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运动训练监控的必要性

2022-09-12

运动训练监控是将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和运动生理、生化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训练过程中, 应用综合方法和手段研究训练过程和训练效果, 帮助教练员不断调整训练计划, 实现运动训练最优化控制, 使运动员达到体能、心理和技术等最佳状态, 从而最大限度提高训练效果和运动能力的全过程[1]。

运动训练有效控制原则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训练中应准确把握和控制运动训练活动的各个方面和运动训练过程的各个阶段, 训练的内容、量度及实施, 并对它们进行及时和必要的调节, 以保证训练目标的实现。运动训练这一社会化活动, 受着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由多种因素所构成, 而来自各个方面的多种因素又都是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的。

1 竞技体育的目标和运动训练的目的使训练监控成为必要

竞技体育是在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展身体在生理、心理、智力等方面潜力的基础上, 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目标;而运动训练亦是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为目的[2]。而实现竞技体育目标和运动训练目的的最主要途径是对运动员有机体施加一定的运动负荷使其产生训练适应。

训练适应过程的效果和身体练习刺激的性质、强度、时间、数量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而训练课的适宜生理负荷对适应过程效果有重要影响, 是使训练减少盲目性、增强科学性的重要生理因素。这样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就成为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问题。

运动员负荷量度临界值的大小随其发育程度, 竞技水平等较为稳定的状态变化而变化, 又受着运动员健康状况、日常休息、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必需对其进行科学的训练监控以对其进行测定和评价, 才能准确地掌握负荷量度的临界值。

2 训练科学化的趋势使训练监控成为必要

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过程是一个科学化的教育过程:现代运动训练讲究“最优化控制”。所谓“最优化”是指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方法、手段, 把运动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提高到最好水平, 技战术掌握到随心所欲的程度, 具备创造优异成绩的条件。所谓“控制”是指把运动员通过练习能取得优异成绩的状态调整到表现在最重大的比赛中。优异运动成绩一旦在重大比赛中表现出来后, “最优化”控制的终极目标就转移到努力使运动员良好的机能状态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并在尽可能多的比赛中再次表现[2]。

赛前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环节之一。好的赛前训练计划能使运动员在比赛时处于最佳的竞技状态, 包括最佳的身体机能状态和最佳的心理状态。赛前训练安排的基本原则是以恢复为主, 但又要给运动员一定强度的刺激, 使其在身体机能充分恢复到最佳的前提下提高生理和心理的兴奋性, 保持较高的技战术水平。因此在赛前训练阶段对运动负荷及运动员的机能状态进行监控, 有利于调整运动员使其处于最佳的竞技状态, 实现运动训练的最优化控制。

3 运动训练过程的长期性和承担运动负荷的极限性使训练监控成为必要

3.1 运动训练过程的长期性

训练适应是运动员有机体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产生的良好变化的长期积累效应、科学证明要想在短时间内达到世界水平的成绩是不可能的。运动训练实践也说明了, 运动员要想创造优异的成绩, 必须经过多年的系统训练, 一般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3]。

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 不论其包含的时间跨度有多大, 运动员在每一个特定时刻的状态, 既是此前训练的结果, 又是继续训练的出发点。一次、一周或更长时间的大负荷训练, 会对运动员其后的状态产生深刻的影响, 而一段时间训练的间断也同样会引起其竞技能力状态的相应变化。由于在长期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即时状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训练因素、运动员的情绪和心理因素、运动员的个人生物节奏, 同时, 一些偶发因素如意外的伤病等也都会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状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在训练实践中, 几次负荷之间不同的间隔会产生不同的效应。如果在前几次负荷后机体的超量恢复阶段再施加负荷, 会使机体水平不断提高;而如果前几次负荷后运动员机体尚未得到恢复便再次施加负荷, 则会导致机体机能水平的下降。因此, 只有对不断变化的训练过程实施有效的监控, 才能实现预定的训练目标。

3.2 承担运动负荷的极限性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 只有对运动员有机体通过连续施加强烈的刺激, 才能引起有机体深刻的反应, 充分地挖掘出机体的最大机能潜力。运动员如果不能承担大负荷乃至极限负荷的训练, 是难以适应现代训练和比赛的要求的。极限负荷是相对的, 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 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 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极限负荷, 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就运动员个体而言的, 当某一训练阶段的负荷达到运动员个体极限并适应时, 就要进一步提高负荷的水平。

运动员在训练中承受了一定的运动负荷后, 在负荷保持在一定范围的条件下, 机体的应激以及随之承受的一系列变化, 也都会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这时, 负荷越大, 对机体的刺激越深, 所引起的应激也越强烈, 机体承受的相应变化也就越明显, 人体竞技能力提高得也就越快。负荷的适度增加能够导致运动竞技水平的显著提高。

但并非只要施加了负荷, 就一定会产生良好的训练适应。当负荷超出了运动员的最大承受能力时 (或称过度负荷) , 运动员的机体便会产生劣变现象[4]。这种劣变现象有时表现在生理方面, 也有时表现在心理方面。其直接结果, 首先是机体出现不适应症状, 这些不适应症状出现后如果仍不采取措施, 使运动员机体得到必要的恢复, 就会进一步发展成为过度疲劳。过度疲劳会对机体带来很大的破坏, 会导致运动员机能状况和体能明显下降, 使运动创伤增加, 甚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有些运动员甚至因此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运动寿命。

由于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承担负荷的极限性特点, 为使训练产生良好的训练适应而非出现劣变现象, 必须对训练负荷及运动员的状态进行有效监控。

摘要:文章从竞技体育的目标和运动训练的目的、训练科学化的趋势、运动训练过程的长期性和承担运动负荷的极限性等方面阐述了对运动训练进行监控的必要性。

关键词:运动训练,训练监控,必要性

参考文献

[1] 冯连世, 冯美云, 冯炜权.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

[2] 王家宏, 金健秋, 刘志民, 等.运动选材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0.

[4]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上一篇:浅谈运输业“营改增”后“挂靠经营”出现问题的探究下一篇:BLOG架起师生交流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