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犯罪预防的历史发展分析犯罪预防体系的建构

2022-11-20

一、犯罪预防先行研究的历史

关于犯罪预防的研究, 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先期研究成果。经历了萌芽、创立和发展三个发展阶段。

(一) 刑罚预防观

早在18世纪, 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刑法思想的刑事古典犯罪学派, 反对用神学的观点分析人们犯罪的原因。主张对人类行为进行自然主义探讨, 他们以自由意志论为其理论基础, 认为刑罚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残犯罪人, 也不是消除业已犯下的罪行, 而是阻止有罪的人不再危害社会, 并制止其他人实施同样的行为, 为了使刑罚达到这种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的双重功能, 只有依靠制定法律, 并在执行法律中坚持人人平等的原则, 基于这种观点, 提出了刑罚人道主义的刑法理论以及刑罚应遵循的三大原则, 认为刑罚是对于犯罪的报应, 作为报应的刑法须与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实际危害结果相适应, 主张罪刑法定, 罪刑相当, 限制死刑, 反对酷刑和侮辱人格刑, 在预防犯罪方面, 提出“法律控制犯罪论”, “心理强制论”和“报应刑论”。并提出后来为现代刑罚制度所确认的三大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和刑罚人道主义原则, 呼吁废除刑讯和死刑, 实行无罪推定, 使刑罚最终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二) 犯罪控制论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以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为代表, 以实证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作为思想基础, 从身体构造方面探索犯罪原因的一种犯罪学理论, 否定古典犯罪学派的自由意志论, 坚持犯罪为某些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决定论。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精神病学家龙勃罗梭 (Cesare Combroso, 1835~1909) , 菲利 (Enrico Ferri, 1856~1929) , 加罗法治 (Raffaele Garofalo, 1851~1934) 。

1. 龙勃罗梭的生理控制观

龙勃罗梭1876年发表了他的《犯罪人论》一书, 在这部著作中, 龙勃罗梭断言带有生理性“返祖”现象的人具有天生的犯罪倾向, 提出了著名的天生犯罪人理论。认为生来犯罪人是隔代遗传的结果, 他们有独特的生理解剖特征, 这些特征在现代人中是罕见的, 是原始人和野蛮的种族所特有的, 这些特征的结合, 决定着暴露在外面的生来犯罪的类型。生来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是由他们原始野蛮的生理解剖特征所决定的, 不管社会环境如何, 他们都会进行犯罪。龙勃洛梭以它的生来犯罪人犯罪原因理论为基础, 提出了相应的犯罪控制理论。认为生来犯罪人是隔代遗传的结果, 生来犯罪人在生理特征及心理特征方面, 都与正常人有所不同, 也与其他犯罪人有一定差别, 这种人的犯罪行为是他们的遗传特性的自然表露, 是其不适应现代文明社会的结果, 社会环境只不过对其实施犯罪提供了机会, 而不可能对他们是否实施犯罪加以影响, 不可能对这种犯罪人进行改造。因此, 对犯罪的处罚幅度不能以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而定。应该根据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大小而采取不同的处罚, 对由遗传决定的天生犯罪人, 在他们没有犯罪前就可以适用保安处分, 犯罪后则应适用终生监禁、永远流放、终身隔离、终身割除生殖器官和死刑的办法。

2. 菲利的三元控制观

菲利以他的犯罪原因三原论为基础, 提出了抑制、减少和消除犯罪原因的预防对策体系, 首先, 预防犯罪不能仅仅依靠刑罚的力量, 而应着眼于消除导致犯罪产生的人类学因素、地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其次, 预防犯罪的根本对策在于改良社会, 消除社会犯罪在场经济、政治、科学、立法加罗法罗行政和教育等领域中赖以生存的弊端。最后, 应根据犯罪人的个性给予不同的处罚与矫正, 对天生罪犯、习惯性罪犯和精神病犯可进行隔离治疗, 直到恢复正常, 才允许重返社会。对偶犯适用于赔偿损失的处罚。对情感犯应根据动机性质决定对其宽恕与否。

3. 加罗法罗的心理控制观

加罗法罗把犯罪的原因主要归结于个体自身, 对犯罪的预防, 关注更多的是怎样处置已经犯了罪的人, 使之不再危害社会。从其自然犯罪论出发, 以社会防卫为目的, 提倡对自然犯罪实行全球性的刑事政策, 采取世界共同的刑法典, 根据犯罪人的道德异常程度和社会危害程度来确定对他们的处罚形式, 他认为自然犯罪人可以分为谋杀犯、暴力犯、财产犯和风俗犯, 对他们应分别处以死刑、不定期隔离、无期徒刑、监禁强制赔偿与精神病院或收容所等。对法定犯罪人除了处以刑罚外, 还应实行强制赔偿的措施。

(三) 社会预防观

二十世纪以后, 研究的重心逐渐从意大利向美国转移。不同学科运从不同的角度对犯犯罪原因进行研究, 极大地丰富拓展了犯罪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犯形成了许多犯罪学流派, 主要包括犯罪生物学、犯罪心理学和犯罪社会学三大理论流派, 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侧面分析产生的原因和犯罪预防。由于美国犯罪学家认为社会原因在犯罪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最大, 因此犯罪社会预防是美国犯罪学的主流, 他们运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犯罪产生的原因及其规律。一般从社会结构和社会化过程角度研究犯罪为什么产生和存在, 如何进行预防。社会结构理论认为, 社会结构分层是导致犯罪的直接原因, 美国社会按照其成员的经济和政治地位而分为高、中、低三个阶层, 这种不同阶层的社会结构与社会成员的财产、教育、健康、营养、职业和社会活动等许多方面密切相关, 不同层次的人享有的政治、经济和其他社会权利不同, 高阶层成员为数不多, 但他们的经济地位异常优越并因此决定了其优越的政治地位。处于低阶层的人容易感到不平, 进而通过非法手段取得他们认为自己应得的物质财富或向这一不平等的社会进行报复。是导致犯罪的直接原因, 许多犯罪都是由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结构造成的。从社会结构方面分析犯罪原因的有文化冲突理论、紧张理论、亚文化理论、社会生态学理论和激进派理论。犯罪预防要针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合理的社会结构进行改良, 使社会向良性发展, 加强家庭、学校和社区等人际关系对个人行为的约束力, 社会中下层成员心理保持以宁静与平衡, 从而达到预防和消除犯罪的目的。社会化过程理论注重从影响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各种社会因素中, 去寻找犯罪产生的原因, 认为犯罪不仅仅发生在社会低层成员身上, 各个阶层, 各个行业、各个地区的人在成长过程中, 如果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 都有可能向犯罪方向发展。社会化过程理论认为, 犯罪行为是由于学习的结果, 不存在天生的犯罪人, 每个人都可能犯罪, 人的任何行为也包括犯罪行为都是学会的, 大多数罪犯在最终成为罪犯之前都要经历一个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犯罪学习与模仿的“学徒期”, 犯罪的形成机制就在于犯罪者在成长过程中, 受到家庭成员、周围环境和社会道德的不良影响, 获得不良个体经验、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的过程, 完不成社会化过程, 就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特别是与他本人关系最密切的朋友范围内发生的, 人们在与个人关系密切的群体交往中, 相互影响, 学习犯罪技术、动机、目的、心理态度、实施犯罪和隐蔽犯罪的方式, 随着接触频率和时间的延长, 外在的犯罪意识逐渐内化为个体的价值观念, 犯罪的动力定型和犯罪行为习惯便形成固定下来, 这就是犯罪形成的过程的全部社会化机制。

二、犯罪预防体系的结构

通过对犯罪预防研究历史的回顾, 我们可以看出犯罪是由许多主客观原因导致的复杂社会现象。由于犯罪行为的产生并不是由单一的因素形成的, 而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素所导致的, 从而出现多元因素的复杂作用过程, 很显然, 要控制犯罪行为的产生就不可能仅靠单一的预防手段, 也不可能仅对导致犯罪的单一因素进行控制。因此, 犯罪预防系统实际上就是一个由若干相互联系的措施组成的、对各种犯罪原因进行综合预防的综合系统。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所采取的一系列防治措施的综合。

(1) 搞好犯罪预测。犯罪预测是基于犯罪规律和犯罪现状的研究, 预测犯罪现象种种趋势的理论和实践。犯罪预测有社会预测和个体预测两大部分组成。任何犯罪, 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变化过程, 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犯罪预测对于搞好犯罪预防工作, 制定刑事政策、社会政策和完善刑事法律以及以指导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只有搞好犯罪预测, 才能搞好犯罪预防工作。犯罪既是一种社会现象, 又是一种个体行为, 从宏观上看, 对整个社会的犯罪预防必须以科学预测社会现象的发展趋势为基础, 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社会预防对策, 以及对犯罪现象的原因、条件进行控制和消除。从微观上看来看, 对个体犯罪行为的预防对必须通过对具体对象的主客观条件进行详细研究, 真实准确地预测个体犯罪行为发生、形成和发展趋势, 才能为个体犯罪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搞好犯罪的自然预防。犯罪的自然预防是通过社会各种控制力量, 对犯罪人可能利用的时间和空间因素, 进行改善、管理和控制, 旨在消除犯罪的自然诱因, 发现和制止犯罪行为的各种措施。犯罪的自然预防往往要通过治安预防来完成, 即依靠国家专门的社会行政力量, 利用专门的手段, 针对特定的人、特定的行为、特定的场所或特定的行业, 控制犯罪行为实施所可能利用的外部自然条件, 发现和制止犯罪行为的实施, 防止和减少犯罪对社会的危害。可以从城乡的犯罪预防、重点人员的控制、特定场所的控制及特定行业的控制和技术预防几方面做好犯罪的自然预防。首先, 要做好城乡的犯罪预防工作。城乡与农村处于不同的人工地理环境, 在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生产方式、经济水平、文教卫生和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同和差异, 这种源于人工地理环境所形成的一系列城乡差别, 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带来了重大影响, 作为社现象的犯罪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其次要搞好重要场所的犯罪预防。实践表明, 犯罪的易发或高发区域, 通常包括相对固定的公共场所、流动型公共场所和和僻静型犯罪场所, 固定公共场所主要是指公共娱乐场所、公共营业场所、公共集会场所;流动型公共场所是指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只、飞机等正在使用中的交通工具以及为之服务的车站、码头、机场等场所;偏僻地区主要指河边、公园、林荫树丛、暗巷僻道、山区小路、游览胜地、游乐场所等地的僻静地段。对这三类场所, 实施必要的防范措施, 有利于控制犯罪的主观诱因和客观诱因, 减少各种犯罪产生的机会, 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再次, 是对特殊行业的犯罪预防, 犯罪学中所称的特殊行业是指与一般行业相比其业务活动本身的特殊性使其容易被犯罪分子所利用的行业。包括旅馆业 (旅馆、旅社、旅店、宾馆、招待所, 接待旅客住宿的饭店、浴室、茶社、货栈和车马店等) 、印铸刻字业 (印刷、铸字、刻字、誊写、复印、晒图、拍摄等行业) 和旧货业 (旧货店、古玩店、寄卖行、废品收购站等) 。这些行业又具有不同于其他行业的一些特殊性, 这些特殊性在客观上有可能被犯罪分子所利用。因此, 必须对这些行业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坚持打防并举的预防措施, 发现、控制、预防和打击特殊行业中的犯罪活动。 (3) 搞好犯罪的主体预防。犯罪的主体预防包括犯罪的生物预防和犯罪的心理预防两部分。心理学—生物学预防理论认为, 犯罪都是行为人在一定程度上生理心理功能失调的产物, 因此预防犯罪应当从治疗己犯罪者和表现出犯罪倾向之人的各种生理心理疾病, 防止他们犯罪或继续犯罪, 治疗的手段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生理调节与控制必须与心理调节与控制相结合, 才能达到犯罪预防的目的。首先是犯罪的生物预防。人的任何行为都源于一定的生物学基础或生理学基础, 生理素质是人类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对犯罪行为有着很重要的调节作用, 它决定犯罪的可能, 社会环境使这种由生理素质得来的可能转化为犯罪心理, 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因此, 搞好生物预防,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个体在不良社会环境中产生犯罪心理, 从这个意义上讲, 生理预防对预防个体犯罪是起作用的。犯罪的生物预防是针对犯罪者和潜在犯罪者的生物结构因素, 进行限制和禁止不良生物诱因, 强化生理功能和行为治疗, 防止他们实施犯罪或继续犯罪, 以达到预防个体犯罪的目的。一般包括临床治疗预防法、遗传学预防法、生物反馈疗法、物理疗法等等。其次是犯罪的心理预防, 犯罪的心理预防, 从解决犯罪者和潜在罪犯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培养入手, 对那些尚未犯罪但又有可能犯罪的人进行心理干预, 通过心理咨询服务和优化社会环境等途径, 使个体形成健全人格, 防止和减少犯罪心理结构的产生。为了达到培养健全人格的目的, 必须本着尊重人性有利于人格健全发展的原则, 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格健全发展的社会环境, 使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宏观社会环境, 为个体将外在的社会要求转化为内心准则建设一个民主、法制、科学、繁荣的理想社会, 使社会环境与个人需要满足之间, 人的自由与社会控制之间取得相对的平衡, 从而使个体将外在的社会要求转化为内心准则, 遵纪守法, 达到预防犯罪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随着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自我意识水平不断发展, 个体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增强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 客观的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以社会所能允许的方式来满足个人需求, 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的存在, 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归属于和制约于一定的文化和权威, 而且是自身的主宰和社会的能动创造者, 当社会成员认识到这些以后, 他们便会极大地进发出自我完善和社会创造的积极性, 大力开展心理卫生工作和心理健康咨询活动, 以积极向上的人生哲学影响行为越轨的人。预防心理障碍、心理变态和精神疾患以及犯罪心理的产生, 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4) 搞好犯罪的法律预防。法律预防理论认为犯罪是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功能不完善的产物, 因此强调预防犯罪应。当着眼于加强和改革刑事立法和司法。通过法律对犯罪人的威慑功能, 达到对犯罪的预防作用, 在刑事立法方面, 强调加重刑罚和减轻刑罚并用, 通过重惩严重犯罪, 长期剥夺严重犯罪分子的自由甚至生命, 使其丧失再犯罪的能力, 威吓潜在的犯罪分子不敢以身试法刑事司法方面, 强调改革侦查、起诉和审判等司法实践, 提高刑罚的确定性——即犯罪必然会受到惩罚的强度, 从而达到防止潜在的犯罪分子心怀侥幸心理以身试法的目的。法律预防分为犯罪前的法律预防、犯罪中的法律预防和犯罪后的法律预防三个方面。

首先是罪前的法律预防, 罪前的法律预防是指综合利用各种法律措施, 控制犯罪发生或逐渐降低犯罪率, 罪前的法律预防主要包括四个途径: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完善社会法律。规范、对有犯罪意向的重点人口的控制和一般违法行为控制等法律途径, 由于罪前的法律预防的目的是控制的犯罪的发生和降低犯罪率, 因此, 从犯罪预防的经济成本看, 在犯罪行为产生之前, 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 消除滋生犯罪的各种条件, 防犯罪于未然, 乃是达到犯罪控制最佳效果的最优选择。

其次是是犯罪中预防的法律控制。在对实施过程中进行法律预防时, 犯罪主体是犯罪控制的主要对象, 达到制止犯罪行为的目的, 必须借助各种法律手段和措施, 对犯罪过程中各个不同阶段进行有的放失地控制。包括对犯罪预备的控制、犯罪未遂的控制以及对犯罪意图的放弃与犯罪行为的停止的的控制。最后是犯罪后的法律预防, 犯罪后的法律预防是通过刑法处罚和设立管理机构, 对罪犯进行惩罚和改造使其不能再继续危害社会, 并对罪犯的进行强制改造, 促使其改恶从善, 重新做人, 成为拥护社会的守法公民, 防止罪犯重新犯罪。犯罪后的法律预防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治安的稳定, 犯罪后的法律预防的基本途径包括刑法处罚的法律预防、劳动改造的法律预防、教育改造的法律预防以及狱内侦查的法律预防。 (5) 搞好犯罪的技术预防。犯罪的技术预防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 设计和利用各种技术防范手段, 及时发现犯罪、阻止犯罪、制服犯罪人的活动。技术预防在综合治理中属于治标的一种措施。它的目标是阻止犯罪的完成, 减少犯罪的发生率和成功率;而不是消除犯罪产生的原因, 因而它只适用于已经着手实施的犯罪。

目前, 犯罪的技术预防手段主要包括监测装置、自救装置和抗阻装置。监测装置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安装的具有告知犯罪活动功能的设备, 主要有报警装置和监视装置两种。抗阻装置是指为了保护某些器械的功能而增设的阻却非正常操作的装置。抗阻装置在原器械遭到犯罪分子的非正常操作时, 能够阻止犯罪分子的企图得逞, 保护设定目标不受犯罪分子的侵害, 从而具有预防犯罪的功能。

自救装置是指在遭到犯罪活动的侵害时能够自我救护的装置。自救装置在犯罪预防中应当具有重要的地位, 当处于孤立无援境况中的被害人受到犯罪分子的侵袭时, 为了保护人身安全或财产不受侵害, 通过自救装置, 出其不意地向犯罪分子发起攻击, 便可以制服犯罪人, 避免受到犯罪的侵害。

综上所述, 犯罪预防应以系统论观点或综合治理的观点, 采取多元化的预防模式, 在科学预测犯罪发展的趋势基础上, 对犯罪进行全面控制, 通过犯罪的自然预防社会预防生理预防和法律预防, 以消除各种诱发犯罪的可能性, 来考虑犯罪预防对策问题。

除此之外, 传统的犯罪预防体系是针对犯罪人和潜在犯罪人而言的, 预防犯罪的对策是以犯罪人和潜在犯罪人为核心制定的, 主要着眼于消除和减少促使犯罪人或潜在犯罪人产生犯罪动机和实施犯罪的各种因素和条件或者减轻这类因素和条件的消极作用。

随着犯罪被害人学的诞生和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到犯罪的实施过程往往是犯罪人与被害人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许多刑事案件中, 被害人和潜在被害人方面存在的某些易于被害的因素很可能诱发了犯罪人或潜在犯罪人的犯罪动机,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他们的犯罪。因此, 犯罪被害人学的研究成果纷纷打破传统的预防犯罪模式, 把预防被害观念纳入到自己的犯罪对策中来。建立起预防犯罪和预防被害新的犯罪预防体系。主张通过改变被害人或潜在被害人的容易招致被害的行为方式、减少可能的被害机会来预防被害, 从而实现减少犯罪的目的。

摘要:犯罪预防是指国家、社会和个人为消除或减少犯罪原因, 针对犯罪现象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因素, 科学预测犯罪的发展趋势, 在犯罪行为发生之前采取的, 旨在减少或消除诱发犯罪的犯罪原因, 加强社会监督与社会控制, 防止犯罪发生的早期防御对策。犯罪预防的目的是在对犯罪现象进行预测基础上, 采取某种行为来消除或降低犯罪的危险性, 控制犯罪行为不发生或者使之降到最低限度, 防止犯罪活动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而且也使可能违法犯罪的人不因其行为后果而受到危害。由于诱发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涉及到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犯罪主体的个体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以及犯罪客体的被害因素, 因此, 行之有效的犯罪预防对策应该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体系。本文依据犯罪学的理论研究, 借鉴犯罪预防分门别类的研究成果, 结合实际, 探讨如何完善犯罪预防的措施体系, 以为实施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治理, 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犯罪预防,历史发展,分析犯罪,预防体系,建构

上一篇:宁夏农业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现状及保障措施下一篇:浅析加强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以提高施工质量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