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号小学德育纲要实施方案

2024-04-26

老号小学德育纲要实施方案(通用6篇)

篇1:老号小学德育纲要实施方案

李园小学《小学德育纲要》实施细则

一、德育内容和要求一、二年级:

1、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我国的国名、国旗、国徽、首都和国庆节,热

爱自己的祖国。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认识革命领袖并敬爱他们。知道爱国小英雄的故事。

2、敬爱父母、尊敬老师。对父母、长辈和老师有礼貌,听从他们的教导,待客、作客懂礼节。

3、遵守学校一日生活常规的课堂纪律,掌握活动、休息、就餐、交通以及家庭、社会等有关场所的规范要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热爱班集体,喜欢过集体生活。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谦让。

5、爱学习,知道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任务,上课专心听讲,开动脑筋,积极发言。按时、认真、独立完成作业。

6、爱劳动,认真做值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做简单的家务活,不挑吃穿。爱护学校的物品,保护环境卫生,爱护花草树木。

7、诚实不说谎话,知错就改。

8、日常生活中勇敢不胆小,学习自我保护,注意安全,防止受害,热爱生命。

9、逐步了解“少先队员十知道”。

三、四年级:

1、热爱家乡,了解为家乡作贡献的人物事迹。知道老一辈革命家对祖国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了解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维护祖国尊严,热爱解放军。

2、知道少先队员要接受党的教育,热爱中国共产党,做党的好孩子。

3、孝敬父母,关心体贴父母。尊敬老师,尊重教师的劳动。

4、自觉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遵守公共秩序

和交通规则。

5、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珍惜集体荣誉。同学之间团结合作友爱互助。

6、勤奋学习,努力学好各门功课。注意学习方法珍惜时间,学习、做事讲效率,发展健康的兴趣爱好,相信科学,不信迷信,勇于创新。

7、知道劳动最光荣,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积极承担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积极参加公益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勤俭节约,不浪费。

8、遵守公德,爱护公用设施。乐于助人,同情和帮助残疾人,爱护有益动物,爱护名胜古迹。

9、为人诚实,不隐瞒自己和他人的错误。拾金不昧,不贪小便宜。分清是非,爱惜名誉,知道不对的事情不去做。虚心不自满。

10、积极锻炼,保持身心健康,性格开朗。学习、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和挫折。勇敢不蛮干,注意安全,初步了解自救自护常识。

五、六年级: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懂得领导我们事业的中国共产党,知道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立志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贡献,知道祖国领土不可分割,实现祖国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2、遵守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有家庭责任感,主动承担家务。与邻里和睦相处,对邻居的困难热情帮助。

3、自觉遵守学校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在公共场所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不妨碍和损害他人。了解有关的法律知识,具有初步的法制观念。

4、热爱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友爱同学,同学之间建立真正的友谊。尊敬老师,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5、热爱科学、勤奋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讲究学习效率,积极参加小制作、小发明等科技活动。

6、认识劳动的意义,积极参加班级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勤劳节俭,爱惜物品,日常生活中勤劳不懒惰。

7、自觉爱护公共财物,自觉保护环境卫生,爱护森林绿地和珍贵动物,积极参加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

8、为人善良,有同情心,推已及人,助人为乐,尽力帮助别人解除困难和痛苦。为人正直,说话、做事公道,做事认真负责,勇于承担责任。

9、诚实,讲真话,表里一致,真诚不虚假。守信,遵守诺言,重信誉。

10、尊重各民族习俗,平等相待,和睦相处。热爱和平,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

11、积极锻炼身体,初识自己的生理现象,保持健康向上心理。

12、积极进取,自立自强,不依赖他人,奋发向上,不甘落后。

二、实施途径和方法

学校要主动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互为补充,紧密配合,形成德育合力。

(一)学校教育:

1、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把实施德育和学校教育的各项工作有 机结合起来,贯穿学校的全部教育过程之中。

2、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发挥好课堂教学的陈地作用:

(1)发挥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在德育中的特殊作用,采用生动形象 的方法,培养学生知行统一。深化教学改革,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改进考核方法,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育中健康成长。

(2)其他各科教学要树立“双纲”(教学大纲和德育大纲)意识。在课堂

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课外活动和辅导等方面充分发掘各自内在的德育因素,有机渗透到教学之中。

3、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1)努力实现校园环境的绿化、净化、美化和知识化,使学校的每个地方

都能发挥教育功能。

(2)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优化校园人际环境,创造和谐向上的育人氛围。

(3)加强宣传阵地建设,积极倡导文明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努力营造 各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

4、寓德育于各种活动之中,不断扩展德育的深度和广度。

(1)严格规范升国旗仪式。挑选优秀少先队员担任旗手,并推选各方面 代表认真进行《国旗下讲话》。

(2)坚持形势报告、时政讲话等形式开展思想品德、时事政治和国情教 育。

(3)上好劳动课、劳技课,指导学生学会公益劳动和家务劳动,在劳动 实践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艰苦奋斗的作风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

(4)积极组织参观、访问、劳动、服务、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使 学生开阔眼界,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把理论的实际结合起来,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5)依靠校内外力量,有计划地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 技、文艺、体育等活动,并使课外活动不断规范化、制度化,逐步形成几个符合学校实际、深受学生欢迎的传统活动和特色活动。同时,要结合重大节假日和纪念日开展好教育活动。

(6)加强对假期活动的指导和督促,积极开展活泼健康、文明向上的假 期活动,做到学生离校不离教,学校放假不放育。

5、重点班主任工作,发挥好班主任在德育中的特殊作用。

(1)配好、配强班主任,制订和完善班主任岗位职责、工作条例等规章 制度,加强班主任的培训工作,建立新老班主任结对工作。

(2)按课程计划上好晨会课、班会课,不挪作它用。精心设计主题班会 课教案,主题班会每二周一次。

(3)从班级集体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出发,全面了解学生,有计划地开展 教育活动,组织培养班集体,加强班级管理,建立和形成良好的班风。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我管理的能力。

(4)深入细致地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广泛开展家访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要关心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良好个性心理素质的形成。

(5)协调本班各科教师和指导团队的教育工作,沟通学校和家庭、社会 教育之间的联系,保持教育一致性。

(6)使用好《班主任工作手册》,注意教育工作的资料积累和经验总结,加强班主任工作的理论学习和探讨研究,不断提高班级教育的整体效果。

6、加强少先队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

少先队组织围绕“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的总体要求,注意加强小学、初中衔接和团、队衔接,通过队员当家作主的集体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思想教育。

7、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发挥好心理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和

全面素质提高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工作机制和运行 体系。

(2)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讲座),社论心理咨询室(信箱)和心

理健康教育宣传栏等形式,逐步普及心理知识,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和心理实验,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促使对学生从经验了解向全面科学了解转变。促进学生认识、情感、践行的整合身心的核心发展。

(二)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是贯彻德育要求的重要渠道,是建立在亲缘关系上的特殊教 育。家长应努力为子女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学校要积极指导家庭教育,不断促进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充分发挥家

庭教育功能。

(1)建立各级家长委员会(班级、年级、学校)。定期相互反馈信息,探

讨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沟通学校与家长的情感联系,总结推广家庭教育经验,配合学校完成各阶段的教育任务。

(2)举办家长学校。宣传教育方针和法规,传授家庭教育知识,组织角 落和探讨教育子女的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同步和一致。

(3)建立家长会、家长接待日、学校开放日等活动制度,鼓励和引导家 长与学校教育。

(三)社会教育:

1、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中央有关文件规定,各级政府和社会各部门应切实履行关心、促进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义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良好风尚。

2、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主动争取社会支持,吸收开放社会中积极的教育因素,协调社会教育的各方面力量,为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提供条件。

(1)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积极开展社区教育。配合和支持社区教育机构的工作,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互渗透和相互促进。

(2)充分利用和挖掘社会德育资源。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精神文明共建单位和校外辅导员队伍等,广泛建立社会联系,拓宽实施教育的有效途径。

(3)重视社会环境、社会信息对学生的影响。配合有关部门清理和净化社会环境。选择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书刊、影剧、音像等,对学生进行行动形象的思想品德教育。注意研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和要求,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篇2:老号小学德育纲要实施方案

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为中心的《小学德育纲要》所提出的首位意识,现就如何以榜样教育为主线、实施《纲要》提出的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教育途径、教育原则等方面谈几点看法:

一、《纲要》提出小学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并从十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二年来我们从《纲要》实施和长期的经验中总结出,榜样教育是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从榜样教育着手,是实施《纲要》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什么是榜样?榜样就是人们头脑中的先进典型和突出的人物形象,而榜样教育则是通过在学生面前树立起一定的道德范例,以他们的优秀品质,模范行为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态度行为,从而达到预想的教育目的。

由于树立的榜样总是一些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或富有情节的事,看得见、模得着,因而它不同于空洞的说教,而小学生由于思维的直观性,他们对榜样的形象感到乐意接受,易于模仿,也就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学校每年一次,用英雄名字命名中队,教师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想一想:英雄是怎样做的?如果英雄在这里,他将会怎样做?由于英雄榜样的事迹在孩子心中扎下了根,一经教师诱导孩子们就会懂得该怎样做,对《纲要》提出的要求就会在学习榜样的过程中深化,达到理想的效果。

由于榜样是在特定环境和矛盾冲突中把人的优秀品质充分地展现出来,因而它使榜样教育不仅能影响人的行为,而且还能影响人的道德认识与情感,使榜样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小学生感情控制能力比较薄弱,做事很易受感情影响,榜样的树立,首先使他们感情受到感染,产生模仿的强力愿望和动机,使榜样教育的成功有充分保证。在对学生进行爱人民教育这个专题中,雷锋中队队员从雷锋是怎样在行动中落实“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又是怎样人身边做起做到热爱人民的事例引导孩子讲自己象雷锋叔叔那样从身边做起做到热爱人民的事例引导孩子讲自己象雷锋叔叔那样做到了那些,也找出了差距。当孩子们正为自己与雷锋叔叔差距太大而犯愁时,辅导员抓住了学校党支部书记顾德桢老师去抚顺参加“全国基础教育学雷锋理论研讨会”前夕这个时机,问孩子要不要捐几向话给雷锋班叔叔?孩子们一下振作起来了,在他们眼里站在教室前的党支部书记就要见到雷锋叔叔似的。他们为雷锋叔叔马上会知道自己的缺点而难为情,但又有许多话要讲给雷锋叔叔听,只是要支部书记问:“雷锋班战士怎样学雷锋的?”“雷锋小学四年级的队员怎样学雷锋的?”总之要从“怎样”中寻找自己努力的方向。在辅导员的诱导下,千句并一句:“雷锋叔叔放心吧我们一定象你那样做人”,当即每人写了一名悄悄话给雷锋班战士,绝大部分写了自己决心改正一个缺点,或为人民做一件好事,让雷锋叔叔放心,书记开会回来,正是期中复习迎考阶段,辅导员特地安排,等考试后,看看学习成绩进步多少,然后再听支部书记的传达孩子们在学雷锋、刻苦学习方面又为自己树立了学习榜样。由于榜样教育总是在一定具体情景中得到确立的,因而榜样教育就把抽象的政治信念,理想、人生价值、道德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了,它具体告诉人们应该如何想、如何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模仿性,《纲要》的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以培养爱国情感,振奋民族精神为核心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理想教育的起点,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问题就比任何时候都显得突出重要。在**的关键时刻,我们开展以英雄人物为榜样的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的《山河壮丽,英雄辈出》主题队会,把各中队命名的英雄,分成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把歌颂英雄事迹和他们的力量源泉——爱伟大祖国的共同精神贯穿起来,激起孩子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由于榜样非常形象,具体,适合儿童特点,并易被接受,“社会主义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声响彻校园,与社会上**现象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到了可喜的效果。

二、实施德育主要是通过各科教学、校、班、少先队教育、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等途径,以《纲要》为指导创设良好教育环境,完成德育任务。二年多来的实践告诉我们:以榜样教育为主线把各途径互相串起来,共同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创设良好教育环境,完成德育任务。

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小气候与大气候的问题,但我们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决不能袖手旁观,无所作为,默认这事实,而是必须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把外界的不利因素,降到最小程度,把德育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我们提出每个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动员全校力量,把榜样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

在校内形成“举英雄旗,走英雄路”的具有学校特色的优化环境。每学年在英雄命名的庄严时刻学生宣誓,表举英雄旗走英雄路的决心。党支部提出一学年走英雄路的目标,如:争十佳队员,争当赖宁式少先队员,争创赖宁中队等。学生以英雄为榜样,自订奋斗目标,开展“象英雄那样„„”的活动。通过黑板报,编小报,演讲会,故事会等不同形式,突出了英雄榜样人物的宣传,学生牢记:我们是英雄命名的中队,每位英雄的生日,牺牲纪念日,都有传统的活动。各中队都与英雄生前的部队或家属通讯,聘请英雄生前战友或家属当校外辅导员,形成一个了解英雄,寻找英雄足迹的最佳环境。各科教学中更是密切配合,在鸦片战争150周年纪念活动中,历史教师按各年级不同特点作林则徐的讲座。六年级学习历史后把课本上从古到今的历史英雄编成节目,向全校同学汇报演出。地理课上,不仅了解地形、特产作林则徐的讲座。六年级学习历史后把课本上从古到今的历史英雄编成节目,向全校同学汇报演出。地理课上,不仅了解地形、特产,还要找一找自古到今在这块土地上的英雄。在“祖国在我心中”的主题队会上,从歌颂家乡到全省全国各地的英雄,从歌颂家乡的“全国之最”到全省和各地的“世界之最”,无不都联系着自古到今英雄创造的奇迹。孩子们深感祖国在英雄心中,英雄在我心中,祖国在我心中,而歌颂的英雄事迹,世界之最等节目内容都是密切结合教材,深入学习后,自己编写的。

在校外我们把榜样教育深入到家长中去,社会上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造就人的三大要素,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来说,不仅是起始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特别是学生思想品德表现与家庭教育有密切联系。因此,在实施《纲要》中,榜样教育的重要性必须向家长宣传。每学年开学第一周就要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讲英雄事迹,班组争取命名英雄中队的措施、学生个人学英雄小目标,家长要在学生小目标后面当即写上对孩子的期望,绝大部分家长写上了做英雄后代。根据高年级学生与家长思想开始有距离的情况,每年“三八”节,开展“妈妈的知音”活动,通过书信方式让孩子向母亲祝贺节日,汇报学英雄的成绩,让母亲写信给孩子,当队员们读着母亲的期望时,有的流泪了,他们想不到家长会如此爱他关心他。许多母亲希望孩子成为英雄后代。我们感到:是学英雄的共同目标,沟通了两代人的思想。十月二十日是赖宁生日,为让榜样精神落实在行动中,开展了“与赖宁哥哥同过生日的活动,邀请部分家长来校参加。家长象赖宁家长一样带来了有意义的生日礼品——书,孩子们用零用钱拼起来买一个蛋糕,家长、学生共分享,孩子们说:“象赖宁哥哥一样,这样的生日过得有意义,”家长们说:“学校榜样教育做到了实处”。

由于各中队在英雄命名后,都聘请了校外辅导员,有烈士亲属、生前战友、同窗好友,也有离退休老干部、现役军人等,校外教育这支力量配合得辅导员汇报活动的收获,在社会上有着很大的影响。许明清中队校外辅导员是中央一级干部,在出国回来后,写信给孩子们:要为祖国争气,努力学习,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离休干部参加了学校英雄命名中队的活动后,激动地说:用英雄精神,教育孩子是好办法,英雄精神代代传。还主动向县委领导介绍学校用英雄精神教育学生的成果。在与“赖宁哥哥同过生日”活动后,离休干部告诉我们:你们做了一件大好事,为扭转社会风气出了力,我再也不必年年担心为小孩买生日礼物了。

三、从实施《纲要》必须遵循的原则来看,榜样教育也是贯穿始终的。小学生年龄小,他们不太懂得怎样从本质上理解学习英雄人物的模范行为。我们在榜样教育中注意引导学生加强实践,使德育教育中所提出的要求,演化成为在小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落实到对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实践中去,我们感到对小学生而言,就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存在什么明显的大事、小事之分。再小的事,处理不当也会对学生今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对学生教育中,用英雄的成长之路,下面积极诱导,让孩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对任何事都以英雄为榜样,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将榜样人物的行为与自已今天的精神面貌、学习活动、行为习惯紧紧挂起钩来,从具体到抽象,循环反复,不断加深,提出一些合理、适充、具体明确的行为要求,严格进行管理和训练,引导他们在榜样的行为感召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学校在榜样教育中,十分重视寻找英雄成长的足迹,向亲属、战友了解英雄少年时代,向英雄生前的学校了解英雄学生时代。学生感到英雄就是学习的榜样,王国华烈士的父亲每学年开学第一天向新命名的队员讲王国华的学生时代,邱少云的三弟来信告诉孩子邱少云仅读过几年书,他学习是如何刻苦,许明清同窗好友现退休教师陆汝昌讲许明清学生时代的故事,从雷锋纪念馆带来的雷锋生前讲话的录音等,这些生动的小故事,有许多是没有收集在书本上的小事,可孩子们认为跟自己很亲近。孩子们都懂得:这些小事就是英雄成长的足迹“沿着英雄成长的足迹前进”这句话落实在行动上了。

由于用英雄命名中队,孩子们把接过英雄旗帜这个活动称之谓“庄严的时刻”,为英雄中队增添光彩这一点深深记在孩子们心中,每月的一朵小红花、每做一件好事、参加每次集体比赛都是为英雄中队添光彩的具体行动,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充分发挥了集体的作用,调动了每个孩子的积极性。

更由于学校连续几年来保持了英雄命名活动的特色,英雄中队一代传一代,每传接一次都得介绍原英雄中队的光荣历史,而学生从三年级起,每年重点评学一位英雄,整个学校德育教育承上启下,互相衔接,形成一个整体,协调一致,取得实效。

四、在实施《纲要》中,不断扩大榜样教育的范围,深化榜样教育的效应,榜样教育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手段,长期以来,榜样的精神不断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新人,培育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英雄,雷锋的日记里充满着对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的崇敬和爱戴,三十年来他的思想和行为已成了人们心中的楷模,人们从雷锋身上找到了自己的支撑点。是雷锋精神哺育出八十年代的英雄少年赖宁,赖宁的第一篇日记就是写学习雷锋的体会。赖宁的家长自己从小学雷锋,又用雷锋精神哺育了赖宁,成为八十年代英雄少年。如今九十年代的少年沿着赖宁的足迹:“学赖宁争当九十年代小雷锋。”历届毕业生学国权是当年小雷锋,现在是部队学雷锋积极分子。所以把传统榜样与现时代榜样相联系、相结合,不断扩大榜样范围,能哺育出一代又一代英雄。最近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少代会上提出“赖宁精神”是雷锋精神的延续和发扬,赖守用实际行动实践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行为准则,为全国少年儿童树立了学习榜样“,同时又希望少年儿童要继承先烈遗志,学习革命前辈和英雄模范人物的献身精神。江泽民同志肯定了少年儿童学习先辈榜样的重要,指出了明确方向。我校几年来榜样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在英雄精神鼓舞下,学英雄的先进人物不断涌现,所以必须不断用英雄的模范人物的优良品德和模范行为不断教育学生,以扩大学英雄的范围,让学生从跟着别人学英雄,向自觉主动学英雄转化,使榜样铭刻自己心中,时刻激励自己成为一代新人。师生在经常不断学习中收集当今英雄事迹,在“自古英雄知多少”活动中,了解许多英雄事迹,特别是学赖宁活动中,不生象赖宁那样与书交朋友,读雷锋、赖宁日记,读英雄原著,续写英雄日记,已成为学生自觉行动。英雄榜样成了学生心的丰碑,各地出现许许多多的先进模范人物,成了学生收集信息主要目标,谁都愿在信息交流中谈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让同学分享学习的感受。

篇3:老号小学德育纲要实施方案

2016-05-23 10:04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和《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2014﹞55号),推进实施《山东省中小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2015-2020年)》,我厅组织研制了《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是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提高育德成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重要举措,对于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以学习落实《指导纲要》为契机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德育工作

(一)提高育德能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习实施《指导纲要》纳入教师培训计划,深刻领会《指导纲要》的核心要义,不断增强广大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提高师德修养和育德能力。广大中小学教师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要求,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率先垂范,做好榜样,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将“传道”与“授业解惑”统一起来,关爱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深化课程改革。围绕一体化育人目标,树立一体化育人意识,采取一体化德育策略,统筹规划、全面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做好学段之间、学科之间和课内外实践活动的整合,建构具有地方特点和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入各学段学科教学中,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加强党史教育,让学生理解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加强法治教育,提高青少年法治素养,将《宪法》作为中学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学生逐步树立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养成遵法守法行为习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友善、诚实、守信等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加强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劳动、实践与理性、科学的重要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三)加强研究指导。各级教研部门要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研究,积极探索学生德育工作规律,为学校和学科教师实施《指导纲要》提供科学指导,切实做好跟踪研究与效果评估,及时培育、总结和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完善,引领带动全省学生德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四)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对地方和学校德育工作第三方评价机制,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地方和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重要依据。全面落实教师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教师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实行同步考核。建立以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并重的学生品德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三、加强对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充分认识实施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对《指导纲要》的学习和宣传,准确把握《指导纲要》的主要内容,深刻领会《指导纲要》的核心要义,认真组织实施,鼓励基层首创,做到教学相长,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升。各市要选择确定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验县(市、区)和学校,先行先试。学校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施主体,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德育工作阵地和机制建设,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全面建构德育课程、学科德育、文化德育和实践德育“四位一体”德育工作新格局,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关于《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编制情况的说明

一、编制《指导纲要》的必要性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统筹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是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省各级教育部门以及广大中小学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生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呈现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精神风貌。但是,还存在不少影响德育成效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目标碎片化,各学段德育目标交叉错位、层次不清,缺乏有序性和完整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二是内容抽象化,德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存在口号化、概念化现象,缺乏针对性和感染力。三是课程实施片面化,重视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德育学科的主渠道作用,忽视和淡化了其它学科的德育功能;重视了德育理论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学生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指导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一体化”和“适应性”要求,使德育目标有序渐进、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提高育德成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指导纲要》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指导纲要》分为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和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

《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统筹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德育课程,将小学、初中、高中的德育课程目标、内容等进行一体化设计,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切实解决学段德育目标不清晰、课程内容简单重复等问题,增强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的可操作性,提高德育课程的主导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14个学科,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内在德育价值,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以弘扬传统美德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宗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学习内容,突出齐鲁文化特色,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

《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系统归纳了12个中小学学生实践活动类型,强化了活动的主题化、生活化、序列化设计,充分发挥实践活动育人的重要载体作用,拓展德育空间,丰富德育形式,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能力。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外,《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和《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的框架结构主要分为德育特点、德育范畴、实施建议和评价案例四部分。

——德育特点。指学科(活动)特有的育人价值和教化功能;

——德育范畴。指学科(活动)内容所蕴含的德育要素,强调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

——实施建议。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对学科(活动)德育实施提出建议; ——评价案例。根据德育特点、德育范畴,给出3-5个典型评价案例,供教师参考。

三、预期达到的效果

(一)建立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体系。《指导纲要》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实施等方面充分体现“一体化”要求,纵向上,中小学各学段有机衔接、前后贯通、有序递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横向上,挖掘各学科、实践活动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发挥其特有的育德功能,实现全科育人、全员育人。

(二)指导实际教学。《指导纲要》明确了各学科德育特点、德育范畴、实施建议和评价建议,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和优势,围绕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传道”与“授业解惑”的有机统一。

(三)提高育德成效。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丰富了德育载体,有利于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提高育德成效。

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 政策问答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和《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2014﹞55号),推进实施《山东省中小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2015-2020年)》,2015年5月,省教育厅启动了《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的编制工作,历时一年,于近期正式印发。为使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学生、家长和社会全面、准确、系统了解《指导刚要》有关内容,确保《指导刚要》顺利实施,现就有关政策解读如下。1.《指导纲要》的研制过程

《指导纲要》编制是一个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尽可能凝聚广泛共识、形成最大公约数,使其科学、严谨、可操作性强。一是深入开展调研。我们委托有关研究机构深入开展文献研究,对中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四门德育学科,中小学语、数、外等14个学科课程、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和实践活动课的开课和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梳理,并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了解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中小学校的意见,吸收地方有益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征求意见稿。二是广泛征求意见。多次听取来自教育部、有关省市党政及教育行政部门,中国教育学会、省内外高校、教育科研院所等专业研究机构、新闻出版及媒体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召集有关教育专家、教研人员和教师,集中征求意见。这里特别说明的是今年一月底,在郭树清省长的亲自关心支持下,我们将征求意见稿呈送了各位省委常委和副省长,省领导同志对《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编辑体例、内容要求等方面都提出了重要的意见建议。还专门召开不同类型20余个座谈会,听取了部分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领导、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代表的意见。三是修改完善。在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对文件进行了反复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指导纲要》。不完全统计,先后有1000多人次为研制《指导纲要》付出了辛勤劳动。

2.《指导纲要》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指导纲要》分为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和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3.《指导纲要》的突出特点

总体来看,《指导纲要》主要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指导纲要》针对德育目标碎片化,德育内容抽象化,课程实施片面化,德育方法不够丰富、德育渠道单一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施要求与建议,有利于改变目前学生德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育人质量。

二是系统规划设计。《指导纲要》按照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作“四位一体”规划与设计,突出“一体化”和“适应性”要求,纵向上统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学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系统化设计,实现学段之间的有机衔接;横向上统筹各学科和校内外各项实践活动,挖掘学科和实践活动的德育因素,实现全科育人。《指导纲要》强调了“两个符合”,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从浅及深、从小到大、由近及远、梯次推进、系统衔接,使德育目标有序渐进、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

三是体现了时代要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核心任务。《指导纲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落实到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践活动课程,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小学生中生根发芽、入脑入心,引导全体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在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作为“四位一体”之一的《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定位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培育中小学生正确价值观、高尚情操和传统美德为主要目标的地方课程,侧重于价值观教育,是以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民族情感传承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培育课程,该课程与语文、历史等课程中有关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目标不同,并不取代语文、历史等其他学科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4. 《指导纲要》的贯彻落实

为推进《指导纲要》的落实,省教育厅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形成保障机制。文件的落实,加强领导是关键的一步。我们在印发《指导纲要》的《通知》中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明确德育责任主体和负责部门,特别是加强县级统筹,确保德育的时间、师资、经费、场地、设备等落实到位。还要加强校内校外统筹,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形成合力。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示范引领。通过专家解读、集中宣讲等途径,对《指导纲要》进行广泛宣传。将《指导纲要》的有效落实作为评价“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项目的重要内容,引导和推动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实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并加强资源开发,积极争取社会支持。

三是组织督导检查,加强督导评价。将提请政府教育督导部门或依托教师培养,教学研究,教育科研等部门和单位联合对《指导纲要》的落实效果进行督导检查。各级教育督导部门开展德育一体化建设专项教育督导,将学校实施情况纳入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同时要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将评价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要加强过程性督导评价,真正使《指导纲要》得以贯彻实施,从而使之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落实到每一个孩子身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四是加强师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加强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育师资队伍。要在工资待遇、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选先、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加强对教师育德能力的倾斜,保持专职德育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要加强培训,配备专兼职教研员,组织经常性的教研活动,从而不断提高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教育教学质量。5.围绕《指导纲要》的教师培训工作

围绕《指导纲要》的贯彻实施教师培养培训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要与完善师德建设体系,实现领导体系、研究体系、发展体系和责任保障体系等方面加强融合创新,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特别要将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提升教师正确理解、准确把握《指导纲要》的能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入开展教师培训需求调查,组织学校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培训,优先推荐中小学班主任、德育骨干、团队负责人等教师参训。各教师培训机构要深入开展训前调研,加强与学校、教师的沟通和协调,科学设计培训内容,组建高素质专兼职教师培训团队,针对德育带头人和德育骨干教师制订个性化培训方案,切实做到按需施训。

实行教师分层分类培训和自主选学,对教师开展训前、训中、训后测评,设置师德教育、网络德育、传统文化教育、德育与教学法、课程开发技术等培训专题,提升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三级培训,7月份,省级开展骨干教师培训者培训,每市教育局负责德育工作的同志1人,小学、初中、高中骨干教师各2人;市级开展骨干教师培训;县级开展各科教师全员培训。发挥专家引领的作用,适当时候聘请专业人士、优秀校长和教师,形成专家团队,组成讲师团,面向广大教师宣讲、解读《指导纲要》,传播科学的德育理念、知识和方法,设计具体的培训课程,开发培训活动指导手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加强德育教研,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设立一批专项研究课题,评选一批德育精品课程,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围绕让师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教师头脑,建构模块化、选择性和实践性的课程结构,提高教师培养的专业化水平,推进教师育德模式改革,形成师德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的新局面。6.落实《指导纲要》加强教师培训的具体举措

针对当前教师育德实践和师德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将研究制定德育一体化和师德建设体系融合创新的办法,在内容、形式、师资、基地、经费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深化工作措施。

一是将德育一体化建设实践贯穿教师师德培养全过程。在师范生培养方案中设置足量的教育实践课程,以教育见习、实习、研习为主要模块,构建包括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等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切实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累计不少于一个学期制度。

二是对新上岗教师全面推行“双导师制”。由教师教育院校教师和中小学优秀教师共同指导,充分发挥高校指导教师的理论与研究优势、中小学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优势。建立新上岗教师德育实习资格考核制度和实习档案制度。三是建立健全指导教师激励机制。对举办教师德育一体化建设的培训院校和指导教师要在折算工作量、职称晋升、薪酬分配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要将指导教师的实际业绩,作为评奖评优、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作为评选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重要条件。

四是协同建设长期稳定的教师德育一体化建设基地。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设计,与举办教师教育的院校共同遴选建设长期稳定、多样化的教育德育培训实践基地。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确保完成培训任务。要精心谋划和组织项目实施工作,完善竞争择优机制,遴选优质培训资源和建设数字化课程资源,做好项目申报、专家评审、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测等各项工作。7.通过实施《指导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一是建立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体系。《指导纲要》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实施等方面充分体现“一体化”要求,纵向上,中小学各学段有机衔接、前后贯通、有序递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横向上,挖掘各学科、实践活动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发挥其特有的育德功能,实现全科育人、全员育人。

二是指导实际教学。《指导纲要》明确了各学科德育特点、德育范畴、实施建议和评价建议,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和优势,围绕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传道”与“授业解惑”的有机统一。

篇4:小学德育纲要

导作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基本内容和要求小学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显的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有关的法律常识),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一、热爱祖国的教育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尊敬国旗、国徽,认识祖国版图,会唱国歌;初步了解家乡的特产、名胜古迹、著名人物,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灿烂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知道历史上中华民族曾遭受帝国主义的欺辱和进行的英勇反抗,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会遇到很多困难,逐步树立长大为建设家乡、振兴中华做贡献的理想;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逐步懂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爱护国家财产,立志保卫祖国,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教育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建立了新中国,现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学生懂得幸福生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优秀共产党员英勇奋斗、艰苦创业、大公无私、坚持真理、全心全意为人民等高尚品质,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知道共产党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少先队员要接受党的教育,做党的好孩子。

三、热爱人民的教育教育学生知道我国劳动人民在旧社会受剥削、受压迫,新社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族人民共同建设我们的国家;知道我国人民创造了中华文明,了解我国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热爱和平等传统美德,培养热爱人民的感情;要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向先进人物学习,初步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尊老爱幼、友爱同学、同情和帮助残疾人、助人为乐、与各族少年儿童、外国小朋友友好相处。

四、热爱集体的教育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要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培养集体意识和为集体服务的能力;服从集体决定,遵守纪律,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珍惜集体荣誉,为集体争光;在集体中团结、谦让、互助、合作,关心他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学习做集体的小主人。

五、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教育学生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祖国建设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幸福生活靠劳动创造;要热爱劳动,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学习老一辈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初步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

六、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教育学生知道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公民的义务;初步懂得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离不开文化科学知识,从小把自己的学习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理想联系起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勤学好问、刻苦努力、专心踏实、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热爱科学,相信科学,反对迷信,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

七、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教育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他人,对人热情有礼貌,说话文明,会用礼貌用语,不打架,不骂人;初步掌握在家庭、学校、社会上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礼节;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秩序;讲究个人卫生,保持环境整洁;爱护公用设施、文物古迹,爱护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

八、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教育学生懂得在集体中要平等待人,有事和大家商量,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在少先队组织里学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行使少先队员的权利,学习过民主生活。知道国家有法律;法律是保护人民利益的,公民要知法、守法,学习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管理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中与小学生生活有关的规定。

篇5:落实《小学生德育纲要》工作计划

--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内蒙自治区《关于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实施意见》精神,以“知荣明耻、从我做起”教育为活动主线,严格《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继续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法制教育、养成教育。创新家庭、社会、学校的三结合教育,走德育工作的特色之路。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保持学生行为习惯良好率为99%。

2、加强法制教育,确保在校生违法犯罪率为零。加强安全教育,确保学期内无责任事故发生。

3、深化少先队活动,从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学校德育品牌。

4、坚持“三个加强”,即加强常规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德育科研,调动校内各环节的育人积极性,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争创德育工作先进学校。

三、工作要点:

(一)发挥学校德育的主体作用。继续完善德育制度管理机制,以严格的制度进行常规管理和教育。在全校范围内创设“全员育人”的氛围,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促进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二)找准德育定位,制定了德育工作的(四、五、六)工程,即:4项目标、5条途径、6项内容。不断优化和整合德育资源,建立了学校、家庭、社区相互协作的社会教育网络,积极构建德育活动社会化模式,努力做到常规工作求实,主题教育求活,科技活动求新的工作思路,(三)继续实施“双德工程”建设,努力形成以师德带生德、以生德促师德,“双德互育、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结合本学期学校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班主任队伍。具体设想:

1、是继续做好班主任、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加强跟踪指导,开展

优秀班主任、党员班主任的带头、辐射、指导作用,通过班主任例会学习、经验交流、班队会的参观等,本学期学校领导教师深入到所包学年听班队会课,把班队会成效提高上去,促进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工作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2、开展“选、评、树”优秀班主任三个一活动。即要求班主任有一篇经验论文,做一次经验交流,有一套创新班级管理模式。通过三个一活动的开展,把“选、评、树”活动推向深入,评选、树立一批典型的班主任代表,为教师节表彰优秀班主任打基础。

3、做好学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三心(爱心、耐心、恒心)一访,与家长常沟通,形成施教合力,严禁有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

(五)进一步加强德育常规工作的管理,加强检查力度。

1、加强值周工作管理。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严格执行值周工作的各项制度,继续实施日查、周评、月累、学期末总评的管理方法,认真做好每周的纪律卫生流动红旗的评比。

2、严格规范升旗仪式,进行富有成效的国旗下教育活动,用学生自己身边的典型进行教育,具有真实可信度,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3、继续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教水平。本学期,将继续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通过召开家长会、家教辅导等形式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要特别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等特殊家庭家教工作的指导和该类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做好评选“好家长”活动,家长“优秀论文”征集等。与学校教育形成良好的合力。

4、继续开展好警校共建活动。本学期与共建单位认真研究制定共建计划,扎实、创新开展活动,本学期盟公安处教导科李忠科长到学校进行法制讲座,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六)抓好德育基础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1、本学期,政教处继续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强化训练,以“四个一”的养成教育为德育切入口,强调四个狠抓:抓活动、促养成(通过思品课明礼导行,学科教育抓美育熏陶,班队活动抓养成训练,榜样示范抓正面引导,校园文化抓环境陶冶,家庭教育抓辅导配合等途径,从明礼入手,典型示范、训练养成、检查督促、评价表彰来提高活动实效)。抓典型、树榜样(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比如英雄人物事迹,教师的以身示范、文明学生的评选,礼仪规范等)。抓重点、求突破(主要是

规范语言,要求学生讲普通话,正确使用文明用语,不说脏话、粗话,规范学生日常活动,不在走廊跑跳、不打架,积极参加兴趣小组活动。队列、间操、各种集会做到快、静、齐)。抓检查、求深化(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评选活动,学校加强对学生养成教育专项检查评价,每周一评,每月一小结)。

2、围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全体学生中开展“行为养成星级好少年”争章活动。分为“文明礼仪星、遵纪守法星、法制安全星、助人为乐星、环保卫士星”五星。政教处制订了详细的评比要求,由班主任组织学生进行评议,每周评议记载,每月汇评一次上墙。评议结果期末上报政教处。学期末,学校将对一学期来获得“五星级好少年”集中进行表彰奖励并颁发证书、奖章。并将评比结果列入学生学习成长档案袋,也做为评选市、区级三好学生的依据。有突出表现的,由政教处研究决定直接授予星级奖励,并给予班主任工作考核加分。

3、加强科普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从小讲科学,爱科学的培养,开展好学生的科普知识竞赛活动。

4、继续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交通安全知识教育,毒品知识教育的主题活动,通过图片展览、观看教育片、召开主题班队会等形式,把这些知识灌输到孩子们心中,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5、开展“知荣明耻、从我做起”主题读书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局举办的读书演讲比赛。

6、开展丰富多采的少先队活动。继续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贯穿“五爱教育”活动于始终,求新、求实、求效。

隆胜学校

2012年09月

落实《小学生德育纲要》工作计划

隆胜学校

篇6:上海市中小学活动课程实施纲要

宝娣

活动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全员参加并在活动中自主发展的课程。

为进一步推动上海市中小学活动课程的实施,提高活动课程的教学质量,依据国家教委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活动类课程指导纲要(草案)》和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制订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活动课程课程标准(草案)》、《高级中学活动课程课程标准(草案)》,吸取本市课程教材改革试验工作的经验,结合本市中小学办学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纲要。

一、活动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活动课程是中小学教育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一样,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重要课程。设置活动课程是转变传统教育方式构建素质教育模式的重要举措,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现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具体实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活动课程的主要作用是适应学生个体的不同水平和发展的不同需要,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活动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活动课程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一定的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培养动手和动脑能力,发展兴趣和特长,全面提高素质。其内容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层次性。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具体的办学条件和本地、本校的教育发展规划,科学地安排活动项目和活动内容。活动课程一般由5部分组成,其内容与要求如下: 1.校班会活动

通过校会、班会(包括少先队及共青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遵纪守法、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指导学生逐步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2.体育活动

通过学生自己所爱好并选择参与的各类群体活动、竞技体育训练和卫生保健知识教育(如田径、球类、体操、水上运动、棋牌类、国防体育、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等),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体育活动项目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发育,培养团结协作、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的目的。3.兴趣活动

通过文化知识类的兴趣活动(如科学知识的学习、时事问题的讨论、影视评论、集邮、摄影、文学社团等),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选题、设计、创作等能力,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科技类的兴趣活动(如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环境保护、电子技术、天文、气象、业余电(视)台等),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使学生逐步掌握基础技术原理和基本操作技能,初步具有科学思维的素养,并能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和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艺术类的兴趣活动(如声乐、器乐、舞蹈、戏剧、曲艺、影视、工艺美术、篆刻书法等),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感受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4.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如远足、参观、访问、考察、专题调查、公益劳动和学工、学农、军政训练等),使学生开阔视野,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培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对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判断与选择、协调与合作以及为社会服务的能力。5.阅览与自习

通过自学活动(如阅读各类书报杂志,使用各种视听设备,交流读书心得,以及摘记、制卡片、复制视听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阅览兴趣,养成自学习惯,提高学生信息检索、资料搜集和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能力。

三、活动课程的组织形式与活动方法

根据活动课程的目标与内容,采取相应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法,以增强活动课的可行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其基本组织形式有: 1.学校活动

学校根据活动课程教学内容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要求,安排有层次的系列活动,如专题报告会、学科竞赛活动、科技活动(科技节、科技日、科技周、科技竞赛、科普讲座等)、艺术节(歌会、舞蹈节、戏剧节、电影节、书画展、摄影展等)、运动会等,其活动规模可以是全校性的,也可以在学区、学块(片)跨校开展。

2.年级(班级)活动

年级(班级)活动是年级(班级)根据学校教学计划或本年级(班级)学生的共同需要安排的全员性活动。如新生入学活动,毕业班教育、离队教育(如14岁生日活动)、工交商业劳动、社会调查、农业劳动、农村考察、军政训练及年级科技、体育、艺术、学科兴趣等社会实践活动。其活动规模可以是全年级的,也可以在一个班或几个教学班内开展。3.分组活动

分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项目,如体育活动、兴趣活动、阅览与自习等。此类活动一般以兴趣小组形式开展,也可以跨班级、跨年级开展。

中学生按兴趣特长可在学校同意与指导下自行组织“爱好者学会”、“社团”等,并以此为形式开展活动。学生可以个体或小组形式进行社会调查,以集体交流方式等开展活动。

学校要重视分组活动,应按教学计划、教材(资料)的内容,创造条件,落实措施,尽可能地开设多种项目,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学校应配合社区教育鼓励全体学生自愿组合,将此类活动延伸到课余及双休日、节假日中去开展,形成学校、社会和家庭结合的广阔的活动天地。

对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学校宜从实际出发,在校内以教学班形式或分组形式开展活动课。

对高年级以上的学生,学校逐步地引导并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自拟专题、自主探究,并要充分发挥少先队、学生会、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利用社会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灵活多样地开展活动,以培养能力,发展特长。活动中必须注意学生的人身安全。

四、活动课程的教学原则

活动课程除应遵循一般教学原则外,还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特别注意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 富有趣味的活动能保持和发展学生对活动课程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活动课程的内容要适时更新,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智能得到培养,意志得到锻炼,情操得到陶冶。2.自主活动原则

活动课程给不同需要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的广阔天地,而学生的自主活动,又能使他们得到各自所需的体验和经验。教师的指导要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和水平的提高,教师尤要重在引导。3.因材施教原则

随着活动课程的开展,在各个项目的活动中必然会有一些初显个性的学生,也必然有一些潜能尚未显露的学生。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使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让各个层面上的学生都得到发展。4.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活动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参加的教学活动。除学校或年级(班级)组织的统一的活动外,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愿望,在学校开设的活动项目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参加活动。活动课程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选择。

五、活动课程的教材与师资

活动课程的教材有普及型的基本教材和提高型的专题教材两大类。基本教材一般提供给全体学生使用,专题教材一般提供给不同的学生使用,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进一步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教材可通过组织专家编写和广泛征集等方法,经市教委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审查通过后分批出版推荐给学校。对各区、县、学校及个人编写的活动课程教材(含声像资料等),应按国家教委规定报市教委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审查通过后方可使用。

要努力培养和建设一支专、兼职师资队伍。师范院校要抓紧对在校学生的活动课教学能力的培养。各区(县)教育学院要会同少年宫、少科站与学校一起做好在职教师活动课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市教委有关部门要落实活动课程的职后培训计划,尽快做到使在职教师除能承担必修课、选修课教学任务外,还能承担指导1--2个项目的活动课程教学任务。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妥善安排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同时,要发挥兼职教师、兼职辅导员及社会人才资源的作用,以充实活动课程师资队伍。

教师的活动课教学质量,应作为教师教学业务考评、评选先进的依据之一。学校要科学合理地计算活动课教师的工作量,对在教学中作出成绩的活动课教师,要给予表扬和奖励。

六、活动课程的场地、设备与经费

保证活动课程的经费、器材、场地等的科学配备,是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前提。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要为活动课程的开设创造条件。要增加经费投入,添置器材设备,挖掘现有图书室、实验室、卫生室、计算机房、语音室以及少年宫、少科站等各种场所的潜力,发挥社会各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教育基地、艺术活动中心、工厂农村社会实践基地、军政训练基地等)的作用。计划新建的学校要有超前意识,在总体设计与器材设备配置上要充分考虑到活动课程的教学需要。

七、活动课程的管理与评估

加强管理、完善评估办法是学校实施活动课程的重要保证。各级领导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确保活动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建立市、区县、校活动课三级管理网络。区县和学校要有领导分管、负责活动课,并做好有关科室及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各区(县)教育局和学校,要遵照市教委颁发的《上海市中小学课程计划》及本纲要,加强活动课程的管理,努力挖掘潜力,开齐、开足、上好活动课程。学校要千方百计增开活动课项目,大力扶植新开活动课项目。并把活动课程开设工作列入区(县)、学校发展规划和教学工作计划中。活动课程的教育质量应纳入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范围,具体细则由督导部门制订。

2.各区(县)教研室和学校要加强活动课程的教学研究,配好活动课教研员,开展活动课程的观摩与评讲活动。根据需要建立“活动课程中心教研组”、“活动课程教学研究基地”。通过教研活动与总结交流,探索活动课程的教学规律,加强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与科学实验。各区(县)教研室要鼓励和帮助教师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及时总结。要通过科学论证与研究,完善活动课程评估体系。3.学校要从社区环境、学生兴趣、师资条件、场地设备、活动经费等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开展活动课。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发挥各种有利因素的综合优势,以活动课的课程标准为依据,不断开拓创新,使学校活动课项目的配置趋向合理,这不仅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也能形成办学特色。

上一篇:富川瑶族自治县卫生局办公室工作人员个人述职报告下一篇:一株枸杞作文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