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2-09-11

我国高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简称资环专业) 是在全球性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镇化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于1998年设置的, 是地理学下的更侧重实际应用、强化技能的二级学科。该专业的设立对我国新时期城乡一体化进程, 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对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健康、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到2009年, 全国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各层次、各类型高校已达150多个, 在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1], 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本科专业之一。从当前国家宏观政策和国情来看, 我国资环专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但作为新办专业,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存在诸多问题, 诸如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错位, 课程体系不完善, 各类院校办学特色不明显, 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市场宣传力度不够等, 部分学校甚至在招生、培养和就业方面都处在非常尴尬的境地, 特别是就业难度的增加和人才市场的近似饱和对该专业造成了极大冲击。研究这些问题, 对于该专业的发展和专门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 教育界的同仁就资环专业的发展从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与实践。

1 专业培养模式的思考

很多学者和相关院校对资环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思考与实践, 如王如渊等 (2007) 提出了低年级大口径基础教学, 高年级分类培养的办学模式;王颖 (2009) 提出了“T”型培养模式, 即在面广的基础上有专攻, 且专攻方向必须立足于专业本身优势并考虑社会需求[3];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提出了“三段式”人才分流培养模式, 即大一大二“构建专业平台”、大三“专业方向分流”、大四“职业方向分流”[3];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早在2002年就积极探索资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开展了“双证书” (即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其他技能证书) 教育模式的实践[4];李森、徐颂 (2007) 也提出, 地方院校资环专业应形成以实践教学为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广州大学着力探索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3];徐慧等 (2009) 认为资环专业的人才培养宜结合学科特点及发展趋势, 突出地域特色, 尊重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特长, 满足社会需求[3];河海大学提出其资环专业要坚持学校水利特色, 适当细分专业方向, 增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3];杨娟等 (2008) 则专门讨论了农业高校资环专业的发展。

2 课程体系的改革与优化

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 课程体系的优化对资环专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自该专业设置以来, 各高校及相关教育工作者都在不断地探索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优化, 如尹忠东等 (2005) 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的实际情况, 提出资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主要包括加强专业基础课, 整合应用类课程和实践内容多样化;邹家红等 (2006) 通过对十多所高校的调研, 提出调整课程结构, 构建分模块课程体系;叶新才等 (2007) 提出华侨大学资环专业以“旅游”为特色来构建与完善课程体系;郑栓宁 (2007) 认为数字城市建设是21世纪资环专业就业与发展的最佳方向, 并依此构建课程体系;赵小风等 (2008) 对比分析了国内外10多所典型院校资环专业的课程设置, 指出共性与差异, 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张利华等 (2008) 认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应坚持强化专业基础、拓宽专业方向、加强专业技能和实践的原则, 体现专业教育和个性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特征和个性要求的结合, 实现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分流培养, 解决高校教育的宽口径和社会细分工的接口问题, 并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陈兴鹏等 (2008) 对兰州大学资环专业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优化, 实行以“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为特色的三个方向分流培养, 强化专业基础, 提高外语水平, 注重实践环节;毕华兴、朱清科 (2008) 指出, 资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建立在对社会人才需求分析以及专业定位的基础之上, 不能再走过去“全面发展”的老路子, 不能盲目追随社会热点, 而应依托学校的优势, 突出专业特色, 适当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则构建了相对成熟的“依托学科, 面向应用”的课程体系[3];浙江财经学院依托财经学校的强项, 构建了资环专业“1、4、3、3”实用型管理人才培养教学体系[3];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依托优势学科起步, 面向区域人才需求培养学生, 本着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原则, 以“三个有机结合”和“三个不间断”为核心, 构建了资环专业课程体系[3]。此外, 教育界同仁还对该专业一些主干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3 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由于资环专业本身侧重实际应用, 实践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很多学者和相关院校都非常关注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如安徽理工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包头师范学院、佛山科技学院、齐齐哈尔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浙江财经学院、广州大学等学校先后对资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有意的探索和实践, 并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 分别构建了可资参考借鉴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3,15,16,17,18]。“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颁布与实施, 在给资环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实践课程体系不能满足社会和市场的人才需求, 应进行必要的改革, 按照“基础+核心+方向+创新”的框架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坚持人才培养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社会[19]。

4 专业交流平台的搭建

为了客观评价我国高校资环专业建设和发展状况, 深入研讨资环专业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了解在新形势下该专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促进学科发展,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于2008年8~11月联合开展了“全国高等教育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建设评价”的调查工作, 并于2009年5月在南京大学举办了“全国首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建设研讨会”, 为讨论全国高等教育资环专业方略搭建了很好的交流平台。

摘要:本文对我国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综述, 以期为各高校该专业的本科教学与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资环专业,教学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 2000~2008年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 王如渊, 翟有龙, 唐小平, 等.对我国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2007, 28 (1) :78~82.

[3] 黄贤金, 彭补拙.高等教育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探索——全国首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4] 张宝秀.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开展“双证书”教育的认识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2, 16 (4) :85~88.

[5] 李森, 徐颂.形成以实践教学为专业特色的一些探索——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 27 (8) :92~96.

[6] 杨娟, 王昌全, 夏建国, 张锡洲, 王永东, 吴德勇, 李冰, 曾敏.农业高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26) :11561~11562.

[7] 尹忠东, 朱清科, 张岩, 毕华兴.浅析教育模式对课程体系设置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增刊) :93~94.

[8] 邹家红, 袁开国, 刘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与优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8 (1) :110~113.

[9] 叶新才, 黄远水, 李洪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经济师, 2007, 133~134.

[10] 郑栓宁.数字城市建设——21世纪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就业与发展的最佳方向[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9 (1) :50~52.

[11] 赵小风, 黄贤金, 李光录, 吴小根, 陆汝成, 张兴榆.国内外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33 (4) :73~79.

[12] 张利华, 董玉森, 彭红霞, 侯林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J].高等理科教育, 2008, 3:54~57.

[13] 陈兴鹏, 焦文婷, 张晓森.从就业看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与优化——以兰州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 2009, 3:83~86.

[14] 毕华兴, 朱清科.关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 2008, 4:16~18.

[15] 俞晓莹, 王春兰, 董力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9 (2) :63~64.

[16] 宁小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以包头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为例[J].阴山学刊, 2007, 21 (3) :112~114.

[17] 朱佩娟, 周国华, 帅红.开创实践教学模式的新范例——湖南师范大学资环学院实践教学创新构想[J].竞争力, 2008, 2:60~61.

[18] 骆东奇, 邱继勤, 罗光莲.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 2008, 6:137~141.

[19] 徐丽华, 岳文泽, 朱恺军, 宋照亮.基于《城乡规划法》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 2008, 5:134~136.

上一篇:北京中考新政解读下一篇:高校留学生文化活动设计——以赣州三所高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