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开放活跃语文课堂论文

2024-05-07

如何构建开放活跃语文课堂论文(精选11篇)

篇1:如何构建开放活跃语文课堂论文

浅谈如何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翁堵初级中学 李润

【内容摘要】: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教学打破了语文课堂上时空和教学内容的封闭,解放了学生的手脚,让学生的思维和个性不再受到禁锢,使得语文教学真正融入生活之中,还语文的本来面目,是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是真正致力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生发展的语文课堂。本文将对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 开放 语文 教学 学习课程

前言

我们现在该如何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呢?《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改变以往“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的传统模,而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自主、合作和探索中发展能力,在开放、活泼的语文课程中快乐地学习。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与其他学科不一样,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要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语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一、突破课堂四十分钟的局限

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土地上。在教学中可以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可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还可以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优秀作文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这样的语文教学就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四十分钟,而是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

如教《月球之谜》一课,课前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月亮和月球的一些未解之谜的资料,查找、积累描写月亮的古诗词,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月球的情况,畅谈自己对月球未解之谜的种种猜想,吟诵月亮的诗句,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展示,有的写了有关月球的日记,有的把自己查找的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手抄报进行展示。

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四十分钟来衡量的。

二、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语文这门学科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我们的学生要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去学习其他的学科,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各种实践的机会,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和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

如《捞铁牛》、《称象》这样的课文就涉及到了科学课中的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如果学生不懂浮力的原理是很难理解课文的,教学时可引用科学课程知识;《草原》一课的美景可借助音乐课中的《草原之夜》那美妙的乐曲来烘托,使学生能很快地入情入境,感受到草原的广阔和美丽;《功到自然成》中徐悲鸿所画的栩栩如生的马,美术课上老师已给学生进行了鉴赏,语文课上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徐悲鸿对艺术的孜孜以求;《诚实的孩子》这篇课文所讲的道理和品德课中的《要诚实》是相互印证的,孩子们早已熟知于心了;就连作文教学中的学钉扣子也离不开劳技课中的实践体验,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试试才能把作文写生动具体。而数学现在也提倡在生活中学数学,有许多的数学知识是在一种生活场景的表述出现的,学生也要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是如何去解决问题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学生不仅在语文课堂中学到语文知识,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包含着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它们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三、走向校外更广阔的天地

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起来,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就在于人不光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即观察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了解风土人情等,把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与生活的外延。校外远足,郊外野炊、工厂参观,市场调查、上街宣传„„这样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语文训练形式可谓丰富多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就会潜滋暗长。

如:体验在农村的实践活动,春天,带领学生去茶园采茶,金秋时节带学生去收割粮食„„那美丽迷人的景色,挂满枝头的果实,热情好客的农民,热火朝天的收获场面,使学生无比兴奋。大家比赛谁采的茶又多又好,谁收收获的粮食多,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当大家满载而归回到学校时,仍然抑制不住那种“丰收”后的喜悦,再问学生你们收获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自己看到的,自己听到的,怎么采的,谁的大,谁的多,也有的学生感悟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无论交流什么,都是一种分享,都是一种“碰撞”。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了表达。当把这次活动再现于作文中时,学生自然不会无话可说了,好词妙句是陈出不穷。

四、建立课外阅读的学习阵地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要给足读书的时间,要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要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读书月活动”、“读书知识竞赛活动”;举办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搞课前三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等。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积累运用相结合。课外阅读要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通过几年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课外阅读及其活动虽然挤用了我们一定的课余时间,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间接生活经验,丰富了我们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只要学生坚持以读促写,为写而读,读写结合,就能真正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深入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故宫博物院》一课前,我了解到学生几乎没有到过北京,对天故宫是非常陌生的。如果像以前的教学一样,只是让孩子们读读课文,听听教师枯燥的讲解,是很难感觉到故宫博物院的雄伟壮丽的。为了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故宫博物院的雄伟,从而在情感上激起共鸣,我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教学时,当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激动得叫了起来:“真是太美了,太壮观了!”那一幅幅直观的图片加上教师简单的介绍,孩子们很快就对故宫博物院的主要建筑物有了深刻的了解,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这一节课,架起了学生认知和理解教材之间的桥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学生还利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搜集、分析、处理所给的相关资料。这不仅是一个有利于学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信息素养和信息文化修养的过程。

信息技术的运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实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实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等目标,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还在语文学科中渗透了信息文化的培养,实现了跨领域学习目标的综合。

结语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是绝妙词。”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语文。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从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生活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

【参考资料】:

1、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1994年《教育参考》第4—5期合刊。

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3、《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2:如何构建开放活跃语文课堂论文

课堂是一门艺术,我不能让我的艺术殿堂没有味道,没有值得回味的地方,没有魅力!在课堂教学中,我要给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积极的学习氛围、愉快的课堂模式、轻松的学习心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跃起来。

一、让课堂教学“实”起来

二、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实效

四、课堂的活跃离不开教师的幽默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激活课堂“源头活水”的方法有许多,只要我们努力去研究,去探索,定能找到这股源头活水,让这股“源头活水”像清泉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作为语文教师,若在语文课堂中用活语文教材,贯穿新课程理念;促活学生,回归孩子的世界;激活教师,焕发生命的活力,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必会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构建创新型的课堂模式。课堂是一门艺术,我不能让我的艺术殿堂没有味道,没有值得回味的地方,没有魅力!但是让每一节课都焕发光彩有是极其困难的。怎样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把你所教的学科作为一种乐趣?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改变过去单调枯燥的弊端,创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积极的学习氛围、愉快的课堂模式、轻松的学习心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跃起来。

一、让课堂教学“实”起来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的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和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的确立,必须牢固建立在学生学习语文习惯的养成和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只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教师备课要“实”,上课要“实”,各种教学措施要“实”,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初

步应用语文的各种基本技能,为真实运用语文打下基础;开发智力,培养观察、记忆、阅读、写作、想象和创造能力;了解中外文化和中外名著,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

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也有学者说:“最宽的时候是创造性思维最活跃,创造力最丰富的时候。”语文学科内容的广阔性、体裁的多样性、语言的鲜活性、作品风格的差异性等,都不能靠老师一个人的简单传授,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的感悟体验。很难相信在课堂上一个正襟危坐、欲动不敢、欲言不能的学生的思维能够活跃起来。我们固然不可奉行西方的开放式教学,学生可随意站立、走动,甚或可自由出入,但我们的课堂气氛至少应该是在不摒弃严肃、庄重的同时多一些宽松与和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引导作用,是课堂教学良好氛围的创设者,是引发“主体”学生情感的“催化剂”,是课堂气氛的“调色板”。例如:通过语文课上的教学朗读,激情洋溢的范读,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去,如果再配上情调和谐发展的音乐作背景,就更能给学生一种直观的感受,从而营造出更为强烈的情感氛围。如教学《傅雷家书两则》,可用贝多芬的《命运》作背景音乐。还有一些课文的学习,如《孔已己》、《变色龙》等文章的教学,如果能让学生在预习了解原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使学生模仿人物的语气、语调、神情,学生的兴致会很高。再如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人物的角色,使语文课堂变成“学生 的话剧舞台”。如学习《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文章,可以让学生把它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自编、自演、自评的方式,学生扮演得有声有色,不但使他们的情趣浓,课堂气氛宽松和谐,课堂的教学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实效

学习是一种积极思维的活动,而兴趣则是学习知识的动力,是发展思维的前提。对学生来说,兴趣的浓淡,心情的好坏,产生的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欢乐愉快的气氛,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人精神振奋,学习效果倍增。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在学习《藤野先生》一课理解藤野这个人物形象时,我有这样一段表述:“昨天我们到了日本的仙台医学专科学校,礼节性的拜访了一下鲁迅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今天我们要和藤先生做一下亲密接触,探究探究他的为人。看看藤野究竟有如何的魅力让我们这位现代文学泰斗鲁迅在有生之年念念不忘。”这一段表述之后,学生都笑了,还在议论:“藤野又黑又瘦,还有魅力?”我接着说:“有啊,美丽无限啊!赶紧阅读课文,为藤野的魅力找证据。”这段话的独到体现在:“藤野究竟有如何魅力”一句话上。以往分析人物形象,一般会这样问:XXX是个什么样的人?XXX的人物性格是什么样的?从课堂效果来看,这句“藤野究竟有如何魅力”确实激起了学生阅读文本的热情。所以我想说:独到的往往受关注。而这段话中的“牵一发动全身”,则体现在“阅读课文,为藤野的魅力找证据”这一问题上,他串联了许多知识点,解决了许多相关的问题。从同学们对学习成果的交流来看,解决了这些问题:分析人物从事件入手,分析事件要抓住细节,选材要生活化典型化。这样的牵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实效。

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语文教师不但要教得得法,更要满腔激情、持久地去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情绪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始终处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够做到优质高效。

四、课堂的活跃离不开教师的幽默

著名的大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经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便是幽默。”教学幽默可以是语文课堂教学多一份轻松,平添一份愉悦。可以让学生在笑声中自觉地、扎实地学习。学生的学习压力减轻了,知识的吸引力提高了,进而学习的效果也是高效的。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把幽默艺术运用于课堂,用幽默的语言来进行教学,可以造成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乐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往往能产生良好的效应。比如,开学初我和学生第一次见面就设计了一段开场白,因为我比较瘦,又戴了一副眼镜。我就自我介绍道:“虽然我戴了眼睛,但是老师不会戴着有色眼镜看你们(不歧视你们),我是这

个学校里最‘忧瘦’的语文老师。”学生们以为老师发音不准,马上纠正:“老师,是‘优秀’吧?”老师补充说:“是‘忧瘦’,因为我很瘦,担忧自己会再瘦下去。”学生至此恍然大悟,微笑起来。笑声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这就是仿词所起到的幽默效果。又如:在教《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我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的时候,有意把唐雎的话“否,非若是也”改为洋味十足的“No,不是这样的”,引得学生哄堂大笑,也使学生在笑中记住了这句话的翻译。——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人对话是不可能用英语的,教师让唐雎说英语,是有意犯错,这一“错”,错出了强烈的幽默感,使本来枯燥乏味的文言文课堂增加了几分生趣。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接受知识更快,教学效率会更高。

篇3:如何构建政治课堂的活跃与和谐

一、情感肖像, 展现亲和力

情感肖像由身体姿态、态度、面部表情等组成, 它是人的情绪所特有的外显表现。课堂教学中, 情感是知识渗透的载体。因此课堂教学中教者必须精心思考, 深刻领会教学内容的精神实质和情感倾向, 做到面部表情丰富, 微笑常带, 装束得体大方, 体姿优美, 态度和蔼可亲, 循循善诱。要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 使师生之间心理同步, 情感共鸣, 从而提高政治课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 (1) 要注意仪表。仪表是一个人的精神风貌, 品格情趣, 气质风度的综合体现。教者要以朴素大方的服饰, 稳定从容的举止, 努力实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 (2) 要注意自己的精神风貌。人的表情是心灵的镜子, “诚于衷而形于外”就是这个意思。教师要始终保持最佳的精神风貌, 心中装一个情绪的“稳压器”, 始终向学生展现一个精神饱满、和蔼可亲、昂扬向上的情感形象。

二、教学语言, 体现感染力

优秀的政治教师应借助生动优美的语言, 把逻辑变为诗情, 让课程的讲授犹如一支美丽的奏鸣曲, 使学生不仅能受到深刻的哲理启迪, 还能领悟到一种诗意的美感, 既能接受知识的熏陶, 又获得一种艺术的享受。课堂教学中教师是靠语言来表情达意,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必须美化自己的语言, 使其优美悦耳, 振奋人心, 富有动态美。流动的运动的形象较之静态更富于生活化, 更能调动学生审美求知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审美快感, 让他们在春风化雨中获得知识的同时, 产生审美愉悦, 从而收到更佳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抑扬顿挫。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力求语言的动听悦耳, 有涌潮静流, 有高峰低谷, 曲径通幽, 错落有致, 富于变化, 富于动态之美。同时又要像彩虹之悬碧空, 白帆之映秋湖, 鲜明夺目, 使语言产生一种明快、生动、富于表现力的立体感, 让学生得到强烈的感染。其次教师的语言要进入角色, 对教学内容的“角色”动之以情, 用情感语言的变化, 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要声情并茂, 该激昂时振奋激情, 令人动容;该悲壮时沉郁顿挫, 令人肃然;该温婉时细雨霏霏, 令人感怀。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让其整个身心融入教学情境之中。

三、心理相容, 呈现凝聚力

要优化课堂教学, 实施“教”与“学”同频共振, 必须考虑的学生心理特点与需求相适应, 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相应的教法, 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心理相容, 默契协调, 提高教学质量。

1. 巧设疑, 善激思, 以适应学生好奇求异心理

首先要在巧字上设疑。设疑贵在巧, “巧”表现在方法巧、时机巧、地点巧。

2. 多变法, 常出新, 以适应学生喜新求趣的心理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教法常新, 以兴趣为契机, 做到以趣促情, 以疑引思, 以知诱学, 挖掘知识本身的魅力, 实现师生情感沟通, 心理相融。

3. 多提问, 勤表扬, 以适应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篇4:如何构建开放的初中语文课堂

一、审视传统的语文课堂

传统的课堂教师一般都比较注意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但在教师自主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背后,学生的主动自主发展和主体自主思维活动却被忽略,甚至出现了教师主体性代替或压抑学生主体性的情况,以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性的学科教学导致人的情感和价值的缺损,从而失去了语文学习原有的生命活力和创造特性。因此这种课堂是沉闷的,一成不变的,与学生的生活割裂的封闭性课堂。所以,语文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拆除这种课堂,构建一种开放的新型课堂。

二、如何构建开放的新型语文课堂

开放,从内容角度看,意味着科学世界(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因此语文老师就要在课堂上搭建起一座由课本通向学生现实生活的桥梁。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有过这样的激活课堂的教学经历。在教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请一位同学到一失意同学面前,响亮地朗读这首诗,来抚慰他的心灵。一位女同学大方地走到一男生面前富有感情地朗诵了这首诗,并附上了这样一段话:你平时学习很努力,但这次考试你还是失败了,希望你能快点从低谷中走出来,相信一切都会过去的。平白的道理、诗意的语言、动情的诵读,一下子把这位同学感动了。这时的课堂是多么的富有生活气息呀。如此一来,学生不仅会背这首诗,更是用心记住了它。

开放,从教学角度看,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在品读课文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同学进行小组交流,鼓励同学亮出自己的感受,改变那种老师品得眉飞色舞,学生记得稀里糊涂的课堂模式。虽然学生的解读不像教参那么完满、深刻,可那些话语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的精神活动的反映,那是从心田流出的汩汩清泉。

开放,从师生关系来看,就是打破老师和学生的一成不变的身份。过去课堂老师好像只能是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学生安安静静地坐在位置上,日复一日。在开放的课堂上,老师可以成为学生编演的课本剧的角色,可以变成学生展示时的一个倾听者和评委。反过来,学生可以站在讲台上带领学生学习,可以像一个老师一样去评析学习的习作。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要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形成学习“共同体”。

开放,从教材上来说,就是从课本走向无边的语文阅读素材。老师要经常提醒学生,学习语文不能光捧着语文课本,更要把目光投向优秀的文学性刊物和经典的名著。老师也要尽可能地用好学生手头上都有的学习材料,多精选美文让学生在早读时间进行赏析性的阅读。要开设读书课堂,间或让学生们相互推荐自己阅读到的好书,佳作。总之,老师要引导学生从狭小的课本向广阔的文学天地迈进。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的时候,教师已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文本也不再是特定的知识载体。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总之,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无须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每位语文老师只有先在头脑中确立这种认识,才能让语文课堂不仅仅有一种声音在回荡,才能让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空前激扬,才能让语文教学从寒冰中绽放出无限的春意。

篇5: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融水县融水镇中心校

黄秋岁

摘要: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创设情境

气氛活跃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特点,作为老师就要发挥学生的这些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形式要生动活泼,抓住新鲜的事物,以恰当的方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我在教学《葡萄沟》的时候,就创设了去旅游的情境,让一个小组的孩子带领去旅游,通过孩子的介绍了解到葡萄沟,我又设计了一个摘葡萄,吃葡萄的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了在葡萄沟的快乐。整节课学生的情绪高涨,既学习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把微笑带进课堂

情绪是最能感染别人的,教师的情绪又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良好的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教师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我想,这有时似乎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三、游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课堂是教师语言的天地,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阵地,如果课堂教师一味地说教,学生长时间会感到疲惫,造成了课堂气氛的沉闷。小学生天性好玩、贪玩,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因此,教师将学与游戏结合,学生对喜欢的东西学得就快,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快乐、有效地学习语文。

游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教师不是用说教去教育学生,学生不再用死记硬背来学习。通过游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亲身体验,寓教于乐,让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完美结合。使平静的课堂也荡起圈圈涟漪,孩子的内心也燃烧起智慧的火花。

四、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五、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黄果树瀑布》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黄果树瀑布的美景。教师可以寻找一些黄果树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黄果树瀑布的美。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六、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我国教育在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些教师本身就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总是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安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让他们唇枪舌剑去,这样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

七、多样式的朗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言课堂教学中朗读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内容,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所以课堂上的朗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的老师上课出除了采用师范读、学生齐读、个别读之外,不再用其他的朗读方式了。这样的课堂从表面上看还是很有活力的,可是学生是否真的愿意去读,是否真的用心去读,却不可知。换个角度思考,就是我们成人,要每一天的语文课上都是老一套的朗读,找不到新鲜的感觉,他们的学习劲头就不会很高。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要灵活改变朗读的方式,除了以上朗读方式,我们可以采用男女生合作读、小组合作读、老师与学生合作读,例如讲小松鼠在储存粮食时,老师可以这样说:“小松鼠,小松鼠你在做什么呀?”这样贴近孩子们那好奇心,喜欢新鲜事物的心,孩子们的兴趣没有理由不高涨,课堂气氛没有理由沉闷。要想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其次还需要我们教师拥有很高的语言艺术。因为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鲜明、生动、幽默风趣,学生听起来会精神振奋,课堂气氛会活跃。

八、要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影响语文课堂气氛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首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应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和进取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此时,教师也不需担心教学效果如何。

在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好学上进、互助互爱的集体气氛。创设课堂气氛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赞赏学生,营造轻松浓郁 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在课堂上 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摈弃以往把语文课堂变成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施舍知识的场所,摈弃家长制、霸道者的教风,要代之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去真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才能喜欢语文,学好语文。

参考文献:

1.蔡家河《让兴趣贯穿语文学习的始终》[J];小学时代(教师);2011年04期 2.刘述文《怎样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赵秋会《好的语言可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J];教书育人;2000年05期 4.郭莉《对创建良好课堂气氛的探讨》[J];才智;2010年04期 5.蒋美娟《如何让语文学习与快乐相伴》[J];才智;2010年18期

篇6:构建开放式的语文课堂

(211500)南京市六合双语学校赵和春

内容提要:语文源于生活,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走开放式的道路。脱离生活的语文是不可思议的。观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活脱节,形成了语文是语文,生活是生活的局面,造成了课堂时间、空间以及学习内容的封闭,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个性得不到张扬,语文的学习更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高耗低效。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把学生的个人经验和经历看作重要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我理解、自我建构,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向课本之外、向课堂之外开放的过程,使课堂充满生气和乐趣,使语文课堂学习高效。

关键词:开放式语文课堂

一、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1)时间的.封闭。把一节课仅仅看作一节孤立的课,忽视课前时间和课后时间的利用价值。

(2)空间的封闭。教室应该是自由的学习场所,而当前学生的课堂活动空间仅仅是在自己的座位上;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空间也需要拓展到室外,走到自然中去,走到社会中去。

(3)内容的封闭。书本只是一个凭借,而当前的课堂教学内容却局限于课本和课堂,与生活实际相脱离,造成书本是书本,生活是生活,课堂是课堂,社会是社会。必须借助联想从生活中引进资源,利用大脑想像去构建学习内容,把已有经验和经历带进课堂。

(4)手脚的捆绑。当前的语文课堂中,抬头挺胸、正襟危坐是成了课堂学习的标准姿势。课文语言生动,情境优美,不禁让人浮想联翩,甚至手舞足蹈,那么又为何不让学生尽情地投入其中?古人读书入境时,也时而掩卷沉思,或踱步徘徊,或捧卷吟咏,或……我们何必捆绑住学生的手脚?实践证明,学生读书时解放了手脚,就更能投入但课文情境之中,更能体悟到课文中独特的东西。

(5)思维的束缚。时间的封闭、空间的封闭、内容的封闭、手脚的捆绑使得思维受到了严重束缚,造成了学生无内容可想,或者不敢去想象。要知道,“有效的阅读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通过感知、感受、揣摩、联想、体会等心理过程,达到阅读的目的。”(陆志平《语文随谈》)

(6)个体能力、个体差异的忽略以及个性压制。

当前的好多语文课堂教学,总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之下学习,虽然表面上看十分精彩,但稍加观察和思考,就会发现,如果脱离了教师,学生就会变得毫无主见,不知道如何学习。这样的语文课堂,忽略了学生有一定的自学探究能力,认为不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不会学,或者学不好。我们是要课堂上表面上的精彩,还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呢?当然是要后者。因为语文课堂绝对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它还应该是一种人性的课堂,除了知识和能力的传授培养之外,还有人的思想、人的情感、人的个性等的交流和融汇。只有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是一种病态的语文课堂,

篇7:幼师如何活跃课堂

幼儿教师活跃课堂的4个技巧

一、甜美

幼儿有一种本能心态,即期望得到教师的“爱抚”。

如果教师用寡淡冷漠的语言给幼儿上课,幼儿会很敏感地觉察到,他们同样会以冷淡的态度回报你,教师的教学自然收不到好的效果。

所以,在教学中都要有慈母般温柔的表情、声调,有效地激发起幼儿的内心体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

例如,大班讲《认识萤火虫》一课的开始部分:

“小朋友们,教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一天,小白兔去采蘑菇,在回来的路上天黑了。

小白兔找不到家了,急得哭了起来。

几只萤火虫飞过来了,对小白兔说:‘别着急,我们来帮助你。

’说着,他们把身后的小灯点得更亮了,很快地帮助小白兔找到了家。

小朋友们想一想,萤火虫身后那个发亮的小东西,真的是灯吗?它为什么会发光呢?好,今天啊,我们一起来认识萤火虫。

”我认为,教师这样讲,语言就达到了一种“甜美”的要求。

使语言“甜美”的基本要求有:

1、教师要焕发童心,进入角色,用亲切、自然、纯真的表情和语言让幼儿感受天真烂漫之情。

2、语调上要注意舒缓有致,语气上要注意柔和。

巧妙地处理好轻重、停顿、儿化、变调,做到抑扬顿挫,同时还可采用形容词叠用、摹声等修辞手段,以求达到娓娓动听的效果。

3、为了增加“甜美”的效果,可适当用些“呀、啊、呢、啦”等语气助词。

二、童趣

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容易为兴趣所左右。

所以,教师要用生动、形象、具有儿童情趣的语言来描述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才会吸引他们的注意,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如在自主性游戏时,给“汽车”涂上颜色。

可选用拟人、比喻、夸张的手法,施展绘声绘色的描述技巧来激发儿童对事物的再造想象力,如“今天,老师给汽车穿了一件漂亮的红衣服(可用其他颜色),可是汽车太多了,老师一人穿不了,请咱们小朋友一起帮忙穿吧!看谁穿的衣服最漂亮!”老师边说边涂色示范。

这样,把枯燥乏味的涂色概念变成生动、直观的事物形象。

因为小朋友都争着给汽车穿漂亮的衣服,所以涂色时就很认真,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由此得到启示,教学用语童趣性的基本要求如下:

1、选用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施展绘声绘色的描述技巧,来刺激幼儿的“内视觉”,激发起他们对新事物的再造想象力。

2、把枯燥乏味的词语概念,通过编拟儿歌,故事,转化为生动、直观的事物形象。

三、短小

幼儿的有意注意时间短、瞬时记忆不发达。

因此他们对较长或复杂的语句理解较困难。

如果一句话超过了8个词,那么幼儿就会听了后面而忘了前面。

所以,这就要求教师用短小、富有节奏感、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语言给幼儿上课,幼儿才会乐于接受。

下面请看教师对儿歌《春天在哪里》的.提示语:

“这首儿歌,写春天的景物可多啦!像花草、树木、山水、风雨、蜜蜂、蝴蝶啦……小朋友们要一边听一边想:春天到底在哪里?从儿歌中把春天找到。”

短小,精悍教学用语的基本要求有:

1、多用“散句”。

即将一个长句拆零为几个较短的词语单位来表达。

但是要注意语法和语言规范。

2、多用儿童熟悉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与句式,避免过多生疏的附加成分。

四、灵活

课堂中灵活地运用一些自然、亲切、似家常絮语、像亲朋叙旧的“插入语”,可以起到调节幼儿听课情绪,增强他们注意力集中的作用。

譬如:

1、正在上计算课,突然一架飞机从教室上空飞过,声音震耳欲聋。

“飞机,飞机!”一个小朋友尖叫起来。

紧跟着,全班小朋友都转头东张西望,边看边嚷。

有的还想离开座位到室外看看。

这时,教师灵机一动:“好呀,飞机,也来听我们大班小朋友数数了。

我现在找一位小朋友站起来数数,给飞机上的飞行员叔叔听听,好不好?”“好!”按照平时养成的习惯,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

2、一名胆小的幼儿,在回答问题时声音很轻,小朋友都听不清楚。

篇8:如何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一、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确立科学的学生观, 与学生平等对话。老师要蹲下身来和学生交流, 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 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 是合作的伙伴。只有拉近师生间的“心灵距离”, 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如果课堂上教师板着一副冷冰冰的面孔, 机械地重复着千古不变的咏叹调, 师生之间没有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 教学过程中就会少了理解、少了引导, 多了批评、多了抱怨。实际上, 新时期的师生关系是多种关系的集合体:学生犯错误时, 老师应是严父, 及时纠正, 绝不迁就;学生有困难时, 老师应是慈母, 耐心帮助, 加以解决;学生有退步时, 老师应是医生, 及时“对症下药”, 开出一副副鼓励与告诫的药方;学生高兴或痛苦时, 老师应是好友, 与他们分享喜悦或悲伤……总之, 老师应该因人而异, 因时而异, 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在这几类关系中, 最主要的是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 因为只有是朋友, 师生之间才能平等, 学生才能向老师袒露胸怀, 向老师讲述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才能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 大胆放手, 让学生尝试, 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和发现者,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

素质教育要求“不求人人升学, 但愿个个成才”, 因此, 老师应彻底摒弃“一心装着升学率, 两眼盯着好学生”的做法, 树立“为了一切孩子”的观念,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提高, “三管齐下”:一要培优, 二要补差, 三要抓特长。只有这样做了, 才是对素质教育的全面理解。所以更新教学观念是接纳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语文教学要讲究一个“活”字。要让学生提起兴趣, 要让学生真正有所得, 就要突出语文课“活”的特点与灵性。要想激活语文课堂,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兴趣盎然, 有的放矢。比如课堂教学目标应该如何制订呢?传统教学中目标都是老师制订, 学生跟着老师走, 但效果不好。何不来个反弹琵琶———目标让学生自己来定, 让学生唱主角。学生的心灵放飞了, 个性张扬了, 就会乐此不疲, 全身心投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

三、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

教师、学生、教材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素。以前, 我们习惯于“教师带着教材走进学生”。而现代的教育观则普遍认为教学应该是“教师带着学生走进教材”, 当老师带着教材、带着问题走向了学生, 学生也带着问题走向了老师。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边学、边思、边悟, 教学就是教学生会学,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 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在接受显性知识的同时获得隐性的智慧。

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开放的教学法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它可以将情境教学、目标教学、探究教学、合作研讨教学、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创新教育思想优化组合起来, 做到一法为主, 多法并用。通过课堂教学的开放, 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强烈的内心需求, 一种持久的参与意识, 最后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我总是不遗余力努力创设一种“活”的学习环境, 给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参与的学习空间, 在民主和谐的状态下, 让学生思想感情的潮水尽情奔涌。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 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群体意识, 学会合作与交流;增强终身学习的意识, 提高自学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培养创造力;增强竞争意识, 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顾明远, 黄济.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

篇9:如何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

21世纪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时代,知识信息、经济信息正走向网络化、全球化。开放的时代必将摒弃传统落伍的封闭式教学,呼唤一个开放的教育模式以适应其发展。语文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内涵在任何时刻、任何环境,都是极其开放和自由的,而且这种开放和自由的形态是发展的,这种发展又没有止境。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的研究性学习已在各地广泛地开展了起来,这种开放式的语文教学形式呼唤着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走向开放,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构建和谐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呢?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老师,经过自己的教学探索,我对此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主题活动化

心理学认为,兴趣和情绪,对人的注意力分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于少年儿童而言,更表现为好奇心、求知欲、追求感官的新异刺激以及一种追新逐异的心理活动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策略,设计有新意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时间。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质疑问难。同时也支持学生互相帮助,互相配合,进行合作学习与创造。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师讲得多么精彩,学生的注意力还是不能保持较长的时间。但是只要让他们放松起来,行动起来,学生就会乐在其中。我常常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演一演、做一做、画一画,渲染起热烈的学习气氛,促使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思维活动。例如:在教《桂林山水》时,学生当小导游配解说词;在教《陶罐和铁罐》时,让学生戴上头饰演一演;在教《惠崇春江晚景》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画,说一说。学生本质上是活泼好动、爱表现的,并希望自己得到承认与肯定的,因此,在课堂上,面对形式多样的情境,面对自我表现的机会,他们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活动中,语文学习也变得更有效。

二、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课内课外相结合,向课堂外延伸

传统的教学空间狭窄封闭,教室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空间,这狭窄封闭的空间,仿佛让学生成了离开水的鱼儿。既然无源头活水,他们只能被渴死、困死,哪里还谈得上乐学呢。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课堂理应向社会延伸,由封闭向开放转变。教学中必须坚持生活化、社会化的大语文观,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要重视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学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教师应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迈向社会,让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精神食粮,以便了解社会,认识生活。所以图书馆、体育场、农贸市场、风景名胜地、各种标牌广告等,都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求知、感悟生活的课堂。真所谓“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教师可借课外阅读、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专题交流会等形式来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综合的思维和恢宏博大的胸怀。如我曾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要求学生留心周围的门牌,广告乱用错别字的情况,然后展开讨论交流,这样的活动学生愿意参与,在参与中学习到了知识。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很多老师说学生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少年儿童的生活面狭窄,应当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开发身边的资源,从狭窄的闭门造车变为广阔的生活天地观察感受体验。我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努力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走出去。如在写作文《春天》的时候,我带着学生从教室走出去,走到校园、大街、村庄、田野。让学生边走边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走完一路学生自然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平常我还利用各种机会开故事会、演讲比赛、辩论会、诗歌朗诵会、成语活动会、自编课本剧、手抄报展览等活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这样就将常规的语文课堂教学与语文实践活动结合了起来。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且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的评价方式必须多样化

评价是一根指挥棒,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怎样的评价,是影响他继续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通过评价,最大限度地启发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对学生学习活动中出现的明显错误,要真诚地进行帮助,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让心理健康地发展。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光追求标准答案是不全面的,因为语言表现出人的个性差异,看问题角度不同、表述的语言不同等,会造成答案的多样性,但只要言之有理,就要予以肯定。尤其是对学生学习活动中出现的奇思异想,要予以理解、宽容、保护,让学生在自由而安全的环境中学习,得到自由表现的机会,萌发进行创造的内在动机。我在教学《太阳》的时候,讲到太阳表面的温度很高。但有个学生却认为人可以登上太阳,这个不合常理的想法立即遭到其他同学的反对。这时,我并没有对他进行否定,而是请他陈述他的理由和想法。然后经过和其他同学的讨论,最终达成了一致的见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常理时,教师不能轻易下结论,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更要从评价的“裁判”位置上走下来,创造自由宽松的课堂民主气氛,采取自评、互评、组评等方式,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培养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这样才能有利于“创造性”的发挥。

世界是多元的,生活是多彩,社会所需的人才也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育改革前沿阵地的语文教育,亟需走出封闭、单一、趋同的误区,实施开放的教育,承担起培养创新人才的伟大历史使命。时代呼唤教育的开放,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走开放的道路。狭小的教室,单一的教材,单调的交流,封闭的情感,封闭的教学何以培养适应开放的现代社会的人才?我们应该携起手来,为开放式语文课堂教学,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而努力!

篇10:语文课堂要活跃气氛

定兴县柳卓乡教育中心 张红玲

[摘要]: 本文从课堂提问、教师教法、教态、适当地开展竞赛等方面阐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活跃语文课堂气氛,使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形成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真正使学生成为乐学、愿学的学习主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亲和力、竞赛、主动学习

语文课纯文字性的课文学生觉得乏味,更有些语文老师只顾分析讲解任务的完成,整节课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加上大量的机械重复的练习,而不顾学生听课的兴趣,课堂中出现“一言堂 ”,死气沉沉,教学效果差。如何才能使语文课堂气氛活跃呢?本人有几点浅见。

一、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过去有些语文老师上课时自己一味地讲,要学生一味地听,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不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学生完全成了一台录音机,课堂没有生气。如果老师换一下方式,多设置几个问题,鼓励学生多提几个问题,课堂上一问一答,互问互答。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举几得。

首先要认真分析教材,吃透每课精髓,课前精心设计问题,切忌课堂提问的随意性,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又要考虑到知识的重点,详略得当,还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应答能力,将问题尽可能落实到个人,并要考虑到学生可能需要的准备时间;同时还要考虑到问题的趣味性,使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爱听,人人参与,尽可能让每个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切忌讽刺挖苦,以免学生产生对立情绪,从而失去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如《海底世界》一课,引导学从“怎样读才能读出海底世界的美?”入手,让学生在赏读中感受大自然的

神奇。如《草船借箭》一课,有人对战斗场面津津乐道,有人对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心仪已久,有人对谋篇布局颇有心得,这些个人的感受都是很独特的,都是良好的切入点,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以期殊途同归。主要学习任务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

二、增强教师的亲和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语文老师上课总是板着面孔,一副严肃相,会给学生制造紧张空气,影响学习效果。如果面带微笑,言谈举止幽默,就能使气氛活跃,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有一天,我在上语文课时,教室里突然飞进一只硕大的蝴蝶,一个同学喊了一声,结果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蝴蝶身上去了。我这时并没有板起面孔训斥他们,等他们看够后,我面带微笑地问:“ 同学们,蝴蝶为什么 不肯飞离教室呢?”同学们无从回答。我又笑着说:“这是由于“蝶恋花”,你们可是祖国的花朵哟。”同学们愣了一下,然后笑了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时我固势利导,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课文分析之中,这时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学习热情异常高涨。

三、改教法,变乏味为有趣

教书也是一门巧活,掌握了好的技巧,能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在教学生如何理解会意字的含义时,就运用了美术知识辅助教学。我用二张纸分别作画,一张纸上画了一只拿瓢的手,另一张纸上画了一个盛水的大缸,然后我将两张纸合拼在成一幅画,画面上就是一个手在舀水。我告诉学生:会意字就是由两部分合起来表示一个意思的字。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我就鼓励他们用画图拼凑的办法去理解“采、休、牧”等会意字。

四、适当地开展竞赛,是活跃课堂气氛有效手段

竞赛历来被认为是激发人们斗志,调动人们积极向上,克服困难,争取完成任务,获得优良成绩的有效手段。

竞赛的方式和内容可多种多样。个人竞赛,如朗读比赛,一名学生读完第一小节后,教师说:“读得声情并茂,真好,谁能比过她?”另一生读后,教师评价说:“读得如行云流水”,这样,学生再读时,一个比一个读得好。但个人竞赛也有弊病,那就是会引起学生中的嫉妒心理,容易造成少数学生的自卑感。为了增强同学们的集体观念,有时我也采取团体竞赛的办法。例如,我在一班上课时讲:“请同学们用五分钟把课文背下来,你们能吗?”估计有一半同学能背,我又说,二班同学用了4 分50 秒,看你们如何。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提高了,背完后我夸奖他们比二班提前了20 秒。到二班我也用同样的办法,同学们的情绪明显高涨。课堂分小组讨论时,就比哪个小组讨论得热烈、有深度,还可提问抢答评分,按小组评名次。但团体竞赛也不可经常进行,因为它能使个人没有地位,还使有些同学增加依赖性、惰性。最好的办法是个人竞赛和团体竞赛交叉进行,由团体推选代表参加朗读竞赛、背诵竞赛、讲演比赛等各种各样的竞赛,根据教材,掌握时机,合理运用。

篇11:如何让课堂活跃起来

一 前言

课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交往交流场所,如何让课堂更加活跃起来,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自由、生动、开放,让教学活动摆脱过去的枯燥呆板,进而更为一种更加有效的实在的生命感受过程、享受过程,是我们不得不深思的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过分强调学生学习知识,而现代课程教学则更重视将学科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并且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这些都需要一个开放自由活跃的课堂气氛作为基础。

本文从让课堂活跃立意,从爱出发,在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管生命体验过程中,结合笔者多年教学实践,思索如何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自由,进而让课堂发散出独特的魅力,又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且有助于教师完成教学目标。

二 如何评价一个课堂的活跃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一个活跃的课堂是成功的课堂?活跃课堂的标志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有三方面表现:

2.1 课堂要有活跃氛围

首先需要教师和学生“心心相连”,即教师“用心教”,学生“用心学”,一个课堂才能够活跃。一个课堂活跃与否,往往有很明显的表现,笔者认为课堂活跃概括起来表现在要有笑声、赞美声、惊讶声。

2.1.1 笑声

在我们很多教师的课堂上,往往都是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教师在上面传授知识,学生往往因为害怕老师而正襟危坐,或者整个课堂闹哄哄,不时出现教师大声呵斥的声音,看起来一个课堂活泼热闹,但是却收不到教学效果,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是无效或者低效的。一个活泼有效的课堂,首先要有笑声,这个笑声是通过教师的幽默语言,或者教师设置的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由心的欢笑,这样的欢笑是师生和谐的明证,并且有笑声的课堂,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更加期待这位教师的教学,让学生学习更加主动,收到的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2.1.2 赞美声

再来说说赞美声。有的教师,由于教学心切,往往对学生出现的差错很难以容忍,在课堂上不时出现呵斥声或者批评声。这样的教师教学出发点是负责的,但是往往收到的效果差强人意。学生在教师多次的“纠错”下,往往会更加拘束,不能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善于发现学生做好、作对的事,给予激励和赞美,催发学生的进取精神,提高课堂的互动,师生关系也会更加融洽,有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

2.1.3 惊讶声

这里指的惊讶声不是简单的哄闹、故弄玄虚,在有的课堂上,教师过于按部就班,授课缺少特点和亮点,学生对学习没有激情,只有枯燥和接受教师的强迫性机械记忆;或者有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吵闹无从管理,整个课堂不时出现无序的喧哗,这些都是课堂失败的表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堂教学内容里面的新颖之处,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的天性,在学生出现听课疲惫的时候适当地给予新鲜的激发,引发学生的惊奇感,引起学生由衷的惊讶声,这样的教学能够达到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教学效果。

2.2 课堂要呈现出有效性

现在教师要适当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让课堂呈现出有效性,笔者认为具体表现在学生有参与热情、体现出学生思维有效性、体现出学生学习感情、结果体现出学生能力形成。

2.2.1 学生有参与热情

一个课堂在上面说得有“三声”之余,考察其是否具有活跃良好教学效果,还体现在学生的参与度是否热情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观察动手、动口、动脑的学生是否普及,能够查看学生参与热情度。并且观察学生的参与深度,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将学生引入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2.2.2 体现出学生思维有效性

在教学里面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通过教学,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产生与教师教学的共鸣。这一点,教师要根绝教学任务,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和方式,适当的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多提“为什么”的效果远远大于提“是什么”的效果,通过这些学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把暂时性思维转化成为有效的思维。

2.2.3 体现出学生学习感情

课堂有了活泼积极的气氛背后,有很多实际的内涵,比如可以看出教学活动成功与否、学生是否吸收知识等等。现代教学活动在追求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专家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成功其中80%是因为有情感因素,而智力因素只占据20%,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会自发地努力学习,有对学习的迷恋。教师在课堂中积极创设情境,在合适的时间促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推动教学,课堂气氛自然会呈现出积极活跃。

2.2.4 结果体现出学生能力形成

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而学习能力形成就是一个课堂成功与否的直接表现,现代教师要尽力避免让学生成为“考试机器”,或者出现“高分低能”的局面,虽然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比如学生考试心理素质,学生记忆能力等,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个自由开放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培养出考试之外的终生发展的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三 培养一个气氛活跃的课堂

3.1 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想要培养出一个成功自由活跃的气氛,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要以学生为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让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更且还是给予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引导学生价值观,进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并且教师要实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教学研究也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伴随着对学生的教学不断发现问题、改变问题的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教学不仅仅着眼于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将来,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且教师要把握学习的发展性,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枯燥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有发展的流动过程,掌握好这些原则,是形成一个气氛活跃课堂的前提条件。3.2师生关系良好是基础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基本的现象:在同一个班级,不同教师进入教室,学生的表现大相径庭,对有的教师反映热切友好,对有的教师反映冷淡。这样的现象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听课的效果也大有差异。

这说明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是 课堂气氛活跃的一个关键点,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铺垫,有助于课堂形成相互信任、尊重与理解,就为形成一个活跃生活的课堂气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在新时代、新环境下,教师不应该再是传统的“古板严格”的代名词,而应该随着时代发展,为自己融入更多新鲜的时代特征,让学生能够感觉是一个便于沟通,并且在生活、学习上值得敬佩的老师,加之教师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对学生多加关系,与学生成为朋友,能够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和信任。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的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有的学生成绩好或者更乖巧而表现出更多的关爱,这样会丧失掉学生沟通交流的愿望。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也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润滑剂。因此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要抛开传统的古板面孔,做一个阳光激情型的教师,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这样才有助于师生形成亲切、有好的双向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了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让整个课堂在轻松课愉悦中度过。

3.3 多鼓励学生

千人千面,学生也会有不同的特质,有的学生安静,有的调皮,成绩也各有千秋,教师要做到对学生多加鼓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比如质疑、见解独到、标新立异、有创新精神等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很多学生一旦得到教师的肯定,他们会更加喜爱这个老师,从而更认真听教师的课程,并且向正面的方向发展。

3.4 呵护学生的创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然而我们看到,传统的课堂往往是教师一个人在上面滔滔不绝,而学生在下面严肃有加,这样的课堂看起来很安静规范,但是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并不敢保证。现代的学生,更多了创新、标新立异的精神,更加敢想、敢说,那么教师就要认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呵护和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一种开放自由的环境下,激发对学习的乐趣,尽量让学生动口表述,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多去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想象力,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教师尊重并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也有利于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自我,教师也会收获一个平等、自由、活泼、友爱的课堂。

3.5 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因材施教是一个在教学研讨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但是在实践中却并不容易做到。课堂仅有限定的时间,学习知识量固定,很多教师往往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赶课堂”,这样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程中,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与学生掌握知识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对话教学方式,譬如对活泼好动的学生着重于培养其注意力,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多提加鼓励,对自卑胆怯的学生多加鼓励,对较为懒惰的学生在教学中多加促进和激励等等,都能够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教学更加生动、教学层次更加丰富,课堂气氛也良好积极。由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面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而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知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灵感和参与兴致来听课,教师往往会面对很多突发的问题,在因材施教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期待,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教过要求。通过教师倾注的关爱,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让每个学生在大学习效果达成的前提下都有不同的收获和灵感。

通过有效的因材施教,教师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

现在人们多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学”上面,对“如何教”还缺少更多的探索,在课堂实践中加强对这方面的探索,是改变课堂无效的有力方法,通过教学中努力探索方法,总结成功的方法和经验,让课堂真正活跃起来,让教育有重大的突破,也为教育改革带来新鲜的血液和生机。

四 总结

上一篇:系部管理信息系统下一篇: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