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语文课堂享受心灵触动——《窗前的气球》之教学反思

2022-09-12

同时, 在新课标中还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这就体现了阅读教学应充分挖掘语言文字自身所蕴涵的学习资源, 让学生徜徉在优美的语言之中, 充分感受语言文字所创设的情境之美, 领会语言文字措辞之美, 声韵之美, 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丰富性, 多变性和多面性, 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 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以实现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 培养多方面语文能力的综合性目标。

1 教学内容的重组加工

以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 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观察欲望, 从而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在导入部分, 我播放了课件:一粒红色的气球随着背景音乐《歌声与微笑》缓缓地升上天空, 停在了一扇窗户前, 使得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课文内容中, 接着我发问:“小朋友们, 你们看到了什么?”在学生汇报的时候, 我用“我看到了, 它。”的句式, 进一步巩固学生说“说完整话”的概念。

另外, 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指导学生体会“科利亚望着窗外那张逗人的‘小脸’, 高兴地笑了”, 如何让学生溶入到这样一种情境之中, 感受到“同学之间的美好友情”, 这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地方。在解决这一部分的问题, 我避免任何烦琐的分析, 而是播放了一组多媒体动画, 画面中, 配合着《歌声与微笑》的乐曲, 所有阻隔在同学和科利亚之间的物体渐渐消失了, 一条细细的长绳, 带着同学们的祝福送到了科利亚面前, 学生完全溶入到这样的画面中, 此时我让学生谈谈感受, 并设计了“科利亚仿佛看见 (听见) , 他。”这样的句式, 马上让学生说。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又解决了文章的难点。

结合文本创设情境深入浅出, 与主人公产生共鸣;注重学生的情感体会, 引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科利亚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呆呆地望着窗户。从三楼能望到什么呢?除了对面的楼房和一角天空以外, 什么也看不见。他觉得真没意思。”这一片段时, 我让全班孩子静静地趴在桌子上, 望着窗外, 我在慢慢地为他们数着时间, 很快许多学生都按奈不住了。于是, 我就请他们谈谈感受, 然后再指导他们朗读这一片段, “真没意思”的感情尤其真切, 效果十分好。

在充分体会主人公内心世界之后, 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渴望和想法, 对后面的文章有着强烈的憧憬。紧接着我拿出一个大气球问:“我们能用它为科利亚带来什么?”“为什么要一上一下的动?”学生纷纷发言;上台表演用气球传递问候更是掀起了课堂高潮。就这样在热烈的气氛中, 既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又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求。

巧用音乐, 渲染气氛, 加强学生的提高朗读效果。

这篇文章生字不多, 读通、读顺并不难, 除了通过“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 把感情读出来的方法, 还可以在朗读时巧妙应用音乐作为背景渲染气氛, 加强朗读效果。例如在教学第一、二自然段时, 在理解课文, 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基础上, 我配上一段缓慢, 低沉的轻音乐, 引导学生朗读, 一下子把“孤单、寂寞、没意思”读得淋漓尽致。

在三、四、五自然段的朗读教学中, 此时, 音乐渐渐改成轻松活泼的, 学生的情绪也被感染, 伴随着音乐, 我和学生一块情不自禁地朗读了这一段文字。语言文字所饱含的美, 也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绽放。

2 结语

在《窗前的气球》这课的文本重组中, 我如益智类节目组织者, 领着学生在风的世界里追逐、玩耍、采撷、满载而归, 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始终把自己放在组织着、引导者、参与者的位置上, 让课堂成为涌动着勃勃生机的天堂, 真正归属于它的小主人——孩子, 让他们在活泼的课堂中, 享受那一份来自心灵的触动。

新课程的实施, 促使我不断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把握教材, 如何营造课堂实现三维目标呢?我想, 教材是文本, 是传承知识的有形载体。课堂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场所。让充满灵性的人与静态的文本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也是我孜孜探求的目标。

摘要:新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强调主体充分参与、自主学习、个性发展。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读书, 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活动, 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 获得亲身的体验,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 学会与人沟通, 培养时代的个性的全面型人才。

关键词:教学理念,新课标

上一篇:通化县人参产业发展战略路径分析下一篇:基于MOOC资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