,壮大特色经济,围绕强县富民,部署建设“一区一河”、打造“五个安泽”发展战略,努力瞠出一条高质量转型特色发展的新路。

转型新路之路径选择与内在逻辑

强县之强,主要体现在经济实力、增长潜力、绿色发展的内在逻辑上。纵观宏观形势,立足发展现状,安泽选择了一条建设“一区一河”、打造“五个安泽”的高质量转型发展新路。其中,“一区一河”是发展路径,“五个安泽”是转型目标。

“一区一河”,“一区”即高标准建设安泽经济技术开发区(下文简称经开区),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一河”即集中力量建设沁河流域(安泽段),让沁河两岸靓起来、火起来、富起来。“五个安泽”是立足资源优势,聚焦高质量转型发展,全力打造生态安泽、红色安泽、数字安泽、实力安泽、幸福安泽。

高标准建设“一区”是安泽强县之本。高标准建设经开区,既是安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安泽从省市发展思路与产业布局中抢抓机遇的客观要求。抓好经开区的建设,就抓住了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牛鼻子”。目前,安泽经开区共有大小企业28家,规模以上企业占全县70%、财政收入占全县61%。可以说,经开区是安泽县域经济的“命根子”、财政收人的“钱袋子”。国家政策向经开区倾斜、生产要素向经开区聚集、产业项目向经开区集中……安泽只有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引领经济步入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快车道,才能实现“强县”目标。

集中力量建设“一河”是安泽惠民之基。安泽抓好沁河流域(安泽段)的开发建设,就抓住了民生事业高水平快速发展的“主阵地”。沁河流经安泽109公里,长期以来安泽人民依河而居,村镇沿河而建,历届县委、縣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以沁河流域为主战场,艰苦创业、攻坚克难,经济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安泽只有统筹谋划、精准施策、笃定前行,心无旁骛地抓基础、兴产业,把沁河流域建设好,才能让沁河靓起来、让两岸火起来、让人民富起来,才能实现“富民”目标。

打造“五个安泽”是转型奋斗目标。安泽牢牢把住“五个安泽”建设,就把住了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方向盘”。生态是安泽的优势,是绿色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开发利用好生态资源是安泽的责任所在;红色是安泽的基因,是发展的宝贵资源和精神力量,传承和发扬是安泽的使命所在;大数据、云计算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是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发展和运用好大数据是安泽科学治理的需求所在;实力是安泽转型发展的底气,是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障,巩固和壮大实力是安泽的任务所在;幸福是安泽人民的美好向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是安泽不懈追求和坚守的初心所在;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提升和不断满足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是安泽的奋斗目标。着力打造“五个安泽”,就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聚焦高质量转型发展,就是要凝聚起全县干群“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强大合力,奋力谱写“强县富民”的安泽篇章。

安泽未来三到五年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和总体要求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全会、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篇光辉文献”精神,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临汾市委“一三四三”工作要求,围绕“一区一河”建设,全力打造“五个安泽”,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确保“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确保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转型新路之生态优势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之策。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省时指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抓好‘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扎实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引导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这进一步为山西省的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国家级“天然氧吧”,是三晋大地上不可多得的生态绿洲,在高质量转型发展中有其独特的生态优势。

——林木覆盖率67.2%,居全省第一。安泽地处山西省西南部、太岳山南麓,是大岳山上“小延安”“国家森林旅游示范县”“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森林公园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县林地面积238.74万亩,森林蓄积量400万立方米,有国家森林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湿地公园1处、县级国有林场1个。其中,山西安泽国家森林公园是一处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教、生态旅游、休闲娱乐、森林康养于一体的综合性森林公园。公园总面积近1万5千公顷,森林覆盖率88.61%,有高等植物、陆栖动物633种,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达国家一级标准。安泽省级森林公园总面积3733.4公顷,有青松岭、安泰山、黄花岭、麻衣寺、赵圪堆五大景区,景区各具特色,金色黄花岭、绿色青松岭、红色安泰山交相呼应,共同渲染出一幅五彩缤纷的美丽画卷。

——“中国连翘第一县”。安泽良好的生态禀赋,孕育了丰富的药用植物。据调查统计,安泽有天然中药材700余种,其中优质道地中药材288种,大宗药材28种,素有“天然大药场”的美誉,尤其是被确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野生连翘面积达150余万亩,年产连翘400万公斤,占全国的1/4,是全国连翘生产第一县。2014年2月,“安泽连翘”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今年,安泽连翘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被认定为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世界连翘在中国,中国连翘数安泽”已成业界共识。

——清洁水源地,人均水资源是全省的9倍。安泽水资源丰富,有23条较大河流,145处小泉小水,黄河一级支流、山西省第二大河、唯一一条无污染河流——沁河纵贯全县南北109公里,水资源总量达1.98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500立方米。

——环境容量大。安泽在2005年就率先在全国以县政府为单位推行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模式,致力于营造绿色环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达到了安全环保标准,环境容量较大。

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要求安泽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转型新路之特色产业

县域经济必须立足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安泽须立足于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探索形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特色产业之路。

连翘、黄芩等药茶产业

人说山西好风光,表里山河药茶香。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山西药茶产业,全力打造中国第七大茶系。安泽充分发挥当地生态资源优势,紧抓“山西药茶”发展历史机遇,将“安泽药茶”打造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支撑、农业转型发展的新亮点、文旅茶融合的新载体。

安泽连翘茶的独特之处在于原料好、工艺好、品质好“三个好”。安泽县委书记廉海平表示,发展好以连翘为主的药茶产业,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是深人践行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打响‘山西药茶’品牌”指示要求的具体行动,也是全力推动安泽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

9月17日,安泽连翘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已投入资金500余万元,新建厂房面积705平米,改造面积840余平米,收购连翘叶干叶4.5万余斤,已制白茶1.7万饼、老白茶0.8万饼,年产量预计可达白茶5万饼、老白茶0.5万饼。安泽县委、县政府出资200余万元购回炒茶锅,免费发放至各乡村,并聘请制茶专家进行技术培训,安泽连翘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家家种连翘,人人学制茶,户户炒茶叶”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正逐渐形成。

此外,安泽还推出了连翘、黄芩、酸枣、蒲公英、枸杞、桑叶等十多种药茶,在市场上备受欢迎,安泽药茶产业快速崛起,影响力不断扩大,已成为安泽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安泽优品”特色窗口

“安泽优品”是安泽精心打造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展示窗口,是集农产品展示、创客空间、网红基地、安泽药茶体验为一体的“安泽优品”“互联网+”综合体。“安泽优品”现有面积3000余平方米,包括展示区、销售区、直播带货区和生态文化展示区等。得益于生态环境优美,得益于野生植物繁多,得益于连翘量多质优,得益于农副产品绿色安全,“安泽优品”现已收录小米、杂粮、食用菌、辣椒酱、西红柿酱、土鸡蛋、蜂蜜等11类176个名优农特产品。

安泽大力实施“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战略,全力打响“安泽优品”公共品牌,引领农业转型升级、綠色发展,在转型发展上瞠出一条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

特色旅游产业

安泽瞄准文化旅游太行版块,一体化布局、整体式开发,全力提升旅游发展水平,将沁河(安泽段)沿线景点“穿珠成串”,整体打造红色旅游、研学旅行、文旅康养、农旅观光“四大旅游基地”。

红色旅游,树立“太岳山上小延安”红色主题教育品牌,整合红色资源,在党性教育、干部素质拓展上走在全省前列。

研学旅行,抓住国家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政策机遇,以荀子文化园申报3A级景区为契机,整合麻衣寺塔、郎寨塔等资源,精心设计研学项目,统筹打造素质拓展、耕读传家、科普体验、冬夏令营等综合研学实践基地。

文旅康养,擦亮“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天然氧吧”名片,通盘打造采摘垂钓、滑雪漂流、摄影写生、丛林体验等休闲旅游新业态,让游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农旅观光,突出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统筹布局林水观光、凤情民俗、田园风景,让一产转三产、田园变公园、农家变旅馆、产品变商品,构建“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框架,带动全域旅游快速发展,让沁河景更美、人更多、田园更热闹、日子更红火。

今天的安泽,正在重塑区域产业格局,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进入快车道、迈向高质量,跎出了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高质量转型发展新路。

作者:王永霞

第二篇:构建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鄂西特色经济体系

摘要: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经济体系建设中,不仅要突出生态和文化内涵,还要体现鄂西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更要符合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兼顾物质、精神、生态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本文以循环经济与特色经济的原理为指导,通过对鄂西圈8个市州(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的分析,提出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经济体系特色经济模式构建的思路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 鄂西 特色经济

一、循环经济与特色经济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生态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体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从源头上治理污染、持续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城市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特色经济是一个区域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利用比较优势原则,通过竞争形成的,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经济结构。特色经济的构成要素是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特色企业、特色产品。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以公平竞争为生命线,而区域经济发展又必须遵循比较优势原则,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因此,特色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利用比较优势原则和市场原则,通过竞争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产业特色和产品特色的经济结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特色经济是相对于特色经济而言的,是在鄂西地区依据现有的社会经济基础、资源禀赋、文化状况和生产力水平,在竞争中充分发挥区域经济优势、自然资源优势、文化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优势,进而形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产业特色和产品特色的经济结构。

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持特色资源的优势、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一个地区特色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一个地区特色资源开发与保护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最佳模式,是21世纪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循环经济的理论思想非常切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对于资源环境依赖性与主要资源的可重复利用性等固有特性和发展要求。

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经济体系构建的基础分析

根据鄂西不同市州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情况及资源禀赋,我们选取了若干指标,经过对指标进行数学处理将鄂西8个州市划分为如下三个圈域:即第一圈域为“宜昌襄樊”圈域,包括宜昌、襄樊2市;第二圈域为“荆荆十随”圈域,包括荆门、荆州、十堰、随州这4个市;第三圈域为“恩施神农架”圈域。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神农架林区。

(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不同圈域特色经济优势分析

“宜昌襄樊”圈域特色经济发展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明显。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川鄂湘三省交汇点。襄樊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地处我国地形的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历来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二是旅游资源丰富。宜昌市共有景点350多处,是一座集自然风光与名胜古迹于一地、融现代化和文化历史于一炉的旅游城市。襄樊市共有各类名胜古迹和景点70余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13个,是一个同时具备旅游资源丰富性与独特性的旅游大市。三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宜昌是中国巴文化、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交融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襄樊是一座有2800多年建成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山川灵秀,文化悠久,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汇合地。四是产业集聚初具规模。近年来,襄樊、宜昌作为鄂西北、鄂西南区域中心城市,积极融入全省经济发展大潮,在与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相互合作和竞争中较快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襄樊、宜昌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稳步提升。

鄂西生态圈第二圈域包括十堰、荆门、荆州、随州4个市。其特色经济优势一是文化底蕴深厚。圈域内拥有炎帝神农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武当文化等优质文化资源。二是旅游资源丰富。圈域内自然山水瑰丽秀美,人文景观奇特壮观,遗址遗迹保存完好,建筑设施古朴精致,种类齐全。三是旅游资源级别高,品种齐全。武当山这一世界级旅游景区位于该圈域,特别是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江陵纪南城、随州擂鼓墩等古文化遗址,荆州、随州、钟祥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历史文化品牌,优势明显。

“恩施神农架”作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第三圈域。是实现鄂西圈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分层指标显示本圈域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禀赋条件优越,未来以旅游业为带动的产业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其特色经济优势一是生态环境良好。其中恩施州森林覆盖率达62%,被称为“鄂西林海”、“天然氧吧”、“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并且有中国“三大后花园”之一的美誉。神农架是我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素有绿色宝库之称,森林覆盖率达88%。物种极为丰富,有“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之称。二是文化特色鲜明。圈域民族、历史、民俗等文化特色鲜明,恩施州拥有数量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神农架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使其具备了发掘和开展观光揽胜、度假休闲、探险猎奇、体育健身、科学考察、科普教育等旅游项目的独特优势。

(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特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宜昌和襄樊作为湖北省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日渐明显。其主要表现:一是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不足。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出现了旅游规划与开发依据不充分,资源数量和承载能力不符,资源价值特别是潜在价值把握不准而造成旅游资源不合理开发或低水平开发等问题。二是市场运作乏力。在对外宣传和旅游策划上是单兵作战、各自为政、手段落后,缺乏高水平的市场化包装和营销,没有形成统一鲜明的主题形象。三是旅游经济快速增长与粗放经营并存。反映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缺乏,旅游商品趋同,富有特色的晚间娱乐活动严重不足,旅游产品结构简单,更新缓慢。不能满足多层次旅游市场的要求,旅游产业结构的粗放经营特征明显。

“荆荆十随”圈域的主要问题:一是产业环境友好程度不高,工业发展水平跟宜昌、襄樊还有较大差距,而且圈域内工业主要集中在传统工业上,资源消耗大、环境友好程度不高,离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二是旅游及相关产业体制障碍突出,圈域内产品路线各自为政,市场集中度不足。三是旅游业资源整合不够充分,如随州、谷城和神农架都有炎帝神农旅游资源,但缺

乏一定的整合,难以形成品牌。

“恩施神农架”圈层内基础设施、工业及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底子都较为薄弱,圈域内生态保护、文化保护及生态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还面临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业带动效应不强、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力度不足等问题。

三、构建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鄂西特色经济体系的基本思路

(一)建立资源节约引导机制

为了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循环经济体系,必须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建立自然资源节约机制。自然资源的节约主要表现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上。节约资源,降低自然资源消耗,原材料的消耗是自然资源的节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即将工业废弃物及生活废弃物加以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也是自然资源的节约。因此,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统称自然资源的节约。

(二)建立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联动机制

为了保证环境质量的“生产和再生产”,必须建立资源耗费和环境治理的联动机制,将环境保护与治理结合起来。制定环保法规,建立法律机制,用环保法规规范环保行为,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建立税收机制,根据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小和相应税率收取环保税,以此收入作为治理环境的投入:建立行政审批机制,限制污染严重的企业的开办;建立行政监督机制,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运用经济手段推荐污染治理的市场化进程。

(三)建立生产活动影响的评估机制

建立生产活动对自然和社会影响的评估机制,以便配和调节这种影响。对于每一项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所产生的近期和远期影响,要组织相关自然科学专家进行评估,依靠专家进行决策,以使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的改变为人类目标服务:对社会生态所产生的近期和远期影响,要组织相关社会科学家进行评估,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发挥它们对社会生态的积极影响,限制对社会生态的消极影响。

(四)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

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资金支持。把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循环经济体系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利用国债投资或进行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鼓励民间资本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进行投资。同时要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要进一步完善财税政策,通过财税杠杆的调节,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四、着力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特色经济模式

基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已形成的经济发展水平,整合其工、农业和文化资源,借助于旅游产业发展平台,致力构建以“创新中循环,循环中增效”为主要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务实工业基础,探索生态工业模式

以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为主线,以科技、体制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形成从企业内部到企业之间、再到全社会的物质能量循环生态系统,构建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生态工业。把废物综合利用与建设循环经济型产业结合起来,把企业清洁生产、产品结构调整与技术改造、解决结构性污染结合起来,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以循环经济理念为规划建设主导。形成污水、固废、废气资源化综合利用三大循环系统,实现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合理循环和配置。逐步建立鄂西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二)以原有农业为依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将农业结构调整与增加农民收入、防治农业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探索适合鄂西自然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生态农业模式,突出区域生态农业特色。目前,鄂西地区形成了以柑橘等为特色的水果产业、以草食动物为特色的畜牧产业、以库区特种养殖为特色的水产业、以无公害反季节为特色的蔬菜产业、以优质绿茶为特色的茶叶产业和以乌红天麻为特色的中药材产业。把这些特色产业纳入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大量开发参与性、体验性的产业农庄,将达到双向促进的效果。

(三)促进旅游业同工业、文化产业对接,发展旅游业循环经济

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以旅游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在旅游业实行全过程的环境质量控制,将旅游企业、旅游者对环境的直接与间接的负面影响消除或使之尽可能减少的活动过程。旅游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资源开发方面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保护性开发旅游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方面,坚持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生产能力,使物耗和能耗进一步降低,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废物产生方面,加强污染预防,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从源头控制污染产生,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在再生资源产生方面,遵循“再循环、再利用”原则,实现旅游地废弃物最大限度资源化,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在社会消费方面。大力倡导旅游资源保护与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均衡,减轻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压力,采取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资源的旅游消费方式。对旅游业的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采用全程污染控制,强调无害化处理排放,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解决污染问题,实现环境和经济效益并重。

作者:徐 峰

第三篇:发展特色经济 建设新型团场

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是西部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方针。建设各具特色的屯垦戍边新型团场不能脱离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新型团场的发展必须以区域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格局为依托,而不能各自为政、各行其是。

一、特色经济的内涵

特色经济是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比较优势的特殊产业和产品体系的经济,是集中资源、资金、地缘区位等优势,开发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效益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并且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战略。追求特色经济的目的在于取得有效的发展,谋求自身独特的发展途径。

特色经济的核心是“特色”二字,其基本要素包含了以下五点:

一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小我大,人弱我强;二是突出优势,扬长避短,扶优壮强;三是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及方向;四是特色经济应该是“多样型经济”;五是特色经济应该是“人才科技型”经济。

二、伊犁垦区特色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发展现状。

垦区特色农畜产品主要有水稻、制种玉米、甜菜、薰衣草、饲草、瓜果、牛羊以及鸵鸟、草原鸡、草原鸭等,其中水稻、制种玉米、甜菜、薰衣草、饲草等都是兵团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

玉米制种上,全师玉米制种面积已达到14.23万亩,占兵团玉米制种面积的80%左右,所生产的种籽粒饱、质优、发芽率高,深受客户青睐,种子销售已辐射到辽宁、山西、北京、河北、山东、内蒙等省市。

香料种植上,目前伊犁垦区薰衣草种植面积1.8万亩,产量近百吨,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薰衣草基地,并凭借其产品油质清纯、香味浓郁,成为了世界薰衣草八大知名产地之一。

在特色畜产品上,萨帕乐牌超细型羊毛、新疆美利奴细羊毛是垦区畜产品的强项。目前,已形成了以职工个人养畜为主,草原畜牧业和农区畜牧业并举的势头。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伊犁垦区特色经济独具一格,但也明显地存在与垦区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一些问题。

领导的观念、认识不到位。部分领导对发展特色经济的思维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常以习惯思维去指导工作,思想保守,缺少对特色经济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品种多、数量少,没有形成规模。如鲜食果品上,苹果、桃、梨、杏、枣样样有,加工成果汁和干果的果品数量不算少,但缺乏特色;牧区较多的团场其草原鸡、草原鸭颇具特色,但又量少无规模。

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垦区的特色农畜产品资源丰富,但仅仅依靠出售初级农畜产品效益很低,而要取得高附加值和好的效益,则要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需要对特色农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市场开拓力度不够。一是对市场的调查,分析和研究不够,没有很好地制定产品营销策略、组建销售网络,缺少长期稳定的销售客户;二是销售管理人才少,销售人员素质不高,对销售人员的收入分配缺乏激励机制;三是团场在农产品的销售上缺乏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市场流通渠道;四是以“守株待兔”、小额出售为主,没有培育自己的代理商、中间批发商;五是没有形成规模较大、设施配套的农畜产品销售市场、农贸市场,以及专为个体职工农产品销售服务的行业协会组织。

三、加快垦区特色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主动性。要加快垦区的经济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转变观念,只有观念转变了,才能提高认识,才能增强我们工作的主动性。

2.培育特色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针对农四师拥有的农畜产品优势资源,应尽快培育和组建香料、制种玉米、粮油、马铃薯、果汁饮料、冷鲜肉分割包袋等几个贸工农为一体的农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对农畜产品加工型的龙头企业,要通过股份制和“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使其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保证公司、团场和职工的利益。

3.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特色经济发展。在特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在新兴项目的选择和新产品的开发上,要立足高起点,提高科技含量,大胆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新工艺。

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特色经济发展。要解决人才问题,首先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用人观,建立竞争上岗的科学机制,使真正有本事、有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以保证发展所需人才源源不断;其次,要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要在引人与留人上下工夫。

5.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解决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现实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城市膨胀、工业扩张,发展二三产业,创造非农就业机会来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二是利用劳动密集取向技术发展农业,适当调整农业内部生产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同时,发展乡镇企业,为农业劳动力提供非农就业机会,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作者单位:农四师党校)

作者:张丽梅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特色经济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特色管理论文范文05-09

特色教学论文范文05-09

特色专业论文范文05-10

特色农业论文范文05-10

特色教育论文范文05-11

非洲特色范文05-16

警校特色范文05-16

猎头特色范文05-16

农安特色范文05-17

特色民俗范文05-17

上一篇:商业伦理论文范文下一篇:航空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