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浦小学网上德育活动方案

2024-04-29

上浦小学网上德育活动方案(精选3篇)

篇1:上浦小学网上德育活动方案

上浦小学网上德育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网上道德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国家互联网管理、使用及网络安全等法律法规,营造文明健康网络环境,倡导文明上网,引导学生健康上网,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二、活动安排

(一)广泛深入开展宣传。结合本校实际,充分利用班会课、信息课及黑板报、电子屏、宣传栏、校园网、校园广播站、团队活动等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使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开展网上道德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努力营造健康网络环境。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管,学校内计算机要安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利用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并处理网络不良信息,确保建设绿色校园网络环境。要密切社区、家庭的联系,通过家长会、手机短信(家校通)、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争取社会、家庭的广泛支持,努力营造关心、支持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切实加强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引导广大学生自觉践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自觉抵制网络不良行为。要将网络法制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和安全教育工作内容之中,制定工作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好此项活动。

(四)突出重点。要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尤其是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等重点群体进行重点关注和引导,让学生形成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知,增强道德判断能力,自觉形成文明上网的良好习惯。

(五)注重总结,形成长效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及时对此次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效进行总结,注意树立典型,以典型促发展,增强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并逐步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形成网络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

三、活动内容及方式

(一)积极开展“远离网吧、文明上网”主题班队会活动。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形成正确的网络认识观,享受着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对沉迷网络、浏览不良信息等现象严加抨击。

(二)以《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五要五不”为基础,全面开展网络法制教育。通过讲座、主题讨论的方式,运用正反事例,让学生较深刻地体会网络不良信息的存在与危害,敲响警钟,引起学生的警醒,产生内在的免疫力,自觉远离网络垃圾,抵制不良的上网行为。

(三)开展“文明上网”网络征文等活动,依托吸引力强、参与性高的文娱和益智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活动充实学生课余生活。

(四)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争取广大家长与学校一起有效监控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和手机,倡导家长对孩子上网进行合理引导和约束。

(五)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福建省中小学生在线”网站青少年行为规范和安全法纪教育活动。

各班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网络道德教育活动,结合实际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加强活动领导,精心安排,周密部署,注重实效,认真制定适合本班级实际的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积极开展网上道德教育活动。

上浦小学文明上网倡议书

全体同学们:

大家好!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中小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网络拓宽了中小学生的求知途径,为中小学生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更为他们创造了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网络为中小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个性空间,中小学生在这里拥有自己平等的权利和展现自我的机会。互联网在极大地方便人们交流和获取信息的的同时,个别网站也存在着传播不健康信息、提供不文明服务等严重危害社会的问题,尤其危害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少数中小学生沉迷网络,荒废学业,进而引发暴力、色情等社会问题;网上的腐朽文化侵蚀了我们中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网上的黄色流毒摧残了我们中小学生身心。所有这些,令人痛心,令人警醒。我们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最具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如果我们在上网时不加以抵制不良信息、不能够做到文明上网、健康上网,就会对在网络环境中成长的我们这一代中小学生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为此,我们学校全体同学发出“文明上网、健康上网,做网络时代好公民”的倡议:

一、要认真学习、贯彻和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文明上网。

二、互联网做为崇尚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主阵地,中小学生有责任和义务来共同营造积极向上、和谐文明的网上舆论氛围。

三、从自身做起,在主观思想上建立一道防线,抵制网络上反动、腐朽、不健康的内容对自己精神上的侵蚀,树立与之斗争的信念与决心。

四、努力学习网络知识、技能,提高操作水平,自觉维护网络安全,建设网络文明,勇做倡导和维护网络安全的先锋。

五、广大中小学生朋友上网要做到“三不”和“三上”,即:不进营业性网吧;不进色情、垃圾网站;不沉迷于网络游戏;健康上网,把网络作为获取知识的园地;文明上网,正确处理上网与学习的关系;绿色上网,熟悉上网的安全通道。全市的中小学生朋友们,让我们信守倡议,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坚持自尊、自律、自强,努力弘扬网络文明,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自觉远离网吧,追求健康时尚的网络新生活,为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上浦小学网络道德教育活动总结

——与时俱进 因势利导 努力开创网络道德教育工作新天地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给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结合网络时代的新特点,探索加强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确实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结合小学教育实际,网络带给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机遇。我们应当趋利避害,加强引导,把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与现代网络结合起来,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寓教育于网络,通过网络开展生动活泼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现将我校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强化管理,是搞好网络道德教育的保证。

2010年9月,我校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活动:

一是确定试点班级。选定三-六年级4个班作为网络道德教育试点班级。二是成立了上浦心小学网络道德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下辖网络技术服务小组、网络教育日常管理小组、网络道德教育课题研究小组。各小组按计划、分步骤实行,从而做到了级级有人抓,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为,保证了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不留空档。

三是制定制度,科学管理。我校制订了《文明上网公约》、《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和有序化, 保证了网络道德教育的有序进行。

二、加强宣传,统一认识,是搞好网络道德教育的前提。

网络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应以开放的心态来迎接它,面对网络给青少年良好道德形成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粗暴地切断青少年与互联网的联系,而要在青少年接受网络科技知识的同时,强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不让他们在网络世界中迷失方向。

三、分步实施、行之有效,将网络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我校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利用电脑课。本阶段主要工作有:

1、开展网络文明教育

①向学生发出“文明上网,从我做起”的倡议书。

②开展“上网做什么”的专题大讨论。

③召开“中学生与网络文明建设”为主题的班会,并撰写“网络文明建设”的学习心得。

2、成立“家长网络学校”,指导学生家长引导学生文明上网。

3、发放《学校·家长联系卡》,及时与家长互通情况,以此消除网吧的负面影响。

4、向家长和学生推荐好的优秀的儿童网站,如雏鹰网、童网、中青网等十几家儿童网站等各类“健康网站”。使他们了解网络安全知识;正如一位家长指出的:“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孩子们就没有闲暇时间浏览成人网站!他看自己喜欢的内容还看不过来呢”。

5、每月开展两次以上的网络教育活动,包括名师教学答疑、道德教育专题讨论、校领导与学生对话等方面的内容。

6、开展各类竞赛活动

①在教师中开展网络德育课件的制作比赛。

②在学生中开展征集个人主页的竞赛活动。

7、评选和表彰一批文明上网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及学习进步的学生。

四、多管齐下,以点带面,网络道德教育初见成效

应该说,大部分的小学生都上过网,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未完全荒废学业,陷于其中。在网吧里,首先陷落的是那些意志薄弱、信念不坚的懦弱者。我们告诉学生:一个人如果抵制不了一点诱惑,那么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将会摔很多跟头。要具有较强的抵御诱惑的能力,就必须胸怀大志,不断追求;必须信念专

一、永不放弃;必须警钟长鸣、利剑常悬。同时我们也高兴地看到,有不少同学都曾经深受网吧之害,他们在老师、家长的帮助下,靠自己坚强的意志、坚贞不渝的信念在思想上筑起了一道长城,使他们走出了网吧的漩涡。

通过调查,在活动开展之前,我校大部分的学生上网都是玩游戏、聊天。活动开展后,通过调查发现我们大部分学生上网开始查找学习资料、浏览新闻、画图等。回顾过去,我们与时俱进、因势利导,为我校的德育工作闯出了一条新路。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豪情满怀。我们坚信,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德育之路会越走越宽广,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篇2:基于游戏精神的小学生德育活动

一游戏与游戏精神的概述

荷兰学者胡伊青加对游戏的描述性界定:“游戏是一种自愿的活动或消遣, 这种活动或消遣是在某一固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其规则是游戏者自愿接受的, 但又有绝对的约束力;游戏以自身为目的而又伴有一种紧张、愉快的情感以及对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识。”游戏是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它是儿童的天性与权利, 更是小学生展现其生命存在与活力的舞台。另一方面游戏精神与德育实质有惊人的契合。游戏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 游戏不仅是学生的自由天性和完整人格充分体现的方式与路径, 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意志在潜移默化中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认为, “游戏世界是一个神圣的领域, 游戏具有自身特有的基本精神:一种自成目的的精神, 一种积极开放的精神, 一种自由想象和大胆创造的精神, 一种平等的精神, 一种过程就是结果的非功利精神, 一种不断自我生成、自我更新的精神, 一种不断创生的精神。”说明游戏精神能够实现自主参与、平等和谐的价值观, 不仅在工作中得以体现, 而且游戏精神在道德教育中也可以充分展现, 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一种愉悦的体验。

二游戏精神与小学生道德教育

1. 游戏精神要体现道德教育的实践性

强调实践性对于游戏和德育活动来说非常重要。在游戏活动中, 学生主动组织与参与游戏。在这些游戏活动中, 学生通过实践创造某些生活场景与细节, 积极地、能动性地体验生活。当然, 德育活动也注重实践性。通过创设一定的社会环境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与锻炼, 学会适应社会生活, 增长经验, 获得道德成长, 从而培养实践精神并锻炼了实践能力,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游戏活动正是一种恰当的道德教育, 强调学生在道德游戏活动中体现实践性, 努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2. 游戏精神要体现道德教育的自由性

“儿童参加游戏都是完全主动自愿的, 是发自内心的渴望, 而并非是迫于外部压力或要求。这是游戏最本质的特征, 区别于工作等其他活动的标志。”没有自由的学习是不快乐的, 而游戏化的学习则能改变这一点。但自由并不意味着放任, 他们共同创造一种自由自在地游戏的氛围, 相互信任, 相互配合, 全身心地投入到道德教育的游戏之中, 共同享受当下的愉悦心境, 感受着德育活动中的轻松活泼、自由自在。德育活动的实质, 就在于活动主体积极自由地活动, 培养主体自由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能力。

3. 游戏精神要体现道德教育的平等性

当道德教育过程成为一种游戏时, 只要进入游戏中, 教师和学生应当是一种平等的游戏者的角色, 表明道德教育活动也是一个平等和谐的过程, 这是学生最热衷的模式。在这个意义上, 具有游戏性质和游戏精神的德育活动是一种平等性的活动。这种游戏精神, 有助于维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关系, 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在德育游戏活动中积极投入、交流互动, 共同培养游戏精神。

4. 游戏精神要体现道德教育的生活性

道德游戏活动反映了学生真实的生活现状和内心的真实感受, 是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真实写照。回归生活是当前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更是学生形成主体德性的源泉,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德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道德游戏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小学生的特征, 体现了生活德育的原则, 将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形象具体地呈现出来。在小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 要保留学生天生的游戏权利和机会, 鼓励学生大胆地释放游戏精神, 让学生在道德游戏活动中获得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让他们真正地过上“有道德的生活”。

5. 游戏精神要体现道德教育的探究性

游戏是一个探究未知和自我超越的过程, 游戏的魅力在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 这种好奇心是游戏对游戏者的一种吸引力, 激发了学生对探究活动的高度热情。在这个意义上, 道德教育过程作为一种“游戏”, 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探究性, 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也能从中获得新的认识, 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道德教育过程中。

6. 游戏精神要体现道德教育的竞争性

“竞争”意味着压力和动力, 而在道德游戏活动中这种压力和动力的完美转化, 使得学生在游戏中的“竞争”呈现出兴奋的状态, 它激发了学生在德育游戏中的成就感, 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成功体验。游戏具有一种不断竞争、不断创新的精神, 这种游戏精神不断强化学生的这种成就感。

7. 游戏精神要体现道德教育的合作性

“合作”也是游戏的重要手段, 合作的游戏比独自打斗的游戏有更好的成绩, 不仅是因为合作既是教学的手段也是教育的目标, 而且合作能激发人的智慧。在游戏中, 学生能进行情感的交流与互动, 能在轻松活泼的游戏活动中培养团队精神, 通过与其他同学之间的配合与合作, 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 完善学生的品格与个性, 并能通过在游戏中的得失, 意识到合作、团队的重要性,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生活态度。

摘要:对小学生来说, 基于游戏精神的道德活动能启迪他们的心智、陶冶情操、形成习惯。道德游戏活动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 把从体验中获取的生活经验看作是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元素, 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 强调实践性、自由性、平等性、探究性、竞争性、合作性。寓教于乐的学校德育活动有助于学生道德的不断发展和不断改善, 学生在道德游戏中通过探索与体验、竞争与合作的不断积累产生道德认同。

关键词:游戏精神,德育活动,小学生

参考文献

[1][荷兰]胡伊青加.人: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 (成穷译) [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8:34~35

[2]万劲.新课程与游戏精神[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4 (S1) :51~53

[3]杨启华.追寻学校德育活动的游戏精神[J].教育科学研究, 2009 (3) :68~71

篇3:上浦小学网上德育活动方案

“田园”是一个诗意的借喻,表明“田园德育”以自然教育为依托。充分体现教育的人文性、开放性、主体性、自由性。具体说来,“田园德育”是以儿童原始生命力的激活为前提,以开放为条件,以田野(自然)为源泉,以温情为纽带,以生活为根基,全面提高农村儿童思想道德素质的现代农村儿童德育实践活动。

我们坎山镇地处农村,有着广阔的活动空间,有着纯朴的人文风情,针对这一实际。我们着眼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依托“田园文化”开展田园德育,以体验田园乐趣为载体。努力为学生搭建体验的平台,让孩子去感受、去领略、去体验作为农家孩子的快乐,体验童年的田园乐趣,强化学生道德实践、德育体验,使学生自觉地将规范性的思想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一、创设良好的“田园德育”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良好的环境能促进学生与田园德育实践活动的积极互动,能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都感到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自信心。

1,以民主、平等、开放为基点。创设与“田园德育”相适应的大环境

“田园德育”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角色更为重要。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体验的前提。

放开学生手脚——“田园德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宽广、自由的活动空间,以及广阔的活动背景。在活动中,教师不作过多、过细、过于整齐划一的限制与规定,不对学生指手画脚,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去思考体验,去探索实践。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畅所欲言,积极尝试,进而在尝试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以培养学生对田园活动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保护学生自信——“田园德育”活动注重学生的亲历与体验。为此。活动中,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与行为。看重学生活动的过程,不轻易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允许学生犯“美丽的错误”,用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努力使每个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其自信心。

2,以野趣、自然、朴素为风格。创设与“田园德育”相适应的外环境

走进校园,绿草成茵,树影婆娑,淳朴的建筑和环境相映成辉。形成了一道和谐、恬静、充满生机的校园风景线。我们对校园环境进行重新的布局、规划和整修,创设了“小小农庄”、“小木屋”、“农家小屋”等,使孩子与自然贴得更近。

春天,孩子们种上棉花、玉米,忙忙碌碌地过了一个播种节;夏天,孩子们拿起小铁楸。播上花生。种上向日葵、大蒜,体验了粒粒皆辛苦;秋天,孩子们采花生、摘棉花,品尝劳动果实,过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丰收节;冬天,孩子们剪荠菜,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

教室里,我们设立班级“生物角”。一些原本不起眼的自然弃物,在这里成为艺术想象和审美创造的重要素材,枯枝落叶、老根干草、怪石瓦片……无一不是宝贝,在老师的构思和孩子们的遐想中变化无穷,把活动室、走廊、门厅、橱柜装点得生机盎然,富有情调……

二、开发丰富的“田园德育”赞源

“田园德育”实践活动所涉及的范围和领域是极其广泛的,我们所能够选择的内容和主题更是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和心理需要出发,寻找他们所喜欢的、感兴趣的,作为活动的突破口。

调查访谈——我们让孩子们以童年田园趣事的挖掘者、发现者的身份,以小记者的身份,通过调查、访谈等探究形式。从长辈的记忆中,挖掘、发现儿时快乐的田园生活。

探寻发现——只有童心才能读懂大自然的语言。把孩子们带到田间、野外、山边、溪旁,观察农作物,捏几个泥人,捉几条小鱼,孩子们玩得挺起劲,忙得不亦乐乎。这其中,他们自己会发现、创造许多有趣的、有意思的事儿。收集物品——在农民家庭的角角落落,你会惊喜地发现许多具有田园特色的物品:斗笠、草鞋、钓鱼竿……它们积满了灰尘,却掩盖不住上面无穷的田园气息,是日园生活的最好见证。我们动员师生将挖掘过程中发现的、承载着昔日田园欢笑的物品,收集起来,专门置放于学校的“农家小屋”,作为体验探究田园德育趣的媒介、载体。

资源整合——我们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对师生共同挖掘收集、探寻发现的田园德育活动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整理、梳理,深层次挖掘有意义、有意思的农村田园德育资源。为进一步开展活动打下基础。

三、设计精彩的“田园德育”活动

我们身处农村,对田野有特殊的感情,可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在活动设计和开发中,如何做到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呢?

1,关注学生发展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活动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在活动开发的过程中。首先应该确立的实际理念就是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学生发展是实践活动开发的具体着眼点和最终落脚点,或者说,实践活动的开发设计要“目中有人”。

例如。在设计《蚂蚁》活动方案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分成《跟踪一只蚂蚁》和《蚂蚁的食物》两个板块来设计。第一个板块是先初步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及住所,培养学生耐心、仔细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第二个板块是深入地了解蚂蚁的食物,在培养耐心仔细的行为习惯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研究兴趣。有了第一阶段的学习,很容易就促进了第二阶段的学习,从而达到发展的目标。

2,关注回归生活

当代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才是有效的。因此,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就有意识地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生活,让学生在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中去“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时值秋天,我们感受着秋天的落叶,触目可及秋天的信息。而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就是秋天的落叶,秋天的果实。因此,“寻找秋天的落叶”、“寻找秋天田野忙碌的踪影”出现在活动方案中。采一片落叶,做一枚精美的书签;乘着秋风,在暖阳中欣赏田野的丰收美景;最畅快的事还要数品尝秋天的水果,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水果拼盘,累了吃一些水果,再继续设计,直到满意为止。

3,关注探究实践

中国古训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说法。这种说法强调的是活动、实践、躬行对于知识领会与掌握的意义。田野是非常理想的实践之地,许多农村的孩子已经淡泊了农村的概念,他们的生活日趋城市化。现在,我们重新让孩子走进田野,亲历田野生活。“参观农民的劳动工具”、“调查主要病虫害防治办法”,跟随父母到田间劳作,回校后作一份全校师生浪费粮食状况的调查,发出“爱惜粮食”的倡议等。这些实践活动让孩子体验到了劳动的喜悦,更为他们以后开发好田野,建设家乡打下了精神基础。

上一篇:于祝福老人生日的句子下一篇:《竞争力量如何塑造战略》文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