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

2022-09-11

1 课堂语言的知识性

我们所接触的小学学校很多学生学习自觉性还较差, 要想普遍地培养他们课外坚持自学的习惯是不容易的。尤其语文学科中口头预复习这样的“软任务”, 是极易被他们忽视的。因而,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 课堂自然成为他们用来学习、掌握知识的主要场所, 而渗透着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目的的明确的教师的课堂语言, 则是他们定向思维的主要导向, 由此便使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具有高度的知识性和大容量性。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可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水准将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和未学内容联系起来, 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等, 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随着现代学生知识面的加宽, 以及学科内容的相互渗透, 课堂上的内容往往会引起他们对跨学科或课外知识的联想, 并在课堂上向教师质疑。比如语文教学中记叙文所涉及的历史、地理、常识、数学等问题。这时, 教师要做的, 循循善诱, 因势利导, 深入浅出, 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 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 探求新知识, 掌握新内容, 而且可以让学生觉得上这节课同时可以学到课外的东西, 以加强对4 0分钟课堂的兴趣。要做到这一点, 则需广大教师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 扩大知识面, 提高自身素质修养。

2 课堂语言的趣味性

每天一堂接一堂4 0分钟的课, 即使知识容量再大, 对于生性好动、好奇的小学学校的学生来说, 仍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 教师应做到: (1) 正确驾驭好课堂语言, 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 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 (2) 要广采博闻, 和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均可引入课堂, 调动自如, 游刃有余, 以塑造形象, 创造气氛, 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 知识易于理解。 (3) 培养一定的幽默感和教育机智是调节师生情绪状态所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

3 课堂语言的激励性

小学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比较复杂和矛盾的, 他们的外表是一副对犯错误满不在乎, 玩世不恭的样子, 内心却蕴藏着要求进步的“火种”。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后, 现在也能得到了, 久违的表扬声也能听到了。有了这一基础, 就好比在他们面前点亮了前进路上的盏盏明灯, 使他们重新有了信心与目标。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针对这一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 从而提高兴趣, 强化效果。 (1) 热爱学生。俗话说, “言为心声”。语言的情感产生于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热爱中。 (2) 引导学生。分析学生的心理, 以学生能接受为教学目的, 授课时要把学生和自己放在平等的位置上, 不论是传道、授业还是解惑语言要真诚并富有激情, 尽量采用鼓励性的语言,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投入到主动的学习之中。

4 启发性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 思维启动往往以惊奇和疑问开始。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 使学生不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 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 使他们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 教师课前要做到: (1) 精心备课, 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习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 去听课。 (2) 课中要注意循循善诱, 因势利导, 深入浅出, 多用疑问性提问, 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 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 探求新知识, 掌握新内容。

5 互动性

讲课的最主要缺点就在于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单向性的思维交流方式。这个缺憾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容易使学生疲倦, 甚至昏昏欲睡。因而成功的教学语言就必须具有吸引力, 必须具有生动的互动性, 促进学生精神亢奋, 思维活跃, 使学生产生自我主体学习意识。要互动要做到: (1) 要互动, 就必须通俗。通俗即朴素、自然, 以浅显明白的语言形式表达内涵深刻的专门化学问和内容。通俗就有利拉近教者学者间的距离。不通俗的语言存在语言上的障碍, 使学生丧失兴趣。 (2) 要互动, 就必须形象。形象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而在接受未知事物、新鲜信息时更是如此。人们最乐于接受和最容易接受的信息就是形象化的信息。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一句是这样:“邹忌修八尺有余, 而形貌日失丽, 朝服衣冠, 窥镜,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如果一字不错的单纯翻译, 教学效果不会太好, 但如果要利用手势、动作和适当的语气, 表演着翻译, 那会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天生没有差生, 只有有差异的学生”这一教育理念, 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为了给这些有差异的学生更多的关注与帮助, 充分体现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的原则, 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作了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

参考文献

[1] 梁婧.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3.

[2] 李菲.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 2004.

[3] 高永红.教师角色的反思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 2002.

上一篇:数据挖掘在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下一篇:高职旅游酒店专业课考核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