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研究论文

2022-04-29

摘要: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课堂教学语言直接影响着课堂效果。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了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探讨了针对性的实施策略。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课堂教学语言,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传授知识技能所使用的语言。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研究论文 篇1: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研究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农村小学教育问题也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农村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培养孩子文学修养,提高孩子灵魂高度的重要学科,必须要顺应新课改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本文特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进行如下探究,以期通过教师富有表现力的語言表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农村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语言有效性

一、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分类:

(1)口头语言表达:口头语言表达是人类交际中最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俗话说“语言是开心的钥匙”,只有通过口头语言表达才能准确表达自己内心复杂的想法,和善、亲切的口头语言表达方式可以让人如沐春风。

(2)书面语言表达:书面语言表达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板书,通过板书,教师可以将语文知识具象化、将解题思维具象化,同时学生可以对具象文字多次理解,有利于起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本文将以思维导图为书面语言表达的典型代表进行阐述。

(3)肢体语言表达: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而体态语(body

language)是非语言交际当中最丰富的一种。又称“肢体语言”。是用身体动作来表达情感、交流信息、说明意向的沟通手段。美国一些研究表明,在表达说话者的感情时,声调和面部表情等非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多达90%以上。可见,体态语在交际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新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提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观念也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流。

二、三类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

(1)口头语言表达:第一,具有即时性,口头语言表达的大都是当下表达者的内心感受;第二,具有便捷性,相较于书面语言和肢体语言而言,口头语言要方便的多,表达者可以在短时间内表达自己内心的复杂想法,这也是口头语言最突出的特点。

(2)书面语言表达:第一,具有直观性,即通过将文字具象化实现表达者思维的具象化,让对方由“耳听”转变为“眼看”,有利于对方对表达者语言的深层次理解;第二,书面语言表达更加正式、严谨,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更全面、细致,对于一些非常复杂的内容,可以用书面语言形成完整的思维导图,更好的体现内容的逻辑性。

(3)肢体语言表达:第一,其是一种无声语言,但它同有声语言一样也具有明确的含义和表达功能,有时连有声语言也达不到其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第二,体态语具有揭示内在素质的功能;第三,体态语对内在素质的揭示还具有直观性。

三、三类课堂教学语言对提升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1)口头语言表达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师在讲课时多和学生进行语言交流,可以让学生战胜心理恐惧,消除心理障碍,激发学生模仿和开口表达的欲望。学生在教师直观生动的口头语言表达的影响下,可以抛开胆怯,大胆交往,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语言交流中,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同时,口头语言表达还能构建和谐的沟通关系,沟通中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课堂教学中,只有和谐、亲近的沟通关系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人格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的师生关系,它可以消除学生对教师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增加对教师的信任感和亲近感,默然、冰冷的师生关系会让课堂气氛变得沉闷、紧张,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师只有通过与学生交流,才能和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从而在和谐的沟通关系中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对自己坦诚相见,双方建立了信任感,交流会更加顺畅,教学质量才会提高。

(2)书面语言表达——思维导图:

A:利用思维导图来进行课前预习:在课前预习环节中,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融入预习的环节中,帮助学生对语文知识有个整体的把握和了解,根据小学语文阅读知识的难易程度来选择相应的预习时间和内容,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做到重难点突出,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效果。

B:优化教学环节,丰富教学内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还能利用思维导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通过不断扩展课堂教学内容的知识面,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断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

C:用图形的方式扩展学生的学习思路:众所周知,思维导图就是通过较为简单和直观的形式,将课堂内容通过图示的方式逐渐分层,从而将知识点直接的关联和区别直观展示出来的一种教学工具。思维导图中,可以利用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各种串联关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思维导图的理解和利用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们更加熟练的掌握思维外显能力,当遇到问题时,可以习惯性的利用思维外显能力快速理清思路。

(3)肢体语言表达能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情感交流,使教学信息得以顺利传授: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与发挥,受其学习过程中情绪状态的影响,而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又和教师在课堂上的体态行为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的手、眼、身无不影响着学生的心境和态度,就像一个优秀的演员的每一个动作都会牵动观众的心绪一样。教师在课堂上,要将自己作为一个专业的“演员”,严格规范自己的课堂行为,既要做到轻松自然,又要做到威严庄重,这样才会给学生以亲切感和信任感,从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感情交流。同时,还有利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课堂环境:课堂上,教师富于变化的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适当准确的手势、自然优美的姿态以及亲切的目光等等都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保持学习兴趣。课堂之上,学生很容易疲倦于纯粹的有意注意学习中,因此,适当的利用体态语营造轻松而且愉悦的课堂气氛,积极的发挥学生的无意识注意的作用,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可分为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肢体语言(体态语)三部分,三者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各自独特的教学功能,教师只有深入了解三种语言的表现形式和注意事项,才能将它们熟练的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管廷祥.教师课堂体态语探微.语文辅导报大学教师版04~05学年第19,20期.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9.

作者:陈爱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研究论文 篇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研究

摘 要: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课堂教学语言直接影响着课堂效果。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了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探讨了针对性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

课堂教学语言,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传授知识技能所使用的语言。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语言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之一。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课堂教学语言能够有效联系师生之间的情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有效传递知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课堂教学语言也要灵活多变,对于语文这样一门语言学科来说,教师的课堂用语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只有重视课堂教学语言的锤炼和提升,才能确保教学过程顺利开展。因此,有必要分析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并探究提高教学语言有效性的针对性措施,为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纽带,恰当的教学语言是传递课程知识的载体,也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支点。针对小学生年龄偏小、思维活跃但认知能力较差的特点,教师所使用的语言也必须遵循小学生的发展规律,用丰富多彩的语言内容和灵活多变的语言形式服务课堂教学。根据在教学实践中的总结,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以下方面:一是语文教师自身的语言素养不高。一些语文教师由于自身的专业基础有限,缺乏足够的语言积累和语言功底,在课堂上不能有效使用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索语文知识内容。二是语文教师的语言教学观念不强。很多语文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没有真正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对思维和认知发展尚不完善的小学生,他们不能从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来设计课堂语言,而是一味采用说教式的方法来开展课堂教学。三是语文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较弱。由于缺乏较为全面的语言教学经验,一些语文教师不善于通过教学语言来调控课堂氛围,有时面对突发课堂状况不能进行有效处理,导致教学效果不好。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自身语言素养和语言表达技巧

教师自身的语言素养决定了课堂教学语言的设计和运用效果。只有不断增强自身语言积累,积极锤炼语言表达技巧,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灵活使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有效传递知识和技能。首先,语文教师加强对语言规范的学习和语言知识的积累,确保在语文课堂中做到语言使用规范准确,为学生树立语言学习的榜样。其次,语文教师要重视语言表达技巧的锤炼,通过反复训练语音、语速、语调、节奏等方面的技能来提高课堂语言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使课堂语言能够有效服务教学过程。

(二)根据课堂需要和学生特点设计语言内容

课堂语言是为教学过程服务的,教师在设计课堂语言时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性格等特点以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课前预设,使课堂语言能够贴近教学目标,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首先,教师要在课前对于教材内容进行全面的把握,针对文本中表达的思想情感、知识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根据课堂导入、课中讲授、课后总结等不同环节的教学需要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语言。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能力、性格爱好等进行细致的了解,使课堂语言能够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拉近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积极融入教学过程。

(三)关注学生的反映,适时调整课堂语言策略

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不仅要充分重视课前预设,还要高度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反馈和变化及时调整语言策略。只有教师真正尊重学生,关注学生,才能使课堂语言贴近学生的内心并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例如,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发现大部分同學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按照课前设计进行提问,将会导致无效、低效的课堂过程。教师要及时调整语言策略,将提问内容改为多角度地阐释文本内涵,引导学生通过深入阅读,对文本进行深刻的感知和理解。

(四)重视课堂总结,兼顾情感和知识目标

课堂总结语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的总结语言对于深化知识目标、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课堂总结语言要清晰、准确、简洁、有力,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一下抓住课堂内容的重点,并形成深刻的学习印象。同时,教师还要善于通过课堂总结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文本学习基础上产生深刻的思考,形成自己的知识见解。

总之,课堂教学语言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课堂语言的重要作用,重视在实践中锤炼自身的语言技巧,不断提高自身语言素养,用准确规范、丰富多彩的课堂语言带给学生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钱京雨.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7.

[2]李钰.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6.

编辑 高 琼

作者:孙守龙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研究论文 篇3: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应用策略研究

【摘要】语言是一门艺术,而语文就是学习这门艺术的基础课程。小学生心智发育尚未成熟,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教学语言应用的是否得体、合理,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语言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及老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自身教学语言素质的提升,通过教学实际来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用原则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应用教学语言需要遵循规范性、生动性、适用性的原则。首先,规范性。老师所用的教学语言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学生的口语能力,规范的语言是保证学生正确理解、吸收知识点的基础前提。老师在备课时要对每个字、词的准确发音做出推敲、纠正,为学生树立正确典范。其次,生动性。小学生心智发育还不够成熟,其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生动性的要求。只有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多基于学生的角度进行表达,尤其是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知识,老师生动形象的描绘是激发学生形象思维的重要条件,从而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最后,适用性。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成人的语言表达其并不能完全理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接受能力,在选择教学语言时要以易于为学生理解、接受的内容为主,循序渐进开展教学,由浅入深剖析问题,通过易于理解的范例帮助学生获得知识。

二、小学语文课堂上合理应用教学语言的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求规范性、生动性、适用性,因此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进行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语言应用的合理性。

(一)注意语气语调

一方面老师在课堂上要适当放缓语气,改变高分贝、高语速讲课的语言表达模式,为学生预留更多思考、交流的机会。而老师放缓语气、放慢语速还可以更好的修饰自身的语言表达,尽量做到简洁美、生动美、形象美的教学语言要求。比如在学习《谈礼貌》一文时,一位老师就问:“牛皋问路与岳飞问路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岳飞比较有礼貌,结果这位老师接下来就问:“你平时说话有礼貌吗?”这句问话比较生硬,学生难以回答,会直接影响课堂互动效果。这个问题可以改成:“如果让你去有礼貌地问路,你会怎么问呢?”小学生喜欢表现,自然愿意积极回答问题。另一方面,课堂教学语言一定要富有情感。与小学生的沟通要充满爱意,儿童本身情感思维十分敏感,富有感情的语言可以引起学生强烈而持久的内心体验,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老师的语文还要富有个性及趣味性,个性的语言可以形成老师个人的教学风格,而趣味性的语文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多用赏识激励性语言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激励教育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其学习主动性。课堂上老师要善于察言观色,洞察学生真实的心理状况,而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过程中,无论是回答学生问题,或者评价学生,甚至是批评学生都要注意语言艺术。以正面鼓励为主,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即使批评也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是用激励、引导的语言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比如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学生对自己的答案不够自信,此时老师可针对其犹疑不定激励他大胆回答:“大胆说出你的答案!”一句鼓励的话语就会使学生信心大增。如果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也要注意引导:“你的想法比较独特,但是与正确思路还有偏差,再换个角度想一下。”这种语言处理不仅保护了学生自尊心,而且可以让学生有兴趣再重新思考。

(三)善用肢体语言

除上述有声语言外,无声的肢体语言运用得当,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方面,课堂上老师要善用眼神交流。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课堂上难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此时如果老师高声维持课堂纪律不仅效果不好,而且会伤及学生的自尊。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就可以用眼神扫视每个学生,严肃的眼神中流露出自然的威慑,学生自然会安静下来。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的眼神始终充满活力自信,学生也会受到感染,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比较积极,老师可以向其投去鼓励的目光等。其次,肢体语言。用手势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感染力,加强老师说话的力度。小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但他们却很容易被周围的气氛感染,且模仿能力强,老师的一举一动都将会影响到他们。而丰富的肢体语言会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这种讲课方式会让他们觉得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三、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会对学生后续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理解能力等素质产生重要影响,而规范、适用、生动的教学语言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条件,因此老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采用富有创造力、通俗易懂、重点突出的教学语言,掌握语言有效性的关键点,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及效率。

参考文献

[1]杨春红.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吉林教育,2015(26).

[2]王兆民 . 浅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J].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5(4).

(编辑:龙贤东)

作者:杜惠琴

上一篇:我国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论文下一篇:小型餐饮行业营销模式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