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与新媒体融合

2022-06-27

第一篇:电视与新媒体融合

校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研究

在这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手机、电脑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际交往发生了重大改变。新媒体下,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融合,使得人际传播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传播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那么,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校园媒体的发展现状如何?校园媒体又将何去何从?

一、相关概念

高校校园媒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校园媒体指在校园中存在的一切媒介形式,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统媒体如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办杂志、宣传橱窗、宣传板报、广告、简报,新媒体如校园网、LED显示屏、手机短信及数字媒体形式等。而狭义校园媒体一般指大众传播媒介形式,局限在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等载体。校园媒体作作为校园重要的文化宣传窗口,承载着学校教育教学成果通报,校园信息传递的重要责任。我探讨的主要对象主要是广义上的校园媒体。

二、校园媒体的使用情况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来看,在四川大学,传统校园媒体已经不占优势,大学生使用传统媒体的比例明显减少,并且由于不同的特征和功能,传统媒体之间也存在差异。网络(互连网、校园网)等校园新媒体成为了大学生使用的主体。校园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媒体在四川大学发展迅速,校园网络和手机短信这些新媒体的快捷传播等特点得到了师生的接受。

下面简要说明四川大学不同媒体发展情况(就几种主要使用媒体而言,使用较少或没有使用的媒体忽略。传统的优势媒体电视,由于生活方式的原因,无法影响大学生族群,所以也不作考虑。):

(一)校园报纸:

主要分为校园内自办报纸和社会报纸。“川大人“、自在诗文社刊办的校内报纸主要是有针对的内容,信息量小,并且因为发刊不固定、期数少,是非盈利性质的,所以阅读人群小;由于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南方周末等社会报刊具有信息量较大,有权威,固定发刊等特点,在四川大学的师生中也有很大的使用人群,但以老师居多。校园报纸成为使用传统校园媒体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主要的校园传统媒体使用形式。

(二)校园杂志:

大学生课余时间丰富,经常看杂志的大学生也占有一定的分额,其中以女性为主。大部分女性对娱乐、化妆、生活等主题的杂志很感兴趣,而许多杂志社正好看准这一点,纷纷推出相关杂志产品,如《昕薇》、《VISTA看天下》等。像《读者》之类的文学性杂志的阅读人群有所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对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杂志的使用情况明显高于其他杂志。综合来看,校园杂志也是传统校园媒体的重要部分,使用人数是略低于校园报纸的传统媒体。

(三)校园广播:

由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联系便捷快速,并考虑到四川大学的校园情况,使用校园广播的范围及场所有很大限制。校园广播的使用场所主要集中在各大教学楼,用于平时英语听力训练以及考试英语听力的播放。故校园广播的使用不多,已经从过去的主要信息传播工具沦落到几乎被淘汰的境地。

(四)校园网络:

包括校园网和互连网。四川大学校园网主要是用于各级信息传播,同学信息查询...由于是免费的,并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使用人群数量大,几乎占绝大部分。互连网快速便捷、信息量大、功能多、休闲娱乐等优势,成为了使用人数最多的媒体之一。网络作为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大学生可以从中获取很多资源,互连网是他们关注世界的最主要窗口。

(五)手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使用手机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几乎可以说是全体都有,甚至有的同学有多部手机。近年来兴起的“微博热”,加之智能手机日益普遍化,手机中短信、通话等传统功能逐渐淡化,手机网络的使用成为了热门。手机的主要用于信息传达,相互交流与沟通,收集信息及休闲娱乐等等。在四川大学,手机也是使用人数最多的媒体之一。手机在校园信息传输中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

三、校园媒体存在的问题

1.一定的封闭性。在校大学生与电视媒体接触不多,信息多来源于报纸、互联 网以及手机,信息的来源面不广。 2.缺乏合理的经营运作,发展动力不足。像校园内办的报纸主要是学生自主运 营,由学校拨发少量的经费,仅仅能够支付报纸印刊的费用,所以往往报纸的质量上不去。从而导致阅读人数少,也影响了后期发展。

3.对于国家主流思想的宣传不够,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需要树立起强烈的爱国意识,高校校园媒体应该为国家的思想文化建设做贡献。对于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也应该给予更高的重视度。

四、校园媒体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互联网络正以最快的速度向上飙升,并被誉为21世纪最耀眼的传播媒体。可以预见的是新校园媒体将继续快速发展,而传统校园媒体将逐渐走向消亡。而校园媒体也将开始走向市场,开始商品化。 趋势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广泛运用。

趋势二:校园媒体"报网互动"的实践模式,构成校园信息网,资源更加丰富。

趋势三:信息传播加快,并促进人际交流与沟通。

趋势四:在一定时期内,传统校园媒体与新校园媒体进行资源整合,共同构建 和谐校园媒介生态和舆论环境。一定时期后,传统校园媒体将日益消亡。

趋势五:校园媒体成熟化、市场化、商业化,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校园 媒体商业化运作和品牌推广。

趋势六:校园媒体在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方面大的提升,积极参与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刘沐阳苏州大学;《新闻传播》2011年05期 G206

[2] 傅晨琦郑忱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今传媒》2011年01 期G216.3

[3] 栾玉波浙江大学《浙江大学》2011年G206; G641

第二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三个趋势

宽泛化 小众化 多元化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三个趋势

在人们眼里,报纸、杂志、电视等传达信息进而影响受众的媒介形态就是媒体。若以此来界定,百度、有道等搜索引擎,新浪、腾讯、钛媒体等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墨迹天气、携程旅行等APP,都可以叫媒体。

可以预见,未来大家将在各种不同的生活场景里消费信息,媒体的边界会变得模糊而宽泛,媒体的内容会变得特定而小众,媒体的形态会变得丰富而多元。

宽泛化:媒体边界变得模糊

自从微博出现并让人人都可以当上记者时,媒体的范畴就开始变得宽泛。现在,一个人、一家企业都是一个媒体。一些企业的高层更是成为拥有几百万乃至几千万粉丝(受众)的超级媒体。例如,罗永浩拥有747万微博粉丝,马云拥有1557万微博粉丝,潘石屹拥有1698万微博粉丝……他们每发一条微博,就能在第一时间传播到数量级可观的粉丝那里;他们的内部讲话、公开演讲,也成为最稀缺的媒体资料。在最近举办的媒体训练营2014年夏季峰会上,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在演讲中提出:“每个公司都是自媒体,每个公司都应该快速地转型,让自己成为自媒体。” 随着媒体的宽泛化,广义媒体的竞争也变得激烈起来,一些媒体甚至还没来得及参与竞争就消失了。未来的媒体形态,将由新闻单位、企业媒体、自媒体构成,后两者经过市场筛选后变得活力十足,成为个性化突出的高品质媒体。

基于市场化媒体的以上特征和需求,公司制会成为一些大众媒体的新选择。壹读传媒CEO马昌博就宣称“壹读是公司,不是媒体”;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也表示,“应当承认公司制的效率要远高于所谓的事业制。能不能转型为公司,而且建立起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这也关乎传统媒体的转型成败。”

小众化:一张报纸不再包打天下

进入互联网时代,一方面,很多不是媒体的介质成为媒体;另一方面,媒体的内容正变得小众化、专业化,而不是一张报纸包打天下。

在传统媒体的“通用时代”,由于各个条线都要囊括,而且还要保持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媒体支出的人力、物力成本居高不下。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些都市报为了控制成本支出,只好限定版面数和总印量,完成从“厚报”向“薄报”的“瘦身”。例如,2014年以来,《新京报》总版数就减少了三分之一,原本各自成沓的文化、娱乐、体育内容合并为“文娱体”版组。《北京晚报》则减少了周末版数,部分版面由全彩改为双彩,以节省印刷及发行成本。 事实上,受众寻求专业领域的信息,更倾向于阅读专业媒体。在细分的成熟市场,媒体注定是适度和小众化的,目标人群与覆盖人群以合适为宜。

未来的媒体,也许会变得越来越“小”——变成若干个小众的、专业的行业媒体。基于长期积累的用户需求信息,这些“深耕行业”的小众媒体可以演化出更多的服务方式。例如“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通过招募会员组建社群,进而开展各种活动;《创业家》以杂志为基础,通过黑马会、黑马俱乐部、黑马大赛等线下活动,向创业公司提供创业培训……

还有另外一种“小”的可能——未来的媒体或许会变成企业的“内刊”,作为公司的“增值业务”而存在。《天下网商》原主编、明道公司副总裁许维就表示,也许以后会出现类似《星巴克lifestyle》《路虎国家地理》《G-star军事博览》这样的企业媒体——它们并非企业内刊,除了名字以外,内容和今天的第三方媒体并无区别,但是企业却能以此来传达自己的价值观。

多元化:专注内容,以不变应万变

近几年,媒体融合与报网互动成为业界讨论的热点。然而,传统媒体在该方面取得成功者寥寥无几,更多的只是把报纸内容搬到网上,而非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生产适合网络传播的内容,并与用户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与共同生产。其实,报网互动也好,媒体融合也好,指向的都是新工具。

当前,除了资本运营外,媒体融合的主要工具就是建设和运营网站、APP、微博、微信。有的传统媒体在这方面表现不凡,粉丝众多,影响力甚至超越了纸媒本身。然而,这样的转型是不是一条成功的路子?未来的媒体形态是否就是如此?目前下结论为时尚早。

媒体的核心任务是提供信息,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网站、APP、微博、微信、户外LED屏,都只是工具。如果只重视工具,而忽略或不重视信息这个媒体的核心任务,无异于缘木求鱼。许维就认为:“我们的产品不是某一个渠道,而是内容本身。至于技术手段,到底是不是用微信公众账号,真的不重要。”

可以预见,微博、微信之后,一定会有新的工具、介质出现。市场瞬息万变,工具更迭的速度也令人眼花缭乱,如果跟风走、片面追求工具,很容易耽搁了作为媒体本质的内容信息。传统媒体完全可以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内容,以不变应万变。按照《壹读iRead》出品人兼主编林楚方的看法,即“内容为王的时代确定已经到来”。

在人人都是媒体、每个媒体都需要内容的现实之下,传统媒体应该有理由、有信心输出升级版内容——当然,不是通常意义的一篇新闻报道,而是业内人士所说的“内容产品化,产品服务化”。(南方科技报社 钟汉成)

第三篇: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趋势。

十八大期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传播党意、汇聚民意的重要渠道。十八大话题成为新媒体的沸点,新媒体成为十八大的“红色阵地”。

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形势下网络宣传工作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他强调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充分利用新技术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至高点。

新媒体正在成为影响和构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量,这点已毋庸置疑。然而,由于其存在着与生俱来的缺陷,还无法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推动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另一方面,由于以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如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传统媒体正面临着持续发展危机,它的影响力在慢慢衰退,但它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将是影响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群众思想多元化,社会矛盾更复杂,这就要求作为社会稳定器和安全阀的媒体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此,研究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本质属性,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究如何利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塑造和影响处于转型中的中国经济以及社会文化,推动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将是业界和学界的共同课题。

一、媒体融合的意义和必要性

新媒体的影响力不断增长。当前,数字报刊、移动电视、手机媒体、手机短信、微信、博客、播客、微博客等新兴媒体正在崛起,影响力在加大。我国网民有近6亿人,手机网民有4.6亿多人,其中微博用户达到3亿多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这就要求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高度重视运用新兴媒体,开拓和占领这一新的阵地。传统媒体并不会很快消亡,同时新媒体正在迅速发展,两者之间会出现融合和摩擦的现象是必然。

1、 全新的认识媒体融合的价值和特点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

1 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是“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它既不分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大阵营,也不分读者和作者,是多对多的传播形式。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后的新平台将更多具有新媒体的特点,这是可以预见的。新媒体的特殊属性使得它在很多具体的决策中具有巨大的参考价值,只有从全新的角度认识和考虑媒体发展趋势,才能在时代进步中保持主动,更好地发挥媒体融合的价值。

首先,充分认识媒体融合,无论出版技术如何变革,用何种网络传输,只要具备媒体性质的功能和业务,都视为新媒体,大力加强建设。

其次,要认识新媒体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和拓展,又与传统媒体有明显的差别和不同,要采取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促进新媒体又好又快的发展。

再次,充分认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并最终走向融合的关系,积极统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展,牢牢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2、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两种文化的融合

新媒体之所以在短短数年间受众人数暴涨,原因就在于它的草根性。特别是微博等社会化媒体使“人人拿着麦克风,人人都可被关注,随时随地可发布”成为现实,其“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特性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甚至是生活方式。新媒体不只是草根文化和草根视角的简单复制,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新的技术手段重置了社会的组织架构,唤醒了沉睡在草根群体潜意识里的参与社会进程的诉求欲望和权利欲望,这是新媒体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贡献的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力量。新媒体的草根性赋予了它最鲜活的生命力,但其草根视角和草根属性也注定了这是把“双刃剑”。它在向我们提供大量新鲜资讯的同时,也良莠不分、泥沙俱下。

传统媒体则代表着一直在主导社会发展的精英文化。其传播模式从思想层面上来讲,是一种预先策划好的自上而下的线性传播。传统媒体的精英文化属性在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无疑具有重要的方向指导意义。它通过舆论宣传和舆论控制避免了整个社会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容易导致的盲目和冲动,是中国社会能够稳步向前发展的一块基石。

2 尽管互联网使得大众发表观点更加容易,但是大众的网上行为是一种草根文化,传统媒体所代表的精英文化依旧重要,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内容是并行不悖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所代表的不同视角和文化并不是不可调和的。恰恰相反,它们的相互促进和融合发展才有利于发出最具价值的声音。走融合之路是它们发展的出路,这种有机结合的力量将是非常巨大的,它意味着草根经验与精英意识的结合,几乎可以涵盖所有行业和群体的声音,兼具经验和理性,有利于健全舆论引导机制,聚同化异,扶正抑偏,对于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成小康社会以及推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反腐倡廉等议题的实施都会带来重大影响。

3、优势互补共利共赢

新媒体在载体和内容上糅合了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表现出数字化、碎片化、话语权的阅众分享、自媒体特征。2010年,最热门的搜索关键词非“微博”莫属。今天,你织“围脖”了吗?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个人时代生活的一种时尚表达。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微博已经从影响个人生活延伸到推动信息传播,甚至社会变革的层面。据学者分析:一种传播媒体普及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个月。可见新媒体发展速度惊人。然而,新媒体也存在自身的问题,首先是新媒体原创新闻不足;其次是新闻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不足;再次是海量信息遮蔽信息价值和知识;最后是网络新闻的趋同化。在目前的环境下,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在信息传播中,传统媒体在一段时间内仍是主流而难以取代,其内容优势在短时间内不可动摇。因此新媒体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基础上。由此可见,传统媒体的舆论环境和新媒体舆论环境实际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只有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联动融合之路,相互依存、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和谐健康的舆论环境,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

首先,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最核心的优势之一是内容生产力。虽然新媒体的崛起挤占了传统媒体的市场,但是新媒体在内容方面对于传统媒体具有相当高的依赖性,大量的原创性首发报道仍来自于传统媒体。特别是在我国,传统媒体在这一点上的优势更是决定性的,这是因为根据我国当

3 前的相关法规政策,新媒体在新闻报道的采编权限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其发布的新闻信息在很多时候只能是转自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内容资源优势与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渠道融合成为全球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

其次,传统媒体聚集了一大批职业化的优秀新闻传播工作者,这些传统媒体的新闻业者既接受过关于新闻传播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的专业训练,又接受过关于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的专门教育。对于新媒体来说,组建自己的新闻采集队伍,不仅存在着政策方面的障碍,还存在着无法承受的成本开支,更重要的是难以在短时间内见效。

第三,早期的因特网为技术精英们所创建需要的是技术人才,而今,网络越来越把眼光转向了有新闻背景的人员,传统的新闻规律、新闻实践和新闻经验被因特网所接受和利用。传统媒体的采编经验、采编方法、采编手段等,一旦结合网络的特性,创造性地运用到网络上,必然会结出更好的效果。

第四,传统媒体大都经过了长期的经营和发展,在受众中享有不同程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所具有的品牌效应是新媒体在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优势。特别是面对当前传媒产业的纷繁复杂、产品多样且供大于求的媒体市场格局,传统媒体的品牌在受众中的信任度与吸引力,如采用品牌延伸的策略来实现市场份额的增长和原品牌的强化,这正是近年来传统媒体在利用品牌资产方面的一种有效策略,最典型的例子如人民网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人民日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

总之,尽管新媒体挤占了部分市场份额,但是传统媒体拥有优于新媒体的人才、资源、权威性及品牌等传统优势,新媒体必然要与传统媒体结合,各取优势,互补短处,形成一个综合的信息传播和互动的平台,推动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二、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策略

当前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尚未完全规范期,分配出现多极分化,思想出现多元化,正确宣传党的最新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升新闻宣传水平,是新闻机构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当今推动社会进步的角色无法由一方单独完成。站在发

4 展的角度,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而成的新力量,将是今后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之一。

实践证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使媒体核心竞争力发生巨变,既延长了新闻产业链条,突破了传统媒体过去在时间、空间、影像表现方面受到的局限,又继承了传统媒体强烈的策划意识、整合意识、庄重感和携带方便等特性,使新闻产品的传播媒介具有丰富性和可选择性,还节约了资源,提高了时效,扩大了影响。如何加强两种媒体、两种传播途径的融合,切实担负媒体责任,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扬长避短,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最终可以通过两种媒体的互相结合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1、要发挥舆论引导,抢占舆论主阵地

媒体融合的全媒体时代,仍然是一种舆论工具,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权威性,使其适应全媒体时代受众参与热情高涨的舆情特点,深入掌握重大新闻事件的各种舆论倾向,利用自己的权威性积极和新媒体相结合,发挥新媒体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取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因此,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导公众舆论,凝聚社会力量,化解社会危机,是传播媒介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媒体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2、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动,扩大新闻宣传的实际效果

加强媒体间的互动,把传统媒体的深度及其传统价值理念带到新媒体的创意和制作过程当中去,不断探索最佳切入点,进一步拓宽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动平台,努力打造数字化期刊等产业。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表示:“传统期刊要走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道路,数字化将增强了期刊业的传播力。”传统媒体对新媒体不应该逃避或焦虑,而应怀着满腔热情地探索互动之路。

在实践中,不断强化数字期刊强化线上线下平台互动,建构专业化、深度质量的新闻专题,逐步增强媒介融合的公信力、吸引力及竞争力,即是传统媒体和它所属的新媒体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相得益彰的必然。

3、 要加速传统媒体的转型

面对新形势,传统媒体必须创新转型,紧跟新媒体发展步伐,在新媒体发展上有所作为。要抓住机遇发展平台、利用平台,坚持内容为王,按照新媒体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按照事业发展的本质要求,整合资源,加快发展。传统媒体可以利用新技术和新手段实现与新媒体之间的相互整合、融通,以发挥综合整体的优势,从而创立新的发展模式,开辟新的发展道路。首先,政府有关部门应遵循中央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精神,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以项目支持等方式推动各种新媒体技术的自主研发,实现手机全媒体移动发布,将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融为一体,抢占国际技术制高点,迅速壮大新媒体产业。第二,完善我国移动内容版权的法规,尤其是制定适应媒体新技术发展的配套政策,推动能源节约型的数字媒体普及传播,实现绿色低碳环保、无纸化发行。第三,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受众方面应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分工合作,促使传统媒体转变观念,实现传统媒体数字化、移动化的发展。第四,面对当前多元化、即时性、多样性的舆论环境,政府、企业等单位都要积极应用新媒体技术,顺应新闻传播规律,提高传播技巧。第五,传统媒体应逐步建立起自有的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系统,这需要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建立起自有的新媒体系统,将主动传播与驱动传播、群体传播与个体传播、事实传播与观点传播、随时传播与定时传播一体化,才能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4、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模式,建立全媒体团队

报纸发展全媒体,最大的资源优势是人才基础。在人力投入方面,除了引进必要的新媒体专业人才之外,可以倡导报社内部记者编辑兼职新媒体岗位。报纸这么多年培养了一大批擅长内容把关、精通内容制作的人员,而随着厚报时代向薄报时代的转换,报业内部也面临着人员重组的可能。报纸在这样的背景下办新媒体,可以借助母报的采编、经营队伍,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模式,建立自办新媒体所需要的团队。传统媒体自办新媒体,在人力投入方面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解决新媒体建设的人才需要问题,反过来也能锻炼和培育记者编辑的新媒体素质,为未来的发展做准备。

5、加快新媒体融合的法规建设和监督管理

随着新媒体技术、运营和服务方式所带来的一系列变革。融合不仅仅发生在新媒体的产业端。政府和行政机关的立法理念、法律体系的建立以及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了二者各自优势的有效融合。

首先,加快新媒体立法,进一步拓展法律监管范围。可考虑研究制定一部关于新媒体管理的专门法,从公法角度对新媒体管理的范围和内容作出明确规定,从私法角度对新媒体的行为和言论作出明确规定。同时推进新媒体衍生领域的相关立法进程,完善法律体系,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较为完备的法律依据。第二,加强常规管理。面对纷繁多样的新媒体服务模式,建立和完善新媒体舆情的搜集、研判和反应机制,对重点网站、热点问题等进行全天候监测,准确把握舆情脉动,为引导舆论和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加快新媒体技术的研发,加强技术监管平台建设,增强技术防护能力,提高新媒体管理效能。第三,是健全新媒体伦理规范。由于新媒体的特性,实施绝对、完全的监控几乎不可能。因此,加强新媒体伦理规范体系建设,增强新媒体行业自律意识十分重要。第四,适应新媒体技术和服务样式的发展需要,发挥新媒体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制定完善新媒体伦理规范。大兴新媒体文明之风,加强新媒体伦理教育,推广博客圈典型做法,引导新媒体人遵守职业道德,增强自身免疫力。第五,建立健全道德监督机制,预防和查处新媒体失范行为,不断提高新媒体职业道德水平,积极推进新媒体自律。 总之,加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建设、运用和管理,必须站在其现实作用和深远影响的高度来认识;从注意规划、加强建设、充实队伍、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强信息产业发展与网络文化发展的统筹协调,坚持依法、科学、有效管理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新媒体,真正使新媒体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和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

第四篇:略论传统教育出版与新媒体的融合

发展

摘要:传统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从融合发展的意义及教育出版的核心竞争力出发,传统教育出版社向新媒体融合发展可以有五种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同样要以技术和资本合作为支撑,实行流程再造。

中国论文网 /5/view-7207500.htm

关键词:教育出版;新媒体;融合产品形态;流程再造

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涌现正在迅猛改变整个出版业的生态。越来越多的传统出版企业开始意识到多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纸质出版必须拥抱数字技术的变革,以融合发展来应对

其市场份额日渐萎缩的挑战。2014年被称为我国“媒体融合的元年”,中央层面《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发布无疑是一个重大的信号,给予传统出版业的转型发展以坚定的信心。

融合发展并非设立一个数字出版部门,融合的本质是“做到一个内容多个创意、一个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个产品、一个产品多个形态、一次销售多个渠道、一次投入多次产出、一次产出多次增值。”教育与出版有着天然的联系,相较于大众出版的用户分散和专业出版的用户小众,教育出版向数字化方向转型更被市场所看好。笔者结合多年在传统教育出版领域的工作实践,谈谈对传统教育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一些思考。

一、打造传统教育出版的核心竞争力

教育出版的本质是向读者提供系统化的知识以满足其学习的需求。在互

联网技术和各种传播终端未成熟之前,教育出版以纸书的方式满足读者对系统化知识的需求。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PC、手机、pad、电子阅读器等终端硬件和电子书、APP、视频应用等软件的成熟,读者对知识的需求不再满足于纸书这种唯一的方式。同时纸书也存在知识讲解平面、不够立体、无法互动等缺陷。

在技术变革和需求变化的大背景下,以纸质图书生产和销售为主要工作的传统教育出版社需对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有正确的认识。传统出版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在长期的图书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加工等环节积累的大量内容资源和作者资源。很多新兴的互联网公司打着在线教育、数字出版等旗号,但他们更多是在技术层面、平台层面有优势,对于内容需求的理解未必比传统教育出版社深刻。就教育出版而言,内容为王仍是硬道理。作为企业,生产产品并实现销售是唯一目的。需求推动生产,认识

到这一点,对于传统出版社而言,新的技术则成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更好的手段。

二、探索数字化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

传统教育类出版社,除非隶属于大型出版传媒集团,一般规模有限,以一社之力很难从平台建设人手去做数字出版,也没有必要。最好的方式仍是从自身有优势的细分领域着手,在特定的产品开发上去满足某一特定领域读者更多的需求。从互联网一切都免费的阶段走来的消费者已逐渐开始接受付费方式。故传统教育出版向数字化融合发展需从已有的盈利模式相对清晰的数字产品形态开始考虑。

教育类图书产品的数字出版大致有如下几种形态和商业模式:

1.纯电子书。内容与纸书基本无差异。目前国内成熟的电子书销售平台分B2B(超星、方正等)和B2C(Kindle、京东、掌阅等)两种。这些平台以其流

量入口优势销售电子书,相当于传统书店承担的分销功能。教育出版因其多为应试、学习等需求服务,做题、笔记、深度阅读的需求相较大众出版类产品更多,纯电子书阅读有一定局限。如笔者所在出版社以外语学习和K12教育出版为主要领域,选取纸电同步发展的品种时,会避免有图表、版式复杂的产品,倾向于偏文字阅读、少公式图表类的产品。

2.纸数复合类。原先配CD、VCD等的出版物,取消CD、VCD实物载体形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二维码方式,链接音视频内容。笔者所在的出版社以语言学习类产品出版为主,此种方式是我社现阶段融合出版的主要方式。如我社2015年推出的《周计划:小学英语阅读强化训练》《新小学英语国际音标入门》均采用二维码播放音频,目前共有20种图书采用二维码音频方式。此种方式的销售仍依赖于纸书的物理流通,纸书承载了音视频资源的人口,通过互联

网和手机终端实现音视频资源的播放。由于方便了读者,减少了成本,此种方式较受读者欢迎。

3.独立数字产品。如在ios和android市场里的各种教育类APP。这类应用App不依附纸书,以数字形态在应用市场里独立销售。如我社在android市场推出的《日语3000词》和《韩语3000词》两个APP产品,就是以现有纸书的内容资源为依托开发的产品,可完全独立使用,实现了“一次内容多个产品形式”。此类产品对开发的技术要求较高,用户留存率较低,营销的难度较大,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传统出版社大多属于尝试阶段,尚未实现大规模盈利。

4.纸书捆绑APP的产品。APP可单独使用,是对纸书的增值产品。如人教社开发的《新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册)随书捆绑ios和android系统通用的APP,总定价78元,购买纸书可以获得激活码,免费使用APP电子书,而单独在应用市场购买此APP则需付费12元。

实际上78元的定价涵盖了APP电子书的成本,纸书仍是销售和盈利主体。

5.在线课程。在线教育提供的产品主要是在线课程,在线教育企业有技术、资本、流量和用户的优势,精品内容的缺乏是其短板。传统教育出版社有优质的内容资源和作者资源,这些作者本身即是名师,传统出版社可考虑开发与纸书相关的在线课程,寻找合适的互联网平台实现销售。某种程度上,可谓是做作者的经纪人,实现出版企业、互联网公司、作者三方的收益。如沪江网力推的沪江网校即可通过提供技术实现在线课程的制作和销售,然后与出版社、线下培训机构进行销售分成。出版社与沪江网校、作者共同商议课程的用户群体、课程体系设置、定价等,如同选题策划,课程即选题,在线教育机构变成了排版、印刷、销售一体的机构。

在线课程对于作者(老师)的投入时间要求较高,所以开发的人力成本很高,而销售尚未有大的突破,定价等也

不易把握。传统出版社可进行有限度的尝试,在未来在线教育市场爆发之前,实现一定积累,或许在线课程的开发会成为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一个很好的方向。

上述五种数字产品形态中,电子书经过长时间发展,技术和标准层面已成熟,销售平台以及盈利模式也已清晰,传统出版社向电子书市场融合发展的战略逐步明朗。而独立APP的盈利空间尚未打开,传统出版社投入较少,主要还是以纸书为依托出版纸数复合或纸书捆绑独立APP的产品为主,盈利主要依靠纸书的销售。与互联网教育平台合作开发在线课程属于全新的业务领域,有盈利的想象空间,尚需摸索。

三、寻求技术与资本的合作

纸书的出版流程一般经过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加工、排版、印刷、销售这几个环节。排版和印刷环节基本是外包的。如果认清教育出版的核心仍是内容的策划,则向数字出版融合无非是制作形式、传播形态的改变。原先适用

于纸书的排版印刷环节,在数字出版如电子书、APP生产方面,则是数字化加工、复制销售一体化而已。数字化产品的销售平台逐渐明朗化,互联网销售平台的选取相当于传统出版对书店的选择。如此一来,是否需要掌握数字化加工技术则不太重要了。

目前一些在传统排版领域实力较强的公司,如南京展望排版公司也在转型做数字化产品的加工,如电子书的转档,即在对纸书排版加工的同时,帮出版社处理电子书的格式问题。这在流程上解决了传统出版社数字技术空白的问题。而类似APP等产品的开发,出版社可以与一些互联网公司合作,如人教社开发的《标日》APP电子书是与沪江网进行的合作,华理社开发的《日语3000词》与《韩语3000词》则是与海词网进行的合作。一般性的电子书开发可交由纯技术或排版公司处理,支付一定的费用即可。对于涉及APP市场或在线教育类富媒体出版的产品,出版社在初期可

与一些用户资源丰富、App市场营销有经验的互联网公司合作,双方利益共享则更有优势,可免去技术开发的费用和营销的成本。如沪江网和海词网既是互联网技术公司,又是在线教育平台,有着大量的用户资源,用户人口即意味着销售转化的可能。

四、再造出版流程

前期很多出版社在向数字出版融合发展时,多是单独设立一个数字出版部门或者独立公司,希望从选题策划、技术开发到销售都由该部门或公司独立承担,结果进展缓慢,处处掣肘。殊不知出版的核心是内容,源头是消费者对内容的需求。这就回到选题策划层面了,需求没有变,变的只是需求的形式和通路。于是,传统出版人开始意识到流程再造的必要性,重新回归到从内容策划作为源头考虑全媒体融合出版的可能性。

纸书出版环节涉及选题策划(策划、组稿)、生产制作(排版、印刷)、

销售(渠道、营销、仓储物流)。数字出版产品的出版环节涉及选题策划(策划、组稿)、生产制作(数字化加工、无印刷复制环节)、销售(渠道、营销、无仓储物流环节)。可见,数字产品除了可以省略印刷复制以及仓储物流环节,其他核心环节如选题策划、生产制作、销售等与纸书无异,故融合出版,做到“一次内容、多种产品形态”是必要和可能的。

在出版流程的再造上,不同出版社应选择最合适自己的方式。融合发展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全流程全媒体化,即不特别强调所谓的数字出版,数字出版的技术加工环节可以融合到出版部,即出版部不仅解决纸书的排版印刷,也解决数字化产品的加工制作。二是设置独立的数字出版部门,但只解决网络平台如官网对于富媒体出版的支撑、社内ERP.内容信息数字化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职能,或部分技术加工服务职能。核心的内容策划和营销则应完全融合到现有编辑部门和营销部门中。

在数字出版的消费群体、付费习惯、通路都未培养起来之前,出版社大多在观望,教育类出版社更加缺乏向新媒体融合发展的紧迫感,甚至盲目地认为教育类图书有其特殊属性和功能,不适合向新媒体融合发展。比如有人认为数理化等学科的公式在数字化加工方面存在很多困难,同时学生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效果上也很难接受电子教辅书。但技术和市场的发展往往超出大多数人的想像。在2015年上海教育博览会上,互联网公司、电信运营商等新兴力量都在迅猛地改变传统教育的形式以及教育产品的形态。教育类出版社需要不断了解在线教育、电子书包等的发展形态,以及平台入口的发展趋势,以找到更适合全媒体融合出版的方式和通路。

第五篇:关于广西电视台的媒体融合思考和探索

广西电视台播控部 李珂

笔者于2015年12月有幸参加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局组织的广电媒体融合平台建设宣贯培训班,了解全国广电行业媒体融合态势、先进台案例、现有云平台、过渡方案等,并与其他媒体单位人员交流,收获了很多资讯。在此与大家分享资讯,交流思想,并发表自己对GXTV媒体融合实践的思考。欢迎大家提出意见和交流。

1. 各家媒体实施融合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分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媒体融合发展既是增强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也是传统媒体转型升级、求生存谋发展的现实选择。 2015年12月,笔者参加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的广电媒体融合平台建设宣贯培训班,学习期间研究、梳理和归纳了国内广电媒体融合的部分案例,与参加培训班的来自各地广电战线领导骨干和培训教师进行了交流。

我国电视台在媒体融合中的发展情况,可以分为三级:

第一级: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江苏电视台、浙江电视台、湖南电视台等一线媒体,在确保宣传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开始探索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打破传统、局部、单一的经营模式,已经呈现出跨平台融合、跨媒介融合、跨产业融合、跨国界融合的态势,实现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经营。这些走在前列的媒体都在打造自己的新媒体平台,比如江苏广电的“荔枝云”、北京电视台成立北京新媒体集团,深圳广电的CUTV、浙江广电的“蓝天下视频”、湖北广电的“长江云”、广东广电的“广东南方新媒体融合平台”、黑龙江广电传媒网络集团等。

第二级:处于媒体融合起步阶段的电视台,大多数还是采用“ESB+EMB”模式,也尝试建设了网站、网络电视台、IPTV、微信公众号、手机或电脑端APP等,但这些只是简单利用了新媒体渠道,诸多方面还不能适应当下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发展的需求。

第三级:还处在观望阶段的电视台,保持运行原有电视业务和技术系统,对媒体融合缺乏研究,甚至对什么是媒体融合,怎样进行融合,在认识上也还有很多争议甚至是误区。

1 目前,其实GXTV下辖各部门有意识无意识地已经在实践媒体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步伐,比如各频道在运营手机APP或者微信公众号这些新兴产物;新闻中心初步建设了全媒体新闻制作网;制作部实现了不同制作岛之间共享素材和存储资源;技术管理办公室建设媒资系统以及全台互联互通系统,已经部分实现各部门终端系统互联互通;播控部正在向各种传播渠道提供节目源,比如向广西广播电视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8个频道实时播出节目用于数字电视平台(机顶盒)传播,向新媒体部提供12个电视频道实时播出节目通过网站和手机传播,向广西广电新媒体有限公司提供7个电视频道实时播出节目通过IPTV传播,向中视国际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提供国际频道实时播出节目并通过卫星发射覆盖东南亚地区,向“麒麟电视”和“魅力中国”两个网络电视平台提供国际频道实时播出节目并通过互联网向全球提供电视直播或者节目点播;新媒体部已经在运营美丽天下网、网络电视台、IPTV等平台。关于新媒体业务和媒体融合,GXTV各部门以及各系统还处于起步阶段,属于分散建设和独立运营,至多属于松耦合关系,未能形成整体融合和合力。

2. 关于对媒体融合的思考

在当下的一些文章和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滞后认识和观念偏差。有的满足现状;有的甚至对立看待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有的存在畏难情绪和惰性心理,对融合发展缺乏信心;还有的存在惯性思维,用办传统媒体的方法来对待融合发展。在全媒体时代,我们应该顺应发展趋势,辩证看待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以适应融合发展的新观念引领行动,以新认识推动实践,融合才能共赢,才是出路,才会发展。 2.1. 切勿丢盔弃甲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应该首先深度挖掘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发展自身优秀内容的生产能力,切勿妄自菲薄和盲目跟风,同时又要正视自身不足,取长补短。我们应该从电视节目内容本身入手,把新媒体手段切入到节目内容生产和传播中。

2.2. 认清业务和技术的关系

现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先是业务上提出了想法和需求,技术才有了明确的应用方向和应用场景,才会不断重新设计系统和技术创新。但技术又是非常重要的,为实现业务想法提供可能。随着媒体融合发展,业务和技术相辅相成,技术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

2 2.3. 定位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台都会加强内容生产和渠道拓展。随着事业发展必定需要考虑,到底是做“内容”,还是做“渠道”,两种思路一直在博弈。其实我们可以把两者认为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基于渠道的发展,让节目内容有了更广阔的传播范围和更快的传播速度,会扩大内容的受众数量,显示出内容的价值,也因此带来更多收益;而渠道发展到一定程度,当用户可以自由、多元地选择渠道的时候,又会显示出内容优势能够获得更多用户和收益;当下,随着互联网发展,新建或者垄断渠道的成本越来越高,内容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就GXTV目前状况而言,更现实的发展方法是不能跟风投资,不能为了“融合”而“融合”,要有短期和长期目标,要立足自身资源,创新和优化节目内容,同时与各类媒体开展积极合作,利用好多媒体传播渠道。

2.4. 融合与耦合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不但是技术和制度的融合,最主要是适应新的全媒体生态环境。电视台这一传统媒体,应积极摆脱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解决主体业务和新媒体运营“貌合神离”的问题,做到统一规划,融合发展。 媒体融合不是简单地累加资源,是全面和深度地整合,包括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业务融合、技术融合、管理融合,甚至还包括人力、场地、办公等资源融合。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需要打破传统的资源分配和部门设臵,重新整合以实现真正融合。但是就大多数电视台而言,包括GXTV,一些技术手段和技术体系难以短时间打破,且不可能放弃现有投资转而全新建设媒体融合平台,而是通过采取改造现有各系统,以及系统间的耦合度,同时尝试建设新媒体手段。所以,在整个媒体融合过程中,融合和耦合并存,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以后,才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2.5. 量身定制,量力而行

电视台有很多业务板块,包括新闻、财经、生活、体育、娱乐、影视等,但是这些板块在进入全媒体环境后,从节目采编播到与之配套的技术、管理系统,从节目来源、制作、播出到传播、运营等方式,都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在技术资源层面上,虽然是可以做出一个完整的架构,但是在应用层面中,一定是要根据自身特点,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或者是它在媒体融合转变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些特点,而定制应用和处理的办法。同时,又必须结合自身的经济条件、部门设臵、人员和团队等因素,构建系统一定要量力而行。只有做到量身定制和量力而行,才能在媒体融合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3

2.6. 受众、用户

传统电视都是单向传播,只有受众而没有用户。时至今日,互联网及其相连接的终端大行其道,电视也要与时俱进,不仅为人们提供节目和信息,也应该关心人们的喜好和需求,提供服务,把“受众”转变为“用户”,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探讨GXTV的媒体融合发展方式

谈及媒体融合发展方式,肯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必须因地制宜。对于这个问题,我以为,起步较晚的电视台可以遵循这样一个总体思想:电视台仍然应该坚持“内容为王”策略,同时适应和融入新形势中,对接现成技术平台和逐步自建平台并举,从而实现内容加平台双剑合璧,闯出一条适合电视媒体自己的融合发展路子。

我们已经跨入了媒体融合的新时代,它包括技术与应用融合、内容与服务融合、平台与渠道融合、终端与用户融合、产业与政策融合等内容,这是一个开放又需可控的系统工程。

由江苏台、上海台、湖南台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科所共同完成并最新发布的《电视台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白皮书(2015)》,是对上一代白皮书的进一步完善和升级。上一代白皮书倡导的ESB+EMB架构方式对于推进整个行业的数字化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技术的发展,这种架构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广电行业对同一节目源进行多渠道多次分发的需求,这也是新版白皮书(2015)发布的大背景。白皮书(2015)中重点强调的是如何利用好现有技术,更好地推动传统媒体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以及如何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形式进行传播活动。

白皮书(2015)概括起来主要内容为:实现制作环节的IP化,整个架构的IT化,信号采集和传播的云化,以及基于台内制作网的私有云,基于信息和新闻交换、发布的行业云、广泛利用公有云的存储和推送功能,进行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和销售。

关于融合发展的切入角度,电视台可以与电台、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融合,与互联网、手机、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融合,跨媒介、跨行业、跨区域融合,从各种形式互补的角度进行融合,利于各方共同发展,实现多方受益;可以利用好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和传播力吸引受众,利用好新兴媒体的多元化和互动性吸引受众,以吸引受众的角度进行融合;可以利用好传统媒体的优质内容,利用好新兴媒体的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和更广泛地传播。

4 GXTV人才物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所辖电视主体业务及外延的报刊、手机、网络等各起炉灶搞新媒体,难免分散力量、重复建设,而应该作顶层设计和统一的长远规划,共建平台、共享资源、共同发展,实现全媒体一体化,可大幅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对设计方案进行初步、局部实践,而后进一步深入实践、实时推广,以“点、线、面”逐级推进。对于近年来经营徘徊、经济困难的电视台,此举更有现实意义,应是解困脱困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4. 展开媒体融合发展的具体行动

关于融合发展的具体行动,可利用现有节目资源,借助地利、人和,发展线上线下互动,尝试跨行业联合发展;可以某个部门或者系统为出发点,逐步改造发展过渡;可借助成熟的公有云平台的存储和推送功能,节省运营成本,省却了投资建设云平台;可以逐步投资建设专属云、私有云,与公有云互联,形成三云互联。

4.1. 利用好政策帮扶

今年3月5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在北京举行,提请大会审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第六十八章“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中指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体育事业。其中,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包括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加强中央广播电视节目(可加入地方广电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重点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和译制能力建设,完善应急广播体系。实施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东风工程、少数民族电影工程。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包括加强重点新闻媒体建设,打造融合媒体运行平台。加强重要网站内容建设,发展政务新媒体。具体地,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建设“内容+平台+终端”的新型传播体系,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和传播载体。

又,今年3月1日国务院三网融合工作协助小组办公室下发了2016一号特急文——《关于在全国范围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工作深入开展的通知》。该通知针对现阶段双向进入业务许可申请和审批工作,广电、工信的行业监督职责划分,具体工作要求以及协调机制做了进一步的明确和重申。

GXTV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省级电视媒体,具备地域性优势,符合政策扶持条件,可以积极争取利好政策帮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能力,积极探索开展媒体融合。向党委和政府争取扶持,一是争取获得真金白银的资金扶持,二是获得土地、场馆、新闻中心、会展中心等各种稀缺资源,三是获得减免税费等财税优惠,四是获得授权开发政府拥有的大数据资源,五是协调各级广电、工信行业单位开展合作。特别指出的是,未来几年,最关键的核心技术是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如果能够争取到政府的大数据资源使用授权,将大幅度助力GXTV发

5 展。

4.2. 节目/栏目

从中央电视台到各个省级电视,以及大型城市电视台,都属于综合电视台,受众交集多,易造成节目内容重复和同质化。在媒体融合之后,内容共享和资源整合是方向,更加容易因为自身功能定位不明确而造成节目与受众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目标受众,有针对性地开发节目内容,吸引目标受众的关注。对于区域性节目,发挥我台在地域性和贴近性方面的优势,掌握本地受众的接受习惯和需求,把引导本地舆论、通达本地信息、服务本地人民、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等责任、功能和能力结合起来,探索本地节目的生存和发展之路,把经济和社会效益都搞上去。对于面向全国甚至国际的节目,需要避免与其他电视台节目同质化,寻找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和空间。

广西为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我们可以依托这个大背景,利用和整合GXTV《第一书记》和其它有关农业的节目共建平台,利用电视媒体的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发挥GXTV方便接近广西全区各地实际情况和信息通信等资源的优势,与其他省市互通信息,与电商和通信运营商合作,可以探索农村电子商务、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多功能应用,有效服务社会管理、农村民生和农民致富,打造出以新媒体平台为主要传播渠道的融合发展模式。这样既保有节目原始宗旨,又扩展节目功能,服务“三农”和新农村建设,有效聚合对农宣传资源,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又比如,微电影的低门槛,广谱性与参与互动性正适合当下人们追求精神自由和互动体验交流的感性诉求,而新技术的应用和媒体融合发展更是给了微电影提供了宽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提供了更多投资可能和更大消费市场。随着近年视频网站竞争激烈、大电影、影视剧等版权费用虚高,视频网站纷纷开始关注和经营成本更低、内容更丰富、产量更大的微电影上来。截至2015年底,全国微电影产业的总产值已经达到700亿元规模,总产量超过2万部。现有的众多视频网站提供的播出平台,仍然不能满足如今大量微电影的展现诉求,表现为供大于求。微电影更适合在手机、网络、公交、飞机等视频平台传播,也适合在各种终端播放,这有利于提高观影人次。同时也需要不断创新制作能力,更灵活地植入广告,还应提高版权意识,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微电影可持续发展,继而拓展微电影和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或许这可以成为我们下一步思考和研究的突破口。GXTV可以从自身创作影视作品的优势和经验出发,掌握微电影的创作规律,联合高等艺术院校并发挥其在微电影创作领域的优势,利用已经成功举办“中国东盟微电影大赛”的经验和相关资源,利用作为全国电影联盟成员的广西科教频道播出平台,利用广西广播电视网络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下属VOD业务,利用自有的网络电视台、IPTV等平台,以及与通信运营商合作,加快发展具备自有特色的微电影产业,抢占正在蓬勃发展的微电影市场的先机和收益。

另外,在节目播出和传播过程中,增强用户参与互动的深度,特别是直播互

6 动。互动增强了,能把受众吸引转变为用户,进而让用户转变为“账户”,实现节目价值变现。同时还需要解放思想,努力与政府资源、广电单位各部门资源、以及电商和通信运营商等社会资源连接起来形成闭环生态圈。最终达到的效果会是不管从线上到线下,还是从线下到线上,可以实现共生、共同、共赢发展。

4.3. 新闻/节目制作

根据“人民网-泽传媒”共同打造的2016全国两会全网传播“省卫新闻”融合力榜单,3月11日《广西新闻》的融合力指数在全国36家省级上星频道排行中位居第五。又据“泽传媒全媒体收视大数据管理系统”细分统计显示,3月11日《广西新闻》网络热词匹配度位居第一。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也是GXTV新闻制作长足进步的体现。我们积极关注新动向,学习新知识,使用新技术,解决新问题,就能够不断进步。

GXTV每天的新闻、节目生产量会大于传统电视频道的播出量,尤其大于首播量,这将会发生节目“产能过剩”。“剩余节目”无法与观众见面,造成多个环节的资源浪费。可以考虑将“剩余节目”在网络平台上播出,既可以让节目的价值得到体现,又能让传统频道、网络、手机等不同平台在市场定位、品牌经营、用户体验、经营渠道等几个方面实施差异化战略,避免简单重复传播节目内容造成收视疲劳和流失用户。

在现有演播室、制作岛的制作体系下逐步实现各系统间互联互通,建立融合制作域;大力增强演播室的互动功能,并推进与节目对接使用;以现有新闻全媒体制作网为基础,建立新闻云生产和全媒体融合平台,适配新闻融合制作需求。甚至可以在现阶段借助广电系统专有云和商业化公有云,同时逐步建设适应媒体融合时代需求的私有云,并打破边界隔阂,建立起内容来源丰富、制作生产手段多样、发布渠道广泛的全新生产模式,实现面向融合媒体生产的全新流程再造。

4.4. 媒资系统

GXTV可以考虑将媒资系统的海量存储节目资源投入实际运营,借助除了频道播出渠道之外的IPTV、网络电视台、网站、手机端和PC端APP、数字电视视频点播VOD等传播渠道,以及其他新媒体传播渠道,考虑有偿付费点播模式,比如《大地飞歌〃一生所爱》、《收藏马未都》、《嘟嘟》、《艾问》、《秘境广西》、《美丽西江》等精品内容都可以尝试向受众收取费用。

甚至还可以筹建“广播电视节目拆条中心”,把各家电视台和电台的节目拆条、转码、封装等,与节目版权所有者、节目购买者三方谈妥授权、收费和传播方式等,旨在整合更广泛资源,发掘更大价值,实现更多收益。

7

4.5. 播控平台

根据现有情况,GXTV通过自身不断建设与完善网络拓扑规划,构建出完善的技术系统结构。以播控系统为例,可以主要从两方面工作着手实施,一方面是汇聚信息——使用全域全流程可视化智能播出应急决策系统将从整个播出和传输系统收集的公共信息资源挖掘出来,从而完成一个更准确的预警功能,同时我们也将使用一些专业的信息、数据分析工具进行整合,从而获取全面和客观的信息汇聚。另一方面是管控整个播出和传输流程,保证在整个电视播出和传输的安全性和可用度。

在技术革新过程中,GXTV构建了信息汇聚系统——《全域全流程可视化智能播出应急决策系统》。播出工作人员通过这个系统随时了解播出业务和环境,并借助系统为播出提供决策支持。按照该项目远景规划,下一步拓展建设系统功能,开发实现整个播控平台的运行数据收集和分析、数据挖掘、决策支持等功能,提升播控平台的监管和运营水平,为将来可能筹建数据中心提供先行经验和具体方法。

在播出的过程中,相应地进行一些优化。不论是图像质量还是工作效率都需要优化,实现上载、播出、压缩编码、转码以及多链路传输和统一监控的新播控工作模式。

从播出主体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流程,并进行整体的整合。 (1) 首先,建立全台统一的播出流程管控系统,完善安全播出管理体系、监控监测体系、应急机制、奖惩制度、事件上报制度等,确保电视、新媒体、移动电视等播出安全,推进电视覆盖建设。 (2) 同时,建设支撑全媒体播出的播控平台,以支撑播出流程和管控技术。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多媒体多格式的定制播出,支撑这些定制播出的是后台一整套的各种工具。 (3) 新的播控平台运行的工作流程是从节目播出表的编辑就开始了。播控工作人员不但是一个技术工作执行者,也是一个技术管理者。他不但要给传统播出提供信息,同时把编辑好的播控信息传送到整个播控平台中,再把这些信息处理后进入新媒体渠道。所有信息均属于播控平台,作为流程的核心。 (4) 其实最大的改变,是整个播控平台不仅是传统电视播出而建设,也是为网站、电台、微博、微信等平台而建设。这是一个统一考虑统一规划的播控流程。播出文件整备完成后的传播十分重要。GXTV拥有广西卫星频道、地面频道、微波发射、IPTV、美丽天下网、移动手机电视、移动公交电视、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所有这些渠道传播的东西必定是多格式的,这要求播控平台支持提供统一的信号源和针对不同传播渠道进行转码分发,或者由

8 传播渠道商提供转码服务。

(5) 媒体融合发展,整个技术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建设成型后也需要随着业务的变化而变化。以变化最多的分发渠道而言,对外的分发渠道改变之后,所有的接口都要重新整合,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仍然是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6) 从安全播出管理的角度出发,设计整个播控系统。主要包括建立整个播出业务的统一指挥手段或者工具;统一监管播出过程中整个系统运行和资源调配,在后台监控所有过程,通过可视化手段集中展示和监视所有过程;还可以为播出应急、维护、安全审计、技术改造等提供参考和决策支持。整个事务都是在现有的工作环境下改造,把原来不同的系统聚合在一起,把不同的工作都聚集在一块,融合聚力。

4.6. 数据中心

筹建自有数据中心,逐步实现汇聚和分析全台各个系统产生的各类数据,综合运用大数据提供背景、脉络、相关性等有深度的数据分析,将全台资源汇聚、生产管理及对外播发纳入同一个体系,提升融合背景下电视台规划、策划、辅助决策、管理等能力。同时,积极争取获得政府及其他行业的大数据使用授权,拓展数据来源,提升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

5. 结束语

我们已经走在媒体融合的道路上,在“新常态”下,在新政策下,在新形势下,在“新融合”起步之后,在融合中不断进取,将探索出新的盈利模式,产生新的传播手段。

[参考文献] [1]. 电视台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白皮书(2015),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司

[2]. 浙江省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对策研究(2014),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传播研究院

9 [3]. 2014年湖南省媒体融合发展概况,黄瑶瑛(快乐购物有限责任公司员工),肖梵(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教授)

[4]. 2014年北京市媒体融合发展概况,涂杨(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5]. 促进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转型——湖南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做法、成效与启示(2015),来有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研究”课题组负责人)。

[6].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现状(2014-2015),唐继军、黄楚新、王丹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国家智库报告),ISBN 978-7-5104-2

上一篇:第四季度工作报告下一篇:电视机的变迁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