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024-05-09

浅谈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精选10篇)

篇1:浅谈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浅谈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格塘镇山塘中心小学 杨依

“养成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良好习惯的训练,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等。关于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曾看过这样一篇报道:在一次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的聚会上,有人问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老学者回答道:“是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休息……”这位学者所提到的这些,都属于行为养成习惯的教育范畴,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是多么的大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因此,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落实到实处,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意义重大。

一、如何落实学生的养成教育,班主任是关键。

“严师出高徒”。一个班级的习惯的好坏,班主任起决定性的作用。俗话说:“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作为教师,特别是当代教师再难也要向“人师”努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师,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产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应该只教书,不见人,不能当“教书匠”。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扫清“匠气”,挑起“育人”的重担,认真探索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律,把“教书育人”切实装到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在向学生播撒知识种子的同时播撒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现代的学生除应具有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健康的体魄,一定的劳动技能外,尤其要具有文明的养成教育。小学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是良好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教师的教态具有极强的示范性,教师的仪表、风度、言谈举止、一举手、一投足,无不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俗话说:“学生是老师的影子”,为人师表,以身立教可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是教师职业特点决定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自身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重要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自己本身就应该是这种人。

二、运用多种手段,多措并举促进养成教育。

1、强调校规,制定班规,规范养成教育。古人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应从学生的认知情况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向同学宣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规范。并根据本班的特点,增补制定适合本班的班规。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联系实际逐一进行认真的学习、讨论。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注重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使学生一进学校就在头脑中深深地打下常规、礼仪之烙印,尽管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寄希望开学的第一周、第一个月的宣传教育活动就一劳永逸,要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养成教育,使学生熟悉校纪班规。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他律”发展为“自律”。

2、运用激励机制,深化养成教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是对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不但要通过爱的甘泉去进行入脑入心的浇灌,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通过同龄效应去帮拉,还应运用一定的激励去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教师的一丁点儿表扬肯定,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荣誉,一份骄傲的资本。在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时,教师应适当地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以表扬为主,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多感受成功之感。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制定评价制度,落实养成教育。制定评价制度对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对学生进行了常规宣传,制定“自评——生评——师评”的评价制度,开展“争当小明星”的活动。每日进行常规检查,评出当天遵守常规做得好的学生,奖励一颗星。每周进行综合评价,评出一周的“学习之星”、“卫生之星”、“文明之星”“口语交际之星”、“守纪之星”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评价督导,学生在学校里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必要时延伸到“家长评”,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使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得到落实。这种多元化评价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是落实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抓好养成教育,促进教学工作。

抓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百益无害。我是小学二年级的班主任,我们班有学生36人,大部分学生都是由校车接送,但学生一早到校后不会主动在座位读书,也不会主动交作业,而是结伴玩耍,尤其个别学生不仅自己不读反而影响其他同学,还有些学生上课不认真,喜欢讲小话,今天忘记戴红领巾,明天又忘记带教科书,后天又忘记带作业本,开学不到三周,学生忘记带这带那的事情几乎天天有,这都是一种坏习惯的养成,如不及时纠正便会越陷越深。抓好养成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受益终生,同时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

总之,学校教育就是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道德水准高、文明层次高、思想品质高的接班人。为达此目的,养成教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就是说,小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坚固,甚至说就变成你的天性了。以至于以后取得的成功,创造的奇迹,很多方面都是在小的时候形成的习惯所支撑的。某种习惯形成之日,也就是某种性格形成之时。人的性格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们性格中的很大部分,所表现的正是一个人的习惯的行为方式。因此,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也就能最终塑造出良好的性格。“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养成教育影响人的一生!所以,要想把孩子培养成才,请补上“养成教育”这一课。

篇2:浅谈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养成教育;幼儿教育;良好习惯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幼儿的良好习惯。”既然幼儿“养成”教育如此重要,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应该采用何种培养方式实施幼儿的“养成”教育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和关注的问题。结合教学经验,笔者谈谈自己的浅显看法。

一、幼儿“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养成”教育指的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叶圣陶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因此,在幼儿时期应该注重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但是当前很多家长对幼儿“养成”教育存在两种错误的观点:一种是认为幼儿时期的孩子年龄这么小,不需要培养什么良好习惯,只要让他健康长大就行,等年纪大了再培养也是一样,根据调查显示,3—12岁是人体形成良好行为的重要期,12岁以后孩子逐渐养成许多习惯,再想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就十分困难。因此,父母和幼儿老师应该抓住关键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这样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种是父母虽然重视幼儿的“养成”教育,但更关注的是“养成”教育中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等方面,过于注重对幼儿智力的开发、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行为习惯的培养,殊不知,习惯的养成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正如乌申斯基所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因此,父母应该纠正这两种错误的“养成”教育理念,在充分理解幼儿养成教育的基础上对幼儿的养成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方式

1、行为的讲解和规则的制定

很多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时一味地强调幼儿这些事情不能做,那些事情可以做,并没有告诉幼儿原因是什么,也没有让幼儿明白如果做了禁止的事情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让幼儿对很多行为习惯并不是很了解。虽然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但是父母和老师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行为规则童话化和寓言化,只有让幼儿更好地理解一些行为准则,才能在幼儿的心里对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达成共识。例如在培养幼儿的卫生习惯时,有些小孩不喜欢洗脸,这时父母可以对孩子讲:你知道为什么那么多羊都喜欢美羊羊吗?那是因为美羊羊非常爱干净,只有你讲卫生了,才能像美羊羊那样交到很多朋友,成为受欢迎的人。除此之外,在一些规则的制定上,父母和老师应该让幼儿参与具体规则的制定中,这样做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思考能力,还便于提高幼儿对一些规则的实施。但是父母和幼儿老师需要注意的是,在规则的制定上需要将规则简单化、具体化,最好跟幼儿的喜厌挂钩,这样便于引导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例如在幼儿园课堂上,有些幼儿喜欢不停地说话,影响课堂教学的开展,这时候老师不应该只制止和批评,而应该说有些小朋友一直在说话,这样老师说的话你们能听清楚吗?小朋友说:听不清楚。老师可以问小朋友:那么怎么样才能听清楚呢?有的小朋友会说老师上课的时候我们不应该说话,这时候老师就应该趁机说对啊,老师说话的时候你们不说话,你们就可以听得更清楚,就可以让幼儿参与班级规则的制定中,让幼儿实现从“我必须要遵守规则”到“我要主动遵守规则”的转变。

2、开展多样的游戏活动

对幼儿来说,枯燥的说教远比不上一场游戏对他们的吸引力大,而且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多样的游戏活动,促使幼儿在游戏中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比如可以模拟一些现实的活动场景,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如“小朋友商店”、“小朋友家庭”等,让小朋友在角色扮演中明白说话要有礼貌,学会关心他人和爱护公共产品等,将所学的良好习惯在角色扮演中得到应用和巩固,实现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塑造良好榜样

幼儿存在从众心理和模仿心理,老师和父母是他们经常接触的人,很多幼儿喜欢模仿父母和老师的一些行为,因此父母和老师需要在各种行为习惯上给幼儿树立榜样,从而形成一个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有的家庭中,父母对于子女有一套标准,而对于自己则降低标准,待孩子以严,待自己以宽,这样就会使幼儿对一些行为习惯产生困惑,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当着父母的面按照父母的要求,背着父母又模仿父母的行为,不仅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容易让幼儿养成爱说谎、不诚实的性格习惯。例如有的父母要求幼儿讲话要有礼貌,不能骂人,要使用文明用语等,但是有些父母在打电话或者在与人交谈时会经常出现一些不文明用语,这时候幼儿虽然不明白这些不文明用语的含义,但是幼儿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有时候可能家长只说一次,他们就会记住,也会在与其他人交谈时使用一些不文明语言,从而养成说话不礼貌的坏习惯。除此之外,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应该加强交流和沟通,实行家园共育促进“养成”教育。

4、严格进行督促和检查

篇3:浅谈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学生的教育亦是如此。养成教育虽然不是德育的全部, 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要是各种好习惯都养成了, 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 如学习上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劳动上有良好的劳动习惯, 道德上有良好的道德习惯, 生活上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这个孩子就是一个好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 那么, 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中小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 正是增长知识, 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 在中学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 我们要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习惯养成教育上。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 “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 只须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只有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的所有的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才有可能达成, 才会有效果。可以说, 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帮助孩子取得学业成功的最有效的方式。养成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十分具体的工作。培养学生任何一种良好习行为惯, 都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作为教师责无旁殆。

那么, 在中学阶段学生该培养哪些好的行为习惯呢?通过长期观察、实践、探究、与总结, 我认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应具备三点好习惯。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 学会做人。

具体表现为:尊敬师长, 团结同学;文明礼仪, 不忘责任, 友善合作。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 他们生活在无忧无虑、衣食富足的家庭里, 大多数孩子除了爸爸妈妈的疼爱外, 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溺爱, 多数孩子自私、任性、以我为中心, 养尊处忧, 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 甚至具有某种破坏欲和攻击欲。对人态度冷淡, 缺少爱, 不关心别人, 对长辈不够尊重, 没有礼貌, 这些孩子情绪波动大, 想干啥就得干啥。不顾及别人, 为所欲为, 我行我素, 往往自私而不自立, 任性而又懦弱, 好强而缺乏意志。学习生活中, 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事不认真, 懒懒散散, 随随便便。缺少责任感, 他们怕脏、怕累、怕苦, 做事常常虎头蛇尾, 半途而费。因此, 教育专家孙云晓建议培养学生10个良好习惯:说了就要做 (诚实守信) ;耐心听别人讲话 (尊重别人) ;按规则行动 (规范行为) ;时刻记住自己的责任 (不忘责任) ;节约每一分钱 (学会节俭) ;天天锻炼身体 (健康第一) ;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物归原处) ;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 (勇于表达) ;做事有计划 (成功必备) ;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 (喜欢清洁) 。

其次, 学会生活。

即生活自理、健康向上、勤俭节约、珍爱生命。由于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 现在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所以家长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们的孩子身上, 希望自己年轻时未实现的梦想在他们的下一代能实现。因此, 在生活上, 大包大揽。什么都不用孩子动手, 甚至连他们自己的衣服鞋袜都是爸妈洗。为了能让孩子多学点儿, 许多家长自己节衣缩食给孩子报了补习班、英语班、钢琴、舞蹈等等许多辅导班。却不曾料到, 自己的辛苦会白费, 自己的一切努力会付之东流。并且他们怎么也想不到, 阻止孩子成长进步, 阻止孩子成才的人竟是他们自己。因此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势在必行。简单说来, 我认为一个中学生应培养四个生活习惯。一、充足的睡眠。由于课业负担的加重以及其他的特长学习大量的剥夺了学生的休息时间。专家指出, 一个中学生的标准睡眠时间是8—9个小时。中学生长期睡眠不足, 后果是令人担忧的。营养学认为, 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人体的一些重要器官的自我调理, 特别是大脑和肝脏, 造成器官慢性损失、能量代谢失衡、激素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营养物质大量消耗, 影响人的情绪和学习能力, 甚至人的正常思维。二、健康的饮食。目前许多中学生都比较偏爱垃圾食品, 比如巧克力、冰激凌、快食面、各种烧烤、各种油炸食品。这些食品共同的特点是:热量高、营养低或者是零营养。长期食用会导致肥胖、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等疾病。为了保证营养, 中学生要规律饮食, 不偏食, 不暴饮暴食。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一方面, 中学生应该能做到生活起居的独立。另一面, 中学生也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些家务活, 帮助父母分担忧虑。而家长绝对不能因为心疼孩子或者害怕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而使孩子失去劳动锻炼的机会, 从而把孩子推向懒惰、自私、没有责任心的漩涡中。四、有一个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中学生正经历着从少年走向青年的成长阶段, 在少年人生的旅途中, 他们会产生许多成长的迷惘和困惑。中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 缺乏社会阅历,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对生活、学习中产生的各种心理冲突不能较好的处理。譬如, 消极、悲观、胆小、怯懦等不健康心理。这就要求家长和学校结合起来共同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

最后, 学会学习。

规范行为、勇于表达、学做合一。我曾经对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做了观察分析, 他们中有的明明上课听课状态很好, 却在考试的时候成绩不佳。有的学习上很积极, 很想把自己的成绩提上去, 却屡试不爽。还有的智商很高, 却在学习上成了一个逃兵。为什么会如此不近人意?主要就是由于孩子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他们不知道该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学习好的学生?虽然他们内心深处也有渴望成功的梦想, 在经历了一而再, 再而三的挫败感之后, 他们已经悄悄地掉队了, 因为他们认定自己不是学习的那块料。而事实上, 他们只是某些个学习习惯没有养成才会出现如此被动的局面。那么一个现代中学生应培养哪些学习习惯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呢?我认为基本归纳为四点。一、课前预习的习惯。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就能知道自己所不能理解的地方, 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做不仅能很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也能使他们在关键的地方能集中精力从而全面提高听课效率。二、积极参与课堂的习惯。许多中学生的课堂融入性很强。他们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能积极思考, 并且能就自己的理解和同学交流探索达到共识。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作必要的记录。三、课后巩固的习惯。最低要求是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中等要求是学生能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总结。高等要求是学生进行延伸性学习, 能就某一点自己感兴趣的、或是有疑问的、或是有争议的在课下查找资料从而达到扩充知识面的目的。四、学会提问的习惯。这就要求学生要能善于发现问题。它不是让学生停止思考, 而是要求学生能更深入的思考。俗语说得好,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在学生最困惑时, 教师及时给与提醒或指导, 才是真正的学习。

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以上哪些良好的习惯呢?我认为需要双管齐下:

第一、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

在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方面, 学校应当作为首要工作来抓。因为只有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才能使学校的规章制度的实施成为可能, 才能使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在对学生进行习惯教育的时候, 教师须从日常生活学习常规入手, 抓好“一日常规”让学生明确怎么做, 为什么要这样做, 以及如何去做。使学生在头脑中深深地打下常规、礼仪之烙印。尽管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针对那些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 教师可以通过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 通过同龄效应去帮拉, 还应运用一定的激励去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学生毕竟还是孩子, 教师的一丁点儿表扬肯定, 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荣誉, 一份骄傲的资本。在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时, 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以表扬为主, 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让学生多感受成功之感。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的行为, 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家庭的配合加强作用。

家庭在孩子的习惯养成教育上充当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因为父母平日里的举止言谈, 待人接物和对待孩子的言传身教及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在孩子的心里形成了一种模式、一种标准、一种方向。

俗语说得好, “孩子就是家长的名片。”这句话说的挺有道理, 简单的一句话却向我们阐明了一个朴实而又深刻的道理。与此同时,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要是白松的种子掉在英国的石头缝里, 它只会长成一棵很矮的小树;但是, 要是它被种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 它就能长成一棵大树。”这就特别强调了成长环境的作用。家庭的不和谐会使孩子变得任性、孤僻、心理脆弱、承受力低、报复心强、学习成绩差等等, 而在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则会有懂得爱、懂得宽容与忍让、与人为善等性格。当然, 在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路上, 家长还需要在不溺爱、不纵容、不逼迫、不放任的前提下, 对孩子的兴趣、行为、语言、交往等进行必要的指正和引导。

篇4:浅谈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又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我们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中职学生的特点分析

中职学生年龄在14—18岁之间,这一时期是人身心发展的转折点和关键时期。学生生理成熟先于心理成熟的特点非常突出,学生所处地域不同,家庭背景和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同,使得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也有所不同,这些都增加了中职教育的难度。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

第二是个性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应有的积极的理想和追求,精神萎靡不振,学习上不思进取,行为上自由散漫。

第三是学习心理问题。普遍表现为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

第四是一部分中职学生缺乏合理的自我约束意识,存在自我评价不当现象。而一部分独生子女(中职学生)又过于关注自己的感受,却很少去考虑尊重别人;只希望索取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却不愿意去真诚地关心帮助别人。

二、当前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在“十二五”规划中有关教育内容指出: 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但是近几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在各职业院校的教学设施愈来愈完善的情况下,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师资的教学水平和育人水平。一所学校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整体水平,即教师的师德修养、教师的专业水平、实践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等因素。其中教师的师德素养又关系到一名教师能否称为合格的教师,能否培养出合格高质量的学生,所以本文主要阐述师德水平对发展职业教育的影响。

一名合格称职的教师,首先要表现为具备良好的师德素养,这样他在从事教育事业时就能够做到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地履行教师的职责,否则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1.职业倦怠,故步自封。有的教师因缺乏工作的目标和进取的动力,对自己要求不严,平日懒于学习,不关心教育发展的形势,不注意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不努力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素质,不求发展,满足于现状。形成一个高学历,低能力,老资格、小字辈,瞧不起别人又不被别人瞧得起的状况。

2.工作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有的教师受到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不安心教育教学工作,捧着金饭碗做着泥瓦匠,修修补补,无规划、无目标,得过且过,对工作敷衍塞责,缺乏工作的热情和积极的追求。更有甚者,无案施教,顺水流舟,全凭意识流,耗费时光,误人子弟。

3.课堂教学流于形式,照本宣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不能正确理解和处理教材。

二是缺少课堂教学设计,缺乏对教学进行科学策划的能力。

三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动态教学内容的能力欠缺。

四是缺少师生互动,学生表现主动求知的欲望不够。

五是以训练为主线,创设“学中做,做中学”的情景,帮助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不够。

由于以上的原因,导致目前社会上一些职业院校的部分毕业生走向社会以后,表现出综合素质低,实践技能操作水平差,眼高手低,挑三拣四,根本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加强师德素养的养成教育,提高育人的能力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教师素质的能力是教育改革成效的关键。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因此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师德好、专业理论水平高,特别是具备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一定的生产现场管理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的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使学生达到做人有标准、学习有干劲、就业有本领、提高有方向。加强以专业为核心的文化课程学习,把明确的学习目的、做事的真实本领、发展的文化基础、处世的职业道德紧密自然结合,提高教学效益,提高育人效益。

现今形势下教师只有不断反思,从实践者转化为反思者或反思探究者,才能应对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

四、良好的师德素养,有助于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必须坚持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德促教,突出实践技能教学为目的,最终达到育人的结果。

如今,一些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离市场的需求还有偏差,如果专业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他就能够加强对自身的要求,其中包含对专业课实践教学能力的钻研与实践。 有助于促进和提高专业课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的同时,又能很好地完成育人的目的。显而易见,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可能有高技能的教师,也就培养不出高技能的学生。

结束语

篇5:浅谈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内容概要:一年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年龄小,自觉性差,好奇心强,自制力弱,所以容易出现很多问题,但是只要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习之路就能更加顺利。所以我认为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至关重要,老师当要好领路人,做好启蒙者,增强孩子的自觉行为习惯和能动性,教师的管理工作更省心,真正成为孩子的好老师,而不是事事其力亲为的“小保姆”。关键词: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接手一(2)班之后,觉得压力很大,他们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不比其他年级,他们年龄小,刚入学,自觉性差,好奇心强,自制力弱,所以容易出现很多问题。对一年级学生的管理可以说是“斗智斗勇”,怎样让一年级的孩子从幼儿园出来后的幼稚、完全自由松散的状态,渐渐成长起来呢?这是每一个一年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探索的问题。我认为,重在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俗语说,“习惯成自然”嘛!老师当好领路人,做好启蒙者,增强孩子的自觉行为习惯和能动性,教师的管理工作更省心,真正成为孩子的好老师,而不是事事其力亲为的“小保姆”。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一年级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呢?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培养学生对班集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一年级学生刚刚走入校园,不知道什么是班级体,不明确自己和同学、同桌与老师之间的关系,老师有责任教会学生正确处理这几种关系。向学生引导学校和班集体也是一个大家庭,同学间就像兄弟姐妹,老师就像爸爸妈妈,要爱这个大家庭。培养学生对班集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建立起良好的生生和师生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管理班级。

二、养成自觉服从管理和自我管理的习惯 “家有家规”,学校这个大家庭也有自己的行为规范,要学生养成像在家听爸妈的话一样,在学校听老师的话,例如:按时进教室,上课不能讲闲话,同学之间不能吵架,不能乱扔垃圾,不能早退等等。做到自觉服从学校的正常合理管理。

三、养成乐于表现的习惯 小孩子是喜欢表现自己的,即使他们做的不是非常好,乐于表现也是良好性格的一种表现特征,我们要防止学生在学校形成孤立、自闭忧郁的性格,这样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作为老师,要富有爱心,不吝啬自己的表扬,用语言和行动鼓励每一个孩子积极表现自己。

四、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学习产生兴趣,发自内心的热爱学习,才能让孩子学得开心,学得轻松。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课堂形式要灵活多变,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比如课堂上的小游戏、小表演、猜谜语、小活动等这些环节都能很好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而且可以根据每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小活动是最好的,能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五、养成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做作业,是学生的必须任务。自觉完成作业,才能巩固学生当日所学。所以我对于一年级学生每天都会布置课堂正式作业和家庭作业,正式作业我要求学生在校必须完成,在此同时可以对后进生进行辅导,督促每个孩子完成作业。家庭作业我以为不会放任自流,要求家长监督完成,并认真批阅。长此以来,学生形成自觉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学习提高快。

六、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 做文明的小学生,要从一年级开始教育。培养学生使用文明语言,见到老师要问“老师好”,进办公室要打报告,捡到东西要交公,长期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学生的德育素质将会得到很大提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能体现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

以上是我在管理一年级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我深深体会到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再配合这些养成教育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多提醒,多引导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养成教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更是这样。只有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时时刻刻提醒学生的行为举止,多做正面引导,才能使小学生养成应有的良好习惯,比如,上课时我们要多提醒学生注意听讲,纠正坐姿,不能随意说话,发言要举手,不能随意走动,有事打报告等等一些小事,但在一年级学生中,这些是常见的,这也就是一年级难管理的原因。但这也并不是无法纠正,主要靠老师的不断提醒和正确引导。

二、奖惩结合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乐于表现,但是非判断力差,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大小事进行公正的处理,对学生平时的表现,要奖罚分明,促进学生是非观的形成,同时也是一种教化作用,这样教师在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上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树立榜样 小学生喜欢效仿,荣誉感强,老师表扬什么,他们都愿意以此为榜样,表现更好,所以教师要多在班上树立榜样,从不同方面鼓励激发学生进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不是完美的,但每个人身上都有亮点,老师就要有双发现美的眼睛,找出每个同学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在学生中树立起榜样,比如谁最孝顺,谁最诚实,谁学习最认真等等,树立榜样越多,学生能够去学习和效仿的对象越多,那么孩子们自己的优点也会越来越多。

四、以身作则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老师的言传,更需要老师的身教,也就是说,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我们要以身作则,处处做学生的表率,比如,我们要求学生早晨不能迟到,那我们首先应该做到。我一般每天早晨至少提前5—10分钟进课堂,先督促学生及时交作业,组织学生早读,再拿着抹布去擦窗台和玻璃,然后把走廊和花坛前的垃圾和树叶清扫干净,接着回到教室再把讲台整理干净,把卫生用具归类放好。让学生知道:“老师来得真早,老师也爱劳动。”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从小抓起,从一年级抓起。对一年级学生的教育切忌急于求成,他们的接受能力有限,应当慢慢的长期引导。我作为一年级的班主任,看他们总是做不好某件事,就有种想要亲手替他做好的冲动,然而理智与责任告诉我:这是绝对不可以的!我的为师信条是“做学生的好老师,不做学生的小保姆”,老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我们责任在教会他们怎样做好事情,而不是替他去做。

参考文献:

1、方春生.认知指导,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以点滴做起[M]山西语文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

篇6:浅谈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性的战争,即1914年由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爆发的一战和1939年德国对波兰不宣而战的二战。我国在两次战争中都获得了胜利并且加速了我国的发展。然而当八国联军入侵我国的时候,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遭受到了不能用岁月来洗清的屈辱。当前,台海局势依然不稳定。2009年5月25日由朝鲜研究的第二核试验取得成功,国际社会组织表示强烈不满,当然我国政府也表示强烈反对,这意味着有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很大。人类的战争史是一部“攻者利其器,守者坚其器,”相互抵抗与促进,不断发展的历史。随着科技的发展,战争形态也形成了重大变革,信息化的战争正悄然向我们走来。为此让初中学生掌握比较全面的国防知识,树立牢固的国防理念极为重要。

一、国防教育对初中生的重要性

常言说:“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强国防建设是国家安全与经济建设的基本保证。”近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然而,战争和军事冲突的阴影始终没有离开

我们。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也是祖国的希望。学生的国防教育是全民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性开展国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爱国主义以及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国防意识,才能振奋民族精神,才能让我们的民族屹立在世界的民族之林。

二、我国国防的历史和国防思想

我国有着5000年上下的灿烂文化,从夏朝、商朝、周朝到春秋和战国,是我国古代国防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的国防有明确的领土和防卫目标,有城堡(长城)等防卫设施,还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思想。自秦朝以后,我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制度,以后经历了汉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诸朝,我国国防不断向前发展。我国有两本最重要的军事书籍,也就是《孙子兵法》和《孙宾兵法》,在我国最初是由曹操阅读并掌握。

我国以“居安思危”、“以民为本”为国防指导思想,以“爱国教战”、“崇尚吾德”为国防教育思想,以“寓兵于农”、“富国强兵”为国防建设思想等国防思想。

三、我国现代国防的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要求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干涉,互不侵犯。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于1949年9月21日讲到:“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在英勇的经过了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还要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海军。”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4月23日建立起了海军部队,我军并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研制了多种武器。于2009年4月23日举行了6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于1949年11月建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并不断发展。我军在20世纪50年代模仿生产了345型歼击机,并且不断制作各种新机种。我国于1957年建立了导弹部队,在1964年邓稼先先后研制了氢弹和原子弹,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于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飞天。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飞天。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飞天。我国的国防事业正朝着朝气蓬勃的方向发展,这些成果标志着我国是第三个掌握空间技术的国家。

四、怎样抓好初中生的国防教育

1,认识世界的局势,提高国防意识。自2008

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危机在美国爆发,直至波及全球。这是一场震惊世界的经济战,也是一场人类进入21世纪的第一场隐形的世界大战。不仅影响每个国家的经济,同时也刺激了各国的军事实力。我国中央领导集体果断决策,制定了一揽子其实可行的计划,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伟大的邓小平先生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愈发展,世界的和平愈靠得住。”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的国防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看世界风云变化,一些国家依然处在炮火中。这就说明霸权主义、阶级斗争以及国与国之间的斗争依然没有消灭,甚至有的国家是在加速运动。像美国、印度、日本这些国家。不顾我国的感受来干涉我国的内政(如台湾问题和西藏问题),乃至有爆发战争的趋势。

2,进行半军事化训练

由于才走进中学的学生,他们的年龄还小,发育还未成熟,只能对他们进行半军事化训练。通过几天的训练,不仅要让他们感受到军人的伟大与崇高,还要让他们把国防教育扎根在心。军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吃苦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就如站军姿,这种坚持在潜意识的培养他们的毅力。军训能培养学生严明的纪律、规范的意识

和行为和团结向上的意识。还要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技能(如打靶、打背包),让学生们认识到我国国防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3,通过各种渠道向学生宣传国防知识

通过电影、电视播放一些战争片,向学生讲述国防知识,如国防的主体就是国家,国防的目的在于捍卫国家主权、统一,维护国家的安全、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国防的对象是侵略和武装颠覆等相关国防知识。向学生讲述国内外实时和国际风云变化。

篇7:浅谈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来安县半塔中学李士华

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简单地说,教育就是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我国古代也早就有“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由此可见,从小学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所谓习惯:是一种比较固定地、机械地去完成自动化动作的倾向;是思维方式的重要因素;是知识观念参与下反复按一定方式从事思维活动的惯性。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持久学习方式,它往往成为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的内容中,体现在学习过程里。小学是教育的基础阶段,重要阶段,也算是一个人一生学习的起点,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学习的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人们获得好成绩的关键。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预习、专心听讲、课后复习,独立作业、勤学好问,积极发言,出声早读、勤查工具书、阅读书报、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学会分析、讲究效率、珍惜时间、自主学习、团结合作、创新意识等等。

篇8:浅谈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基层的领导,我深深的体会到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具备—支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对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关键靠教育,加强教育关键是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每个职工的内心深处,扎扎实实地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养。一名称职的职工,首先必须要遵守思想道德,尤其是职业道德。思想道德是什么?思想道德是人们做事的行为准则;如果一名职工连最起码的职业道德都做不到,还谈什么干好工作呢?那就更不用提“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不断进取”了。职工思想道德状况不仅反映着本单位的自身形象和整体素质,而且对单位的经济效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更是不容忽视。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上去了,那么单位的安全生产、经济效益、持续发展才不会成为空谈。

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

1. 基础作用。

构建和谐交通服务“窗口”,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思想道德教育正是交通服务业坚持以人为本的落脚基点。要打造“人人是形象”的和谐交通,关键在人。因此,为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必须从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基础抓起。

2. 保障作用。

交通思想道德教育是完成企业管理目标、贯彻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内涵的有效保障,尤其在交通运输面对点多、线长、人员分散的情况下,文化建设对发挥班组的自觉管理机制和自我思想教育机制的功能,以及员工的素质培训都起着重大的作用,没有班组的思想文化建设的保障,就有交通服务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3. 凝聚作用。

交通思想道德教育是创造和谐人际环境,营造团结向上氛围的有效途径。通过思想文化建设,就是要倡导员工知情、明理、释疑、顺气的积极效应,从而使疑聚人心、形成合力的团队精神在构建和谐交通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三、加强交通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些经验做法。

几年来,由于我们积极培育和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文化,通过加强交通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了一支正气、真诚、执着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连续获得省、市交通系统先进集体、青年文明号、文明单位、交通系统文明示范窗口等多项荣誉和服务品牌,为交通的发展和构建和谐的交通“窗口”形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并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核心内容。理想信念,是人们为之而向往,追求的奋斗目标和信仰。它是决定—个人的整个精神世界是高尚的还是卑微的、美好的还是丑恶的一条根本的的标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的新实际,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使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紧密结合干部群众在思想认识和工作、生活中产生的新问题,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二是展“知荣辱、树新风”活动,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道德热点问题进行剖析和讨论,同时要大力开展健康有益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活动,以丰富人们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将社会主义道德思想融会到自己的职业道德实践中去,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建立起平等、团结、友爱、互助、和睦的社会主义新型道德关系,营造—个追求“真、善、美”和抵制“假、恶、丑”的良好氛围。

三是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道德准则应该是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是融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为一体的道德原则。它的基本特征是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更要在全体人民中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精神,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严格防止把经济活动中的商品交换原则引入党的政治生活和国家机关的政务活动。同时还必须从思想道德上、法制建设上、宏观经济调控上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法律的弘扬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约束力和规范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具有时代特征,代表着人民利益与社会经济关系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

篇9:浅谈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幼儿时期养成教育至关重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各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里指出“幼儿园应和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而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指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从这些表述都可以看出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不同之处。我觉得幼儿园更多的是服务家长和社会。幼儿园没有升学和考试任务。但是做好保教工作,做好家长工作,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共同关注孩子的养成教育,为孩子一生奠定基础至关重要。取得家长的信任和配合很重要,下面我就如何做好家长的工作,以一个孩子改变一个家庭,谈一点浅显的看法:

一、树立服务意识取得家长信任

幼儿园的老师,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只有耐心细致的做好服务幼儿和家长的工作,家长才愿意把孩子交给你。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的:

1、每天必须提前到园,做好晨检工作。每天第一时间老师接待幼儿和家长。做好一天工作的开始。同时利用这一段时间,充分和家长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

2、及时反馈幼儿在园表现。(注意说话时一定要先表扬再委婉的提出教育孩子的建议,因为有的家长很固执的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不愿意听不好的话。)让家长觉得老师很关注他的孩子,也就信任老师。我们要求班主任老师在做好其他工作的同时,每天用心关注一个孩子,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3、做好班主任《值班记录》。为管理提供一手资料,便于反思和研究。

4、做好卫生保健工作,确保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按时要求幼儿喝水,每月及时汇报幼儿身高体重。及时体检,邀请保健医生,召开幼儿卫生保健家长讲座,传递合理科学的育儿方法。

二、加强责任意识确保幼儿在园安全

幼儿是完全没有自我保护意识的人,教师要时刻呵护着他们,我们从幼儿一到园。大门口有保安,不会让孩子走出去,教室里有老师,课间活动时也由上节课的老师照看。放学了,如果家长接孩子太晚,我们也有专人照看。这样家长就很放心。还有,一旦发现孩子有什么异常,也会及时通知家长。很少有置之不理的事发生。尽最大能力保护孩子的安全,取得了家长的信任。也就愿意把孩子送来。

三、树立品牌意识引领家长转变观念

无论是公办园还是民办园,举办者都要立足于为孩子一生发展奠定基础,立足点要高,不能一味的迎合家长小学化要求。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一日活动公开透明,让家长知道孩子在园生活学习情况

主要方式有:

1、《家园栏》最少一月一期。,内容主要有:宣传家庭教育、家园合作、家教中存在的误区、健康饮食、预防疾病、幼儿园的活动照片(比如培训、学习、幼儿活动、上级部门检查等)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方方面面。

2、《家园联系册》每学期至少一次,反馈幼儿一学期的情况,了解家长的心声,有力的促进了班主任的工作。

3、《幼儿发展评价表》和《快乐成长手册》,从各方便对幼儿进行评价,方便家长了解幼儿身心发展情况。

4、《周活动安排表》和《通知栏》,让家长知道一周活动安排,参与到活动中来。

5、《调查问卷》,对于家长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能解决的及时解决,让家长觉得他也是幼儿园的一位,就会更多的为幼儿园的发展出谋划策。

6、开学发放《家长须知》,提出要配合幼儿园做的工作。期末发放《给家长的一封信》,给家长汇报一学期的工作一级今后工作的打算。

7、主题活动的开放极大程度的调动了家长的配合。每个主题活动,班主任老师都会根据课程需求,做好《课程生长树》,家长知道近期的活动安排,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工作。在主题墙的展示区,幼儿的作品、照片及时上墙,给家长汇报学习生活收获,鼓励家长更好地配合老师的工作。

(二)召开家长会,通过汇报课、讲座、育儿经验交流等,宣传幼教理念,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学前教育,认识幼儿期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改变家长重知识轻能力培养的不正确教育理念。

四、以游戏活动促发展让自己与众不同

除了大家都重视的“六一”活动外,我们现在开展更多的游戏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教育走进社区、融入社会。“三八”“新年”“教师节”幼儿会做贺卡或送鲜花给妈妈老师。学会感恩。开展安全演练,大班幼儿坐“公交车”学做文明小乘客。“逛超市”学做文明顾客。开展“创建绿色横山、爱我美好家园活动”。活动那天,我们组织幼儿到环城公园,了解横山的民俗风情,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捡垃圾。懂得爱护环境。这些活动是无声的宣传,当我们的孩子唱着歌,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在街上,当我们穿着整齐的园服出现在超市,周围的人会新奇的看着我们,会很欣赏地说:“县幼儿园就是好。”我们的老师和孩子也会很为幼儿园自豪。

还有,我们搜集废旧物品,自制玩教具,极大的丰富了幼儿活动。真正落实了以游戏活动为基本形式的幼儿教育。

五、评选优秀幼儿和家长

开展的活动多,需要有评比,我们就围绕主题教育(每个月一个主题主要有养成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在家长和幼儿中评选“每月一星”、“每周一星”。各班评选出来后,幼儿园在电子屏上展示。家长在接送孩子的时候就会看到,无形中是一种激励,其他孩子和家长会努力去做。

篇10:浅谈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浅谈中国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摘要: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强弱从根本上关系到整个国民的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跨世纪宏伟目标的实现。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十分紧迫。只有针对大学生这类人群的特点制定合适的公民意识教育制度和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持续发展。

关键词:公民意识

必要性

紧迫性

方法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权利和责任的一种自觉认识。中共十七大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当代大学生站在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最前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人才资源,对他们加强现代公民意识教育意义深远。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积极健康,具有一定的民主、平等、法律等现代意识,但其公民意识还比较薄弱。时至今日,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已经不能仅仅是一种口号,而应该化为具体的实践。

一、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薄弱的现状及其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逐步加强。但总体而言,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正处于培育和发展过程中,还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公民意识教育亟须加强。目前,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导致大学生公民意识缺失。

1.教育内容偏传统观念,轻现代意识。目前的《思修》课教材在自立意识、维权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廉洁意识等现代公民意识方面的内容还略显单薄,而且依然是高高在上式的理论说教,如“当代大学生应当怎样做”等,而没有进一步剖析“为什么要这样做”,更没有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分类教育。这样的教学缺乏生动性、形象性及实效性,无法使理论入耳、人脑、人心,不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2.教育形式重理论灌输,缺公民实践。“灌输”是当前《思修》课的主要教学方式,这种方法对于知识普及也许有效,但对于公民意识养成却收效甚微。在公民意识教育方面,“实践”的意义非同一般,但恰恰是欠缺之处。例如,大学生作为具有选举权利的公民,对于选举的体验却十分缺乏。一部分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社会性的民主选举,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参加过,但他们表示自己是在对候选人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茫然投出的一票,这样的选举让他们觉得参加不参加都是一个样,丝毫感受不到行使公民权利的神圣感。有调查显示,选举后有高达73.4%的人不记得自己所选候选人的名字,而且46.9%的学生不记得自己所选的候选人有没有当选∞J。

3.教育评价重考试成绩,轻现实表现。公民意识教育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它应该融入其他科目的学习之中,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样才能保证教育效果的稳定性、持久性。但是我们发现,在对《思修》学习的考核中,大多数学校仅仅以一张试卷来评判学生的思想品德,大大忽视了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学生平时不需要下太多功夫,只需考前恶补一下,基本都能过关。这样的考评方式使公民意识教育徒有其表,丧失灵魂,《思修》课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日益下降,实际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相差甚远。

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必要性

公民意识教育于个人、于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能促进大学生自身健康发展。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部分大学生对公民概念理解模糊,重公民权利,轻公民义务,法制意识不强。有的大学生甚至见利忘义、不讲信用、奉行极端个人主义。笔者以为,公民意识的养成在于后天的教育培养,要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概念深入到每一个大学生的灵魂里,使其具备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及其延伸的平等意识、独立人格、公共精神、自主理性等等理念。其次,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能促进现代公民社会的构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推进,公

道德、法律与公民意识

民社会的兴起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公民社会的构建已经比较成熟,而在我国,却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构建现代公民社会,关键是要培养具有现代

意识的公民。教育家胡适指出:“没有现代化的公民,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国家⋯⋯现代化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能够建立起来的”。因此,我们必须着力培养国民的现代公民意识,尤其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三、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紧迫性

1.家庭公民意识教育的淡化,需要学校教育来增强。家庭教育是公民教育的第一步。目前,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道德教育范畴内,在对孩子的主体意识、国家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教育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盲点。按照社会分工理论,学校教育是为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而设立的,这种教育模式有专业化、系统化的特性。在家庭对公民意识培育不够重视的情况下,更需要学校教育来弥补不足。

2.中小学公民意识教育的薄弱,需要大学教育来丰富。当前的80后、90后大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受的公民意识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及意识形态教育,范围较窄。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当被问及“如果老师发给你一本破损的书你会如何处理?”时,三年级有66%,四年级有71.1%,五年级有71.9%的学生选择“凑合用吧”。只有平均23%的学生会要求马上更换。并且在调查中发现,当学生维护权利需要经由老师或学校时,年级越高的学生,越会选择沉默一J。可见,小学生的维权意识教育是何等薄弱。到了中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被狭隘地置于政治、历史课的教学中,而且应试教育的体制更使公民意识教育苍白无力。大学校园是思想和意识相碰撞的场所,在大学教育中弥补中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之不足的功能日益凸显。

3.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缺失,呼唤公民意识教育的改革。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公民意识淡薄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共意识淡薄。学校当中也存在“公地悲剧”,即公共的东西大家都来用,但没有人会在乎使用的结果。如“占座”行为、“宿舍偷电行为”等。二是责任意识缺失。一方面表现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个人责任意识缺失;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即对社会秩序的不尊重。三是公德意识稀缺。近年来,大学生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频繁见诸报端,不得不令人深思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何在。大学校园迫切需要通过大刀阔斧的公民意识教育改革来改变大学生公民意识薄弱的现状。

四、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辞海》对公民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公民通常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由此可知,公民主要是法律意义和政治意义上的概念。公民教育中的“公民”更多的并不是这种法律性的内涵,而是政治性和社会性的内涵,即主要是指有效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的社会成员。

关于公民意识的基本含义,中国宪法学会研究会秘书长徐秀玉曾指出:公民意识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一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观念,二是权利义务观念,三是平等观念,四是法治观念,五是人民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因此,公民意识的实质是强调一个人在社会、国家中所处的地位及个人对自己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识。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应当具备公民意识,在爱国、自主、平等、遵纪守法的基础上,行使法律所赋予的各项权利,履行自己应尽的各项义务。所以,公民意识教育是指以现代公民的本质特征为基本内容和基本目标而实施的各项教育活动的集合体,其核心是要使受教育者正确地认识、积极而负责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以发展国家和社会为己任。对大学生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我们应该运用多种途径。

第一,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要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公民意识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开设独立的公民教育课不太现实,因此,可行的方案是把公民意识教育融入

道德、法律与公民意识

大学德育中,把公民教育课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两课”教学中应该突出公民教育的内容,注重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公民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思想道德课和法律基础课,包含了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治教育的基础课程。当然,大学公民意识教育还应该渗透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

第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要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相对于系统的公民意识教育而言, 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以及参观考察、“三下乡”活动、社区法律咨询服务、学生干部的竞争和选举、为特殊群体的爱心募捐等实践活动是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十分有效的手段。它更能增强人的亲身体验,对公民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的理解更加深刻,可以达到知行统一。这些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了解国情,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感、民主意识和爱国精神。当前,公民意识教育存在重理论传授、轻行为养成的现象,我们有必要把实践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具体事情做起,逐渐走进社会,熟悉生活,逐步培养起公共责任感和公德意识。

第三,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要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学生集体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形成发展。校内生活的伦理准则、价值观念,学校的日常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是加强学生自理、自立能力和行为训练,提高公民意识和实际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大学也是一个小社会,大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校生活习惯,有助于他们尽快适应大社会即公民社会的生活。

第四,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的培养既有显性约束力,又具有隐性感染力。因此,我们要努力建设校园文化。如通过培育大学精神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学校的教育理念、管理风格、纪律规则、学习研究风气、教师榜样、教育者的态度、人际交往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习惯、沟通信息的模式、与社会交往的形式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广播站、校报、校园网、宣传橱窗、学生刊物、学术讲座和人文讲座等各种校园氛围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具有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再如通过设立校史陈列馆等弘扬民族精神和宣传道德理念的标志物,使大学生接受无形的公民意识教育。

五、结语

公民意识教育本身包含了权利义务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自由平等意识等,在开展教育时,应牢记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手段,现代传媒有多发达,都离不开面对面的教育,不能忽视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和融合,不能忽视人文关怀的巨大作用。

只有当一个国家的广大国民普遍具备了完整的公民意识和公民人格,才能建立成熟的有自治能力的公民社会。大学生是时代的先锋,他们思想活跃、理论功底扎实、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他们应该成为公民社会的奠基人与引领者。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已经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从政治学、社会学视角看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 郑杭生

【2】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 王甲成,张淼(石家庄铁道大学人文分院,河北石家

上一篇:毕业生介绍信下一篇:美食购物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