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消防安全责任监督管理办法

2024-04-26

北京市消防安全责任监督管理办法(通用6篇)

篇1:北京市消防安全责任监督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北京市

【发布文号】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143号 【发布日期】2004-03-18 【生效日期】2004-04-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北京市消防安全责任监督管理办法

(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143号)

《北京市消防安全责任监督管理办法》已经2004年3月11日市人民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4月20日起施行。

市长 王岐山

二00四年三月十八日

北京市消防安全责任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单位消防安全工作的监督管理,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保护公共财产和公民人身、财产安全,根据国家和本市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单位,是指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以及其他组织。

第三条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由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市和区、县防火安全委员会具体负责对本辖区内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公安消防机构和公安派出所负责对单位消防安全工作的日常监督检查。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责督促、检查本系统、行业各单位消防安全工作的落实。

第四条第四条 本市对单位消防安全工作实行责任制度。

第五条第五条 法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非法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对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

第六条第六条 单位应当逐级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逐级和岗位消防安全职责,确定各级和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

第七条第七条 单位可以根据需要确定本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对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负责,具体组织、落实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设置或者确定本单位消防安全工作管理的责任部门,并确定专职或者兼职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员。消防安全工作人员经本单位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第八条第八条 单位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义务:

(一)制定并落实消防安全管理措施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

(二)建立本单位消防安全责任考核、奖惩制度。

(三)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和消防知识培训,定期进行灭火技术训练。

(四)进行经常性的内部防火安全检查,及时制止、纠正违法、违章行为,发现并消除火灾隐患。

(五)按规定配置消防设施、器材并指定专人维护管理,保证消防设施、器材的正常、有效使用。

(六)按规定设置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设施,保证防火门、防火卷帘、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机械排烟送风、火灾事故广播等设施处于正常状态。

(七)保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畅通。不得占用疏散通道或者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上设置影响疏散的障碍物,不得在营业、生产、教学、工作期间封闭安全出口,不得遮挡安全疏散指示标志。

(八)消防值班人员、巡逻人员坚守岗位,不得擅离职守。

(九)火灾发生后,及时报警、迅速组织扑救和人员疏散。不得不报、迟报、谎报火警,或者隐瞒火灾情况。

(十)火灾扑灭后,及时保护现场,接受事故调查并如实提供火灾事故情况。未经公安消防机构许可,不得进入、撤除、清理火灾现场。

(十一)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消防安全义务。

第九条第九条 商场、市场、宾馆、饭店、歌舞厅、影剧院、体育场(馆)、医院、学校以及其他公众聚集场所和发生火灾可能性较大或者一旦发生火灾可能造成人身重大伤亡、财产重大损失的单位是消防安全重点单位。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除遵守本办法第八条规定外,还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义务:

(一)制定并完善火灾扑救和应急疏散预案,并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演练。

(二)将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措施和落实方案以及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等情况向单位所在地公安消防机构备案。

(三)对本单位工作人员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消防安全培训。公众聚集场所至少每半年培训一次。

(四)建立健全并统一保管消防档案。消防档案应当详实和全面反映本单位消防安全工作的基本情况,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补充、更新。

(五)严格落实有关动用明火的管理制度。公众聚集场所在营业期间禁止动火施工;在非营业期间施工需要使用明火时,施工单位和使用单位应当共同采取措施,将施工区和使用区进行防火分隔,清除动火区域的易燃物、可燃物,配置消防器材,专人监护,保证施工和使用范围的消防安全。

(六)在消防安全重点部位设置明显的防火标志,实行严格管理。

第十条第十条 实行承包、租赁或者委托经营、管理的,产权单位应当提供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建筑物。

当事人在订立的合同中,可以依法明确各方的消防安全责任;当事人未订立合同或者在合同中未明确消防安全责任的,承包、承租或者受委托经营、管理的单位应当承担消防安全责任。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城镇居民居住区(含居住小区)的消防安全责任由产权管理单位负责;产权管理单位委托物业管理企业等单位管理的,由受委托的管理单位负责。

城镇居民居住区(含居住小区)的消防安全责任单位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制定消防安全制度,落实消防安全责任。

(二)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三)进行经常性的消防安全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四)划定和设置停车泊位及设施时,不得占用、堵塞消防车通道。对占用、堵塞消防车通道的行为,及时制止、纠正。

(五)保障公共消防设施和器材、消防安全标志、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等设施符合消防安全要求。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单位应当定期进行内部消防安全检查;其中,公众聚集场所在营业期间应当至少每两小时进行一次防火巡查,营业开始前和结束后,应当对营业现场进行全面检查。

单位应当填写消防安全检查记录,对消防设施和器材的状况、是否存在火灾隐患以及对火灾隐患的整改措施等作出记载,并由检查人员和有关责任人员签字。单位应当建立消防安全检查记录档案,妥善保管消防安全记录,以备查验。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单位应当对存在的火灾隐患及时予以消除。

在火灾隐患排除前,单位应当采取消防安全防范措施;对随时可能引发火灾或者一旦发生火灾将严重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应当立即停止对危险部位、设施的使用。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公安消防机构应当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对单位贯彻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度的情况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对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实行重点检查。

(二)对发现火灾隐患以及单位不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度的,立即通知有关单位或者个人改正。

(三)对火灾事故及时进行调查,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上报火灾事故情况,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

(四)对涉及消防安全需要审查批准或者验收的事项,必须严格依法办理;对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不得批准或者验收通过。

(五)对群众举报的火灾隐患和违反消防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进行调查、处理。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公安消防机构依法对单位进行消防安全监督检查时,应当将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并由监督检查人员签字后归档。公众有权查阅公安消防机构的监督检查记录。

公安消防机构对发现单位中随时有可能发生火灾危险的部位或者设施,有权责令有关单位立即改正或者立即停止使用相关部位、设施。

对严重存在火灾隐患的公众聚集场所,公安消防机构有权向社会公告。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公安消防机构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消防安全监督检查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进入单位进行检查,调阅有关资料,向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情况。

(二)对检查中发现的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当场予以纠正或者要求限期改正;对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三)对检查中发现的能够即时排除的火灾隐患,应当责令立即排除;重大火灾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责令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重大火灾隐患排除后,经公安消防机构审查同意,方可生产经营和使用。

(四)对有根据认为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设施、设备、器材予以查封或者扣押,并应当在15日内依法作出处理决定。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公安消防机构对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应当由其他有关部门处理的安全生产隐患问题,应当及时移送其他有关部门并形成记录备查,接受移送的部门应当及时进行处理。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九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的,对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由公安消防机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对其他单位,由公安消防机构处1000元罚款。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除依照前款规定处罚外,公安消防机构可以并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警告或者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对违反本办法,存在火灾隐患,经公安消防机构通知逾期不改正,发生火灾的,由公安消防机构处警告或者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除依照前款规定处罚外,公安消防机构可以并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警告或者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公安消防机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不履行或者不依法履行消防安全监督检查职责的,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4年4月20日起施行。

2000年3月13日市人民政府第53号令发布的《 北京市防火安全工作管理规定》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篇2:北京市消防安全责任监督管理办法

京安监发„2016‟18号

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范的通知

各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全监管局,市政府各委、办、局安全监管机构,各市属国有企业,有关单位:

为指导本市生产经营单位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和本市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文件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市安全监管局制定了《北京市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范》。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北京市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范

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16年2月24日

附件:

北京市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指导本市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和谐宜居之都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和本市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文件,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适用本规范。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职责和义务,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承担本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应当做到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安全管理力量、安全生产制度,确保安全责任、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应急救援到位。

第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预防

控制体系,全面深入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第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具备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生产经营活动依法需要行政许可的,应当依法向有关部门申请取得相应的许可资质后,方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生产经营单位要积极配合完成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严格按照本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要求,新建、扩建、改建相关产业。

第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支持工会依法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监督。生产经营单位制定或者修改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应当听取工会的意见。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对安全生产工作均负有领导责任,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协助主要负责人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其他负责人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安全生产工作负责。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外的其他部门对业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

第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设立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由董事长或总经理担任。安全生产委员会负责研究和审查本单位有关安全生产的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安全生产重大问4

题,组织、指导、协调各相关机构的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会议,并做好记录。

第九条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和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道路运输单位,按照下列要求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行业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一)从业人员50人以下的,配备至少1名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二)从业人员50人以上的,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按照不低于从业人员2%的比例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但不应少于2人。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按照下列要求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一)从业人员100人以下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按照不低于从业人员4%的比例配备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但不应少于1人;

(二)从业人员100人以上200人以下的,配备至少1名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三)从业人员200人以上的,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按照不低于从业人员1%的比例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单位和矿山、金属冶炼单位一般按照不低于安全生产管理人员20%的比例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但不应少于1人。鼓励其他生产经营单位聘用注册安全工程师或者助理注册安全工程师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第十条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和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道路运输单位,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设置安全总监。安全总监协助主要负责人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专职分管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要强化技术负责人技术决策和指挥权。技术管理机构要加强安全技术管理,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实施计划和方案,并检查、督促落实;参加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的设计审查、竣工验收工作,使其符合安全技术要求。

其他管理机构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安全生产工作。第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其工作职责要以正式文件确认,在显著位置公示,并报送属地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机构。

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单位和矿山、金属冶炼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任免,应当告知政府相关主管部门。

第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全面落实本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具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建立健全并督促落实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组织制定、修订并督促落实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

(四)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五)督促、检查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六)组织实施本单位职业病防治工作,保障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

(七)依法履行本单位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以下简称“三同时”)的规定;

(八)依法设置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配足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落实本单位技术管理机构的安全职能并配备安全技术人员;

(九)组织制定、修订并实施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十)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十一)定期研究安全生产工作,向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或者股东大会报告安全生产情况;

(十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实施综合管理,具体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或参与拟订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组织实施本单位应急救援演练;

(二)提出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和资金使用计划并组织实施;

(三)组织或者参与本单位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如实记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情况;

(四)监督指导本单位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及时排查事故隐患,检查生产、作业的安全条件,制止和纠正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督促落实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措施;

(五)监督检查本单位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工作;

(六)监督指导本单位与承包、承租、协作等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督促检查其履行安全生产职责;

(七)参与研究并组织落实本单位职业危害预防和职业病防治措施;

(八)监督本单位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发放、使用和管理工作,监督、检查从业人员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九)负责本单位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管理;

(十)依法组织或参与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配合政府部门事故调查组调查处理生产安全事故,负责事故情况统计、分析和报告,协助有关部门制定事故预防措施并监督执行;

(十一)提出改进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建议,督促落实本单位安全生产整改措施;

(十二)其他安全生产管理职责。

第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作出下列涉及安全生产的经营决策,要听取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意见。

(一)安全投入计划;

(二)建设项目计划;

(三)重大设备、设施换代更新计划;

(四)重大生产工艺流程改变计划;

(五)生产经营布局调整措施;

(六)生产经营场所、项目、设备的发包或出租计划等。生产经营单位要支持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履行管理职责,保障其工作条件。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8

人员的待遇一般不低于同级同职其他岗位管理人员的待遇。鼓励生产经营单位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发放安全生产管理岗位风险津贴。

第三章 规章制度

第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涵盖全体人员、全部工作岗位、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主要负责人、其他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生产车间(区队)负责人、生产班组负责人和各岗位人员等全体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和奖惩机制,每年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监督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从业人员奖惩、职务调整、收入分配等的重要依据。

第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据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制定涵盖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全范围、全过程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

(一)安全生产例会制度;

(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制度;

(三)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四)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五)较大危险因素生产经营场所、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制度;

(六)危险作业管理制度;

(七)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

(八)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作业现场带班制度;

(九)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和使用管理制度;

(十)安全生产承诺制度;

(十一)安全生产奖惩制度;

(十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十三)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及安全生产费用提取、管理和使用制度;

(十四)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管理制度;

(十五)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十六)危险物品和重大危险源检测、监控、管理制度;(十七)应急预案管理和演练制度;(十八)安全生产档案管理制度;(十九)安全生产举报制度;(二十)其他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第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各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程包括设备安全管理要求、设备安全技术要求、周边环境要求、操作步骤、异常情况处理和注意事项等。

第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成员要轮流现场带班,加强对重点部位、危险岗位的检查巡视,及时发现、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督促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矿山企业要有矿领导带班,并与工人同时下井、同时升井。生产经营单位要建立健全领导现场带班档案。

第二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签订的劳动合同及与劳务派遣单位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应当载明从业人员的劳动保10

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等事项。不得以任何形式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减轻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当承担的责任。使用劳务派遣人员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劳务派遣人员纳入本单位从业人员统一管理,履行安全生产保障责任。

第四章 物质资金

第二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提取、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制定安全生产资金使用计划和财务预算,建立专门的安全生产资金使用台账。安全生产费用用于下列事项:

(一)安全技术措施工程建设;

(二)安全设备、设施、工艺更新和维护;

(三)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

(四)重大危险源监控和事故隐患整改;

(五)安全生产风险辨识、评估和标准化建设;

(六)劳动防护用品配备与更新;

(七)安全生产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

(八)安全设施、特种设备等设备设施的检测检验;

(九)参加安全生产责任保险;

(十)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应急设备装备和救援物资配备及应急演练;

(十一)聘请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安全生产咨询、评价等;

(十二)其他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

第二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规定,明确本单位各岗位从业人员配备劳动防护用品的种类和型号,定期为从业人员无偿提供和更新符合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督促、检查、教育从业人员正确佩戴和使用。建立劳动防护用品管理档案,如实记录购买和发放劳动防护用品的情况。劳动防护用品不得以货币或者其他物品替代。

第二十三条 本市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推动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和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道路运输单位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鼓励其他生产经营单位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参加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生产经营单位,按照相关规定不再缴存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

第五章 培训教育

第二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并进行考核。建立从业人员培训教育档案,如实记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时间、内容、参加人员以及考核结果等情况,并由从业人员和考核人员签名。考核不合格,不得上岗作业。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对象包括劳务派遣人员和实习生。

第二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初次培训不少于32学时,每年再培训不少于12学时。其中,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和矿山、金属冶炼单位初次培训不少于48学时,每年再培训不少于16学时。

(二)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岗前培训不少于24学时,每年再培训不少于8小时。其中,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和矿山、金属冶炼单位岗前培训不少于72学时,每年再培训不少于20学时。

(三)换岗的、离岗6个月以上的,应当重新接受岗前安全培训。生产经营单位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使用新设备的,应当进行专门的安全生产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4学时。

第二十六条 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岗位安全操作技能;

(四)安全设备、设施、工具、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维护和保管知识;

(五)生产安全事故的防范意识和应急措施、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自救互救知识;

(六)生产安全事故案例;

(七)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和义务;

(八)安全生产其它有关内容。

第二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安全总监)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具备与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和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道路运输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安全总监)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经安全生产培训,并由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考核合格。

第二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要加强安全文化建设,营造安全氛围,确立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理念、目标和安全生产行为准则、规范,并教育、督促全体从业人员贯彻执行。

第二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法配备满足生产经营活动实际需要的特种作业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应当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书,并严格按规定的工种作业;建立特种作业人员管理档案,按要求组织参加资格复审;支持鼓励特种作业人员加强专业学习,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特种作业人员技能等级一般与工资待遇挂钩。

第六章 日常管理

第三十条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和矿山、金属冶炼、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单位,要深入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其它生产经营单位要积极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严格落实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标准,不断提升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化水平。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的生产经营单位,按照相关规定享受工伤保险费率下浮、安全生产许可证年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第三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预防控制体系,开展本单位生产经营场所的安全风险辨识,制定安全风险清单和事故预防措施,进行安全风险警示和风险防控工作,加强重大危险源及重点部位、重点岗位的动态监控。

第三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按照要求建立“一企一标准、一岗一清单”,定期14

排查事故隐患,发现隐患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和监控措施,并设置警戒标志;存在现实危险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必须立即停止使用相关设备设施,从危险区域撤出所有人员,并制定隐患治理方案,落实整改措施、责任人、资金、时限和预案,确保隐患按期治理和治理期间的安全。事故隐患消除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验收。暂停使用的相关装置、设备、设施未经验收合格,不得投入使用。

第三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要求组织开展事故隐患排查:

(一)从业人员作业前应当排查本岗位设备设施、安全防护装置、防护用具、周边环境等方面的事故隐患;

(二)班组、车间等基层作业单位应当经常排查相关设备设施、作业场所以及从业人员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等方面的事故隐患;

(三)工艺、技术、设备等部门应当及时排查生产工艺、技术、设备设施、季节性影响因素等方面的事故隐患;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及时组织安全生产检查,全面排查岗位职责、人员设置、设备性能、制度措施、安全投入等方面的事故隐患,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认真组织落实。

第三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按照要求使用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如实记录隐患排查时间、类型、位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治理措施及整改情况等内容,并每月向从业人员通报。发现非本单位原因造成的事故隐患,或者无法及时消

除并可能危及公共安全的重大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向所在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相关行业、领域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本单位可能存在的重大事故隐患作出认定。重大事故隐患消除前,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向从业人员公示事故隐患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应急措施。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结束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开展治理效果评估并形成报告备查。

第三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对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要实施全过程管理,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保证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和设施符合相关标准规范。同时落实以下要求:

(一)综合分析建设项目的安全生产条件和设施,全面辨识安全风险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编制资金投入和使用计划,依法科学确定施工工期;

(二)依法申请办理土地使用和规划许可,确保建设项目选址符合规划要求;

(三)勘察单位的勘察深度应当保证满足建设项目设计、施工需要,为建设项目设计、施工提供全面详细准确的基础数据;

(四)设计单位应当严格按照设计规范编制安全设施与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设计文件,充分考虑可能影响安全与职业危害的因素,加大安全系数,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对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负责;

(五)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批准的安全设施与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施工图纸和设计要求施工,选用质量合格的材料和设备等,并对工程质量负责;

(六)监理单位依法履行监理职责,严格审定参建单位和人员的资质、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方案等,加大对隐蔽工程的监理力度,监督安全设施与职业病防护设施严格按照设计进行施工并投入使用;

(七)在生产设备调试阶段,应同时组织安全设施与职业病防护设施调试;组织项目验收时,应同时严格验收安全设施与职业病防护设施建设情况;

(八)按规定将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与职业病防护设施等相关资料存档,并长期保存。

矿山、金属冶炼和用于生产、储存、装卸危险物品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应按规定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预评价、设计、验收评价,并向政府部门申请设计审查;前款规定以外其他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应由建设单位按规定组织综合分析、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分别形成报告备查。

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按规定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预评价、设计、控制效果评价,由建设单位分别组织专家评审,并按职业病危害程度向政府部门申请备案或审查。

第三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定期检测、评估,实施动态监控,制定重大危险源与属地政府“一对一”的应急预案,将应急措施告知作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并定期演练。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半年向所在地(区)或者按隶属关系向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监控及安全措施、应急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时报告新产生的重大危险源,并依法实施相关管理措施。

第三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粉尘爆炸危险的厂房,要按照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及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建设,与周围生产生活设施保持规定的安全距离。按照规定设计、安装通风除尘系统或者采取其他有效的除尘措施,落实禁止明火、防雷、防静电、泄爆等安全措施,定期清理粉尘,检测密闭空间和通风管道的粉尘浓度。

第三十八条 存在油气储罐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及设计文件要求,划定油气罐区并设置明显的标识和必要的围挡,并对进入罐区的机动车辆和非本单位人员进行登记。

油气储罐变更设计存储物质的,生产经营单位要组织安全论证并形成报告。油气储罐运行中的温度、压力、液位必须符合设计控制指标,确保安全切断装置和报警系统处于正常适用状态,油气罐区使用的照明、电气设施、设备、器材必须符合防爆要求。

第三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爆破、挖掘、吊装、高处悬吊、有限空间、危险物品使用、危险装置设备试生产、危险场所动火、建筑物或构筑物拆除以及涉及重大危险源、油气管道、有毒有害物、临近高压输电线路等危险作业,要按规定建立审批制度,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落实各项安全措施。

(一)进行安全风险识别和评估,制定作业方案、安全操作规程、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装备,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18

识,设置作业现场警戒区域,确认现场作业条件符合安全作业要求;

(二)按批准权限由相关负责人现场带班,确定专人统一进行现场作业指挥,由专人进行现场看护或监督,由专业人员实施作业。严格落实相关法规、规定对现场指挥、看护、监督等人员的培训、资格等要求;

(三)作业方案应经本单位技术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负责人审查同意后方可实施。现场技术人员应当在危险作业前向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并经双方签字确认;

(四)作业人员身体条件应当符合作业要求,正确穿戴劳动防护用品,使用符合安全要求的作业工具和设备,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五)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应当立即停止作业、撤出作业人员,启动应急预案。

生产经营单位委托其他单位进行危险作业的,应当查验其相关资质,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作业前告知其作业现场存在的危险因素和防范措施。

第四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要设定专人对本单位危险物品的经营、储存和使用实施分类管理,加强安全提示,明确安全管理要求,完善防火防爆措施,并严格组织落实。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通过合法渠道,从有资质的单位购买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危险物品;不得向不具备相应资质和安全生产条件的单位销售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危险物品。

第四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要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对涉及安全的设施、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检测,如实记录安全设

施、设备的维护、保养、检测情况,并由相关人员签字。在安全设施、设备明显位置设置安全标识,明确管理责任人和安全要求。

生产经营单位要积极推进安全生产技术进步,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并及时掌握其安全技术特性,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完善安全操作规程。

生产经营单位要按照规定及时淘汰不符合有关安全标准、性能落后、安全性能低下、职业危害严重、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技术、工艺和安全防护设施设备。

生产经营单位使用的危险物品容器、运输工具以及涉及人身安全、危险性较大的海洋石油开采特种设备和矿山井下特种设备,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专业生产单位生产,经有资质的机构检测、检验合格,取得安全使用证或者安全标志,方可投入使用。

第四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出租的,要履行下列安全生产管理职责:

(一)查验承包、承租单位的生产经营范围、资质和有关人员资格;

(二)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向承包、承租单位书面告知发包项目、出租场所的基本情况和安全生产要求;

(三)统一协调管理承包、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

(四)定期检查承包、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两个以上生产经营单位在同一作业区域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危及对方生产安全的,应当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20

确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和应当采取的安全措施,并指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检查和协调。

安全生产管理协议,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一)双方安全生产职责、各自管理的区域范围;

(二)作业场所、设备设施安全生产管理;

(三)作业人员安全生产管理;

(四)在安全生产方面各自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五)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

(六)安全生产事故报告、配合调查处理的约定;

(七)安全生产管理奖惩等其他应当约定的内容。第四十三条 生产、经营、储存区域和员工宿舍的安全距离、安全出口数量、安全疏散距离、疏散门及疏散通道宽度、安全标识设置,应当符合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禁止锁闭、封堵安全出口。

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商店和仓库周边的安全防护应当符合有关规定,不得与员工宿舍在同一座建筑物内,并与员工宿舍保持规定的安全距离。

第四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要在显著位置公布本单位安全生产组织架构以及主要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岗位操作规程、应急处置流程、安全防范措施等。通过向从业人员发放告知卡、进行安全技术交底等方式,详细说明存在安全生产风险岗位的主要危险因素、危害后果、安全操作要点、防范措施以及应急措施等。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

第四十五条 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申报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进行定期检测和日常监测,完善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确保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强度和浓度符合国家标准。

生产经营单位要做好职业健康监护工作,为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从业人员配备符合相关标准的防护用品,督促其正确佩戴和使用。按照有关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将检查结果书面告知从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生产经营单位承担。

第七章 应急管理和事故报告

第四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危险源状况、危险性分析情况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特点,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生产经营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制定和落实专项应急预案和岗位应急处置方案,并使相关岗位人员熟练掌握。

第四十七条 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单位和中型规模以上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专家对本单位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评审。评审应当形成书面纪要并附有专家名单。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论证。

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经评审或者论证后,由主要负责人22

签署公布,并按规定向相关部门申请备案。

第四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的事故预防重点,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应急演练结束后,及时修改完善应急预案。

第四十九条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和矿山、金属冶炼、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建筑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器材及装备。不具备单独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规模较小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指定兼职应急救援人员。

第五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在规定时限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

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瞒报、谎报、迟报事故,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

报告事故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单位;

(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三)事故的简要经过;

(四)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五)已经采取的措施;

(六)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第五十一条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在保障救援人员安全的情况下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或引发次生事故,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及时将受伤人员送往医疗机构救治,并先行垫付医疗费用。

第五十二条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全力配合政府部门做好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及时全面落实事故调查报告提出的整改措施。对本单位发生的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生产经营单位要全面查找问题,深刻分析事故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安全管理,及时消除事故隐患,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

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办公室

篇3:北京市消防安全责任监督管理办法

一年一度的春运, 就像一场人口大迁徙, 再拥挤也挡不住人们回家的路。2013年1月15日, 北京市春运的前一天, 本刊记者特走访了北京西站消防监督处 (简称西站消防处) , 深入到管理现场, 了解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以及在即将到来的春运特殊时期, 西站消防处又将如何让旅客携“平安”踏上回家之路呢?

因地制宜实行“门前三包”制度

1997年北京西站建成通车, 随后北京西站消防监督科 (简称西站消防科) 成立。15年后的2012年10月12日, 西站消防科提升为正处级单位, 更名为北京西站消防监督处。西站消防处李兴华处长告诉记者, 之前西站消防科就5个人, 现在升为西站消防处后, 目前人员扩充到9人, 人员虽然增加了, 但随着西站每年递增的客流量, 西站消防处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日趋艰巨, 而且北京西站人员密集、客流量大, 消防安全工作存在动态隐患多、辖区管界交叉、铁路与地方共用消防设施, 管理难度大等特点。

当记者问到面对这么复杂的消防安全工作, 西站消防处有没有采取特别的管理方式时, 李处长说:“在我们的重点管辖范围——出站口系统, 很多旅客出站的时候都抽烟, 我们的监管人员又不能时刻都在那, 怎么办呢?我们就因地制宜, 想了一个办法。地下市场有商户, 商户是固定的, 都归我们管理, 我们就实行了商户‘门前三包’制度, 督促社会单位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比如说一个旅客叼根烟, 问这东西多少钱时, 商户就会主动地劝解旅客。通过每个摊位上的1个人甚至2个人, 地下市场独立生产经营的59家商户, 再加上保安, 有100多人可以制止旅客吸烟。这样, 就可以大大降低火灾的发生几率。”

找到好方法, 西站消防处印发了《北京西站地下出站系统商户实施消防安全门前三包制度的通知》, 具体内容包括:出站系统各商户对本单位经营范围内及门前一定区域内的消防安全负责, 有义务制止过往旅客在责任区内吸烟的行为;各商户要积极清理责任区内的可燃物, 严禁在非经营区域摆放货物或摆摊经营;各商户要在责任区内结合自身情况开展消防安全宣传工作, 可采取LED屏滚动播出消防安全提示, 悬挂消防安全宣传横幅等形式。据了解, 在日常的监督检查中, 西站消防处监督人员会重点对单位落实制度情况进行督查, 发现违反制度的单位, 将依法处罚。

到底“门前三包”能否真的“三包”, 是否效果如西站消防处的同志说得那么好?采访当天, 记者在西站消防处李昊轩和董洋两位参谋的带领下, 来到北京西站地下出站口, 采访了位于西站地下出站系统附近的北京西站文化市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吴明。

据吴明介绍, 地下市场面积为7 000多m2, 商户有150家。主要经营电话卡、邮票、钱币、百货、服装等。“我们在这里已经经营了10多年了, 大家都知道, 西站就是首都的一个窗口, 不要说着火, 冒烟都会成为一个社会话题, 都可能引起相当大的影响, 所以我们对于消防认识得很深刻。”吴明说。“自从西站消防处实行了商户‘门前三包’制度后, 对市场的管理有什么变化吗?”记者问到。“因为地下市场这块区域吸烟比较严重, 大家对公共场所不能吸烟的意识还不到位。如果没有人管、去提醒, 情况就可以用肆无忌惮来形容。实行了商户‘门前三包’制度后, 最突出就是吸烟的人少了。因为这个责任到人、责任到户, 吸烟的现象的确有了很大的改观。”吴明补充到。

在即将离开地下市场的时候, 记者就近询问一个商户西站消防处实行商户“门前三包”制度好不好时, 这位名叫周丹丹的女商户带着腼腆的笑容说, “如果有抽烟的我就去及时制止, 我会说‘对不起, 这里禁止吸烟’, 一般人都还是配合的。实行了‘门前三包’制度后, 地下市场有了一个更加安全的消防环境, 而且地面也不脏了。”

全员培训 人人关注消防

为了保证北京西站所辖区域的消防安全, 仅仅依靠西站消防处的9位同志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西站消防处将消防安全培训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谈到人员培训的时候, 李处长说:“为确保春运安全, 结合公安部‘除火患, 保平安’冬春专项行动工作部署, 1月份我们给全地区各家商户进行了培训, 共有100多人参加, 包括派出所等职能部门的人员。我们邀请专家上午讲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 让商户明白应该遵守哪些与消防相关的法律法规。下午进行的是消防技能方面的培训, 比如说发生火灾, 消防器材怎么用等方面的消防安全知识, 提高了各单位员工的火灾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突能力, 增强了社会面火灾防控的群防群治力量。

在采访位于西站地下出站系统附近的北京西站文化市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吴明时, 也谈到消防安全培训的问题。他说:“西站消防处曾特意联系了北京消防总队培训基地, 对我们的商户和管理人员进行免费培训, 教我们灭火器如何使用, 如何逃生等一些消防安全常识性的东西。”

一天三查 拉网式无缝隙

记者来到北京西站采访时, 虽然未见人潮涌动, 但北京西站消防处已经全面部署了春运期间消防安全工作。这期间, 西站消防处将对所管辖范围之内周边的所有大、中、小旅馆以及网吧、咖啡馆等场所都进行全面无缝隙的排查。

李兴华处长介绍, “我们会分组, 分工, 分任务, 全部警力投入一线进行监督检查, 并积极与西客站消防中队沟通, 对站区内部及周边进行走访、调研, 有针对性地组织站区商户和人员密集场所开展疏散逃生演练。在排查方面我们会分几种形式。首先是正常的监督检查, 即每天常态化的检查;其次是‘错时’检查。比如说娱乐场所歌厅, 白天检查没人, 那我们就得等它开门时再检查;最后是夜查, 也就是零点左右的检查, 主要是针对小旅馆、网吧等场所。这个时候人的意识是最薄弱的, 有人困了抽根烟, 随手一扔就会留下隐患。还有, 夜晚寒冷, 有些无家可归的人点火取暖, 也埋下了祸患。所以, 到时我们会加强值班监督检查, 做到‘一天三查’。”

视频+卡片 宣传有新意

在北京西站地下出站口, 记者发现正对着地下出站口有一处LED显示屏, 上面正在播放消防安全知识视频, 火灾现场的熊熊大火, 灾后的残败房屋, 吸引着路人驻足观看。李处长说:“我们就是想让旅客一进入到北京, 就能感受到北京消防宣传氛围。这个大屏幕上有商业性广告、公益广告, 现在又加上了消防知识的宣传视频。春运期间, 不管是户外还是室内, 地上还是地下, 现有的电子橱窗、LED显示屏, 我们都会做拉网式无缝隙宣传, 让旅客一出站, 一抬眼就能看见滚动播出的消防安全视频。”

通过采访, 记者还了解到, 为了全面扩大消防宣传覆盖面, 强化全民消防安全意识, 北京西站消防处依托“96119”火灾隐患举报投诉平台, 印制并下发火灾隐患举报联系卡3 000余张, 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火灾隐患排查整治, 查处市民举报投诉案件。2013年1月9日, 西站消防处与2家传媒公司进行洽谈, 并在北京西站实地查看安装多媒体电视区域, 现已初步达成安装意向。未来, 在北京西站的多个区域将会出现运用多媒体电视宣传消防安全常识和严禁携带易燃易爆危险物品乘车等, 丰富该地区的消防宣传形式。

靠什么实现“零火情”

在一个庞杂的工作环境和高压的工作状态下, 西站消防处面对人员不足是如何合理调度与工作安排呢?李处长说:“北京消防总队的官兵, 从将军到士兵工作中人人如此, 超强的政治责任感和忘我的消防事业心是我们完成各项消防保卫任务的素质基础。”然而, 话虽然简短做起来并不轻松, 自1月16日北京春运工作开始到3月6日春运结束, 40天的时间消防处全体官兵全部停休, 将始终坚持战斗在防火工作的第一线。

前面提到的带领我们走访地下出站系统消防安全管理情况的参谋董洋, 一个80后北京小伙, 就是西站消防处9位同志中的一员。他告诉记者自己已经经历了4次春运。当记者与他聊到是否喜欢这份工作时, 董洋说, “也不能单纯地说喜欢吧, 是有一种满足感。主要是在我负责的范围内, 大家都平平安安没有发生过事情, 自己内心就很踏实和平静。2006年我在离家很近的中队实习。每次出火情, 我坐在消防车上, 经过自己上学时走的那条道路, 奔赴火场去灭火, 那种感觉完全不一样, 很自豪, 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光荣的事, 但对火灾带来的财产损失感到痛惜。现在到了西站消防处, 虽然直接参加战斗的机会少了, 更多的是防患于未然。正因为自己之前参加过灭火, 所以觉得防范工作更加重要, 同时也希望为那些奔波在消防一线的战友们减少工作压力。”

据了解, 2012年北京西站消防处共检查单位1 300余次, 发现并督促单位整改消防隐患问题306件, 组织大型消防宣传活动7场, 为过往旅客及单位员工发放消防宣传材料3万8 000余份, 指导驻区单位开展消防演练27场次, 全年未发生冒烟事故, 实现了全年“零火情”的工作目标, 并连续5年获得北京市防火安全委员会授予的“先进地区”称号。

篇4:北京市消防安全责任监督管理办法

关键词:消防;重点单位;监督管理

中图分类号:D035.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043-0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发展迅速,经济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企业改制、结构调整,经济成分、经营方式趋于多样化给消防监督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一些重点单位内部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十分薄弱,火灾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进一步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增强消防监督能力,改变相对滞后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管理模式,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隐患及其火灾造成的损失,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是公安消防机构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消防监督管理工作,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加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已刻不容缓。

一、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监督难度不断加大

(一)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数量不断增多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科学、准确地界定了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以后,重点单位不仅在数量上急剧增加,行业也多样化、复杂化。但是,由于消防机构编制和体制的限制,消防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却不可能大量增加,消防监督机构日益增加的工作量和消防监督人员缺乏的矛盾逐渐加剧。虽然消防管理理论基础相同,但是各行业、各单位的规模大小、专业情况及火灾危险性不尽相同,导致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管理失误、低效,这不仅给单位带来了火灾隐患,同时,也给消防监督管理机构带来了一定监督管理上的困难。

(二)消防监督管理机构自身困惑

消防监督工作人员由于日常工作的繁重,几乎一个人承担几个人的工作量,同时,消防监督工作人员还要受理建筑防火设计审核,火灾事故调查,任务繁重,经常加班却得不到良好的收效,更别说思考改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管理机制。另外,消防监督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也有待提高。重点单位的管理涉及面广,标准多,要求严,而消防监督工作人员少,且来源多为战士考学,文化基础较差,或是地方大学生新入伍,业务知识、协调能力又比较欠缺,工作的繁忙使他们几乎无暇顾及新的知识技能学习和思考改善消防安全重點管理,导致消防监督检查过程中出现监督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出现。

二、消防安全监督管理中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消防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健全,各单位“自主管理、自我负责”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已经明显加强,对抓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有明显改善。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有一些重点单位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消防安全管理,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灭火应急疏散预案只是存在形式而缺乏真正的组织教育和应急演练等等,所以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难点问题。

(一)重经济效益,轻消防安全管理

通过各级公安消防机构的大力宣传教育,单位对做好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有质的飞跃,自觉性、主动性较以往也明显增强,但是,相当一部分单位对消防工作仍然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没有把消防安全工作同生产、经营、管理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一些企业单位领导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很少重视消防安全管理,对单位的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的管理置之脑后,从不过问,对年久失修的消防设备的更换也不够重视。消防机构检查出来的火灾隐患,需要花钱整改的也一拖再拖,以至于火灾隐患不能及时消除。另外,由于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注重长远的企业消防安全管理,单位对消防安全负责人及职工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不能引起重视,对消防安全检查和消防安全巡查及违章行为的查处等经常性工作也不能很好的落实。

(二)制度不健全,消防基础业务流于形式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的特点,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可是,实际工作中发现,大部分的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同时,规定中还明确规定了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进行每日防火巡查,并确定巡查的人员、内容、部位和频次。但是,在检查中发现,大多数的单位对防火检查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即使坚持每日巡查的,记录内容也不够详细。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而且对每名员工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消防安全培训,对新上岗和进入新岗位的员工进行岗前消防安全培训,然而大多数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没有固定的宣传场所,也不按照要求定期开展宣传培训来增强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很多消防基础业务流于形式。

(三)缺乏培训,负责消防工作的人员业务素质较低

由于单位对消防安全工作不够重视,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对消防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的形成和经营机制上的变化,消防工作被挤出了圈外,仅仅安排一些难以履行职责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人员来做消防工作。他们对消防设施的操作方法、性能不熟悉、不了解,单位为了节省开支也不对他们进行培训,导致重点单位有人管消防工作,又没有管理到位的尴尬局面。另外,由于受经营状况的影响,一些单位内部员工流动性大,每隔几个月就可能更换一次人员或岗位,新上岗的人员又不及时培训、教育,有部分员工连怎么报警、怎样使用灭火器都不会就被安排到单位消防管理工作岗位上,这不仅对本单位不负责,也给消防机构的消防监督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和压力。

三、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监督管理措施

新《消防法》颁布实施,对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确定和单位自身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等作了更加明确的规定,单位消防安全责任意识有所加强,但是也存在上述很多问题。所以,消防监督机构应该加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监督管理工作。

(一)加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培训,指导消防安全防范工作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已从多方面、多角度明确了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消防安全职责。消防监督机构也应加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有关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教育,使他们充分了解消防安全常识,掌握如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怎样开展防火巡查、如何开展消防应急演练等一系列火灾预防和应急救援工作。同时,消防机构应根据消防安全涉及面广、内容多、科技性强的特点,以岗位操作规程及操作技巧为主要内容,把消防科普知识和消防安全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单位有关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操作规范化。消防监督机构应严格要求重点工程、重点岗位的人员,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并统一考核发放资格证,要求其持证上岗。消防监督管理不是静止的,是动态的,一次火灾隐患的消除并不意味着无限期的安全,只有每天的防火巡查、定期的防火检查,并及时消除火灾隐患才能真正起到火灾预防的作用。所以,消防监督机构还应该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指导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二)强化责任意识,促进重点单位防火安全管理

虽然消防机构对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确认、检查、备案后,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明确了各级负责消防安全的管理人员的职责,但是,在实践工作中,管理人员对防火工作重视程度还不够,平时嘴上说得多,形式做得好,行动跟不上,落实不到位,没有把防火工作真正列入议事日程之中。消防監督检查机构要加强监督,强化单位自身的责任意识,明确单位本身是消防安全工作的责任主体。同时,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要把消防工作列为本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列入全年工作的议事日程,树立安全出效益的思想观念。消防监督管理机构督促单位建立健全消防安全责任制度,重点单位也应根据本单位各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工作范围,确定各部门的负责人为该责任区的消防安全责任人。责任意识的增强可以促进重点单位的防火安全管理,促使单位领导对本单位消防安全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和科学的管理方法。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单位管理水平

总结以往的重点单位火灾事故经验教训,很多火灾是由于领导、管理者和职工群众思想麻痹,重视不够,疏于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松散,又不懂消防规章制度及初期火灾的正确扑救方法而造成的。由于单位平实缺乏消防安全培训和应急疏散演练,当火灾发生后,有不少人缺乏起码的消防安全常识,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扑灭初期火灾,甚至不会逃生自救,导致发生严重的火灾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所以,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监督管理工作应注重监督“人”的工作,落实到每一个责任人。领导消防安全责任意识的树立,消防安全责任制度的落实,人员培训、模拟演练的开展等一系列以人为本管理的巩固和加强在消防监督机构对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管理过程中非常必要,也是消除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火灾隐患的有效途径。消防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和重点单位都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每一个人的消防安全意识,时刻注意消除火灾隐患,提高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管理水平。

(四)借助社会力量,促使消防工作社会化

消防监督管理机构只靠自身的监督管理还不够,而且要督促、监督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内部建立管理自主、隐患自除、责任自负的消防管理长效机制,同时,结合社会各界力量,使消防监督管理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形成群众参与的社会化消防安全管理体系。消防中队可以组织战斗员去消防安全重点实地消防灭火救援演练,从而引起单位员工视觉和感官上的共鸣,以至促使单位领导和员工平常注重本部门的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加强自身消防安全意识,形成消防安全大家管、责任大家负的一种良好消防安全环境。另外,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多样的宣传载体进行社会化消防安全知识宣传,增强社会群众消防安全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把消防安全隐患消除在平时。

(五)转变观念,建立监督管理新机制

以前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监督管理是消防监督人员与被监督单位是一对一的管理模式,由于消防监督员长期充当被管理单位的消防管理人员的角色,造成了监督不到位,走过场重形式,责任不清,职责不明。要想监督管理好重点单位的消防工作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单位消防安全责任有单位自己承担并履行好相应的管理职责,而且新《消防法》的颁布实施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也要求单位认真落实责任,自我管理,自我承诺,责任自负。消防监督管理机构要求单位认真贯彻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签订责任状的同时,单位也始终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消防安全管理,严格落实防火检查、巡查制度及应急救援预案演练和火灾隐患的整改制度,做到消防安全工作始终保证有人管理、有人负责、有人监督的良好局面,所以,消防机构和被监督单位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把消防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

结束语:加强重点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仅靠公安消防机构的监督检查是远远不够的,最主要的是应加强单位自身防范能力。消防监督管理机构应督促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建立健全相关消防安全机制及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相关制度的落实和实施,积极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及组织应急救援疏散演练,合理分配消防管理人员和认真落实相关责任制度。消防监督管理机构和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共同努力才能消除重大火灾隐患、有效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

作者单位:曲靖市麒麟区公安消防大队

作者简介:李志军(1983— ),男,河南周口人,曲靖市麒麟区公安消防大队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生。胡伟(1982— ),男,云南曲靖人,曲靖市麒麟区公安消防大队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袁伟明.改进消防重点单位管理模式的思考[J].山东消防,2003,11.

[2]张镇宇.重点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河南消防,2003,7.

[3]朱献飞.重点单位消防监管现状与对策[J].浙江消防,1999,10.

[4]李国敏.浅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监督标准[J].云南消防,2001,4.

篇5:北京市消防安全责任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适应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新要求,结合首都食品安全的特点,不断加强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推进其一体化、制度化、程序化的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执法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是本市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本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基本要求。根本目标是通过对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依法采取科学、高效的监督管理措施,保障首都食品安全。

第三条 在本市从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应严格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以下简称“监管”),是指本市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相关事权划分,依法对所辖行政区域内的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活动采取监督检查、安全监测、违法案件查处等方式进行行政管理的活动。

第五条 本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一)分级分类原则。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信用等级和所生产经营食品的风险程度,将生产经营者进行动态区分,通过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实现新体制下食品安全监管的精确化、精细化和精致化目标。

(二)分区分责原则。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事权确权原则,将监管责任属地化,通过建立快速反应与查处机制实现新体制下食品安全监管的一体化、无缝隙化和责任量化目标。

(三)区域联动原则。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所辖行政区域特点,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按地理位臵相近划分为若干个区域联动协作组,通过建立执法力量联动机制实现新体制下食品安全监管的机动化、集约化和效能化目标。

(四)过程记录原则。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严格遵守执法程序及本办法规定标准化操作流程,通过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实现新体制下食品安全监管的规范化、痕迹化和可追溯化目标。

第二章 分级分类监管的原则与办法

第一节 一般性要求

第六条 本市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及其生产经营活动实行分级分类监管。

第七条 本办法所称的分级分类监管,是指将食品按风险程度分为不同类别,并结合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信用度等因素,对其实施分级动态管理的活动。

分级分类监管遵循风险分析、动态评定、效能监管的原则。

第八条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北京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用体系建设管理办法》及《北京市食品风险分类监管目录》,指导和检查全市食品生产经营者分级分类监督管理工作。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北京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用体系建设管理办法》和《北京市食品风险分类监管目录》对所辖行政区域内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综合评定后确定分级监管目录,并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节 分级分类监管及措施

第九条 本市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分为三个监管级别。一级监管是针对从事《北京市食品风险分类监管目录》涉及的中等及以下风险食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无不良信息归集记录的生产经营者进行的监管。

二级监管是针对从事《北京市食品风险分类监管目录》涉及的中等及以下风险食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信用分级评定为一级失信的生产经营者;或者是针对从事《北京市食品风险分类监管目录》涉及的中等以上风险食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无不良信息被归集的生产经营者进行的监管活动。

三级监管是针对从事《北京市食品分类监管目录》涉及的中等以上风险食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信用分级评定为一级失信的生产经营者进行的监管活动。

信用分级评定为二级以上(含)失信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监督管理活动按照《北京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用体系建设管理办法》规定的信用约束措施执行。

第十条 本市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分类监管以《北京市食品风险分类监管目录》为主要依据。《北京市食品风险分类监管目录》以安全风险分析为基本出发点制定,具体考虑以下因素:

(一)上一日常监测数据;

(二)上一风险监测数据;

(三)消费者群体规模;

(四)特殊人群的影响度;

(五)致害程度;

(六)召回情况;

(七)被投诉举报情况;

(八)其他因素。

第十一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管级别评定工作按进行,原则上每年12月底进行重新评定。生产经营者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或新增高风险类食品可即时评定并调整监管级别。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评定的级别进行相应的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 实施三级监管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确定检查频次,每专项检查不少于一次,全项目检查不少于一次。第十三条 实施二级监管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由区县或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确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检查频次,每专项检查不少于一次,每两年全项目检查不少于一次。

第十四条 实施一级监管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由区县或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确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检查频次,每两年专项检查不少于一次,每四年全项目检查不少于一次。

第十五条 区县或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食品生产经营者取得相关许可后半年内组织开展一次全项目检查。

第十六条 本市对食品生产者、全市性及区域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实施三级监管。

本市餐饮服务提供者的分级分类评定工作按《北京市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日常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进行,但应对照本办法的相应监管措施实行监管。

第三章 监督检查 第一节 一般性要求

第十七条 本市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实施的监督检查种类主要包括全项目检查、飞行检查、专项检查、跟踪检查及保障检查。

全项目检查是指按照《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条款指南》逐条开展的监督检查。

飞行检查是指根据监管工作需要,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开展的突击性有因检查。专项检查是指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开展的有侧重的监督检查或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开展的专项整治活动。

跟踪检查是指对食品生产经营者有关问题的整改措施与整改效果的复核性检查。

保障检查是指在本市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中对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开展的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编制本市食品监督检查计划,确定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并监督实施。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根据市级监督检查计划及所辖行政区域特点,编制本区域监督检查计划,确定检查频次和覆盖率。

第十九条 凡涉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市政府部署的专项检查、市政府各执法部门的综合监督检查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统一部署协调。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根据所辖行政区域特点及监管实际启动相应级别的专项检查;并根据检查中发现的共性问题、突出问题,结合本行政区域的监管实际,制定加强监管的措施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条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风险隐患,应当及时向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相关处室报告。

第二十一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根据事权划分,要求以下食品生产经营者应按报送《北京市食品生产经营者自查报告》。报告内容格式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统一制定。

(一)食品生产企业;

(二)大型餐饮企业及连锁企业总部;

(三)连锁商场(超市)集团总部;

(四)大型食品集中交易市场主办单位;

(五)大型食品物流配送企业;

(六)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

(七)其他。

第二十二条 本市对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食品贮存、运输和装卸的专业仓储、物流企业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实施严格监管。

第二节 检查要求

第二十三条 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实施监督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

检查过程中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执法人员应当保守秘密。

第二十四条 执法人员应按照《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条款指南》的内容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开展全项目检查、专项检查、跟踪检查及保障检查,如实填写检查记录表格,记录监督检查结果;飞行检查应填写《现场检查笔录》,必要时制作《询问调查笔录》。

执法人员应当就检查情况与被检查者交换意见,监督检查结论由执法人员和被检查者或其授权的人员签字。被检查者对检查结果有异议的,可以签署异议;拒绝签字的,由监督检查人员书面记录后存档。

第二十五条 对监督检查现场发现的违法行为,执法人员应当依法收集与案件有关的证据,制作《现场检查笔录》及《询问调查笔录》,并按照相关程序规定进行立案查处。

根据事权划分,需要移交稽查部门的,按程序将相关证据及笔录进行移交;对符合当场行政处罚条件的,应依法做出当场行政处罚。

第二十六条 监督检查中发现符合国家及本市关于食品药品行政指导相关规定情形的,应当给予行政指导。

提出整改要求后当事人即能改正的,责令其立即改正;不能立即改正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在改正期限后进行跟踪检查。

第二十七条 执法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必要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一)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和其他有关资料;

(二)查封、扣押相关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三)先行登记保存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证据;

(四)对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快速检验或抽样检验。第二十八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内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管档案,一证一档。监管档案由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组成,纸质档案应当包括以下材料:

(一)营业执照副本、生产经营者身份证明复印件;

(二)行政许可材料复印件;

(三)监督检查记录;

(四)安全监测相关材料;

(五)投诉举报及处理结果记录;

(六)违法违规行为处理记录;

(七)召回或停止生产经营记录;

(八)食品安全承诺书;

(九)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十)《北京市食品生产经营者自查报告》;

(十一)分类分级评价及调整材料;

(十二)其他。

上述相关信息应当录入电子监管信息系统并定期更新,确保及时、准确。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所称的飞行检查包括国家及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启动的飞行检查。

飞行检查原则上不得组织被检查者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执法人员参与检查;原则上不得提前通知被检查者,但应在检查时出示文件或说明来意。

第三十条 保障检查按《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规范(试行)》规定开展。

保障期间,原则上以保障检查工作为主,不再进行全项目检查、专项检查,飞行检查及跟踪检查除外;保障结束后,恢复常态监管。

第三十一条 区县或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根据有关规定将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督检查情况纳入信用监管体系,并及时更新数据。

第三节 检查重点

第三十二条 对食品生产者的监督检查重点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行政许可情况;

(二)厂区环境情况;

(三)原辅料库和原辅料采购查验情况;

(四)生产车间和生产过程控制情况;

(五)成品库、成品管理和出入库记录情况;

(六)化验室检查情况;

(七)食品标识标签情况;

(八)从业人员健康及培训情况;

(九)食品安全处臵和食品召回等制度制定和执行情况;

(十)违法行为与整改情况;

(十一)其他。

第三十三条 对食品经营者的监督检查重点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行政许可情况;

(二)从业人员健康及培训情况;

(三)经营条件、设备设施情况;

(四)采购验收及购销台帐建立情况;

(五)储存、运输与配送中对食品外观、包装标识、保质期等检查的情况;

(六)产品退市的情况;

(七)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庙会、游园会的举办者食品安全义务履行情况;

(八)互联网经营者的义务履行情况;

(九)其他。

第三十四条 对食品现场制售者的监督检查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行政许可情况;

(二)现场环境、条件情况;

(三)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安全专管员、信息公示等制度建立情况;

(四)从业人员健康及培训情况;

(五)进货查验情况;

(六)食品添加剂、食用油、食品质量管理和不合格品处理等台帐记录情况;

(七)其他。

第三十五条 对餐饮服务提供者的监督检查重点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行政许可情况;

(二)从业人员健康及培训情况;

(三)操作环境的卫生清洁情况;

(四)设施设备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情况;

(五)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和索票索证制度及执行情况;

(六)食品原料、半成品、成品、食品添加剂贮存情况;

(七)食品加工情况;

(八)餐饮用具清洗、消毒、保洁情况;

(九)用水情况;

(十)加工用水符合要求情况;

(十一)其他。

第三十六条 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未取得相关许可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立案查处,依法取缔;

(二)收集实际经营者的身份证明;

(三)具有办理相关许可条件的,督促其在合理时限内办理许可;

(四)建立无证商户经营台账,填写商户的具体位臵;

(五)取缔无效的定期检查,协调街道办事处等各部门处理并做好记录。

第四章 食品安全监测 第一节 分类及定义

第三十七条 本市食品安全监测工作包括监督抽检、风险监测、快速检测。

监督抽检是指,依法对本市范围内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有预定目标、有详细计划、有统计学分析意义的抽样、检验,并对抽检结果进行公布和处理的活动。

风险监测是指,对高风险食品的高风险项目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评估的活动。

快速检测是指,利用便携式检测设备、移动实验设备等,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对食品安全初步做出判定的活动。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所称的定量分析方法是指以实验室检验为基本途径,检验结果可以用数量进行描述,并且依法可以作为行政处罚依据的食品安全监测方法。

定性分析方法是指借助各种经认定的检验工具、仪器,检验结果以“是”或“否”进行描述,并且不能作为行政处罚依据的食品安全监测方法。

第三十九条 本市风险监测工作包括常规风险监测、专项风险监测和临时性风险监测。

常规风险监测是指,结合国家食药总局安排的风险监测任务,根据本市特点,按照风险监测项目的确定因素,结合历年食品安全统一监测、专项整治、突发事件处臵、消费者投诉举报、动态信息监控等涉及的高风险食品及指标,确定常规风险监测内容的活动。

专项风险监测是指,针对乳制品、白酒、婴幼儿食品等重点食品、传统节日食品(粽子、月饼)、重要节日(元旦、春节、国庆)、大型会议(两会)期间等特殊食品类别或特殊时期食品进行重点监控的要求,确定监测内容的活动。

临时性风险监测是指,针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以及上级部门交办的临时性监测任务,为突发事件的处臵和临时任务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确定监测内容的活动。

第二节 工作要求 第四十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按照《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及《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药包材、医疗器械、化妆品安全监测工作办法(试行)》的规定要求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

第四十一条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根据所辖行政区特点,结合全市快检计划,对合格率较低、风险较高的食品,制定《区县局(食药所)食品快速检测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快速检测工作应由执法人员完成。

第四十二条 执法人员在配合检验人员抽样时,应对被抽检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开展专项检查,填写检查记录表格。

第四十三条 在抽检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行为,应按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进行处理。

第四十四条 监督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食品应按法定程序立案查处;追溯不合格食品来源,对被抽检单位供货商或生产厂家进行立案查处。对监督抽检不合格食品生产企业,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督促其立即整改并监督其整改情况。

供货商为本市但不属于本辖区职责范围的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相关处室统一指定管辖;供货商为本市生产企业的,及时将生产企业涉嫌存在违法行为线索移送企业所在地的区县或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同时将不合格报告移交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相关处室;供货商或生产企业为外埠的,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相关处室统一通报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第四十五条 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技术机构应根据风险监测结果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或毒理学资料等开展技术评估,按照有利于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原则出具评估意见和风险控制建议,为执法部门确定监控重点、开展专项检查、发布风险预警信息、实施市场控制提供决策依据。

第四十六条 快速检测中发现的不合格食品,应采取临时控制措施,抽样送法定检验机构检验;快速检测结果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检验机构检验合格的,应及时解除临时控制措施;不合格的,按本办法第四十七条处理。

第四十七条 食品安全监测信息的发布应按照国家及本市有关规定执行,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未经授权不得擅自对外发布不合格食品信息。

第五章 违法行为查处

第四十八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主动稽查机制,鼓励执法人员在日常监管工作中积极主动发现、查处违法行为。

第四十九条 主动稽查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风险预判原则。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对所辖区域内具有一定风险度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不定期的开展关键项目的有因检查;或对已有的案件线索查找共性,进行风险预判,必要时组织专项检查,主动查处违法行为。

(二)快速反应与查处原则。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对媒体曝光的、互联网监控的及其他方式发现的违法行为线索快速反应,主动查处违法行为。

第五十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行刑衔接工作制度,做到违法必究,有案必移。

第六章 责令召回、停止经营与收回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所称责令召回是指,食品生产者应按照规定程序采取一定的措施,从市场上收回已经售出的、有证据证明已经危害或者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不合格食品,并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而未采取的,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责令并监督其采取措施的行为。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所称责令停止经营是指,食品经营者应按照相关规定应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而未停止的,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责令并监督其采取措施的行为。

第五十三条 责令收回是指,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程序从市场上收回已经售出的、因经营者自身原因造成危害或者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不合格食品,并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而未采取的,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责令并监督其采取措施的行为。

第五十四条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过食品安全监督抽检、风险监测、案件稽查、消费者投诉等途径发现不合格食品,应统一在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门户网站发布相关信息,通知食品生产经营者停止经营、召回或收回不合格食品,采取相关措施消除食品安全风险。

第五十五条 停止经营、召回或收回信息发布3日后,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停止经营、召回或收回不合格食品而未采取相应措施的,必须立即责令其停止经营,召回或收回不合格食品,追查不合格食品的流向和产生的原因。

第五十六条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召回或收回、停止经营不合格食品的,应制作并送达《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责令召回/收回通知书》、《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责令停止经营通知书》,同时对食品生产经营者予以行政指导。

第五十七条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出并送达《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责令召回/收回通知书》、《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责令停止经营通知书》后,应当在合理期限内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跟踪检查。

第五十八条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食品生产经营者停止经营、召回或收回不合格食品,食品生产经营者拒绝履行的,应当依法予以处理,进行公示。

第五十九条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召回或收回的食品实施监督销毁或者无害化处理。

现场监督人员对监督销毁或者无害化处理全过程作完整记录,签字确认后归档备查。第七章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置

第六十条 本办法所称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是指,可能或已经突然发生的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其相关产品,危害或者可能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事件。

第六十一条 本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臵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一)属地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市、区两级食品安全事件应急指挥体系,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和社会影响度,统一指挥,分级组织开展防范处臵工作。

(二)风险监测、资源共享原则。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风险监测和不良反应监测,做好预警和防范工作。密切关注国内外舆情信息,及时发现安全事件苗头,防患于未然。充分利用科学手段和技术装备,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做好食品安全事件监测、报告和处臵工作。

第六十二条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市级食品药品稽查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跨区域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协调相关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调查处理。

第六十三条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北京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臵指南》。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根据《北京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臵指南》、《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开展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臵工作。

第八章 附 则

第六十四条 本办法所称的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进入流通领域后的食用农产品。

第六十五条 本办法由市局法制处负责解释。第六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开始实施。

附件:1.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条款指南

2.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检查记录表

3.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流程图、北京市食品违法案件查处流程图

4.责令召回通知书、责令停止经营通知书、责令收回通知书

5.北京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臵指南

附件1

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条款指南

第一节 食品生产者监督检查

第一条 企业资质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生产者应当持有合法有效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在许可范围内从事食品生产。

【检查方法】查验资质 【检查条款】

0101 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是否在有效期内。1.从事食品生产应当取得食品生产许可。【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 2.未经许可不得生产食品添加剂。【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三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 3.在食品生产许可被注销后不得出厂销售食品。【检查依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

0102 食品生产许可证载明的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生产场所、生产范围等事项是否与营业执照上载明的信息一致。

0103 是否在食品生产许可的品种范围内从事食品生产活动。

1.不得未经许可机关确定食品生产许可的品种范围即出厂销售试产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十六条第二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

2.不得销售因许可检验不合格而未获许可的食品。【检查依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十七条第二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

3.许可检验食品全不合格应当注销食品生产许可或停止销售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十七条第三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

4.不得超出许可的品种范围生产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三十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

0104 是否按规定报告或者备案。

1.生产条件发生变化的,不符合食品生产要求的,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区县局或直属分局报告。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五条、《食品安全法》八十五条

2.对委托生产食品的,受委托企业应当在许可的产品品种范围内委托生产,并向双方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备案;委托生产的食品品种应当与备案内容一致;委托生产食品包装标识符合相关规定。乳制品、婴幼儿配方乳粉、食品添加剂禁止委托生产。

【检查依据】《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三十四条第五项

【处罚依据】《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六十八条第二款

3.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应当依法备案。【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五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三)项 0105 是否伪造、变造、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食品生产许可证和编号的行为。

【检查依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 【处罚依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第四十九条

第二条 厂区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生产者的厂区应当满足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 【检查条款】 0201 厂区是否满足相关要求。

【检查依据】《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 14881-2013)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

【检查标准】

1.企业厂区周围应无有害气体、烟尘、粉尘、放射性物质及其他扩散性污染源。

2.厂区应当清洁、平整、无积水;厂区的道路应用水泥、沥青或砖石等硬质材料铺成。

3.生活区、生产区应当相互隔离;生产区内不得饲养家禽、家畜;坑式厕所应距生产区25米以外。

4.厂区内垃圾应密闭式存放,并远离生产区,排污沟渠也应为密闭式,厂区内不得散发出异味, 不得有各种杂物堆放。

第三条 原辅料检查

【检查核心】原辅料库应当具有完整的出入库记录,保证原辅料具有可追溯性,相应设施设备保证原辅料的质量安全。

【检查条款】

0301 原辅料是否进行进货查验和建立相关记录。1.不得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三)项 2.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向供货者索取许可证复印件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采购进口需法定检验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应当向供货者索取有效的检验检疫证明。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五)项 3.对供货者无法提供有效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自行检验或委托检验,并保存检验记录。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

(一)项 4.应当建立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第二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

(二)项 5.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第(三)项

6.应当建立和保存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贮存、保管、使用出库等记录。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 0302 原辅料是否分类管理。1.原辅料应当按批次进行码放。2.原辅料应当按照检验、待检验、合格区、不合格区进行码放。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 0303 原辅料是否具有温湿度控制、通风、防虫防鼠防火设施,上述设施是否正常运转。

0304 原辅料是否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进行出库。0305 是否使用非食品原料、病死畜禽、回收、过期食品原料。

0306 是否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二)项、《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六十八条

第四条 生产车间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生产者的生产车间和生产过程控制应当符合食品安全的相关要求。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文件和记录 【检查条款】

0401 是否制定并实施生产工序、设备、贮存、包装等生产关键环节控制要求。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第(二)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第(二)项

【检查标准】 1.应根据食品质量安全要求确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质量控制点,制定关键质量控制点的操作控制程序或作业指导书。

2.应当建立必要的半成品检验记录、温度控制、车间洁净度控制等。

2.生产现场应当避免人流、物流交叉污染,避免原料、半成品、成品交叉污染。

3.应当保证设备、设施正常运行。

0402 是否制定、实施生产过程控制要求,或者食品生产过程中有不符合控制要求的情形时是否采取整改措施。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第(二)项

【检查标准】

1.原料采购、原料验收、投料等原料控制。

2.生产工序、设备、贮存、包装等生产关键环节控制。3.原料验收、半成品检验、成品出厂检验等检验控制。4.运输、交付控制。

0403 生产条件、生产工艺是否符合要求。

1.生产车间的高度应符合有关要求。车间地面应当应用无毒、防滑的硬质材料铺设、无裂缝,排水状况良好。

2.墙壁一般应当使用浅色无毒材料覆涂;房顶应无灰尘;位于洗手、更衣设施外的厕所应为水冲式。

3.生产车间的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应满足不同食品的加工要求。

4.生产工艺布局应当合理,各工序应减少迂回往返,避免交叉污染。

5.生产车间内光线充足,照度应满足生产加工要求。工作台、敞开式生产线及裸露食品与原料上方的照明设备应有防护装臵。

0404 生产设备、检验手段是否符合要求。

1.企业必须具有《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中规定的必备的生产设备,企业生产设备的性能和精度能满足食品生产加工的要求。

2.直接接触食品及原料的设备、工具和容器,必须用无毒、无害、无异味的材料制成,与食品的接触面应边角圆滑、无焊疤和裂缝。

3.食品生产设施、设备、工具和容器等应加强维护保养,及时进行清洗、消毒,使用的清洗消毒剂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4.企业出厂检验设施设备的性能、准确度应能达到规定的要求。有合格计量检定证书、实验室布局合理,满足相应检验条件。实行委托检验的,应签定合法的委托合同或协议。

0405 环境卫生、工具设施卫生、洗手、更衣、消毒措施是否符合要求;灭蝇、防鼠、防虫设施是否符合要求。

1.生产车间或生产场地应当清洁卫生。

2.应有防蝇、防鼠、防虫等措施和洗手、更衣等设施。3.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或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应当合理放臵与处臵。

0406 是否建立投料等原料控制。

1.应当建立和保存生产投料记录,包括投料种类、品名、生产日期或批号、使用数量等。【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第(一)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

第五条 成品库检查

【检查核心】成品库应当对产品进行分类管理,有相应的出入库记录,并能够保证原辅料的质量安全。

【检查条款】

0501 产品贮存管理是否符合要求。

1.产品应当按种类、批次、类别进行管理,按照待检验区、合格区、不合格区进行码放。

2.具有温湿度控制、通风、防虫防鼠防火设施并正常运转。

3.不得有提前打印生产日期的行为。

0502 是否建立和保存完整真实的出入库记录。1.应当对出入库每批产品建立和保存出入库台帐,包括产品名称、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出货日期、地点、检验合格证号、交付控制、承运者等内容。

2.出入库记录记载的产品数量应当与库房实际数量一致。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检查依据】《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六十一条 第六条 化验室检查

【检查核心】化验室应当具有相应的检验能力、完整的检验记录和检验结论。

【检查条款】

0601 是否制定并实施原料检验、半成品检验、成品出厂检验等检验控制要求。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第(三)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第(二)项

【检查标准】

1.出厂检验项目与食品安全标准及有关规定的项目应当保持一致。

2.具备出厂检验能力。自行检验的,具有相应的检验设备、条件和能力。委托检验的,受委托检验机构具有相应的资质并签有委托检验合同。

3.应当建立和保存原始检验数据和检验报告记录,包括查验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执行标准、检验结论、检验人员、检验合格证号或检验报告编号、检验时间等记录内容。

4.应当按规定保存出厂检验留存样品。产品保质期少于2年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的保质期;产品保质期超过2年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八条、《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第(三)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第(二)项 第七条 食品标签标识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标签标识应当符合有关法律和食品安全标准的规定,做到标识规范、内容真实准确。

【检查条款】

0701 是否生产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或食品添加剂。1.不得生产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九)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2.不得生产无标签的食品添加剂。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七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0702 是否生产标签不符合规定的食品。

1.生产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标签或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七条、《食品标识管理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2.生产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标签(说明书)模糊不清或标识不全。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第二款、《食品标识管理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3.生产的食品标签、说明书含有虚假、夸大内容,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食品标识管理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4.上市销售与其标签、说明书所载明的内容不符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第三款、《食品标识管理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产品

5.未在食品包装上标注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和标志。【检查依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 【处罚依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

第八条 从业人员管理的检查

【检查核心】从业人员的健康情况直接决定着食品生产环节的食品安全,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健康条件。

【检查条款】

0801 是否安排患有职业禁忌疾病的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七)项 【检查标准】

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0802 是否聘用未取得健康证明的人员从事食品生产。【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七十二条

0803 是否聘用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员从事管理工作。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二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二条第二款 0804 从业人员是否遵守健康操作规范。

1.食品生产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生产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第(八)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

第九条 食品安全制度检查

【检查核心】重点检查企业是否建立和执行食品安全制度。

【检查条款】

0901 是否建立和执行原料验收、生产过程安全管理、贮存管理、设备管理、不合格产品管理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第(一)项 【检查标准】

1.建立和执行原料验收制度。

2.建立和执行生产过程安全管理及相应的考核办法。3.建立和执行贮存管理。4.建立和执行设备管理。

5.建立和执行不合格产品管理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建立收集风险及评估信息的记录情况、对消费者投诉登记、处理记录。

0902 是否建立质量管理目标和职责、人员管理制度。【检查依据】《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二十一条 【处罚依据】《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六十条 【检查标准】

1.应制定明确的质量安全目标、各有关部门质量安全职责、权限等情况的管理制度。

2.应规定生产管理者、质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生产操作人员的职责,明确其权利、义务和责任,生产管理者的资格应符合有关规定。

3.应具备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4.应具备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各种产品配方、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等工艺文件。产品配方中使用食品添加剂规范、合理。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二条、第七十条第三款

#第十条 禁止生产食品情况的检查

【检查核心】重点检查企业是否存在重大违法行为,是否存在严重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

【检查条款】

1001 是否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一)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一)项 1002 是否生产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二)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二)项 1003 是否生产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三)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三)项 1004 是否生产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四)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四)项 1005 是否生产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五)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五)项 1006 是否生产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六)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六)项 1007 是否生产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七)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一)项 1008 是否生产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八)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七)项 1009 是否生产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十)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八)项 1010 是否生产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十一)项 【处罚依据】《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六十八条第二项

1011 食品中是否添加药品。【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四)项 第十一条 责令召回及违法行为整改情况的检查 【检查核心】重点检查企业是否主动召回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是否存在违法行为未整改的情况。

【检查条款】

1101 是否拒不召回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三款第三款、《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五十一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十)项 【检查标准】

1.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

2.食品生产者应当对召回的食品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并将食品召回和处理情况向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1102 对违法行为是否及时纠正,未经整改是否恢复生产同种食品。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

第二节 食品经营者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企业资质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经营者应当具有合法有效的食品流通许可证,许可事项与实际经营情况一致。

【检查方法】查验资质 【检查条款】

1301 是否取得有效的食品流通许可证。【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 1302 是否未经许可而改变许可事项。【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二十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第(一)项

1303 是否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食品流通许可证。

【检查依据】《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三十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第(二)项

1304 是否在经营场所显著位臵悬挂或者摆放《食品流通许可证》正本。

【检查依据】《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三十条第二款

【检查标准】

食品经营者应当在经营场所显著位臵悬挂或者摆放《食品流通许可证》正本。

1305 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经营要求的,经营者是否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经营者是否立即停止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区县食药监部门报告;需要重新办理许可手续的,经营者是否依法办理。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五条、《食品安全法》八十五条

第十四条 从业人员管理的检查

【检查核心】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健康条件。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和文件 【检查条款】

1401 是否安排患有职业禁忌疾病的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七)项 【检查标准】

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1402 是否聘用未取得健康证明的人员从事食品经营。【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二条

【处罚依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二条第(一)项

1403 是否聘用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员从事管理工作。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二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二条第二款 1404 从业人员是否遵守健康操作规范。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第(八)项 【处罚依据】无 【检查标准】

1.食品经营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经营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

2.销售无包装的直接入口食品时,应当使用无毒、清洁的售货工具。

第十五条 采购与验收的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经营者采购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履行进货查验义务。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检查条款】

1501 采购食品时是否查验许可证和相关证明文件。【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第四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五)项 【检查标准】

1.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2.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进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

1502 食品经营企业是否建立并遵守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九条第二款、第三款、《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二)项 【检查标准】

1.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2.应当对采购食品包装、标签的完整性及其感官性状进行验收检查。

3.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第十六条 贮存、运输与配送的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经营者贮存、运输和配送食品应当符合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

【检查条款】

1601 是否按规定要求贮存、销售食品或者清理库存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四)项 【检查标准】

应当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1602 是否按规定要求贮存散装食品。【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一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四)项 【检查标准】

贮存散装食品,应当在贮存位臵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1603 是否按规定要求销售生鲜食品和熟食制品。【检查依据】《北京市食品流通许可管理办法(试行)》第九条

【处罚依据】无 【检查内容】

食品经营者销售生鲜食品和熟食制品,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所需要的温度、空间隔离等特殊要求,防止交叉污染。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1604 是否按照要求进行食品运输。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第(六)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一条 【检查标准】

1.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

2.贮存、运输按照规定需要低温保存的食品,配备与其经营规模和食品种类相适应的冷藏冷冻设备设施以及具有连续测量和记录温度功能的装臵,并保证正常运转。

3.食品贮存和运输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规定查验货主的营业执照和相应的许可证件,并保存复印件。

第十七条 食品标签标识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标签标识应当符合有关法律和食品安全标准的规定,做到标识规范、内容真实准确。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产品 【检查条款】

1701 是否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或食品添加剂。1.不得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九)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2.不得经营无标签的食品添加剂。【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七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1702 是否经营标签不符合规定的食品。

1.经营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标签或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十一)项、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七条、《食品标识管理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2.经营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标签(说明书)模糊不清或标识不全。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第二款、《食品标识管理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3.经营的食品标签、说明书含有虚假、夸大内容,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食品标识管理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4.对上市销售与其标签、说明书所载明的内容不符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第三款、《食品标识管理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5.应当按照食品标签标示的警示标志、警示说明或者注意事项的要求,销售预包装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九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四)项 第十八条 禁止经营食品情况的检查

【检查核心】重点检查企业是否存在重大违法行为,是否存在严重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

【检查条款】

1801 是否经营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一)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一)项 1802 是否经营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二)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二)项 1803 是否经营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三)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三)项 1804 是否经营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四)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四)项 1805 是否经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五)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五)项 1806 是否经营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六)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六)项 1807 是否经营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七)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一)项 1808 是否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八)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七)项 1809 是否经营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十)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八)项 1810 是否经营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十一)项、《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九条第(十三)项。

【处罚依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五十三条

1811 食品中是否添加药品。【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四)项 第十九条 从事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检查

【检查核心】从事批发业务的食品经营者应当记录、保存销售信息或者保留销售票据,向购货者开具销售票据或者清单。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检查条款】

1901 是否记录、保存销售信息或者保留销售票据。【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九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第(四)项、《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

【检查标准】

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销售食品,应当如实记录批发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或者保留载有相关信息的销售票据。记录、票据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1902 是否向购货者开具销售票据或者清单。【检查依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十四条条

【处罚依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第(一)项

【检查标准】

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销售食品,应当向购货者开具载有规定信息的销售票据或清单,同时加盖印章或签字。

第二十条 产品退市的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经营者不得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应当及时执行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退市制度。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检查条款】

2001 发现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时是否停止经营。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第二款 【处理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第四款 【检查标准】

1.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经营,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报情况。

2.应当将有关情况报告辖区食药监管部门。未依照前款规定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其停止经营。

第二十一条 主办单位责任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庙会、游园会的举办者应当履行管理者的相关责任,对食品经营者的资质和关于食品安全的保障进行监督。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资质、记录和文件 【检查条款】

2101 是否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允许未取得许可的食品经营者进入市场销售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条、《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五十八条

2102 是否明确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二)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条、《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五十八条

2103 是否定期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三)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条、《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五十八条

2104 发现食品经营者不具备经营资格、经营环境和条件或者有违法行为时是否依法采取措施。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条、《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五十八条

【检查标准】

1.发现食品经营者不具备经营资格的,应当禁止其入场销售。

2.发现食品经营者不具备与所经营食品相应的经营环境和条件的,可以暂停或者取消其入场经营资格。

3.发现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2105 是否建立食品经营者档案,记载市场内食品经营者的基本情况、主要进货渠道、经营品种、品牌和供货商状况等信息。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四)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条、《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第(二)项

2106 是否设臵食品信息公示媒介,及时公开市场内或行政机关公布的相关食品信息。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六)项

【处罚依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第(二)项

2107 是否建立和完善食品经营管理制度,加强对食品经营者的培训。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五)项

【处罚依据】无

2108 其他应当履行的食品安全管理义务。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二)项

【处罚依据】无 【检查标准】

1.应当配备专职食品安全管理员,指导并督促入场经营者落实食品安全责任。

2.查验场内经营者证明其经营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要求的相关材料,对其在市场外的食品贮存场所进行备案。

3.指导并督促场内经营者建立经营记录,执行进货查验、索证索票等与保障食品安全有关的制度。

4.根据需要配备食品检验、冷藏冷冻等设备设施。5.与入场经营者签订协议,落实本市重点监督管理的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场地(厂)挂钩要求,明确因入场经营者违反食品安全要求双方可以解约的情形以及其他食品安全要求。

第二十二条 互联网经营者的检查

【检查核心】互联网销售食品应当在网页公示经营者的相关信息,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资质和网页记录 【检查条款】

2201 是否取得和公示许可证。【检查标准】

1.利用互联网从事食品经营的应当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

2.互联网经营者在网店主页的明显位臵公示经营者的名称、联系方式、食品流通许可证号等信息。

2202 是否履行告知义务和其他义务 【检查标准】

1.在销售前以适当的方式明确告知消费者食品标签上的内容。

2.利用互联网从事食品经营不得经营散装食品。第二十三条 违法行为整改情况的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经营者应当对违法行为和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及时采取纠正或者补救措施。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资质和记录 【检查条款】

2301 是否及时采取整改或者停止经营、报告等措施。【检查依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十条第二款

【处罚依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五十四条

【检查标准】

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经营要求的,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经营者应当立即停止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区县食药监部门报告;需要重新办理许可手续的,经营者应当依法办理。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五条、《食品安全法》八十五条

2302 是否拒不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十)项 【检查标准】

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经营,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

第三节 餐饮服务经营者监督检查

篇6:北京市农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2007年12月14日 16时00分 77 主题分类: 农业农村 公安安全

“农村”

“消防安全”

北京市农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北京市农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已经2007年10月26日市人民政府第7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市长 王岐山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九日

北京市农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了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北京市消防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农村地区的消防安全管理。城乡结合部地区适用本规定的范围,由区、县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

第三条 本市农村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逐步提高农村居民自防自救能力。

第四条 区、县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农村消防工作,将农村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农村消防规划并组织实施,将农村消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农村消防安全管理机制,落实农村消防工作责任制,制定工作标准和考评制度,对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农村消防工作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条 公安机关负责对本辖区内的农村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公安消防机构负责农村地区消防行政许可、火灾事故调查和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监督管理等工作,指导乡、镇人民政府消防工作机构和公安派出所开展消防工作。

公安派出所应当根据公安机关的规定,负责相应的农村消防监督管理工作,对村民委员会的防火安全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条 发展改革、规划、财政、农业、安全生产、林业、水务、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等行政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农村消防工作。

第七条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单位应当通过农村题材的栏目,采取多种形式向农村居民进行消防法规、防火知识、灭火常识和逃生自救方法等内容的宣传教育。

第八条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落实本行政区域的农村消防规划,根据实际需要建立与治安巡防队、森林消防队等相结合的专(兼)职消防队,指导村民委员会开展消防安全工作,鼓励村民委员会组织建立志愿消防队。

公安消防机构应当对专(兼)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等消防队伍进行业务指导。

第九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成立防火安全小组,设立消防安全员,健全工作制度,开展消防安全宣传和消防安全检查、巡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组织火灾扑救,建立消防工作档案。

村民委员会应当组织农村居民制定规范农村居民行为的防火安全公约。防火安全公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用火、用电、用油、用气和堆放易燃物品等行为的安全要求;

(二)保证消防车道畅通、公共消防器材设施完好有效的措施;

(三)对老弱病残人员的监护和帮助措施;

(四)根据本村实际,保证消防安全的其他内容。

第十条 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应当与村容村貌改造、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工程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

新建、改建农村道路时,村内主干道的路面宽度以及管架、栈桥等设施跨越道路的高度,应当符合消防车辆通行要求。

第十一条 新建、改建农村自来水管网时,应当按照规定配置消火栓。已有自来水管网但未配置消火栓的村,应当对管网进行改造,并按照规定配置消火栓。没有自来水管网的村,可以利用天然水源设置取水设施;缺乏天然水源的,可以设置消防水池等作为替代水源。

第十二条 新建、改建农村公共建筑时,应当按照消防安全标准,使用符合耐火等级要求的建筑材料。鼓励农村居民住宅使用耐火材料,改善农村用火、用电、用气条件。

第十三条 在农业收获季节、森林防火期等火灾多发季节和重大节假日期间,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消防宣传教育;在重点防火场所和部位设置消防警示标志,加强消防安全检查,对发现的火灾隐患,要求相关责任人员及时整改,并实施跟踪复查。

第十四条 农村灯会、庙会、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群众性活动的主办者应当制定灭火、疏散预案,落实消防安全措施。

农村集市的主办者应当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配备消防管理人员和灭火器材,保证疏散通道和消防车道畅通;没有主办者的,集市的消防安全工作由所在地村民委员会负责。

第十五条 农村地区的学校、幼儿园、敬老院、医疗机构、图书室,以及从事旅游、餐饮、娱乐、住宿等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建立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消防安全责任;

(二)制定消防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三)配备完好、有效的消防器材;

(四)设置符合要求的应急照明设施、消防安全疏散标志和安全出口,确保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畅通;

(五)开展防火巡查和自检自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六)对从业人员进行消防法规、防火知识、灭火常识和逃生自救方法等内容的宣传教育;

(七)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消防安全检查和专项治理工作。

第十六条 在农村地区从事燃油、燃气、造纸、木材加工、家具生产、服装加工、废品收购、仓储等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制定并落实消防安全操作规程;

(二)配置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并做好维护保养工作;

(三)在经营场所周边设置明显的消防警示标志;

(四)严格用火、用电制度;

(五)生产经营区域与生活区域采取防火分隔措施,分别设置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

第十七条 在农村地区燃放烟花爆竹时,应当遵守国家和本市有关燃放烟花爆竹的安全管理规定。

第十八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制定消防宣传教育计划,指导在农村地区居住的人员做好下列防火工作:

(一)爱护消火栓、消防水池等公共消防器材和设施;

(二)不在村内道路上堆物、堆料或者搭设棚屋;

(三)不在林地附近、架空高压输电线路和通讯线路下方堆放可燃物或者燎荒;

(四)毗邻林地居住的人员使用明火时,采取防火措施;

(五)遵守电器安全使用规定,不超负荷用电,严禁安装不合格的保险丝、保险片;

(六)安全使用明火,定期清理火炕(墙)、烟道,检修住宅内的燃气管道、器具;

(七)学习和掌握家庭火灾扑救和逃生自救等消防常识,做好对被监护人的教育和看护;

(八)租赁房屋或者承包经营场所时,明确当事人的消防安全责任。

第十九条 有农村消防工作职责的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农村消防工作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其上级行政主管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条 对违反本规定第十五条规定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消防机构责令改正,处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对违反本规定第十六条规定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消防机构责令改正,可以处警告、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其他法律、法规、规章已经规定行政处罚的,由有关行政部门依法处理。

上一篇:接管验收标准和验收方法下一篇:小众农产品的调研报告