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优化实施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试论美学视角下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美育化育” ——以力学部分为例

摘要: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为缓解中学生“物理恐惧”现象,响应“大美育”观念,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立足中学物理课程,将物理学作为美学客体,开发物理学中的美学元素,同时以提升物理教师美学素养为切入点,探讨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自然融入美育的教学模式。本文在美学、美育与心理学相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美育原理、美育心理学为指引,先通过文献研究理清了中西方美学、美育以及美育相关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对物理美学与物理美育追本溯源。再结合物理学科特点,提出了中学物理教学“美育化育”教学模式,阐明了中学物理教学“美育化育”教学模式的内涵以及其“情感性”、“过程性”、“自主自发性”三个特点,介绍了中学物理教学“美育化育”教学模式两部分六阶段十一步骤的具体实施流程。两部分分别是课下教学准备与课上教学过程,在课下教学准备部分中,在物理教师提升美学素养阶段探讨了用美感的态度看物理、在实用的科学的态度下体会物理乐趣两种途径以提升物理教师对美的感受;在开发美学元素阶段界定了物理学中美学元素的基本内涵,规定了美学元素选取开发的原则以及应用的依据,例举了经典物理力学部分的美学元素;在设定观展目标阶段,提出了“以美启智”、“以美促劳”、“以美化德”三大类教学目标并进行细分阐述。在课上教学过程部分中,在“分享‘学习藏品’”这一阶段提出了教学过程优化、激发学生全身本质力量、适当加“丑”、调配“真善美”配比四条措施以期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做到美育化育,并提出了创设分享情境、阶梯式展现分享藏品、探究式分享互动三个具体实施步骤;在晋升“新收藏家”阶段提出了学生自主回味欣赏和学生交流分享两个步骤;最后是评价学习效果阶段,该阶段直接反馈于后期课下教学准备部分。通过对中学生以及教师进行问卷访谈,了解中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现状以及中学物理教学中美育融合情况。基于所得情况,设计物理教学“美育化育”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并进行教学实践。学生的物理兴趣与物理选考态度的转变结果表明,中学物理教学“美育化育”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物理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动机。论文最后对本研究做了总结与反思,通过对学生选考物理的态度,以及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调查表明,中学物理教学“美育化育”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将美育融入物理教学,对物理教学有着积极的辅助作用。同时也认识到美学之精深、物理美育化育之任重道远。

关键词:美育化育;教学模式;物理教学

学科专业:学科教学(物理)(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素质教育的要求

1.1.2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1.3 科学教育的要求

1.1.4 时代发展的要求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第2 章 理论基础

2.1 物理教学中融入美育的美学支持

2.1.1 西方美学的源流

2.1.2 中国美学源流

2.1.3 美的本质与客体

2.1.4 美感

2.2 物理教学中融入美育的美育理论支持

2.2.1 中西方美育思想源流

2.2.2 美育的特点

2.2.3 美育的原则

2.3 物理教学中融入美育的心理学支持

2.3.1 美育心理学

2.4 经典力学的体系结构

2.4.1 经典力学体系发展

2.4.2 高中力学体系结构

第 3 章 中学物理教学“美育化育”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

3.1 中学物理教学“美育化育”教学模式内涵

3.2 中学物理教学“美育化育”教学模式特点

3.3 中学物理教学“美育化育”教学模式实施流程

3.3.1 提升美学素养

3.3.2 开发美学元素(以力学部分为例)

3.3.3 设定“观展”目标

3.3.4 分享“学习藏品”

3.3.5 晋升“新收藏家”

3.3.6 评价学习效果

第4 章 中学物理教学中美育融合现状研究

4.1 中学生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现状调研

4.1.1 问卷设计与实施

4.1.2 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现状调研结果

4.1.3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现状调研结果

4.1.4 中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现状调研结果分析

4.2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融合美育现状教师访谈

4.2.1 访谈的目的与意义

4.2.2 访谈的内容及分析

第5 章 高中力学教学中美育融合的实践研究

5.1 高中力学教学中“美育化育”教学案例设计

5.1.1 《珠峰测量背后的秘密——自由落体运动》“美育化育”教学设计

5.1.2 《惯性系统的根基——牛顿第一定律》美育化育教学设计

5.2 教学实践结果分析

5.2.1 学生对物理选考态度对比

5.2.2 学生的物理兴趣对比

第6 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高校职业指导金融论文提纲下一篇: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分析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